s 閱讀頁

第43章 靖康恥,猶未雪——宋與金(19)

  但湯思退卻不肯罷休,陰謀陷害抗戰派首領張浚,趁張浚出朝視察前線軍隊之機,指使黨羽右正言尹穡攻擊張浚擁兵跋扈,浪費國用,抗拒朝廷命令,主和派又囂張起來。在太上皇宋高宗的幹預下,宋孝宗再次動搖屈服,從前線召張浚還朝,罷去相位,改授閑差。張浚途徑餘幹,得病死去,時年六十七歲。

  張浚一死,宋孝宗最終決定議和,派魏杞出使金國。兵部侍郎胡銓、太學正王質等上書反對。湯思退知道宋孝宗內心深處還是想抗金,擔心抗戰派繼續上書反對,宋孝宗又會跟上次一樣,再次動搖,便先下手為強,將反對撤兵割地的二十多名抗戰派大臣逮捕入獄。尤其可恥的是,湯思退還派人去金國通消息,要金人出動大兵來威脅議和。金人得到情報,於十月間再發兵渡淮南侵,進攻楚州。知楚州魏勝奮勇抗敵,戰死。都統製劉寶棄城逃跑。金軍又攻占濠州、滁州、商州。

  湯思退的陰謀後來敗露,南宋朝野群情激憤,紛紛彈劾湯思退。宋孝宗不得不罷免湯思退出朝。但湯思退勾結敵人、奸邪誤國,民憤實在太大,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聯名上書,請殺湯思退、王之望、尹穡三人,以此來謝天下。湯思退當時正在貶黜的途中,聽到消息後,竟然憂懼而死。而王之望、尹穡二人隻被罷官了事。

  此時,在金軍的武力威脅下,宋孝宗不得不屈辱求和。除割讓海、泗、唐、鄧四州,又割去商、秦(今甘肅天水)兩州;交換的條件隻是雙方世為叔侄之國,宋帝正皇帝之稱,不再向金稱臣,改稱侄皇帝;原來的“歲貢”改稱“歲幣”,每年金銀、絹各減至二十萬兩匹。這便是恥辱的“隆興和議”,也稱為“乾道之盟”,“隆興”、“乾道”均為宋孝宗年號。和議成立後,宋金雙方保持了約四十年的和平關係。

  宋孝宗雖與金國訂立了隆興和議,但又不甘於就此妥協,他獨掌用人大權,親自處理政事,繼續作收複失地的打算。為此,親力親為的宋孝宗忙得不可開交,曾對身邊的人說:“我每天都要遊行全國一周(指處理各地文件)。”他積極選賢任能,準備任用一批和自己同樣有誌恢複的大臣,被一度閑置的老將虞允文便被重新起用,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成為兩副相之一。

  本來宋孝宗還準備讓虞允文任宰相,但主政的參知政事錢端禮一心想當上宰相,多方阻撓虞允文。不久,錢端禮因接受玉帶被吏部侍郎章服彈劾,並說玉帶是經虞允文轉送,後來雖然查明純屬誣告,但虞允文還是被迫去職。不過,宋孝宗念念不忘隆興和議之恥,而虞允文是朝中抗戰派的主要代表,後來還是被任命為宰相。

  虞允文執政後,在各地修築城防,積極準備北伐。宋孝宗對他極為信任,曾說:“丙午(靖康元年,1126年)之恥,當與丞相(指虞允文)共雪之。”就在此期間,禦史蕭之敏彈劾虞允文擅權不公。宋朝的台諫製度相當厲害,虞允文不得不自請罷政待罪。在關鍵時刻,太上皇宋高宗竟然出人意料地站出來為虞允文說話,而且話說得相當擲地有聲:“采石之戰時,他蕭之敏在那裏呢?”意思是說當年虞允文在采石之戰中力挽狂瀾時,他蕭之敏還不知道在哪裏呢。虞允文因此被複職,而蕭之敏也被貶官。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整軍備戰。宋孝宗對虞允文此行寄予厚望,親自到正殿為虞允文餞行,並特許虞允文在殿門乘馬,持節度使儀仗出京城。這是非常特殊的禮遇。虞允文離開京師前,宋孝宗鄭重其事地與虞允文約定:“如果你出兵,朕未出兵,那是朕負你,如果朕出兵,你未出兵,則是你負朕。”預定由虞允文從四川、山西出兵,宋孝宗派朝廷主力進軍兩淮,雙方最後在河南會師。由此可以看出,宋孝宗對虞允文的信任有限,否則也不會一再強調“你負我”還是“我負你”的話了。這不僅是宋孝宗一個人的問題,長期以來,宋朝對手握重兵的將領信任都相當有限,這也是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最直接的後果。

  虞允文到四川後,在軍事上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適當增加將士的俸祿,使能養家以提高士氣;養馬戶可以免除賦役,由此鼓勵養馬,以增加馬匹數量;又聽取大將秦琪的意見,改變兵力分散的狀況,以使軍勢首尾相應。虞允文積極備戰,但卻一直沒有明確提出出兵的計劃。等了一年多,宋孝宗實在沉不住氣了,以密詔催促虞允文盡快發兵。虞允文由於軍需未備,不願倉促出兵。宋孝宗為此相當不滿。虞允文深知宋孝宗的心意,為了不負厚望,日夜奔忙,“戴星乘馬,冰滿鬢髯”,終於積勞成疾,於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辭世,時年六十四歲。

  虞允文死後,宋孝宗怒其遲遲不出兵,不肯給他諡號。當他後來看到虞允文留下的軍隊全部是精壯之兵時,這才恍然大悟,動情不已,贈虞允文太傅,賜諡忠肅。

  虞允文為人慷慨磊落,胸懷大誌,以恢複中原為己任。他出將入相幾二十年,孜孜於國事,一直是朝中最堅決的抗戰派。最難得的是,他一直留心搜羅人才,所提拔舉薦的洪適、汪應辰、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等人,後來均成為一代名臣。

  虞允文之死對宋孝宗打擊相當大,不光使出兵四川的計劃落空,也使宋孝宗失去了朝中最有力的支持。當時在南宋的統治集團內部,絕大多數人已經安於偏安一隅的現狀。虞允文死後,宋孝宗任用王淮為宰相,理財備戰,然而,抗戰決非僅僅是皇帝和宰相的事,朝中的大臣如龔茂良、史浩、周必大等,均反戰主和。這讓宋孝宗的決心受到極大挫折,加上輔弼無人,心力交瘁的他也開始遲疑動搖了。從此以後,他失去了收複中原的鬥心,再也不提北伐一事,當年隆興北伐前的激昂和熱情,已經成為心中永遠的記憶,再也不複重來。想來他的心中,應該是充滿了壯誌未酬的悲哀和落寞的情懷吧。

  7.辛棄疾的英雄淚

  金人入占中原後,對中原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瘋狂掠奪土地,稱做“括田”、“刷田”,賦役也十分沉重。最初,金人還實行“以人口折還債負”的政策,即把負債者變為奴隸,並捕捉壯丁到西夏和蒙古地區換戰馬,這些做法激化了民族矛盾,直接導致了風起雲湧的人民抗金鬥爭,人數一度達到幾百萬之多。隻是,這些自發的抗金鬥爭雖然牽製了金人南侵,卻遭到了以宋高宗為首的投降派的打擊,義軍被稱為“盜賊”,行動也受到南宋朝廷的多方阻攔,最終導致這些孤軍奮戰的義軍在金人的圍剿下先後歸於失敗。

  不僅如此,金人還強迫淪陷地區的漢人接受女真習俗、剃發易服。還在完顏宗澤守汴京時,金人便強令河東河西漢人“髡頭辮發”。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金元帥府又下令禁民漢服,髡發不如式者處死,即所謂的“髡發令”。代州(今河北代縣)一軍人被查驗出頂發稍長,大小不合樣式,即被當場處斬。保義郎李舟被強行髡發,竟然憤懣一夜而死。無辜受害者不可勝計。在這樣的情況下,淪陷之地的漢人自然更加思念宋朝。

  紹興九年(1139年),金國把陝西、河南地“賜”給宋朝,宋向金稱臣納貢,金國歸還已死在五國城的宋徽宗和皇後的棺木。而金國內部卻因此發生了分裂,河北金人統治下的漢人紛紛南歸。金元帥府不得不下令沿河置寨,防止漢民渡河南歸,並下令凡是南歸及渡人的船夫都要處死。但還是有不少漢人冒險南歸。這其中,有個叫李世輔的人值得一提。李世輔,綏德(今陝西綏德)清澗人,父李永奇。金人占領延安後,為了籠絡當地漢人,授予李永奇父子官職。但李氏心向宋朝,圖謀歸宋,不料事泄,李永奇被殺。李世輔逃脫後,向西投靠了西夏,被西夏主李乾順授為鄜延岐雍經略安撫使。李世輔借得西夏兵後,回師攻破延安,挖出了殺父仇人的心髒,報了殺父之仇。其後,他放棄已經到手的西夏高官厚祿,主動南下歸宋,跟隨他南歸的多達二千人。

  自北宋滅亡始,中原淪陷區的抗金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就在海陵王完顏亮親自率大軍南下侵略的這一年,二十一歲的山東青年辛棄疾不堪忍受金人的剝削和壓榨,毅然聚眾兩千,舉起了抗金的大旗。這位後來以詞著名的豪放派詩人,實際上一開始是以起義軍領袖的身份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曆城(今山東濟南)人。辛氏一族為山東望族,北宋滅亡時,山東被金人占領,辛棄疾的祖父辛讚本來要渡河前去投奔南宋朝廷,但因受家族拖累,未能及時南渡,被迫出仕金國,曾任亳州譙縣令、開封府知府,官至朝散大夫。辛棄疾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占領長達十二年。辛讚身在曹營心在漢,常常帶著幼小的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希望將來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在祖父諄諄教導下長大的辛棄疾,一直心念故國,有“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之誌。辛讚也對辛棄疾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曾經兩次派他到金都燕京參加進士科考試,名為趕考,其實是派孫子借機打探觀察金國形勢,為將來恢複故地做打算。不過很可惜的是,辛讚沒有能等到看到南宋恢複中原的希望就病故了,辛棄疾悲痛之餘,決心繼承祖父的遺誌。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山東、河北一帶的漢人不堪金人的壓榨,奮起反抗,辛棄疾感覺時機來臨,也揭竿而起。當時山東一帶民變蜂起,除了辛棄疾一軍外,還有賈瑞一軍。剛好此時濟南府農民耿京、李鐵槍等人不堪忍受金國繁重的賦稅,率領當地農民奮然起義,攻占萊蕪、泰安軍,自稱天平軍節度使,節製山東河北忠義軍馬,一時間聲勢浩大,於是山東各地小股義軍如賈瑞、辛棄疾等均率眾往附耿京,甚至大名府一帶的王九義軍也表示願受耿京節製。

  辛棄疾加入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後,因為文才出眾,任掌書記一職,負責起草書檄文告,掌管義軍大印。辛棄疾還說服了濟南府另一支首領為義端和尚的義軍歸附了耿京,義端和尚懂得兵法,與辛棄疾又是老相識,因此很受重用。不料義端和尚別有用心,趁辛棄疾不備,偷走了義軍大印,投奔金軍。耿京為此大為惱火,打算將辛棄疾處死。辛棄疾懇切地說:“義端是我引薦的,他盜印逃走,我理應負責。請給我三天時間,讓我把義端抓回來。如果過了限期,我還不能取回大印,願意接受重刑。”耿京同意了。於是辛棄疾單槍匹馬往金營的方向奔去,果然在半路追上了義端和尚。辛棄疾殺死了義端,取回了大印,由此也重新贏得了耿京的信任。

  而金主完顏亮的南侵並不順利,金人內部矛盾重重,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辛棄疾深謀遠慮,力勸耿京歸順南宋朝廷,與南宋軍隊配合作戰,共圖收複大業。耿京於是派諸軍提領賈瑞南下,負責與南宋朝廷聯絡。賈瑞是個粗人,不識字不懂禮儀,主動要求辛棄疾同行。

  此時正值宋金交戰,金軍正要進攻兩淮,局勢難料,宋高宗一改之前視義軍為“盜賊”的態度,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知東平府兼節製京東、河北路忠義軍馬,辛棄疾為天平軍掌書記、補右承務郎,賈瑞補敦武郎、閤門祗侯,並讓他們回山東向耿京傳達南宋朝廷的旨意。

  就在辛棄疾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耿京義軍內部發生嘩變,受金人利誘的張安國、邵進等人密謀殺害了耿京,帶領一部分義軍投降了金人,其他義軍群龍無首,因此潰散。辛棄疾到達海州(今江蘇東海附近)一帶時,聽到了耿京被殺的消息。血氣方剛的辛棄疾在驚憤之餘,立即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約海州統製王世隆等五十人馳赴金營。當時張安國正與金將飲酒慶賀,辛棄疾等人驟然而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張安國擒獲,然後在五萬金兵大營中從容離去,並鼓動萬餘名士兵反正,長驅渡淮,順利將張安國帶到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的意氣風發、機智果敢之舉,在南宋朝野引起巨大震動。宋人洪邁記錄說:“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文敏公集·卷六·稼軒記》)

  然而,南宋朝廷對北方漢人一直存著很深的戒心。早在北宋宣和年間,朝散郎宋昭就曾經上書宋徽宗說:“或則又謂山後之民皆有思漢之心,或欲歸順,此尤妄誕之易見者。不惟北虜為備日久,山後之民,往往徙居漠北。又自唐末至於今,數百年間,子孫無慮,已易數世,今則盡為蕃種,豈複九州中國舊民哉?”談論的雖然是燕雲地區的漢人,但實際上代表了宋朝對待北方漢人的普遍態度。北宋抗金名將李綱也曾抱怨燕雲漢人說:“以金人夷狄之性,貪婪無厭;又有燕人狡獪以為之謀,必且張大聲勢,過有邀求,以窺中國。”甚至有不少人認為金人滅掉北宋其實是“皆燕人及中原叛逆協謀所致”。而到了南宋,對北方漢人的歧視和戒備比北宋隻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樣的背景下,盡管辛棄疾聲名顯赫一時,但其命運可想而知。他渡淮南歸後,並沒有真正得到南宋朝廷的信任,被立即剝奪了義軍兵權後,派到地方任小官,擔任江陰軍簽判一職,從此淪入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境遇。不久,宋孝宗即位,重用主戰派大臣張浚,進行了宋室南渡以來的第一次主動北伐,但卻因內部矛盾重重而失敗。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