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9章 寺(2)

  廣義的禮是指儒家對人的各種社會行為所做的規定,類似於其他宗教的儀式和戒律。《禮記·禮運》雲:“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此所雲,禮是天的意誌。禮的重要性在於“治理”。《禮記·祭統》中雲:“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種,吉禮(祭神之禮)、嘉禮(重大慶典之禮)、賓禮(外交禮儀)、軍禮(軍中特有的祭祀及任命、檢閱等禮儀)、凶禮(喪禮)。另外,還有專門為士大夫階層規定的禮儀,而對老百姓則沒有規定專門的禮儀。所以,《禮記·曲禮》雲:“禮不下庶人。”在眾多禮中,什麽禮是最重要的?《禮記·祭統》雲:“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因祭祀活動被儒家看做是最重要的宗教活動,所以也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左傳·成公十三年》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祭祀與軍隊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內容。禮既然是一件戒律,因此又派生出了“理”的概念。《禮記·仲尼燕居》中雲:“禮也者,理也。”就是說,由禮延伸至理。宋代儒者在這一邏輯上進行了充分的發揮,認為禮就是天理,也是天理的體現。禮在宋儒的倡導下,成為國禮,國家設有禮部,由禮部來負責祭祀和各種禮儀活動,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十分重要。

  而狹義的禮則是指祭禮,即敬神或祭祖。《儀禮·覲禮》中雲:“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說的就是敬神之禮。因禮是出自帝王,《禮記·大傳》雲:“禮,不王不禘。”也就是說,老百姓所行之禮是仿效帝王之禮來敬神或祭祖的,自己沒有禮。所以民間有“理出大家”的說法。

  五毒

  五毒是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動物。舊時習俗,人們於端午節在床下、牆角灑雄黃水或雄黃酒,目的就是為了祛除此五毒。因為五毒有很強的毒性,攻擊人畜時又很歹毒,後來人們便將那些心狠手辣的人稱之謂“五毒”之人或將無惡不作的人稱做“五毒俱全”。

  清代呂種玉在《言鯖·穀雨五毒》中雲:“古者青齊風俗,穀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狀,各畫一針刺,宣布家戶貼之,以禳五毒。”此說又是一種五毒說法,但大都以前一種五毒為普遍說法。

  五穀

  五穀是五種穀物,但其所指不一。《周禮·天官·疾醫》中雲:“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疾。”鄭玄對其中所指五穀做的注釋是:“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雲:“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趙歧又對其中的五穀做注是:“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雲:“五穀為養。”王冰注曰:“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囉經》卷中雲:“五穀謂大麥、小麥、大豆、稻穀、胡麻。”但最普通的說法是指稻、黍、稷、麥、豆。後來,五穀成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隻限於五種之數,現在已將五穀泛指糧食作物,連穀物所限都已打破。

  五辛

  五辛是指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也稱做五葷。《梵鋼》中雲:“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蔥、二薤、三韮、四蒜、五興蕖。”

  五味

  五味指: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和鹹味。

  五菜

  五菜指:葵菜、韮菜、藿菜、薤菜和蔥。

  五香

  五香指:茴香、花椒、桂皮、大料、丁香。

  五果

  五果指:桃、李、杏、栗、棗。

  五福

  五福是舊時人們所追求的五種生命健康的取向。據《書·洪範》中雲:“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漢代桓譚的《新論》中又說:“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又將子息這一種族延續加進去,成為新的五福論。

  五德

  五德是舊時人們的道德標準。所謂五德是指:溫、良、恭、儉、讓。溫指和藹,良指善良,恭是指待人以恭敬,儉是儉樸、儉節,讓指謙讓。人隻要有了這五種品格,就是一個完人了。後來又有一種五德說法是指智、信、仁、勇、嚴。智指智慧,信指誠信,仁指仁慈,勇指勇敢,嚴指嚴於律己。

  五脊六獸

  五脊六獸是一種屋頂建築式樣,其上有脊五條,四角各有瓷製六獸踞蹲。這種建築多用於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在民俗中經常被用到,是一種美好的祝福詞,常被用在婚禮中。

  據《宋史·竇儀傳》所載:宋代的竇禹鈞有五個兒子,分別是竇儀、竇儼、竇侃、竇偁和竇僖。他們兄弟五人在科舉中相繼及第,故而後人稱他們是五子登科。

  舊時,稱進士登第為折桂,宋人王應麟的《小學鉗珠·氏族·五桂》中說:“範致君、致明、致虛、致祥、致厚相繼登第,有五桂堂。”故而,人們對親族五人相繼登科稱為五桂。竇禹鈞的五個兒子登科以後,馮道嚐贈詩美之雲:“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範氏五子登科後,元代曹之謙在《趙吉甫種德園》一詩中雲:“從今不羨燕山竇,五桂聯芳老一椿。”

  五男二女

  《詩經·召南·何彼□矣》孔穎達疏引晉皇甫謐雲:“武王五男二女。”謂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後用以表示子孫繁衍,有福氣。宋時常繪有五男二女圖於紙箋上或禮品上,以示祝福。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凡孕婦入月於初一日,父母家以銀盆或□或彩畫盆、盛粟稈一束,上文綿繡或生色帕複蓋之,上插花朵,敷羅五男二女花花樣,用盤合裝。”

  晦朔弦望

  晦朔弦望不僅是我國曆法中的名詞,而且也是我國民俗中經常出現並運用的名詞。

  月亮是繞地球運行的,地球運行到什麽方位,月亮也隨之運行。月亮每日運行十三度十分有奇,故而有盈虧之別,每月也就出現一朔一望。月初是全晦的,曆二三日則成彎形,再過四五日而見其半,又七八日即見其盈,以後則是漸漸虧缺,以至於晦。

  因為月亮是不發光的,恒借日光之反射而有所不同,才有朔望。全晦就是月亮在地球與太陽之間,日月在同一經度,月亮的受光麵不能反射到地球上,就是“晦”。距離“朔”這一天體運行現狀七日左右,月亮距太陽呈九十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麵,就是“上弦”了,到了月亮處在太陽的正麵,呈一百八十度時,日月在同一經度,地球在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的受光麵完全向著地球,故而光圓,也就是“望”。離“望”七日左右,月亮距太陽呈九十度,太陽行於月亮之前,又出現了僅見月亮之半麵,就是“下弦”。再以後,距太陽逾近,乃介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亮上的光又處在全晦狀態,而為“朔”矣。晦也就指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朔,指農曆每月初一,晦朔指農曆每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也指從天黑到天明。朔月是農曆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月相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朔望月是指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曆的時間。朔月指農曆每月初一,朔望指朔日和望日。

  黃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天球赤道圈與黃道圈相交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角度,就有了冬夏之分。

  天球上的一個大圈,就是天赤道。黃道也是天球上的一個圈,它與天赤道圈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兩個圈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傾斜交角。因此,黃道一半在天赤道以北,另一半在天赤道以南,黃道最北的一點是夏至點,最南的一點是冬至點。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當它在冬至前後運行到南半圈黃道上的冬至點附近,太陽東升西落就偏南,正午時的位置就低。當太陽在夏至前後運行到北半圈黃道上的夏至點附近,太陽東升西落時就偏北,正午時的位置就高。天球赤道與地平麵相交於正東、正西兩點,隻有當太陽在每年三月廿一日前後和九月廿三日前後運行到春分點和秋分點上時,太陽才是升於正東、降於正西。夏至日是公曆六月廿二日,冬至日是公曆十二月廿二日。

  為什麽有雙中秋節而無雙春節

  1995年,在農曆的月份上出現了閏八月,所以就有了兩個中秋節。閏八月在曆法上是很少出現的,所以,我國民俗中稱“閏八月就抵閏臘月”,陝北民間所說“三年等個閏臘月”所指也是指閏八月。但實際上,閏八月也是三年等不到的,根據曆法推算,閏八月也要有七十年的時間才能碰上一次,所以,人一生是很少有機會碰上兩次這樣的閏八月的。閏八月尚且需要這麽長的時間才有一次,閏臘月和閏正月卻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是因為我國農曆曆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我國的農曆曆法出自夏朝,因此也稱做“夏曆”。農曆年有平年和閏年之分,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一個閏月。閏月大都出現在夏季,極少出現在冬季。春節恰好處於冬季,所以,閏正月的事情自從農曆以來,還從未出現過。

  閏月的安排與節氣有關,而節氣則是由陽曆決定的。節氣又被分為“節氣”和“中氣”兩大類,各有十二個,相間安排。節氣是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劃成二十四個等分,每一個等分就是一個節氣。在陽曆中,每一個月有兩個節氣,而在農曆中,同一節氣在不同年份中出現的日期可能相差一個月左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農曆就采用閏月的辦法來達到平衡節氣的目的。由於冬至前後的中氣與節氣十分接近(平均為二十九點七四天),與農曆一個月的時間十分接近,因此,在冬季設閏月的可能性極小。而夏至前後,相鄰的兩個中氣之間又長達三十一至三十二天,所以,中氣的日期就迅速向後退去,因此,在農曆的三、四、五、六、七月設置閏月的比較多,而閏八月較少。從1821年到2020年的二百年間,閏五月十六次,而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一次也沒有過,其他閏月則各不相同。所以,我們也就碰不上兩個春節了。那麽,農曆究竟應當閏哪個月?上麵已經講了,閏月與節氣有關,而節氣與中氣是相間安排的,其排列如下:

  這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中氣就落在了月末,這樣一來,在下一個月中就沒有中氣了。一般是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正好與需要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跟在幾月後麵,就叫做閏幾月。例如:1987年的農曆六月廿八日是中氣大暑,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處暑,大暑與處暑之間的這一個月裏沒有中氣,就應當將它作閏月,因為它是跟在六月後麵的,所以叫做閏六月。閏月的推定就是這樣來的。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

  三從四德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強迫婦女應當遵守的三種道德關係和應有的四種德行。

  “三從”出自《儀禮·喪服·子夏傳》,規定女子“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四德”出自《周禮·天官·九殯》,四德的內容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鄭玄注:“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枲。”也就是要求婦女屈從男權,謹守品德,在辭令、儀態、手藝方麵按照封建禮教嚴格要求。

  三綱五常也被簡稱為“綱常”,是儒家維護封建統治的教條。“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是從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以及孔孟所宣揚的仁、義、禮、智等儒學理論發展而來的。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他認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見《春秋繁露·基義》),這是不可改變的,永恒存在的。又說,仁、誼(義)、禮、知(智)、信是五常之道(見《舉賢良對策一》)。東漢儒家著作《白虎通義》對三綱五常也有闡述。自此以後,三綱五常便成為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在我國傳統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深深植根於民間,廣泛運用於民俗活動中。陝北民間所說的“有父不先子”就是“三綱”中“父為子綱”的民間表述,即凡事隻要父親在世,兒子是不能出麵決定和行施的。又有說:“有夫從夫,無夫從子,”就是“三從”中“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通俗表述。這些禮製的核心是男權,女子不享有民事活動的權利,尤其在民俗活動中體現得更為充分,在諸多的禮俗活動中,女子不能作為主體出現,比如,在婚喪嫁娶的“禮簿”上不能有女人的名字出現,都是以父親、丈夫和兒子的名義來“尚禮”或“祭禮”。陝北民間至今仍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當丈夫去世以後,一切應酬都由兒子(長子)來承擔。

  正起節閏歌

  甲乙居仲上元逢,孟住中位季下仲。

  五日一元周二遁,十時一甲用皆同。

  陰陽二遁原洪造,節氣未來符先訣。

  遲時交節奇未來,超神接氣通玄奧。

  四仲未來節先來,值符仍將本局裁。

  雖然新節已交氣,奈何四仲來胚胎。

  四仲先來節後至,超用未來之節氣。

  有時超趨過旬餘,所以積餘成閏位。

  二至之前有閏奇,此時積累疊成之。

  陽極陰終無後飫,節因此立閏其餘。

  此義大致為:甲幹、乙幹居於四仲月則逢上元,居於四孟月則逢中元,居於四季月則逢下元。五日為一元,周流循環於陰陽二遁。十個時辰為一甲。陰陽二遁創立之初,節氣未來符已定下。交節遲時三奇還未曾到來,此時應該用超神接氣法加以調整。四仲月未來的時候節已先到,直符仍在本局;雖然新的一節已經交了氣,四仲月還未來到;四仲月先來而節後到,就提前用未到的節氣,有時候會超過十多天,因此就把積累起來的多出的時間變成閏位。冬至和夏至的前後有了閏奇,是此時積累而成的。陽到了極位,陰到了終點無後繼者,節就因此而立閏。

  我國農曆一般是三年有一個閏月,五年有兩個閏月,十九年有七個閏月,哪一月無中氣,所設閏月跟在其後,稱為閏幾月。

  二十四節氣

  曆法是人類對天文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和對天象變化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一定程度之後產生的。我國的曆法自古以來就比世界其他國家所訂的曆法在內容上更為豐富。世界各國都有曆法,一般的曆法主要有歲首的確定,日月數的分配和閏月設置的辦法。而我國曆法除了這些內容外,還包括天文年曆的基礎知識,如預告日食、月食的發生和五星(金、木、水、火、土)運行的規律等。

  中華文化在黃河中下遊發祥,那裏的先民們以自己的生活地區為觀測點來認識時間和計算時間的晝夜更替、寒暑變遷以及季節循環等這些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自然條件。商周以前的人們,把一年分為春秋二季,所以,後來人們常以“春秋”二字代稱一年。之後,人們又分出冬、夏,因而有了春秋冬夏四時之說。大約在西周時期,人們定出了一年四時的順序為春夏秋冬,和我們現在所說一致。那時的人們還不知道冷熱的變化與太陽所處的位置相關,隻是用“土圭”測影的辦法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尚書·堯典》中已有了此四個節氣的記載。不過,當時不是寫作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而寫作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到了東周前期,即春秋時代,人們進一步測定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時刻。並把它們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合稱為“八節”。這八節在《左傳》中可以找到與之相應的物候記載。

  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在戰國時期才完成的,那時的人們已經比較認識了太陽的位置和物候之間的關係,以及由此影響到農事安排的規律,並總結出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終於確定出全部的二十四個節氣。在《逸周書·時訓解第五十二》中可以看到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文字記載,其名稱與現在沒有區別,隻是其中的驚蟄和雨水,穀雨和清明的次序和現在的排列相反。成書於西漢初年的《淮南子》一書中所記載的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和文字排列順序與現在完全一樣。因為秦朝曆史短暫,所以,可以將二十四節氣的科學確定的完成時期推溯在戰國末期。

  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對地球的相對位置確定的,它是地球寒暑變化,即地麵溫度高低的科學反映;又因為作物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動物的南來北往、發情繁殖與之有著密切關係,所以,它應屬於太陽曆的體係。而月亮的盈虧與圓缺則與上述農事、物候無關,它僅僅影響著潮汐。二十四節氣的確定是我國特有的一項古代科技成果,因為世界其他國家隻有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四個節氣。它是中華民族在曆法方麵的一項領先於世界的偉大成就。

  二十四節氣的歌訣為: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三、廿一,下半年來九、廿三,

  每年每月兩節氣,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番花信風與氣、候、節

  花信,是以花作為標誌的花期,也被稱為“花信風”。是由風報花開消息。風應花期,花開有時,是二十四番花信風的必然結果。二十四番花信風是我國表示氣候變換的節令用語,因此,從花開的時間就可以知道到了什麽節氣了。

  花信是由氣候決定的,到了什麽氣候,什麽花才能開放。所謂氣候,在我國最早的醫學書籍《黃帝內徑》中就有論說,其中雲:“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我國農曆所規定的節氣是從頭一年的小寒到第二年的穀雨,共有八個氣,每氣為十五天,一氣中又分為三候,五天為一候,共二十四候。在這一段的氣候中,每候有一種花要開放,二十四候便有二十四種花開放,它們是花期的代表,其順序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梅花,三候三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花,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風: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一候牡丹,二候茶花,三候楝花。

  這八氣一過,天氣炎熱,花開無序,便不被稱做“花信風”了。

  夏九九(附冬九九)

  夏九九是從夏至的第二天起算,共八十一天。因每九為九天,共有九個九,故稱夏九九。夏九九是由節氣衍生出的一組雜節氣,用來表示暑熱天氣變化的時限,反映出在夏令時節的氣候、物候、農事等特點。我國南方流行的夏九九歌訣據說是南宋時期蘇州詩人範成大根據當地有關諺語改寫的,其歌詞為:

  一九到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喝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爭向露天宿;五九四十五,枝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困覺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燈結。

  在湖北老河口禹王廟內發現的明代夏九九歌與上九九歌有些相同,其歌雲: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脫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席卷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炎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換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冬九九是從冬至這天就算起,每九天為一九,共有九個九,故曰冬九九。冬九九是用來表示嚴寒變化的。一九比一九冷凍,所以,冬九九歌更能表示出其寒冷的程度。其歌詞在陝北的唱法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凍開,七九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還有說法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哈門叫狗,五九六九水走浮頭,七九八九河邊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另外還有對“九”的嚴寒程度的專門口訣,其雲:“三九四九,哈門叫狗。”它的意思是三九和四九凍得讓人都出不了門,隻能將門開一條縫叫狗。這也是因為三九和四九正好處在大寒這個節氣裏,所以很凍。陝北又流傳著:“小寒、大寒凍死老漢。”說明小寒、大寒凍得很厲害。還有說法是:“三九四九,凍爛石頭。”說明凍得更厲害。

  炒米

  陝北人喜歡吃炒米,過去家家戶戶都炒。炒米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歡迎,一則,它有一股炒後的香味,很誘人,另則,它是一種方便食品,既可以泡著吃,又可以幹吃。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