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4章 節日(3)

  又傳說年代表“收成”,人們始終將農業收成的好壞稱做“年成”,收成好,就說“年成好”;收成不好則說“遭了年成”。因此,人們把正月初一視為“年日”。將其定為“年日”就是盼望年景好,能夠五穀豐登。

  又傳說在遠古時期,黃帝與蚩尤進行曠日持久的大戰,終於在正月初一那一天打敗了蚩尤,人們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以紀念黃帝的功績。

  這些傳說中所形成的習俗在陝北民間至今仍然保留著。如過年時,小孩用苧條做火把玩耍,將擀麵杖、刀放在門口,夜晚在院子裏燃大火,小孩穿紅衣裳等,都是為了對付年所形成的習俗遺風。

  掛桃符,貼門神

  古時候,人們為了驅惡避邪,便用桃木削製成兩塊木板,寫上能避凶納福的偶像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門旁,這種桃木板也就叫做“桃符”或“門貼”。它的來曆是古代神話中的一個故事。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叫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有三千裏方圓。樹頂上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這棵桃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的樹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麵,就像一個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妖魔鬼怪,它們要下山就得經過這道門,因而,此門也被稱做“鬼門”。天帝怕鬼怪到人間作祟,就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這兩個神將,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他們既能捉鬼,又能吃鬼。如果有惡鬼敢出來,就把它們捉住,不是吃了,就是用索綁了去喂老虎。

  有一次,一個鬼母領著一大群小鬼於半夜裏偷偷來營救被關在桃樹洞裏的眾鬼。神荼、鬱壘聽見了,連忙去拿自己的兵器,可是,兵器已被小鬼先鋒促狹鬼偷走了。兩神將大怒,出門各折了一根桃枝,向眾鬼頭上掃去。說來也怪,軟軟的桃枝一掃到眾鬼身上,它們便立即癱軟在地上,連那凶狠的鬼母也乖乖躺在地上不動了,瞪著眼睛看著自己的手下被一個個抓進樹洞,最後連自己也被扔進去了。這桃樹洞竟然像銅牆鐵壁一樣,牢不可破,裏麵有數不清的鬼怪,一個也逃不出去。在這一神話故事的影響下,人們相信桃木有驅製鬼怪的作用,神荼、鬱壘是眾鬼的克星。因此,古人就用桃木雕刻神荼、鬱壘神像,他們是一個手裏拿著索,一個身邊牽著虎,安放在大門上,以鎮壓鬼邪。

  貼對聯

  對聯又叫“對子”、“門對”、“春貼”、“春聯”,是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的。後來,在一些喜慶場合,如婚禮、開張等儀式上也要張貼,在禮儀場合,如喪葬禮儀上也要張貼。對聯在我國民間運用十分廣泛。

  對聯起源於“桃符”和“門貼”,因而又有“桃符”、“門貼”之稱。“桃符”是用一寸來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成的,上麵寫著除禍降福之類的吉祥語,有符咒的成分,故而稱做“桃符”。桃符在新年裏既起著避邪驅鬼的作用,又有裝飾門楣的作用。相傳是黃帝所創。《山海經》中雲:“……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凶。”所謂“大桃人”就是最早的桃符形態。到了晉代桃符驅鬼已經有了文字記載,《荊楚歲時記》中雲:“正月初一……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後來,桃木逐漸被紙所代替,符咒也變成了祝詞,於是,桃符就演變成了春聯。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春聯》中雲:“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由此又可以看出,春聯一般是在臘月二十三以後開始張掛的。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從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桃符”或“門貼”是需要年年更換,歲歲變新的。到了五代時期,後蜀的孟昶特別喜歡“桃符”,所以在桃木板上題寫聯語,以表示對桃符的鍾情。有一次,他命翰林學士辛寅遜題寫桃木板時,覺得辛所題詞欠佳,便親自寫了一副聯語,即:“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考證,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合格對聯。但這時的對聯,仍然寫在木板上,被稱做“桃符聯句”。在宋以前,桃符上一般隻畫神像,很少有聯語,但也有題者,如五代的孟昶。宋以後人們普遍開始在桃符板上題寫聯句。此後,在春節期間貼春聯逐漸成為民間的一種習慣,不僅春節貼,而且每逢吉日喜事時,都要在門上、建築物的楹柱上貼。因此,又將對聯稱做“楹聯”。將對聯正式命名為“春聯”是在使用紅紙書寫對聯的時候才有的,始於明太祖。據說,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喜歡春聯,他不但傳旨下去,讓人們於除夕之際在門上加貼春聯,還經常向大臣們賞賜春聯,並微服出巡,到民間去觀賞春聯。陳雲瞻在《簪雲樓雜話》中雲:“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觀。”由於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以後,貼春聯便成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對聯是由上、下聯和橫披組成的,每聯三字以上,多則可達五百餘字,甚至上千字。上下聯的字數均等,講究對仗,意義相類。聯語內容應根據主人的身份而各異。一般人家常用的有如“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春”;“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門楣上多貼“春”字或“福”字。聯紙為紅色。但廟宇用黃色,守孝人家則是男藍女黃,清代宮廷用白宣,四周鑲邊,外藍內紅。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是來自一則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度朔山上有桃林,林中有棵大桃樹,樹下青石屋內住著神荼、鬱壘兩兄弟。此山附近有個野王子,經常危害百姓,他聽說度朔山的仙桃吃後能成仙,便派人傳令兩兄弟獻出仙桃被拒絕後,野王子親率三百餘人前來刁難,又被打敗。於是他讓部下扮成惡鬼恐嚇兩兄弟,均被兩兄弟捆住喂了老虎。兩兄弟去世後上了天庭,天帝命他倆專門懲治鬼魅,連他們種過的桃樹也能驅鬼避邪。此後,人們便在節日期間削製兩片桃木,畫神荼、鬱壘與虎,掛於門的兩側。這便是桃符的由來。

  貼“福”字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又雲:“士庶不論大小人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祖宗。”其中所說的“貼春牌”就是今天在紙上寫的“福”字。福在古書裏有很多解釋,如“祐也、休也、祥也”。它們的含義都是“長命富貴”、“吉祥如意”。不過,一般的老百姓則認為“平安”就是“福”。《韓非子》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福就是富貴加長壽,所以,在過去的春聯中,福字總與長壽聯係在一起。在這一思想理念的影響下,後人對貼福字習俗上有了很多改進,有的在福字上加了各式圖案,或是壽星,或是壽桃,或是鯉魚跳龍門,也有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的福字。另外,民間還有將福字倒貼的習俗,目的是為了讓人家說“福倒(到)了”的吉祥語,而不是錯貼。不過,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正貼著好,因為正貼可以寓意為正在享福,也就是順著,福順則人的運氣就順,運氣順則能享福。稱“貼福”是因“貼”與“甜”諧音,所以,貼福也就寓意著甜福,就是甜甜蜜蜜地正在享福。

  福字倒貼的來曆

  過年貼“福”字的習俗,大約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流行開來了。倒貼“福”字據說始於明代。

  相傳,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脫下龍袍,打扮成富翁的模樣,帶著幾個貼身衛士上街查訪,見京城裏家家貼紅掛綠,張燈結彩,一派歌舞升平、普天同樂的景象,心裏好不快活。可是,他轉了幾條街,竟然沒有看到一副門聯是歌頌皇帝的,不禁勃然大怒,一甩手就回到宮中,坐在龍椅上生起悶氣來。他想下令叫每家每戶都貼上一副歌頌自己的對聯,可是他又識字不多,怕文人學士在春聯中拐彎抹角變著法子笑罵自己。正在左思右想,仍然想不出一個好主意的時候,有個太監揣摩到了朱元璋的心思,提議讓天下百姓都裁一塊方形紅紙,寫上一個福字貼在大門上。朱元璋一愣,問是什麽意思。太監解釋說,紅就是朱,紅紙書福字貼在門上,就是祝願陛下年年幸福臨門。朱元璋一聽,非常高興,立即下了一道聖旨,命令京城人家,每家每戶貼上“福”字。

  大年初一正午,朱元璋帶了一批大臣和禁軍上街查看,不看也罷,一看,朱元璋怒從心起。原來貼福字的人家寥寥無幾。朱元璋臉一沉,手一揮,下令凡是未遵旨貼“福”字的人家,無論男女長幼,一律斬首。一時間,京城裏哭聲震天,血流成河。有一戶人家趕緊找了一方紅紙寫上福字貼了起來,哪知忙中出錯,把個福字給貼倒了。正想揭下重貼,禁軍趕到了,一看門上的“福”字,愣住了,不貼福字的殺頭,這倒貼福字的是殺還是不殺,誰也拿不準主意,便綁了這家老小去見皇帝。朱元璋聽罷禁軍的報告後,眉頭緊鎖,心想,這分明是詛咒我得不到福,正要發作,在一邊的大臣劉伯溫卻哈哈大笑,連連叫好。朱元璋迷惑不解地問劉伯溫好在哪裏,劉伯溫微微一笑說:“倒”、“到”同音,“福倒”便是“福到”,這是小民在祝願皇上五福臨門,朱元璋一聽,轉怒為喜地說,沒想到福字倒貼還有這層意思,心裏一高興,就下令獎賞了戶主。

  這事一下子傳開了。第二年,京城裏的人家貼福字時全都倒貼了。從那以後,福字倒貼便成了一種習俗。

  壓歲錢

  壓歲錢是在除夕之夜由長輩們把用紅紙包著的錢送給晚輩的饋贈習俗。有的是在吃過年夜飯後給,有的則等小兒睡著以後塞在枕頭下麵。此俗與除夕夜驅邪求祥的信仰有關。此俗源於唐代宮廷習俗。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說,唐玄宗時“內廷嬪妃,每於春時,各於禁中結伴三至五人擲錢為戲”,謂之“春日撒錢”。王建的《宮詞》中也有“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喜兒錢”的描寫。洗兒錢除了誌喜外,還是長者給新生兒鎮邪驅魔的護身符。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立春日為“春節”而代之,故原立春日風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節上,洗兒錢和春日散錢混合在一起,演變為今天所見的壓歲錢風俗。早期的壓歲錢是用一種不能流通的特種幣製,叫“壓勝錢”,至清代壓歲錢成為人們祛邪和祈福之物。《燕京歲時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紙幣出現以後,紅紙包代替了彩繩穿錢法。民間傳說,若有惡鬼妖魔,可以此錢賄賂它們,化凶為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