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1章 有錢能使鬼推磨(4)

  有人認為“鍾馗嫁妹”是來自“鍾馗嫁魅”,是一種誤傳。據清人俞曲園的《榮香寶三鈔》卷二十中“鍾馗嫁魅”條所雲:“明文震亨《長物誌》雲:‘懸畫月令,十二月懸鍾馗迊福,驅魅嫁魅。’按此,知世傳鍾馗嫁妹乃嫁魅之訛。”可見,“鍾馗嫁妹”,原來是鍾馗驅儺將災禍轉嫁到別處去的意思,由於音訛,使“鍾馗嫁魅”變成了“鍾馗嫁妹”。

  這種音訛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有所交代,認為:“知世傳‘鍾馗嫁妹’,當自明代已然。明朝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卷二二‘鍾馗’條中雲:‘畫家鍾馗嫁妹圖亦有因可考’。”鍾馗嫁妹之俗發展到後期時越來越被廣泛認可,出現很多文本,尤其是清代傳奇《天下樂》(昆曲)中有一出戲叫做《鍾馗嫁妹》,其中說:終南山文士鍾馗進京趕考,向善人杜平借資費,杜平借與百金,並在鍾馗離家後派丫環照顧鍾馗之妹。鍾馗考取了狀元,但因貌醜被黜出金殿,鍾馗憤而碰死在殿階前,杜平為他收了屍。鍾馗死後陰魂不散,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封他為“驅邪斬祟將軍”。鍾馗為了報答杜平之大恩,率五鬼顯形回家,將其妹嫁給了杜平。

  經戲劇這麽宣揚,“鍾馗嫁妹”便深入人心,成為人間佳話。

  烏羊川的傳說

  由延安市區東行二十六公裏左右,來到姚店鎮轄區的鄭崖村,向北進入一條“川”,就是“烏羊川”了。元龍寺鄉轄了烏羊川全境。“元龍寺”是因乾隆年間在此建了一座“元隆寺”而得名。1958年實行漢字簡化時,筆者家父王生金向延安縣民政局提出建議,改“元隆寺”為“元龍寺’,同音不同字,便於群眾書寫,又不失原有之叫法,民政局遂采納而用之。

  烏羊川的叫法與《西遊記》故事有關。《西遊記》中雲,涇河龍王被魏徵斬首後,每日夜裏來到皇宮中尋唐王李世民鬧事,皇宮內因此鬼哭神號,驚動了住在都土地廟裏的觀音菩薩。觀音駕祥雲,在雲端裏用楊柳梢一點,將正欲前往皇宮尋事的都龍王——涇河老龍攔住,命他往西北尋找生路。涇河老龍便提著一顆血淋淋的龍頭向西北而來,一路駕雲來到烏羊川時,正逢西北大旱,烏羊川的民眾設壇打醮,向都龍王祈求甘霖。涇河老龍站立在雲頭看見民眾虔誠地向他求雨,心想,他們還不知自己犯了天條,被玉帝革去神職,斬了龍頭,祈求自己還有何用呢?不覺,落下了傷感的淚水,頓時地有潤色濕氣,天有陰雲驟起。這一天象驚動了靈霄寶殿上的玉皇大帝,他正與群臣商議都龍王的人選,忽覺幹旱西北有涼風濕氣襲上天宮來,便問太白金星因何而有此天象。太白金星派張天師出南天門以觀究竟。天師觀後上殿稟報說,有涇河龍王提著龍頭在雲端中觀看民間祈雨,不覺落下淚來,以致有此天象。太白金星聽後,向玉帝奏曰:“涇河龍王之所以犯天條,實因袁守誠之神機妙算,涇河龍王一時氣憤而違反了天條,也是為天宮著想。今天看來,涇河龍王有仁慈之心,不若都龍王之位還讓其做了,陛下以為如何?”玉帝聞奏後說,這樣一來,何以震天威?何能管眾神?又何況龍頭已斬,不可複位。太白金星奏曰:“龍頭既斬,萬不可複,用別的牲靈之頭以換之,以戒天地眾神如何?”玉帝準奏,命太白金星辦理此事。

  太白金星領旨後來到龍王身邊說:“涇河龍王,玉帝恩準,還讓你做都龍王,不過,你的龍頭已長不上了,要換上別的牲靈之頭,你願意嗎?”龍王聽了,謝了玉帝天恩,說但憑金星處置。此時,烏羊川的民眾祭祀已畢,將一隻黑綿羊的頭割下往龍王廟去進獻。太白金星於雲端中看見此情,趁著羊頭還熱,還有血性,便將袍袖一揚,羊頭飄搖直上,接在手中後往龍王項上一按,龍王便成了一位長著黑羊頭的神人,龍頭卻飄飄揚揚,飛入天河之中。

  民眾們忽然不見了羊頭,朝天上一看,一位白發銀須老翁身邊站著一個羊頭仙人,眼角處流出了淚花,頓時,天無雷聲閃電,地無風聲鶴唳,便下起了一場潤物細雨。三日甘霖,解了旱情。自此,烏羊川的民眾們重建龍王廟,重塑龍王神像,將這位長著黑羊頭的仙人奉為龍王,供奉在廟的中央,四海龍王,雷公電母,風師雨伯都在兩廂的牆壁上配祀。也是自那以後,烏羊川的民眾決不用黑羊,尤其是長著黑頭的綿羊做牲品,因為它是龍王的頭。

  烏羊川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烏”與“五”音近,人們又稱為“五羊川”。關於“五羊川”的傳說是:鄭崖村後有一峭壁,峭壁上有“五羊”石洞,無論什麽時從其下走過,都能聽到洞內有“呼呼”之聲發出,人們說此洞很深、很遠,一直通向內蒙古草原。傳說此洞中有五隻綿羊,一早一晚都要從洞中出來到下麵的水潭裏喝水,喝完後又回到洞中。人們很少見到它們,但也有人見過。

  蒙元統治中國北方時期,由於連年戰爭,需要大量的糧食和肉類補充前方,蒙古草原的牛羊被屠殺殆盡,戰火又燒到了陝北,五隻羊從五羊洞內一直去了蒙古草原,在茂盛的草原上繁殖後代。傳說,現在蒙古草原上的羊群就是由這五隻羊繁衍出的。也自那以後,再沒有人見過這五隻羊。

  實際上,被稱做“五羊”的原因大概與我國古代的“三羊”或“三陽”信仰有關。“三羊”或“三陽”即青羊、紅羊、白羊,它們象征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此即“三陽開泰”的由來。五羊則是在三羊基礎上的延伸,即在三羊基礎上補充了黃羊、黑羊,以這五種顏色來代表天地五方,如同廣州被稱“五羊城”一樣,寓意五方都呈吉祥。

  五羊洞在傳說中很神秘,實際並非如此。近年來,由於人們修築公路的需要,在峭壁上采石,被炸毀的五羊洞並不很深。它已沉沒在建設的塵埃中,給人們留下的僅有傳說,沒有了遺址。

  娘娘廟

  從五羊川口順路走二十五公裏左右,便是被五羊川人稱做“娘娘廟山”的賀家莊村。娘娘廟山因山上有一座久負盛名的“娘娘廟”而得名,山勢雄壯挺拔,峻極蒼渾,四麵群山如群星拱鬥,呈仰望圍宿之勢,有烏羊川、牡丹川、蟠龍川、青平川、永坪川從山下分野而出,猶如五條奔走的龍蛇蜿蜒伸展出去。山上有二十餘畝的平坦之地,建有娘娘廟、菩薩廟、關帝廟、大聖廟等,組成了一個構建嚴謹的廟宇群,是陝北民間除了佳縣白雲山、榆林青雲寺、延安清涼山這類大型廟宇群外的中型廟宇之一。它的始建年代無法考證,現在的規模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原有基礎上擴建的。從民間傳說來看,其初建不應晚於明代。

  關於“娘娘”成神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娘娘廟山下的民間說法。說娘娘的娘家是現在青化砭鎮的張馬河,婆家是離張馬河不遠的新山溝。娘娘出生後到了三歲時才開口說話。但說話不多,而後又不說了。到了十三四歲時開始紡線,但不織布。整天隻是紡,紡了很多線,纏成一個很大的線團。十六七歲時有人給娘娘提親,娘娘既不應允,也不反對。到了迎娶日,花轎進門,鼓樂喧天,娘娘還坐在炕上紡線。吉時將到,應該給娘娘妝扮了,父母前來催促,娘娘言稱要上茅廁方便一下,親朋如此之多,竟然沒有人看見娘娘抱著線團走了,過了很長時間,父母不見娘娘回來,便來到茅廁尋找,卻空無一人。父母急了,向人打聽娘娘去向,一個廚師說他看見娘娘抱了一個線團,先在門躦上拴住了,然後扯線鋪在地上出大門走了。大家聽了,從門躦上找到線頭,順著線一路跟去,沒多久,便見娘娘正在前麵走著,娘娘雖是三寸金蓮的未出閣女子,男子們卻追不上,大家追快了,她也走快了,大家慢下來,她也慢下來了。到了娘娘廟山的山根下,娘娘加快步伐,如同有輕雲托身,輕盈從容地上到山頂。當眾人來到山上時,娘娘已羽化升天,僅有肉身端坐在那裏,安詳慈善,似死非死,眼睛炯炯有神地注視著大家。

  娘家人與婆家人見娘娘已經羽化,不能複生,便用嫁妝裝扮了娘娘,蓋了一座廟宇為其護身。每到娘娘的出嫁日,即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娘娘的娘家人、婆家人都要到山上祭祀娘娘。因娘娘是一位未出閣的女子,故而人們稱其為“娘娘”,即不同於幼小女子的女兒之身的女人。因陝北民間常將未出嫁的女人稱做“女子”,出嫁後的女人稱做“婆姨”,娘娘雖為女子,但又不同於一般女子,故名“娘娘”。後來,娘娘顯靈,為人治病醫疾,祛除邪魔,有求必應,所以名聲遠播鄉鄰,周圍的人們也都紛紛上山禮祀,漸漸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廟會日。因娘娘神的名氣大,人們便將此山稱做“娘娘廟山”,原有的山名已無人知曉了。

  另一種說法與此大同小異。傳說娘娘的父母從山西將娘娘擔來陝北,住在張馬河。不過,這一說法不太流行。這種說法的依據可能是從大移民的曆史事件中派生出來的,即明代時期從山西向陝北大量移民,以填充陝北的人口不足。編出這一傳說的目的大概是思鄉之情所致。

  從娘娘的出嫁日七月十五日來看,它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民間宗教認為,七月十五日是三官之中地官的誕日,地官是冥幽世界的主宰,所以被民間視為不祥日。民間又有“七月半,鬼亂竄”的說法。人間紅喜事應當避開此日。也正因為這樣,娘娘廟山周圍的人們不在七月十五日操辦紅事。

  甘羅十二封上卿

  甘羅十二封上卿的故事在陝北民間傳說中被說成是“甘羅十二為宰相”。

  秦昭王有一位丞相叫甘茂,很有才能,在別國的挑撥下,秦昭王對他產生了懷疑之心。甘茂得知這一情況後覺得自己再留在秦國是很危險的,所以逃到別國避難去了。後來秦國澄清了事實原委,仍然封甘茂為上卿,並以相印迎他回國。但甘茂仍未釋其慮,至死也沒敢回到秦國。

  秦王嬴政繼承王位以後,甘茂的孫子甘羅已經十二歲了。甘羅寄居在呂不韋家中,被稱為“庶子”。

  秦王嬴政繼位時,呂不韋的權力很大。當時的秦國已經有了統一六國的“連橫”思想,也就是“遠交近攻”的戰略。在這一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秦國派蔡澤出使燕國,在三年中發展了兩國關係,燕國也派出太子丹來到秦國當人質,以表示兩國之間的信任與友好關係。後來,秦國又要派張唐去燕國當丞相,以促使燕國與秦國形成合作關係後夾攻趙國。但張唐不願去燕國當丞相,他對呂不韋說:昭王時我曾奉命攻打趙國,因此趙國很仇恨於我。我若到燕國去,又必須經過趙國,所以,我覺得我去燕國是不合適的。

  呂不韋聽了以後很不高興。張唐走後,甘羅看見呂不韋一臉不高興的樣子,問他為什麽麵有不悅之色。呂不韋說,我派張唐去燕國當丞相,他不肯去,所以不高興。

  甘羅說:讓我去給張唐說一下。

  呂不韋沒把甘羅放在眼裏,對他說:你一個毛孩子家,怎麽能幹成這樣的事情。

  甘羅說:“項橐七歲就能給孔子當老師,我都十二歲了,怎麽不行,你不讓我去試一試,就斥退於我。”呂不韋隻好答應了。

  甘羅見了張唐後說:你和武安君比起來,誰的功勞大?張唐說:當然是武安君的功勞大。甘羅又說:你覺得應侯和文信侯相比,哪一個更專權。張唐說:當然是文信侯。

  文信侯就是呂不韋。武安君就是秦國大將白起,他曾經為秦國攻下七十多座外國城池。應侯是範雎,曾經擔任過秦國丞相。範雎與白起不合。有一次,應侯範雎與昭王商議,讓白起率兵去攻打趙國。白起卻稱病不出。應侯便上疏秦昭王,先免了白起的官職,不久又在杜郵(今陝西鹹陽市)害死了白起。

  甘羅對張唐說:“將軍明知自己的功勞沒有白起大,而當今的文信侯又比當年的應侯更專權。當年應侯要白起伐趙,他不合作,就殺了他。現在,文信侯要你相燕,你又不去,我擔心你還不知要死在什麽地方。”

  張唐沉思良久後說,我是非去不可了。

  張唐啟程之前,甘羅又向呂不韋借了五輛車,親自去拜見趙王。他對趙王說:你聽說燕國太子丹到了秦國的事嗎?趙王說,聽說了。甘羅又說:你聽說張唐要去燕國當丞相的事嗎?趙王說,聽說了。甘羅便給趙王作分析:從燕國太子丹入秦和張唐相燕這兩件事來看,說明燕國和秦國之間是沒有分歧的,這樣一來,他們兩國就要聯合起來攻打你趙國。大王,你有危險啊。趙王問甘羅,這可怎麽辦。甘羅說:我看你不如先給秦國割一些地,這樣可以取得秦國的信任,把燕太子退回燕國,使他們兩國之間不和,然後你與秦國聯合起來攻打燕國,趙國就安全了。

  趙王果然聽了甘羅的話,先割五座城池給秦國,又去攻打燕國,從燕國奪取了三十六個縣,並將其中的十分之一又送給了秦國。

  甘羅就是這樣一位聰明絕頂的孩子,將國家大事運用得得心應手。這一史實,陝北民間卻另有說法。

  相傳,甘羅的爺爺甘茂很有才學,凡國家大事依甘茂所言必定成功,相悖則受挫。因此甘茂在秦國朝野上下呼聲很高,這樣也就引來一些心術不正之人的誹謗、誣陷,在秦昭王麵前進讒言說甘茂有野心於社稷江山。秦昭王起初有些不相信,後來別的國家為了除掉甘茂,以防秦國強大起來後對自己不利。也製造謠言說甘茂給某國提供了國家情況,與某國關係密切,這些都是秦昭王用人不當才迫使甘茂這樣做的,他這是為自己留條後路。這些話通過秦國的讒臣們吹到了秦昭王的耳邊。秦昭王心想,甘茂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才能比誰都高,他要真心謀起王位來是唾手可得的事情。秦昭王有了疑慮,但如何除掉他,自己又沒有任何理由,便召來一幫讒臣給主意想辦法。主意果然有了。

  第二天上朝以後,秦昭王對甘茂說,朕近日心情不好,有些急火攻心,夜來夢一仙人對朕雲,本王之疾要食用七個公雞蛋方可痊愈,你聰明蓋世,才華出眾,一定能為朕找到公雞蛋,醫治疾病。

  甘茂聽後心想,這哪裏是要為他治病,分明是要我的命。世上哪有公雞蛋呢?甘茂也深知秦昭王的為人,他殺人從不需要理由,表麵上還顯得很平和。雖然萬般無奈,卻不敢當麵抗旨,便應承了,退朝回家。

  甘茂回到家中後憂鬱萬分,在府中不停地踱步。甘羅見爺爺麵帶愁容,心神不安,心中也不好受,便問爺爺有什麽為難之事,自己能為爺爺解除煩惱。甘茂心想,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尚未涉世,說與他也是白說,沒有理會。甘羅再三催問,甘茂無奈地說,說給你聽,你也辦不了,不要說你辦不了,世上也沒人能辦得到。甘羅說,爺爺不說出來,怎知孫兒辦不到。甘茂很疼愛自己的孫子,心想,自己即便為此事掉了腦袋,也讓孫兒知道自己是為什麽死的,便將上朝之事說了一遍。

  甘羅聽後說,這分明是昭王要置爺爺於死地的伎倆,此事不可等閑視之,要想個萬全之策。甘茂說,又何嚐不是呢?甘羅分析了事情的嚴重性後對爺爺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甘茂問,往哪走。

  甘羅說,哪國都可去得,隻是不能留在秦國。

  甘茂問,為什麽?

  甘羅說,昭王之所以要害你,一則因他妒才而不容你,另則因別國的挑撥,使他有了疑心。別國的挑撥是害怕你留在秦國,幫助秦國強大起來而對他們不利,這是他們挑撥的目的,也是他們想得到你的目的,所以,你到哪去都很安全,他們也歡迎你去。

  甘茂說,要到別國去需要好幾天的路程,我如何能逃脫了昭王之手。

  甘羅說,你今夜動身,明日由我上朝與昭王周旋,可以為你贏得時間。

  甘茂於心不忍,但又無奈,心想,我走後諒昭王對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也不會下毒手,何況昭王所妒的是自己而不是孫兒。便收拾行李連夜逃離了秦國。

  第二天上朝後,文武百官應卯聽點。當點到甘茂名下時,甘羅出班應卯。秦昭王一看是一小孩站立在殿下,便問,你是誰,甘茂呢?甘羅漫不經心地說,我是甘茂之孫甘羅,因爺爺昨日下朝後產下一子,正在產期,不能臨朝,又恐誤了朝廷大事,所以遣我前來候聽聖旨。說完,朝廷內哄然大笑起來。

  一陣笑聲後,秦昭王問甘羅,生兒育女自古就是女人之事,豈有男人所為之理!

  甘羅反問,養雞下蛋自古就是母雞天職,焉有公雞下蛋之理。

  秦昭王一聽此言大驚,原來小甘羅是為昨日朝事替爺爺而來。一時無語對答,殿內啞無聲息。一些人為小甘羅的聰明才智感到驚奇,一些人為小甘羅的性命擔憂。殿內靜得出奇,令人窒息。

  一陣寂靜後,秦昭王發話說,昨日早朝我命你爺爺為朕尋找公雞蛋,其實是想試他一下才思,但他卻應允了,沒想到竟然引出你這樣一位天下奇才,真乃國家之幸也。免你爺爺無罪,官位俸祿不變,每日來朝議事。

  甘羅一聽秦昭王免去爺爺一切罪行後,立即跪在丹墀謝罪說:爺爺恐難尋來公雞蛋而獲罪於身,已於昨夜離開秦國到他國暫避去了,甘羅替爺爺謝龍恩。

  秦昭王一聽,甚是驚訝,甘羅小小年紀尚且將事情安排得完美無缺,實在令人佩服,就說,朕任你為丞相,代你爺爺行事,等他日後回來,你爺孫二人同朝為相,輔佐朕統一天下。果然,秦昭王命人攜相印迎甘茂回國,但甘茂恐有不測,客死他鄉。

  甘茂沒有回來秦國,使秦昭王有些放心不下,又對甘羅的聰明才智感到擔憂,便起了害甘羅之心。

  一日朝事已畢,眾臣退去,秦昭王獨留甘羅於殿上,閑談起天下珍品之事來。昭王問甘羅,天下什麽最好。甘羅說:“珍饈百味離不了鹽,花言巧語離不了錢。”

  昭王說:“此話怎講?”

  甘羅說:“天下美味如果沒有鹽來調味,再好吃的東西也是淡無味道。人們花言巧語的目的是為了一個‘錢’字,正如古人所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鹽和錢在世上被視為上好的東西。”

  昭王一聽,小小年紀竟懂得如此深奧的道理,此孩不除,乃秦國之禍。便下令,將鹽這一美味予甘羅盡情享用。

  昭王哪裏是讓甘羅享用,分明是想將他處死。命人不停地往甘羅嘴裏塞鹽顆,塞不下去了就用筷子往下捅。甘羅先覺得苦澀難耐,漸漸便失去了知覺。突然,哄的一聲倒在地上。隻聽晴天一聲炸雷響過後地上火花四濺,西麵一殿角被劈了下來,頓時,大雨傾盆而降,頃刻,地有浮水三尺,漂著甘羅的屍骸在殿外打轉。

  秦國朝野被這突如其來的天水嚇呆了,齊齊跪在地上向上蒼祈禱。天帝憐憫百姓,收了雲雨後又廣施法力將鹽精吸取後朝甘羅身上一撒,甘羅的屍骸停在殿外。

  秦昭王氣衝牛鬥,心想,他殺一個小小的甘羅卻惹惱了天帝,降下如此一場災禍,心裏很是不服氣,命人將甘羅的屍首掛在宮門示眾。

  秦昭王殺了甘羅後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命禦廚上飯菜用膳。一桌豐盛的飯菜擺在昭王麵前,他怎麽也聞不出香味來。夾飯菜吃時,竟然連一點味道都沒有,認為禦廚故意不放調料和他作對,叫人將禦廚殺了,另換一個。一連換了幾個都是如此,昭王因餓得慌將就著吃了些,下令在國內廣招廚子。

  宮內招來不少廚子,但誰也做不出香噴噴的飯菜來。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廚子被殺了。有一個廚子心想,自己如果做不出香飯菜來必死無疑,與其這樣,還不如先將昭王害死,免得他繼續殺人。便提著菜刀來到宮門,趁人不備時從甘羅身上割了一塊肉回來,將肉放在砧上剁碎,見菜就放,見飯就撒,一會兒,一桌飯菜做好了,端在昭王麵前。

  飯菜剛一端上,一股久違了的香味直往昭王鼻孔裏鑽,昭王拿起筷子就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桌飯菜竟被他吃了個精光。吃完後說:好香啊,眼睛裏折射出還不滿足的光神來。問廚子,你是怎麽做出來的。

  廚子想隱瞞事實,又怕事情敗露後被殺頭。心想,反正總是一個死,不如實話實說了,好讓昭王明白甘羅是無辜的。便說,他割了甘羅身上的肉,放在飯菜裏,才有了香味。

  昭王聽後說,這是為什麽?我怎麽不明這其中的道理呢?

  廚子心想,他想聽其中的道理,我便可給甘羅鳴冤。因說道,甘羅肚子裏被塞進很多鹽,他已成了鹽精,把世上的鹽味都收在他身上了,世上雖然還有鹽,但已淡如水味,用得再多也不管用。

  昭王說,那怎麽辦?如果鹽無鹽味,日後人們怎麽吃飯?

  廚子說,那也好辦,隻怕秦王不願去做,這就難辦了。

  秦王說,隻要鹽裏能有鹽味,你說怎麽辦就怎麽辦。

  廚子說,隻要你築台拜相,拜甘羅為丞相,他就不是鹽精了,就可以將鹽味還給鹽。

  秦昭王實在被無鹽的飯菜折磨透了,聽了廚子的話,築台拜相。拜相台築好後,於夏至日將甘羅的屍骸安放在拜相台上,將秦國相印放在甘羅身邊,行大禮參拜。甘羅屍骸上的眼中流出了幾點辛酸苦淚,打在相印上,慢慢倒在太師椅上。秦昭王又以丞相之禮厚葬了甘羅。天下的鹽有了鹽味,不過,它已不是從前那種香味了,而是苦澀鹹辛之味,這是甘羅的人生之味。

  王岔涵水井

  清康熙二十九年,陝北因遭遇幹旱,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強民因之揭竿而起,四出擄掠,攪得百姓無以安寧。

  時有綏德苗家坪(今屬子洲縣)一股強人猖獗甚極。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強人進攻歸化(今內蒙古包頭市),統領蒙漢民事的康親王聞知此訊後,率蒙漢大軍南下,征剿強人。行至王家坪(今子洲縣苗家坪鄉王家岔)後屯兵暫住,以打聽強人之虛實。

  康親王住進一家王姓人家的中間土窯中,將此處作為軍營指揮所。王姓人家兄弟二人,哥哥金庭,弟弟銀庭,家境雖不富有,但在這一帶頗有威望。隻是兄弟二人隻有一根獨苗還年少早亡,僅存一個孫子,時年七八歲,因天年不好,吃了上頓沒下頓,以致身體虛弱,患病在床,已經奄奄一息了。半夜時分,突然昏死過去,一家人大放悲聲,哭得憂傷萬分。這一來,驚動了康親王,他差一韃兵過來詢問情況。家人如實相告後,韃兵回複王命,言說房東小兒因饑餓成疾,昏死過去。康親王聽後來到小兒身邊察看。見小兒骨瘦如柴,雖昏了過去,也不致斃命,叫來隨軍蒙醫為小兒診療了一番,漸漸醒了過來。又命韃兵取來炒米炒麵,給小兒喂飯。王家兄弟說,天年幹旱,河水枯竭,沒有水無法喂飲下去,王爺又命士兵取來水袋,倒給王家。王家浸泡了些炒米給小兒吃,小兒吃後便有了些精神。

  第二日,康親王與王家兄弟攀談起災荒情況,得知這一帶因連年幹旱,野草難生,田禾不長,因而民不聊生。不要說吃飯,河水幹涸,就連飲水都很困難,為了生計,強人四起,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康親王聽後,亦很憂傷,既為民眾們的處境感到擔憂,也為強人擾民感到氣憤。又尋思著,自己所帶大軍雖有幹糧,但無水也不能久住,遂問王家兄弟說:“這裏能找到水源嗎?”王家兄弟無以應對。康親王帶人下到溝裏細細察看後說,這裏一定有水。便命士兵開挖。士兵們僅一日便挖出一口井來,汩汩涓流,甘甜爽口,王家坪的百姓們從來沒有喝過這樣的好水,王家兄弟向康親王千恩萬謝。康親王說,有了水,你們可以弄些野菜充饑,暫度苦日,過些日子有場好雨還可補種些田苗。隻是強人未滅,擾民無期。王家兄弟說:“如果這些強人能歸順王爺,王爺能饒他們性命嗎?”康親王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人禍因天災而起,天災一過,人禍亦自消。人命事大,得饒處且饒過。他們若能歸降,我可馬上北歸,將多餘糧草留於百姓,以解燃眉之急。”王家兄弟聽後,很是感動,便說,此事包在我兄弟二人身上,強人與我們有些私交,我們將王爺的大恩大德說與他們,他們不會鐵石心腸,無動於衷。康親王說:“天下太平是朝廷和百姓所期盼的,你們能為朝廷和百姓著想,前往說服強人,就以本王差使的名義前去。”

  王家兄弟辭了康親王,一路來到苗家坪,與強人頭目相見。因雙方有些私交,也不必多禮,王家兄弟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讓強人歸降朝廷。強人頭目也早已聞知康親王親率大軍南下征剿他們,心裏有些慌亂。讓他們歸降朝廷,又怕治罪於他們,心中疑惑不定。王家兄弟看出了他們的心思,說康親王乃仁德之王,既能體察民情,也能體諒你們的處境。以民為本,不想殺戮,你們若能歸降朝廷,王爺即日撤兵北歸,留糧草以救百姓,王爺如此仁慈,你們何不立地成佛?強人頭目為王家兄弟的慷慨陳詞所動,也為王爺的仁慈所折服,願隨王家兄弟來見王爺。

  康親王見了強人頭目後以禮相待,將國家安危與百姓平安的大事講於他們聽,並無責怪之意。強人頭目很受感動,當即表示,願將所掠財物奉上,獻於朝廷,並跟隨在王爺身邊,為國效力。康親王說:所掠財物乃民財,可分散給窮苦百姓,讓他們度過災荒之年。你們也不必跟隨於我,留在地方,保一方平安。強人頭目遵命,請於王爺封藩。康親王說,本王此次南下征剿,兵不血刃,禍亂已平,此乃你們深明大義之舉,又以朝廷百姓之安危為己所係,是一件祥和好事。你們可築寨為營,保護黎民。自古就有“南風祥和”之說,就以“南風”為寨名,守衛一方。強人謝諸王恩。王家兄弟聽後,連忙向王爺叩請說:“王爺既為我們取了寨名,又為我們開了救命之泉,請為此泉也取一名來。”王爺沉思片刻後說:“水能涵養萬物,以濟蒼生,就以‘涵水井’名之,以祈涵養之源綿綿流長。”王家兄弟聽後,對王爺感激不盡,叩首再三而謝恩。

  王爺命人取來涵水井之水,燒了一大鍋開水,用開水泡炒米,“宴請”鄉裏頭麵人物,並以家國之理曉諭眾人。眾人洗耳聆聽。於交談間,王爺麵有難色。眾人請問所為。王爺說:“本王意欲今晚撤兵北歸,隻是留下糧草無人代本王分發於百姓。若是留住幾日,親自分發,又要耗去一些,百姓們也就少了一些,故而為難。”王家兄弟與強人頭目聽後很是感動,便說:“王爺如此仁德,又這樣看重百姓,我等願意代王爺效力。隻是感激王爺之恩,想留王爺多住幾日。”康親王聽後說,既然你們願替本王代勞,本王就放心了。遂命王家兄弟為差使,強人頭目為協力,共同將糧草分發給百姓。眾人雖誠懇挽留王爺,王爺執意不允,率領人馬於當晚撤兵北歸。臨行時,正值星空無垠,北鬥閃爍,紫微垣中一股祥雲掠過。康親王仰首向北鬥星辰作祈禱,祈求蒼天早降甘霖,以救百姓於倒懸。果然,在康親王走後不幾日,天降好雨,滋潤了幹硬的土地,百姓們搶種了晚秋作物,喜獲豐收。

  王家兄弟與強人頭目一起將康親王留下的糧草分發給百姓們,百姓們感激不盡。

  王家兄弟因受康親王的差遣,說服強人,歸降朝廷,為百姓帶來安寧,又因受康親王之命為百姓分發財物,百姓們尊稱王家兄弟為“王差”,即王爺的差使。王家兄弟也因感激康親王的恩遇,為孫子取名“王遇”。因孫子是蒙醫救活的,又給他取了“韃娃”的小名,以此來銘記康親王對王家的恩德。苗家坪強人也革麵自新,築起南風寨,成為清王朝的地方武裝,保護黎民百姓。後來,人們逐漸將“王差”這一對金庭、銀庭的尊稱用做王家坪的村名。又因“王差”之“差”可讀作“差”(cà),“差”又與“岔”音近,人們便將“王家差”稱做“王家岔”了。因康親王名之“涵水井”的“涵”字與陝北方言中的鹹(hán)音近,人們便訛為“鹹水井”了。

  王恩浩蕩,惠澤王家。王遇(韃娃)生有六子,四子王光哲為雍正帝翰林。涵水井之水因含有多種礦物質,是釀酒的好水材。王遇之玄孫王宏錦以此水釀造的燒酒名揚陝北,聲播內蒙古。

  繼涵水井之後,鄉人們在本村山神廟至老爺廟、鹽淋圪堵一帶挖出了近百口鹽井,解決了人們的食鹽問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