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6章 辮子大軍入京城!複辟夢斷天安門(26)

  28日,張勳又以個人名義發表通電,列舉各省同意出兵的數字。他自己聲言願出3萬,據說奉天張作霖答應出兩萬,河南安徽各出1萬,連同其它各省,總共可出兵10餘萬,軍費由各省分攤。他還自告奮勇說:“督師之任,職務重大,勳雖不敏,願任其難”,他認為按照這個計劃揮師南征,就不難將南方革命黨、進步黨人的軍事力量“一鼓蕩平,滅此朝食”。

  袁世凱在北京得到張、倪鬧會的消息,不禁喜出望外,感奮不已。他連忙電召張勳進京,躺在病床上兩眼淚汪汪地緊握住他往日並不喜歡的辮子大帥的手,嘴唇顫抖,半晌不知說什麽是好。這時,這位恩恩怨怨和他整整廝混20年的老頑皮,儼然又成了他惟一的一名可親可信而又孔武有力、足當大任的愛將,他隻差沒有說出“打下江山,與君平分”。然而,這不過是一種溺水者抓住了一根稻草就以為可以救命的心理錯覺。事實上,張勳不僅不可能真正挽救袁世凱的必然滅亡,而且如前所述,他的所作所為本身就不是衝著保護他袁世凱而來的。他反袁也好,擁袁也好,根本的目的還在於複清。當他感到袁世凱的行為危及清室的存在時,哪怕他情知袁世凱對他有恩,也要毫不客氣地反袁;而當他認為維護袁世凱有利於複清時,他即使心裏正對袁世凱抱著一肚子怨氣,也要擁袁。隻有在這個意義上說,他才是一個真正胸懷開闊,大公無私,識大體、顧全局而不計個人恩怨的蕩蕩義士。他現在正是懷著這樣一腔昂然大義,來和袁世凱盡釋前嫌,重修舊好的。他確實希望袁世凱能重新振作起來,捏攏已勢成散沙的北洋集團這個拳頭,先把南方革命勢力打下去再說。

  但是,當他於5月30日在居仁堂內大總統臥室見到袁世凱時,他僅僅瞟上第一眼,就徹底失望了。這時候的袁世凱已經形容枯槁,麵目黧黑,大失常態,以致不可辨認。除了已沒有力氣再照鏡子的袁世凱本人之外,任何人一見麵都會看出他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張勳知道,再也用不著向他表現什麽“一鼓蕩平,滅此朝食”的英雄氣概了。他隻勸慰了幾句“總統安心養息”之類的套話,便即告辭出去,急急南返徐州,去提前準備袁世凱死後的行動方略。路過天津時,他連自己的家門都沒能來得及進。

  還政於清開大會,北洋盟主做大夢

  張勳自北京回到徐州時,西南獨立各省已因馮國璋態度不誠實,張勳、倪嗣衝又揚言要以“兵戎相見”而通電拒絕參加南京會議。因而,南京會議隻得不歡而散。馮國璋企圖學習當年袁世凱逼清廷和孫中山相繼讓權的把戲,對袁世凱則挾南方以自重,對護國軍則挾北方以自重的願望,成了竹籃打水。他隻好宣布“保境安民”,繼續在袁世凱和護國軍之間駐足觀望,窺伺時機,而張勳試圖替袁世凱集聚北方軍事力量,一鼓平定南方的打算也成了猴子撈月瞎折騰。

  南京會議毫無結果,而眼看袁世凱即將斃命,北京政壇將出現權力真空。這使念念不忘複辟的張勳頓時感到空前的神經緊張,而同時卻又充滿了希望。使他感到神經緊張的是,袁世凱一死,必然誘發北洋集團內部的權力之爭。他很清楚,段祺瑞、馮國璋、徐世昌、袁克定(袁世凱長子)等人都有繼承衣缽之野心。而他們四人中無論哪個繼位,其他幾個都不會服氣。如果北洋內部真的鬧起來,南方革命黨必將趁勢而入,整個局麵將不可收拾。使他充滿希望的是,北洋實力人物,個個都有一個封建腦袋,而且都曾是清朝舊臣,對於清廷都沒有什麽深仇大恨。如果大家都能認識到自己並無統馭八方、威鎮朝野的實力和德性,從而一齊行動,來個還政於清,那麽,袁世凱的斃命,豈不又是一個清朝複辟的大好時機?

  為了緊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張勳決定趁著南京會議的那點餘溫,即速邀集未獨立各省參加南京會議的代表轉赴徐州,接著開會討論“還政於清”的問題。會議時間定於6月9日。由於這期間又有一些省宣布脫離袁世凱中央而獨立,有的省則正在醞釀獨立之事,致使與會者隻有7個省的代表。

  然而,形勢變化快得令人吃驚。徐州會議還沒有開幕,袁世凱就於6月6日在新華宮一命嗚呼。袁世凱的死雖然不出張勳所料,但他卻沒有想到,袁世凱在臨死之際,竟在繼任總統候選人名單中寫上了黎元洪的名字。而另外兩個候選人徐世昌和段祺瑞經過商量,竟又決定“以約法規定,大總統出缺時,應以副總統繼任”為理由,“依法推黎公繼任大總統”。這樣,北京的權力真空即被迅速填補,他希望在徐州會議上討論解決的“還政於清”的問題,又變得前景模糊起來。

  盡管如此,他還是決定要堅持召開徐州會議。因為他覺得不管形勢怎樣變化,擁清複辟的事,他遲早總是要辦的。而要搞複辟,就不能不取得各北洋同僚的支持與配合,雖然他也知道現在要把一個個心懷鬼胎、野心勃勃的北洋實力派將領重新團結起來是何等的困難,但他又覺得自己大公無私,擁立舊主,以大義名分為號召,得道則必然會多助。不過,由於眼下形勢畢竟已變得更加複雜化,為謹慎起見,他還是把原定直接付議的“還政於清”問題暫時收縮了一下,轉而將議題改為加強北洋內部團結,共同對付南方革命黨的問題。

  會議於6月9日如期召開,3天後結束,張勳自任主席。結果達成十項重要協議,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應堅持清室優待條件絕不變更。

  二、絕對抵製迭次倡亂之一般暴烈分子參預政權。

  三、嗣後中央設有弊政足為民害者,務當全力電爭,以盡忠告之義。

  四、固結團體,遇事籌商,對於國家前途,務取同一態度。

  這些共同綱領的成立使張勳大受鼓舞。想想馮國璋辛辛苦苦張羅的南京會議開得焦頭爛額毫無成果,他覺得自己的號召力畢竟還比馮國璋大,而這種號召力的產生,除了自己資曆深、實力厚之外,無疑又是來自自己所持道義的崇高。他決心再接再厲,下一步定要正式把北洋集團從名義到組織機構完整地成立起來。他現在最擔心的是,到了關鍵時刻,段祺瑞和馮國璋可能不會真心跟他合作。這一方麵是因為他心裏很清楚,他們中間誰都想當北洋老大,彼此必然互不服氣;另一方麵,他也懷疑段、馮一心想自己當政,在扶清複辟問題上觀點是否真能跟他一致。

  出於這種擔心,散會之後,他特派參謀惲毓昌急攜其親筆信到南京與馮國璋洽商。沒想到馮國璋竟出人意料地謙虛。他高高興興地接讀了張勳的來信,並對其觀點大加讚賞,而且也特派親信幕僚胡嗣瑗持親筆複信送到徐州,表示“一切尊重大哥所議,諸事唯大哥馬首是瞻!”張勳是一個直心直腸,言必信、行必果的硬漢。他現在以己度人,覺得馮國璋既然言詞如此懇切,必定多少有幾分可信,因而對馮國璋這一頭,他總算大體放下了心。

  接著,6月28日,他親赴彰德(今安陽市)參加袁世凱葬禮。各省北洋將領很難得地齊集一堂。張勳與徐世昌、段祺瑞分別談論了成立各省督軍聯合會的問題,試探他們的態度。又沒有想到徐、段竟也非常爽快地答應參加。段祺瑞過去任袁世凱政府陸軍總長期間,曾因張勳老是在他麵前恣睢跋扈、大擺其老資格而對張勳頗為討厭。這回卻也“大哥”長、“大哥”短地叫得特親切。由於徐、馮、段都明確表示尊重張勳擔任北洋盟主,7日,段祺瑞還以北京政府總理名義,正式任命張勳為安徽督軍。比當年4月袁世凱生前任命署理安徽督軍又進一步。

  這就使得張勳進一步解除了顧慮。他覺得現在可以比較放心地開始進行他的冒險準備工作了。他覺得他的複辟工作的基礎,還在於繼續抓牢各省軍閥,務求大家在思想上、行動上取得完全的一致。為此,他又於9月21日與安徽省長倪嗣衝聯名電邀各省督軍舉行第二次徐州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督軍和代表,由第一次徐州會議的7省增加到13省。它們分別是安徽、江蘇、江西、湖北、河南、山東、直隸、甘肅、奉天、吉林、黑龍江、福建、廣東(逃到海南島的龍濟光)等。但直到這時,他在複辟的策略上仍然比較謹慎。當倪嗣衝在會上首先提出“還政於清”的問題時,他還表示此時討論這一問題還為時過早,應該集中討論如何反對國民黨閣員履行職權,和各省督軍如何插手幹預國會立法的問題。最後,會議決議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又稱“十三省督軍團”,或簡稱“督軍團”,以團結北洋內部,排斥“亂黨”參政,憑實力統一全國為宗旨。張勳被正式確認為“督軍團”大盟主。

  至此,張勳即以為他真的已經受到了北洋同僚的普遍尊重。憑著這一身份,日後在機會適當時,他便不難率領眾弟兄一鼓作氣,擁護清帝複位。遺憾的是,年已花甲有餘的張“大哥”,縱有數十年風雨經曆,而他在政治上卻仍然不過是一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而已。他過分執拗地生活在理想境界之中,以致忽略了現實世界的複雜性,頭腦裏總是幻化出一些妙不可言的美好圖景,而不知可怕的陷阱就在自己腳下。

  實際上,無論是徐世昌、段祺瑞,還是馮國璋,都絕不會甘居其下風。如果說徐世昌沒有兵力還不得不遷就他三分的話,那麽,段祺瑞和馮國障則都在各省有著自己的一派強大實力,而且他們的名望都比他高,可以說完全沒有必要奉承他張勳這樣一名土老冒。他們現在異乎尋常地裝出一副熱愛“老大哥”的樣子,隻不過是別有用心地要利用他張勳這門莽大炮去掃除他們通往最高權力寶座道路上的障礙而已。

  原來,早在袁世凱死去之日,段祺瑞便想憑借實力直接接班當總統。但沒想到徐世昌卻主張根據約法讓黎元洪當。實際上,徐世昌這一主張是為北洋集團著想,因為他也知道,如果由自己或段祺瑞接任總統,不僅南方獨立各省不會同意,北洋集團內部爭權鬥爭亦必隨即爆發,結果必然使北洋集團內外交困,一敗塗地。而利用黎元洪出麵來當元首,一方麵南方獨立各省可能接受,有利於促成南北對峙局麵的結束;另一方麵,黎元洪身在北京,不啻北洋派手中的政治俘虜,實權仍然操在北洋集團手中,還可以隨時利用這個俘虜為北洋的利益服務,豈不比那徒擁虛名而招災禍的直接登台要妙得多!但在段祺瑞這個權欲熏心的野蠻軍人看來,徐世昌這一套拐彎抹角的把戲未必有多大必要。但他當場又不便反對,隻得表示同意,而實際上心裏卻因此難受得很。他竟然在自己親筆起草的內閣致各省軍政長官的通電上寫道:“黎公優柔寡斷,群小包圍。東海(徐世昌字菊人,號東海)頗為各方推重。弟以約法規定,大總統出缺時,應以副總統繼位,故依法推黎公繼任大總統。”

  這份因為沒當上總統而明顯地發泄個人意氣的電文,豈似出自一位內閣總理之手?然而,段祺瑞卻毫無顧忌地命令秘書拿去照發。秘書拿著稿子左右為難,原文照發吧,實在有失總理體麵。不照原文發吧,他又不敢擅改總理親擬的電文。皺了老半天眉頭,總算想出了一條勸說段總理改稿的理由。他小心翼翼地趨近段祺瑞跟前說:“總理,咱們既然把元首大位都讓給他了,何不做人情做到底,把這幾句不中聽的話省了?”段祺瑞這才提起筆來把前頭兩句話塗去。段祺瑞既然如此不甘居於黎元洪之下,他就預料到自己與黎元洪之間必有一場好鬥。黎元洪雖是一個被人戲稱為“泥菩薩”的無用之輩。但他有很高的政治聲望,而且有議會作後盾,要想打碎這隻“泥菩薩”,非團結北洋集團各實力人物一致行動不可。這樣他便不能不考慮如何與實力雄厚的張勳相處的問題。

  不過,最初,他仍未寄希望於張勳在團結北洋方麵發揮多大的作用。他首先想到的是擁有華東半壁江山的馮國璋。他想先以暗許擁護馮國璋當總統為條件,拉馮國璋合謀倒黎。但馮國璋經過南京會議的挫折,已變得比段祺瑞老練和穩重得多。從內心來講,他並非不想當總統,但他卻已經知道,當總統必須等待時機成熟,而且不能由自己親自出麵直裸裸地去幹。眼下張勳正急於聯絡各省謀求複辟,他要謀求複辟,就必然要搬掉現任總統黎元洪這塊絆腳石,阻止革命人參政,外加討伐南方敵對派。這些必然得罪各方政治勢力的事情,何妨讓張勳方麵去幹到底?等張勳把黎元洪搬倒了,到時候他的複辟夢定做不圓。那時,皇帝上不了台,總統位子又空著,豈非趁勢而起的最佳時機?因此,他便給段祺瑞回信說:“我等雖是北洋嫡係,理當主持北洋事務,戮力維護北洋利益,但現今有些事還是以徐州的張少軒牽頭為好。他年資在我等之上,是我們的老大哥,遇事總要請他出來主持。”

  段祺瑞一想也有道理,於是他也便一改以往對待張勳的態度,竟然“甘拜下風”。推出張勳來當北洋盟主,利用張勳這把板斧去先砍掉黎元洪再說。而張勳卻被一時的假象所迷惑,以為馮、段真的對他尊重起來了,並且還有可能讚助他的複辟大計。他有時雖然也懷疑這兩位袁門高徒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與他合作,但他又想,反正為了複辟,能團結的都得團結,管他媽的各人心裏打的什麽鬼主意呢?

  府院之爭堪紛擾,欲圖複辟寫誓書

  形勢完全不出段祺瑞之所料。他和黎元洪分別擔任總理和總統之後,府院之間的鬥爭如期展開。而張勳也就乖乖地按照馮、段二位賢弟為他設計的戲路進入了角色,當起了北洋集團排斥打擊異己的出頭鳥。而他們的首要打擊對象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是一個被辛亥革命的浪潮卷入革命隊伍的封建軍閥。他的思想本質並沒有什麽先進性可言。但他不屬於北洋體係,長期受到袁世凱冷落和壓製,內心難免不服。現在袁世凱死了,他繼任總統,自然想正兒八經地行使總統職權。但他沒有軍事實力為後盾。因而不得不以開放黨禁,重開國會實現“真正的民主”來作為其政治旗幟,以取得各在野派政治勢力的支持,並憑借包括有各派的政治勢力的代表參加的國會為其權力支點,從而不可避免地走上與北洋集團抗衡的道路。

  6月16日,黎元洪下令南北停戰,以表示他為全國一統之大總統。29日宣布遵行民國元年《臨時約法》,恢複國會,以迎合國民黨參政之要求。7月4日,黎又申令懲辦楊度、梁士詒、孫毓筠等帝製禍首,以息舉國之民憤。這一係列行動,一方麵確實包含有促進南北和解,實現全國和平統一之願望,但就他內心來說,更主要的方麵還是為了把南方地方軍閥和革命黨、進步黨勢力引入中央政權,以打破北洋軍閥獨裁的局麵,爭得自己作為總統的應有之地位。

  對於張勳來說,維護北洋集團的共同利益固然重要,但他更關心的是他的擁清複辟的“宏偉藍圖”。而黎元洪上台以來的所有這一切行動,不僅是對北洋集團的狂妄冒犯,而且更重要的是大量革命黨議員湧進北京,甚至擔任內閣部長,無疑會給他的複辟理想帶來毀滅性的威脅。這是他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他除以個人名義發表通電反對懲辦帝製禍首之外,還在第二次徐州會議上極力迎合段祺瑞阻撓複法的陰謀,突出地宣布反對恢複《臨時約法》和反對所謂“暴亂分子”參政,從而開了中國近代史上軍人直接幹政之先河。

  由於十三省區聯合會(即督軍團)明顯地對北京政局構成威脅,黎元洪不得不於9月29日下令禁止軍人開會幹政。但是,既然北洋軍閥集團一開始就一致把他當成了攻擊目標,他的命令無疑隻能進一步加劇張勳等人的倒黎活動。在稍後不久的1917年1月11日,張勳又接著召開了第三次徐州會議,十三省督軍再次聯名宣電斥責議院“專事黨爭,徒鬧無益”,並指責黎元洪“寵信屑小政客”,對總理段祺瑞“信任不專”,以致“施政無力”,治國“功效不彰”。從而公開把矛頭反指向了黎元洪本人。

  不久,黎、段之間因在對德外交方針問題上意見不一,致使所謂“府院之爭”急劇升溫,最後終於發展到彼此決裂的程度。按照正常的規律,張勳肯定應該堅定地站在段祺瑞一邊繼續倒黎。然而,奇怪的是,到了這種關鍵時刻,張勳這門轟黎的大炮卻突然啞了火。他神秘兮兮地突然在黎段之間保持中立,表現出一副令人吃驚的超然物外的態度。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