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0章 夢回故苑八百春!太液水雲皆典故(7)

  在明代,社會上很時興冰嬉運動,民間廣為開展,宮廷內冰嬉活動也熱鬧非凡。據《倚晴閣雜抄》記載:“明時積水潭,常有好事者聯十餘床,攜都籃酒具,鋪氍毹其上,狂飲冰淩中以為樂。誠豪俠快事也。”明宮太監劉若愚的《酌中誌》雲:“陽德門外,冬至冰凍,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槁薦,一人前引繩,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飛。”

  明熹宗皇帝酷愛冰嬉活動,他非常喜歡在太液池內嬉冰玩耍。《明宮雜詠?熹宗》有詩二首,記敘了熹宗活動時的場景。

  其一:

  北風吹凍液池波,樹裏遙聞喚渡河。

  兩岸絲繩齊努力,胡床安穩一徑過。

  其二:

  琉璃新結禦河冰,一片光明鏡麵菱。

  西苑雪晴來往便,胡床穩坐快雲騰。

  其實,熹宗皇帝的冰嬉,不過是以木板作拖床,床麵較窄,兩邊各有一塊兩端上翹的木板,下安鐵條用橫木連接兩板,四周圍上紅色圍欄,四角立柱支撐頂蓋,四周掛以帷幔,裏麵放坐榻。因這種拖床很像塞北的雪橇,故又稱之為“胡床”。熹宗皇帝坐在拖床上,讓禦前侍衛們分頭助力,或是在岸邊用繩索牽引,或在拖床前後引導推行。熹宗皇帝坐在平穩而快的拖床上,笑得愜意開心。

  在清代,冰上體育運動被冠以國俗。乾隆皇帝說:“冰嬉活動為國製所重。”每年十二月,地凍天寒,北方已是一片冰雪世界。屆時,清廷便在西苑三海舉行一年一度的冰嬉活動。

  在舉行冰嬉活動之前,內務府先期派太監用水潑撒冰麵,以使冰麵平滑如鏡,然後擺放好禮炮,設立旗、門,待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後,擇黃道吉日,皇帝在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陪同下,親來運動場,觀看表演。

  冰上運動的地點不固定,其地點要視冰層的薄厚、堅硬程度以及冰麵的光滑程度而定。有時在五龍亭附近,有時在闡福寺附近,有時選定在瀛台。

  皇帝是乘坐大冰床禦駕親臨。冰床豪華氣派,長及丈餘,底座狀如龍舟,兩麵描金繪彩,冰床底部安有長形角鐵2根。龍舟上矗立一方形木棚,棚外貼飾明黃緞,上接金漆寶頂。棚兩側各有玻璃窗一扇,棚內設雕龍寶座,後部橫杆2根。冰床在眾人的推動下,運行如飛。

  一切就緒之後,冰上運動開始。第一項是速滑比賽。此時,發令官站在皇上禦用冰床旁,手舉小旗,連晃三下,發出信號,由八旗兵組成的運動員足蹬一種底部綁著鐵條的簡易冰鞋,身穿箭衣,在起始點一字排開,等待號令。

  “轟”一聲炮響,撼天動地。運動員聽到號令後,如離弦之箭,蜂擁而出,急速地向皇帝的冰床方向滑去。一時間,冰麵上冰花四濺,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斕,分外耀目。眾運動員按先後順序在皇帝的冰床前,依次向皇帝行禮,最先到達皇帝冰床的運動員,得到皇帝親賜賞品。

  第二項比賽是圓鞠之戲。圓鞠之戲如今天的冰球比賽。八旗士兵分成紅、黃兩隊,每隊數十人,爭搶一球。球為圓形,用羊皮製成,內充氣,雙方各設一門。當時的比賽不像今天冰球比賽那樣,運動員手持球杆,用杆觸球,而是赤手空拳,既可用手,也可用腳觸球,經過數次傳遞,將球送進對方球門一方者為勝。

  比賽開始前,雙方隊員在球場中央列隊站好,執事用力將球拋向空中,球由最高點下落,不等冰球著地,雙方隊員就如猛虎下山,奮勇向前,拚力爭球。為爭一球,十幾名乃至數十名壯漢不時廝扯在一起,有時一隊已得到冰球,另一隊不甘心,便拚力去爭奪,結果雙方隊員被撞得人仰馬翻,其場麵驚心動魄,蔚為壯觀。觀戰的王公大臣及兩隊的啦啦隊搖旗呐喊,加油助威,聲震四野。有時,皇帝看得興起,也揮臂而呼,不過皇帝的加油助威,帶有隨機性,哪個隊爭得球,就給哪個隊加油。清代大文學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冰上打球》一詩中,有這樣幾句極為生動的描述:“青靴窄窄虎牙纏,豹脊雙分小隊圓。整結一齊偷著眼,彩團飛下白雲邊。”

  在清代冰上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得冰上活動的形式更加多樣,豐富多彩的冰上雜技表演登場亮相,給冰上運動增添了新的內容。

  在冰上雜技表演中,最為精彩的當屬冰上射箭比賽。屆時,賽場中央平行設立3個彩旗飄舞的旌門,上掛彩球。由一二百名八旗兵組成的射手一字排開,手持弓箭,那威風凜凜的陣勢,令人讚歎。

  號令一響,各弓箭手,爭相而出,互不相讓,急速滑向旌門,施展絕技,有的弓身施射:有的滑過旌門,來一個“犀牛望月”回首疾射:有的單腳點冰,如金雞獨立,弓響箭出,身手敏捷,英姿勃勃。《清宮詞》中描述道:“冰瑩點點放銀光,箭鏃閃閃似飛蝗,健兒猿臂獻身手,彩球飛落報君王。”

  射箭比賽設一、二、三等獎,三箭皆中者為一等獎,皇帝將親賜賞品。未入等的也給予相應的賞賜,以示鼓勵。

  在冰上雜技表演中,最引人注目,惹人喜愛的是兒童的表演。兒童們表演的項目新穎多樣,如單人花樣滑,雙人花樣滑,多人疊羅漢,冰上倒立,擊鼓舞刀。兒童們身穿花衣,頭紮抓鬏,憨態可掬,在數米高的幡杆頂部做出各種驚險、高難度的動作,一會兒是“童子拜觀音”,一會兒是“鳳凰展翅”;轉瞬間,又變成了“猿猴獻桃”,恰似空中銀燕,令觀者咋舌稱讚。

  由於冰嬉為國製所重,清代諸帝都非常重視和喜愛,不僅親自參加,而且還經常寫詩作賦,大加倡導。好題字作詩的乾隆皇帝,在《冰嬉賦》一詩中,極盡文采,濃筆重彩地敘道:“思摘月兮廣寒之窟,齊趨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從空兮下回。突神龍之變化,蕤翔鳳之髹。”

  乾隆皇帝不僅吟詩題記,還多次命宮中如意館禦用畫家將冰嬉活動的盛大場麵繪畫成卷,收藏於館,以傳播後世。現故宮博物院尚存有清代兩幅《冰嬉圖》。一幅為金昆、程誌道、福隆安合畫;另一幅為張為邦、姚文瀚合繪。《冰嬉圖》構思獨特,主題鮮明,所繪人物準確、生動。

  瀛台仙境變囚籠

  瀛台,南海中一座美麗的小島。四麵環水,北架一橋以通往來。主體建築涵元殿位於瀛台的中心。東西奇石古木,森列如屏,樓台亭閣,掩映於綠樹之間。遠處望去,宛如一位身披綠紗的少女,亭亭玉立在碧波之上。

  漫步瀛台,雖古樹參天,但在眾多樹木中,獨不見榆樹。其實在當年也有許多榆樹。隻因光緒九年(1883)榆樹發生蟲災,一天,慈禧太後在瀛台等處遊覽,一隻蟲子沒長眼,徑直落到西太後身上,惹得老佛爺大怒,一氣之下,命令將所有榆樹伐盡,致使那些百年古榆蕩然無存。

  談及瀛台,不能不談及清代負責修造瀛台的當時最有名的能工巧匠、宮廷建築師“樣式雷”。從雷發達、雷金玉起的雷家子孫,世襲宮廷建築師的職務,創造了宮廷建築設計中特有的樣式房,所以被稱為“樣式雷”。

  在清代兩百多年的時間裏,凡是重大的宮廷建築工程,一般都由“樣式雷”直接主持和參加設計、施工,如北京的萬壽山、玉泉山、香山、承德避暑山莊等。其建築風格、布局千變萬化:有的格局嚴謹,氣勢巍峨;有的掩映曲折,錯落有致。他們既能在數十公頃麵積的大範圍內,依山就勢,縱橫籌劃;又能在彈丸之地,以小見大,秀巧取勝;還能在建築物內簷硬木的裝修上,雕刻精美絕倫的圖案。在京城,有關“樣式雷”絕技的傳說甚多,其中一個為:清初,皇帝為了顯示威儀,決定重修故宮,在金鑾殿――太和殿上梁之日,舉行隆重的典禮,康熙皇帝親自參加。但大梁抬上去以後,卻怎麽也安不上,這可嚇壞了在場的工部官員。正在此時,隻見一個年輕人,手持大斧,三攀兩援上了房架,劈啪幾下,斧落榫頭,喊聲“上”,大梁一下就安上了。在場的官員和工匠無不喝彩,康熙龍顏大悅,封他為工部營造司的“長班”,從此,“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微照命,金殿封官”的說法,就在京城傳開了。

  在中國古代,曾有東海之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傳說。在修建瀛台的過程中,“樣式雷”雷廷昌充分發揮了把瀛台變成人間仙境的造園構思,從瀛台環境的幽深到建築物的造型,以及樓閣等的用典題名,都刻意圍繞這一意境。當來到瀛台,見到天邊太液波淨淨,迤邐湖山石嶙嶙,蒼穹澄澄,古木森森,怎不叫人產生身臨仙境之感呢?而建築師當時的造園構思,也恰好反映了明、清兩代帝王的本意。他們想借助瀛台的修造,來改變過膩了的宮廷生活,而去領略所謂超凡脫俗的神仙日子。

  瀛台在不斷地修葺擴建後,成為皇室避暑和遊覽的勝地之外,同時也“於此引對臣工總理機務,或宴賚王公卿士,或接見朝正外藩,以及征師勞旋,武科較技”等等。當年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在此聽政、賜宴,還寫下了不少描繪瀛台美景的詩詞。他們把瀛台比作神話中的海上仙山,他們自己則置身這人間仙境之中,過著神仙般的生活。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一向被統治階級視為人間仙境的地方,在慈禧西太後專橫跋扈的年月裏,一度而成了囚禁光緒皇帝的囹圄。

  光緒,一個多災多難的皇帝,一生身處逆境,經曆坎坷。這一切雖然與大清帝國的衰落有關,但更為不幸的是,光緒雖然身居帝位,名譽上是天下的君主,而實際上,他隻不過是慈禧太後手中的玩物而已。特別是“戊戌政變”之後,他更不能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也不能以君主的權力裁決那些本該屬於他職權範圍的軍國大政。這一切都是因為大清國有個慈禧太後。

  光緒十五年(1889),剛滿18歲的光緒,臨朝親政。當時,在“強鄰四逼”,國勢日衰的情況下,曾經表示:“決不作亡國之君”。1898年,光緒毅然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變法主張,於六月十一日正式宣布變法,第一道聖旨《明定國是》詔,是在瀛台簽發的,由此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

  諭內閣:

  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邇者詔書數下,如開特科,裁冗兵,改武科製度,立大小學堂,皆經再三審定,籌之至熟,甫議施行。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或托於老成憂國,以為舊章,必應墨守,新法必當擯除,眾喙嘵嘵,空言無。試問今日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苦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製梃堅甲利兵乎!

  朕惟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極其流弊,必至門戶紛爭,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積習,於時政毫無裨益。即以中國大經大法而論,五帝三王,不相沿襲,譬之冬裘夏葛,勢不兩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後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專心致誌,精益求精,毋徒襲其皮毛,毋竟騰其口說,總期化無用為有用,以成通經濟變之才。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首先舉辦,著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會同妥速議奏,所有翰林院編檢,各部院司員,大門侍衛,候補候選道、府、州、縣以下官,大員子弟,八旗世職,各省武職後裔,其願入學堂者,均準入學肄業,以期人才輩出,共濟時艱,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負朝廷諄諄告誡之至意,特此通諭知之。

  《明定國是》詔的頒布,標誌著清政府推行新政的開始。“國是”者,國家大計方針也。“明定國是”,就是向朝廷內外、舉國上下公布清政府的大計方針,因而《明定國是》詔實際上是光緒帝維新變法的宣言書。

  從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開始到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為止(6月11日到9月21日),變法活動進行了103天,曆史上稱之為“百日維新”。在“百日維新”期間,據《清德宗實錄》所載,光緒帝頒布的變法詔令、諭旨達一百八九十條之多,如果以日計算,少則一日一詔,多則一日發出十餘條諭旨。不平常的103天,確是光緒帝施展圖強雄心和變法才能的曆史大舞台。

  然而,以慈禧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勢力,既不願意光緒掌握實權,更不容忍光緒變法維新。1898年9月21日清晨,光緒帝到中和殿閱癸文,一群侍衛太監和一隊“榮祿之兵”闖入殿內,聲稱“奉太後命”,押光緒帝到慈禧太後的便殿。光緒帝跪在西太後麵前,遭到一頓嚴厲的訓斥:“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為,諸臣者皆我多年曆選,留以輔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聽信叛逆蠱惑,變亂典刑。何物康有為,能勝於我選用之人?康有為之法能勝於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憒,不肖乃爾!”在訓斥中慈禧太後和盤托出了她反對新政的理由,就是為了維護腐朽的祖宗大法和保持她在清朝的太上皇地位。訓斥之後,就把光緒帝送至中南海瀛台看管起來了。

  這件事發生在光緒二十四年,幹支為戊戌年,故史稱“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後,頑固派以百倍的瘋狂絞殺新政鎮壓維新派人士及同情維新運動的清朝官吏。9月28日,慈禧太後下令殺害維新派人士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六人於菜市口,人們稱這六位維新運動的犧牲者為“戊戌六君子”。“六君子”犧牲在頑固派的屠刀之下,在光緒帝親自主持的維新變法史冊上譜寫了不朽的一頁。

  光緒帝囚禁於瀛台,從肉體到精神都遭到西太後的折磨。據說當年光緒所居之涵元殿,臥室的窗戶皆以紙糊,日久凋破,無人為之修補,寒冬臘月,朔風凜冽,室內寒不可耐。那位光緒皇帝,以王尊之軀,竟凍得渾身發抖,手足麻木。《三海秘錄》記載:“及帝居瀛台,門屏陳設,鹹卑陋窳壞不堪。小康之家,好潤其屋者,華美殆或有過之也。”“門屏明絕少畫幛,朱漆粗劣,僅如民家,每逢歲明,帝輒取丹箋自書‘吉祥如意’‘出紅大吉’等字樣,命小黃門調糊貼之,顧視徘徊,若自賞亦複自憐者。”“一日(帝)見小明軒屋角有蛛網,乃自起持竿挑去之,為宮監所睹,趨而相助,帝搖手示無須。”此寥寥數語,形象地錄下了光緒瀛台囚禁生活淒苦之狀。此時此刻,呈現在光緒眼前的瀛台,已不再是那“早鶯鳴太液,芳樹繞瀛洲”的美麗景色,而仿佛浮現出一幅山河破碎的畫卷。光緒回想自己“登基”以來,不但未能勵精圖治,複興祖業,連自身也落到這般“欲飛無羽翼、欲渡無舟楫”的地步。每當想到這些,便不時發出“吾不如漢獻帝”的感歎。確實如此,漢獻帝在曹操手中“挾天子以令不臣”,至少仍有“天子”之尊,自由自在,曹操還得聲聲稱臣。而光緒帝身邊坐著的卻是操著天下生殺大權的“親爸爸”,清王朝的太上皇,光緒帝在她手中的價值還不如曹操手中的漢獻帝,他相信慈禧太後一旦不再需要這件裝飾品的時候,那就連這般囚徒生活也會過不成了。

  而令光緒帝在精神上承受最大苦痛的是得不到珍妃的消息。

  其實,珍妃的遭遇同光緒帝一樣,受到了慈禧太後的殘酷迫害。戊戌變法不久,西太後對珍妃施以刑杖,撤去簪珥,囚於偏僻的鍾粹宮北三所,並再也“不許進見”光緒帝。珍妃也成了打入冷宮的囚犯,由兩個宮女監視,“門自外鎖,飯食自檻下送進”,“窘苦備至”受盡折磨。不過,珍妃很堅強,“她從來沒有向哪一個太監作過什麽詢問或是請求,她始終是靜默著。雖然她心裏自必也極想知道光緒的近況,和他們倆以後有沒有再見麵的日子。”

  光緒帝通過小太監探聽到珍妃的下落以後,多想與她互抒情懷,在幾個太監的幫助下,總算搞了幾次“偷渡”。當光緒帝悄然走近關押著珍妃的那座冷宮,其情景是如何的淒涼,那三具大鎖無情地橫在兩扇大門中間,把光緒帝與珍妃隔離為“咫尺天涯”的兩個世界。每次他們隻能攀著窗柵,湊在那橫釘著木板的隙縫裏說上幾句心裏話,每次又各自帶著一顆破碎了的心依依惜別。

  就是這樣,光緒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裏,一直過著這種囚禁生活,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先於西太後一日死在涵元殿的東室,結束了他的一生。由於光緒和西太後之死隻隔一天,因此人們不免產生疑團,對光緒之死,留下種種傳說。

  一種說法認為,慈禧太後在病危期間,惟恐自己死後光緒帝重新執政繼續推行新政,翻她一手製造的種種冤案,所以派太監下毒害死了光緒帝。以下書籍均有記載。

  《清室外記》:“皇帝賓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無由詳知,惟藏於李蓮英輩之心中。關於太後、皇帝同時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原因,則實毫無線索。但日處憂鬱之中之帝,一旦再操大柄,自為李蓮英之不利。”

  《清稗類鈔?迷信類》:“因謂孝欽病革,不願先帝升遐,授命親信太監扌益斃之者。”

  《崇陵傳信錄》:“帝聞太後病,有喜色”,(太後)曰:“我不能先爾死。”

  《瀛台泣血記》:“萬惡的李蓮英眼看太後的壽命已經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發生問題了,便暗自著急起來。他想與其待光緒掌了權來和自己算賬,還不如讓自己先下手為好。經過了幾度的籌思,他的毒計便決定了。”

  第二種說法,認定光緒帝是被袁世凱進藥毒死的。因為戊戌變法時由於袁的告密,才使慈禧太後血腥鎮壓維新運動。慈禧太後死後光緒帝重新執政,必然不會輕饒了他,所以袁世凱下此毒手。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我還聽見一個叫李長安的老太監說起光緒之死的疑案。照他說,光緒在死的前一天還是好好的,隻是因為用了一劑藥就壞了,後來才知道這劑藥是袁世凱使人送來的……據內務府某大臣的一位後人告訴我:光緒帝死前不過是一般的感冒,他看過那些藥方,脈象極平常,加之有人前一天還看到他像好人一樣……病重消息傳出不過兩個時辰,就聽說已經‘晏駕’了。”

  第三種說法,是最近有的學者從考證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所藏的清宮醫案中得出光緒帝係是正常病死的結論。

  不論光緒是被人害死還是正常死亡,大清皇帝被囚於瀛台,最後死於涵元殿,使得瀛台這座美麗的小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使這宛如身披綠紗,亭亭玉立在碧波之上的少女,過早地步入暮年。

  這是一個悲劇。

  西苑三海的特大“奇聞”

  1886年(光緒十二年),浩大的西苑三海拓建工程開始。大興土木,營建宮殿,為配合這項工程的進行,清廷除在全國各地購買材料外,還將西洋的現代科技引進了西苑建設工程之中。1888年(光緒十四年)11月,由神機營總辦恩佑經手向丹商祁羅弗洋行購買的電燈、鍋爐等西洋產品啟運到達北京。

  但這些洋東西如何安裝,卻成了一個問題。因為中國的建築講究風水,而這些洋東西一旦出現在宮殿裏,會不倫不類,有礙於風水。且在封建禮教統治了幾千年的中國,在那些身穿朝服,足不出城,因循守舊的大臣眼裏,洋東西就如妖怪一般,令他們害怕,要在宮廷內安裝這些洋東西,有違祖宗的傳統。為此,西苑三海要裝電燈,就如特大“奇聞”,驚恐的“號外”一樣,使眾臣食不甘味,夜不安寢,特別是內務大臣極力反對,但慈禧很喜愛西洋的洋玩意兒,她說:“鍾表是洋玩兒,我們照樣使用,沒出什麽事嘛?”但電燈畢竟是第一次使用,和鍾表不一樣,危險性很大。所以特下旨讓官務府員外郎的英年查辦此事。11月26日,英年奉旨到西苑四處察看,測量地勢,掌握氣脈。

  他搞清了西苑的地勢和氣脈後,便來到儀鑾殿,向慈禧稟示:“西苑地處排列屬壬字,壬字延年,可在儀鑾殿西圍牆外安裝電燈、鍋爐,擇明年正月二十一日丁卯時動土,丙午時安裝。”

  其實這次安裝電燈、鍋爐,純屬“迎合懿旨”之舉。電燈專為慈禧享用而設,慈禧居住儀鑾殿,電燈、鍋爐必須就近安裝方便為易。但當時,電燈並沒有安裝在儀鑾殿內,而是安裝在儀鑾殿的西圍牆外,恐怕是對電燈還是存有顧忌,因為電燈要用電,需發電,使用不當也會帶來危險的。所以殿內照明仍用舊式的蠟燭和油罩燈。

  新安裝的電燈,把儀鑾殿外照得如同白晝。就在這天,慈禧特地到儀鑾殿外,十分高興地說:“電燈真亮呀!”遂下旨給英年許多禮品。這是清宮裏的第一盞電燈,電燈帶來了光明,鍋爐則帶來了溫暖,慈禧一高興,就在儀鑾殿住了整整十年,到光緒十七年四月才離開儀鑾殿,駐蹕頤和園。

  曾經安裝第一盞電燈的儀鑾殿,在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曾為聯軍統帥瓦德西占住,並於此時失火燒了此殿,當年清宮的第一盞電燈就在庚子年那一場大火中燒毀了。

  同是在光緒十四年(1888),在北海到中海之間,清宮中的第一條鐵路修建完畢,這是當時國內已鋪設的第四條鐵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