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9章 英魂已逝南聯盟!中華奮威不可侮(8)

  工廠被炸的第二天,我隨南聯盟軍事新聞中心組織的活動同其他外國記者一起前往距貝爾格萊德200多公裏以外的那個城市,目睹了被炸得七零八落的車間和廠房,還有醫院裏受傷的工人和他們的家屬。

  有時我想,不管損失有多大,假如毀掉的隻是建築和設施,以後還有機會重新建設。可是要是人被炸死了呢?但可憐的塞爾維亞人正在默默地、頑強地抵抗著,孤軍奮戰著。

  前不久,我抽時間用攝像機把貝市一些可能遭轟炸的設施拍了下來,因為說不定哪一天它們就可能從人們的視野中永遠地消失。

  北約的空襲非常殘酷,隻在貝爾格萊德還感覺不那麽明顯。其他城鎮的一些建築已被炸得慘不忍睹。丘普裏亞,一個隻有2萬人的小鎮子前天也遭到了北約的轟炸。我們到那裏時,一人多深的炸彈坑裏已積滿了雨水,四周的民房不是被掀了瓦,就是倒了牆。離得最近的一幢剛剛蓋好的三層小樓隻剩下幾層水泥樓梯還在支撐著。房主引導我進去拍攝,給我介紹情況時還顯得驚魂未定。他說,幸虧昨晚一家人住進了地下室。小鎮子附近有一個軍營,北約的炸彈大概是偏離了目標,結果老百姓成了受害者。

  從北約空襲的第三天開始,貝爾格萊德市中心共和國廣場的反戰音樂會一天也未曾停止過。當主辦者在第一場音樂會上宣告“我們將一直唱到空襲停止那一天”時,我還有些懷疑。可是他們真的堅持下來了,而且參加者人數不減。沒有特別的組織工作,直播電視上隻是每天打出一行字:“貝爾格萊德的市民們,明天繼續到廣場來吧,讓全世界看看我們!”那種群情激昂的場麵,那種堅持不懈的勁頭,如果不是親曆真是難以相信。現在這種音樂會已發展到全國各個城市。參加演出的藝術家們都是沒有報酬的,但他們爭先恐後,非常賣力氣。除了廣場音樂會外,人民劇院每天都舉辦芭蕾舞、交響樂和民間舞蹈等演出。電視直播時我經常抽點時間欣賞一會兒。這對我來說是一種享受,可是對塞爾維亞人來說,卻是一種抗爭和對北約轟炸的蔑視。許多人關注塞族人的民族特性可以說是從波黑戰爭開始的,我也不例外。這是一個很難用“頑強固執”“寧折不彎”等詞說得清的特性。的確,曆史上的塞族人從沒有屈服過。他們看重民族尊嚴,追求自由,哪怕明明知道沒有贏的希望。在以強淩弱的當今世界,這也許正是塞族人的悲劇所在。不少人感慨:為什麽非要說“不”呢?如果順從一些,局勢也許會是另一種樣子。可南斯拉夫人卻自有一番解釋:我們錯就錯在我們處於一個極其敏感的地緣政治區域內,反正“怎麽都是錯”。這種被逼入絕境後表現得更加充分的民族特性,也許正是一些西方大國沒有估計到的。

  特寫:貝爾格萊德上空的戰鬥

  新華社貝爾格萊德4月13日電(記者邵雲環)13日上午7點半左右,記者被解除空襲警報的淒厲聲驚醒。打開窗戶,從街上傳來了熟悉的都市喧嘩聲。出租車、小轎車、還有趕著上班的人們來往匆匆,幾位老人像往常一樣在草坪上遛狗。所有這一切令人難以想象,昨天夜裏這座城市的上空曾進行過一場殊死的戰鬥。

  就在一些大國揚言尋求政治解決科索沃危機的同時,北約擴大了轟炸南聯盟的規模。12日,相對安靜了三個夜晚的貝爾格萊德上空又響起了頻繁的飛機轟鳴聲。晚上8時40分,空襲警報響過沒多久,從遠處傳來了幾聲猛烈的爆響。登上樓頂循聲望去,剛好見到南部上空幾簇亮光一閃一閃地向東移動,逐漸消失在夜空中。憑經驗知道,這是北約飛機又來“執行任務”了。幾乎是同時,同一方向傳來了陣陣防空炮火聲。此時此刻,貝爾格萊德的上空繁星點點,地麵仍是萬家燈火。

  22時至23時左右,天空的雲層逐漸加厚,飛機轟鳴聲再次出現,隻是閃閃的亮光多了一些,防空炮火聲也更加猛烈。在交替出現的爆炸聲和防空炮聲中,在樓頂的另一麵觀望的人發現遠處映出了熊熊的火光。

  後半夜躺下時人已乏極,似睡非睡中又被一聲巨響震醒。因受強烈震動而引發的各種汽車警報器聲此起彼伏。

  邊吃早飯邊看電視。播音員正在報道昨晚的戰況:在持續了幾乎一夜的空戰中,南聯盟軍隊保衛了貝爾格萊德,而且還擊落了一架北約的飛機。距貝爾格萊德僅十幾公裏的潘切沃市煉油廠多次遭到北約的轟炸,“全城籠罩在滾滾的濃煙之中”;查查克市第五次遭到空襲。昨晚慘遭北約轟炸的城市還有諾維薩德、克拉古耶瓦茨、克魯舍瓦茨、斯梅德雷沃等工業重鎮。

  至於後半夜的那聲巨響,是北約的一顆導彈被擊落時發出的聲音,這枚導彈落在了剛剛竣工的體育場附近。原定今年4月在這裏舉辦的世乒賽因北約轟炸而取消。據報道,在12日晚的空戰中,南防空部隊擊中了北約十多枚導彈和炸彈。

  北約的空襲已進入第21天,但南斯拉夫人民沒有被嚇倒,他們繼續舉行各種集會,抗議北約的侵略行徑。貝爾格萊德市的反戰音樂會已持續了17天。市民們還宣布,從13日起他們將以身體為盾牌,日夜守衛布蘭科大橋。

  記者手記:在血與火中所見所聞

  新華社貝爾格萊德4月24日電(記者邵雲環)這幾天貝爾格萊德每天都下點小雨,夜晚也總是陰雲密布。按以往的經驗,北約的飛機該不會光顧了。可恰恰相反。就在北約準備慶祝成立50周年的前夕,對南聯盟的轟炸不但沒有停止,反而升了級。

  4月20日晚上剛躺下沒多久就被兩聲巨大的爆炸聲震醒。我從床上跳起,打開窗子觀察時又響起了第三聲,緊接著一股輕微的熱浪撲了過來。我的第一感覺是離我們所在的中國駐南聯盟使館最近的聯盟大廈被炸了。刹那間一種無名的悲哀從心底升起:前些日子曾鬼使神差般地拍攝了一些可能被炸毀的建築,擔心有一天它們會從人們的視線中永遠消失。難道這果真應驗了嗎?當時外麵漆黑一片。記者趕緊出門向樓頂衝去。人還沒有站穩,就發現離聯盟大廈稍遠些的商業辦公樓頂部冒出了一股火光。火光逐漸擴大,化作股股濃煙隨風飄去。此時是21日淩晨3時30分左右。在場的使館人員都被驚呆了,半天沒說出一句話來。

  我很理解這種心情,因為大家對這幢大樓太熟悉了。這幢建於前南斯拉夫國家鼎盛時期的建築曾經是前南共聯盟的黨中央大廈,南共的主要領導人鐵托、卡德爾、多蘭茨等都在裏麵辦過公。從建築學的角度看,這座火柴盒般的24層大樓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但是當年它代表的卻是和平與權力。今天則是貝爾格萊德新城的象征和驕傲。

  20多年過去了,雖然隨著前南的解體和南共聯盟的解散,這幢大樓變成了今天的商務中心,可是以米洛舍維奇為主席的塞爾維亞社會黨總部還設在這裏。大樓被炸,在那些從曆史中走過的中老年人內心深處,肯定會蒙上一層難以抹去的陰影。

  晚飯後我們步行來到大樓前。遭劫後的大廳裏,殘缺不全的水泥柱全都裸露出來,樓周圍幾十米的地方全是碎石、扭曲的鋼筋、鋼窗和碎玻璃。大樓的上半部已被燒得漆黑。從中間幾層已被炸碎了玻璃的窗戶裏伸出了幾麵南斯拉夫國旗,在雨後的微風中緩緩飄動著。

  22日淩晨4點,隨著一陣滾雷般的爆炸聲劃破夜空,貝爾格萊德的上空爆發了一場空前猛烈的反擊戰,串串防空炮彈從四麵八方向北約的機群怒射。但猛烈的炮火未能擋住北約的轟炸,三枚激光製導炸彈還是摧毀了米洛舍維奇總統的官邸。

  當天同總統官邸一起挨炸的還有諾維薩德市橫跨多瑙河上的最後一座大橋。橋被炸毀之前剛剛駛過一列從貝爾格萊德經布達佩斯開往歐洲的客車。幾天前我去諾維薩德市采訪被炸的省政府大樓時,還乘車經過這座大橋。

  斷橋上遊百餘米處還有兩座黑色的橋墩,那是納粹德國在二次大戰時轟炸留下的罪證。河對麵建於17世紀的古城堡,是為抵禦奧匈帝國的侵略而修的第一道防線,如今仍靜靜地臥在那裏。河麵上,一條大型擺渡船滿載著乘客,正慢慢從北岸駛向南岸。

  23日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進入第31天。淩晨2點多,我們正在收看塞爾維亞電視台的整點新聞,意料之中的爆炸聲又傳了過來。隻是這次的聲音之大,超過了一個月以來的任何一次,整座樓都被震動了。隨著電視屏幕瞬間出現的空白,大家立刻意識到是國家電視台遭到了空襲,因為兩天以前北約已宣布它是軍事目標。那天空襲警報響起後,數十名外國記者還同南聯盟政府部長馬蒂奇一起前往塞爾維亞電視台進行了現場采訪。

  就在北約的飛機向電視台發射導彈時,大樓內100多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工作。當時就造成了2人死亡和17人受傷,第二天死亡人數已增至10人。這還不算埋在廢墟裏不知死活的人數。當天下午,德國幾家新聞媒體的駐南記者發起行動,上百名外國記者包括參加轟炸南聯盟的一些北約國家的記者,聚集在“哈亞特”飯店舉行抗議集會並向死難的同行的家屬募捐。德國一家電視台的記者用顫抖的聲音說:“幾天以前塞爾維亞電視台的一位朋友還詢問我的工作地點是否安全,我告訴他我是安全的,可現在他卻不在了。”今天,共和國廣場上的反戰音樂會沒有音樂和歌聲,人們用鮮花、蠟燭和沉默向死於北約轟炸的人們誌哀。

  據公布的最新材料,自3月24日空襲以來,北約的700架作戰飛機共出動了7000多架次,投下了6000多噸炸藥,還發射了2000多枚巡航導彈……而小小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隻有區區10萬平方公裏和1000多萬人口!

  南斯拉夫沒有屈服。盡管誰也說不出結果會是什麽樣,人們仍在孤軍奮戰和抗爭著。可是我的感覺是,近幾天的轟炸給塞爾維亞人的打擊更為沉重,與其說體現在物質或軍事方麵,不如說體現在心理和精神方麵。不久前《目擊者》報披露了一則令人心碎的新聞:一位母親忍受不了這種長時間的緊張和驚恐而精神崩潰,她殺死了三個年幼的孩子,最後自殺。這則新聞讓我想起了一位哲人說過的話:如果有比死更難做的事情,我寧願選擇死!

  短評:北約“意外失誤”幾時休

  新華社貝爾格萊德5月1日電(記者邵雲環)5月1日中午,北約在對南聯盟科索沃發起的又一輪空襲中,用導彈擊中了一輛正行駛在盧紮奈小鎮一座橋梁上的公共汽車,汽車被攔腰炸斷後一半栽入河水中,造成至少23名乘客當場死亡的悲慘後果。

  此前,在4月29日晚至30日淩晨北約對南聯盟發起的空襲中,首都貝爾格萊德遭到了自3月24日北約發動空中打擊以來最大的一次轟炸。當天夜裏,北約飛機的轟鳴聲、炸彈的爆炸聲和南聯盟防空軍的炮火聲徹夜未斷。空襲中,南聯盟軍隊總參謀部大樓、國防部大樓和外交部大樓分別遭到了嚴重破壞。同時,這些大樓附近的居民也未能逃脫厄運。在轟炸現場,一位死裏逃生的中年男子一邊驚魂未定地從被炸壞的窗子裏鑽出來,一邊帶著憤怒的哭聲說:“他們還能說什麽!還不又是‘一次意外失誤’!”

  轟炸軍事設施“誤中”民用目標,在北約對南聯盟發起的空襲中,這不知已是第幾次“失誤”了。4月5日,小城阿萊克西納茨30多名平民被炸,北約發言人將這一事件的原因稱之為“一顆炸彈偏離了目標”,同時又詭辯說炸毀的隻是一個“小居民住宅區”。4月12日,北約飛機將一列正行駛在貝爾格萊德以南270公裏處的國際列車炸毀,造成幾十人傷亡的嚴重後果,北約仍稱之為“一次意外的失誤”。4月14日,北約飛機向行駛在科索沃賈科維察地區返回家園途中的阿族難民車隊投下了罪惡的炸彈,75人慘遭殺害。一天之後,北約發言人解釋說:“劇烈的空中打擊造成無辜平民的傷亡和民用設施的毀壞是不可避免的失誤。”

  針對5月1日發生在盧紮奈鎮的公共汽車被炸事件,北約方麵的解釋是,此次事件目前尚未得到完全證實。或許,北約還會宣稱這一事件又是一次“不可避免的失誤”。

  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已經延續了39天,北約的這種“失誤”變得越來越多,南聯盟平民的傷亡人數和物質損失也在日漸增加。北約發言人曾經說過:“北約飛行員在打擊目標時都是很規範的。”人們不禁要問:在北約空襲仍在繼續的情況下,北約還會出現多少“失誤”呢?在南聯盟又將會有多少無辜的平民百姓因這些“不可避免的失誤”而死於非命呢?

  記者手記:沒有燈光的漫漫長夜

  新華社記者/邵雲環5月2日晚,北約用石墨炸彈襲擊了塞爾維亞的高壓電網,造成整個供電係統癱瘓。塞爾維亞大部分地區突然斷電。“白色的城市”(貝爾格萊德)自空襲以來第一次度過了沒有燈光的黑夜。

  這一天正是月圓之時。站在樓頂舉目望去,一輪明月正從不遠處被炸成空架的商業辦公樓後麵冉冉升起。這一晚貝爾格萊德市區沒有聽到爆炸聲。望著沐浴在淡淡月光之下的漆黑的城市輪廓,我心中不由陡增一種恐怖感:三個被俘的美國兵剛剛離境,北約就下此毒手,它給人們發出的是一種什麽信號?

  最近以來,北約飛機空襲中的“失誤”越來越多了。4月27日,四架北約飛機在隻有1.3萬人口的蘇爾杜裏察上空盤旋數分鍾後投下了大約20枚炸彈,其中6枚落在了居民家。據前往采訪的記者們描述,小鎮裏數百座民房化作了廢墟,20多人死無完屍。血肉浸進泥土,情景慘不忍睹。

  5月1日中午,一顆北約導彈擊中了科索沃盧紮內市一座橋梁上正在行駛的公共汽車。汽車車體被攔腰截斷,其中一半栽入河水中,造成了47人死亡、10多人受傷的悲慘後果。

  5月3日,北約飛機用集束炸彈襲擊了一輛從賈科維察開往波德戈裏察的公共汽車,不僅造成乘客而且造成前來救援的警察的傷亡,目前已發現了17具屍體。

  可是,北約在解釋這些血淋淋的事件時,往往隻是輕描淡寫地說是“偏離了軍事目標”或“不可避免的失誤”。

  不僅如此,北約的轟炸還有了新的戰術。一個多月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常常在午夜以後響起的爆炸聲,每天晚上就像“等樓上的另一隻靴子掉下來”一樣等待那一聲令人心悸的巨響。一般來說,在貝爾格萊德市區,北約往往在“精確地”炸毀一個目標後,便會完成任務般打道回府了。可自4月29日起情況發生了變化。那天晚上從10點多開始直至次日清晨,飛機的轟鳴聲、導彈的爆炸聲和防空炮火聲徹夜未停。那一天北約不僅轟炸了市中心的國防部和總參謀部大樓等建築,而且還在短時間內對這些目標進行了二次轟炸。一些消防人員和救護人員就在這二次轟炸中受傷或遇難。可以說自空襲以來每次爆炸聲響起,我的心都會被揪緊一次。塞爾維亞電視台被炸以後,十多名死去的新聞界同行陸續被從廢墟中挖出,這在我的心裏成了一道抹不去的沉重陰影。隨著北約轟炸“失誤”次數的增加,每天在布蘭科大橋上以人體盾牌參加護橋的人們的命運不能不令人感到擔憂。在加緊對南聯盟空襲的同時,北約還在施展一種心理戰――鼓動南斯拉夫人民推翻米洛舍維奇政權。它們通常是一張張印刷考究的小傳單。正麵是幾行令人心悸的黑色美術字:沒有汽油,沒有電,沒有自由,也沒有未來;背麵則有一段問話:你還要為米洛舍維奇受苦到何時?長時間生活在沒有規律的驚恐和不安中,大家都感到身心極度疲憊,甚至笑自己得了“科索沃戰爭綜合症”。然而我們畢竟是外國人。作為真正受害的當地人,他們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南聯盟境內多瑙河和薩瓦河上的主要大橋幾乎都已被北約摧毀,而貝爾格萊德的幾座大橋也危在旦夕。乘出租車時,聽說要從老城到新城去,我已三次被拒載,理由都是那要經過布蘭科大橋;而每次經過這座大橋時,司機往往都會不由自主地加大油門。一位出租車司機曾對我說,我們害怕過橋,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向北約說“YES”,北約已經把我們炸成這個樣子,我們還有退路可走嗎!

  盡管大國間不緊不慢的外交斡旋一次又一次地把人們的希望變成失望,北約在加大空襲力度的同時也加強了心理戰術,但仍沒有跡象表明塞爾維亞人會在強大的壓力下向北約投降。在經過了沒有燈光的漫長黑夜後,陽光又把人們領進了正常生活中。多瑙河邊風格迥異的小餐廳和咖啡館裏仍然高朋滿座,散步的人們依舊緩行。

  在南斯拉夫戰地采訪的其他新華社記者

  自北約3月24日開始空襲南聯盟以來,新華社記者楊成明、邵雲環、趙金河、義高潮、吳誌強、黃文、胡海昕等一直在南斯拉夫前線進行采訪,他們不怕犧牲,克服種種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深入科索沃等地的轟炸現場,將戰爭地區的各種報道及時發回總社,為新華社的新聞報道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報道使讀者較為全麵地了解了北約野蠻轟炸南聯盟的真實情況,並看到了南聯盟人民奮起抗擊北約侵略的英勇不屈的精神。在邵雲環遇難後,新華社火速派張鐵鋼赴前線進行報道。以下是新華社參加北約空襲南聯盟報道的記者的簡要介紹。

  楊成明男,1940年3月生於遼寧省撫順市,中共黨員。1964年8月大學畢業後到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楊成明曆任新華社國際部歐亞編輯室副主任、主任等職。他多次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工作任記者、首席記者。

  1991年2月至1995年8月,楊成明被派往南斯拉夫任新華社駐貝爾格萊德分社首席記者。作為分社領導人參與並負責組織了分社對長達四年的波黑戰爭的報道工作。1992年因在波黑戰場出生入死並出色完成采訪任務,受到新華社總社的通報表揚,同時榮獲總社首次給駐外記者頒發的300美元獎金。1997年8月再次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擔任首席記者。

  1978年在貝爾格萊德采寫的特寫《鐵托陪同華國鋒遊覽亞得裏亞海》、1980年采寫的特寫《鐵托葬禮》、1981年采寫的通訊《獲得世界冠軍的時刻》獲新華社社級好稿獎。1991年至1995年他采寫的一篇通訊獲第三屆中國新聞三等獎、五篇通訊獲社級好稿獎、26篇稿件獲國際部或參編部好稿獎。

  義高潮男,1956年1月生於北京市。1982年7月畢業於南開大學英語係。1982年7月至1985年4月在《北京周報》工作。1985年4月至1995年5月在新華社體育部工作。1995年5月起至今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1997年7月被派往新華社布魯塞爾分社工作。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後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多次深入科索沃等地,采寫了大量戰地報道。

  1990年被授予中直機關精神文明個人稱號,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津貼。

  趙金河男,1942年5月出生,1970年12月進入新華社後一直在參編部工作,其間曾兩度赴貝爾格萊德分社任記者。

  吳誌強男,1966年8月生於江蘇省泰興縣。1990年7月到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曾任新華社駐華盛頓記者、新華社國際部英文編輯室副主任。1998年5月被派往新華社莫斯科分社工作。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後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

  黃文女,1966年9月出生於廣東省台山縣,1989年7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1989年8月進新華社攝影部工作。1997年年底被派往新華社波恩分社工作。北約開始轟炸南聯盟後被派往貝爾格萊德分社。

  胡海昕男,1973年3月出生,1996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係,1996年進入新華社攝影部,1998年2月赴莫斯科分社任攝影記者,1999年3月27日赴南聯盟采訪。

  張鐵鋼男,1953年12月15日出生,1975年8月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曾任莫斯科分社記者,1999年5月9日被臨時派往貝爾格萊德,以加強邵雲環犧牲後分社的報道力量。

  第四節 戰地夫婦他鄉殉職

  隨著導彈爆炸的巨響,朱穎的期盼永遠地破滅了,變成了一個永恒的遺憾,她和許杏虎都是那麽年輕,那麽優秀,那麽喜歡孩子,然而,他們卻永遠不能留下屬於自己的一個孩子……

  4月26日星期一雨

  我有一件特殊的事情必須去做,那就是去為在23日北約轟炸塞爾維亞電視台中的死難者送行,這六名死者中雖沒有一名記者、編輯,是工人、門衛,但他們為捍衛新聞而犧牲,其精神驚天地,泣鬼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