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9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7)

  為了平衡地區間糧食餘缺,保證城鄉糧食供應,加強糧食統一調度至關重要。在此期間,糧食調運任務十分繁重,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糧油棉調運指揮部,由李先念掛帥。由於糧食奇缺,甚至發生這樣的情況,有一地區糧食脫銷了,向中央告急,中央把原來確定發給另一地區的一列車糧食轉向,緊急調給脫銷地區,當時還搞了“以早濟晚”季節性調劑,即每年夏秋季節,先把南方收獲較早的小麥、大麥、早稻等調運到東北,接濟東北秋糧登場前的市場供應,然後,又在冬季裏,將東北晚熟糧食返調給關內缺糧地區度過春荒。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在當時是迫不得已的,對保證軍需民食起過積極作用。

  當時,從1957年以來的中蘇矛盾進一步激化,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麵決定,撤走在華專家,撕毀已訂合同,逼還舊債。此舉使中國經濟建設受到嚴重影響,加重了中國的經濟困難。

  1960年6月,中央發出指示,要求搞“低標準,瓜菜代”,降低口糧標準,大搞瓜菜,大搞代用食品。當時由中國科學院建議,由中央推薦的代食品有玉米根粉、小麥根粉、玉米稈曲粉、橡子麵粉、葉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

  到1960年底,糧食緊張情況加劇,浮腫病大範圍地出現並迅速蔓延。估計到下一年春青黃不接時,糧食情況將更加嚴重。周恩來、陳雲同國務院其他領導人曾反複研究解決辦法。

  眼看著人民陷於這樣悲慘的境地,陳雲心裏異常難過。他向中央提出,擠出一部分外匯,進口糧食!

  吃進口糧,這在當時可是個禁區!搞了三年“大躍進”,搞了人民公社,我們早已宣布解決了糧食問題,還每年出口糧食。現在突然要進口糧食,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但是,不進口糧食,人民就要挨餓,無法渡過難關。陳雲提出這個建議,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中央和國務院接受陳雲的建議,決定進口糧食。

  當時還有人對進口糧食有顧慮,擔心多進口糧食會影響其他商品的進口。陳雲提出:進口糧食,有沒有危險?我看,再咬緊牙關,搞幾年,對我們有利。

  陳雲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他說:現在老百姓的布票已經減少得不像樣子了。從前每人每年18尺,還不包括絮棉和針織品。現在都算在裏頭,實際上真正的布隻有六尺,當然不像樣子。但是,上次討論進口糧食的時候,我們還是定下來每人再減少一尺布。每人減少一尺布,就可以多進口10億斤糧食。五美元一匹布,7000萬匹布就是3500萬美元,恰好是買10億斤麥子的錢。我看寧肯每人減少一尺布,也要多進口10億斤糧食。這樣做是錯還是對的呢?恐怕是對的,應該這樣做。

  1961年5月30日,陳雲在外貿專業會議上,又專門解釋了進口糧食的考慮。他說:穩定市場,關鍵是進口一些糧食。進口糧食,就要下定決心拿出東西來出口,先國外,後國內。把糧食拿進來,這是關係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進來糧食,就可以向農民少拿糧食,穩定農民的生產情緒,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用兩三年的時間把農業生產發展起來,國內市場問題也就可以得到解決。農民手頭的糧食寬裕了,可以多養雞、鴨、豬,多生產經濟作物和各種農副產品,增加出口。總之,當前隻有首先抓好糧食,整個局勢才能穩定,同農民的關係才能緩和,而且多種經營也才能好轉。沒有糧食是最危險的,市場上其他商品少了當然不好看,現在已經不好看了,百貨公司實際上是商品陳列所,很多東西都憑票證,隻有文具、化妝品和小商品可以自由買。但是比較起來,還是糧食重要得多。

  1961年1月2日到9日,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緬甸訪問。行前,在飛機場上,周恩來、陳雲、葉季壯還在商量進口多少糧食的問題。當時確定的進口糧食數量是150萬噸。

  周恩來到昆明後,外貿部給隨同訪問的外貿部副部長雷任民打來電話,說中央決定進口250萬噸了。雷任民當即把這一情況報告周恩來。周恩來說,這件事我不知道。隨後,他馬上打電話問陳雲。

  陳雲在電話裏說,糧食太緊張了,要進口這麽多糧食才能渡過難關。

  周恩來是了解陳雲的。陳雲考慮問題一向精細、穩重,現在連他都主張增加糧食進口數量,足以說明國內糧食緊張的程度,周恩來心裏也非常著急,拿著話筒很久沒有說話。

  陳雲對進口糧食接運工作非常關注。

  2月7日至11日,陳雲到天津,專門到塘沽港口,現場調查進口糧食卸船和接運情況。看到前不久反映的糧食撒漏現象已經克服,十分滿意。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廣州會議決定,增加糧食進口,數量達到500萬噸。

  經過各方麵努力,1961年6月30日以前搶運到國內215萬噸(43億斤),用在刀口上,避免了京、津、滬、遼和重災區糧食脫銷的危險。

  當時雖然大量進口糧食,但是進口國別還是有所選擇的,美國雖然是世界糧食市場的大供應商,但大家似乎都有意回避。從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都訂購了大量糧食,卻沒有從美國買糧。畢竟美國是中國頭號意識形態的敵人,兩國關係從朝鮮戰爭以來一直相當緊張。而且當年朱自清教授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還受到毛澤東的稱讚,說他有中國人的骨氣。

  陳雲並沒有受到這個觀念的束縛。1961年8月23日到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討論調整方針,陳雲在會議期間向毛澤東提出,可否通過當時同中國關係比較密切的法國,轉口購買美國糧食。毛澤東說可以。不久後,美國糧食也通過轉口,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在對待進口糧食問題上,當時黨內的思想是不一致的。盡管當時糧食問題那麽緊張,但有人就是視而不見,還在侈談什麽“大躍進”的成績,侈談社會主義農村的美好田園。

  1962年中央召開了七千人大會。在分組開會時,有一個發言,提出不要進口糧食,從國內解決。這個發言登了內部簡報。陳雲看到簡報上的這個發言,馬上提出,糧食部應該有人發言,講明進口糧食在現時的必要性。

  糧食部經過研究,決定由副部長楊少橋在財貿口小組會上作了必須進口糧食的發言,從糧食產、購、銷、調、存國民經濟的有關方麵,說明必須進口一部分糧食,彌補當時國內糧食的不足,並登了簡報,發到七千人大會各組,以統一認識。

  從1961年至1965年,國家每年進口糧食500萬噸左右。這占我國糧食產量比重雖然很小,但作為國家集中掌握的大宗糧源,這批糧食在國家的糧食調度上卻起了重大作用,保證了市場的穩定,使國民經濟得以迅速地恢複和發展。

  陳雲對發展化肥情有獨鍾

  1960年秋預計當年全國糧食產量劇減,將從1958年的4000億斤減為2870億斤,人均占有糧食從612斤降為430斤,還低於1952年570斤的水平。陳雲對糧食情況深感憂慮。在提出進口糧食渡過難關的同時,他把很大精力放在發展化肥農業,促進糧食增產上。

  陳雲對發展化肥促進農業增產非常感興趣。1957年陳雲曾經研究比較過國外農業增產的途徑,概括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蘇聯和美國為代表,人少地多,走的是擴大耕地麵積之路,一種是日本和聯邦德國為代表,人多地少,走的是擴大單位麵積產量的道路。陳雲感到,中國雖然國土麵積大,但是人口也很多,人均耕地麵積少得很,農業增產隻能是靠提高單位麵積產量。

  陳雲原來對年產800噸到2000噸的小化肥廠很感興趣,他曾派人到幾個小合成氨廠了解情況。

  1960年7月21日,陳雲在北戴河對化工部領導說,“現在看來,小合成氨廠有兩大革命,第一,不需要氨加工,而氨水直接施肥,這樣就可大大節省硫磺或其他原材料;第二,這些小設備各省市都可以製造,便於推廣。”

  隨著對情況更深入地了解,陳雲對小化肥廠的看法也有了改變。

  陳雲感到,經過一年多實踐的檢驗,證明自己當初關於小化肥廠建設的一些設想還缺乏充分根據。小型氮肥廠雖有它的優點,但是,由於技術上還沒有完全過關,還要繼續試驗,不斷改進。在沒有完全過關以前,不應該大量地、普遍地建設。

  1961年3月4日到8日,陳雲聽取化工部的工作匯報。談到小化肥廠的生產技術一直沒有過關時,陳雲講,我們本來是想搞小的經濟,可是搞了許多都沒有搞成,反而不合算。小的可以繼續實驗,但不要搞太多項目了。

  當時化工部準備推廣1萬噸的中型化肥廠,要陳雲定奪、簽字。陳雲說中型廠技術上也沒有過關,還不能立即大量推廣。

  這樣,隻能選擇大型化肥廠。陳雲拍板:大的過關了,搬的是外國的技術。現在搞大的和老大爺一樣,穩穩當當,我們要的就是實際,大化肥廠無非設備、材料多要一些,可以先搞一批,從進口方麵解決。

  陳雲說,要把試驗研究同推廣分別開來。一方麵試驗研究要敢想敢說敢做,經驗教訓是要的,老頭子頭發白了就是碰釘子碰出來的。另一方麵,具體做必須從實際出發,要摸著石頭過河,推廣必須是成熟的東西。

  1961年4月4日到10日,陳雲在杭州召集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化肥小組的有關部委及地方生產部門一些人士。

  陳雲在座談會一開始就講,真正增產糧食還要靠化肥和水,中央一致意見是多搞、快搞化肥。把加速發展氮肥工業列為工業支援農業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個座談會就是討論為實現這個任務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氮肥廠的規模是搞小型的,還是搞大型的?第二個問題,氮肥廠建設的部署,是把現在已經鋪開的十幾個點全部列入年度計劃齊頭並進,還是集中力量分批進行,每年建成20萬到25萬噸合成氨的生產能力?

  在幾天時間裏,總共開了六次會。陳雲鼓勵大家要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說:你們不要怕講話,有些人講話不痛不癢,怕犯錯誤。講話總是有些機會評論主義或盲動評論主義的,討論問題一邊倒不行。不要怕左或右,如果有人說你們右了,我來承擔;將來要開除黨籍,就找我好了!

  經過詳細研究討論,會議提出了化肥工業發展的方針性意見:在1962年到1964年這三年內,氮肥廠的規模應該搞大型的,建設的部署應該是集中力量,每年建成年產20萬到25萬噸合成氨的生產能力。

  1961年5月16日,陳雲為中央化肥小組起草了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報告匯報了杭州座談會關於發展化肥工業的方針,並提出了相關的一些重要建議。

  中央不久就批準了這個報告。

  1961年5月5日,為了具體落實杭州座談會的建議,陳雲專門召集有關部門開會,研究確保氮肥廠建設和生產所需物資問題。他還督促化工部組織人員出國考察進口材料,要求在材料上船到卸車入庫各環節都要派專人負責。

  在外匯奇缺的情況下,他及時撥給了進口所需的1.6萬美元外匯。後來發現一些重要材料漏訂,陳雲又很爽快地同意化工部補訂。

  由於及時明確了化肥工業的發展方針,周密組織化肥廠的建設和生產,化肥工業迅速發展,在糧食生產恢複和發展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生產無以為繼,動員2000萬城鎮人口下鄉

  由於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糧食已經支撐不住龐大的建設規模,工業的“大躍進”也就無法繼續下去。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實行“調整、鞏固、整頓、提高”的方針,基本建設要退下去,比較容易做到,難辦的是幾年來增加的2000多萬職工怎麽安置。這也是關係到調整能否使建設規模與糧食形勢相適應的關鍵。

  1961年1月到5月,煤炭、鋼鐵生產等都大幅度下調。做了很大努力,生產就是上不去。陳雲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做了大量調查工作,以查明原因。

  調查完畢後,陳雲指示向周恩來總理寫報告,歸納煤鋼生產大滑坡的主要原因: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