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48章 親蒙縻藏反擊羅刹(4)

  第三,鞏固和提高了達賴地位,擴大了黃教影響。在此之前,西藏佛教教派林立,藏巴汗丹迥旺波和進據青海的喀爾喀蒙古卻圖汗(世代信奉與黃教對立的噶瑪噶舉教派)聯合,欲圖消滅黃教,五世達賴被迫潛逃暫避。清崇德六年顧實汗率軍入藏,打敗敵軍,達賴雖然轉危為安,但基礎並不鞏固。現經清帝冊封,授予自己管轄西藏、甘青藏區和川康藏區佛教弟子的大權,從此成為唯一的最高宗教領袖,且將這種權限擴大於漠南漠北漠西蒙古地區,取得了明代八大法王難以想象的成就,可以說,此行獲利極大。

  第四,藏漢滿和好,西南寧謐。朝貢定製,使節往返頻繁,貿易興旺,互通有無,各有裨益。順治九年定下賞齎達賴喇嘛使臣之例:每頭目二人,隨從役卒二十八人,共賞二等玲瓏鞍馬一匹、銀茶筒一個、銀盆一個、緞三十匹、毛青梭布四百匹、豹皮五張、虎皮三張、海豹皮五張。《清世祖實錄》第66卷第19、20頁。不要說此次達賴來朝,隨從三千人可獲得大量賜物和進行大批貿易,就隻是達賴之第巴索南饒丹,便在順治元年至十三年間,三次遣人一千,以闡化王名義進貢,這三千人又該得獲多少賜物進行多大貿易!《清世祖實錄》第110卷第7頁。這一切,為促進藏區與中原地區的聯係和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南地區的安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顧實汗、五世達賴的朝貢和好及順治帝采取的對待西藏、達賴、顧實汗的正確政策,於國於民,於藏於滿於漢,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節羅刹入侵清軍反擊。

  一、三次來“貢”清俄初步聯係。

  順治十二年(1655)五月二十二日,少年天子頒降了有清一代第一道給予俄國沙皇政府的聖諭。他諭告俄羅斯國察汗說:“爾國遠處西北,從未一達中華。今爾誠心向化,遣使進貢方物,朕甚嘉之,特頒恩賜,即俾爾使人齎回,昭朕柔遠至意。爾其欽承,永效忠順,以副恩寵。”《清世祖實錄》第91卷第20頁。

  諭中所說俄羅斯國察汗,又寫為察罕汗,即當時的沙皇。俄使乃沙皇政府向清政府派出的第一個使團成員之一布哈拉人之謝特庫兒?阿布林。該使團的負責人為費爾多?依薩考維奇?巴伊可夫。巴伊可夫的任務是呈遞國書於清帝,建立外交聯係,進行貿易,收集情報。巴伊可夫派阿布林作為使團的先遣使節來華,自己略晚一些起程。

  由於阿布林僅是先遣人員,故未帶國書,按外交慣例,清政府本來是不需予以接待和賞賜的。但清政府考慮到遠國第一次來貢,誠意可嘉,故給予賞賜。帝之聖諭顯示了少年天子奮發有為,眼光遠大,欲圖盛顯國威殊恩於遠國的願望,希望俄羅斯汗“每歲入貢”,故才破例賞賜來使,賞賜俄羅斯汗,且頒予聖諭,嘉慰備至,希其“永效忠順”,年年入貢。

  阿布林返回時,與巴伊可夫走的不是一條路,因而未曾相遇。順治十三年二月,巴伊可夫帶領使團到達北京,開始時受到清政府優厚的待遇,他們“可以自由地出入”清政府給他們安排的住處,“隨意購買或出售東西”,但不久因其“行為不端,經常在北京逛妓院,惹是非,耍流氓”,而限製了他們的自由,“但仍允許他們常常上街”。

  巴伊可夫拒絕了清政府要其先呈國書禮物再由皇上接見的要求,堅持要在清帝接見時才呈遞國書禮物,並要清按最高的禮節來接待他這位俄國的“信使”(最低一級的外交使節)。清政府否定了這種無理的要求,以其“不諳朝禮,不宜令朝見”而卻其貢物,遣返其人。

  沙皇政府的另一使團,於順治十七年四月來到北京。使節是“信使”伊凡?佩爾菲利耶夫和謝特庫兒?阿布林,他們攜帶了沙皇的國書、禮物和其他商品。伊凡?佩爾菲利耶夫向清政府遞交了國書和禮物,但由於國書措辭傲慢,清政府沒有讓使節見到皇上。《清世祖實錄》對這次交涉,作了如下的記述:

  “先是鄂羅斯國察罕汗於順治十二年遣使請安,貢方物,不具表文,因其始行貢禮,齎而遣之,並賜敕,命每歲入貢。後於十三年,又有使至,雖具表文,但行其國禮,立而授表,不跪拜,於是部議來使不諳朝禮,不宜令朝見,卻其貢物,遣之還。後閱歲,察罕汗複遣使齎表來貢,途經三載,至是始至,表內不遵正朔,稱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又自稱大汗,語多不遜。下諸王大臣議,僉謂宜逐其使,卻其貢物。奏入,得旨:察罕汗雖恃為酋長,表文矜誇不遜,然外邦從化,宜加涵容,以示懷柔。鄂羅斯遠處西陲,未沾教化,乃能遣使奉表而來,亦見慕義之忱。來使著該部與宴,貢物察收,察罕汗及其使,量加恩賞,但不必遣使報書。爾衙門可即以表文矜誇不遜,不令陛見之故,諭其使而遣之。”《清世祖實錄》第135卷第2、3頁。

  此次沙皇給清帝的國書,現已無從見悉,內容不詳,但《實錄》既稱其表中“自稱大汗,語多不遜”,想必口氣極為傲慢,要求十分苛刻,欲從中國獲取大量利益。但從幾年前的一份文件,也許可以幫助有所了解。

  十年以前,俄國雅庫次克督軍弗蘭茨別科夫發給侵華隊長哈巴羅夫一道訓令和一封給中國順治皇帝的信件。訓令中說:“要博克多汗(指清帝)率領他的氏族、部落和全體的人,接受全俄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大公的統治,永遠做奴隸。……博克多汗本人和他的同族應當向沙皇進貢金銀寶石和刺繡織物。如果博克多汗率領他的氏族和全體的人服從全俄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維奇大公的統治,沙皇將派軍隊來保護他們”。“如果博克多汗和他們的氏族、部落、全體的人不服從沙皇,不向沙皇交納實物和交出人質,那麽,葉羅菲(即哈巴羅夫)應當率領服役人員和漁獵人員去秘密地用戰爭打壓他們。……把他們統統殺死絞死毀滅掉,打到最後,把他們的妻子兒女抓起來做俘虜”。見齊赫文斯基主編的《十七世紀中俄關係》第1卷,轉引自北京師範大學清史研究小組撰寫的《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人民出版社1977年出版,第53、54頁。

  七年以前(順治十年),俄國雅庫次克督軍命契奇金等五人去北京,將他給順治皇帝的信帶去。這封信和三年前的訓令基本相同。信中寫道:

  “我們的國君是強盛的、偉大的、令人敬畏的。他是許多皇帝和諸侯的統治者。……他以聖諭命令你沙姆沙汗率領你的全族和所有達斡爾酋長們接受國君的統治,終身為他的奴隸。……如果你拒絕歸順沙皇的統治,不肯終身做奴隸,那麽,國君就會因為你不順從而命令用戰爭來懲治你,奪取你的城市,使其他的達斡爾酋長看到國君的神威、死刑和毀滅,不需要打仗就能前來歸降。……為了不觸怒大國君,你們要用你們國家出產的金、銀、寶石、貴重的商品和柔軟的皮貨進貢。”華西裏耶夫:《外貝加爾哥薩克史綱》第1卷第70頁,轉引自《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第78頁。

  由於契奇金等五人遭到報仇的達斡爾等族人民的襲擊,被斬殺,未能送到北京。

  佩爾菲利耶夫呈交的國書,固然不可能使用訓令和信那樣發出充滿侵略野心的露骨威脅的字句,因為,如是那樣寫,則必會激怒清朝大皇帝,而將佩爾菲利耶夫等人正法。但此國書也不會謙遜有禮,當然會引起自命天朝大皇帝順治及其軍國大臣的不滿,斷然予以拒絕。而且,清政府從順治八年以來由於沙俄遠征殖民軍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擄掠,引起雙方幾次交戰,故對俄國使節的“誠意”十分懷疑,高度警惕。早在幾年前巴伊可夫來華時,清朝官員便對巴伊可夫說:“你作為使節到這裏來,可是哥薩克卻在向我們作戰”,盡管巴伊可夫詭辯說:“這些人是匪徒,他們的行動沒有得到沙皇的命令”,並不能打消清政府的懷疑。何況,就在佩爾菲利耶夫來華前後,清軍正在猛攻沙俄遠征殖民軍,這當然會加深清政府對俄使的提防。

  順治帝雖然未能通過兩國議和議貢來平息東北地區的騷亂,而他調遣的將士卻不負聖命,解決了外交不能解決的難題,將沙俄殖民軍驅逐出去了。

  二、兩軍激戰驅走侵華俄兵。

  從十七世紀三十年代起,俄國沙皇政府連續派遣殖民軍,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大肆燒殺擄掠,搶占領地。

  順治七年(1650),沙皇殖民軍頭目哈巴羅夫襲占了位於額木爾河流入黑龍江對岸的雅克薩地區,在雅克薩修建城堡,第二年又突襲黑龍江東岸係黑龍江與精奇裏江匯流處的璦琿舊城,大殺大搶,並從精奇裏江口到鬆花江口,所過一百多個村屯,殺害與劫掠土著居民。達斡爾、朱舍裏、赫哲等族人員一麵拚死反抗,或全族全屯逃走,一麵到寧古塔(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向駐守寧古塔的清朝官員報告,請求大皇帝保護他的臣民。

  寧古塔章京海塞遣捕牲翼長希福等人,率領數百名士兵以及當地達斡爾、杜切爾等少數民族壯士,前往征剿,於順治九年三月到達沙俄殖民軍駐地烏紮拉村。這時,哈巴羅夫統領的二百多名殖民軍還在睡覺,清軍若是進行突襲,必能勝利,可是希福等人卻在很遠的地方便鳴槍放炮,使敵軍驚醒過來,從而有時間準備防守。戰爭開始時,清軍猛攻,炸開了敵堡缺口,衝進營地,將軍旗插上堡牆,占了上風,眼看就可大敗敵軍,不料希福等指揮官卻下了一道極其錯誤的命令:不準打死敵軍,全部要捉活的。垂危的俄軍倚靠這道命令得以起死回生,轉敗為勝,拚命反擊,終於使清軍大敗而退。順治帝於九年九月獲悉此情,十分惱怒,降旨嚴懲有關人員,誅海塞,革去希福翼長之職,鞭一百,仍令留在寧古塔。《清世祖實錄》第68卷第24頁。

  順治帝福臨諒必已預感到東北邊境將生事端,必須派遣得力人員肩負防邊重任,因而立即諭命沙爾虎達率兵駐防寧古塔。沙爾虎達乃三朝宿將,太祖、太宗時即多次征明攻朝,軍功累累,任至前鋒參領、議政大臣,授二等甲喇章京世職,入關以後又連立戰功,晉至前鋒統領、梅勒額真,世職一等男。他還率兵幾次征撫瓦爾喀、虎爾哈、庫爾喀,對統一黑龍江地區建樹了功勳。順治九年九月,帝命沙爾虎達防戍寧古塔。不久,帝因寧古塔原來隻設總管統轄,官階三品,隸於盛京昂邦章京,不足以擔負防禦沙俄殖民軍入侵的重任,遂於十年五月五日設寧古塔昂邦章京一員、梅勒章京二員、滿兵四百三十名,晉沙爾虎達為昂邦章京(固山額真)、寧古塔總管,使其成為統轄開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以及濱海和庫頁島遼闊地域的邊疆大吏,賦予防邊安境的重任。順治帝的這一任命和隨後對沙爾虎達的支持,以及晉寧古塔章京和昂邦章京寧古塔總管,對驅逐沙俄殖民軍起了重大作用。

  哈巴羅夫率殘部回到西伯利亞,沙皇政府改派斯捷潘諾夫統領三百七十名哥薩克殖民軍竄到鬆花江上騷擾,於順治十一年夏與清軍相遇。

  在此之前,清遣使臣韓巨源到朝鮮,要求“朝鮮選鳥槍善手一百人,由會寧府聽昂邦章京率領,往征羅刹,以三月初十到寧古塔”。朝鮮國王孝宗遵令,遣北虞侯邊岌領鳥槍手一百名前往。清兵三百名,赫哲族人三百名,朝鮮兵一百名,共七百名。清將昂邦章京寧古塔總管沙爾虎達聽從了邊岌的建議,於黑龍江與後通江合流處,擇占江邊地勢最高處結陣,圍以柳柵,列置岸上,令朝鮮兵放炮。俄兵船大火器多,登岸進攻,清軍猛烈還擊,俄軍戰敗,登船退出鬆花江,逃往黑龍江上遊。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3835、3839、3844頁。

  清世祖福臨看到羅刹入侵之情愈益嚴重,遂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下諭,命固山額真明安達理統率官兵,往征羅刹於黑龍江。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明安達理統領滿蒙漢兵士及當地達斡爾等族壯士,向俄軍呼瑪城堡進攻。呼瑪城堡建立在呼瑪河與黑龍江會流處的一個小島上,頗為堅固,存糧亦多。清軍包圍了城堡,但俄軍憑借城堅炮利,拚死防禦,一時打不下來。僵持十二天以後,清軍糧食將盡,明安達理隻好於三月八日舍棄圍城,領軍撤退。《平定羅刹方略》第1、2卷。

  順治十四年初,沙爾虎達領兵遠道突襲,敗俄軍於黑龍江下遊的尚堅烏黑(今佳木斯市附近山音村),二月被朝廷賜以蟒衣、貂帽、鞍馬、腰刀、緞匹等物。《清世祖實錄》第107卷第25頁。

  順治帝下決心徹底打敗敵軍,驅走殖民者,做了大量準備工作。順治十五年二月十九日,他遣使齎敕到朝鮮,命朝鮮國王運送糧食遣兵從征,敕諭說:“今羅刹犯我邊境,擾害生民,應行征剿,茲發滿兵前往,需用善使鳥槍手二百名,王即照數簡發,並將一切應用之物,全行備辦,令得當官員統領,期於五月初間送至寧古塔。”《清世祖實錄》第115卷第8頁。清使李一先於三月送敕至朝鮮,告訴國王說:“大國將發兵伐羅刹,饋餉甚難。本國亦當助兵,請自本國齎五月糧以送。”國王答稱遵命。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3858頁。

  鎮守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遵循帝旨,加緊征剿準備工作,建造了大船四十隻,以加強水上作戰能力。順治十五年七月,斯捷潘諾夫帶領俄國殖民軍五百名,乘船沿黑龍江搶掠,又闖入了鬆花江。沙爾虎達率清軍分乘戰船四十七隻,在鬆花江與牡丹江的匯合處(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附近)嚴陣以待。雙方激烈交戰,俄軍大敗,二百七十餘名被擊斃或活捉,二百餘人狼狽逃走,頭目斯捷潘諾夫也屍橫戰場。沙爾虎達立即奏報:“擊敗羅刹兵,獲其人口甲仗等物”。帝命兵部察敘,以所俘獲分賜有功將士。《清世祖實錄》第119卷第5頁。

  第二年,順治十六年正月,沙爾虎達病故,帝命其子巴海襲父世職一等男及官職說:“寧古塔邊地,沙爾虎達駐防久,得人心。巴海勤慎,堪代其父,授寧古塔總管。”《清史稿》第243卷,《沙爾虎達傳》。

  巴海不負帝望,加緊練兵備戰。順治十七年夏獲悉沙俄殖民軍複寇,偕梅勒章京尼哈裏等領兵前往征剿,行至黑龍江、鬆花江交匯處,偵知敵軍在費牙喀部落西界,立即前進,至駛犬部地方,分布兵船於兩岸。俄兵乘船駛來,清軍伏兵齊發,敵即回遁。清軍追擊,俄兵登岸敗走,“斬首六十餘級,淹死者甚多”。清軍又俘獲敵方婦女四十七名及火炮盔甲器械等物。巴海乘勢“招撫費牙喀部落一十五村一百二十餘戶”。帝命有關部門察明敘議晉賞。《清世祖實錄》第138卷第16頁;《清史稿》第243卷,《巴海傳》。至此,俄國殖民軍除大部戰死外,全部被逐出黑龍江中下遊流域。順治帝驅走勁敵保衛東北地區的鬥爭,取得了全部勝利。

  與此同時,清與朝鮮、日本、安南等周邊國家,也保持了良好的正常關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