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5章 消滅南明平定五省(9)

  十六年二月初二,安遠靖寇大將軍信郡王多尼複令貝勒尚善領中路兵同平西王吳三桂、征南將軍趙布泰等追擊,敗白文選兵於大理之玉龍關。李定國令總兵靳統武以兵四千護衛永曆帝奔往騰越州,自伏精兵六千於永昌之磨盤山。此山在潞江南二十裏,又名高黎貢山,是西南第一穹嶺,鳥道深箐,“曲通一騎”。李定國估計清軍屢勝窮追,必不戒備,遂設下埋伏,列柵數重,伯竇名望領兵二千為第一伏,高文貴率兵二千為第二伏,王璽帶兵二千為第三伏,約定待清軍進入三伏,則定國於山嶺發放號炮,首尾橫突截攻,清軍必全軍覆沒,一騎不返,部署已定,清軍渡瀾滄江、潞江,“逐北數百裏,無一夫守拒,謂定國竄遠,隊伍散亂上山”,已有一萬二千人,前驅已入二伏。眼看清軍就要中伏陷敗,大西軍可以轉危為安了,不料大理知府盧桂生投入清營,泄露定國密計,清帥大驚,急退,並“傳令舍騎而步,以炮發其伏,敵兵死林箐中者三之一,伏起而鏖鬥死者亦三之一”。李定國在山嶺正因信炮失序而驚訝,忽一飛炮落其前,土飛滿麵,乃退走入緬,竇名望、王璽皆戰死。清軍亦死都統以下十餘人,喪精卒數千。清軍窮追至騰越州西一百二十裏,中原界已盡,瘴深餉憊,懲磨盤山之役,不複追,共降敵閣部大臣侯伯將軍總兵以下數十員,“士馬象駝數萬”。《清世祖實錄》第125卷第28頁;魏源:《聖武記》第1卷。明慶陽王馮雙禮、德安侯狄三品等逃入四川建昌衛,清平西王吳三桂遣人往招,馮雙禮不從,狄三品等以計擒馮獻降,並繳慶陽王金印一顆、大將軍金印一顆、金冊一副。南明延長伯朱養恩、總兵龍海陽等,原據四川嘉定州,現亦率眾來降。《清世祖實錄》第125卷第30頁。不久,四川巡撫高民瞻又率兵克成都,四川亦大部平定。《清世祖實錄》第127卷第19頁。僅大順軍餘部川東十三家營猶分據川、湖、楚三省交界地方。

  三、斬草除根定策窮追桂王。

  三路大軍會師雲南省城昆明,南明永曆帝逃入緬甸,晉王李定國退據滇緬交界地方,滇、黔、川、湖、桂五省基本平定,這固然是朝廷的特大喜事,統一全國的艱巨重大任務,已基本完成,愛新覺羅江山可確保無虞,巨額軍費重擔亦可逐步地迅速地減少減輕,民殷國富之太平盛世有可能早日到來了。但是,這一特大之喜,又使兩個令人棘手的難題,顯得格外突出了。這兩大難題就是如何對付李定國與永曆帝,如何料理滇黔閩粵之善後事宜,兩者之間又有著密切的聯係。

  對於李定國和南明永曆帝,主要是在進剿與防守之間,需要作出正確的抉擇。永曆帝朱由榔逃入緬甸,李定國率軍退據滇緬交界處,若要進剿,山川險惡,道路遙遠,瘴癘為害,米糧缺乏,水土不合,既易中敵埋伏,又常染病死亡,而且,戰火連年,將士久已勞累不堪,大軍遠征,糧餉巨萬,轉運艱難,地方疲敝,國力難支,實非易舉,萬一進軍失利,罷兵則有損威嚴,再剿恐更難成功。可是,若不將其剿滅淨盡,又必帶起兵端,時遭襲擊,邊界難安,西南不寧。簡而言之,守更穩妥,省錢省力省事少傷亡,攻則花費太大,頗為冒險,但如成功,則可一勞永逸。是進剿,還是防守,確難決斷。

  一般認為,力主進剿者是吳三桂,他為了專擅兵權建樹功勳,故堅決主張剿滅永曆帝。魏源在其所著的《聖武記》卷一中指出:“時桂王已入緬甸,李定國、白文選分竄孟辰、木邦,惟與緬交訌,無能患邊,雖有元江土司那嵩叛應之事,逾月即殄,僅癬疥若,我朝亦度外置之,議撤兵節饢,而三桂貪擅兵權,必欲俘永曆為功,遂於十七年有《渠魁不翦三患二難》之疏。乃命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赴滇會剿”。

  魏源此說,有其可信的一麵,即吳三桂欲擅兵權和立大功,因而上疏請征。但此說又有其欠妥的一麵,即在此之前,順治帝已欲進剿,議政王大臣會議後,按帝旨意而議定發兵征剿。

  順治十六年五月二十八日,即比吳三桂上疏將近早了一年,內大臣蘇克薩哈“接奉上諭:固山額真趙布泰大兵並自固山額真宗室羅托大兵內撥發滿兵,出征日久,遠曆跋涉,未得休息,應否班師回京?並令多羅信郡王、固山額真宜爾德駐紮雲南省會,命平西王為總統主帥,擇酌參謀大臣,追進緬國,是否可行?著議政王、三固山大臣會議具奏。欽此”。《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6輯第333頁,《洪承疇為追剿農民軍事密揭》。

  順治帝視滿兵撤回及追進緬國為特大機密事務,故令“議政王、三固山大臣會議具奏”。此處所說的“三固山大臣”,指的是“天子自將”即天子兼旗主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的“上三旗”大臣,而不包括旗主係宗室王爺的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下五旗”的大臣。此事又隻令議政王參加,即議政親王、議政郡王,而不讓議政貝勒、議政貝子參加。可見此事之機密,關係重大。

  上諭雖以詢問的口氣,談應否撤回部分滿兵和應否派軍進緬之事,但議政王和上三旗大臣根據長期慣例,體會到這是皇上之意,皇上已準備撤滿兵和進緬國,故他們即照此商議,並加以具體布置和補充,然後向帝奏報。

  以安親王嶽樂領銜的議政王和上三旗大臣於順治十六年六月初二奏稱:

  “臣等會議得:征南將軍、固山額真趙布泰大兵,並自寧南靖寇大將軍、固山額真宗室羅托大兵內撥發,固山額真濟世哈領往協援官兵,暨自安遠靖寇大將軍、多羅信郡王大兵內調往援剿官兵,俱應撤回京師。其粵西提督伯線國安官兵,原有汛守,亦應行令回鎮,其餘隨征南將軍進取。綠旗官兵應請敕下經略洪承疇相機布置。再照逆賊勢窮奔竄,大兵宜追進緬國,殲厥渠魁,以靖根株。相應行令多羅信郡王、固山額真宜爾德同平郡王、各貝勒、貝子、公並輔國公品級固山額真宗室巴思漢等,統領阿力哈超哈,每牛錄兵各三名,每甲喇各章京一員,每翼各梅勒章京一員,駐紮雲南省會,鎮守地方。其餘每牛錄各撥牙喇四名,各纛章京、甲喇章京、先鋒噶喇昂邦章京兵丁等,阿力哈超哈每牛錄各兵六名,並各固山額真、梅勒章京,並烏金超哈官兵、墨勒根轄下烏金超哈官兵,俱應全令進剿。至定藩下梅勒章京李茹春下官兵應行挑撥三分之二,令茹春親領進征,餘令留駐雲南省城。以上各官兵俱令平西大將軍、平西王吳三桂為主帥總統,會同固山額真卓羅商酌追剿。卓羅即令在平西王營盤內駐紮。……若緬地難行,或另有阻滯,該藩即相度地方駐歇兵馬,具本奏聞可也。”《清代史料叢編》第6輯第333、334頁,《洪承疇為追剿農民軍事密揭》(順治十六年八月十八日)。

  順治帝當日即閱讀此奏,並降旨批準其議說:“依議。”

  皇上的聖旨和議政王與上三旗大臣的會議,將進取緬國之役,規定得十分明確和具體,平西王吳三桂總統全軍,會同固山額真卓羅商酌進剿。哪些人駐紮昆明,信郡王多尼率領的滿洲旗兵、漢軍士卒,已故墨勒根侍衛、侯李國翰之漢軍官兵,已故定南王孔有德部下官兵,如何分派留守與進取,皆規定具體詳細。目的是“殲厥渠魁,以靖根株”,即徹底消滅南明永曆權利和李定國部大西軍。這是聖旨,文武群臣隻有執行,不容反駁。但是出乎朝廷意料,五省經略輔臣洪承疇竟對此事持有不同意見,上疏請求停攻。

  當兵部密谘洪承疇,傳達上述諭旨後,洪承疇專上了一道密本,又上了一道揭帖,諫阻用兵。順治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洪上的揭帖是這樣署銜和取名的:欽命經略湖廣江西廣西雲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兼理糧、太傅兼太子太師、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武英殿大學士洪承疇謹揭:“為雲南追剿大兵,已奉諭旨,內固之計應圖萬全,臣謹將目擊真切情形冒昧備陳,仰祈宸衷鑒裁事。”

  這道揭帖很長,足足有四千字,除了重述諭旨內容及遵旨調撥廣西提督線國安等兵返回後,揭帖的大部分篇幅是講不宜用兵的理由。按其內容而言,大體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總的基調,概言必先安內然後方可外剿。他說:“職仰見皇上顧慮西南,急圖掃蕩,以早臻太平至意”,“此進兵機宜,關係最為重大,計平西王臣吳三桂、固山額真臣卓羅等必有萬全長策,可為新辟遐荒,內外兼顧,職何敢煩贅。但職受皇上天恩,謬任經略,目擊地方凋敝景象,糧米匱乏時候,餘孽奔竄形狀,及土司潰卒觀望情節,必難謀遠潰近,須先有內安之計,乃可為外剿之圖,職何敢緘默不冒罪備陳,以仰達宸聽。”

  第二個部分是詳述兵民窮困,糧草奇缺,米價騰貴。“竊惟雲南寇亂多年,蹂躪至極,兵火殘黎,朝不保夕,糧米騰貴,買備無出,軍民饑斃載道,慘觀見聞”。中路大兵及廣西大兵,駐紮八月餘,“賴有賊遺糧米料穀接濟支用”,不需買備,但到九月即要用完。時下省城買米已十分艱難,茲又要出兵追剿,必於沿途預備兵糧,平西王已來麵商,前途需要大量喂馬料穀。但迤西一帶,較省城附近各府殘毀尤甚,今歲栽插未及三分之一,九月十月才能成熟,姚安、大理各處道府州縣四五月內,民間市鬥,米一石為五六兩,六七月每石已漲價兩倍多,且“搜買不出”。“分駐漢兵月米馬匹料穀,皆不能按月支給”。大理府以前之永昌一帶,“人煙斷絕,買備更難”。自永昌、騰越以前地方,“盡屬土司,仍未歸附”,更無從預辦。大兵時有斷糧之憂。

  第三個部分是講地形險惡氣候惡劣。李定國等逃竄猛猛、孟艮等處,“山川皆極險遠,兼之瘴癘為害”,九月霜降以後,方行消落,來年二月瘴即複起,“滿洲大兵為朝廷六師,豈可久頓異域”!計自出兵至回兵僅有四個月,“恐亦未能窮追遠剿”。

  第四個部分講恐怕李定國將逃往廣西或進襲內地。近來屢據永昌、順寧塘報,李定國勢窮力蹙,邊地難存,“日在勾連土司,鼓煽殘兵,希由雲州、景東、沅江邊外”,逃往粵西,隻是因為大兵駐紮省城,可以四處策應,故不敢覓路遠逃。“而各路土司、偽營殘兵,各私受定國偽劄偽印,歃血立盟,伺隙起釁”,已屢發生,茲若聞聽大兵西追,“勢必共思狂逞,避實突虛,以複竄內地”。那時追剿大兵相隔已遠,不能回顧,雲南大兵又駐紮省城,未能遠追,“倘致巨逆竄逸,所關匪小”。

  最後一個部分是講不宜於秋冬進兵,須固內才能剿外。他奏稱:“職審時度勢,權量重輕,以為寧甘冒罪於前,不敢貽患於後,萬不得已,惟有叩乞上裁,將平西王臣等追剿大兵,今年秋冬暫停進發,俾雲南迤西殘民今歲秋成得少收,以延殘喘,來歲田地得開耕,以圖生聚,廣昭皇上救民水火之仁”。而數萬大兵又得養精蓄銳,居中製外,“俾逆賊不能窺動靜以潛逃,土司不能伺釁隙以狂逞,絕殘兵之勾連,斷降兵之反側,則饑飽勞逸勝算皆在於我”。敵潛藏邊外,無居無食,瘴癘受病,內變易生,有機可乘。倘一年之內,餘敵猶存,則於來年八九月間進兵,“彼時雲南軍民漸定,兵糧芻糧湊備,土司苗蠻漸服,殘兵降卒已安,並調撥將兵陸續齊集”,“然後責成防禦,分行進剿,庶為一勞永逸固內剿外長計”。

  洪承疇諒必是害怕引起誤會,故又再次重申說:“職今不敢瞻前顧後,以為已奉諭旨,遂隱嘿不言,是職明知雲南時勢,而不據實入告,實自欺以誤地方,罪無所辭。職冒昧叩請,伏乞皇上俯鑒職愚,寬宥職罪,敕下該部從長確議,恭請宸衷裁斷,馳行平西王臣等遵奉。”《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6輯第333―338頁,《洪承疇為追剿農民軍事密揭》。

  洪承疇講的以上幾條停征的理由,兵民疲憊,糧草奇缺,地形險阻,氣候惡劣,土司與李定國結盟,等等,應該說是有根據的,並非虛構,原因很簡單,雲南不止洪承疇一人,還有大批滿漢文武官將,他們也要向帝奏報兵情民情和敵情,洪若謊報,朝廷不難覺察,而且這次是萬歲已決策進剿,議政王大臣已議準用兵方案,洪是冒險諫阻,更需如實呈述情形,否則必遭其他駐滇大臣劾參。然而,盡管理由雖有根據,也很充分,很有說服力,但是洪的真正意圖又是什麽?他想達到什麽目的?是他所說目前困難,不具備用兵條件,今秋暫且停止,來年大舉,還是以困難為根據,根本不想進剿?洪之內心想法,定是絕對機密,不會向任何人透露,目前也未發現關於此事的任何史料,可是,就其揭帖所述困難而言,顯然不是三幾年內能克服解決的。比如,糧草奇缺這一條,十年二十年也不能解決,地形險阻氣候惡劣,永遠不可能改變,某些土司與李定國立盟,互相呼應,除非形勢劇變,清軍全勝,否則亦難有大的變化。照此說來,那就不是今秋停征,而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永遠不能進攻緬甸,活捉永曆帝,全殲大西軍了,這就是說,洪承疇不主張進剿,洪承疇反對用兵。

  此揭帖和密本送到京師後,諒必使皇上與議政王、貝勒、大臣大為震動,不準其請吧,一則確有很大困難,再則身居五省經略要職的洪承疇不願用兵,如若勉強令其從事,則必消極怠弛,馬虎應付,糧草兵餉軍器等等的供應便會受到很大影響,定必貽誤軍機。不管是出於什麽考慮,最後議政王、貝勒、大臣遵旨會議此事時,還是讚同了洪承疇的意見,擬議暫停進攻,順治帝也隻好同意此議,大軍遂停進剿。《清史列傳》第78卷,《洪承疇傳》。但是,此事也僅是暫時中止而已,少年天子福臨並未打消攻緬擒殺南明永曆帝全殲大西軍的念頭,故僅僅過了七個多月,平西王吳三桂奏請進剿時,他很快就批準其請。

  順治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的《渠魁不翦三患二難》再次奏請進剿之疏,送到了皇上麵前。吳奏稱: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