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0章 困境求存減貢蠲稅(2)

  三、軍費激增群臣籌銀無計。

  為了徹底擺脫財政困境,從皇上、大學士,到九卿督撫,乃至一些文人學士府州縣官,都在絞盡腦汁,尋覓良法。飽讀詩書,熟諳史事,蒙帝倚任的三朝老臣大學士範文程,於順治九年十月三十日特上長疏,建議大興軍屯以紓國難。他奏稱:“臣見直省土地荒蕪”,“直省錢糧,每年缺額至四百餘萬”,“賦虧餉詘,急宜籌劃”。“昔明太祖嚐言,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亦當元季亂後,地曠行屯故也。今湖廣、江西、河南、山東、陝西五省寇亂日久,人民稀少,請設興屯道綜理之,同治分理之。地之無主者,即為官屯,其有主而拋棄者,多方招徠,過期不至,乃為官屯。凡土著、流戶願來歸者,均給以地,量助牛、種,官分子粒三之一,三年後即為永業。編行保甲,使守望相助。其無本者,官給雇值,則遠近饑民,聞風踵至,亦救荒之術也。”他並建議興屯四事:興屯宜選舉得人,開墾宜收獲如法,積貯宜轉運有方,責成宜賞罰必信。順治帝閱後批示:“此所奏甚善,著議政諸王及大臣等會議具奏。”《清世祖實錄》第69卷第19頁;《清史列傳》第5卷,《範文程傳》。

  順治十四年又製定勸墾荒地則例:總督、巡撫、巡按,一年內墾至二千頃以上者紀錄,六千頃以上者加升一級。道、府,墾至一千頃以上者紀錄,二千頃以上者加升一級。州、縣,墾至一百頃以上者紀錄,三百頃以上者加升一級。衛所官員,墾至五十頃以上者紀錄,一百頃以上者加升一級。文武鄉紳,墾五十頃以上者,現任紀錄,致仕者給匾旌獎。貢生、監生、民人有主荒田,仍聽本主開墾,若本主不能開墾,著地方官招民給予印照開墾,永為己業。若開墾不實,及開過複荒,新舊官員俱分製治罪。《清世祖實錄》第109卷第6、7頁。這對擴大耕地恢複農業生產,起了一定促進作用。

  順治帝著重抓不斷裁減冗員節省冗費之事。在順治十一年六月戶部遵旨奏陳錢糧收支情形時,戶部就提出,“錢糧乃國家經費所賴,兵民命脈所關,不容少缺”,建議將省府州縣官員衙役及各省兵馬道之官員錢糧酌量裁減,可省銀數十萬兩。帝閱後批示:“內外閑冗官員,吏部會同九卿、詹事、科道等官,確議具奏。其地方無事官兵,應否量行裁汰,著該督撫詳察確議具奏。”《清世祖實錄》第84卷第27、28、29頁。

  順治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帝諭大學士覺羅巴哈納等:“近因錢糧不敷,每日會議,全無長策,朕思裁汰冗員,亦節省之法”。大理寺所管事務不多,有堂官三員辦理即夠,工部右侍郎可有可無,中書科中書舍人,事務簡少,尤宜酌汰。科員太多,漢軍副理事官無事,各省右布政使無有職掌。著將此諭交與議政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官,裁汰文職冗員。《清世祖實錄》第102卷第14頁。

  順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議政王大臣和九卿等官遵旨會議裁減地方存留銀兩,奏稱:巡撫、巡按、道員之巡曆操賞花紅銀六千餘兩,預備過往各官供給下程柴炭銀十七萬餘兩,總督、巡撫、巡按巡曆造冊紙張扛箱銀二萬八千餘兩,衙門桃符門神價銀一千餘兩,孤貧口糧柴薪布匹銀八萬餘兩,俱應全裁,其孤貧之口糧柴薪布匹,改於各州縣贖穀預備食糧內支給。生員廩膳銀十九萬餘兩,朝覲造冊送冊路費銀一萬七千餘兩,應裁三分之二。考校科舉修造棚廠工食花紅銀十七萬餘兩,以及鄉飲酒禮銀等,應裁一半。總共裁銀七十五萬餘兩,“以濟國用”。帝批準其議。《清世祖實錄》第103卷第29、30頁。

  順治帝花了很大力氣抓節用裕財問題,群臣也絞盡了腦汁,千方百計省銀增收,耕地麵積迅速增加,地丁賦銀和鹽課銀隨之也增加了不少。現將順治八年至十七年每年全國在冊人丁田地賦銀數目列表於下(見下頁)。

  從表中可以看出,自順治八年正月少年天子福臨親政,至十七年,十年之中,人丁、田地將近增加了一倍,地丁銀及鹽課銀增加了五百餘萬兩,應當說成效是相當大的。但是,由於先後發生了三次大的戰爭,尤其是順治十五、十六年的雲貴之役,軍費大量增加,使順治帝的一切努力皆落了空,國家財政之困難,到了無以複加的空前危險地步。

  順治十三年四月吏科都給事中郭一鶚,以圖治貴務實政,條奏五事,第三事即講到兵餉嚴重缺額的問題。他說:“開源節流,為生財之大道。現今兵餉缺額四百四十餘萬,諸臣數次會議,未見畫一長策。”《清世祖實錄》第100卷第13頁。

  工科給事中王命嶽對此更作了具體的也是駭人聽聞的敘述,又提出了大興軍屯從根本上解決難題的辦法。他在《經國遠圖疏》中著重指出:

  “今國家所最急者,財也。歲入一千八百一十四萬有奇,歲出二千二百六十一萬有奇,出浮於入者四百四十七萬。國用所以不足,皆由養兵。各省鎮滿漢官兵俸米草豆,都計千八百三十八萬有奇,師行芻秣又百四十萬,其在京王公百官俸薪、披甲俸餉不過二百萬,是則歲費二千二百萬,十分在養兵,一分在雜用也。臣愚以為,今日不宜再議剝削以給兵餉,而當議就兵生財之道。河南、山東、湖廣、陝西江南北、浙東西、江西、閩、廣諸行省,迭經兵火水旱,田多荒廢,宜令各省駐防官兵分地耕種,稍仿明洪武中屯田之法,初年有司給予牛種、耕具、餼糧,自次年後,兵皆自食其力,便可不費朝廷金錢,此其為利甚薄。古者郡縣之兵,什伍相配,千百成旅,將帥因而轄之,乃者將帥多以仆從、廝役、優伶為兵,其實能操戈殺賊者十不得二三,故食糧有兵,充伍無兵,官去兵從,難議屯種。今當先定兵額,官有升降,兵無去來,平定各省及去賊二三百裏外者,皆給地課耕。因人之力與地之宜,一歲便可生財至千餘萬。群情不為深慮,不過議節省某項清察某項,譬如盤水,何益旱田?臣見今日因賊而設兵,因兵而措餉,因餉而病民,民複為賊,輾轉相因,深可隱憂。要在力破因循,斷無不可核之兵,斷無不可耕之田,斷無不可生之財。”《清史稿》第244卷,《王命嶽傳》。

  王命嶽此疏,十分重要,很有價值,特別是有四點極為可取。一是具體說明了歲入歲出之數及歲出之主要情形,突出了兵餉在歲出中占據了十分之九的巨大比重。二係寫明了河南等九省“迭經兵火水旱,田多荒廢”之情。三為指出了兵製之弊,冗兵太多,兵多缺額。四是看出了清廷困難之症結所在,即“因賊而設兵,因兵而措餉,因餉而病民,民複為賊,輾轉相因”。但是,王命嶽開的藥方卻不高明,他隻看到了大興軍屯可使每歲增加白銀一千餘萬兩之多這一具有極大吸引力的方麵,卻未看到此路不通的必然結局。很簡單,總共不過十來萬的八旗軍隊,其主要任務而且是唯一的任務是“拱衛宸極,綏靖疆域”,是保衛皇上保衛大清王朝,它哪能用於耕墾荒地!如果八旗駐防軍隊去種地,那麽它所駐防之省府,也就會丟了,全淪於敵軍之手了。綠旗兵總數雖多,卻多係疲丁弱卒,還有不少空額,也不能用於屯田。此時清政府的主要目標是統一全國,徹底消滅南明權利和與南明相聯的大西軍、大順軍,綠旗兵必須為此目標服務,配合八旗軍征戰或戍守。因此,順治帝將此疏下各省督撫商議,但極少讚同,致“議格不行”。《清世祖實錄》第244卷,《王命嶽傳》。

  順治帝見屯田難行,又想從清查錢糧拖欠來解決問題,於順治十五年五月十二日下了一道長諭,大講清查錢糧之事,也提到裁減冗員。他在諭中講道:“年來錢糧匱乏,屢經會議,未能實濟急需,皆由費用繁多,積弊未革,今惟再籌裁省,嚴剔弊端,乃可漸至充裕。”在京各衙門,有一缺而設數員者,半屬閑冗,著各衙門將滿漢司員,自筆帖式以上,俱開列員數職掌,奏請裁定。在外文武各官,如有贅員,亦行裁減。各省於順治二年間,“開報荒田甚多”,其中豈無豪強隱占,官吏欺瞞,“隱漏錢糧,為數不少”。江南蘆政,地方廣遠,漫衍數省,“其中隱混未清者甚多”。江南無錫等縣,“曆來錢糧,欠至數十萬”,鄉紳、舉貢之豪強者,包攬錢糧,隱混抗官,多占地畝,不納租稅。“曆年各省逋欠錢糧,多係貪官猾吏挪移隱蝕,以及鄉紳、舉貢、生員、土豪影射占隱”。著令撫按嚴加清查,題參重處。《清世祖實錄》第117卷第8―11頁。盡管堂堂至尊無上的萬歲爺下了如此嚴諭,但也無甚實效,除去多次蠲免以外,自順治元年到十七年,拖欠錢糧竟仍然多達二千七百餘萬兩和米七百餘萬石。《清聖祖實錄》第12卷第13、14頁。

  興屯難,清查錢糧實效甚少,冗員裁減省銀不多,而隨著大規模地向四川、雲南、貴州大西軍進攻,兵士日增,兵餉軍費便激劇增加,順治十四年以後,每年兵餉多達二千四百餘萬兩,而全國一年額賦所入才一千九百六十萬兩,全部用於軍費,尚缺四百餘萬兩,至於王公百官俸銀,賑濟災民及河工用費,各部院必需用費,需銀數百萬兩,更毫無著落。怎麽辦?

  順治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戶部左侍郎林起龍特上《更定綠旗兵製》長疏,詳論綠旗兵冗數多力弱之弊,提出了裁減綠旗冗兵的建議。他奏稱:“臣聞國家之治亂,視兵馬之強弱,國家之貧富,視兵馬之多少。其強弱多少之分,在於有製無製而已。有製之師,兵馬精強,器械堅利,號令嚴明,可以戰,可以守,兵雖少也,一以當十,餉愈省,兵愈強,而國富。無製之師,兵馬罷弱,器械鈍敝,號令生疏,不可戰,不可守,兵雖多也,萬不敵千,餉愈費,兵愈弱,而國貧。此曆來用兵不易之大端也。今天下綠旗營兵,幾六十萬,每歲費用糧二百餘萬石,餉銀一千餘萬兩”,然而地方有事,即請滿洲大兵,“是六十萬之多,曾不足當數萬之用”。其因有四,一為兵丁無實,將官赴任,招募家丁,隨營開糧,軍牢、伴當、吹手、轎夫,皆充兵數,地方鋪戶令子侄充兵,以免差徭,其月餉則歸本管官員所得。二係馬匹無實,馬兵關支草料,多有扣克短少,驛遞缺馬,亦借營馬應付,“是以馬皆骨立,鞭策不前”。三是器械無實,弓箭刀槍盔甲火器等項,俱鈍敝朽壞,三眼槍雖每兵一杆,然火門堵塞,等於無用,至於帳房、窩鋪、雨衣、弓箭罩,從未見備。四乃訓練無實,不舉行春秋兩操,將不知分合掎正之勢,兵不知坐作進退之方。“由此觀之,徒空國帑而竭民膏,雖有百萬之眾,亦何益哉”!造成這四“無實”的根本原因有二,即兵多餉薄。解決之法是裁兵加餉。“今總計天下綠旗兵共六十萬,誠抽得二十萬精兵,養以四十萬兵餉,餉厚兵精,地方有警,戰守有人,不致動請大兵,不過十年,可使庫藏充溢”,“兵強餉足,封疆鞏固,而地方永享太平矣”。③《清世祖實錄》第127卷第24―28頁;第16頁。

  這是唯一的詳細記述順治年間綠旗兵製的奏疏,寫得很好,很有價值,有四點講得特別好。其一,它第一次也是唯一的準確地講明了此時全國綠旗兵的總數及其歲支兵餉,數目即“今天下綠旗兵幾六十萬,每歲費用糧二百餘萬石,餉銀一千餘萬兩”。其他文獻沒有談到綠旗兵的總數,有的更以兵餉數而推測兵數為八十萬,與實情出入太大。其二,它簡練、準確地指出了綠旗軍之兵丁、馬匹、器械、訓練四“無實”之大弊,斷言這種弱兵雖有百萬之眾,亦難敵數萬精兵,不能靠它來平定地方消滅敵軍。其三,它指出了出現四“無實”大弊的原因是隻求兵士數多和月餉太少。其四,解決綠旗軍不堪一擊的根本辦法是裁減冗兵,兵要精,餉要多,隻養二十萬人,給以四十萬之餉。這樣,就能做到“兵強餉足,封疆鞏固”,“庫藏充溢”,“地方太平”。

  順治帝讀後深為讚許,認為此奏“深切時弊,多有可采”,下有關部門詳議施行。《清世祖實錄》第127卷第28頁;《清史稿》第244卷,《林起龍傳》。

  比林起龍早十八天,順治十六年八月初四,翰林院掌院學士折庫納也特上密疏,奏述有關軍製之四大要事,其第三要事就是“慎選綠旗官兵”。他奏稱:“今天下錢糧,大半耗於綠旗,雖星羅棋布,遍滿海內,一有寇警,仍請大內禁旅,此皆將帥失人故也。”今後應僉選夙嫻軍旅精明強幹之人擔任提督、總兵官,其他將弁職務,亦應授予才幹之人,檢閱士卒內精勇者為前鋒兵,優給錢糧,視其勞績擢用,裁汰老弱,不得讓他們充數冒濫,“庶軍事修明,不致虛糜糧餉,而地方有事,亦有攸賴矣”。③。

  林起龍與折庫納所說綠旗軍兵額太多,兵冗餉薄,應大裁冗員增給糧餉,使綠營軍兵精餉足,軍威遠揚,這種想法未必不好,但他倆都未抓住根本關鍵。綠旗軍額,數倍於滿洲蒙古漢軍八旗軍,更十倍於滿洲八旗軍,每名兵士的糧餉數量,隻有八旗兵的三分之一,這是事實,但造成這樣情形的根本原因,不是什麽將領不才,家丁、伴當皆充兵數等弊,這固然是其中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最根本的因素是清廷製定兵製的基本方針,即“滿洲甲兵係國家根本”,“八旗乃國家根本”。“拱衛宸極,綏靖疆域”這一基本任務,是由八旗軍隊尤其是滿洲八旗軍來承擔的,綠旗兵隻起也隻能起配合作用輔助作用,不能作主力軍。尤其在順治年間,許多綠旗將領經常懷有二心,不少總兵、提督等高級將領還曾公開起兵,反叛清朝,如曾為南明總兵的金聲桓、李成棟,降清後攻占南明之江西、廣東,立下大功,因朝廷未予厚封,沒有得到公侯爵位和總督巡撫官銜,於順治五年叛清,各擁兵十數萬,江西、廣東皆失。大同總兵官薑亦於順治六年起兵叛清,控製了山西大部分州縣。這使清朝狼狽不堪,最後派了幾位大將軍,率領重兵征剿,花費了很大力氣,才將這三員降將的叛亂平定下去。前車之鑒,記憶猶新,清廷當然不會使綠旗軍成為與八旗軍分庭抗禮的精兵勁旅。故而讓其兵額眾多,月餉微薄,隻負責平常地方治安,對付小股反清武裝,重大軍事行動,仍以八旗軍為主力。

  因此,盡管群臣一再提出大裁綠旗兵,以省餉裕國,解決財政困難,林起龍更具體提出裁減三分之二的綠旗兵,隻留下二十萬人,但清廷不可能接受這種建議,最多隻能暫時裁三幾萬人,不能大量削減兵額。盡管順治帝對林起龍之奏頗為讚許,交議政王大臣會議,但會議結果,仍否定了林之建言。

  順治十六年十月二十八日,議政王和碩簡親王濟度等集議之後奏稱:國家畜養兵馬,貴有實濟,豈容虛冒貽誤地方,應敕各省督撫嚴查隱占,器械馬匹時加簡閱,挑選精壯,自十七年秋季為始,令兵部請旨,差滿洲官員,分往各方閱視,永為定例,每三年一次舉行,營馬不許擅撥驛遞,兵丁糧餉按月支給,毋許壓欠。“至綠旗兵馬,俱照經製額設,若減去四十萬,止留二十萬,恐兵寡力單,難以彈壓,應仍舊製”。帝閱後降旨:各地方綠旗兵丁,差滿洲大臣閱視,其器械不整,營伍廢弛,以老弱充數,虛糜錢糧者,糾參重處。福臨實即也同意了議政王大臣之議奏,綠旗兵仍保持六十萬的舊製兵額,不大量減少。這樣一來,兵餉數量當然極大,國家財政也必然異常困難。

  順治十七年六月十二日,此時清軍已攻占雲南、貴州、四川,基本上統一了全國,南明永曆帝逃入緬甸,應是可以裁減冗兵的極好時機。這一日,戶部遵諭條奏理財裁兵之事。戶部奏稱:“國賦不足,民生困苦,皆由兵馬日增之故。”江南省舊設有總督、巡撫、提督、水陸總兵官及江寧駐防滿兵,近又於京口設立都統及左右二路總兵官,共增兵一萬六千名,又增鳳陽巡撫標兵一千五百名,駐防各官及總督、巡撫、總兵官又增閑甲。浙江省除原設駐防漢軍及綠旗官兵外,增設滿洲駐防,又增閑甲一千名、隨征兵三千名。兩省地方既因地方緊要,增設精兵,“則從前庸懦官兵,俱應裁減”。腹裏之保定、滄州、太原、西安、漢中,皆有滿兵駐防,除總督標兵、巡撫標兵、總兵標兵外,其餘各營綠旗兵,亦當酌減。四川除原設鎮守官兵外,近增成都、建昌提督、總兵標兵六千名,又有投誠兵六千名,應令投誠兵內願為民者為民,願入伍者,裁革庸懦兵丁補入。雲南平西王吳三桂下官甲一萬名,綠旗兵及投誠兵共六萬名,又有八旗滿兵,“需用糧餉甚多,以致各省輸,困苦至極。合計天下正賦止八百七十五萬餘兩,而雲南一省需銀九百餘萬兩,竭天下之正賦,不足供一省之用。該省米價,每石至二十餘兩,兵民交敝,所係匪小”。乞令兵部酌議,或撤滿兵,或酌減綠旗兵投誠兵。帝降旨批示:“此奏內兵馬錢糧,國家要務,關係重大,著議政王貝勒大臣會同密議速奏。”《清世祖實錄》第136卷第21、22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