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0章 馬上得天下(5)

  四月二十一日清軍距山海關十餘裏時,天色已經昏黑,多爾袞為了避免忙中出錯,便下令頓兵不進,觀察動靜,同時前鋒兵馬已在一片石與唐通部交戰,將其擊潰,並生擒二人。但多爾袞十分警惕,令將士夜間披甲戒嚴,並半夜移陣,前往山海關以東的歡喜嶺駐紮,“駢闐之聲,四麵遝至”,《沈館錄》卷7.多爾袞親駐歡喜嶺上的威遠台,靜觀形勢的發展。這時,多爾袞心中還沒有完全打消疑慮,便派使節到山海關去偵察,吳三桂也多次派人促請清軍入關,據說“三桂遣使者相望於道,凡往返八次”。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0,“吳三桂清兵始末”,第495頁。其中吳三桂曾派山海關士紳佘一元、馮祥聘、呂鳴章、曹敏時、程印古五人去見多爾袞,並讓他們速去速回。多爾袞接見這五人時,“賜座賜茶,款接溫藹”,與範文程一起說明了來意,使這些地主官紳感激涕零,認為“煌煌十數語,王言實大哉!”雙方表示了相互信任之後,多爾袞便令範文程與這五人一齊到山海關城裏“曉諭軍民”,一方麵以清軍即刻便到來鼓舞士氣,一方麵不外宣揚清軍此來為崇禎發喪的目的,表示嚴守軍紀,以安民心。民國《臨榆縣誌》卷21,“事實編?鄉型”,同書卷8,“輿地編,紀事”,佘一元:“述舊事詩”五首之四。這樣一來,增強了守城者的鬥誌,為農民軍迅速解決戰鬥增添了困難。

  在雙方使節多次交涉,山海關士紳又親見了多爾袞的基礎上,吳三桂決定親自出城去見多爾袞,請他立即發兵。而多爾袞遲遲不行,到此時已不是對吳三桂有什麽懷疑,而是雙方談判的條件還沒有講好。而形勢對吳三桂越是急迫,就越有利於多爾袞在談判桌上討價還價。這天天剛蒙蒙亮,吳三桂強冒矢林彈雨,率數騎赴歡喜嶺見多爾袞,與其進行了一場緊急談判。談判內容現已不得而知,但可以估計他們是以扶立明太子為帝,用裂土封疆酬清軍的條件成交的。關於此事雖無明確記載,但關於此事的分析論證,可見《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2輯,陳生璽:“清兵入關與吳三桂降清問題”。多爾袞十分高興,立即與吳三桂對天盟誓,並與吳三桂約定:“讓你手下的士兵都在肩膀上係塊白布;不然都是漢人,我們就沒法區分你的軍隊和農民軍了,免得誤殺。”並讓吳三桂先走一步,與農民軍進行決戰,並答應清軍隨後就到。《清世祖實錄》卷4,順治元年四月己卯。

  二十一日晚清軍在一片石擊潰了唐通的小部隊,唐通即奔回關內,李自成自然也就知道了清軍的到來。他晝夜環攻山海關城,就是為了搶在清軍前麵消滅吳三桂軍。由於已知清軍入關參戰,農民軍便在關內石河以西列陣,“北至山,南至海”,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3728頁。排成一字長蛇。而吳三桂先出迎戰,英王阿濟格率萬騎入北水門,豫王多鐸率萬騎入南水門,為吳三桂左右翼,多爾袞自率主力部隊從關中門進,並即赴石河西。這時,吳三桂已揮兵上陣,與農民軍交手。這已是雙方第二次交兵了,盡管在前一天的戰鬥中雙方都有損傷,但誰都知道這一次戰鬥將決定雙方的生死存亡,成敗在此一舉,所以雙方都投入了全部精銳,希圖在戰鬥中獲勝。

  這真是一場惡戰!這天,大風狂吹,塵土揚起來,遮天蓋地,幾乎對麵不見人,根本談不上整整齊齊地列陣交手。一般記載上都說交戰中大風突起,頗對農民軍不利,實際上,交戰前大風即起,風漸小後始開戰釁。《清實錄》作“是日,大風迅作……我軍對賊布陣”;《李朝實錄》記,“時值大風,……吳總兵隨右側布陣進兵,大風即止,不意直抵賊營”,《沈館錄》亦未說交戰中起大風。另有佘一元《山海關誌》雲,“時值大風揚沙,滿、漢兵俱到石河西一帶”可見大風沙起於戰前,對於雙方之勝負均無大影響。有些滿洲將領不禁急躁起來,想乘勢殺將過去,但被多爾袞止住。多爾袞對諸王大臣們說:“你們千萬不要越伍輕進,農民軍力量很強,不是輕易打得敗的。大家應各自努力,這一仗打勝了,大業就成了。”

  然後他把八旗主力部隊麵向大海、分層排開,主要針對農民軍的陣尾,而令吳三桂軍作為右翼之末,即最西端,實際上就是讓他作為前鋒,與列陣於石河西的農民軍首先交戰,自己銜住農民軍長蛇陣的陣尾,使其無法合圍自如,這體現了多爾袞戰術的高明之處。由於風卷黃沙,對麵不見人,所以吳三桂軍出農民軍之不意,出現在農民軍陣前。李自成在廟岡之上觀戰,見此情形,急令農民軍包圍吳軍。一霎時,金鼓之聲,呐喊之聲傳到百裏之外。在農民軍層層包圍之下,吳三桂率軍左衝右突,拚命死戰,但農民軍數量上勝於吳軍,戰鬥力亦很強,因此步步進逼,前仆後繼。吳三桂軍被圍在核心,向左突圍,便有農民軍號旗向左指,使軍隊向左迎擊;吳軍向右衝擊,號旗便向右揮,農民軍又向右堵截,使吳三桂恰如甕中之鱉,幾無脫身之路,“陣數十交,圍開複合”。彭孫貽:《流寇誌》卷12,第188頁。

  “炮聲如雷,矢集如雨”。《沈館錄》卷7.雙方苦戰了大半日,直至下午時分,吳三桂開始支持不住了。劉健:《庭聞錄》卷1:“苦戰至日,三桂幾不支”上海書店,1985年。就在他精疲力竭的時刻,多爾袞抓住戰機,突令清軍出擊。於是,清軍三吹號角,呐喊三聲,以白旗騎兵數萬從吳三桂軍右側突入,“萬馬奔騰不可止”。④彭孫貽:《流寇誌》卷12.農民軍不畏強敵,仍然奮勇拚殺,劉宗敏勇冠三軍,但亦中箭負傷。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0.由於農民軍已與吳三桂軍相持了大半日,傷亡者較多,而且力氣耗費甚大,因此無法抵擋一直養精蓄銳、在雙方交戰中作壁上觀的清軍。況且清軍此次南來,出動人馬將近十二萬,加上吳三桂、高第的“關遼五萬眾”,自然是“胡兵似倍於流賊”。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3734頁。這樣,從力量對比上看,就是農民軍初次出戰,也不大可能占據上風。因為盡管農民軍戰鬥力很強,但其對手清軍和關遼邊兵也都久經戰陣,裝備上相差不多,這就決定了農民軍在這場戰鬥中難免失敗的噩運。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當即下令撤退,清軍則乘勝追擊,一直追出四十裏開外,獲得許多駝馬緞幣。

  如前所述,農民軍山海關戰敗的因素是早已潛在了的:由於政策上的疏忽和戰略上的欠妥,使招撫吳三桂軍一同抗擊清軍的計劃成為泡影;東征途中幾度中計而失去戰機,使農民軍不能盡早消滅關上叛軍、阻絕清軍於關城之外;再加上戰鬥當中,清吳聯軍以逸待勞,就更奠定了農民軍的敗局。但需要澄清的是,農民軍東征並非一敗塗地,他們在二十一日的攻城戰中,在二十二日的圍吳戰鬥中,都顯示出他們英勇的鬥誌。石河西一役,也並非象清代官書吹噓自己戰功時所說的:農民軍“橫屍遍野”、丟盔卸甲、自相踐踏。因為農民軍敗退到永平時,還有數萬兵馬。④山海關之戰中死傷的人員中,又有很多“脅從以及近鄉驅迫供芻糧之民”,乾隆《永平府誌》卷22,佘一元:“山海關石河西義記”。但拋棄了許多器物當是真實的。無論如何,對於多爾袞來說,山海關之戰的勝利意義重大,因為它為清權利入主中原,實現皇太極乃至努爾哈赤的積年夙願奠定了基礎,對他個人來說,決定性戰役的勝利對於他獨尊攝政的地位當然是一次最有效的鞏固。

  夜幕又降臨了,兩天來一直震耳欲聾的炮聲和呐喊聲終於停息了。清軍追擊還師,在關內五裏紮營,漸漸地也沒有了聲響。此時除了多爾袞、李自成等幾個主要角色以外,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從三月十九日以來,曆史又將翻開新的一頁?

  第三節大局初定。

  一、北京換了新主人。

  (一)順利進軍京師。

  取得山海關戰役的勝利之後,多爾袞鬆了一口氣。從皇太極即位起對明作戰多少次,都是為了取得這個關隘,以便進窺畿內,今天,終於如願以償了。但是,多爾袞也應該意識到,這場戰爭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曆史的偶然:如果李自成的策略對頭,不誤戰機,如果吳三桂並沒有背叛李自成,或在清軍趕到之前被大順軍消滅,那麽結局將很可能是另一個樣子。盡管清軍幾乎傾巢出動,也未必能取得這樣的效果。無論如何,戰役的勝利為清軍奪取北京、乃至奪取全中國敞開了大門。但前途仍然坎坷不平,不容樂觀,至少還有農民軍的數十萬人馬在等待複仇,更不用說江南半壁還是朱家的天下!多爾袞個人的才能充分體現出來了:他並沒有被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以為勝利在握,但也並沒有以此為滿足,不再追求更為遠大的目標;盡管征程艱險,也沒有放棄一切可以奪取最後勝利的機會。大膽而謹慎――此時此刻充分在這個剛過而立之年的滿洲政治家、兼軍事領袖身上體現出來。

  下一個目標應該是北京!

  多爾袞想起幾天前洪承疇的建議,為了不讓“賊已遠去,財物悉空,逆惡不得除,士卒無所獲”,必須“計道裏,限時日,輜重在後,精兵在前”,迅速派兵追擊。於是,多爾袞即封吳三桂為平西王,賜他玉帶、蟒袍、貂裘、鞍馬、玲瓏撒袋、弓矢等物,讓他和多鐸、阿濟格一起率兵前追。吳三桂因為自己的父親還在李自成軍中,家屬還在北京城內,凶多吉少,當然憂心如焚,於是各自發,率一萬馬步兵追擊大順軍。

  李自成自山海關敗後,退兵至永平,整頓了兵馬,準備與清軍再戰。但軍心已散,二十三日在永平與吳三桂追兵再戰不勝,便在永平以西二十裏的範家莊(或稱範家店)殺掉吳襄,談遷:《國榷》卷101;中華書局,1958年;康熙《永平府誌》卷1迅速撤軍,於二十六日還至北京。當時北京人心浮動,謠言四起,逃者無數。李自成兵力有限,又連遭挫折,預計很難堅守北京,因而決定回師山、陝,以圖東山再起。二十七日,李自成殺吳三桂全家三十餘口,懸首城上示眾。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即皇帝位,追尊七代考妣為帝後,牛金星代行郊天禮,並由六政府各頒一大赦詔書,以今年為大順永昌元年。李自成身加袞冕,受各官朝拜。然後將木柴、硝磺之類運入承天門,二更時發火燒宮,再燒九門城樓。五更時,農民軍開始撤出北京,由於形勢緊張,行動倉促,離開北京時比較狼狽。

  這真是一場悲劇。自三月十九日農民軍雄赳赳、氣昂昂地開進北京城,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統治,到四月三十日倉皇撤退,其間不過四十餘天,除去山海關之戰前後十四天,李自成統攝於北京竟連一個月都不到,特別是從此以後,農民軍一敗再敗,逐漸走向衰亡,代之而起的卻是不久前還在關外猶豫不前的清統治者,時間之短,變化之大,真真令人撫膺長歎,又真真發人深思!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山海關的清軍。多爾袞一方麵派出吳三桂軍追剿李自成,一方麵仍考慮到用招撫的手段爭取民心,特別是爭取漢人官紳的支持。這樣,前途上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在山海關之時,多爾袞就再次告誡將士;“這次出師,是為了除暴救民,滅流寇以安天下。如今入關西征,就不能亂殺無辜百姓,亂搶財物,亂燒房屋,如不按此行事,要論罪。”此外還向百姓宣布清軍嚴守軍紀、安定國家的規定,招徠逃避四方的百姓還鄉返裏。《清世祖實錄》卷4,順治元年四月己卯。由於吳三桂是明朝舊官,他的話更易為漢人官紳所接受、相信,所以多爾袞又讓吳三桂以自己的名義發布檄文,號召漢人官民歸順清軍。其文曰:

  “平西親王吳,為安撫殘黎以救民生事。照得逆闖李自成戕主,窺竊神器,滔天罪惡,罄竹難書。荷蒙大清朝垂念曆世舊好,特命攝政王殿下大興問罪之師,懷綏萬邦,用躋和平之域。仁聲所播,義無拂命。第慮遐遠之區,訛傳舛錯,不特有辜大清戢暴安民之意,致安黎庶反受執迷殞身之禍。今攝政王簡選虎賁數十萬,擁戴西洋大炮數百位,絡繹南下,相應榜諭,以醒愚蒙。為此示仰一帶地方官生軍民人等,務期仰體大清朝安民德意,速速投誠皈命,各安職業,共保身家,毋得執拗迷謬,自罹玉石俱焚之慘,未便。特諭。順治元年四月廿六日榜。”計六奇:《明季北略》卷20,“附記野史”,第500―501頁。

  京東州縣,本來已無明軍,起義軍退後,就更沒有什麽抵抗力量,用隨軍朝鮮人的話說,就是“已得破竹之勢”,而且吳三桂已先發榜文到前路州縣,所以各地士紳紛紛望風而降。二十四日,多爾袞大軍抵新河驛。二十五日,抵撫寧縣,知縣侯益光等率百姓迎出五裏外,多爾袞賜侯益光袍服,讓他仍舊供職,並發倉賑濟百姓。多爾袞還發給告示一張,讓百姓各安其業,且軍隊不許入城,一律在縣城之西十裏外宿營。二十六日清晨大軍出動,晚到昌黎,知縣徐可大率百姓出迎,多爾袞仍賜袍服,戒諭一番,令其照舊供職,軍隊於城南宿營。二十七日至灤州,州學學正孫維寧率百姓迎降,多爾袞提升他為知州,戒諭一番,讓他開倉濟民,軍隊宿營於灤州之南十裏。二十八日到開平衛,指揮陳任重、李培元等率部下投降,多爾袞分別賜其袍服,軍隊宿於城西十裏外。此時多爾袞見進兵順利,便發檄文送往沿邊各處及山、陝等地,說農民軍戰敗後必然西逃,各地義民應於各處截殺,毋令入城。結果各地官紳分別扼守城池、反抗農民軍(如涿州)。二十九日,多爾袞到玉田縣,經曆張彥、主簿王家春、守備盧文宇等率眾迎降,多爾袞使王家春為豐潤知縣,並各賜袍服。三十日,清軍到達薊州縣界,多爾袞未進縣城,而直往縣治南二十裏的羅公店宿營,以免耽誤戰機。薊州監軍道李永昌、豐潤副將趙國祚等官員十數人來降,其中常義等三人自通州而來,說農民軍巳撤出北京西逃,多爾袞便急令大軍追擊,五月一日晚在通州以西二十裏處宿營,初二日一早動身,不多時便已見到京城的輪廓了。以上均見《清世祖實錄》卷4,《沈館錄》卷7,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3728頁。

  從山海關到北京這一路,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的。但多爾袞卻利用這不到千裏的路程,開始了他收買民心、招撫漢人官民的計劃。他每到一處,對百姓進行安撫,開倉濟貧,還不讓軍隊入城住宿,嚴申軍紀;又對投降的地方官好言勸慰,賞賜袍服,保證他們原有的地位,這不僅使這些士紳感激涕零,也使當地百姓鬆了口氣。更重要的是對京城內外各階層人士產生了較好的影響,為建立他們未來的統治打下較好的基礎。

  李自成農民軍撤出後的北京,已重新成為故明舊官的天下。禦史曹溶自任城西巡視,在城隍廟中設立了崇禎帝的靈牌,故明遺老如高爾儼、孫承澤,梁兆陽等紛紛發喪哭臨,張懋爵、柳寅東、韓文銓、朱朗也自任五城中其他四城的禦史,暫時行使起統治職權,恢複統治秩序。一些投降過農民軍的明官如王鼇永,以及沈惟炳、駱養性等也與各官一起在午門設立崇禎牌位,行禮哭臨,準備恭迎吳三桂以及大清義師。以為他們奉還了崇禎太子,重新中興大明王朝。

  一場大雨,使紫禁城內熊熊燃燒的烈火漸漸熄滅了。宮中除武英殿、文華殿,以及宮外大明門、正陽門之外,主要建築都已半成灰燼。宮城內外的白玉石橋雖被煙火熏成褐黑斑駁,但還完好無損。隻有那昔日結巢於宮殿重簷之下的泥燕被大火燒得無家可歸,隻好在荒涼殘破的庭院裏上下翻飛,幾乎遮住了天空,叫聲中透著淒涼。這時,遠處傳來了踏踏蹄聲,由遠及近――清軍進城了。故明遺官遺民們早已候在朝陽門外――他們都以為是吳三桂奉太子回歸,於是錦衣衛指揮駱養性準備好鑾儀法駕,百官隨鹵簿齊集朝陽門。遠處一股塵埃揚起,眾人連忙跪伏在大道左邊,一些百姓燒香拱手,甚至有人高呼萬歲。可車馬行到眼前,既不見太子朱慈,也不見吳三桂――吳三桂已被多爾袞徑直差去追擊農民軍,連京城的影子都未看到――隻見到衣服語言俱異的清軍,領頭的是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眾人不禁麵麵相覷,十分驚異。有人很快就變過臉色,請多爾袞乘明帝的輦車進城,多爾袞急忙推辭,說自己是效法周公輔佐幼主,不該乘輦。各官員則叩頭再請,說周公曾經完全代管國家大政,您應該乘輦。於是多爾袞不再推辭,說:“那麽好吧。我如今來平定天下,自然不能不聽從你們大家的意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