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送張秀才謁高中

  丞並序

  餘時係尋陽獄中,正讀《留侯傳》。(1)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2)餘喜子房之風,感激於斯人,因作是詩以送之。

  (1)《史記》世家第二十五為《留侯世家》。曰《留侯傳》,蓋變稱也。

  (2)《舊唐書》:高適者,渤海蓚人也。為諫議大夫,負氣敢言,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及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禦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詔與江東節度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師將渡,而永王敗。適喜言王霸大略,務功名,尚節義,逢時多難,以安危為己任,然言過其實,為大臣所輕。

  秦帝淪玉鏡,(1)留侯降氛氫。感激黃石老,(2)經過倉海君。(3)壯士揮金槌,(4)報仇六國聞。智勇冠終古,(5)蕭、陳難與群。兩龍爭鬥時,(6)天地動風雲,酒酣舞長劍,(7)倉卒解漢紛。(8)宇宙初倒懸,鴻溝勢將分。英謀信奇絕,夫子揚清芬。胡月入紫微,(9)三光亂天文。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10)采爾幕中畫,(11)勘難光殊勳。(12)我無燕霜感,(13)玉石俱燒焚。(14)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雲。

  (1)《尚書帝命驗》:“桀失玉鏡,用其噬虎。”鄭康成注:“玉鏡,謂清明之道。”

  (2)《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秦滅韓,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良嚐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良乃更姓名,亡匿下邳。

  嚐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複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複怒曰:“後,何也?後五日複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不複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3)《漢書音義》:“倉海君,晉灼曰:海神也。如淳曰:秦郡縣無倉海,或曰東夷君長也。”顏師古曰:“二說並非,蓋當時賢者之號也。”

  (4)琦按:《史記》、《漢書》載博浪沙事,並雲鐵椎,惟《水經注》雲:張良為韓報仇於秦,以金椎擊秦始皇不中,中其副車。駱賓王詩“金椎許報韓”,蓋出於此。

  (5)《漢書·張良傳讚》:聞張良之智勇,以為其貌魁梧奇偉,反若婦人女子。盧諶詩:“智勇冠當代。”

  (6)《史記·彭越傳》:兩龍方鬥,且待之。

  (7)《說文》:“酣,酒樂也。”應劭曰:“不醉不醒曰酣。”

  (8)《項羽本紀》: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範增說項羽,急擊勿失。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張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毋從俱死。良曰:”沛公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出要項伯,入見,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項王因留沛公與飲。範增出召項莊,謂曰:“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莊則入為壽,壽畢,曰:“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張良至軍門,見樊噲。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於是遂去,令張良留謝。漢四年,項王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饑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9)《晉書》:月為胡王。《陳書》;陳寶應起兵沙門。惠標作五言詩以送之曰:“匹馬猶臨水,離騎稍引風。好看今夜門,當入紫微宮。”

  (10)《陳書》:文參禮樂,武定妖氛。

  (11)謝瞻詩:“婉婉幕中畫。”

  (12)《廣韻》:“戡,勝也,克也。”

  (13)《太平禦覽》: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係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為之降霜。

  (14)《書·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

  尋陽送弟昌峒鄱岠司馬作

  鄱陽,唐時郡名,即饒州也。隸江南西道,為上州,有司馬一人, 從五品。

  桑落洲渚連,(1)滄江無雲煙。尋陽非剡水,忽見子猷船。(2)飄然欲相近,來遲杳若仙。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一睹無二諾,(3)朝歡更勝昨。爾則吾惠連,(4)吾非爾康樂。朱紱白銀章,(5)上官佐鄱陽。(6)鬆門拂中道,石鏡回清光。(7)搖扇及幹越,水亭風氣涼。(8)與爾期此亭,期在秋月滿。時過或未來,兩鄉心已斷。吳山對楚岸、彭蠡當中州。(9)相思定如此,有窮盡年愁。

  (1)《太平寰宇記》:桑落洲,在舒州宿鬆縣西南一百九十四裏。江水始自鄂陵,分派為九,於此合流,謂之九江口。此洲與江州尋陽縣,分中流為界。《一統誌》:桑落洲,在九江府城東北過江五七裏。昔江水泛漲,流一桑於此,因名。

  (2)王子猷乘船往剡溪訪戴安道,詳見九卷注。

  (3)魏征詩,“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

  (4)《宋書》:謝惠連幼有才悟而輕薄,不為父方明所知。靈運嚐自始寧至會稽造方明,過視惠連,大相谘賞,謂方明曰:”阿連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兒遇之。”

  (5)《韻會》:“紱,綬也。”《增韻》:“印組也。”章,印章也。朱紱、銀章,詳見十一卷《贈劉都使》詩注。

  (6)凡除官到任,謂之上官。司馬,州之佐職。

  (7)《江西通誌》:鬆門山,在南昌府城西北二百十五裏,枕鄱湖之東,兩岸悉生鬆,遙望如門,故名。上有石鏡,光可照人。謝康樂詩“攀崖照石鏡,牽葉人鬆門”,是也。

  (8)《太平寰宇記》:幹越渡,在餘幹縣西南一百二十步,置津吏主守。四時不絕。幹越亭在於幹縣東南三十步。屹然孤立,古今遊者多留題童句焉。《江西通誌》:幹越亭,在饒州府餘幹縣羊角山。《文公談苑》雲:“前瞰琵琶洲。後枕思禪寺,林麓森鬱。千峰競秀。唐初張彥俊建。”

  (9)《通鑒地理通釋》:彭蠡在江州潯陽縣。《括地誌》:在縣東南五十裏。《六典注》:一名宮亭湖,在南康軍星子縣南,江州彭澤縣西。《地理誌》:在豫章郡彭澤縣西。《郡縣誌》:在都昌縣西六十裏,與潯陽縣分湖為界。《禹貢》揚州“彭蠡既瀦”,即江漢所匯之澤,合江西、江東諸水,跨豫章、饒州、南康軍三州之地。

  餞校書叔雲

  少年費白日,歌笑矜朱顏。不知忽已老,喜見春風還。惜別且為歡,徘徊桃李間。看花飲美酒,聽鳥臨晴山。向晚竹林寂,(1)無人空閉關。(2)(1)《晉書》:阮鹹任達不拘,與叔父籍為竹林之遊。

  (2)閉關,猶閉門也,江淹《恨賦》:“閉關卻掃,塞門不仕。”

  送王孝廉覲省

  彭蠡將天合,(1)姑蘇在日邊。(2)寧親候海色,欲動孝廉船。(3)窈窕晴江轉,參差遠岫連。相思無晝夜,東注似長川。

  (1)《江西誌》:鄱陽湖,在南昌府城東北一百五十裏,即《禹貢》之彭蠡也。一名宮亭湖,一名揚瀾湖,跨南昌、饒州、南康三郡,合上流諸水入焉。周圍數百裏,闊四十裏,長三百裏。每春夏之間,江、漢水漲,則彭蠡之水鬱不得流而逆回倒積,遂成巨浸,渺數百餘裏,無複畔岸。逮夫二水漸消,則彭蠡之水始出大江,循南岸而行,與二水頡頏趨海。《韻會》:“將,與也。”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長波天合。”

  (2)楊齊賢曰:“姑蘇,蘇州吳郡。以其近東海日出之地,故雲日邊。

  (3)《法言》:“孝莫大於寧親。”《世說》: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裏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張還船,同侶問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

  同吳王送杜秀芝舉入京

  按:詩題當是“送杜秀才赴舉入京”,“芝”字疑訛。

  秀才何翩翩?王許回也賢。暫別廬江守,(1)將遊京兆天。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煙。欲折一技桂,(2)還來雁沼前。(3)(1)廬江,郡名,即廬州也。隸淮南道。《通典》:雍州,開元三年改為京兆府。凡周、秦、漢、晉、西魏、後周、隋至於我唐,並為帝都。

  (2)《晉書》:郤詵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3)《西京雜記》:梁孝王築兔園,園中有雁池,池間有鶴洲、鳧渚,其諸宮觀相連,延亙數十裏,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王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

  洞庭醉後送絳州呂使君杲流澧州

  《湖廣誌》:洞庭湖,在嶽州西南,綿跨八百裏。絳州,又謂之絳郡,隸河東道。澧州,在澧水之陽,又謂之澧陽郡,隸山南東道, 在京師東南一千八百九十三裏。

  昔別若夢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縱酒開愁容。贈劍刻玉字,延平兩蚊龍。(1)送君不盡意,書及雁回峰。(2)(1)《中華古今注》:晉時鬥牛間常有紫氣,張華知是劍氣。乃以雷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縣獄深,得劍兩枚,一送與張華,一煥自佩。後華死,子韙佩,過延平津,躍入水,使人尋之,乃見化為龍也。雷煥卒,子亦佩之,於延平津,亦躍入水,化為龍矣。

  (2)《方輿勝覽》:回雁峰,在衡陽之南,雁至此不過。遇春而回,故名。或曰峰勢如雁之回。《湖廣誌》:回雁峰,在衡州府城南裏許,相傳雁不過衡陽,至此而回。然聞桂林間尚有雁聲,知此說非矣。或謂蜂之形勢如雁回轉者,是也。南嶽周環八百裏,回雁為首,嶽麓為足雲。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