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1、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體[一]。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二]。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三]。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四]。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吳行清秋[五]。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府觀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六]?回首叫虞舜,蒼悟雲正愁[七]。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八]。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九]?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一〇]!

  這是天寶十一載(七五二)秋所作。諸公,指高適、岑參、儲光羲和薛據,他門每人都寫了一首登塔的詩(隻有薛據的一首失傳),據杜甫自注:“時高適、薛據先有此作。”是杜甫作此詩在後,所以說“同諸公”。同,就是和。例如《奉同郭給事湯東靈湫作》、《同元使君春陵行》,都是“和”的意思。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所建,在長安東南區進昌坊,寺塔六級,高三百尺,為玄奘所立。(慈恩寺塔也叫大雁塔,現仍存在。)這時政治很黑暗,把持相位十九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還沒死(他是這年冬十一月死的),同時杜甫自己在長安熬了六七年還是找不到一點出路,所以詩的感慨和諷刺根深刻。由於他不得不采用一種比興的象征的手法,把對社會現實的諷刺融化在景物的描寫和故事的感歎裏,所以須要我們細心領會。

  [一]兩句泛寫塔之高。蒼,天色。穹,穹窿,天形。塔高出天,所以說“跨”,因勢高,故猛風永無停止。

  [二]曠士,就是超世之士。杜甫自言不是這種人,所以登塔不僅不能消憂,反而增加了無限的憂愁。所謂百憂,即後半所說的。

  [三]沸教假形象以教人,故曰象教。沒有佛教,也就不會有這個塔,所以說象教力。黃生說:

  “冥搜猶言探幽也。登塔,則足不至而目能至之,故曰追。”但此處所謂冥搜,其實是揭露現實,不要為杜甫瞞過。按唐人作詩,用心甚苦,故;以“冥搜”指作詩,如高適詩:“連喝波瀾闊,冥搜物象開。”又徐夤詩:“十載公卿早言屈,何須課夏更冥搜。”皆其證。

  [四]兩句概寫登塔之狀。枝撐,塔中斜柱。

  [五]此以下八句寫登塔所見。這四句是仰觀。七星和河漢,都不是白天所能見的,河漢也沒有聲音,隻是極力形容塔之高。藝術的真不一定就是事實的真。羲和,傳說是日神的禦者,所以可用“鞭”字。白居易《題舊策真圖》:“羲和鞭日走,不為我少停。”本此。古典作家往往以日象征人君,這句可能有寓意。少(讀去聲)吳,白帝,是秋天的神。

  [六]這四句是俯視。秦山指終南諸山,憑高一望,大小錯雜,有如破碎。涇渭二句不是單純寫景,以景物的模糊,象征時局的昏暗。渭水清,涇水濁,涇渭不可求,是清濁不分,善惡不分。好在是實有此景,自然而然,不假捏造,毫無痕跡。下二句山有所寓意。觸景主愁,故上有“登茲翻百憂”的話。

  [七]此以下八句寫登塔所感。這四句借故事以寄慨。杜甫要“致君堯舜上”,而玄宗卻越來越昏庸,故因遠望不禁想起虞舜。和屈原的“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舜號)而陳辭”同一苦心。傳說,舜葬於蒼梧之野。優兆鼇認為是以虞舜蒼梧,比太宗昭陵,則為追懲國初政治休明的意思。也說得通。

  [八]《列子》:“周穆王升昆侖之丘,遂賓於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玄宗與貴妃遊宴驪山,荒淫無度,事有相類,故借以為刺,時當日落,故日日晏,亦含天下將亂意。

  [九]黃鵲,比喻好人,也有自比意。去不息,都被排斥,高飛遠引。

  [一〇]雁是一種候鳥,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這裏比喻趨炎附勢、自私自利的小人。和《赴奉先詠懷》詩的“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同意。這四句好在也是登塔時所見實景。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