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古往今來話閻良

  葛慧

  聞名中外的西安飛機城閻良,是新興的觀代工業城市。於1966年設為西安市轄區。然而人們讚美她的現代文明時,卻不要忽略了她如詩如歌的地方曆史。

  首先從閻良二字說起。早在清雍正《陝西通誌·閻良》已記為渭北要鎮。經100年後的道光二十四年(1844),閻良鎮老街《重修什方寺碑》碑額題為“閭閻良善”四字,這是對閻良語源的解釋。閭閻良善一句成語出自《晉書·姚萇載記》,是將“閭閻之士有豪介之善者皆顯異之”,縮寫而成的典故,其含義是:在民間選拔德才兼備者出任官員。這裏“閭閻”指街巷平民,“良善”則分別指才能和德性。

  《北史·道武皇帝》記載:晉太元八年(383)“姚萇自稱大單於、萬年秦王。”《資治通鑒》也載太元九年(384)“萇懼,奔渭北馬牧。自稱大單於、萬年秦王。”《西安通覽·大事紀》:“公元334年,晉太元九年四月,羌姚萇在渭北牧地起兵,羌胡降者10餘萬,稱萬年秦王,改元白雀,是為後秦。”——從以上曆史文獻可知:閻良之名是十六國時姚萇在創建後秦王朝的過程中形成的。所提到的牧地、馬枚、萬年,都在今閻良區內。

  羌族領袖姚萇,原率眾降於秦王苻堅,成為秦軍中騎兵的主力團隊,苻堅在進軍東晉時曾讚美他的騎兵說:“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以斷流。”當時漆沮流域(今閻良區石川河)是羌族騎兵駐紮地,史稱這一帶為渭北牧地或渭北馬牧。淝水之戰,秦軍60萬人全軍覆沒,戰後內部意見不和而分裂,姚萇派遣部下龍驤長吏趙都等向苻堅說明情況而被殺,於是姚萇脫離秦王苻堅逃奔渭北牧地,即閻良一帶,獨立稱王,國號萬年秦王,年號白雀,建都萬年,與秦王苻豎對峙,史稱後秦。其所以稱為萬年秦王,是因為其所在地稱萬年。閻良鎮北部的鐵鍁溝腦有西漢高祖劉邦為其父所立的萬年陵,高祖十年(前197)設立萬年縣,因奉陵設縣,西漢萬年縣治在櫟陽城(今閻良城區東至石川河西岸有櫟陽城遺址)。因此,閻良這一帶古代泛稱萬年。西漢以後,萬年縣治曾在閻良附近遷移數次,直至北周時始撤銷,並於長安城內另設萬年縣(即鹹寧縣前身)。

  正如老鎮《重修什方寺碑》所說:“閻良古鎮,渭北名區,興於漢唐,乃至齡,山東臨淄人,幼隨族人耕讀於渭北房村,十八舉進士。”《唐書》記載:唐開國時,“太宗徇渭北,仗策謁軍門,一見如舊。”當時李世民率軍由太原南下取長安,路經渭北,房玄齡仗策謁於軍門,與李世民一見如故。這是曆史上山東人來這一帶墾田的最早記錄。

  清同治年間,回民起義軍與清政府軍隊大戰,閻良地區是重災區,據載:當時村村化為廢墟,人煙盡絕。同治後,山東人大量湧入在此墾田,於是出現了許多山東村,現閻良城區有東合村、萬合村、仁合村、興合村、眾合村、義合村、三合村、聚合村、寶合村、民合村等“合”字村名;有東來村、東興村、東新村、敬東村、東順村等“東”字村名;有義和村(四個)、永和村、和平村等“和”字村名;有新義村(三個)、永義村、仁義村(三個)、興義村、東義村等“義”字村名;有以山東縣名為名的萊蕪村、昌平村、東魯村、萊陽村等;還有同心村、新建村、振新村、興新村等當時新建的村莊。這些村名反映出當時一村之內有來自山東各地的人,需要“義、和、合”團結一致,共建家園。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這些村莊的村民仍然保留山東口語和原來生活習慣。這也成為閻良地區的一大特點。

  閻良區有兩大曆史名鎮,一是關山鎮,一是武屯鎮。

  關山鎮位於蒲、富、臨、渭四縣交界處,因形勢十分重要而得名。世傳,唐初太宗李世民由太原南下,在渭北取得此地作為根據。宋代八王趙德芳在此築關山城。現老城豐字形街猶存。明代在此設立撫民廳(縣級)。崇禎八年(1635)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據此與明軍對抗。清代這裏駐臨潼縣丞署(俗稱分縣衙門)。民國時設立縣佐署(縣級)。1925年於右任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此作為根據地,民軍將領楊虎城領軍激戰三日,擊退軍閥軍的進攻。1927年這裏是渭北農民運動中心,群眾聚會罷農,焚燒農具,當場打死前來鎮壓的分縣長徐聯科。解放後曆為鄉,1994年設為鎮。

  武屯鎮位於土地肥沃的閻良區中部,原名廣陽村,北魏景明元年(500)在此置廣陽縣,縣隨村名。現分東西兩部,西部仍名西廣陽,東部即武屯街(村委會仍名廣陽)。唐代廣陽縣並入櫟陽縣,降縣為廣陽鎮。後曆為鎮。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遷奉元城東北隅(今東大街以北)的居民786戶於此處屯田,成立阜盈屯和廣盈屯,因而改名阜廣屯鎮。元末阜廣屯人武宗厚在渭北率眾起義,並迎接徐達所領明軍攻打元軍重地鹿台戍(在今高陵涇渭鎮東營村)。武宗厚的後裔武之望曾任陝西都督總製,現閻良城南清河石橋(人稱櫟陽橋)即武之望所建。因武姓人名望甚高,人們將阜廣屯鎮稱為武家屯鎮,但萬曆年間仍設置為廣陽鎮。直至清代、民國始正式成立武家屯鎮。解放後始簡化為武屯鎮,設鄉,1994年設為建製鎮至今。

  閻良有過輝煌,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她將以高科技為動力,以飛機製造業為龍頭,進一步發揮她的優勢,創造更加光輝的業績。宋明,物華豐茂,人傑地靈。閻良老鎮北門石匾為“漢萬年”三字,南門石匾為“古永豐”三字。說到“永豐”,宋《長安誌》和櫟陽縣(縣治在今臨潼櫟陽鎮)條下記:“永豐鄉在縣東北管芬芳裏。”可見宋代此鎮是櫟陽縣四鄉之一永豐鄉駐地。

  閻良老鎮四門石匾,除北門“漢萬年”、南門“古永豐”外,西門為“西望嵯峨”,那裏有唐德宗李適崇陵。德宗生前書法極佳,他寫的瘦歐體字,筆筆如刀刻。當時日本留學僧空海法師回國帶回德宗書帖獻給皇家,《表上請來目錄》中有“德宗皇帝真跡”一卷十六幀。當時酷愛書法的神野太子看後,對德宗書法十分敬佩,臨摹其書帖時必先沐浴焚香。後來他成為日本曆史上三大書法家之一,他登基後立號嵯峨天皇,紀曆也改為“嵯峨朝”,並仿德宗將位於京都北側自己的陵墓地定名嵯峨山,直至現在京都北山仍名嵯峨山。中日兩國都有嵯峨山,是曆史上友好交往的見證。我們應該妥善保護這塊珍貴石門匾。

  閻良古鎮東門石匾為“東臨秦都”,這是因閻良城區至武屯鎮石川河西岸,古城村以南,相村以北南2232米、東西1801米範圍內為秦都櫟陽城遺址。春秋時,櫟陽邑為晉國河西八大名城之一,公元前650年,秦國幫助逃亡在少梁的夷吾返回晉國奪取了君位,即晉惠公,晉國因此答應割河西八城給秦。夷吾即位後毀約,四年後秦晉梁原(在今韓城南)之戰晉戰敗後,始割八城歸秦。後經多次爭奪,秦鞏固河西之地。秦獻公二年(前383)築櫟陽城,由雍(今鳳翔)遷都於櫟陽。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遷都鹹陽,櫟陽作為國都曆時33年。秦亡,司馬欣於此為王,《史記》曰:“項羽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西漢初,高帝劉邦在此建都,《漢書·高帝紀》:“二年(作者注:前205)冬十一月都櫟陽。”《高帝紀》又記:“八年(前199)二月自櫟陽徙都長安。”期間曆時五年餘。閻良區因境內曾有秦、漢、塞、後秦四朝建都,引以為榮。

  說起閻良區的地名有兩大特點:其一,古老的村莊大都是羌村,反映出古代羌族領袖姚萇在這裏起家的曆史根源。其二,近代的村莊大都有山東移民,導致這一帶群眾的語音尚帶山東口語。

  著名的民族史專家西大馬長壽教授在《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關中部族》一書中,列舉閻良四周蒲、臨、渭一帶古羌村的特點,都以羌族姓氏為村名。他以前秦、後秦時留下的兩通著名石碑《鄧太尉祠碑》、《廣武將軍孫某產碑》所記羌族官員姓氏為例,多為雷、薛、屈、井、康、黨、鉗鉺等姓。僅閻良城區東的新興街道辦事處轄區,古老的村莊有屈家村、雷家村、北黨村、井家村、南康橋村,羌村如此密集,是渭北羌村區少見的。周圍其他各鄉羌村也較多。康橋鎮和該鎮東側康村,約兩千餘戶現均無康姓人,這是當時羌人遷徙所致。

  閻良區還有一大部分村莊是由山東遷來的移民建立的。曆史上有山東人在春天來此耕耘,秋收後回山東老家的習俗。在閻良城區東的房村(民國時反圍城戰役李虎臣將軍故裏,李常稱他的老家是山東人)曾出土唐相房玄齡家廟碑(存鹹陽博物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