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古鎮武屯

  李飛

  武屯鎮地處渭河平原,位於西安市閻良城區東南7公裏處,東臨石川河,南依清河,全鎮東西最長8.1公裏,南北最長9.6公裏,總麵積53.3平方公裏,人口約3.56萬人。武屯原名廣陽,北周時古鎮為廣陽縣縣治所在地,元明之際,官軍在此屯田,遂稱該地為廣陽屯。1595年設廣陽鎮,後因當地武氏成為一支望族,1701年又改稱武家屯。民國時期始稱武屯至今。武屯鎮是渭北久負盛名的曆史文化名鎮,因商鞅在此變法而聞名。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漢櫟陽城遺址。這裏是明代關中鴻儒武之望和民國時期曾任陝西督辦的李虎臣將軍的故鄉,又是現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韓啟德同誌工作過的地方。古鎮有107省道和閻渭公路過境,交通十分便利,經濟比較發達,是閻良區的農業大鎮。

  建置沿革

  武屯鎮曆史悠久,唐代以前鎮域內一直有縣級建置。早在春秋時期,晉國在今武屯鎮官莊村一帶設櫟邑(即後來的櫟陽)。公元前562年,秦派庶長鮑攻占了櫟邑。公元前383年,秦獻公築櫟陽城,自雍徙都於此。公元前374年,置櫟陽縣,縣治在櫟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自櫟陽遷都鹹陽。秦亡後,項羽封司馬欣為塞王,亦都櫟陽。公元前206年秋,劉邦平定三秦,以櫟陽為都,直到前200年才遷都長安。公元前197年,漢太上皇病逝櫟陽宮,葬於櫟陽北原(今荊山),陵曰萬年,於櫟陽城中置萬年縣以奉陵寢。新莽元年(9)分別改櫟陽和萬年為師亭、異赤,東漢光武帝元年(25)撤銷,複設萬年,城址仍在古櫟陽。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和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先後各分萬年縣一部置鄣縣(今臨潼區交口鎮)和廣陽縣(今臨潼區櫟陽鎮)。北周明帝二年(558),將萬年縣並入廣陽、高陵,縣治移至舊萬年(即古櫟陽)。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因避太子楊廣諱,改廣陽為萬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萬年為櫟陽,將縣治遷至今臨潼區櫟陽鎮。此後鎮域內再未有過縣級建置。

  唐時鎮域內鄉裏已不可考。宋時鎮域為櫟陽縣永豐鄉所轄,金、元襲之。元代至元四年(1267),櫟陽縣並入臨潼,武屯一帶一直屬臨潼縣永豐鄉所轄。明代鎮域內有阜廣裏、任村裏、安業裏,另有一部分為張北裏、相橋裏所轄。自櫟陽縣治從境域遷走後,鎮域內久無集市貿易,群眾為一絲一麻之買賣,常到河外它鎮。兩河阻隔,來往不便,或被強人搶劫,或被河水衝淹。萬曆二十三年(1595),臨潼縣令馬民牧應當地人民之請,於廣陽屯(今武屯鎮廣鎮堡)置廣陽鎮,此問題才得徹底解決。邑人武之望撰《廣陽鎮新市碑記》對此詳有記載。康熙四十年(1701),因當地武姓漸成望族,遂改廣陽鎮為武家屯。民國時稱武屯。1940年實行新縣製後,武屯鎮下轄四保38村,今鎮域東北石川河邊的古城屯、任張村一帶屬康橋鎮第二保管轄,鎮域東南的老寨、楊新莊一帶屬相橋第三保管轄,鎮域西南的東孫、胡李一帶屬交口鎮第六保管轄。

  1949年5月,武屯鎮解放後,設臨潼縣武屯區,下轄四鄉38村。1951年,對區鄉進行調整時,撤銷武屯區,設武屯鄉,為臨潼縣第九區所轄,駐地武屯街。1956-1957年為閻良區武屯鄉。1958-1961年為閻良公社武屯管區(相當於鄉)。1962-1984年為臨潼縣武屯公社,下轄15個大隊113個生產隊。1984-1987年為臨潼縣武屯鄉,下轄14個村,85個自然村,128個村民小組。1987年8月武屯鄉劃歸西安市閻良區。1997年3月17日,武屯鄉撤鄉建鎮。

  曆史風雲

  兩千多年來,在武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發生過許多重大曆史事件,有的還對中國曆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562年,秦景公派庶長鮑攻占了晉國設在本鎮境內的櫟邑(在武屯鎮官莊村一帶),這是武屯曆史上最早的一次兵事記載。

  戰國初期,魏國乘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黃河與洛河之間地)之地。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即位後,立誌收複河西之地。因為櫟陽“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便於對魏作戰,獻公於前383年遷都櫟陽(櫟邑)。他在櫟陽勵精圖治,實行改革:建立商市,發展經濟;頒布了“以戶籍相伍的法令”,以伍家為單位把秦民組織起來;推廣縣製,集權於國君。同時還對魏國進行了軍事反擊,初步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麵。秦獻公死後,秦孝公即位。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先後兩次在櫟陽頒布變法令,鼓勵耕織,獎勵耕戰,推廣縣製,統一度量衡。經過變法,秦國“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一舉成為列國中最先進的強國,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古櫟陽也因商鞅變法聞名遐邇。

  漢王元年(公元前207)十月,曾盛極一時的秦王朝被強大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次年正月,項羽在鴻門(今臨潼東北)大封諸侯,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同年八月,劉邦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擊敗雍王章邯。司馬欣迫於威勢投降劉邦。十一月劉邦正式建都櫟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劉邦令蕭何輔佐太子,坐鎮櫟陽,征集糧草兵卒,及時運往前線,以供軍需。櫟陽成了劉邦爭奪天下的大本營。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最終消滅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前202年劉邦在定陶(今山東定陶)汜水南岸即皇帝位,從謀臣婁敬的建議,入都關中,以櫟陽為臨時都城,直到前200年遷都長安。

  兩漢時期,櫟陽仍是全國的重要城市。公元前197年七月,漢太上皇病逝櫟陽官,葬櫟陽北塬(今荊山)。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52),修東渭橋以方便長安與櫟陽之間的交通。爾後櫟陽又成為西漢政府北上出擊匈奴道路上的重要驛站。公元前95年,漢武帝采納趙中大夫白公建議開鑿了白渠。從涇陽穀口引涇水,於櫟陽故城北注入石川河,今武屯鎮的絕大部分土地得以灌溉,加上趙過“代田法”和“三腳樓”的推廣普及,這裏成了關中的產糧要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公元190年董卓兵挾漢獻帝西遷,經蒲阪津、櫟陽、高陵至長安。

  西晉時爆發了“八王之亂”。晉惠帝光熙元年(306),東海王司馬越遣將伐司馬頤。司馬集團發生內訌,長史楊騰斬其將牽秀於萬年(櫟陽)。

  後秦姚興統治時期,萬年(櫟陽)曾發生過劉厥起義。據《晉書》載:“馮翊人劉厥聚眾數千,據萬年以叛。(姚)泓遣鎮軍彭白狼率東宮禁兵討之,斬厥,赦其餘黨。”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率領大軍西渡黃河,經大荔、下、櫟陽,直取長安。在櫟陽頒布了著名的《罷櫟陽離宮婦女教》。

  清同治元年(1862)五月,陝西東部爆發了大規模的回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在戰爭中臨潼渭北遭受戰爭蹂躪甚深,人民大量死傷逃亡。戰後,十室九空,土地荒蕪,經濟一派蕭條。光緒三年(1877)關中大旱,許多人被餓死或逃亡他鄉。後來在陝西為官的山東長山縣人焦雲龍招徠山東之民入陝墾荒。從1884年起直到抗戰時期,許多山東移民遷居於此,開荒墾田,使這片土地重現生機。今鎮域內的三合村、兩鎮堡、太平莊、義和等村莊均為山東移民所建。後來任中共臨潼縣委副書記的林泰瑞、陝西省副省長劉春茂就是從這裏走出的山東移民的後裔。

  1941年8月11日,敵偽臨潼縣相橋鎮長秦頌丞帶領80餘人包圍武屯鎮趙家莊,企圖殺害進步人士李文海和梁信子。櫟陽、交口、閻良的地下黨組織聞訊後,動員集結周邊各鎮武裝力量,以打擊土匪為名對秦頌丞實施反包圍,救出梁信子(李文海犧牲)。

  1949年2月,臨潼渭北第一次解放時,西北野戰軍16支隊偵察排長吳水帶領小分隊到武家屯執行任務,在武屯街西頭的棗園南與從櫟陽方向而來的國民黨90軍的偵察兵交火,因為寡不敵眾,加之未占據有利地形,激戰中吳水同誌壯烈犧牲。武屯第一次解放時,臨潼縣臨時政府在武屯鎮北的房村成立,縣委書記張仲濤兼任縣長。3月初,國民黨軍隊反撲,西北野戰軍戰略轉移。1949年5月,武屯鎮第二次解放,古鎮從此獲得了新生。

  先賢英烈

  武屯人傑地靈,曾孕育了不少傑出人物,明代以來的曆史名人就達20多位。

  在武屯鎮的古代人物中,最為著名的當數被譽為關中鴻儒的武之望。武之望,字叔卿,號陽紆,明代臨潼阜廣裏(今閻良區武屯鎮廣陽村)人。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解元,次年中進士。先後在安徽霍邱、江蘇江都任縣令。後因政績卓著,入吏部,任文選司主事。他生平正直,立朝不為朋黨,處事果斷,從不模棱兩可。1601年因觸犯權貴被降職,遂憤然歸裏,閉門講學,遠近民眾爭相師之。後來又被朝廷再度起用,先後在北京、山東、南京任職。1628年以右都禦史兼兵部右侍郎出任陝西三邊(榆林、寧夏、甘肅)總督。1629年初在寧夏固原總督府病逝,歸葬故裏。之望一生博學多才,尤能研究醫學,先後著有《濟陰綱目》、《濟陽綱目》、《疹科類編》、《慈幼綱目》、《醫幟》等共300餘萬字醫學著作,對中醫臨床文獻的整理作出了重大貢獻。此外,他還編有《臨潼縣誌》、《舉業厄言》、《雞肋編》、《海防疏》等。今《臨潼縣誌》裏還收有其部分詩文。之望熱愛家鄉,曾在清河上建櫟陽橋(又名東陽橋,在閻良區北屯街道辦南的清河上),利濟至今。

  古鎮人津津樂道的是清朝末年出了一位著名的紅拳拳師邢福科。邢福科,人稱“黑虎邢三”,今閻良武屯鎮廣陽村街南組人,約生活在嘉慶至光緒年間。邢福科身材魁梧,力大無比,精於紅拳。1841年,在蒲城的比武大會上,邢福科與陝西三原著名的紅拳拳師高三(高占魁)、潼關“餓虎”蘇三義結金蘭,世稱陝西紅拳“三三”。他與高三、蘇三、“通臂”李四被譽為“關中四傑”。

  令古鎮人引以為榮的是“二虎守長安”中的李虎丞將軍。李虎臣是武屯鎮房村人,出身貧苦,為人仗義。他早年在胡景翼麾下任軍職,靖國軍時期在西安和關山參加過反擊陳樹藩之役。1925年,李虎臣出任陝西督辦。1926年春,北洋軍閥的走狗劉鎮華率領8萬之眾圍攻西安,西安軍民公推李虎臣為守城總司令。他與副司令楊虎城團結一致,在極其困苦的條件下,堅守西安長達八個月之久。1926年11月28日,馮玉祥將軍率軍解西安之圍,西安反圍城鬥爭取得了最終勝利。西安圍城之役牽製了北洋軍閥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李虎臣將軍於此功不可沒。將軍隱退後,曾在家鄉興辦雲興小學和房村小學,造福桑梓。解放後,李虎臣移居西安,為西安市政協委員。1954年在西安病逝。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武屯地區許多有誌青年先後參加了革命,有的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著名的革命烈士有郭子明和許景先。郭子明是武屯鎮官道郭村人,1927年入黨。1929年,參與領導了著名的大冶兵暴,兵暴成功後任紅五軍第五縱隊政治部主任。後曆任紅七團政委、紅三師政委、紅十六軍參謀長、湘鄂贛軍區副參謀長等職。郭子明參加過五次反圍剿,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後,他仍留在原地堅持遊擊戰爭。1936年6月在平扛地區一次突圍中光榮犧牲。許景先是武屯鎮耿許東堡人,生於1920年。1938年在蒲城堯山中學入黨,積極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後奉命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掩護,秘密從事革命活動。1941年許景先被調到關中分區警一旅政治部工作,參加了整風學習和大生產運動。1946年黨組織派他到眉縣工作,任中共眉縣縣委副書記。1947年3月與縣委書記馬德赴旬邑馬欄向省委匯報工作,反眉途中在耀縣移寨北坡被捕,3月23日晚被秘密殺害,時年27歲。1951年,中共陝西省委派人將烈士的忠骨迎回,葬於武屯鎮宏豐小學北側。1997年閻良區人民政府、眉縣人民政府為烈士樹立了紀念碑。

  文物古跡

  武屯鎮在曆史上曾為都城、縣治所在地,曆史文物遺存極其豐富,以秦漢櫟陽故城遺址最為著名。該遺址已於2001年被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漢櫟陽故城,又名萬年城,築於秦獻公二年,廢於東漢末年,曾作過都城和縣治。故址位於武屯鎮官莊村、禦寶屯一帶。地表以上已無跡可尋,遺址區的農田裏時有秦磚漢瓦出土,文化遺跡、遺物一般在地表下1.5-2米處。1964年,陝西省文管會對櫟陽城遺址進行了15天的調查和試掘。1980-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發掘隊又對該遺址進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試掘。從勘探和發掘情況來看,櫟陽城築於戰國中期,廢於東漢末年。城址在今武屯鎮東,石川河以西的區域內。城址呈長方形,東西約2500米,南北約1600米。現已探明南城牆和西城牆,城中有道路13條,南北七條,東西六條。三條東西向幹路橫貫全城。東西城牆應各辟三個城門,三條南北大街有兩條通至北城牆,一條通至南門。從其位置來看,南城牆還應有一門,與北城牆辟有二門的情況相同。在整個城區遺址內發現了15個重要建築遺址,大型遺址位於中部,一般遺址比較分散,有的與手工業作坊雜處。櫟陽城的西南角在107省道與振關路交匯處以北:東南角在禦寶屯東南的鬥渠以西;東北角在任張村南的任禦路以西;西北角在義和村東水渠附近。南門遺址在西相小學東北的小水渠北側。出上文物以質料分,有陶、石、金、銅、鐵等,以陶器數量和種類最多。出土的金餅、石磨、陶甕、鬲、方磚、水管、瓦當等物現存臨潼區博物館。2006年10月,閻良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在遺址區樹立了保護標誌。

  1984年3月,武屯鎮邢家村出土過一批唐代的鎏金銅佛,堪稱佛教瑰寶。出土時無盛器,共297尊。像高3.2-32.5厘米,題材有立佛、坐佛、菩薩立像、菩薩坐像、羅漢、力士、菩提樹形七化佛、老子像等。以觀世音菩薩像最多,釋迦佛像次之。其中兩尊分別有武德三年(620)和天寶九載(750)銘刻。從造像風格判斷,大部分為初唐至盛唐所造,個別為北朝遺物。以上文物現藏臨潼博物館。

  古鎮的明清建築中以武氏宗祠(武之望祠)最為宏大。武氏宗祠故址在今武屯街中段路北的廣陽商店,由武氏名人武之望創建。武之望死後,被祀為鄉賢。清初,武氏族人將武之望奉祀其中,內塑武之望泥像一尊,祠內藏有武氏醫著的版牘。1862年,回民起義時臨街門麵房及西廂房被燒毀,僅存大殿一座。1914年,武之望的裔孫武鈞組織族人捐資修複宗祠,較舊祠更為壯觀。門前一對石獅高達3米多,工藝精巧,威風凜凜。“文革”中武氏宗祠被毀,大殿於上世紀80年代被拆除。唯有1914年武鈞所立的重修武氏宗祠碑保存完好,現存陝西中醫曆史博物館(鹹陽中醫學院內)。

  武屯鎮南原有武氏墓群,俗稱“石馬墳”,為武之望長子武獻哲及族人武寅等人的墳墓。封上已平,地表尚存石龜碑座、碑首等石刻。武之望墓在武屯鎮東南的中合村(當地人稱石馬墳莊子),墓前原有石馬、石人、石羊各一對,原墓地上現已建成民宅。

  武屯鎮東南的川上堡北原有楊氏墓群。當地楊氏相傳為東漢太尉楊震之後,明代出了不少名人。墓地占地約6萬平方米,曾出土明奉政大夫、四川左布政使楊淳等人的墓誌。

  舊貌新顏

  明清時期的武屯鎮規模較小,僅是廣陽屯南郭的一條小街道,無城門,在臨潼諸鎮中屬於小鎮。20世紀30年代,在武屯民團團長李耀先(武屯鎮房村人)主持下才修建了東西兩個城門樓,門洞上鑲石匾,鐫刻古鎮舊名——廣陽鎮。西門在今武屯中心衛生院門前什字處。東門在今武屯郵電所西側。街道全長約200米,街麵狹窄,沿街門麵緊依街道,均為磚木結構。武屯街道的門麵房約有一半是李虎臣的產業,其部下李定五、李楓初、丁增華等人在鎮上也有房產。民國時,古鎮約有店鋪20餘家,分別從事粟花、雜貨、餐飲、國藥等行業。街道以北由西往東依次為楊富新羊肉館、積壽裕、積壽公、積壽成、鎮公所、武屯會館、全壽福藥鋪、武氏宗祠、老王家車馬店等。街道南側由西往東有福壽永、聚成永、德茂公(油坊)、張冬娃羊肉館、牛家油坊、順興飯館及其他商鋪。舊時農曆一、六古鎮雖有集日,但當時戰亂不斷,國力維艱,經濟一直不振,各店鋪也是慘淡經營。

  解放初,武屯鎮的鎮容變化不大。改革開放後,尤其是1990年以後,古鎮商業日趨繁榮,古鎮的規模不斷擴大。近年來,鎮政府不斷推進小城鎮建設,鎮容鎮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現在的武屯鎮街道的麵積較民國時擴大了三倍。街道西起武屯供電站,東至武屯鎮人民政府,全長近1000米。街道整潔寬暢,兩側商鋪林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每逢一、六集日,更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十分熱鬧。由於古鎮街道處在振關路上,為了緩解交通,2001年鎮政府又在古鎮南側修建環鎮公路,奠定了古鎮今後的發展基礎。

  武屯鎮現有鎮辦企業2l家、村辦私營和股份企業1400餘家,有機電、化工、包裝、食品、服裝、運輸、建築等行業。鎮西頭的百躍乳業有限公司最為有名,扶持當地奶牛養殖專業戶1200餘家,是閻良區的明星企業。

  鎮域內地勢平坦,水利發達,在曆史上一直是關中的糧棉之鄉,今天仍是閻良的農業大鎮。目前,各種經營發展迅速,已建成蔬菜、西甜瓜、棉花、酥梨、奶、肉、蛋、禽等八大農副產品基地。

  古鎮武屯有著輝煌的過去,而今她又煥發了青春,在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她將會走的更快、更好!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