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子午古道崛新城

  毋東漢

  子午鎮,東接王曲,南挨喂子坪,西連灤鎮,北靠黃良;共轄19個行政村、兩個居委會,人口4萬多人。因位於子午峪古棧道北口外而得名。子午古棧道全長700餘裏,南端到西鄉縣的子午鎮,北端到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的子午鎮。長安子午鎮始於唐、興於宋,設置於宋仁宗景二年(1035)。明代屬華林鄉子午裏。清代雍正以後改為子午廒。民國時期從子午廒改為區、鎮、鄉直至聯保。1949年建國後建子午區及其所轄子午鄉。1958年屬子午公社所轄,到1961年大公社化小,設子午公社。1984年撤鄉建鎮。2002年與王家莊鄉合並,稱為子午街道辦事處,簡稱子午街辦。

  子午鎮南豆角村

  子午鎮名勝古跡多,文化名人多,風景秀麗,街道繁華,是重要物資集散地與旅遊勝地,亦是陝西關中通往四川、湖北的交通要道。從古至今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古今軍事要地

  《長安縣誌·軍事誌》把子午鎮列為軍事要地之首。子午峪是古子午道,也叫子午穀。古代因秦巴山脈阻隔,由關中通往西蜀、荊襄之交通隻能修棧道。在依山傍水的石崖上鑿石孔,插石樁,架木板,形同淩空板橋。子午棧道始修於秦末漢初。相傳是漢武帝發動70萬民工,用20年時間修成,是通蜀棧道之一。“鴻門宴”後,劉邦南去漢中即行子午道。後來,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打回關中,就指的是這個棧道。魏遣鍾會統10萬餘眾,分從斜穀、駱穀,經子午入漢中。晉永和年間桓溫伐秦,亦命司馬勳出子午道。《三國誌·蜀誌·後主傳》載:“建興八年(230),魏使司馬懿由西城(今安康)由斜穀(子午之一穀)取漢中。丞相亮待於城固赤阪(今城固龍亭山),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清同治元年(1862)和八年(1869),太平軍兩攻長安城,均出子午峪。1914年,白朗領導農民起義,民間俗稱“跑白狼”。白朗起義軍討伐袁世凱,戰敗,退卻入子午古棧道,全軍壯烈犧牲。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長征路過子午鎮,將地主惡紳在鎮上開設的“同義信”、“德義源”、“福生永”等商號的貨物分給窮人,並在子午峪口南豆角村處死了九個惡紳和在山陽捕獲的陝西警備旅旅長唐嗣同。1936年,河南新鄭人宋登賢在長安子午一帶組織遊擊隊,400餘人,活動在灃峪、祥峪、石砭峪、小峪、大峪等沿山各村。10月間改稱“抗日抗蔣軍”,接著改編為紅七十四師補充團,宋登賢擔任團長。第二年4月初,紅七十四師在長安大峪整休。宋登賢的補充團駐紮南寨。“七七”事變後,七十四師在師長陳先瑞帶領下開往陝甘寧邊區。

  1949年7月10日子夜至次日下午5時,解放長安的最後一仗在子午峪口的小五台打響,激烈戰鬥17個鍾頭。7月10日拂曉,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八一師師長王誠漢在張村指揮所,了解到已將敵人四麵包圍,報告軍長韋傑。韋傑命令子午鎮東門、西門外的炮兵集中火力炮轟小五台,摧毀敵軍掩體;命令五四二團在炮火掩護下將敵人壓向山後,命令五四五團阻斷敵人後路。敵人組織敢死隊四衝四敗,屍橫坡麓。他又命令五四一團側擊潰逃之敵,將敵三十四團全殲。敵三十五團組織突圍,被我軍五四五團和五四二團夾擊,敵人憑山上五佛殿負隅頑抗。我炮兵奉命延伸射程,集中火力摧毀廟宇,敵人死傷無數,狼哭鬼嚎。殘敵與我軍戰士白刃格鬥,十分鍾後被我軍全殲。與此同時,土地梁守敵被我軍五四三團殲滅。這次戰役共擊斃、俘獲敵官兵2100餘人。長安人民為紀念這次戰鬥勝利,將小五台改名為勝利山。

  二、重要物資集散地

  子午峪是秦嶺五大通道之一,也是溝通蜀秦的交通樞紐。古子午道,早在秦漢時就是由京城鹹陽、長安出發,直通巴蜀的一條古道。子午關置子午道上,兩山對峙,山崖陡峭,最窄處僅10餘米。至今,子午關西邊峭壁上留有石樁方孔17個,圓孔兩個,上邊並行樁孔六個。上邊六個樁孔可能是修複棧道時吊人所鑿。下邊的樁孔應為古棧道遺跡。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楊貴妃是四川人,愛吃四川特產荔枝,因為荔枝存久易不鮮,所以運送荔枝靠人馬接力,從子午道飛馬運送,由四川中部涪州(今涪陵縣)出發,經西鄉,出子午口,曆三至七日即達長安華清宮,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故子午道又稱荔枝道。蘇軾《荔枝歎》寫道:“十裏一置飛塵灰,五裏一侯兵一催。”杜牧《過華清宮》則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現有一村名:西衙門口,就是當時都督府之一,催促執行運荔枝任務的衙門。由於沿途有專管官吏催促,荔枝從四川接力傳遞到長安,色味香不變。

  從秦漢到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後約十年,西安與漢中、川東等地的物資交流,大都取道子午峪及引鎮那邊的“三穀道”。從南向北運出山的貨物以桐油、生漆、茶葉、黨參、木耳、木炭、火紙等為主;從北向南運進山的貨物以食鹽、布匹等日用百貨為主。運輸工具是扁擔和背夾。肩挑背馱的腳夫在山路上絡繹不絕。他們一手扶扁擔,一手拎搭扶——拐狀撐棍,一步一步地踩著砂石,在羊腸小道上挪步,換肩時用搭扶撐著扁擔,把頭從扁擔一邊鑽向另一邊,或者長出一口氣,喊一聲:“嗨——唉——哎!”減輕疲勞,緩口氣,再繼續趕路。子午鎮旅店、酒肆,川陝口音相雜,南腔北調,妙趣橫生。明人趙嶇函在《遊城南》中說:“子午鎮置子午穀北,有日中之市,市多山珍,長安人往往就之。”當時的繁華景況,可以想見。1958年,築成西(西安)一萬(四川萬縣)公路以後,由灃峪入山到四川更方便,子午峪不再是從關中去陝南和四川的首選通道。但是,子午古道的村莊遺址,子午棧道的遺跡猶存,是我們研究子午鎮貿易史的珍貴資料。

  小鎮街景

  三、名勝古跡繁多,旅遊資源豐富

  子午古道曆史悠久,傳說故事美妙,人文景觀不少。子午鎮所轄境內,匯終南山之靈秀,凝八百裏秦川之瑞氣,又是川陝交通要塞,兵家必爭之地,自然形成許許多多名勝古跡,令騷人墨客、善男信女、遊人過客吟誦流連。其中佛教祖庭聖地至相寺、百塔寺享譽四海,後稷石像、勝利山自然風光和金仙觀是值得遊覽的誘人景觀。

  (一)佛教華嚴宗祖庭聖地

  至相寺(國清寺)

  子午天子峪,相傳李世民及其兒子李治皆誕生於此峪,至今此峪內有“李淵坪”、“唐王寨”、“養子溝”等地名,子午鎮所轄之天子峪,約六華裏處有至相寺。

  至相寺創建於隋開皇四年(585),《鹹寧長安兩縣續誌》則曰:“唐貞觀年間建修。”至相寺是華嚴宗的重要寺院,據《續高僧傳》稱:周武滅法時,普安禪師隱棲於梗梓穀(即天子峪)西坡,後又有一批僧人逃避法難到此,其中有名僧靜藹、靜淵,他們共同“更開其所住”,至隋佛法複興,由靜淵法師“置寺結徒”,正式創立至相寺。開皇十一年(591)寺移至今址。該寺占地近30畝,門外有古槐。由天王殿進,是大雄寶殿,後為法堂建築。殿宇整齊,佛菩薩塑像栩栩如生。寺西南有紫穀大和尚墓塔,日本、韓國及台灣省僧人常來謁拜。寺後有“裴翁洞”,乃寬暢石洞,相傳為唐初宰相裴休與靜海禪師談經論道的地方。裴休篤信佛教,其子奉父命出家為僧,後為鎮江金山寺住持。也就是法海和尚。

  子午鎮所轄的天子峪,古稱梗梓穀。峪口王家莊附近有百塔寺。百塔寺創建於西晉太康二年(281),隋開皇十四年(534)複建,原名淳化寺,隋唐盛極。這兒是華嚴宗至相道場,是三階教流派的祖庭、信行和尚的塔院。三階教創始人信行和尚(540-594),他是魏郡(今河南安陽)人,出家後廣涉佛經,四處周遊,禮塔拜佛,見多識廣,學博德高。他宣揚大乘利他精神,主張苦行忍辱,節衣縮食,不念阿彌陀佛,隻念地藏菩薩,他認為佛像本是人工造,用的泥土和木料,一切眾生才是真佛。隋開皇年初被召入京,住化度寺。隋開皇十四年(594)正月四日圓寂,後葬於終南山天子峪口,並築塔立碑,這就是信行塔院的開始。後代僧人仰慕信行和尚,圓寂後都葬於信行和尚墓塔左右,年複一年,青塔林立,蔚為大觀,故稱百塔寺。《陝西通誌》載:“本唐信行塔院,大曆間僧慕信行者皆葬於塔之左右,故名百塔。”

  據新修《長安縣誌》載,今寺內尚存石碑有《華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重刻)、唐貞觀五年(1631)《百塔寺信行禪師塔銘》、唐總章三年(670)《道安禪師塔銘》、唐顯慶二年(657)《光明寺慧了法師塔銘》、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比丘尼堅行禪師塔銘》、唐大和六年(832)《百塔寺尊勝陀羅尼經幢》等遺物。

  子午鎮塔

  寺內現有高約20米的古銀杏樹,樹圍約15米,樹冠百餘米,隋代所植,至今1500多年,被稱為中國第二大銀杏樹,是“千年活化石”,西安古樹名木編號為0405,是西安城南,南山北麓一景。相傳,唐僧取經曾在此樹上拴馬,寺院南邊山坡上至今留有唐僧走過的小徑——“神仙路”。有人考證,從此向西,有關唐僧取經的傳說較多,“拴馬”之說很有可能。明代人趙嶇函的《百塔寺》一詩有雲:“遙望百塔寺,寺邊塔累累。”當時的規模,可以想見。現在隻有三間大殿,三間僧層,幸有古銀杏樹證實其悠久。

  (二)眾多的旅遊景點

  子午鎮境內,山清水秀,名勝古跡多,旅遊資源豐富,從北向南,旅遊景點計有:南鬥角村的後稷石塑,王家莊附近的百塔寺、古銀杏樹、勝利山(小五台)、天景山、國清寺(至相寺)、土地梁、唐王寨等,曆史悠遠,傳說奇妙,風景秀麗,特別是三階教祖庭至相寺,享譽四海。後稷塑像傳說激動人心,勝利山戰鬥驚心動魄。

  古子午道石羊關

  古子午道始辟於漢平帝元始五年(5),是陝西關中通往四川的要道。曆來為兵家所爭之地。三國時魏將鍾會伐蜀,晉桓溫命司馬勳伐泰,明末孫傳庭令賀人龍奪南路圍剿李自成起義軍,1925年紅軍徐向前、徐海東率部出川陝根據地,1949年胡宗南被我解放軍擊敗,率部南逃入川,都是經由子午古道出或入的。子午棧道現存遺跡,見西萬公路45公裏處河麵岩壁上有方形石孔20餘眼。圓形支柱孔多處。紅崖子下岸河西、黃土梁橋南有較完好的石條石板鋪的砭道。總長百米餘。子午棧道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著名關隘——石羊關在西萬路南行52公裏處,兩岸高山巨石,仰望一線天,地勢異常險要,歌謠曰:“石羊關,鬼門關,進出都把命交天。”

  子午口古道

  南豆角村的後稷石像

  子午鎮所轄的子午古道口南豆角村,村南有兩棵雙人合抱粗的古柏,樹根如虯龍伏地,更似人腳筋暴起,樹身高直挺拔,枝股旁逸斜出,樹葉濃陰如軒,樹下有後稷石雕頭像。雕像眉目清秀,鼻直嘴方,刀痕線條流暢,神態沉穩莊重,劍眉方臉,好像審視人間滄桑。

  後稷是周氏族祖先,夏朝禹之農官,周人視為農神,掌管耕種收獲的神。相傳後稷盡職盡責。有一年麥收時節,眼看麥子黃熟,人們卻不及時開鐮,氣死了後稷,變為催收鳥,每到麥稍黃時,它就叫喚:“算黃算割!”據說後稷臨死時立下遺囑,埋他時,把頭露在地麵以上,他要看著人們及時耕種,及時收獲。人們為了紀念後稷,就用石頭刻下他的頭像,供奉他。

  南豆角村南邊兩棵古柏樹下的後稷石像,當地人稱“大頭爺”、“舍公爺”,至今保存完好,是人們遊覽小五台時,可以順路觀賞的第一道風景。

  勝利山

  從子午東村入台溝,沿盤山草徑登攀,可回顧側盼,視野隨峰回路轉而擴展變換。山腳下的南豆角水庫狀如盤而明如鏡。內苑栗林如綠雲漫地,古城南郊的電視塔宛如一支粉筆,灃流域的川原如畫,阡陌縱橫,田疇如棋盤,村莊如星鬥般疏密自然,公路像粉帶交織,汽車像甲蟲爬行,路人如蟻。春天,杏花如粉紅色的雲纏繞翠峰;深秋,柿葉落盡,一樹一樹的累累果實如燈籠,蔚為燈展壯觀。山溝裏有棵搖錢樹,花果成串,形似銅錢。廟院內有一棵百日紅,又稱癢癢樹,若用指甲摳一下樹身任何部位,整個樹冠都會搖晃,抖動,十分靈驗有趣。

  1988年夏,山頂僅存一個石雕門樓,還有胡宗南殘部守山指揮所遺跡。匠工們忙著施工,複修寺院。山勢險峻、石崖陡峭、鬆濤陣陣,蔚為壯觀。原有飛簷鬥拱、雕梁畫棟的玉皇樓、五佛殿、白音殿、紅絲殿、睡佛殿等,多建於險峻崖畔,歎為觀止,可惜皆毀於文革。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胡宗南殘部盤踞小五台,害苦了山下老百姓。敵人經常下山搶糧食,連路邊未黃的杏都要搖光。他們搶財物,搶衣服,搶姑娘。剛訂婚的女子,娘家就催婆家把人領走;到了婆家,給灶爺磕個頭就算是結為夫妻了。當了媳婦還不保險,越漂亮越怕遇見兵,就給臉上抹土,給弄亂的頭發上粘上蜘蛛羅網。解放小五台時,群眾幫助解放軍繪製地形圖,給解放軍帶路,抬擔架,“動員大車300多輛,擔架850多副,組織民兵1700多人”,與敵人“抓壯丁、拉民夫、搶牲口、強征軍糧”形成鮮明對比,表明了人心所向。7月10日拂曉戰鬥打響,次日下午5點獲勝收兵。小五台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是發展紅色旅遊,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

  金仙觀

  入子午峪五華裏有石樓山,又稱金仙峰,山上有金仙觀。據說,新羅人金可記於唐文宗開成年間(836)來長安留學,中進士,隱居在子午峪,結果得道成仙。韓國人謁拜先人修真之地,在金可記當年修道成仙之處,與陝西省道教協會建成此觀,名曰“金仙觀”。這裏山清水秀、林木蒼翠,掩映著金可記紀念館,大殿三間,山上還有淩空傲雲的望鶴亭。這裏是研習仙道文化的聖地,也是修道的福地洞天,騷人墨客到此遊訪,吟詩作畫也是好去處。

  四、子午鎮地靈人傑

  子午鎮不僅曆史悠久,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四通八達的物資集散地,名勝古跡繁多,地靈則人傑,古往今來,湧現出不少文化名人。特別是子午鎮所轄的曹村,是個戲迷村。這個村著名秦腔演員,層出不窮。如“五須兩旦一醜”。

  須生劉萬成(1877-1942)

  須生李純孝(清末至民國)藝名:“墩墩紅”

  須生劉年兒(清至民國)藝名:“假銀福子”

  須生王興博(1885-1945)乳名:德兒

  須生閆更平(1912-1983)

  旦角劉玉華(解放前後)

  旦角何瑞琴(建國後)

  醜角閆振俗(解放前後)

  以上八位著名秦腔演員都是子午鎮曹村人。另外還有南豆角村的旦角安鴻印(1890-1972),藝名叫“順安子”。他們之中,醜角閆振俗最為著名。

  閆振俗(1919-1990),西安市長安區子午鎮曹村人。著名秦腔醜角演員。他創作快板《說紅苕》和《胡宗南進犯延安》等,代表性劇目《白先生看病》、《教學》、《楊三小》是拿手好戲。他的舞台語言含蓄而明快,詼諧而嚴肅,通俗而典雅,即俗而不失其雅的風格。比喻、誇張、對比、襯托、仿詞、反語、拈連、排比等修辭手法,運用得巧妙靈活,使觀眾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中得到啟迪和感染。

  子午鎮地靈人傑還表現在書法、繪畫、文學創作等方麵。書法家吳三大,子午鎮遞午村人,陝西省書法協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協會理事。原名吳培基,因其“字大,善寫榜書;力大,入骨三分;膽大,勇於創新”,故號為“吳三大”。

  畫家蕭煥,子午鎮張村人,西安美術學院國畫係副主任,擅長花鳥、人物畫,其代表作有《南國之晨》、《孔雀牡丹》等,譽為“牡丹王”。

  作家蕭重聲,子午鎮張村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著有《蕭重聲散文選》、《終南山紀遊》等。

  五、  子午鎮依山傍水,鍾靈毓秀,風景美麗,名勝古跡多,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自古為軍事要地。子午大道修通以後,給子午鎮的繁榮帶來吉祥,如虎添翼。子午鎮人民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譜寫動人樂章,繪出更美麗的藍圖。打下更高的勝利山,讓子午大道成為科學發展觀指引下的陽關大道。

  今日子午,物寶天華,人傑地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環山旅遊大道為軸心,東西長約7公裏,南北寬2公裏,九縱七橫的交通網絡和七通一平的配套設計,點燃希望之火,從子午街道到曹村沿環山旅遊大道為商貿居住區,將沿山和山區東村,王莊,台溝,抱石等村形成新農村居民區,發展商貿三產。同時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平原綠化工程,造林4000畝,退耕還林1749畝,綠化道路10公裏,栽植樹木98700多株,條條大道有林陰。投資80萬元,對子午西街、南、北街三條大街及原王莊鄉政府所在地的道路、路燈、綠化道、人行道進行改造。新鋪彩色地磚7000平方米,預埋下水管道1100多米,改建擴建商業門店33間,安裝路燈27盞,栽綠化樹200多株,將南北大街道由原來的8米擴寬到14米,排水明渠改為暗渠,將子午古鎮打扮得幹淨、整潔、有序,舊貌換新顏。先後引進西安禦苑,067火箭發動機試驗基地,天寶公司等10餘大型項目,吸引投資10多億元,為推進子午社會經濟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成為西安南郊經濟、政治、文化重鎮,重現唐宋雄風!“太乙近天都”“太乙近天都”“太乙近天都”——記旅遊名鎮太乙宮古鎮樊耀亭太乙宮,位於西安市長安區正南的終南山下,鎮政府駐地四皓村,總麵積60平方公裏。據史料載,漢武帝曾於此地祭祀過太乙神,並修建太乙宮;四皓村,據傳為“商山四皓”隱居之地,解放後尚存四皓廟。該古鎮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太乙宮5公裏處,是西安城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區翠華山,山上有約百畝大的堰塞湖——水湫池,池麵清波蕩漾,碧峰倒影,東西峻峰競上,比高爭秀,山勢突兀,層巒疊嶂,斷崖石海,瀑布幽洞,風景十分優美。有“風洞”、“冰洞”、“金華洞”、“玉案峰”、“瀑布”、“書法石林”等諸多景點。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稱。

  太乙鎮街景

  太乙宮鎮轄區及毗鄰的西部東部,都有著自然景觀優美,人文底蘊深厚的旅遊景區。西邊,南五台(古稱太乙山)是城南著名的佛教聖地,山上有聖壽寺隋塔及五座秀峰,被譽為秦地的“廬山”;東部是著名的隋建天池寺,有唐代遺存的二龍塔與明塔等,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太乙宮鎮,山清水秀,風景迷人,唐太宗等帝王及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白居易等人都留下了吟詠讚頌這兒山水的佳句。這兒是西太公路、西柞公路與沿山公路交匯點,西康鐵路從境內穿過,交通極其發達。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城南旅遊明星古鎮已迅速崛起,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翠華山景區,1997年榮列“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跨入21世紀,翠華山旅遊百尺竿頭,更上一步,翠華山山崩景觀國家地質公園為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首批的11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這些年,景區改善交通,從山下乘車可直達山上天池邊,另外,增擴停車場,修建山門,景區學校村組整體搬遷,修建旅遊賓館和旅遊別墅群,建成翠華山地質地貌陳列館等等,使古鎮旅遊躍上一個新台階。

  一、曆史悠久的太乙宮

  ——漢武帝祭祀太乙神與商山四皓隱居之地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年登上皇帝寶座,勵精圖治,國泰民安,文治武功,彪炳千秋。據《資治通鑒》記載:元光二年(前133),亳人廖忌上奏漢武帝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乙佐曰五帝。”武帝準奏,隋於太乙宮祭太乙神,並立祠於長安城南太乙穀口,祠曰太乙宮。太乙宮自立祠後,太乙穀至天湫池,沿穀建有一聖宮,二聖宮,三聖宮及金聖台等宮觀,太乙宮成為道教重要的祭祀禮拜聖地。翠華山西峰至今尚留有一大平山石,世稱“接聖台”,傳說就是漢武帝拜見太乙神君的地方。據一些史料記載,漢武帝每年春季來此祭日,秋季祭月,三年祭一次太乙神君,太乙宮的得名就是這樣來的。

  關於太乙宮的修建諸多史料都曾涉及。據《三秦記》記載:“太乙宮在長安城南八十裏太乙宮,中有太乙元君湫池。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祀太乙神於此,建太乙宮。”按此說太乙宮建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117年的曆史,《資治通鑒》載:“武帝元封二年冬十月,武帝巡幸至雍……回長安後,祭祀太一神並叩拜德星。”清《西安府誌》、清嘉慶《長安縣誌》等史籍所記時間大體與前邊所記史料時間相同。文中所記“太乙”與“太一”都為同一星宿。由此可知太乙宮鎮其曆史淵源之久遠。

  太乙宮鎮的所在地四皓村,是唐以前出現的為數不多的地名。此村,解放後尚遺存有四皓廟。關於“商山四皓”隱居終南山下四皓村處是有史籍記載的。晉皇甫謐《高士傳》記,四皓隱居終南山,采薇為食。太乙宮處於長安城南終南山之中,且有“四皓村”、“四皓廟”留存。可見其還是有史佐證的。四皓,又稱“商山四皓”,是指秦末的東園公,角裏(一作角)公,綺裏季,夏黃公四人,其四人皓首白眉,故曰四皓。他們曾因不滿秦統治,隱居商山,故世稱“商山四皓”。據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劉邦知其賢明,請出山,均不允,後呂後用張良之計,“商山四皓”方出山。出山後居長安城南終南山下,即今終南山下的太乙宮鎮四皓村,關於“商山四皓”隱居今之太乙宮鎮處的四皓村,還有一些史跡留存可作旁證。

  今距太乙宮鎮之西數裏的五台留村,村中有廣惠公祠,俗稱留侯廣惠廟,據稱乃漢張良之奉祠。《鹹寧縣誌》曰:“廣惠公祠,唐開成二年(873)終南山為廣惠公,命長安令杜造南山下置寺宇,以季夏土壬日置祭,在今五台留村有祠。”元代駱元驤《類偏長安縣誌》曰:“廣惠公祠,唐開成二年(873)終南山為廣惠公命長安令杜造南山下置祠,在石鱉穀口……廣惠公祠,終南太乙左右為福地,秦末東園公,夏黃公,綺裏季,角裏先生隱居,以待天下定,在此山中也……”

  太乙穀之翠華山天池,自古就是遊人遊覽、取水之地。在天池之下的盤道旁(即十八盤)宋代曾主編編年通史《資治通鑒》的司馬光就曾在此留下二十八字的摩崖石刻:“登山有道,徐行則不困,擇平穩之地而置足,則不跌。人莫不知之,鮮能慎。”宋哲宗元年(1086),張禮在《遊城南記》中有明確記載“自穀口……行十餘裏,數峰聳削,蹬道之半,有司馬溫公隸書二十八字”。雖已湮滅,可翠華山悠久的旅遊曆史可見一斑。

  據此可知太乙宮鎮是一個多麽悠久曆史的古鎮啊。

  二、景點雲集,文化深厚的太乙宮鎮

  ——神秀的山水,釋道的聖地翠華山、南五台等諸山古代統稱太乙山,今將兩處同為終南山森林公園的布局應該說是科學的。但從行政區劃上講,由於南五台景區與翠華山景區分屬於五台鄉與太乙宮鎮轄,致使將一個完整的景區分而治之,是不利於自然旅遊資源的充分發揮與利用的。

  人常說遊山玩水,作為山水景致,翠華山可以說達到了完美。

  翠華山有十八盤,有高峻險峭山勢突兀競高的翠華峰、玉案峰、甘湫峰;有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峰巒疊嶂;有酷似學者哲人凝神遠眺的接聖台,有雄獅臥睡之態的甘湫峰,有玉筍叢生之勢的石筍峰……堪稱奇絕。最是崩塌成的石海讓人稱奇叫絕,總量達3億多立方米,堆成千米的石壩,堵塞了太乙穀,形成高山上的堰塞湖,現出千姿百態的石海、十八盤、臥龜石、望鄉台、鬼門關等等,最是“風洞”、“冰洞”,可稱天下奇觀,雖為炎夏,“風洞”涼風習習,令人冷徹肌膚;而“冰洞”炎夏,冰墜玉雕,形成的洞窟,使人如臨數九寒冬,洞內有洞、支洞、拐洞,有如八卦陣迷昏圖讓人探奇入險,曲徑通幽。

  最是甘湫峰山崩,形成石海滔天,天落石的奇觀,實為國內罕見,可稱山崩地貌博物館。

  翠華山之水,可稱奇絕,山頂堰塞湖,麵積達180餘畝,白雲倒映,山影搖動,輕舟輕飛,如夢如幻,恍若天上。明代人都穆在他寫的《遊終南山記》中這樣描寫天池:“(太乙)池,一名太乙湫,其上環以群山,雄偉秀特,勢逼霄漢。水廣可數(百)丈,深丈許,錦鱗浮遊,人莫致觸。鱗之大有二三尺者,自昔禱雨鹹在於是。”今山下五台留村有“終南山祠”,古為祈雨之聖地,很可能當時即在此天池祈雨。正岔水庫亦可遊泳劃舟,一個景區,有如此豐富的水麵,可使遊者盡享玩水之趣。翠華山玩水,可謂花樣繁多,有河穀、有瀑布、有小溪。山無水則無靈氣,翠華山玩水,可使你玩出水之靈秀,水之爽潤。

  遊玩終南山之山水,還在於一邊遊一邊玩,這種玩並不是僅求玩耍之樂,還在於玩出快樂,玩出品位,當你動態觀山水,另會玩出一種文化。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玩出了太乙山那種氣象萬千,生雲走霧,開闔晦明,倏息萬變,其狀莫窮的景象;太乙山主峰被詞人入楹聯曰:“佇立峰頭,但見雲來雲去飄渺千山俱在足下;值身台上,隻覺非真非幻暈陰萬象盡歸目中。”又品出大自然那種虛無飄渺,似真似幻,變幻無窮寫畫難真之韻態。

  按一個完整之景觀,翠華山、南五台諸山應同歸太乙山,今之“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這一景觀以“翠華山”與“南五台”作為兩個重要的景區,推出的定位應該說是科學的。《陝西通誌》曰:“今考,水穀東,太乙穀西,名五台者,即太乙山地也。其山五峰峻拔,淩霄如畫,上有洞有寺,寺僧名山曰五台,每夏六月遠近登覽者如蟻,蓋有南山秀麗之處,唯此為最,故遊人集焉。”清代畢沅纂《關中勝跡圖誌》曰:“今南山神秀之區,唯長安南五台為最……則太乙自當屬之。”清賈漢複纂《陝西通誌》及《鹹寧縣誌》曰:“圓光寺在省南六十裏太乙山中,今稱南五台。”《諸一統誌》、《孝義廳誌》都是如此稱謂的。如今,由於行政上的條塊分割,將一個完整的太乙山景區(即終南山景區)劃分為兩大塊,在宣傳上各自為政,這樣就模糊了太乙山、終南山景區自然風貌的完整性,理應整體協調將一個完整的太乙山景區的風貌向外界推出。這樣作為一個有魅力的旅遊區,才能會更顯出其競爭力。

  翠華山

  太乙宮古鎮不隻具有終南獨秀神秀的自然景色,而且還具有深厚的人文曆史魅力,其景區內自然景色優美,人文曆史文化積澱深厚的景點雲雲總總,比比皆是。鎮西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近在咫尺的南五台景區(實為太乙山主峰),此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曆史資料普遍認為其佛寺的曆史“興於隋,盛於唐”,其實南五台的人文曆史遠不止於此。據悉:1986年8月南五台基建,開挖獨鬆閣水池時發現石斧四枚,可見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太乙南五台一帶活動。漢時,這兒屬上林苑。太乙山(南五台)東麓今太乙宮鎮處有四皓廟遺址及四皓村,皇甫謐《高士傳》曰:“秦四皓隱地肺山,以待天定。”明代馬理《陝西通誌》載:“四皓廟,在終南山,唐元八年建。”當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不久南五台就有佛寺。據《長安縣誌》記載:南五台的下寶泉有寶泉寺,又稱元安寺,漢時建於山頂,北魏永平中(508-512)在峰下塑毗盧佛像,增建下院,可見太乙山在秦漢已是京畿名勝之區。佛教寺院曆史之久可見一斑。據筆者實際調查,其山上佛寺廟宇茅蓬(包括遺址)林林總總達100多處,其山,號稱“七十二道場房”,六月廟會,登山拜佛旅遊之人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太乙鎮轄的山下新北村神禾原頭有道安寺,被秦符堅稱為“國師”的釋道安曾住持過其寺。神禾原頭的惠炬寺(亦稱慧炬寺、智炬寺),隋唐時非常有名。被唐太宗召住長安大興善寺,並為知事上座的山西和尚明澹法師(581-628),因召對稱旨,唐太宗特下敕禁屠,並建造座佛寺。據此可知其影響之大。明澹法師就圓寂於智炬寺。唐華嚴五祖宗密禪師,在元和十一年(816)春,曾於智炬寺遍閱藏經三年,並於此寺撰寫出《圓覺經科義》、《圓覺經纂要》各卷。據此可知該寺藏經之豐富。至民國,此寺仍存。據鄭自屏先生癸亥冬十月十三日《陪康南海(即康有為)先生遊終南樊川記》一文記載:“神禾原南端有慧炬寺。屋僅三楹,前有造像二尊,粗石為之,高約丈餘,字跡模糊,細譯之,得三十餘字,皆杜氏名,可名此石為杜氏造像,按形與字可定為六朝時物。字體似廣武將軍碑。風雨侵蝕,殊可惜耳。此寺故址,橫廣均三四裏直達下寨,與太乙穀正對。寺西瓦礫堆積成丘……近年土人掘得洞口,內有佛像,旋即掩之,恐古跡恢複,致礙耕耘。”據鄭文,可知其寺之大,曆史之久遠。

  太乙宮鎮之東南溫家山村南山上,有天池寺,亦稱普光寺,位於長安區太乙宮鎮東溫家山村南山上,此山古稱高茲山。西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發現終南太乙山有一天池,名曰“仰天”,周環秀峰聳立,鬆柏環抱,山頂天池碧波粼粼,蕩漾白雲,風景如詩如畫,宛若仙境。遂建寺。

  隋文帝楊堅潛龍之際,相傳有沙門授予舍利,隋興,文帝崇敬釋教,於仁壽元年(601)易仰天池為龍池,建塔修寺,安放舍利,寺名曰“龍池寺”。唐代著名詩人司空圖在詠普光寺時曰:“寺遠即前朝”,另一名唐代著名詩人賈島在《寄龍池寺貞空二上人》時也曰:“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這些都證實天池寺最少在隋時已創建起來。當時人們稱隋朝天池寺舍利塔與南五台聖壽寺磚塔,長安城南莊嚴寺木塔,並稱大興三隋塔,據史料載,該寺“舍利塔銘高一尺一寸五分,十一行,行十二字”,且“繪有神尼之像”,然可惜的是今塔與塔銘湮滅。

  唐貞觀初,唐太宗敕建佛寺曰“普光”,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吉日所立《重修普光上院之記》碑文曰:“載曆初唐而茲山已有禪院,截山薛秀出,諸水環清,草樹蓊鬱,……”賈島在《寄龍池寺貞空二上人》一詩中曰:“飛鳥不到處,僧房終南巔。龍在水長碧,雨開山更鮮。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邊。地寒鬆桂短,石險道路偏。晚磐送歸客,數聲落遙天。”可謂道出了普光寺的幽妙之處。

  明時,有西印度高僧無壞尊者來華住餳龍池寺,講經說法遠近聞名。至明洪武初,秦湣王朱親臨督工,整修寺院,開拓禦道,當時上、下寺殿宇僧舍達百餘間,藏經百卷,良田百畝。其中下寺規模更為宏麗,有寺廟五座,廚、庫、廊、廡達60餘間。明西安秦王府秦王朱家寺亦曾建於天池寺周圍,今有其遺址在,鍾磬上也有秦王府宦官司名字。明時趙嶇函曾親遊上寺、下寺,並著《遊城南》一書曰:“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寺有二,一在山下,一在山上,下寺金碧莊嚴,為長安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

  關於下院,由於資料短缺,詳情今難得知,據今天池寺存嘉靖二十九年所立《重修普光上院之記》碑文曰:“載曆初唐而茲山已有禪院”,就是說天池寺當初創於唐以前。古人發現這風景優美的地方“當在玄石洪武初”。後因無壞尊者至此寺,才大修其寺的,碑曰:“秦封王於茲,偶見無壞久居,於於有惠遠支遁之風,因命工修,後甚宏大偉麗,非無壞無以至此。”今寺存的於明正統十四年所立的“普光吉祥禪寺碑”尊西天無壞尊者為“開山曆代祖師西天無壞尊者”,碑文中將當時領工操辦之人一一列出,重建的原則是“崇重舊典之意”,就是說,明時修普光寺是按照原天池寺的基本格局修建的,並稱建成後的普光寺“獨比昔盛矣”。普光寺重建其所以如此宏大規模,應該說與皇帝親自抓這項工程有直接關係。撰文者恭稱:“帝親之維亦若見耳。”

  以後,還曾對普光寺進行修葺,今寺存一碑,因年代久遠其碑上下款已看不清,考證無法知道此碑立於何時,但從碑文中可知,這是一次有相當規模的修葺,碑文在記述了下院規模之後稱讚其住持時曰“與前無壞並駕”,與祖師並駕,足見其評價之高,亦見這次修建規模之大。明代趙嶇函曾遊普光寺,他在《遊城南》中曰:“自此南行抵南山普光寺,寺有二:一在山下,一在山上,下寺金碧莊嚴,為長安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最勝者,寺門內蓮花池,大數畝,中作藏經閣,環以廓百楹,遊人至此,恍然有出世想。”“上寺距下寺五裏,石磴參差,飛梁跨壑,長楹古柏,翠壁蒼岩,應接不暇,而莊嚴稍減下寺。東北坡上,有曇遠禪師塔(即二龍塔,今已維修,非靈骨塔,為風水塔)。”這段文字,是至今在涉及普光寺上下院中記敘最全麵的一段文字,且作者同重建普光寺為同時代人,因之其可信程度就更大。

  從引證的史料可知,明時普光寺上、下院是相當大的,特別是下院,明趙嶇函稱其為“諸寺之冠,即崇仁不及也”就是很好的說明。

  今距天池寺上院西北約五裏之崔家河村北,有從村西和尚墳移至農場角之石塔,此石塔係粗石、無字,據說那兒曾為一片瓦礫灘,有時挖地亦可掘出一些骨灰罐、古磚瓦之類東西,這兒很可能是下院之和尚墳。

  天池寺今存文物在長安諸多寺院中是比較多的一個。據資料及筆者目睹,今寺院有古大鍋一口,直徑2.72米,高1.70米,明萬曆二十七年八月造。大鐵鍾一口,高1.5米,重3000斤,清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二日鑄。敬德槽(一稱禦馬槽)直徑1.10米,高41厘米。寶花石寬70厘米,長82厘米,厚10厘米。鐵如意、清道光二十五年三月製鐵老甕。黃、黑、綠三色琉璃瓦長34厘米,寬27厘米,厚2.5厘米。風箱寬88厘米,高127厘米,長214厘米。有清道光二十六年夏四月方丈悟德同法門人等同修普同塔時鐫刻的“普光吉祥禪寺”石額,長80厘米、寬40厘米、厚4厘米。無壞尊者是普光寺曆史上的著名僧人,曾被尊為始祖,明代趙嶇函遊訪普光寺時曾見過無壞尊者所遺留下來的衣物,他在題名《參普光寺無壞禪師觀所遺衣物》詩中就寫的是他遊訪時看到的實情。還有麥麵石柱石,門兩側裝飾石雕等等。據興教寺方丈常明法師講,現無壞尊者“飛來杖”及夥典,存於興教寺。其碑石有嘉靖二十九年十月的《重修普光上院之記》、《林闊禪師重修普光寺碑》(無立碑年月)、《為悟祖窯置莊記》、《大明宣德己酉碑》等。

  天池寺遺址也頗多,如弘化寺、太子庵、秦王家佛堂、聒耳山、仰天池、民界碑、唐王李世民的上馬石等等,距寺五裏東南石崖下的悟祖窯,端南三四裏的禦圈,寺西北崔家河村西南角的點將台,馬廄西槽的張少爺墳,寺西南百米處的舂米窩,寺東北三裏處的二龍塔、寺內還有明德八年(1513)所建的樓閣式磚塔等。

  二龍塔從塔的建築工藝和建築材料看,是唐初遺物,與小雁塔相似。塔的外部疊澀出簷,簷下砌二層菱角牙子,直簷無翼角,下至上逐層有收分,顯得緊湊堅固。塔內為原壁空心式結構,今尚殘存有木梁及原安裝樓板所留痕跡。南北券洞破壞嚴重。然頂部柏木橫木粗碩堅固,站在二龍塔下感覺塔危危乎,然卻年複一年屹立依舊,使人們不能不慨歎其工藝的精良和建築質量的高超堅固。作為遙遠唐代的古塔在全國已是比較罕見了,當屬國寶之列,無論從史料的角度,還是從開旅遊的角度,保護這珍貴的文物已成燃眉之急了。

  可喜的是2006年長安區文物管理局已對二龍塔維修,清理塔基時證明此塔確為風水塔,據說已將吳家溝村北之塔頂挖出重新組接於塔頂。目前,二龍塔維修已竣工。

  太乙宮鎮除上述重要古遺址古佛寺外,具有開發價值的還有近代名人文化遺跡:比如“辛亥革命先烈張雲山墓”翠華山蔣古庵與劉古愚合辦之“翠華書屋”等等。

  三、美麗神奇的民間傳說

  ——有著神奇文化底蘊的太乙宮古鎮太乙宮古鎮,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不隻山水美麗、神奇,而且幾乎每處勝跡都有著許多優美的傳說,這些傳說有如七彩光環,使本來就非常迷人的秀山俊水,更充滿了迷人的色彩。比如翠華山,就有《金華小姐的傳說》。

  金華小姐的傳說:

  遙遠的古代,玉帶似的涇河岸邊坐落著一個小小的村莊,村頭有棵枝葉茂密的大柳樹,柳樹下住著一戶人家。

  一家四口人,母親貪,哥哥懶,嫂嫂賢惠,小姑賢,那賢良的小姑名叫金華,可惜的是從小頭上沒有頭發,使得她有說不出的痛苦。

  掌管家事的金華娘,貪得無厭,繡花針P股似的小孔小眼,麻雀做窩從院子叼支麥秸,她也非把姑嫂倆罵個老半天不可。對於嫂嫂礙著哥哥麵子,打罵還有個場所、分寸,對於金華,簡直眨眼見不得,張口唾沫一臉,舉手一記耳光。

  金華的哥哥呢,又饞又懶,吃煙耍錢,性格暴躁得像熱鍋裏的豆兒,他除過伸手要錢,家務農田之類的事,連過問也不過問。

  這樣,家務莊稼活兒當然落在這姑嫂身上,每天天沒亮,姑嫂倆就被母親喊醒,小姑秉燭紡線,嫂嫂點燈織布,紡車嗡嗡,梭魚穿行,待月亮鑽進西山睡覺去了,大槐樹下還傳來“嗡嗡”的紡車聲和“唧唧”的機杼聲,若碰上哥哥耍錢輸了,心靈手巧的金華還非描龍繡鳳,刺鳥紮花拚命掙錢給哥哥不可,稍打個盹,還會招來母親、哥哥一頓毒打,嗡嗡的紡車常伴著她淒楚的哭聲。幸虧遇見個溫存的嫂嫂,當她委屈時總是相勸安慰,送茶端湯,倒也使她受傷的心靈得到一點安慰。在家裏是這樣,可在外麵,鄉親們對她勤勞善良的天性,高超的技藝卻無不誇讚。金華最肯幫人,給村裏孩子做裹肚,縫香包,連最愛哭的孩子隻要說聲:“金華姐來了”,哭聲就會戛然而止,破涕為笑。

  紡車不停地轉動,轉走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手扯棉線節節長,金華一年年長大了。

  金華媽媽每當看到左鄰右舍一個個姑娘在嗩呐聲中被花轎抬走後,不由得想到金華,但是一看金華那醜陋的麵容,她就氣得直喘氣,特別是看到別人家的姑娘定親時那滿箱整包袱的財禮時,心裏氣得常常獨自罵出了聲:“賤貨,不值錢的東西。”由於她的貪心,一般的窮人她是不肯嫁給的,而和金華年齡相仿的富貴人家又不願娶金華。另外金華娘暗想,女兒雖醜可心靈手巧又勤苦,可是她掙錢的耙耙子,她心裏暗自琢磨,彩禮不到數,她是決不把女兒嫁出去的。

  紡線車轉啊轉,帶走了不知多少個日日夜夜,也帶走了不知多少少女傷心的淚,棉眼啊也抽出了多少青春情絲。在田間勞動時,金華提籠撒籽,拾棉采桑樣樣精通,窮家的小夥子看在眼裏,在莊稼院子裏,金華紡線織布描龍繡鳳,窮家少年記在心,窮莊戶想要娶什麽樣的媳婦呢?他們想娶的就是像金華這樣針線活難不住,地裏活兒壓不倒的女子。於是窮莊稼人托媒人,媒人邁進了金華家的門檻,向金華媽提親了。向金華哥提親了。問金華媽,金華媽待睬不睬;問金華哥,金華哥大叫:“要婚成,雪花銀子堆成山,花轎過處錦鋪成。”金華卻紅著臉,羞得擰過頭奉上了茶,金華喲,她已在心裏愛上了和她地連畔,力最大,家裏也最窮的一個小夥子。可那陣,閨女家咋好說出口哩,誰知道閨女的心呢,金華憂鬱起來了,紡紗無勁了,繡花手笨了。那紡車也像懂得金華心事似的,“嗚嗚嗚”地悲鳴開了。

  憂鬱的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金華一天天年歲大了。有一天她出外剜菜,偶然撿到了一個蛇蛋,就小心翼翼地帶回了家,放在針線笸籃裏,日久天長蛋內孵出了一條小黑蛇。金華悄悄地精心喂養起來。

  紡線車轉啊轉啊,棉眼抽啊抽啊,抽出了多少錢,也抽出了姑娘多少憂愁和難言苦悶……紡車“嗡嗡嗡”轉啊轉啊,棉線纏啊纏啊,金華輕聲地獨自對窗呼喚著:“窮哥哥啊,奴想你,像這棉線啊,纏不斷啊纏不斷。”

  金華哭了,哭得那麽悲哀傷情,乖靈的小蛇像能懂得金華痛苦似的,抬起頭望著金華,眼淚也一滴滴掉了下來,將尾巴在金華手上輕輕地擺動,不住點著頭同情她不幸的遭遇。在孤獨沉悶的日子裏,隻有小青蛇最懂她的心,是她唯一能傾吐哀怨的知音。金華慢慢地將自己的心事給小青蛇說了。

  紡車轉啊轉啊,轉到了又一個六月初一的前夜,這一天晚上,天黑風疾,風刮滅了燈,紡車無聲地停了,棉線抽盡了,金華情斷了——狠心的娘,歹毒的哥哥,暗地把她賣給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財主,收歸第十一房。

  這天晚上,正擀麵的娘將金華叫到案前勸道:“金華金華,俺女命大,嫁個財主,吃用不怕。”金華氣得牙咬得“咯噔噔”答道:“金堆終南,銀流涇河,不嫁財主,要嫁窮哥,要我改變,日落東坡。”金華頂嘴一時氣蒙了娘的心,順手撈起擀麵杖迎頭就是一下,隨著擀麵杖的落下,隻聽“哢嚓”一聲炸雷,金華頭被打掉了層殼兒,那禿頂兒“嗵”地掉落在地上,麵前站著個如仙女似花朵似的姑娘,那烏黑閃亮的頭發喲,長悠悠,黑得閃光發亮,活像門前疾風中飄動的柳枝。“你是誰?”金華娘眨巴著眼睛,認不出來。“我是金華,人間不容俺,俺要嫁青山,青山屹立水長流,白雲悠悠情不斷,仙境勝人間。”金華娘話未聽清,可女兒忽然改變的美麗姿容驚呆了她,她心想,人常言,一個美人,一金山,有這樣的女兒,向老財主要金山銀海,他也得給。心裏一高興,頓時變成了另一個人,她親切地叫道:“金華,我的心肝啊!”隨著她的叫聲,又一聲響雷,從金華的繡房飛出來一條大黑龍,金華騎了上去,隨著一陣天崩地裂似的轟隆隆的雷聲,狂風大作,黑龍騰雲駕霧飛騰起來。“小姑!”機房裏的嫂嫂聽響聲趕了出來,此時金華已騎上黑龍快要騰起,不由分說,她撲上去一把攥住小姑一個指頭,可青龍已騰起,手指掙脫了,隨著一陣狂風向南而去。雨,人間少見的雨下了起來,嫂嫂亡命地追著喊“姑姑等,姑姑等”,她喊著,追著,可越追越遠了,她急了,一下跌倒地上,當再起來時,已變成一隻水斑鳩。水斑鳩一邊飛,一邊悲淒地叫著:“姑姑等,姑姑等”,一直順著黑龍飛去的方向南飛去。據說斑鳩就是金華嫂嫂變的,由於那天下雨,所以,以後水斑鳩叫,天就要下雨了。

  風停了,雨住了,紡車錠尖上大大的線蛋放完了,一條白白的線從房門中向南方伸去,像蛛絲般地飄忽著。第二天一大早,人們向金華家聚集而來。

  “嗬,昨夜好大雨喲!”

  “嗨,你聽說了嗎?金華騎青龍向南山飛走了!”

  “可不,咱凡眼看不出人家美麗嘛,聽說臨走時漂亮極了,頭發長得都拖到地上了呢!”

  人們紛紛議論著,有的老大娘想起平時金華給孫子、孫女繡的香包,花裹兜兒,這會想到她是仙女,還虔誠地麵向南叩首作揖。

  “咱們快點尋她吧”,不知誰提出這個辦法。

  大家異口同聲讚同,於是人們打點了幹糧行李,拉著一乖覺的小驢兒,上麵搭著紅氈順著線兒向南尋去……

  走啊走啊,順著線兒他們來到白雲繚繞的終南山,到了山上一片清澈的湖水旁,順著線兒他們來到了湖東那險峻的東山崖的一個石洞裏。石洞裏美貌非凡的金華坐化在洞中一塊巨石上,那眉間還有對人間那苦悶、哀怨、憤恨所留下的皺結。再細看,那被嫂嫂曾攥過的手指頭,未脫化過來,還是人的肉指呢……人們默默不語,暗暗祝福。正在這時,忽然後山崖傳來她嫂嫂的“姑姑等,姑姑等”的呼叫聲,這聲音響徹空曠的山穀中。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這個賢惠好心的嫂嫂,在金華小姐坐化的像旁又給嫂嫂修了一間小廟,塑了一個像。當人們做完這一切事,臨歸時又吊表燒香的想將金華小姐神靈接回,到涇陽供奉紀念,說來也奇,當搭著紅氈的毛驢回到涇陽縣的家鄉,一路是下坡,可毛驢身上卻濕漉漉的,掐指算日子,恰好是六月初三,從六月初一金華騎青龍飛走,到六月初三家鄉人迎金華小姐入廟,供奉金花小姐的小廟恰好三天,稱為“金華落”。不久,翠華山金聖台上也修起金華小姐廟。兩處的廟會都是六月初一至六月初三。每逢廟會,遊人如織,山上香客不斷,以後有人說金華又叫翠華,所以這兒的山取名翠華山。

  太乙宮鎮景區的傳說還很多,比如二龍塔與天池寺處的《“土門峪”與“圪坩達子”的傳說》、《樹頂念經的和尚》、《禦路的傳說》、《山客早回》,太乙宮口的《響崖》等等。

  四、人傑地靈

  ——人才薈萃的太乙宮太乙宮鎮又人傑地靈,人才薈萃。特別是近現代出現了不少有影響的人物,其中辛亥名將張雲山就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位。

  太乙鎮張雲山墓張雲山,字鳳崗,光緒三年(1877)出生於長安區太乙宮鎮西新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由於父母先後去世,兩個哥哥又出外謀生,童年的張雲山孤苦伶仃,被好心的五婆收養,但五婆家境很貧窮,為了生活,童年的張雲山不得不給人打短工,當傭工,去終南山砍柴賣柴。張雲山從小愛看戲,好多本戲他都能成本成本地滾瓜爛熟地背下來,尤其是戲中的關羽、嶽飛、包拯等名將清官,他仰慕極了,立誌要做這樣的人。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董福祥部的護送下逃到西安,困苦中的張雲山投到董福祥部,當了一名號兵。後來又轉入陝甘總督陶模部。由於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升任都司,分領營兵。1905年,張雲山在陝西新軍中任司號長。三年後,新軍改編成陝西陸軍混成協,並且介紹許多新軍官兵加入哥老會。因此,他在新軍中的影響和勢力日益擴大。1908年10月,在日本留學並加入同盟會的井勿幕歸國回陝,奉孫中山之命,成立了同盟會陝西分會,積極聯合新軍和會黨。在派代表與張雲山聯係時,張雲山很快接受了同盟會“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同意采取共同行動。為了壯大力量,哥老會與同盟會共同開山堂——“通統山”,張雲山任山主,同盟會中有影響的人物井勿幕、錢定三、胡景翼等也加入其中,張雲山的地位和影響更高了。為了鞏固和加強聯合,同盟會與哥老會又搞了個秘密聯絡會黨和新軍的“同盟堂”組織。1910年7月9日,新軍頭目,同盟會主要人物井勿幕、錢定三、張雲山等36人(號稱36兄弟)仿照哥老會傳統儀式,在大雁塔歃血誓盟,進一步鞏固了同盟會,新軍,哥老會三方麵的聯係和團結,為陝西辛亥革命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1年10月10日,震驚國內外的武昌起義爆發,滿清陝西地方當局驚慌異常,對新軍及各會黨的革命活動嚴加防範,還下令從10月24日起,把新軍第二團的一、二、三營陸續開往岐山、鳳翔、寶雞一帶。張雲山、錢定三等知道這個消息後,感到按原定10月29日起義時間太長,便於10月22日上午9時在城西南林家墳召開各方負責人參加的緊急會議,決定於當天上午11時發動起義,並公推張鳳歲羽為總指揮主持全局,錢定三為副總指揮。

  10月22日11時,陝西同盟會、新軍等突然起義,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順利地占領了城內軍裝局,藩台衙門、南院、鼓樓等製高點和要地。翌日淩晨,起義軍開始攻滿城,錢定三、萬炳南率隊從西麵攻,張鳳歲羽部從南麵攻,張雲山部攻北門。經過激戰,義軍攻下了滿城,清軍守將文瑞投井自盡,前陝甘總督升允逃竄甘肅。起義軍命名“秦隴複漢軍”,通電安民。25日,起義軍正式成立政府,公推張鳳歲羽為“秦隴複漢軍”大統領,錢定三、萬炳南為副大統領。下設六都督,張雲山任調遣兵馬大都督。

  不甘心滅亡的清朝政府,一麵命河南清軍西進逼陝,一麵令陝甘總督升允署理陝西巡撫兼督軍務,率兵向東進犯。危急關頭,張雲山挺身而出,率向軍營(哥老會向紫山部)西進阻敵,在長武冉家橋一帶和升允遭遇,經過浴血奮戰,擊潰清軍,使西路轉危為安。不久,升允又調甘肅清軍來犯,相繼攻陷長武、隴州,張雲山急赴乾州堵截,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他緊閉城門,與敵對峙83日,大小數十戰,任敵輪番強攻,挖掘地道,派人詐降,雲山誌堅如鋼,身先士卒,日夜督戰,乾州城無完堞而寸土不失。這一戰張雲山譽滿三秦,名聲大振。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後,以大總統名義給張雲山授陸軍中將銜,補秦軍第一鎮統製。不久,為了削弱陝西義軍實力,將張雲山部縮編為第一師,張雲山改任師長。

  1914年4月,白朗農民起義軍進入陝西,袁世凱借機調走張鳳歲羽,派親信陸建章率北洋陸軍第七師以追趕白朗義軍為由,進駐西安,奪取陝西軍政大權。陸建章秉承袁世凱旨意,大肆屠殺革命黨人,縮編陝軍,又將張雲山部第一師縮編為混成旅,張雲山改任旅長,兼陝北鎮守使,然而又設置種種障礙,阻撓張雲山上任。憂憤之中,年僅39歲的張雲山於1915年7月咯血而死。狡猾的袁世凱逼死張雲山後,又按上將級別撫恤對待張雲山,蒙騙世人,收買人心。

  張雲山反封建倡民主,同情民眾,疾惡如仇。他提倡男人剪發辮,婦女放大腳,創立同誌小學,設立普雲堂施舍醫藥,創建漢調民盛劇社。他讚成禁種鴉片的主張,親自到鴉片集中地宣講禁令,他竭盡全力“創造共和”,不愧為一位“造世英雄”。1983年10月,人民政府為張雲山重新修墓立碑,表達了對這位辛亥革命先烈的敬仰與懷念。

  民間教育家蔣古庵,太乙宮鎮上寨村人,生於1856年,卒於1923年。曾任清副員,南書記行走職,為光緒老師,後調任陝西略陽訓導,因興學重文事與知縣不和,辭職返回故裏。為“廣開民智”,去終南山至聖寺教書。光緒十四年(1888),他邀請先師劉古愚遊翠華山,劉古愚稱讚在這兒辦書屋環境之佳,二人利用至聖寺三進大殿,改為“讀書室”、“接待室”(中殿)、“藏書室”(後殿),辦起翠華書屋。

  光緒二十三年,慈禧太後怕康有為變法亂朝毀政滅國,軟禁光緒皇帝後,又到處緝拿“康黨”分子。翠華書屋辦學的劉古愚,當時被稱為“南康北劉”,隻好避躲甘肅,一年後病故。劉古愚的離開與病故,使辦翠華書屋之重擔就全壓在蔣古庵一人肩上。他在原有課程之上,又增添了地理、天文、算術等。《長安教育誌》這樣評價他:“太乙口的蔣古庵,培養的學生才學出眾……”

  民國十二年十月(1923),康有為來陝,拜訪劉古愚與翠華書屋,蔣古庵在至聖寺躬候,被後山土匪槍擊遇難。事後康有為專程到翠華山躬吊蔣古庵曰:“蔣君為吾道王城,而竟死於非命,可勝哀哉!”

  蔣古庵著有《魏延不出子午峪》等。

  五、城南旅遊明星

  ——正在崛起的旅遊新城太乙宮鎮改革開放以後,太乙宮鎮正在成為一座旅遊新城,翠華山景區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重要組成部分。曾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翠華山,地處秦嶺北麓,海拔在1200米至2132米之間,是牛背梁國家羚牛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改革開放後,經過太乙鎮人民的艱苦奮鬥翠華山景區已初具規模,景區內分為天池娛樂區、甘湫池秦嶺森林觀光區、翳芳緩生態療養區等三個功能小區。各項配套設施逐步健全,從太乙鎮中心街區至翠華山山門口已鋪上約6公裏的三級標準瀝青公路,又從山門口至翠華山天池,打通涵洞,通了公路,在山門口和天池修建停車場兩個,總麵積近7000平方米;對景區水湫池村1組39戶群眾及水湫池初級小學進行整體搬遷;興建的翠華賓館和旅遊別墅群,20幢北歐風格的別墅小屋,三個黃土高原風情的四個四合院式窯洞已建成開業;太乙宮殿及度假中心正在建設中。建成翠華山地質博物館供遊人參觀。翠華山上各景區景點都在健全改進著,天池增加汽艇、船隻,冬季增加了滑雪場等等。

  太乙宮鎮自21世紀初,響亮提出將太乙宮鎮建成秦嶺北麓的旅遊名鎮,商貿重鎮,經濟強鎮,文化新鎮的奮鬥目標,古鎮改造建設邁上新台階:老鎮商貿1.7公裏的主幹街路麵,寬達30米,兩側人行道各6米,兩邊500餘間兩層商貿門店已開業,太乙宮停車場,太乙宮農貿市場都已建成,規劃的“日”字形街區初步形成。全國著名民營高校——西安翻譯學院的落戶擴大更令太乙宮鎮增添了濃鬱的文化內涵。目前西康鐵路從境內通過,西柞高速公路、西太公路、環山公路在太乙宮鎮以北相交,形成交通樞紐,使太乙宮鎮愈顯雄偉亮麗。人們讚譽太乙宮鎮為“小上海”,一座千年古鎮正煥發著勃勃生機,正成為西安城南一座耀眼的旅遊新城。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