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鍾靈毓秀的王曲古鎮

  毋東漢

  王曲鎮,位於西安城南的長安區中部偏南。

  終南山北麓石砭峪流出的河,叮咚如琴、浪花如雪,給峪口外沿岸帶來了春華秋實,詩情畫意。當它流經蒼莽神禾原西崖畔下時,拐了一個美麗的彎。這個彎曲的流域竟形成一個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物寶天華、曆史輝煌的王曲古鎮。

  王曲鎮街景

  王曲鎮南毗五台鄉,與終南神秀南五台遙遙相望。北接韋曲鎮,車通古城西安。西邊與子午、黃良連畔。東邊越神禾原可到古樊川,即太乙、杜曲兩鎮。河川古稱禦宿川,神禾原上的南、中、北江兆和馬廠也屬王曲所轄。王曲總麵積43.21平方公裏,人口4.2萬多人。何——子路、西——彌路、環山路交織穿境,交通四通八達。王曲曆史悠遠,文化底蘊深厚,集市貿易源遠流長,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旅遊資源豐富,自古至今為軍事要地,又有“小西安”之美稱,為長安八大鎮之一。

  一、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王曲鎮

  新石器時代的王曲遺址

  依神禾原、傍河水的王曲北堡寨、南堡寨、藏家莊,及其南北方圓5平方公裏範圍內,考古工作者曾發現大量陶片、20件完整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還發現多處文化堆積、一座周代墓葬。據考古專家分析,確認北堡寨地下文化層主要是仰韶文化,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南堡寨地下文化層大體上屬於龍山文化,晚於仰韶文化,遺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黑陶文化。藏家莊則是周代文化遺址。王曲遺址向東延伸到神禾原上的北江兆、中江兆村。橫亙於中江兆、北江兆、藏家莊和北堡寨之間的柳溝,以及南堡寨、北堡寨和藏家莊之間的東峪河,河岸溝側的土壁上都可以看到文化層。考古工作者曾發現不少的陶片、陶銼、骨箭頭。我們可以想見,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先民們就在王曲神禾原畔、水之濱生活、戰鬥,繁衍生息。他們在這裏狩獵、采集、燒製陶器,頂風抗雨,創造著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人類文明創業史拉開了驚天動地的序幕。王曲遺址也是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進化曆史的文物寶庫。

  十三省總城隍與“二月八”古會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城。劉邦手下大將紀信與劉邦長相很像,他為了掩護劉邦脫險,裝扮成劉邦的模樣出城迎敵。項羽信以為真,將假劉邦連人帶車焚燒於城下。

  劉邦依靠張良、蕭何、韓信奪取天下,建立西漢,史稱漢高祖。漢高祖劉邦感念大將紀信的忠誠和英勇,特封紀信為江北十三省總城隍,主管陰司城防及諸項行政事務,也算“地下之王”。

  紀信的誕辰是農曆二月初八日,人們為紀念忠勇化身紀信,就在農曆二月初八這天匯集王曲城隍廟,舉行盛大、隆重的紀念活動。敲鑼打鼓,放鞭炮,踩高蹺,抬社火,唱大戲,燃粗燭燒高香,祈求城隍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王曲“二月八”古廟會,每年有十幾萬人參與活動,善男信女及廣大物資交流者來自方圓省內外,活動內容與時俱進,發展成科技文化活動和物資交流。“二月八”提高了王曲的貿易地位,王曲集市更加繁榮,成為長安南鄉重要物資集散地。王曲“二月八”古會被陝西省文化廳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絕路嶺改稱青龍嶺

  相傳,王曲街道之南,沿神禾原的東峪河兩岸坡陡勢險,常年有水聲淙淙,偶爾有野鴨翔,草木旺盛,現稱青龍嶺,而原稱絕路嶺。

  商末,周武王伐紂,商朝太師聞仲率兵抵抗,戰況慘烈。聞太師兵敗,潰逃至此,退入該嶺一個洞穴,負隅頑抗,最後壯烈犧牲,故稱絕路嶺。至今,此嶺猶有一洞,相傳是聞太師藏身之處,人稱“太師洞”。太師洞深不可測,神秘怪異,遊人窺之惶恐。

  1935年,東北軍被調入關中,張學良將軍在絕路嶺上建起五間仿德式宿辦公館。門前約有一公頃空地,種植花木,周圍以枸杞刺樹為綠牆,將絕路嶺改稱青龍嶺。同時,張學良在王曲創立軍官訓練團,教授軍事技術。他在這裏接見來賓,策劃抗戰事宜。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被蔣介石監禁,離開西安。青龍嶺上的張學良公館成為胡宗南官邸。他擴占民田20多畝,栽花種草,這兒成為花園式別墅。在胡宗南籌辦下,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緯國在青龍嶺舉行隆重婚禮。現在,這一重要的曆史遺址猶存。

  古老而神奇的傳說

  王曲之曲,跟河有關。河發源於石砭峪的大瓢溝、小瓢溝、仙人岔和北四岔、後溝、龍窩子溝、大板岔、水洞子等支溝,出口匯入天子峪河、抱龍峪河、子午峪河、台溝和白石溝,流經五台、王莊、王曲、郭杜匯入河。河流到神禾原下呈弧狀,朝東彎曲呈弓背狀,水流向鎬京城郊的鎬池。鎬京之名源於河。改為“鎬”,有固若金湯之意。又因與周武王有關,河彎曲之處稱為王曲。第二種說法跟城隍廟有關。漢高祖劉邦封紀信為江北十三省總城隍,城隍乃“地下之王”,所以,河到此彎曲的地方應稱王曲。第三種說法是與禦宿川相關的。漢武帝在此地打獵,往往到傍晚,難以返回長安,就在這裏建行宮,並引河入宮,引水的渠稱為王渠,此地形成的村便叫王渠村。宋人張禮曾“飲於禦宿川之王渠”。即如今的王曲鎮。河水半環繞的神禾原、禦宿川,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南望秦嶺諸峰如翠屏,東依神禾原鬆柏掩映,西邊是稻田荷塘綠中點紅,北邊是通往長安城的古道……所謂王曲,該是最美的河灣了吧!

  古人雲:禦宿川因“川在長安城南,為漢武帝離宮,禁禦人不得遊觀。長宿其中得名”。禦宿川就是現在的皇甫、王曲、子午、黃良一帶,亦稱河川。土地肥沃,稻田片片相連,路旁和田埂樹木成排,溪渠如網,水注荷塘,水中有魚蟹蝦鱉,岸邊有對鵝群鴨,柳絲拂漣漪,孩童戲水,村姑洗衣,老翁垂釣,老嫗淘菜,風光似江南水鄉。這裏地形複雜,又有水貫南北注入河,古時草木旺盛,鬆柏蔽日,野獸野禽繁殖迅速,漢武帝在這裏策馬逐鹿,箭射飛雁,往往收獲甚多,樂而忘返,夜宿離宮自然是常有的事情。

  唐代宗李豫廣德元年(公元763),吐蕃族入侵關中,直打到長安城北邊的渭河橋頭。唐代宗李豫逃至陝州。吐蕃人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以便統治漢人。駐紮在禦宿川的唐代名將郭子儀和王延昌商議,由禦宿川出發去商州收攏逃潰的六軍將士,過藍田遇見元帥都虞候臧希讓和鳳翔節度使高升,得到將士近千之眾。郭子儀派王延昌去商州收攏潰逃將士。逃竄到商州的將士聽說郭子儀率領,都願意跟隨聽令。結果,糾集到4000將士,郭子儀與各路大軍打敗了占據長安城的吐蕃人,深夜擊鼓進軍,收複了長安,唐代宗李豫複位。

  王曲鎮郭家大院

  二、旅遊資源豐富的王曲鎮

  馬廠明清民俗博物館

  馬廠民俗館原為馬廠地主郭守約家的住宅,位於王曲鎮馬廠堡子村。原址為十二院具有關中特色的民居院落,現在僅存四院,是關中明末清初的典型代表性民居。每個院落都具有四合院特點,即上房對門房或門樓,兩側為廂房。廂房一般為宿舍。房內有衣櫃、穿衣鏡、梳妝台、洗臉盆架、衣架等。窗內是燒火炕,炕洞門開在房外窗下,從窗外炕洞煨柴燒炕,屋內無煙灰無柴枝。院內雕梁畫棟,莊嚴肅穆。“下了王曲坡,稻地都姓郭”。這是對郭家經濟來源的寫照。1958年,將郭守約家宅院辟為地主莊園展覽館(一度稱地主罪證展覽館),陳列郭家以前使用過的大秤、小鬥及家具什物等。1962年配備工作人員六人,之後展館由一院增為兩院,工作人員增至十多人。製作了類似《收租院》的大型泥塑,展示郭家剝削罪狀。還把給郭家拉長工的貧農田進喜住過的破窯辟為“貧農住宅博物館”,與地主莊院形成強烈對比。省內外眾多群眾參觀過這個展覽館。1982年閉館。現在,這裏的馬廠民俗館,其明末清初民居建築風格,很能吸引旅客、遊人的眼球,成為王曲一個旅遊景點。它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蔣介石行宮——常寧宮

  常寧宮在王曲所轄的魚包頭和高家灣之間偏東,從西安乘車經韋曲、申店上塬可直達常寧宮。常寧宮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其母親修建的,其孝心名垂史冊。後來年久失修。胡宗南發現這塊寶地,重新修葺得富麗堂皇,作為蔣介石的行宮。難怪著名秦腔醜角閆振俗的快板《胡宗南進犯延安》中有這樣的話:“胡宗南,胡騷情,城南修咧個常寧宮,玻璃窗子玻璃門,廁所裏固定有專人,吃飯吃的十三花,擦溝子用的藥棉花……”這幾句快板描述出當時常寧宮內的奢侈生活。解放後,常寧宮回到人民手中,成為幹部療養院。著名作家柳青曾在常寧宮與皇甫村中宮寺創作出他的長篇巨著《創業史》。1998年,西安飯莊看中臨原而建的常寧宮,利用其曆史資源和環境優勢改建,常寧宮成為市級三星級旅遊休閑度假山莊。其中蔣介石行宮、柳青居址都成為旅遊景點。省、市、區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裏召開,例如陝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就是在常寧宮成立的。

  馬蹄寺與神水

  馬蹄寺亦稱塗山寺,位於西——彌公路東邊、皇甫村西坡,當地人稱它為東寺。唐代開元中創建,距今約有1280年。宋人張禮曾遊此寺,他的《遊城南》中寫道:“渡水麵南,上原觀乾湫,憩塗山寺,望翠微百塔。”文中塗山寺,就是這馬蹄寺,當時的規模和聲望,可以想見。據《終南山佛寺遊訪記》作者樊耀亭先生調查,塗山寺至20世紀50年代,尚有大殿五間,廊廡對峙麵每邊兩間共四間。大雄寶殿有佛像,佛像兩腿之間有一股水流出,當地人稱為神水。現在這股水還在,雖為細流,但很清亮。大雄寶殿房後有一馬蹄形小水池,也許寺院因它得名。神水之神,表現在發源之處,而且清淨明亮,據說飲之可醫疾。

  柳青墓與中宮寺

  1952年,著名作家柳青由北京到西安,參加了西北黨校的整黨工作,認識了馬葳,與其結婚。然後到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任縣委副書記。他和縣委工作組一起到王莽村,幫助蒲宗智建立了全縣第一個試點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七一社”,製訂了三年建設計劃。該年年底,他來到王曲區皇甫鄉(現已並入王曲鎮),認識了《創業史》主人公梁生寶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他把皇甫作為自己深入生活的基地,辭去縣委副書記職務,保留縣委委員職務,移住常寧宮。1954年春節後,柳青和縣委工作組幫助王家斌動員群眾,討論社章,審察入社對象,牲口合槽,籌備成立大會。農曆二月初六,王曲第一個初級社,王家斌領導的“勝利”農業生產合作社誕生了。與此同時,柳青不僅帶領群眾創業,也著手開始了《創業史》的創作。

  1955年,柳青為了更便於接近自己的描寫對象,搬家到緊挨羅家灣的神禾原畔中宮寺。中宮寺原為破廟,歸西北軍區所屬,柳青用西安一所房子兌換過來,花大氣力把它修葺後作為自己住宿和工作的地方。他還把自己的組織關係轉到崖下羅家灣支部,將全部熱情投入高級社的創建工作。9月,他動筆修改《創業史》第一部。他經常說:“咱是長安皇甫人,咱也是王曲公社社員。”柳青逝世後,按照他的遺願,將部分骨灰安葬在皇甫原畔,他要在死後俯瞰河川,即《創業史》中描寫的蛤蟆灘,注視著王曲人民怎樣續寫創業史。

  王曲鎮柳青墓柳青墓在長安有關單位和柳青文學基金會支持下得到修葺,成為長安人民寄托對自己的“柳書記”哀思的聖地,也成為王曲的一個靚麗、肅穆的旅遊景點。柳青的《創業史》是在國內外廣大讀者心目中豎起一座金光四射的“共富”創業的虹橋和豐碑。中宮寺遺址也是人們值得仰視和回味的地方。柳青在這裏組織黨員幹部學習有關互助合作化的文件,召開支部工作會,和村幹部談心,在這裏修改《創業史》第二部。1962年4月,由於管理不善,皇甫各隊普遍發生牲口死亡現象,柳青暫停《創業史》第二部的寫作,和王家斌、王培德等檢查了全公社各隊飼養室,和飼養員座談,最後由柳青執筆寫下了《耕畜飼養管理三字經》,每當人們想起這些事,想起“柳書記”,也會自然想起這半崖上的中宮寺——柳青住宅!

  三、人傑地靈的王曲鎮

  王曲這個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有了人類文明的地方,從古到今,出現了許多風流人物,例如《創業史》梁生寶的生活原型王家斌,為寫《創業史》在長安居住14年的作家柳青,享譽海內外的影星、歌星王俠、王傑父子。

  梁生寶的生活原型王家斌

  王家斌是河南四村人,他領導的重點互助組1953年秋天獲得豐收,稻子創造了全區的豐產新紀錄。王曲區委書記把這個喜訊報告給柳青。柳青完全被王家斌這個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新人的性格抓住了。第二天早飯後,柳青來到王家斌茅棚,兩個人整整談了一個上午。柳青對王家斌有了進一步了解,他便把互助合作化的注意力集中在培養王家斌的互助組。1953年12月,柳青參加了河上遊王莽村“七一”社的擴社工作,回到皇甫,安排王家斌等去王莽村取經。1954年春節剛過,柳青和縣委工作組一起,著手在王家斌互助組基礎上建立合作社。1954年3月10日(農曆二月六日)王曲區第一個初級社——勝利農業生產合作社誕生。同時,柳青開始了長篇小說《創業史》的創作,主人公梁生寶的生活原型就是勝利社帶頭人王家斌。柳青常常在磨房裏點上馬燈,給黨員和積極分子上黨課,通過加強管理和發展生產鞏固由初級社轉成的高級社。他幫助社裏換來日本矮稈良種粳稻,買來了化肥,請來縣上農技員。1956年秋,勝利社1383畝水稻獲得平均畝產710斤的大麵積豐收,創造了當地曆史上最高記錄。這一年,王家斌被評為省勞模,參加了陝西省先進代表會。1957年3月,柳青的《創業史》第一部第二稿全部完成。1959年4月起,經過六年四次大改的《創業史》第一部,以《稻地風波》為題,在《延河》連載,由8月號起,改題為《創業史》,到11月號全部載完。1960年《收獲》轉載了《創業史》第一部,1960年5月,《創業史》第一部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978年6月13日,柳青在文革摧殘,亡妻之痛後不幸病故,終年62歲。時隔12年後的同月同日,即1990年6月13日,柳青《創業史》主人公梁生寶的生活原型、柳青的摯友王家斌病逝。人們說,柳青的在天之靈,把生活中的梁生寶接走了。兩位創業者的英魂在王曲河川上空攜手乘鶴西去……令人感慨、深思,喟歎!

  柳青與王曲機械廠

  柳青要求自己終生在農村群眾中生活和工作,要寫一部百萬字以上的關於合作化曆史的小說。在哮喘病、風濕病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多參加集體勞動,生活上不計較任何待遇問題。他曾說:“咱是長安皇甫村人,咱也是王曲公社社員。”1959年,柳青將《創業史》出版的基本稿酬和印數稿酬共16065元,一文不留,全部捐給王曲公社。王曲公社用這筆錢修建了王曲農業機械廠。1961年大社化小社時,廠房又讓給了王曲衛生院。現在,這王曲機械廠遺址成了王曲人民紀念“柳書記”的一座豐碑。

  享有盛名的歌星影星和書法家

  王曲不僅誕生了震撼文壇的《創業史》,還出現過享譽藝壇的影星、歌星與書法家。

  影星王俠,長安王曲鎮人,1930年生,1949年到台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台灣亞洲電影公司參拍閩南語片,因主演《魂斷西子灣》和《雙胞女》而名揚影壇。1959年後轉演國語片,相繼參與拍攝《金色年代》、《黑蝴蝶》、《虎妞》等影片,並在台灣創立“奇利”電影公司,任董事長,現為“天樂”傳播公司顧問。1990年回大陸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醉鬼李三》。

  王俠的兒子王傑是一位歌星,1962年生於台灣,自幼酷愛唱歌。1988年奪得第二十五屆電影插曲金馬獎,灌製了3萬張唱片,迅速從台灣傳到東南亞。1989年,《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在香港轟動,榮獲“十大金曲”第三名。

  王俠、王傑父子為家鄉王曲爭得了榮譽、為祖國爭光。

  高樂三,王曲高家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秦苑書法學會名譽會長,他顏歐體皆工,尤善章草,其章草結構嚴謹,筆法渾厚,字體圓潤秀美,瀟灑典雅。他用顏體楷書書寫我國第一部憲法十六屏,在書法界享有盛名。

  四、軍事要地王曲鎮

  王曲自古是長安軍事要地。相傳,薑子牙大戰聞太師,聞太師兵敗,魂斷絕路嶺。唐朝名將郭子儀從這裏出發,糾集隊伍收複長安,讓唐代宗複位。張學良的東北軍在這裏駐紮過,後來發動西安事變。胡宗南、蔣介石在這裏盤踞過,培訓反共骨幹,策劃內戰。尤其是長安軍官訓練團,又名王曲軍官訓練團,是東北軍、西北軍駐守西安期間,兩軍首領張學良、楊虎城響應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號召,為培養抗日力量辦起來的。張學良將軍任團長,楊虎城將軍任副團長,訓練兩軍連至團級軍官。訓練由東北軍高級將領王一哲總負責,輪訓三期,每期三月,共培訓120人。1949年3月,中共黨員徐養哲領導著將甘村民團改編的王曲遊擊隊,迎接解放時達百人,80支槍,後編入長安縣大隊第一中隊。

  解放後,王曲仍然是軍事要地,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政大學、蘭州軍區後勤部汽車修理營、總後西安辦事處汽車團、總參謀部通信兵工程一團(原炮兵子校)、總參謀部通信兵通信二團、通信部第二通信總站、王曲有線通訊技術學校、蘭州軍區西安陸軍學校、陝西軍區倉庫等駐軍單位先後在王曲駐紮。其中蘭州軍區西安陸軍學校屬軍級單位,其餘為師、團級單位。1986年9月,西安陸軍學校還升格為西安陸軍學院,辦學宗旨是為蘭州部隊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具有大學和中專水平的軍政指揮幹部。王曲有線通訊技術學校同年升格為西安通訊學院,每年為全軍培養近萬名中高級軍事專業人才,遍布全國軍營及邊卡。

  五、王曲新貌

  現在的王曲鎮,2002年與皇甫鄉合並,總麵積43.21平方公裏,轄28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1萬餘戶,4萬多人,有耕地3.7萬畝。王曲鎮曆史悠遠,新石器時代就有王曲村落。1969年在青龍嶺出土的西周早期文物——丁爵,珍藏於省曆史博物館。王曲鎮南望南五台,僅八裏路,依神禾原,河水碧波翻浪,集市貿易源遠流長,“二月八”古會至今延續兩千多年,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人傑地靈,交通方便,通訊快捷。1998年開始,鎮政府帶領人民修通了連接28個行政村的沙石路一百多裏,南與環山公路接通,西與何(何家營)——子(子午鎮)路相連,北有三條大道直達西安。通訊網絡遍布全鎮各地。教育文化事業發達,1996年開始普及六年和九年義務教育,全鎮16所小學實現樓房化,給轄區內兩所中學投資900萬元。鄉上辦起了老年學校,各村都有鑼鼓隊、秧歌隊、自樂班。神禾原上的馬廠水庫占地400畝,蓄水近百萬方,自然水源充足的安溝柳溝,涓涓不斷。全鎮進行了低壓改造,更新了線路設備,降低了無功消耗,減輕了群眾電費負擔;實施農業開發,實現了路端、水旺、林密、田平、村整潔。建成反季節蔬菜大棚120棟,清水蓮菜、魚塘水麵500畝,韭菜600畝,鮮雜果500畝,花木500畝。王曲鎮從1996年開始,先後投資一千多萬元,將原來8米寬的街道拓寬到18米,蓋起了整齊劃一的兩層樓房,街道全部實行水泥硬化,栽植了風景樹,安裝了路燈。王曲古鎮舊貌換新顏。從解放初到互助合作化時期,戲劇家馬建翎、黃俊耀等曾在王曲深入生活,創作出宣傳婚姻自主、男耕女織的《梁秋燕》,此後又有著名作家柳青在這裏深入生活,創作出膾炙人口的長篇小說《創業史》,塑造了以王家斌等為生活原型的梁生寶等藝術形象,激勵人們艱苦創業。鎮黨委和人民政府帶領王曲人民,不忘“柳書記”教誨,千萬個梁生寶湧現出來,繼承先輩遺誌,發展農業、鄉鎮企業、旅遊事業,續寫創業史的新篇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王曲!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