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萬眾齊心奔小康——黃陵縣農村奔小康工作綜述

長有 紅春 王黎



1993年,黃陵縣的決策者們通過反複醞釀,一個宏大的藍圖——《黃陵縣1993年——2000年農村奔小康規劃》展現在10萬黃陵人民的麵前。從此,黃陵人由高層次溫飽型向小康型開始衝刺,努力實現富縣、富鄉、富民的農村奔小康的目標。

3年過去了,黃陵人民經過艱苦拚搏,逐步將規劃變為現實,在廣袤而肥沃的黃土地上開辟出一條寬闊的小康之路。

到1995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02億元,較“七五”末增長30.9%;農村經濟總收入3.26億元,比“七五”末增長222.4%;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七五”末的463.43元去年增到的1168元;全縣已建成小康村38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20%;貧困村由“七五”末的27個下降到11個,有90個村跨入“雙千”村行列。1995年,黃陵縣被地委、行署評為“奔小康”工作先進縣。

以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黃陵人在小康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並付出艱辛。

黃陵有著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礦藏。多少年來,勤勞的黃陵人民在這塊熱土上辛勤地耕耘著,頑強地拚搏著,編織著富裕的花環,使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主導產業初具規模,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到1992年底,全縣有一些行政村已達到或接近小康水平,有48.2%的行政村已經達到了溫飽水平,有20.8%的行政村基本擺脫貧困,但仍有12%的行政村處於貧困狀態。

如何在短短的幾年內,使這些貧富懸殊,參差不齊的村、組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達到小康水平呢?黃陵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等領導經過深入調查,反複醞釀,決定以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走脫貧——溫飽——小康的遞進發展的路子。

為了使奔小康工作紮實有效,他們確立了梯次推進、分類指導的運行機製。在確立目標任務上,突出階段性、梯次推進的發展;在組織實施上,突出係統性,把兩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全部納入奔小康工作範圍;在工作指導上,突出針對性,因地製宜,一村一策;在工作方法上,突出工作重點,抓兩頭帶中間,並在全縣範圍內廣泛開展了“抓後進、扶貧困;超溫飽、創雙千;奔小康、爭示範”活動,分年度扶持一批貧困村,創建一批雙千村,建成一批小康村,樹立一批小康示範村,由此形成了讓後進村擺脫貧困,讓溫飽村再創“雙千”,讓“雙千”村奔向小康,讓小康村再爭示範的運行態勢。

“梯次推進,分類指導”工作機製的確立,使全縣整個農村都很快行動起來。不論是貧困村,還是溫飽村,也不論是接近小康的村,還是達到小康的村,都確定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形成了村村動、戶戶動、人人動的奔小康局麵。

貧困村宋崖窯被部門包建後,製定出遠景規劃和近期脫貧計劃,組織村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選準致富項目,開發主導產業,現在人均已達1畝果,為三五年內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縣工商局包建南城村,長期在村住一名局領導和一個幹部。局長還多次到村上召開會議,研究扶貧工作,落實措施,並拿出8000元給村集體購蘋果樹苗和維修學校,兩年內建成蘋果園8公頃、雜果6.7公頃,明年該村將躍入“雙千”之列。

田河行政村位於田莊街東北6公裏處的洛河畔上,依山傍水,自古以來就是黃陵、洛川的渡口要道。他們依靠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因勢利導,興修引水灌溉工程,在種好87公頃糧食作物的同時,還種了20公頃烤煙、西瓜、小瓜、花生、大棚蔬菜,又利用山台地種了21公頃蘋果園,栽植洋槐、油鬆11萬株。去年全村工農業收入166.25萬元,人均純收入2644元。村民有了錢,為村上通了水、通了電、通了車,還通了郵,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最近,他們還在廣州開設了一個蘋果銷售市場。

暖泉溝行政村,地處橋山腳下,西包公路穿村而過,發展旅遊業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該村圍繞黃帝陵興辦商貿、服務、運輸業,去年就收入19.5萬元,人均純收入2156元。

被評為省級文明村的店頭鎮曹家峪村,在土地被國家大量征用,人均隻有0.04畝耕地的情況下,利用豐富的煤礦資源,采用股份製的形式,先後開辦了6個煤礦,並成立了華隆公司,主要負責煤礦的管理、銷售,去年產原煤23萬噸,實現產值1297萬元。現在全村擁有固定資產800萬元,公共積累260萬元,人均純收入2400元,戶戶家電俱全,還都安上了電話。

不同的起步,不同的目標,不同的路子,不同的措施,使黃陵縣各鄉鎮、各行政村在奔小康工作中各顯示出了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各個包建部門,積極幫助貧困村選路子、上項目、籌資金,努力改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在短短的兩年內,縣、鄉就投資380萬元,給26個貧困村上項目72個,使16個貧困村脫貧,其中的南城村、三岔口村、瓦吾村一步躍入“雙千”村。

一個“萬眾一心奔小康,共同富裕創大業”的可喜局麵很快在黃陵形成。



轟轟烈烈而紮紮實實的農村奔小康工作,使廣大農民從貧困走向溫飽,從溫飽奔向小康,也使黃陵的決策者們逐漸認識到,“梯次推進,分類指導”的運行機製,雖然實現了以奔小康總攬農村工作全局,但要真正實現小康目標,必須扭住核心,狠抓關鍵。

那麽,什麽是核心,什麽是關鍵呢?縣小康辦的同誌告訴我們,核心就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就是強化主導產業開發,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在實施富民奔小康的係統工程中,縣、鄉、村三級組織按照“梯次推進,分類指導”的機製要求,及時調整了工作思路,明確了主攻目標:按區域化生產的布局,以專業化生產為基礎,以產業化經營為目標,到1997年實現全縣農業人均一畝果、二分煙、三分菜,戶均三頭牛。

我們穿行於黃陵縣山區,欣喜地看到,以南北二塬為主的煙果生產基地,以沮河前川城郊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勾畫出一幅川道糧菜果實飽滿,塬峁果梨飄香,山溝牛羊遍地的田園風光。去年全縣僅烤煙、蘋果、蔬菜的麵積就分別達到679公頃、5667公頃和6000公頃。

在實施區域開發的同時,他們在專業化生產建設上,重攻質量效益,逐步建立“市場帶基地,基地連農戶,一村一業,一業一品”的生產格局,形成市場——公司——基地——農戶一體化的經濟聯合體。縣農技站和生產資料公司,為解決農民在種麥時節因煙果未售、孩子上學等造成對土地投入不足的問題,按照“公司+農戶”的主產經營方式,秋播開始後,農技站給農戶每畝地投入10公斤良種,並派一名駐村農技員負責全程技術指導,生產資料公司給農民投入定量的化肥;鄉鎮給農民每畝地補貼5元,且組織耕地深翻,來年收獲後,農技、生產資料部門隻收回產前投入。這一被列為全省生產資料係統推行的“十大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的生產經營形式,很快被廣大農民所接受。到現在,全縣與“公司+農戶”的鄉鎮和公司達到21個,聯接農戶4060戶。今年夏收後,農民懷著豐收的喜悅,給公司送金匾披紅花,以表示自己的謝意。

以生產基地為依托,實施區域開發,促進產業化的形成。現在,煙、果、肉、菜四大主導產業,已經成為黃陵縣農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成為支撐農村經濟的主要力量。在目前已建成的38個小康村中,以店頭鎮河腰、曹家峪為代表,以煤炭工業為主的工礦企業型有7個行政村;以橋山鎮印台山、暖泉溝為代表,以黃帝陵旅遊為依托,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商貿旅遊型有5個行政村;以太賢鄉安子頭、阿黨鄉新村、隆坊鎮強村為代表,以煙果、肉菜為主的主導產業型有20個行政村。這些不同類型的奔小康先進典型,發揮了其示範、引導作用,促進了鄉鎮、村組之間經濟的協調發展。

產業化的形成,也為鄉鎮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黃陵縣按照“立足資源,發揮優勢,麵向市場,多輪驅動,重點突破,全麵推進”的指導思想,針對鄉鎮企業中非煤企業比重過小的實際,有目的地大力發展建築、建材、交通運輸、餐飲服務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各類鄉鎮企業,隨即,雙龍地板條廠、龍首礦泉水廠和麵粉廠、侯莊鐵鋁鍋廠和地板磚廠、康崖底紙箱廠等一批鄉辦和村辦集體企業相繼投入生產,使全縣非煤企業達到3020個。同時,一批股份製鄉鎮企業也湧現出來。在1995年底,黃陵縣各類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9萬人,實現總產值32516萬元,實現利稅5280萬元,分別占到全縣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的35.5%和57%,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扭住了核心,抓住了關鍵,也就加快了農村奔小康步伐,為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縣現有各類專業村99個,專業戶13000多個,僅靠果業有7個行政村收入上百萬元,10個行政村收入超50萬元,收入萬元以上的農戶達到1000多個。

區域化的開發,產業化的形成,使一大批黃陵農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農村奔小康,不僅要引導農民選準路子,尋找好致富的項目,更需要強化綜合投入,增強發展後勁,為實現小康目標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如何強化綜合投入,為農民建設一個穩固的產業支柱呢?近年來,黃陵縣在認真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理順了投入渠道,改變了投入方式,堅持“適度傾斜、保證重點”的原則,逐步建立了在生產發展上以農民個人投入為主,國家、集體投入為輔的投入機製;在重點產業開發、重點項目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上,縣鄉村三級投入與農民集資相結合的投入機製。

在這一機製運轉中,縣上先後建立了蘋果、烤煙、蔬菜、畜牧業發展基金,采取有償投入、滾動發展的辦法,對生產中的一些關鍵性項目,像大棚蔬菜、基礎設施配套、果庫建設、畜種改良一次投資到位,分期償還本息,較好地解決了農民群眾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從1991年到1995年,縣、鄉兩級每年平均為農業投入的資金達400萬元以上。

通過這些基金的“引子”作用,也激發了農民群眾投入開發的積極性。康崖底鄉韓原行政村農民針對多年來荒山荒坡水土流失嚴重的問題,投工3000多個,將治理好的小流域、改造完的舊莊基地,全部建成新果園。店頭鎮河腰行政村先後投資300多萬元辦起集體煤礦3個、磚廠2個,個體煤礦3個、磚廠2個、飲食服務等第三產業50多個。據統計,去年全縣農民投入主導產業開發和農業生產資金達2900萬元,占當年全縣農業總投入的74%。

偏遠落後、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基礎設施滯後,是製約貧困村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為此,黃陵縣采取縣、鄉、村各投一點和農民投工、投勞相結合的辦法,為偏遠貧困村解決“三通”,興修基本農田,還幫助農民購置機具,不僅使全縣基本實現了“三通”,而且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耕種、收割機械化。

科技含量的高低,是決定產業化水平、效益的關鍵因素,隻有加大科技投入,才能獲得好的收入。我們在黃陵縣農村采訪,深深感到這一觀念已深入人心。大力抓培訓、抓推廣的風氣已在黃陵形成,畜禽改良、良種良作、病蟲防治、中低產田改良綜合配套、畜牧優質高產配套飼養,以及秸稈綜合利用,飼料飼草資源保護開發和農副產品保鮮、加工、貯運等8方麵的農業先進技術已在黃陵的農村大地全麵推開,60%的農村青壯年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縣上還建立了蘋果、烤煙、糧油等專業協會24個,發展種養業科技示範戶13467戶,吸引人才200餘人,引進新技術30項,開發新工藝、新產品26個。科學技術的普及和人才、技術的引進,起到了明顯的增產、增值、增效的作用,也為農民奔小康注入了活力。

農民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黨支部。黃陵縣的決策者們也深刻地意識到以黨支部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力量,是實施小康目標堅強的組織保證,沒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脫貧致富小康目標就難以實現。於是,近年來,他們始終按照“抓黨建、促經濟、求發展、奔小康”的工作思路,全麵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先進村,主要是更新觀念,拓寬視野,強化市場經濟意識,組織資源開發,壯大集體經濟,再上新台階;對於鞏固提高,主要是組織實施年度計劃和三年規劃,把重點放在發展農村經濟奔小康和創建支部上;按照“缺什麽,補什麽”的原則,為順利建成小康村消除障礙、創造條件;對於後進村,堅持“多換思想少換人,不換思想就換人”的原則,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整體提高,改善了村級支部班子整體結構,村黨支部班子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戰鬥力顯著增強,全縣已有30個黨支部躍入“小康先進支部”行列。

田莊鎮西王河行政村的黨支部班子缺乏戰鬥精神,工作不求有功,隻求過得去,群眾意見大。田莊鎮黨委及時對這個支部班子進行調整,讓有文化、有知識的年輕人進班子,吸收積極分子入黨。新組建的黨支部,帶領黨員和群眾義務挖坑修水池,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拓展通往村上的公路,平整土地給集體造果園、安裝電視衛星接收器,並組織群眾集中力量開發以蘋果、蔬菜為重點的主導產業和畜牧業,力爭在三年內建成小康村。

整建後的龍首鄉宋崖窯村黨支部,明確提出“遠抓蘋果,近抓畜牧,一年脫貧、二年致富、三年走上小康路”的口號,幫助村民製訂發展規劃,鼓勵村民建果園、養豬牛、跑運輸,使村子一年麵貌大變,堅定了村民們跟著黨支部大幹的信心。

……

綜合投入的加大,黨支部班子的整頓,為農村奔小康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有利的發展條件。廣大農民齊心協力,在廣闊的天地裏各顯身手、大展宏圖,一個個先進黨支部、一個個優秀共產黨員,在奔小康的洪流中衝鋒陷陣,發揮著戰鬥堡壘和模範先鋒的作用。



在黃陵與幹部群眾的接觸中,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怎樣能讓農民盡快富裕起來。的確,農村奔小康工作牽動著黃陵廣大幹部群眾的心,並形成了巨大的合力。

縣委每年都要召開3次以上常委會和5次以上領導小組成員會,專題研究奔小康工作。縣級六套班子領導都固定有自己的包建點和扶貧點。各鄉鎮、各包扶包建村也有主要領導負責小康工作,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齊抓共管、共奔小康的局麵。

倉村鄉秦家塬村是縣委書記張棠棣所包建的點。為了讓這個後進村盡快建成小康村,他多次進村與村民尋找問題的根源,確定經濟發展的路子,幫助村上製訂出了“近抓烤煙、遠抓林果,發展畜牧業”的規劃,並同該鄉黨委書記賈榮生和駐村工作組一起,集中精力解決群眾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組織村民改造舊莊基地和供水點,拍賣荒山建果園,新修了進村公路,還一次性引進130頭良種豬讓村民們飼養。目前,該村已發展果園20公頃,栽植烤煙4.5公頃,種蔬菜18公頃,戶均1頭牛、1隻羊,80%以上的戶都養了豬。農民高興地說,領導幹部都像這樣蹲點,不愁我們富不了。

隆坊鎮山岔口行政村距縣城50多公裏,屬黃陵縣的邊遠山區。這裏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導致人們思想守舊,耕作粗放,廣種薄收,貧困像影子一樣始終跟著他們。縣長薛光明主動承擔了這一艱巨的包建任務後,帶領工作組,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幫助該村提出了“穩糧、抓果、促養殖”的發展思路,使該村走上川地種養結合,塬區以蘋果為主導產業,走農、林、果、漁、牧業全麵發展的路子。這個村的村民按照這一發展思想,去年就建果園67公頃,修養魚水麵4公頃,戶均1頭牛,人均產糧600公斤,純收入1000元。

縣委副書記梁鴻賢包建了龍首鄉的上官川行政村後,對該村逐戶走訪,尋找問題的症結,對黨支部班子進行了全麵整頓,並紮紮實實解決了群眾關心的引水上塬、擴建學校、恢複水利設施等問題,為村上確定了川塬兩個經濟發展路子和奮鬥目標,製定了蘋果、蔬菜、沙石三個主導產業開發規劃,使上官川開始步入富裕之路。

所有縣級領導都在自己包建村裏創出業績,縣級部門和各鄉鎮的領導們也不坐等觀望,而是組織幹部全力以赴投入到奔小康的主戰場中去。縣級24個黨政部門,每個部門都明確一名領導和一名幹部包建一個小康村或包扶一個貧困村;鄉鎮年度考核責任製,也把奔小康工作放在鄉鎮年度考核首位進行考核;包建幹部都與鄉鎮、部門簽訂了目標責任書;縣小康辦則實行分片包幹責任製,做好檢查指導工作,真正做到了工作力量到位,領導責任到位,檢查指導到位,實施措施到位。同時,各單位、各部門也都圍繞“經濟上台階,人民奔小康”這一主題安排部署各自的工作。組織部門抓住村黨支部班子建設這個核心,突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在全縣開展了“12345”爭創競賽活動;宣傳部門加大宣傳力度,每年舉辦3至4期農村基層幹部“中特理論”學習班,增強廣大幹部群眾市場經濟意識;農口每年派出400多名幹部,長年抓點80多個,推廣實用技術,開展科技培訓;交通郵電、計劃財政、基礎設施辦,努力搞好農村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司法、民政等部門在農村開展了扶貧濟困、推行養老保險和開展“二五”普法工作……

今年春上,黃陵縣又選派了64名黨政機關的優秀年輕幹部到一、二期整建過的64個行政村任職,並把這確定為今年實施的“雙六四”工程。這批幹部不負眾望,一進村就與村民們打成一片,深入調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確定了自己工作的突破口,迅速打開了工作局麵。房寨子行政村下派幹部楊俊鵬,村情摸得很清,製訂的3年規劃措施得力,目標明確,操作性強,為其他下派幹部提供了工作經驗。雙龍鄉河浦村下派幹部丁秀蓮,在短時間內就給河南村民小組架通了電,還妥善解決了群眾反映較大的土地占用費等問題。店頭鎮關村下派幹部王軍平,為村上學校新建了兩間教室,恢複原村上的磚廠,改造了低壓線路。太賢鄉四聖村下派幹部地區勞動局的於東亮一到村,就挨家挨戶調查摸底,為村上建起了文化室,幫助村委會和群眾安裝上了程控電話……到目前,已有40個下派幹部為村民解決了48件最關心的“熱點”問題。

幹部群眾齊上陣,萬眾一心奔小康。黃陵掃清了曆史的塵埃,踏平前進路上的坎坷,開辟出一條寬闊而平坦的小康之路。現在,黃陵縣人民正在按照縣委、縣政府製訂的發展規劃,在小康路上疾步奮進,力爭早日跨入“小康縣”行列。

黃陵的明天一定會更好、更美、更富裕!

選自1996年9月9-12日《延安日報》

作者簡介:

長有,原名竇長有,1954年出生,陝西省黃陵縣人。中共黨員。現任黃陵縣人大人事委主任。

紅春,原名蔡紅春,陝西省黃陵人。曾任通訊組組長,現已退休。

王黎,1958年出生,陝西省延長縣人。中共黨員。現任《延安日報》社總編辦主任。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