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現代城市及城市經濟的發展背景、基本內涵與發展趨勢

榆林市市長 李金柱

遵照陝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陝北要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榆林市委、市政府分析形勢,把握大局,結合榆林實際,集中全市人民智慧,在市二屆黨代會上提出了“建設西部經濟強市、特色文化大市、綠色生態名市三大目標,著力打造能源經濟、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區域經濟”的戰略構想和工作部署。能源經濟是榆林的龍頭經濟,它將帶動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又將為能源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堅實的保障。這是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也是符合市情的科學決策。隻要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確領導下,同心同德,開拓進取,發揮資源優勢,挖掘人文優勢,打造區位優勢,榆林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

城市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產要素聚集度高、第三產業發達、人文特色凸顯的顯著特征。從總體上看,榆林還處在工業化階段的初期,城市經濟發展落後於能源經濟,已經成為榆林又好又快跨越式發展的瓶頸。抓住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兩大機遇,借鑒國內外城市經濟發展的經驗,圍繞把榆林建設成為晉陝蒙寧毗鄰地區中心大城市的目標,發展壯大城市經濟,對於推動榆林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現代城市是在技術進步並導致農業出現剩餘的條件下產生的。從19世紀開始,全世界的城市經曆了一個非常快的發展過程。一是城市化水平急劇提高。在美國,城市化的水平從1800年的5%上升到1950年的60%,直到現在的77%;在歐洲,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比例從1900年38%的水平上升到1950年的52%,直到現在的75%。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規模從1950年的30%變成了1995年的45%,到2005年有超過5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二是人口在大型城市內的聚集程度日益上升。1950年全世界隻有紐約和倫敦兩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0萬,而在1995年已經有15個城市的人口規模達到1000萬以上。三是城市在發展中內部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西方的城市在發展中呈現出三種階段性的類型。工業革命前,城市的主要生產者是土地所有者和手工業工人;在第二階段,工業革命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本家和工人階層的出現,導致了城市內大量製造業的出現和城市間的分工;第三階段,服務經濟和信息革命的快速發展使得工業型的城市轉變為後工業化的現代城市,在這個條件下城市內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更加依賴於第三產業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代城市內的分工和決策過程的細化程度比工業革命時期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和工業革命時期的城市相比,現代城市的類型不再單一化,而且城市範圍已經拓展到了原來比較明晰的邊緣之外,或者說,人口從原有的在市中心聚集的情況轉變為向郊區擴散的態勢,出現了不少中心城市,同時城市的邊界也變得越來越模糊。由此出現了由多個中心城市集中連片而成的城市組團,最終形成區域內整體效益,從而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變;促進民間儲蓄向民間資本的轉變;促進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變;促進擁有土地的農民身份向居民身份的轉變;促進點狀形態向塊狀形態的轉變。這種城市的“發展紅利”現象就是所謂的城市經濟。

綜上所述,所謂城市經濟主要是指以城市為載體,實現工業集約化發展,服務貿易業發達,國際化、信息化水平高的現代市場經濟。其手段是通過營造現代化新城,優化空間布局,建立各種經濟產業和社會生活的功能區,吸引人們來投資、就業、居住、購物及旅遊等,提高人、財、物的聚集能力,產生持續發展的經濟效應。

城市經濟是工業社會的核心,它要求城市功能的配套和產業發展聚集支撐。農業社會轉入工業社會之後,農民從農村進入城市,工業就成為了經濟的中心,產業革命的結果是近代城市的建立。從國際上的經驗來看,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走過了一條城市化、大城市化乃至大城市化群的道路。城市越大,城市聚集產業、人口的能力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一個國家真正能夠參與到國際競爭中的實際上是大城市、大城市圈、大城市群。21世紀是全球合作與競爭的世紀。以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大城市為中心區域的大城市群正成為這場競爭的主角。據《2002—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顯示:全世界範圍內,目前美國三大城市群(大紐約區、五大湖區、大洛杉磯區)的GDP占全美國的份額為67%,日本三大城市群(大東京區、阪神區、名古屋區)的GDP占全日本的份額則達到70%。

從國內競爭角度看,近年來,我國有1億多民工從農村來到城市,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經濟正向珠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環渤海地區三個大城市群聚集,三大城市區國內生產總值占到全國的38%。國家有關部門對中國人口移動做了一個分析模型,預測到2030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將形成一個人口總數為3億多的高密度空間,再加上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城市群,屆時中國將有超過1/3以上約4億多的人口聚集在上述四個區域,在隻占全國陸地總麵積3%的區域將產出占全國65%的GDP。

國內外城市經濟發展的實踐和理論研究證明,當經濟主體從一個低級平台向一個高級平台整合時,生產力要素的組合趨好、資源配置趨優、專業化分工趨強、發展成本趨低,發展紅利(指區域整合之後所帶來的發展潛力與整合之前的現狀能力之差)的“自發”獲取將呈非線性增長。例如從地級向省級規模整合時,發展紅利在原有基礎上平均提高10倍;從省級規模向跨省規模整合時,可平均提高100倍。以上規律告訴我們,人類長期以來一直在追求的經濟全球化的格局,其最高理想就是為了獲取最大的發展紅利,而組團式城市群則是目前得到發展紅利的最有效途徑。由此可見,在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建設大城市區、發展城市經濟勢在必行。榆林作為西部地區後發展城市更應該緊跟國際國內發展形勢,未雨綢繆,盡快描繪城市建設和城市經濟發展藍圖,方能在新一輪經濟增長浪潮中贏得一席之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