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四、學習是年輕幹部提高黨性修養的必備條件

劉少奇在1941年曾經說過:“共產黨員的黨性,就是無產者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就是無產者本質的最高表現,就是無產階級利益最高和集中的表現。”共產黨人的黨性,集中地表現為思想上的高度覺悟性,政治上的堅定革命性,組織上的嚴格紀律性。黨性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對共產黨員的具體黨性教育和黨性鍛煉的辯證統一。離開了黨性教育的黨性鍛煉,是一種盲目的黨性修養;離開了黨性鍛煉的黨性教育,是一種空洞的黨性修養。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學習是年輕幹部提高黨性修養的必備條件。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一個防微杜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思想覺悟從低到高,工作能力從弱到強,法紀觀念從淡到濃,憂患意識從無到有,前進方向從暗到明,社會貢獻從小到大。學習對於年輕幹部來說,是一項光榮的、艱巨的、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勞永逸、一蹴而就,必須牢固樹立不斷求索不懈奮鬥的思想。年輕的時候要認真學習,要提高黨性修養;年老的時候也要認真學習,也要提高黨性修養。周恩來那種“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年輕幹部學習、繼承和發揚。試想一個既不善於學習理論和曆史,又不勤於學習經濟和科技,還不精於學習法律和管理的幹部,才疏學淺,心浮氣躁,是不可能在深化改革中獲取成功的,是不可能在促進發展中創造成績的,是不可能在保持穩定中求得成效的。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主要不是取決於年輕幹部在數量上的多少,而是取決於年輕幹部在素質上的高低。在德才兼備的幹部標準中,德要從修身養性中形成,而修身養性一刻也離不開學習;才要從勤學苦練中培養,而勤學苦練一刻也離不開把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在幹部隊伍建設的“四化”方針中,革命化需要通過學習來奠基,知識化需要通過學習來揚帆,專業化需要通過學習來創新。知識就是形象,知識就是威望,知識就是力量。誰如果不去認真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誰就不會掌握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來龍去脈;誰如果不去認真地學習中國近現代曆史特別是我們黨八十多年的奮鬥曆史,誰就不會理解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曆史結論;誰如果不去認真學習經濟知識和科技知識,誰就不會認識經濟規律的客觀必然性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的正確性;誰如果不去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和管理知識,誰就不會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和轉變工作作風並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觀念。

總之,在年輕幹部的成長過程中,學習居於不可替代的地位,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年輕幹部的成長應是一種健康的成長,應將理論武裝、世界眼光、戰略思維、黨性修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旦忽視或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麵,都會使年輕幹部在成長的過程中走更多的彎路,繳更多的學費,甚至誤入歧途而不能自拔。

美國之我見鄭永強這次赴美國學習考察曆時28天,通過教授、專家講課,介紹美國曆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以及實地考察,對美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尤其是對美國曆史的了解,更清楚看到美國經濟科技發達的主要因素。下麵就從美國的曆史談一談美國經濟、科技發達的粗淺看法。

美國位於北美洲中部,北接加拿大、西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灣,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美洲大陸原來是一片廣袤的處女地,1497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15世紀末,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國開始向北美移民。英國後來居上,於1607年建立了第一個城鎮——詹姆斯敦。1620年12月21日,一群不堪忍受迫害、要求信仰自由的英國清教徒,搭乘一艘“五月花”號帆船橫渡大西洋來到美國波士頓附近的普利茅斯,由於他們有崇尚信仰自由的精神和建設新世界的美好想像,一直激勵著美國人不斷開拓進取。以後大批的英國移民接踵而至,大約經過100年的時間,到了18世紀30年代,英國經過同荷蘭、法國的激烈爭奪,相繼在東海岸成立了弗吉尼亞、紐約、馬薩諸塞等13個殖民地。1763年,英國在和法國爭奪殖民地的“七年戰爭”中取勝,但英國政府國庫因此而空虛,於是加緊了對北美殖民地的剝削和壓迫,從而引發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於1773年因波士頓茶葉事件而引發了武裝起義;1775年4月,在波士頓以北的列克星敦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人民的權力機構——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製定了美國聯邦憲法草案;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成立,國會宣布憲法生效,當時13個殖民地成為建國時最早加入聯邦的13個州。

美國獨立後,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至1860年工業總產值升至世界第4位,僅次於英、法、德三國。美國領土迅速擴張,1803年美國利用英、法矛盾,當拿破侖在海地戰敗時,以1500萬美元購買了法國在北美的整片路易斯安那地區,使美國領土翻了一番。1804年,美國總統傑斐遜派出一支考察隊一直西進至哥倫比亞河流入太平洋的河口,之後在1806年,美國便聲稱擁有這片沿太平洋岸西北角的俄勒岡地區。1805年又派出第二支考察隊,最後到達當時屬於西班牙的聖菲,從此開始了向太平洋的西進過程。1818年,美國向英國購買了現在是北達科他州的部分土地;1819年又向西班牙買來了佛羅裏達。1846-1848年,美國與墨西哥開戰,先後侵占了得克薩斯,又迫使墨西哥讓出了美國今天的加利福尼亞、亞利桑拿、內華達、伏他、新墨西哥、科羅拉多等州的地盤,近100年時間,美國領土增加到48個州。最後還有以720萬美元向沙皇俄國購買的阿拉斯加州和兼並過來的夏威夷群島。美國麵積937萬平方公裏,比我國少一點,其中70%是平原(而我國70%是山區),土地肥沃,且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海岸線22680公裏,美國目前僅有2.8億人口,幾乎是我國人口的1/5。

美國國土麵積大量擴張之後,大約到了19世紀中後期,美國經濟快速發展,南北戰爭之前,美國是個農業國家,以後迅速實現了工業化。1870年工業比重超過農業,1890年工業產值超過英、法、德等國,居世界第一位。從186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經濟以平均4%的年增長率發展。由於工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業實現機械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從1910年到1940年,美國用了30年時間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村中幾乎所有勞作全部由機器代替,工農之間差別已經不大。由於美國可耕種土地之肥沃、麵積之大一直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和廣闊的市場,使美國至今仍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出口大國。每年向世界市場提供大量的大豆、稻米、小麥、棉花和飼料糧。美國又擁有世界一流的大草原,畜牧業高度發達,以飼養為主,肉類和乳品產量都在世界上領先。100多年前,美國的2/3人口在農村,1930年農業人口3000萬,占全國人口的1/4,到了1980年農業人口為600餘萬,僅占2.7%。

交通運輸極為發達,全國已建立起龐大的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網絡。鐵路總長53.9萬公裏,鐵路網的平均密度為100平方公裏,有80公裏的鐵路線。高速公路係統遍布全國,全長590萬公裏,其中515萬公裏鋪好的路麵(如1935年建成的金門大橋,現在仍然是先進的),約有1.4億輛車使用這些公路係統。航空運輸更是後來居上,定期航線約30多萬公裏,遍布全國各地近千個大中城市都有飛機航班相通,國內航線每年可運輸2.4億旅客。

美國從19世紀開始重視發展科學和教育事業,在1862年就頒布了莫裏爾法案,大力提倡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教育。

1887年頒布哈契爾法案,給農業試驗站和科學研究提供新的聯邦基金。1914年的斯密·利維法案,要求州立農業院校定期舉辦展覽,向農場介紹和推廣農業科研成果,輸送人才,提高政府主管農業公務員的素質並改善其待遇。

美國許多有名的學者、實業家和億萬富翁都熱心於創辦一流的大學。例如創建於1636年,比美國建國還早140年的哈佛大學,就是由一位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學者、紳士約翰·哈佛把自己遺產的一半和400本珍藏書捐獻給該校,從而帶動社會各界集資建成的。1876年,巴爾的摩銀行家約翰斯·霍普金斯捐款創辦以他名字命名的霍普金斯大學。斯坦福大學是由修建橫跨美國大鐵路的鐵路大王利蘭·斯坦福投資創辦於1885年。1891年,石油大王J·D洛克菲勒創辦了芝加哥大學,並於生前捐贈給該校8000多萬美元。這些有名的大學對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培養大批高質量科技人員,都發揮了巨大而長遠的作用。

美國十分重視創造發明,在19世紀就有電話、鐵路信號係統、磁力礦石精選機、貝氏煉鋼爐。20世紀中後期,美國又大力加強高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主要是建立技術密集的高科技園區。短短十餘年間,全國建立了近百處高科技園區,例如北卡羅來納州的科研三角園區,其規模超過了日本的築波科學城,它最早以發展微電子、生物工程、激光和光導纖維等高技術為主,工作人員約3萬餘人。還有有名的斯坦福工業園區的矽穀,美國技術公路園區,普林斯頓森林中心高技術園區等,這些園區都為美國技術創新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美國現代化的曆程中,教育經過了一係列的改革,第一次是獨立戰爭後改革殖民地教育,創辦和發展本國的學校教育,使教育從家庭、教會的範圍內走出來。第二次是南北戰爭後為適應資本主義工業化對人才的需要,強調自然科學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從單純的人文科學的圈子裏轉向科學技術方麵。第三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促使大量來自不同國家、民族的移民加速融合,創造新型的文化而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和社會教育,推行統一的中小學教育計劃。第四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衛星上天的衝擊下,大力革新中小學教育,要求加強基礎教學和訓練。第五次是20世紀70年代,為適應高科技的發展,大力推進“社區大學運動”,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巨大需求和人們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兩年製的初級(社區)大學紛紛建立起來。至1980年秋,共新建1231所學校,學生達880多萬人,占當時大學生總數40%。

美國法律很早就規定6-16歲的青少年必須入學,人們普遍認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公立中小學由政府的稅收支持,目前一般由州政府負擔40%,聯邦政府負擔10%,鎮政府負擔50%,主要是由本鎮房地產稅支持。本地區學生免費入學,外鎮學生要交很高費用。私立中小學大多由教會支持,收費較為昂貴。美國於19世紀末即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基本普及中等義務教育,20世紀70、80年代後又向普及兩年製高等教育方向努力。

美國高等教育十分發達。從1636年建立最早的哈佛大學以來,目前已有各類公立和私立大學、學院2700所,每年入學注冊的大學生有290萬,在校學生近1000萬人,是世界上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大學生集中了大批專家和教授,聯邦政府每年給高等學校的科研經費占整個科研費用的2/3,其餘的1/3是投放到有關公司和生產部門的研究、設計單位,絕大多數科學研究實體都設在大學裏。哈佛大學建校360多年來培養出了亞當斯、富蘭克林、羅斯福和肯尼迪等6位總統,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哈佛大學的師生以“未有美國,先有哈佛”而自豪。1693年建立的威廉與瑪麗學院,是一所專科大學。美國獨立宣言的7名簽字人和3名起草人,都是這所學校畢業的。

1701年創建的耶魯大學學術水平及高,有很高的社會聲望。

美國目前在校學生6500萬人,幾乎占全國人口的1/4,美國教育費用由聯邦和州及地方政府承擔。1999年度美國教育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3%。

通過以上對美國曆史的簡單了解,不難看出,美國幅員遼闊,人口不多,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海岸線約22680公裏,海、陸、空交通便捷,國內資源豐富,從一開始,聚集了世界多個國家優秀民族和優秀人才。獨立後,美國本土沒有戰爭,給這些先期來到美國的人們提供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所以農業、工業發展很快,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又很發達,加之有一個比較適合美國的經濟製度,所以美國成為一個經濟和科技發達的國家這是必然的,這是由它所具備基本條件所決定的,沒有什麽神秘的。而我國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閉關自守,加之多起內戰,雖然曆史悠久但發展很慢,而我國還處於民不聊生階段,不能安定下來發展生產,發展經濟。改革開放後,我們打開了國門,走了出去,請了進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短短20多年取得翻天覆地的變化。

隻要我們能繼續麵對現實、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相信我國一定會強大起來。

關於現階段先進生產力代表是一個係統的論述鄭永強薛惠鋒(西北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信息化工程研究所陝西西安710072)

摘要: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一個係統,包括各個方麵。正確認識當前工人階級的狀況、科學界定新的社會階層,確立現階段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吸收其中的先進分子入黨,有利於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的繁榮,社會的進步。

關鍵詞:先進生產力私營企業主私營經濟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先進生產力是一個係統,它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推動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必然產生一係列新問題,需要我們結合當前科技革命的新形勢、新實踐,深化對先進生產力的再認識,從而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馬克思對先進生產力的係統論述及現階段實踐的發展馬克思所講的勞動主要指工人、農民的勞動,因而認定他們才是勞動者,其中工人階級是先進的機器大工業的產物,因而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的含義與形式發生了變化,不但工人、農民的勞動是勞動,而且科技人員、服務人員的勞動也是勞動,其勞動也創造價值。更因為包括私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的投資者、科技人員、管理人員與先進的生產力相聯係,因而他們也是先進生產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共產黨要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要求,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尋求先進的生產要素。從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實際上分析的是先進生產要素。為了科學地認識各種要素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有必要全麵準確地理解馬克思建立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方法。馬克思運用抽象法,在紛繁的經濟現象中抽象出商品,從商品中抽象出價值,從價值中抽象出勞動,從而創立了勞動價值論。勞動是人類有目的活動,勞動力是人們的勞動能力,包括體力和腦力的總和,馬克思指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本身。勞動力的買者消費勞動力,就是叫勞動力的賣者勞動”。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勞動力的所有者要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他們必須能夠支配它,從而必須是自己的勞動能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二是“勞動力所有者沒有可能出賣自己的勞動物化在內的商品,而不得不把隻存在於他的活的身體中的勞動力本身當作商品出賣”。“一方麵,工人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自己的商品來支配,另一方麵,他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自由得一無所有,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所必需的東西”。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這兩個條件,到封建社會末期逐步出現、資本主義製度下普遍化。馬克思強調指出:“隻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而單是這一曆史條件就包含著一部世界史。因此,資本一出現,就標誌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能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資本家無償占有了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剩餘價值,工人階級一無所有,勞資矛盾非常尖銳。

在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社會勞動有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之分。生產性勞動即創造價值的勞動,非生產性勞動即不創造價值的勞動,“從資本主義生產的意義上說,生產勞動是這樣一種雇傭勞動,它與資本的可變部分相交換,不僅把這部分資本再生產出來,而且,除此之外,還為資本家生產資本的雇傭勞動才是生產勞動”。隻有那些為資本家創造利潤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如果勞動同某種收入相交換,而並不創造剩餘價值就是非生產性勞動。在馬克思那個時代,生產性勞動隻限於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將服務性行業列入非生產性勞動的範圍,物質產品的生產居於支配地位,非物質產品的生產“同整個生產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生產勞動“是為了它們使用價值被消費”,馬克思雖然在《資本論》中也曾提到流通領域裏的包裝、分類、運輸等勞動屬於生產勞動,但在他看來,凡是服務於價值形式變化而與使用價值無關的勞動,都不是生產勞動。經濟發展的實踐已經衝破了這個理論框架,現代社會包括我國在內,已經將第三產業的收入計入國民生產總值,服務業的勞動也是生產性的勞動已得到確認。就創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來說,現在的絕大部分私營企業家通過其管理、技術的投入以及市場的開拓而參與價值創造,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也參與了價值創造。如果進一步考慮到其技術創新和管理的勞動是複雜勞動的話,其創造的價值可能多倍於直接勞動者的簡單勞動。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條件相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勞動者一無所有,人要同生產資料結合從事勞動就得被資本所有者雇傭。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工人階級成為這個社會的建設者,作為建設者就不能再是一無所有的無產者,而應該成為有產者,分享建設的成果。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富裕,富民不僅是增加人民收入,還要增加人民的財產。在此前提下,勞動者就不一定是無產者,也不一定與勞動條件相分離,他可能是以一個資產所有者的身份進入生產過程。這就是“工者有其產”,勞動者不僅以勞動得到收入,還可能以其持有的股權,或以其投入的技術和管理才能以及不動產獲取財產收入。反過來資本所有者也可能通過其管理和技術的投入而投入勞動,他們在生產中采用的是最先進的管理,用的是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先進的設備,產出的是最先進的產品,成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一個組成部分。規模大的私營企業已不是私營企業,它已經成了股份製企業,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經營方式。工人、農民是一種職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也就慢慢變成工人。

二、現階段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一個係統包括各個方麵現階段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的一部分,國有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中的一部分,私營企業的投資者、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中的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員中的一部分,都是先進生產力的組成部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一個係統,包括各個方麵。各個組成部分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推動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工人階級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如此。但黨的階級基礎中的工人成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與時俱進。一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些工人群眾的工作崗位發生變化,職工要經受競爭的考驗和市場的選擇,然而,這並沒有改變工人階級作為先進階級的曆史地位。我們的基本經濟製度和基本政治製度沒有改變,工人階級仍然是國家的主人。

職工下崗分流是市場發展中對其勞動結構進行的調整,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提高工人階級的整體素質,發揮其整體優勢;有利於清除長期計劃經濟形成的某些不良習氣,錘煉出反映時代要求的優秀品質。二是高科技迅猛發展之際,我國工人階級的特點決定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要堅持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相結合。當今先進生產力主要以高科技為龍頭,知識分子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他們掌握著科技、經濟發展的最新動態,理所當然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他職工群眾,盡管與傳統產業相聯係,但由於我國仍然存在著相當部分的手工勞動,在一段時期內,機械化的傳統產業還保持著相對的先進性,何況這部分職工所處的生產力層次已經和正在受到現代化科技的改造和提升,不完全是原來意義上的傳統產業了。三是管理勞動是生產勞動的有機構成部分,管理勞動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勞動,管理人員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與物化勞動不同,管理勞動作為一種活勞動可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其具體勞動表現為在特定生產條件下,對社會再生產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指揮和監督等活動;其抽象勞動表現為管理者與其他生產人員一道作為生產過程中人的總體要素,利用物化勞動要素,創造出物質產品,並使自己的勞動(主要是腦力勞動)凝結於新商品之中,即其管理勞動與直接生產的工人勞動一起形成新價值,實現價值增值。管理勞動是極為複雜且更為高效的勞動,是一種“生產力(率)特別高的勞動”,而“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多得多”。

可見,管理者是企業生產活動的靈魂,管理創新能實現更多的價值增值,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總之,從整體上和本質上看,中國工人階級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保持黨的先進性,就要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為此必須正確認識當前工人階級的狀況,科學界定新的社會階層,確立現階段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共產黨要長期執政,必須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對群眾基礎的分析涉及到對新的社會階層的界定,如何認識私營企業的企業主、管理者、技術人員、職工、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的社會屬性呢?我們應當看到,我國的私營企業,是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鼓勵下發展起來的,其生成、存在與當前生產力發展要求是一致的。這些階層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努力工作和合法經營,為發展生產力作貢獻,成為現代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私營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起步,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到2001年底已達202.85萬戶,從業人員2713.86萬人,注冊資本18212.24億元。據有關部門測算,2000年個體私營經濟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8000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20.13%”。私營企業主前身大部分是勞動者,他們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受益者和實踐者。盡管部分私營企業主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極現象,但總的看,其經濟活動受到國家的指導和嚴格製約,絕大多數人在政治上是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私營企業主正常的管理勞動屬於高級勞動,比一般職工的勞動可以形成更多的價值,如果他們同時從事科技工作,兼有管理與科技工作的職能,就是倍加的生產勞動,正如馬克思所說:“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了。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親自動手;隻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它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如果說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和企業分工還不複雜的曆史時期,隻有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直接相結合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那麽在分工日趨發達和生產日益社會化時期,勞動者不一定要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隻要他構成總體工人的一個有機部分就屬於生產工人,其勞動也和直接作用於勞動對象的生產工人勞動一樣,屬於生產勞動。私營企業主、管理者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和獲取更多的利益,運用自己的腦力和智慧,預測未來以確定企業的前進方向。從總體和發展的觀點來看,他們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他們不同於舊社會的資本家,不是“異己力量”。就是資本家,馬克思在揭露資本的殘酷一麵時,又肯定資本家的資本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給予了“三個有利於”的評價,即“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係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

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就要正確認識先進生產力的各個方麵,掌握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以科學標準判斷人們在政治上的先進與落後。江澤民曾經指出,能否自覺地為實現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鬥,是否符合黨員條件,是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這就是說,應當以此作為吸收新黨員的依據,而不能以從事何種職業和是否擁有財產作為依據。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並將逐漸擁有財產,擺脫‘無產’狀態”。一些人通過誠實勞動、通過資金、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按貢獻參與分配先富起來,這是正常的、合理的,是符合十六大報告關於:“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簡單地以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作為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後的標準,而主要應看其是否堅持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作的貢獻,看他們是否代表了中國的先進生產力。

三、認識先進生產力代表的現實意義認識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的代表是一個係統,包括各個方麵,有利於在政治上把握黨的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把其中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壯大黨的力量,在經濟上調動先進生產力代表各組成部分的積極性,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首先,認識到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問題是一個係統,尤其是認識到私營企業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的繁榮,促進社會的進步。一是私營企業絕大部分是改革開放以來誕生的新企業,它們大都是順應市場的需求而誕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是私營企業成長的必要條件,私營企業又具有靈活有效的市場退出或者轉換機製,使它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退自如。私營企業的市場機製和現代管理機製容易先天地和直觀地從市場競爭中自然地獲取,把這些機製帶入國有企業,可以給國有企業帶來活力。二是私營經濟的發展是我國公有製實現形式多樣化的充分條件。我國的大中型國有企業要成功地實現企業轉型,要依賴私營企業吸收社會的剩餘勞動力,要依賴私營企業來滿足社會越來越多的產品需求和服務需求。三是私營企業和政府不是控製和被控製的關係,所以,私營經濟將是促進政府轉變管理職能的推動力量,將使政府對企業的管理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從控製管理轉向服務型管理。四是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使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緊密相融,私營企業以其自身的特點和優點,將可獲得穩定的、多邊公平競爭環境。總之,發展私營經濟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製度的客觀基礎和前提條件,是大力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活躍市場、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緩解就業壓力、確保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是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國家稅收,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其次,搞好企業黨建工作,尤其是私營企業黨建工作,有利於調動各個方麵的積極性,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一是搞好私營企業黨建工作,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引導私營經濟健康發展,使私營經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二是搞好私營企業的黨建工作,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我們黨有長期領導國有製經濟的經驗,而對私營經濟的領導還處於探索階段。如何在這些經濟組織中建立黨組織和納新黨員,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全新領域,也是亟待我們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們黨能不能適應私營經濟迅速發展的趨勢,並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領導作用,是對執政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新考驗。

三是搞好私營企業的黨建工作,有利於加強黨同私營企業廣大員工的聯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隨著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在其中就業的人數不斷增加,這些員工也是執政黨的重要社會基礎。在私營企業中發展黨員,開展黨的工作,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教育員工正確認識黨發展私營經濟的政策,對於加強黨與企業員工的聯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搞好私營企業的黨建工作,有利於加強黨同私營企業主的聯係,使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做好對私營企業主的團結、引導和教育工作,吸收他們加入黨組織,使他們擁護黨的各項政策,依法經營、關心和保障員工合法權益,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這是擺在執政黨麵前十分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這項工作做好了,可以在黨和私營企業家之間架起一座聯係的橋梁,也有利於私營企業樹立正確的生產經營理念,使其更健康地發展。

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鄭永強摘要: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浪潮撲麵而來,正在對人類的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管理以及人的全麵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本文從科技創新的角度去分析認識知識經濟的產生、知識經濟的特征、知識經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麵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國民經濟信息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得人類必須研究其發展方向,探索其發展規律,並找出相應的對策,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知識經濟的出現,對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進行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科技產業。

關鍵詞:知識經濟信息技術產業改造科技創新21世紀,麵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以及中國加入WTO,人類將進入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1990年由聯合國的研究機構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知識經濟”這個全新的概念。如何認識它,如何迎接這樣一個挑戰,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曆史發展看知識經濟的產生1.知識與經濟的關係。從曆史發展來看,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7世紀,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第一次指出了知識的功利性。人們探討知識,探討未知世界,不僅是為了認識世界,掌握了知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第二階段是馬克思提出科技是生產力的觀點,把生產力作為科技和知識來看,把知識引入了經濟範疇。第三階段,1988年鄧小平同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說明科技已經由從屬地位變為主導地位,而且是“第一位”的,成為一種變革力量,一種創新力量。現在,世界範圍內,知識經濟的出現和興起,正好證明了鄧小平同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個論斷的正確性,知識經濟的核心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2.科技是如何演變成第一生產力的。科技本身的發展日益成為對經濟的一種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本身的特征以及動力機製的變化,使得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並興起了知識經濟;長期以來,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使得所依賴的生態環境與人類形成了一種非常緊張的關係,於是指出了生態係統、經濟係統和整個政治係統之間和諧發展問題。在發展的時候不但要考慮當代的需求和利益,也要用足夠的才智、能力和政治意識,去考慮下一代人類社會的需求和依賴。隻有技術的推動和社會的需求結合的時候才有可能使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才有可能出現知識經濟。

3.知識經濟的由來。真正的知識經濟概念大概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初,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後工業經濟”,以後有人提出“信息經濟”,1986年英國又提出“高技術經濟”。作為“知識經濟”第一次正式提出是1990年由聯合國的研究機構提出的。

4.知識經濟的概念。所謂知識經濟,按照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描述,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當今世界知識以各種形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有效地開發和管理知識資產;知識的戰略地位強調要增加研究和發展、教育和培訓的投資;政府應側重於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的創造、應用能力。

把“創新”作為知識經濟的核心,強調對教育科技的投資和對知識產生的高投入,這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特點。

二、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1.知識直接成為財富和商品。知識成為我們一切經濟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東西。一切經濟領域,從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知識都將起決定性的作用並始終貫徹著。

2.知識勞動者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這是勞動力結構的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千百年來主要是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比重很小,而現在在知識經濟時代,將會發生一個新的轉變,知識勞動者將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的主體。

3.人真正成為物的主宰。工業化發展的結果是人逐漸成為機器的奴隸,而知識經濟就有可能出現一種新的麵貌,人越來越成為物的主宰。主要表現為:消費的個性化,不僅是一般的多樣化,發展到個性化;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越來越平等,平等參與;計算機智能替代人的腦力勞動,使得大量的重複性的記憶性的腦力勞動、低級的腦力勞動用計算機替代,從而解放出來人的思維活動,去從事更高級的創造性活動。

4.與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還有如下主要特征:

(1)持續與全麵的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根本和火力之源。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觀念創新以及各種創新組合,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速度日新月異,隻有持續和全麵的創新,使技術與經濟、教育和文化有機結合,協調發展,才能贏得和保持競爭優勢。

(2)知識經濟一體化。所謂知識經濟一體化,是指知識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交融、相互包含的過程。一方麵,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的經濟功能日益增強,企業間的競爭焦點集中在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也是知識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另一方麵,經濟的知識取向也日益強烈,知識在產品和勞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含量越來越高。

(3)經濟發展可持續化。知識經濟產生於自然資源和環境破壞嚴重的時代,它把科學和技術融為一體,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科學全麵的認識,使人類能更科學、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現有資源。作為知識經濟發展基礎的知識是可再生的,人類的知識資源是無限的,且具有廣泛的共享性,這使得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4)信息化、網絡化。知識經濟是一種信息化經濟,信息和通訊技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信息工業,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國的距離,它使人們的思維和活動可以在同一時間交流,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交往方式。據美國商務部近來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其中包括INTERNET業務,正以比全美經濟增長快一倍的速度增長,INTERNET的信息流量每100天翻一番,僅網上交易額就已近3000億美元。

(5)全球經濟一體化。一方麵,知識經濟是一種依靠高新技術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需要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的環境;另一方麵,知識經濟本身也促使經濟全球化的產生,知識經濟的高度信息化使空間變小,距離縮短。INTERNET的迅速發展,也使得財富的分配和轉移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市場的高度開放和信息的自由、迅速流動,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6)製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服務業所占份額愈來愈大。製造業不僅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全新消費理念的提供,因而,製造業中服務功能日益加強,製造業與服務業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7)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高新技術產業及相關知識服務業是知識經濟的主要驅動力。

三、知識經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1.知識經濟使生產力的性質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在生產力要素結構方麵,知識與科技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力結構正在由傳統的“物質要素主導型”轉向“智力要素主導型”;在生產工具方麵,機器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是用機器控製機器;在勞動力結構方麵,大量的勞動力由生產領域轉向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白領工人”的數量大大增加,“藍領工人”的數量大大減少,有較高文化素質和較高技能的知識工人將是未來社會的重心;在知識經濟體製中,關於精神生產和精神生產力所起的作用,關於人本身生產和生產力所起的作用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並且其對人類生產和生產力發展將起巨大推動作用。

2.知識經濟將使傳統經濟發生根本變化。知識經濟的發展引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並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經濟,使國民經濟由能源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轉化。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知識產業迅速崛起,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知識經濟給人類生產帶來的並不僅僅是知識產業的崛起和發展,而且還包括對傳統產業的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全方位改造。

3.知識經濟將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改變了原有的經濟理論和經濟增長模型,即經濟增長方式不再主要是依賴資源和就業的增加,而主要靠技術和知識的投入,知識作為蘊涵在人力資源和技術中的重要成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這不僅使經濟長期增長成為可能,而且也使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成為可能。

4.知識經濟將改革生產關係。知識經濟中的知識不隻包括科學技術,還包括兩個很重要的方麵,一個是管理科學,一個是人文科學。科技整體的發展和轉化為生產力,有效地使用流通,如果沒有相應的管理跟上,那是沒有結果的。知識經濟中的管理正在變為一種信息管理、知識管理。知識經濟的興起,因而也對生產關係本身提出了改革要求。

5.知識經濟的負麵影響。任何事物都有兩麵性,知識經濟也有其負麵影響,一是貧富差距、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二是失業增加;三是犯罪分子將利用高技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四、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角度以及知識經濟本身的發展現實講,知識經濟所指的知識主要是科技知識。我們知道,科技知識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在科技知識由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過程中,管理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當前我國學術界一般認為知識經濟所指的知識,除了科技知識外,還應包括管理知識和行為科學知識,而其中科技知識是基礎。

2.科技創新是知識經濟的基本條件。要使科技知識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使經濟走向知識經濟,必須依靠不斷地創新。

如果一種產品幾十年老麵孔不變,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營幾十年如一沒有創新,或是隻注重從國外引進技術自己不加以創新,那是形不成知識經濟的。作為知識經濟支柱的高科技產業,其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的推出速度非常之快;傳統的農業和工業經濟要走向知識化,就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所以江澤民總書記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3.國家創新體係的建設。創新是一個從新知識產生到技術開發、試產、商品化及產業化的完整過程,既包括創造新知識的知識創新,也包括應用新知識進行產品開發的技術創新,因而創新既是一種科技活動,又是一種經濟活動,有別於原來所講的科技人員的發明創造,因此要求企業、科研、教育和政府部門協同作戰,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機製,因為任何部門都無法獨自完成整個創新過程。如創新中新知識的創造要靠科技部門;

而把新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則要靠科技界與企業界共同合作;創新最主要的人才資源,必須靠教育部門培養;

創新同樣離不開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所以,發展知識經濟必須依靠不斷地創新,而要形成一種持久穩定的創新機製,就必須把科技、經濟、教育和政府部門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即建設國家創新體係。

4.國家創新體係的目標。就是為了能更有效地創造新的科技知識,並使之更有效地服務於經濟。所以,創新有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離不開其他輔助性的創新,建設國家創新體係就是為了把各種創新有機地聯係在一起。

這樣,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的發展必須在國家創新體係的總目標下,最有效地服務於經濟發展;必須有各部門的有效合作;

必須既不斷地創造新的科技知識,又有效地把新知識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建立一種良性科技創新機製。

五、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現在,全球已經掀起了知識經濟的浪潮,世界各國都在紛紛製定戰略計劃,以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我國經濟雖然經曆了近20年的高速成長階段,但總體經濟實力仍然相當落後。在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下,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製定相應的戰略計劃,切實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更新觀念。樹立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新觀念,加強政府的推動作用,改變傳統的工業化的思維定式。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高水平的研究開發與創新能力隻能來自高水平和高效率的科教體係。建立由知識創新係統、技術創新係統、知識傳播係統和知識應用係統組成的國家知識創新係統,使得知識得以生產、傳播、擴散,人們在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可以獲得和應用所需要的知識。

2.製定科學、合理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必須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麵對知識經濟的挑戰,經濟發展戰略以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深入實施科教興國的科技戰略,加快國家主要產業的科技進步。

3.發展和改革科教事業。知識經濟的興起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科技人才是知識的創造者,是向知識經濟轉變的決定性因素。增加對教育的投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並重,改革現行教育體製,使之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知識經濟的重要特點是創新。知識的生產、知識的分配和知識的使用,都需要高素質的知識活動主體,這種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高等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學校的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能在創新中得到激活和強化。

4.大力發展基礎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優化現有產業結構。

完善、發達的基礎產業是經濟高速發展的保障,高科技產業是未來經濟的增長極。發展高科技產業來帶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快對傳統產業改造的步伐。

5.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全麵提高人員素質。知識經濟時代不再是簡單的設備競爭,而是人才的競爭。構建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結構與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結構的適應度,從而提高人才整體的利用率。重視引進人才,促進經濟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