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茶與酒、詩……

茶與酒,在漫長的人類生活史上,共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有相同之處,又有相異之點,二者相映成趣,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藝術。

酒給予人們的刺激,是使人亢奮,令人激動,使人吐所欲吐,怒所欲怒,借酒澆愁,使酒罵座,激發人對現實以外事物的向往,並能給人以幻覺,把自己帶入神奇的世界之中。人們用文字表述出來,往往就是美麗的詩文篇章,如陶淵明“悠悠迷聽留,酒中有深味”。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蘇東坡“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但隨之而來的,又常常是那種“舉杯消愁愁更愁”,“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悲愴感、失落感,是難以澆破的塊壘之愁。最後,是“但願長醉不複醒”,“明朝散發弄扁舟”,遁跡於江湖之間,痛哭於窮途末路。

茶也能給人以刺激,使人興奮。它和酒不同的是,人們對它是樂而不亂,嗜而敬之,能使人在冷靜中對現實產生反思,在沉思中產生聯想,是冷的、透明的,能夠在聯想中把自己帶到生活的彼岸。唐代詩人盧仝,好茶和陸羽並稱,別號玉川子,和陸羽的別號競陵子、桑苧翁,都常常被唐以後的人用為典故。他一生詩名頗著,屢為大文豪韓愈所激賞,但卻貧困潦倒,以至“宿舂連曉不成米,日高始進一碗茶”,以茶代食。他的詠茶詩中,最有名的是《走筆謝孟諫議惠寄新茶》,常常被人用為典故,昵稱為“七碗茶詩”,全詩如下:

日高丈午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麵,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欲嚐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掩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合得蘇息否?

詩中沒有酒後那種超常的亢奮,沒有那種“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憤激。在這裏,一切聯想都在近似於空靈的氣氛中所產生,是冷靜的、淡泊的,最後仍回歸到現實中,憂及“墮在顛崖受辛苦”的茶農。

茶和酒都能給人以刺激,這是二者的共同點,但人們對這兩種刺激的反應卻不相同,這是二者的相異之處。茶的刺激又能解除酒後的昏滯,這又是二者之所以常常共同出現在詩文中的道理。茶能滌昏去寐,遠在唐以前已為人們所認識;茶能解酒醒酲,更為唐、宋以來人們所稱道,唐人詩如白居易《蕭員外寄新蜀茶》詩:“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又李群玉《答友寄新茗》詩:“滿火芳香碾麴塵,吳瓩湘水綠花新。愧君千裏分滋味,寄與春風酒渴人。”宋人以茶解酒渴、醒宿酲,常用漢代大詞賦家司馬相如的典故。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雙雙私奔,在成都賣酒,後來司馬相如因患消渴病,懨懨而死。宋人因為司馬相如曾著牛鼻短褲做酒博士賣過酒,想象他得的消渴病是常常因困酒幹渴而死,所以常見要用茶來替他療酒病的詩句。如王令的詩:“與療文園消渴病,還招楚客獨醒魂。”僧惠洪的詩:“道人要我煮溫山,似識相如病裏顏。”還有的把自己嗜茶比做如司馬相如所患的消渴病,如蘇軾詩:“列仙之儒瘠不腴,隻有病渴同相如。”

詠茶及酒的詩文,最有名的莫過於黃庭堅的《品令·詠茶》一詞了。這首詞的上半闋前文已經引用,現並錄後半闋以成合璧: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淨。隻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鬆風,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裏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詞的上半闋,寫詩人在醉眼蒙盉中,碾煎小龍鳳團茶,在碾煎聲中,已減酒病;下半闋寫烹而飲之的感觸,這種感觸,猶如曆盡艱辛的遊子萬裏歸來,燈下見故人,相對無言、且驚且喜的心情。宋代的胡仔評這首詞“能道人所不能言,尤在結尾三、四句”,它的妙處,正在於不道別人之所道,正如書、畫藝術中所要求的“疏處走馬”、“計白當黑”,其藝術感染力正在這裏。

品茶如參禪,品茶時所需要的安詳靜謐的心境以及所追求的“自省”境界,和佛教禪宗相似。唐末的皎然和尚,是一個品茶好手,他曾把茶比做“禪經”,說茶“與禪經近”,並認為一杯清茶在手,那些佛家麵壁打坐,靜日參禪的清規戒律都可以取而代之,他的《飲茶歌》說: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漂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隻須第三飲,便能得“道”,這個“道”是“茶道”,如他在同一首詩中所說的:“孰知茶道全爾真”,不必在麵壁打坐中去追求人生的真諦,隻要得茶中三昧,就能保持人們與生俱來的“真”——天性。當時,一些僧人寫的品茶詩,清淡高遠的禪味是很濃的,如靈一和尚的《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詩:“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岩下綰舟不忍去,清溪水流暮潺湲。”本來,飲茶之形成品茶藝術,和這些出家人就分不開,唐代降魔大師在泰山開元寺興禪教,教人打坐不眠,以茶祛困,從而導致飲茶之風的普及,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唐、宋的品茶藝術,傳至東瀛,在那裏形成講究“和、清、靜、寂”的茶道,也正是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中國僧人的品茶藝術,並加以發展而形成的。

那種悠然自得、通乎禪味的氣氛,同樣也彌漫在文人隱士的詩中: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餘,率而植荒園。嘉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唐·韋應物

石碾清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閑時茶經憶古人。

宋·林逋

攜□北嶺西,采擷供茗飲。一啜夜窗寒,跏趺謝衾枕。

宋·朱熹

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嫋細香。

宋·朱熹

竹窗西日晚來明,桂子香中鶴夢清。侍立小童閑不動,蕭蕭石鼎煮茶聲。

元·馬臻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裏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

明·陸容

品茶藝術不僅是詩文歌詠的題材,還是其他藝術表現的對象。相傳唐代的《調琴啜茗圖》,是我國傳世最早的以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畫中人物都為女性,三個貴族女子,一調琴,一籠手端坐,一側身向調琴者,手持盞向唇邊,又有二侍女站立,旁邊襯以樹木濃陰、瘦石嶙峋,渲染出十分恬適的氣氛。元代大書畫家趙孟□也有以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傳世,圖中畫了四個人物,都是平民,有人一手提竹爐,另一手持盞,頭微上仰,作品茶狀;二人注目凝視,似乎正在等待聆聽高論;還有一人手執高身細頸長嘴壺往茶盞中斟茶。過去一般把這幅畫叫做《鬥茶圖》,似不正確,因為圖中所表現的,並非鬥茶場麵,改題為《品茶圖》,才名實相符。明代唐伯虎、文征明都有以品茶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傳世。唐寅的作品有《事茗圖》,圖中層巒聳翠,古木參天,小橋流水,茅屋數椽,飛瀑有聲,主客雅致。明代王稚登還有《題唐伯虎烹茶圖》詩三首,可見畫家們常常以品茶作為繪畫藝術的題材。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