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茶的古名與唐以前的飲茶

茶是很早很早以前就生長著的一種植物。隨著人們對它的認識,它有著諸如荈、□、葭萌、荈詫、□、荼、茗等等不同的名稱,這有些是因各地方言不同所產生的異名,有的則是在它生長的不同階段所得到的不同名稱。而人們把它的名稱寫定為“茶”,卻是唐代的事了。

人們一般認為,“茶”字在唐代以前的古書中還沒有出現。我們在唐以前的古書中所看見的“茶”字,是唐代人把“荼”字減去一筆而改寫的。這種說法大致是不錯的。從“荼”字中分化出“茶”字,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說,是文字發展規律——區別律作用的結果。在唐以前,“荼”字有當名詞用的,如《詩經》中的“誰謂荼苦”;有當形容詞用的,如“如火如荼”;有當做動詞用的,如“荼毒生靈”等等。隨著飲茶越來越深入於人們的生活之中,作為飲用植物的“荼”,使用頻率越來越高,人們擔心同“荼”字的其他涵義相混淆,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筆,成為今天常見的“茶”字。荼、茶二字,今天的讀音有很大差別,但在唐代,讀音卻沒有什麽不同。那時,二者的聲母都發舌音,而韻母又都在古音中叫做“魚母”的韻部之中。

在古書記載的唐以前人們飲茶的事跡中,還常常見到“茗”字,人們把飲茶叫做“茗飲”。唐代詩人皮日休,寫了十首詠茶的詩,並且寫了一篇序。這篇序後來被人們當做陸羽《茶經》的序。皮日休在這篇序文中說,陸羽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而當時飲用的方法和“瀹蔬而啜之無異”,就是說和煮菜而飲湯沒有什麽區別,或用來解渴,或用來佐餐。對這種“茗飲”,記載最詳細的是北魏人楊銜之所著《洛陽伽藍記》一書。書中記載說,當時喜歡“茗飲”的,主要是南朝人。在北方,一般士大夫們,或者本來是少數民族,或者是長期受少數民族習俗影響的漢人,日常飲用的大多是“酪漿”,即經過加工的牛、羊奶。該書卷三記載,北魏時,南方齊朝的一位官員王肅投降了北魏朝廷,剛來時,不習慣北方飲食,“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吃飯時,經常以“鯽魚羹”為菜,“渴飲茗汁”,並且“一飲一鬥”,北魏的首都在洛陽,洛陽的一些士大夫們覺得很新鮮,把王肅稱為“漏卮”,就是永遠裝不滿的容器。幾年後,在北魏高祖皇帝所設的一次宴會上,這個王肅,卻“食羊肉、酪漿甚多”。北魏高祖問王肅:“你覺得羊肉比起鯽魚羹來怎麽樣?”王肅迎合皇帝的愛好說:“羊肉好比是齊、魯衣冠大國,魚好比是邾、莒附庸小國,魚雖然不能和羊肉比美,但還是春蘭秋菊,各有好處。隻是茗葉熬的汁不中喝,隻好給酪漿做奴仆罷了。”這個話傳開以後,人們就把用茗熬的湯叫做“酪奴”,以至於北朝的士大夫們在宴會上,“雖設茗飲,皆恥不複食”,隻有一些新過來的南朝人仍然飲用。“茗”字的出現,其實是比較晚的事。東漢人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原本就沒有這個字,現在見到說文中的茗字是北宋初徐鉉新附加上去的。茗的含義是什麽?唐、宋人根據前人的傳統經驗,說茶樹上的葉子,“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遲摘的茶葉,就是較老較大的葉子,所以唐以前人們的“茗飲”,也就是用一般的大葉茶煮汁而飲,這是一種解渴式的粗放飲法。

更早一些時候,人們還把遲摘的茶葉叫做“荈”,這在古書上也有記載。

據《三國誌·韋曜傳》載,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窮奢極欲,宮廷中開起宴會來,往往從早到晚整整一天,赴宴的人每人至少得喝七升酒,不然就要受到懲罰。當時有一個叫做韋曜的大臣,酒量不大,隻能喝三升,孫皓見他力不勝酒,常常“密賜荼荈以當酒”,據三國魏人張揖的《雜字》解釋說:“茗之別名也”(《經典釋文》引)。晉代的郭璞解釋《爾雅》中的□字,“晚采者為茗,一名荈”,也是指遲摘的大葉茶。茗是南方人對茶的較早稱呼,吳國人陸機所作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說:“蜀人作荼,吳人作茗。”因為茗的別名又叫荈,所以陳壽就把現在的茶叫做“荼荈”了。用“荼荈”這兩字來表示茶的,還有東晉大文學家左思的《嬌女》詩:“心為荼荈劇,吹噓對鼎□”;也有“荼茗”連稱的,如陸羽《茶經》引南朝人著作《宋錄》記載的和尚曇濟,在八公山上設“荼茗”招待客人。

唐代以前,飲茶比較普遍的地方是蜀地。這裏有關茶的古名流傳也最多。西漢司馬相如是蜀地人,他的《凡捋篇》記載茶叫做“荈詫”。西漢末年的揚雄在京城長安做官時,寫了一部《方言》,書中記載:當時蜀西南人把茶叫做“□”。晉代的常璩寫了一本專記蜀地人物故事、地理風俗的書叫做《華陽國誌》,其中的《蜀誌》記載:蜀王“封弟葭萌於漢中,號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蜀王的弟弟名叫葭萌,住的城邑也叫葭萌。明代大文學家楊慎是四川人,他在《郡國外夷考》中說:“蜀人謂茶曰葭萌。”荈詫、□、葭萌等等,在讀音上都可以和現在的茶字讀音找出對應和沿襲的關係。

唐以前人們飲用的茶葉,是不是都是遲摘的大葉,或者隻是把這種茶葉不經加工而直接投放在釜中煮汁而飲呢?據文獻記載,還是有不同飲法的。

唐以前的古代文獻中,有早茶、真茶的記載。宋人編撰的《太平禦覽》卷八7七中收有東晉劉琨寫給他侄子的一封信,劉琨在曆史上是“聞雞起舞”的英雄。他在信中說:“前得安州早茶二斤,薑一斤,桂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煩悶,恒假真茶,汝可信致之也。”信中的早茶和真茶,是一回事。這種早茶,大概就是采摘較早的芽茶。不過這條史料還有可疑之點,因為陸羽《茶經》記載還有與這封信內容大致相同的信,原文是這樣的:“前得安州幹薑一斤,桂一斤,黃芩一斤,皆所須也。吾體中潰悶,常仰真茶,汝可置之。”一作“安州早茶”,一作“安州幹薑”,未知孰是。真茶,宋人說是多年生大茶樹上的茶葉,比起一般叢生茶來,味道更為淳厚。

唐以前人對茶葉的加工,見於記載的,是陸羽《茶經》。該書“七之事”中引《廣雅》說:“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複之,用蔥,薑、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荊是現在的湖北江陵一帶,巴是川東、鄂西北和漢中一帶。所飲用的茶葉,葉老的就和米粥一塊攪和製成茶餅,煮飲之前,先將茶餅炙烤成深紅色,再搗成茶末,並拌上蔥、薑、橘皮之類一塊衝飲。陸羽所引的《廣雅》,是三國魏時張揖所撰,這條材料也有可疑之處,因為現存的《廣雅》中並沒有陸羽所引的這段文字。同時,這段文字較長,和現存《廣雅》全書的體例也不一致。這段文字還見於宋初人所編的《太平禦覽》,材料來源可能也是轉引自陸羽的《茶經》。陸羽所引的這段文字,很有可能是唐以前人注釋《廣雅》的文字,竄入正文中,為陸羽所誤引。這段文字所記述的飲茶方法和茶葉的加工,和唐、宋人的飲茶很接近,這至少可以說明,在陸羽以前,荊、巴地區人們對采摘的茶葉已經進行了加工並製成餅狀,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投入釜中煮飲了。

各地流行的方言,是保存古代風俗習慣的寶庫。我們從宋人記載嶺南一帶人的方言中,可以推測出唐以前人們飲茶和製茶的情況。北宋趙令疇《侯鯖錄》卷一記載:當時的嶺南人“呼食為頭,魚為□,茗為薄、為夾,筆為雙、為床、為枚。”在“茗為薄、為夾”下引古書注:“溫公賞茗二百大薄”,又引《梁科律》:“茗薄若幹夾”,所謂薄、夾,既是當時稱茶的量詞,又是形容詞,是指把茶葉加工成片狀、餅狀而言。

唐以前人們飲茶的方式方法,由於史料的不足,或者傳世的史料多有可疑之點,所以在飲茶史上,至今還頗有爭論。上麵,我們主要是從茶的古稱和方言的角度談了這個問題,從中可以看出,在唐以前,人們盡管對飲茶的要求不太講究,但至少在南北朝時期,人們對飲用的茶已有所選擇,稍後並有經過加工而製成的餅茶出現。唐、宋時的團、餅、片茶,是沿襲了前人加工茶葉的方法和形製才出現的,隻不過對茶葉本身的要求更加嚴格、加工的方法更加精細、飲茶方式更加講究而已。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