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不辱使命下西洋

600年前,鄭和作為明王朝的使臣,率領龐大的中國遠洋船隊,出沒風波,不怕“洪濤接天,巨浪如山”,戰勝艱難險阻,接連七次遠航西洋。他的遊蹤遍及印度洋、亞非兩大洲的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是中華民族曆史上、人類曆史上非常輝煌的壯舉,凝聚並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數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英國學者李約瑟給鄭和下西洋以很高的評價:在15世紀上半葉,在地球的東方,在波濤萬頃的中國海麵,直到非洲東岸的遼闊海域,呈現出一幅中國人在海上稱雄的圖景。這種極為壯觀的遠航,充分證明了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企及的,達到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巔峰。

鄭和(1371-1433),原姓馬,名和,字三寶,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出身於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的父親和他的爺爺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被尊稱為“哈隻”(意即巡禮人)。鄭和的父親是個剛直篤信的回教徒,在家常對孩子們講述當年飄洋過海到麥加朝聖的故事。少年時代的鄭和,好奇地傾聽著各種各樣新奇的軼聞故事,以及父祖輩勇敢冒險的航海經曆,他那幼小的心靈對神秘的海洋和異國的風光無限向往,幻想著有朝一日也能繼承先輩的勇敢冒險精神,航行在碧波萬頃的海洋上,施展出自己的才華和抱負。

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派手下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30萬大軍,發起統一雲南的戰爭。在戰亂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閹割後,在軍中做秀童。雲南平定之後,於1385年又隨軍調往北方,先後轉戰於蒙古沙漠和遼東等地。19歲時,被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鄭和立下汗馬功勞。朱棣即皇帝位後,鄭和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1404年,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對此,鄭和的老家昆陽,至今還流傳著一句諺語說:“馬不能登殿,皇帝賜姓鄭。”顯然,“賜姓”之後便可“登殿”,也就是說得到了明成祖的賞識。鄭和出任內官監太監後不久,又被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成了朱棣得力的內臣,並奉命出使西洋。

建文四年(1402),朱棣即位。鄭和因為他是用武力從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皇位,當時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奪嫡”,不合封建的正統觀念。特別是一些前朝遺老,在政治上有的公開反對,有的消極抵製,不予合作。明成祖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改變不利的政治局麵,便派遣使臣分別出使近鄰各國,謀求恢複和發展友好邦交以及貿易往來,用這一辦法來“宣揚國威”,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聲望。同時,據說朱棣攻進南京之時,建文帝“不知所終”,有傳說是逃到海外。永樂帝當然也希望使臣借出使之便,為他尋覓建文帝的下落,防備那些逃居沿海島嶼和海外的臣民聯合起來進行反抗。為此他做了多方麵的準備工作,如在翰林院開設“八館”,訓練、培養通曉外國語和國內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人才,在福建沿海命令修造海船,還注意選拔忠於職守、才貌出眾、能夠執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另一方麵,當時國內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明成祖大規模開展外事活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明初,經過洪武時期采取的恢複生產、發展經濟的措施以後,人口增加了,耕地麵積擴大了,糧食、棉花、油料等重要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產量都有了提高。手工業也比以前發達,如礦冶業中的冶鐵,煉鐵爐高一丈二尺,每爐能容納兩千多斤礦砂。在江南,紡紗、織布成了農家的普遍副業,有的甚而發展成為比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特別是造船業,在宋元兩代的基礎上,在規模和製作工藝方麵都有新的發展,當時的遠航海船,船體巨大而堅固,如為鄭和出使西洋而建造的海船,最大的船長四十四丈,闊十八丈,可以乘載五六百人至一千人。

社會經濟繁榮,統治階級從中搜刮了大量勞動人民辛勤創造的物質財富,封建政府“府藏衍溢”,也就有能力承擔大規模外事活動的巨大開支。生產的發展,不僅使開展對外貿易成為可能,而且也成為人們的迫切需要,因為國內有可供出口的物資,如綢緞、瓷器、鐵器、土特產及手工藝品等,同時也需要進口人民生活和生產用的物資,如香料、染料、胡椒等,而那些王侯貴族、地主豪紳,更希望通過對外貿易換取一些滿足其奢侈生活欲望的消費品。

永樂三年(1405),朱棣委鄭和以大任,派他作為出使西洋各國的外交使節。鄭和海船當時,將以婆羅洲為中心,今南海以西(約自東經110°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遠至印度及非洲東部),概稱為“西洋”。明代的西洋,也包括今天的東南亞。朱棣認為鄭和勇敢、機靈、有膽略,能夠不辱使命。而且鄭和一家祖輩信奉回教,鄭和本人既是回教徒,又信奉佛教,有利於和西洋各地的回教徒和佛教徒交往。鄭和又是宮廷內官兼太監,更可以兼任為皇廷從海外采購奇珍異寶的使命。

鄭和本人因為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著繼承父祖遺風、敢於探險的勇敢精神,所以,他欣然受命,積極籌辦。在朱棣的大力支持下,他組織了一支龐大的船隊,大船六十二艘,連同中小船隻,合計有兩百多艘。使團的人員多至二萬多人,除負責保衛的軍卒之外,還有眾多的水手。船上有各色專業人員,如火長(負責羅針)、碇手(司舵)、軍匠、民匠(負責修理弓箭、器械),還有擔任翻譯的“通事”,辦理交涉事務的“行人”,以及醫生、火夫、書算手等等。每艘船上裝載著備用的糧食、淡水、鹽、茶、酒等日用品,以及作為貿易交換用的銅錢、綢緞、織錦、瓷器、鐵器等各色貨物。

規模宏大的船隊浩浩蕩蕩,於永樂三年(1405)六月,從蘇州的劉家港啟程,泛海至福建長樂,然後借海上信風之助,由閩江口五虎門揚帆出洋,馳向浩瀚的海洋。

船隊首航直抵占城,然後到爪哇的蘇魯馬益,再到蘇門答臘島南部的舊港。以後又由舊港到馬來亞半島西岸的滿剌加(即馬六甲)。鄭和下西洋鄭和就在這裏建立據點,修造倉庫,駐紮兵營,短暫休整。然後由此出發,向西北到蘇門答臘島北部的蘇門答臘國(以後稱“亞齊”),又西航至錫蘭山(即錫蘭島),然後繞印度半島南端而北,到達葛蘭(今印度西南沿海阿勒皮一帶)、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裏(今印度西南沿海科澤科德一帶)等地,最後在永樂五年(1407)秋季,順利返航回到中國。

從此以後,鄭和曆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先後二十九年,七次下西洋,行蹤遍及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等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即占城(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暹羅(泰國),滿剌加,彭亨(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舊港、爪哇、阿魯、南巫裏(以上均屬今天的印尼),錫蘭山(斯裏蘭卡),溜山(馬爾代夫),榜葛剌(孟加拉),忽魯謨斯(伊朗),祖法兒(佐法兒),阿丹(紅海的亞丁,屬也門人民共和國),比剌、竹步、不喇哇(屬索馬裏),木骨都束(即今索馬裏的摩加迪沙),麻林(即麻林地,屬肯尼亞),天方(即麥加,屬沙特阿拉伯)等。其航線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遠至波斯灣和非洲東海岸。

鄭和不愧為我國古代傑出的航海家,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航海事業,並在與驚濤駭浪的搏擊中,表現出不畏艱險的英雄本色和卓越的組織、指揮才能。在長期的航海生涯中,他和眾多助手不斷總結經驗,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知識,順利地完成了使命。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