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戰檔案

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寒冷的北風呼嘯著,一個穿著單衣的小女孩蜷縮在屋子的角落裏。

“媽媽,天氣這麽冷,你為什麽不生起火爐呢?”小女孩在瑟瑟發抖。

媽媽歎了口氣,說:“因為我們家裏沒有煤。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

“媽媽,爸爸為什麽失業呢?”

“因為煤太多了。”

這看似不可思議的矛盾就是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裏的場景,揭示的正是資本主義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真實曆史。在危機席卷美國時,一噸噸的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使之成為一條白色河道;一車車的大肥豬被趕下河。據曆史資料記載,僅1933年一年之中,就有640萬頭豬被活活扔到河裏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付之一炬。經濟危機似乎是帶有傳染性的,同樣的場景在英國、法國、丹麥、荷蘭也隨處可見,整箱的水果、整船的水產品、整袋的咖啡豆被直接倒進大海,無數的畜牧產品被焚燒或掩埋。看到這樣的場麵,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是人類供應如此之多的物質產品已經大大超過實際需要消費的量,所以隻能采取銷毀的方式。關於這個問題,馬克思有過深刻的論述和經典的回答。

隻要關注一下那個時代勞動者的生活狀況,相信所謂“生產過剩”的提法自然會不攻而破。如同前麵故事裏的工人家庭一樣,廣大的勞動者還是正缺衣少食、忍饑挨餓,過著極端貧苦的生活。當時的歐美,失學兒童數以十萬計,營養不良的兒童比例竟然高達90%以上;大批的工廠礦山企業關門倒閉,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失業。

這就構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一邊是在生存線上掙紮的勞動大眾;另外一邊則是大量的糧食、肉、奶和棉花、羊毛被白白地毀掉。

這種過剩並非“真正過剩”,而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過剩。這種過剩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因為資本家為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在生產製造環節,加緊進行擴大生產和密集生產,大規模增加了產品供應;而另一方麵則加強剝削,廣大勞動者卻身無分文,無錢來購買足夠的食物用品,所以所謂產品的“過剩”隻是相對於廣大勞動者的實際購買力過剩,而非消費需求量過剩。

在利潤與道義麵前,資本家選擇了追求利潤。資本家“暴殄天物”的行為使得可消費的產品大為減少,而“物以稀為貴”就能維持產品一個高價,保證高額利潤的創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次經濟危機,從1929年秋天開始,起源於美國,隨後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蔓延。據估計,這次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933年,危機造成了總計約2500億美元的損失,國家經濟癱瘓,社會生產倒退。經濟危機也引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危機。

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得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走向了不同的政治發展方向,同時也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宣布實行“新政”,采取凱恩斯的“國家幹預經濟”的辦法,強調以往市場的充分利用,開辟國內新產業來緩和經濟危機。另一些國家,如德國、日本等,為征服和獲取新市場,則選定了依靠暴力與槍炮,武力奪取殖民地人民的物資和廉價勞動力,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權,瘋狂地擴軍備戰。於是,兩個戰爭策源地在歐洲和亞洲分別形成了。新的世界戰爭的陰雲開始籠罩地球。

通往慕尼黑之路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裏尼、張伯倫和達拉第等人在慕尼黑的“元首官”裏進行秘密會談。次日淩晨1時半,四國簽訂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協定——《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根據協定,捷克必須從10月1日開始的10天內,把蘇台德區及其附屬的一切設備無償地交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名代表雖然早早的來到會談地點,但卻不允許有發言權,隻能在會議室的隔壁房間裏默默地等待四個大國對其祖國命運的判決書。

其實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1938年3月,德國兵不血刃地吞並了奧地利後,捷克斯洛伐克就成了希特勒瞄準的下一個目標。希特勒妄圖征服世界,捷克斯洛伐克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它可以作為德國向東進攻蘇聯的跳板,同時也便於向西攻擊英、法的重要陣地。戰爭對於希特勒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不過,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受到“欺侮”還是成了他口中的托詞。大約300多萬日耳曼人生活在德捷邊境的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希特勒叫嚷著不能容忍有人“欺侮”德國境外的日耳曼人,要替他們“主持正義”。希特勒指揮該地區居民起來搞納粹黨組織,並不斷製造事端,要求該區域“自治”並脫捷入德。

此後,德軍大規模地向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集結,並因此而擬訂了“綠色計劃”,把10月1日定為正式進攻捷克的日子。國難當頭,捷克政府也相應加強邊境的作戰兵力。兩軍對峙,戰爭似乎一觸即發。然而此時,另外還有兩個感覺非常頭疼的人,他們就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首相達拉第。達拉第打電報給張伯倫,催他去見希特勒,要他“盡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張伯倫發給希特勒一份十萬火急的電報,電文如下:“由於局勢越來越嚴重,我有意前來看你,以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我想乘飛機前來,並準備明天動身。”

為什麽兩國元首會對德捷對峙的局麵如此緊張呢?究其實質是他們都害怕卷入戰火。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捷克同英、法都訂有互助同盟條約,如果德軍進攻捷克,英、法按照條約規定必然卷入對德戰爭中,而英、法又不想卷入這一戰爭。

9月15日張伯倫趕赴德國的貝斯加登拜見希特勒。此時,希特勒也對張伯倫的來訪喜出望外,因為當時的德軍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戰備。實際上,不僅德國國防軍參謀部明確反對侵略捷克的軍事冒險;而且如果英法站在捷克一邊的話,德國就根本不敢輕舉妄動。希特勒抓住了英法領導人的弱點,在與張伯倫的秘密談判中不惜以世界大戰來威脅要解決捷克境內300萬日耳曼人的問題。

深怕戰火燒身的張伯倫顯然還沒有弄清希特勒等待的是什麽。希特勒深知英法兩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互助同盟條約的脆弱,於是單刀直入,直接詢問英國是否同意割讓蘇台德區。希特勒還表示,占領蘇台德區是他對西方最後一次領土要求。這一赤裸裸的侵略問題並沒使張伯倫大吃一驚,他在出發之前已經和法國首相做好了約定,寧肯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也不要引火燒身。處於這樣的心理前提,張伯倫慢條斯理地回答:“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在德國之內還是之外,原則上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其中含義在於暗示英法同意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了。

回到倫敦的當晚,張伯倫便召開了內閣會議,開始宣講和貫徹秘密會談的“共識”,鼓吹隻有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才是阻止希特勒進犯整個捷克的唯一途徑。隨後,張伯倫又與達拉第經過一番秘密的策劃,炮製了一項慷慨出賣捷克的計劃:“凡是蘇台德區日耳曼居民占50%以上的全部領土,都直接轉讓給德意誌帝國”。捷政府很不滿意盟友們提出割讓蘇台德區給德國的“建議”,並表示拒絕。而英、法兩國以解除盟約為要挾,還警告捷克要對可能挑起的戰爭負全部責任。弱國無外交,萬般無奈之下,捷克政府隻好選擇屈從英法的利益,同意割讓領土。

英、法兩國政府為了自己的“安全”,不惜犧牲小國的利益,去助長法西斯的野心,卻不知最後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1939年3月,德國侵占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5個月後,德國侵略波蘭,挑起了對英、法的全麵戰爭。

“慕尼黑陰謀”是30年代英法對法西斯綏靖政策的繼續和頂峰,《慕尼黑協定》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使德國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勵,實際上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擴張,加速了世界大戰的到來。

閃電戰吞噬波蘭——二戰爆發

1939年9月1日淩晨,德國突然出動58個師、28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和6000門大炮,向波蘭發起“閃電式進攻”。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閃電戰又稱閃擊戰,就是利用大量快速部隊和新式武器發動猛烈攻擊,在短時間內取得戰爭勝利的一種戰術。這種新的軍事思想是一戰後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提出來的,他認為由於坦克的高度機動性,在空軍的配合下大量使用坦克部隊可以速戰速決。最初,富勒的這種先進戰術思想未能在英、法軍界引起重視,反而被當做一種嘩眾取寵的主意,許多將軍仍然堅持認為坦克隻能配合步兵作戰。然而這種戰術思想被戰爭狂人希特勒所看中並采納了,在二戰開始時用於突襲波蘭便大獲成功。

法西斯德國之所以選定把波蘭作為其侵略戰爭的開始,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波蘭重要的戰略地位,占領波蘭是希特勒稱霸世界的戰爭總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臨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臨波羅的海。除了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波蘭還是當時英法在歐洲諸盟國中軍事上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德國如果占領波蘭,不僅能獲得大量的軍事經濟資源,而且還能大大改善自己的戰略地位;既可以消除進攻英法的後顧之憂,還可以建立襲擊蘇聯的基地。因此,德國在吞並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下一步侵略的目標就定在波蘭。

從1938年10月起,德國就向波蘭接二連三地提出領土要求,要波蘭交出“波蘭走廊”和但澤地區,並將在“波蘭走廊”的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也轉讓給德國。這些無理苛刻的要求遭到了波蘭政府的嚴詞拒絕,於是希特勒決定用武力迫使波蘭就範。德軍侵波戰爭的計劃代號為“白色方案”,其戰略企圖是:利用裝甲兵團和優勢航空兵,實施突然襲擊,首先殲滅維斯瓦河以西的波軍主力,占領西部和南部工業區,然後向波蘭腹地推進,圍殲波軍殘餘部隊,力求兩周內一舉滅亡波蘭。波蘭戰役,是法西斯德國“閃電戰”在戰爭中的首次應用。為了保證能迅速、突然地吃掉波蘭,希特勒在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玩弄了一係列欺騙手法,大放和平煙幕,麻痹對方,以掩蓋其緊張的戰備活動。對原來與波蘭有邊境爭議的但澤走廊和但澤市,希特勒故意表示“德國方麵,可延至來年或更久”;並向英國政府示意:“但澤問題乃屬地方性問題。”在發起戰爭的前幾天,德國還派遣了一艘戰艦偽裝為訓練艦訪問但澤,並派了一個“軍事友好代表團”訪問波軍參謀部,並向波蘭軍事當局解釋:“德國準備進攻波蘭全是謠傳,德國確定不動員。”直到臨戰前幾小時,德國外交部長還假裝非常親熱的樣子接見了波蘭駐柏林大使,並舉行會談。會談後,柏林電台立即廣播了德國的和談提案。在一片和平氣氛的掩蓋下,希特勒向波蘭邊境集結了大量軍隊和作戰物資。部分德軍還扮成但澤軍隊模樣,從東普魯士開入但澤。德國的法西斯組織“黑衛團”,也以進行體育比賽為名進入但澤。

當一切都準備充分後,就隻差一個發動戰爭的理由了。為了所謂“名正言順”,希特勒導演了“德國遭到波蘭侵略”的鬧劇。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蘭軍裝的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軍,襲擊了德國邊境的格萊維茨電台,在廣播裏用波蘭語辱罵希特勒和德國,並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實際上是德國囚犯的屍體。接著,全德各電台都廣播了“德國遭到了波蘭突然襲擊”的消息。9月1日拂曉,德國便大舉入侵波蘭。

依據閃電戰的要求,德軍首先出動了2000多架轟炸機,對波蘭全國主要的機場、電站、橋梁、行政中心、交通樞紐狂轟濫炸。在飛機空襲的掩護下,以坦克和摩托化師為先導的地麵部隊迅速突破了波軍防線。深入波蘭陣地後,德軍如入無人之境,每天向前推進將近60公裏。

除了利用飛機、坦克、大炮實施正麵進攻外,德軍還利用潛伏在各地的奸細製造恐怖和混亂。9月16日,德軍兩個兵團就勝利會師,次日完成對首府華沙的合圍。波蘭與英法兩國曾訂有盟約,德波戰爭爆發後,9月3日,英法政府對德宣戰,並表示要履行保護波蘭獨立的諾言。但實際上英法政府卻宣而不戰,開始了奇怪的“靜坐戰爭”,沒有認真援助波蘭。波蘭當局被希特勒最初所製造的假象所迷惑,錯誤地認為德軍主力被英法牽製著,不會東調進攻波蘭。等到發現德軍大兵壓境時,波蘭政府才遲遲於1939年8月24日開始局部動員。由於時間倉促,波軍隻動員了40個師和22個旅倉促應戰,結果在德軍的進攻下,防線迅速瓦解。波蘭政府於9月16日逃往國外。

德國突襲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從此把人類引向了戰爭的深淵。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法國港口城市,在二戰期間,它卻以世界上最大一次撤退的發生地而聞名於世。在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短短9天的時間裏,近34萬英法聯軍在這裏奇跡般地逃脫了德軍的三麵重圍,回到英國本土,從而為英國後來的反攻保存了實力。

德國法西斯1940年5月10日開始進攻西歐。當時德國擁有100多個師,300多萬軍隊,相當於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的總和。如若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能夠積極聯合,共同抗衡德國,則德國的閃電般的進度就無法實現。然而處於虎狼之側的法國卻認為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完全可以保證國家的安全,因而戰略上呆板保守,心態上高枕無憂,對德國的步步緊逼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隻有小規模的互射,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也稱“靜坐戰爭”。

法國的消極應戰終於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德軍沒有攻打馬其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擊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而後悄悄繞過馬其諾防線直插法國腹地。法軍猝不及防,整個防線迅速瓦解,擁有數百萬之眾的法國軍隊大部分投降或做了俘虜,隻有數萬人與駐法英軍一起從敦刻爾克渡海逃往英國,法國這個曾稱雄歐洲大陸的大國在短短的半個月時間內即宣告滅亡。不久,德國法西斯的鐵蹄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在1940年與法國的戰局中,德軍於5月20日進抵英吉利海峽,切斷了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比、荷盟軍與索姆河南部法軍主力的聯係。英法聯軍多次實施反突擊,均因兵力不足、行動時間不一、缺乏空中支援和統一指揮而未能奏效,約40萬英法聯軍處於三麵被圍之勢,被迫陸續退縮到敦刻爾克地區,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成為他們唯一的海上退路。希特勒的一念之差給了聯軍一次撤退的大好時機。24日,希特勒出於保存裝甲部隊實力的目的,命令從側後包圍聯軍的德“A”集團軍群停止前進,把圍殲任務交給空軍和從正麵進攻的“B”集團軍群,從而耽誤了時間,貽誤了戰機。

因為敦刻爾克港口本身就是一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所以形勢仍然萬分危急,40多萬人要趕在德軍大規模轟炸圍攻之前從這個港口撤退。

26日,英國政府下令實施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計劃,多佛爾港司令拉姆齊海軍上將被任命為撤退行動總指揮。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3萬人。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共派出各式各樣的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遊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隻。英法聯軍撤退開始後,德軍馬上加強了地麵進攻,並從空中和海上攻擊英法運輸船隊。英法聯軍頑強抗擊,在英空軍掩護下經9晝夜奮戰,將33.8萬餘人(其中法軍12.3萬人)撤至英國。

在這次大撤退中,各類運輸船隻組成了一隻奇怪的“無敵艦隊”,沒有精良的裝備,沒有安全的護航。這支船隊中有政府征用的船隻,但更多的卻是自發前去接運部隊的人民,雖然沒有命令要求他們冒生命危險,但不列顛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以及對世界和平的追求卻讓他們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次“營救活動”中。

陸上等待的士兵無疑是處境最為危險的,時間滯後一點就意味著生命的失去,但是他們富有紀律性,即便已經連續戰鬥了十多個日日夜夜,缺少睡眠、忍饑挨餓,然而他們一直保持隊形,始終服從統一調度指揮。經曆過敦刻爾克戰鬥的老兵們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擁有一種極為嘶啞的嗓音——一種榮譽的標記——“敦刻爾克嗓子”,這種嗓音就是因為撤退現場到處充滿著嘈雜聲、高射炮聲、機槍聲導致人們“高聲喊叫”而留下的後果。

英國曆史學家評論說:“歐洲的光複和德國的滅亡始於敦克爾克”,而德國決定由空軍取代地麵裝甲部隊消滅敦克爾克的盟軍則被視為二戰初期“德軍最大的失誤”。

不屈的列寧格勒保衛戰

列寧格勒原名聖彼得堡,是彼得大帝於1703年建立的俄國“歐洲之窗”,二百多年來一直是遼闊的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也是十月革命的發源地。1924年,為了紀念蘇聯偉大的革命領袖列寧而把它更名為列寧格勒,被人們稱為“蘇聯第二首都”。

德軍統帥部考慮到政治、經濟和戰略意義等因素,將列寧格勒定為其侵略的首要目標之一。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攻占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德軍統帥部想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從而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於是希特勒調集了40個師、6000門大炮和1000多架飛機向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發起了瘋狂的進攻。

在希特勒1940年12月18日發布的第21號訓令,即“巴巴羅薩”計劃中,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從東普魯士出發,消滅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的蘇軍部隊,而後同芬蘭軍隊協同,於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寧格勒。希特勒對自己的閃電戰術十分樂觀,他宣稱,屆時他要前往列寧格勒冬宮廣場檢閱軍隊,把慶功宴會擺在列寧格勒阿斯托裏亞飯店。

北方集團軍群由勒布元帥指揮,共22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其中有第4裝甲兵團下轄曼施泰因上將的第56裝甲軍、萊因哈特上將的第41裝甲軍以及黨衛軍“骷髏”摩托化師。

蘇軍擔任列寧格勒防禦任務的總指揮是西北方向總司令伏羅希洛夫元帥,加上西北、北方2個方麵軍,共5個集團軍、37個步兵師、9個騎兵師和10個裝甲旅參加了防禦。

7月1日,德軍占領拉脫維亞首都裏加。7月4日,德軍突破了蘇軍在拉脫維亞——俄羅斯邊界的防線,接著德軍又在7月9日輕鬆占領了蘇軍棄守的普斯科夫,打開了通往列寧格勒的大門。再加上芬蘭軍隊東南、卡累利阿兩個集團軍猛烈進攻列寧格勒北麵芬蘭一側,此時列寧格勒已經陷入了德、芬兩軍的南北夾擊之中。

伏羅希洛夫緊急動員百萬列寧格勒居民夜以繼日地圍繞列寧格勒構築了三道防線。因為蘇軍的頑強抵抗以及盧加河畔的天然屏障阻礙了北方集團軍群的推進,使希特勒7月21日前拿下列寧格勒的計劃破產了。7月19日,希特勒發布第33號訓令,命令中央集團軍群的霍特第3裝甲兵團向北轉進,切斷列寧格勒——莫斯科之間的交通線,並協助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盡管如此,德軍8月份的推進速度還是下降到每天2公裏。8月21日,南路德軍占領楚多沃,切斷了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8月底,北路德軍進至距列寧格勒城南僅20公裏的斯盧茨克——科爾平諾地區。9月8日,南路德軍到達列寧格勒城東麵的拉多加湖南岸,占領施呂瑟爾堡,切斷了列寧格勒與外界聯係的最後一條陸路交通線,將列寧格勒三麵包圍,隻有拉多加湖一邊可以與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聯係。形勢對蘇聯極為不利,列寧格勒似乎已經岌岌可危。

9月9日,德軍又向列寧格勒發起新的進攻。進攻前,德軍對該市進行了猛烈的炮擊和空中轟炸,情況異常緊急。德軍已突進至城市接近地。朱可夫大將負責指揮方麵軍,他領導的方麵軍軍事委員會作出的第一個決定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蘇聯軍民團結一致誓死保衛列寧格勒。德軍統帥部未能實現其在9月份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遂於10月中旬決定向季赫溫實施突擊。11月8日,德軍奪取了季赫溫,切斷了最後一條鐵路,這條鐵路是將物資運至拉多加湖,再由水路運至被圍城市的必經之路。12月9日蘇軍又攻占了季赫溫,並將德軍趕過沃爾霍夫河。在1941年冬季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裏,列寧格勒人奇跡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麵上開辟了一道冰上公路,通過這條與外界聯係的唯一“生命之路”,運進糧食,運出傷員,從而戰勝了嚴寒和饑餓的威脅,挫敗了德軍困死列寧格勒人的企圖。

1942年1-10月,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的突擊集團東西夾攻和錫尼亞維諾方向實施的頑強戰鬥,疲憊消耗了德軍基本兵力。但是由於兵力、兵器不足和軍隊指揮上的缺點,兩次戰役都未取勝,未能解除城市封鎖。這段時間,在列寧格勒附近,掀起了群眾性的狙擊手運動。

1943年1月12日,列寧格勒方麵軍所屬第67集團軍各兵團、沃爾霍夫方麵軍所屬突擊第2集團軍各兵團和第8集團軍部分兵團,根據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命令著手實施“火星”戰役。在1943年夏秋戰鬥中,列寧格勒方麵軍和沃爾霍夫方麵軍以積極行動打破了德軍再度前出至拉多加湖沿岸和重行封鎖列寧格勒的企圖。蘇軍肅清了沃爾霍夫河岸基裏希登陸場的德軍,攻占了德軍堅固防禦樞紐部錫尼亞維諾,從而改善了自己的戰役形勢。

由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左岸烏克蘭、頓巴斯戰役及第聶伯河戰役中的勝利,至1944年初已具備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兩市附近實施進攻的有利條件。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的結果使德北方集團軍群遭到重創,列寧格勒州幾乎全境解放。1944年夏,蘇軍擊潰了蘇德戰場北翼德軍戰略集團,從而注定了芬蘭退出戰爭,德軍戰略路線的北翼處於徹底崩潰邊緣。

列寧格勒會戰截至1944年8月10日結束。這次會戰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軍事戰略意義,因為這次會戰牽製了德軍重兵和芬軍全部兵力,因而對蘇德戰場其他地段的戰鬥行動進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也就是今天的伏爾加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遊西岸、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的60公裏處,是蘇聯疆域在歐洲部分東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

斯大林格勒大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民的偉大衛國戰爭,是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並粉碎納粹德軍集團而進行的一次激烈的大規模會戰。這次會戰曆時六個半月,從1942年7月17日德軍進攻開始到1943年2月2日蘇軍反攻勝利結束,以1942年11月19日為界,從蘇軍的角度可以把整個會戰分為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兩個階段。

法西斯德軍及仆從軍於1941年6月22日不宣而戰,開始實施“巴巴羅莎計劃”,閃電入侵蘇聯國境。蘇德戰場上,雙方的戰事主要是圍繞攻城與守城來進行。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季戰局中,蘇軍的主要任務是消除德軍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高加索的威脅。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麵進攻計劃,但是仍然暫時保持著優勢兵力。1942年4月5日,希特勒簽發了第41號作戰指令,處心積慮地布置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軍事計劃,德軍意在通過占領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聯北部重鎮同南部的聯係,占領高加索石油區、頓河和庫班地區,進而包抄莫斯科。希特勒知道兩線作戰必然會以失敗告終,為了能夠專心對付英美、奪取中近東和印度,就必須盡快消滅蘇軍主力,移師西線。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希特勒決定孤注一擲,在六七百公裏的蘇德戰場南線部署了150萬左右的兵力。

在夏季戰局中蘇軍失利。7月17日,德軍第6集團軍進抵頓河大彎曲部,威逼伏爾加河和高加索地區。針對德軍企圖,蘇軍最高統帥部組建了斯大林格勒方麵軍與之對峙,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了。

從7月17日起,蘇軍第62、第64集團軍與德軍第6集團軍進行激烈戰鬥,開始了方麵軍主要防禦地帶的爭奪。至8月10日前,該部蘇軍退到頓河東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層防禦圍廓,阻止了德軍前進。8月19日,德軍再次發起猛攻,從西麵和西南麵同時實施向心突擊,力圖攻占斯大林格勒,並出動幾千架次的飛機對城市進行了狂轟亂炸,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德軍一部分兵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逼近伏爾加河畔,企圖從北麵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奪取該市。激戰一直持續到9月12日,德軍統帥部以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同時出擊,行進過程中奪取斯大林格勒的計劃破產了。

當德軍從西麵和西南麵逼臨城區時,固守斯大林格勒的蘇軍第62、第64集團軍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從9月13日起,德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區,向市中心的第62集團軍各兵團反複發動衝擊,切斷了蘇軍第62集團軍與第64集團軍的聯係,並占領了斯大林格勒第一火車站。27日德軍又發動了第二次強攻,開始了爭奪紅十月村的戰鬥和巷戰。在這種危急形勢下,斯大林把近衛第13師調過伏爾加河,與侵略者展開殊死搏鬥。第一火車站爭奪戰進行了一周之久,車站十三度易手。從9月中旬起,雙方把全市的廣場、街道變成了戰場。到了9月底,戰鬥重心轉移到北部工廠區。11月11日,蘇軍做好了反攻準備時,德軍雖已突入市七個區中的六個區,但最後一次強攻,仍未能占領整個城市。在蘇軍的不斷打擊下,德軍的進攻力已消耗殆盡,被迫轉入防禦。

斯大林格勒軍民的英勇戰鬥,為蘇軍的全麵反攻贏得了時間。1942年11月19日,經過猛烈的炮火準備,集結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麵和南麵的蘇聯紅軍揭開了反攻的序幕。經過兩天戰鬥,突破了德軍防線。23日,南北兩麵的蘇軍會師於卡拉奇,把德軍第6集團軍及坦克第4集團軍一部共33萬人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希特勒急令鮑羅斯死守陣地,並答應派援軍前去解圍,空運作戰物資,然而已為時太晚了。1943年1月10日,蘇軍開始了旨在分割並各個消滅被圍德軍的進攻。到31日被圍的南部德軍被消滅,以第6集團軍司令為首的殘部投降。2月2日北部德軍投降,堅持了6個月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終於結束了。蘇軍消滅了德軍在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約150萬人。由德軍及仆從軍所組成的最大軍隊集團徹底遭到覆滅。

曆時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以蘇軍的輝煌勝利和德軍的慘敗而告終,德軍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反攻,蘇軍則一步步收複失地,並攻入德國本土。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的勝利,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偉大轉折。

“虎!虎!虎”——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仍然如往常一般陽光明媚,水波碧藍。然而就是這一天,卻是美國人永遠感到痛心和羞恥的日子。因為就在這一天早晨,駐紮在珍珠港附近的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到了日本的沉重打擊。

這天清晨,本來有兩個值班的美軍新兵在雷達監視器前無聊地擺弄儀器時發現有一群飛機從東北方向130海裏外朝瓦胡島飛來。陸軍基地的值班軍官卻告訴他們別多管閑事,並說那是美國空軍的B-17飛機從本土飛來。

港灣裏輕鬆安詳的氣氛很快就消失了,一場災難從天而降。雷達熒屏上顯示如蝗蟲一般湧向太平洋艦隊基地的飛機實際是從日本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83架日本飛機,它們的襲擊目標正是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為什麽珍珠港會成為日本攻擊美國的首選之地呢?回顧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原因。法西斯德國的節節勝利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給日本注射了一劑強心針,為了擺脫困境,日本叫囂“不要耽誤了末班車”,企圖以海洋政策的勝利來挽救大陸政策的失敗,因而決定實施南下戰略。而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南部,東距美國西海岸2090海裏,西距日本3200海裏,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經營已久的主要基地,也是美國和遠東、西太平洋之間的海上交通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太平洋心髒”之稱,而位於這個黃金位置的珍珠港被麥克阿瑟稱做“最強大的基地”,它是日本南下的心腹之患。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認為,美國海軍主力已經進至夏威夷,對日軍南下造成嚴重威脅,如果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發起攻擊,用艦載航空兵摧毀或者癱瘓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使其在短時間內無法恢複和參戰,就可以使日本奪取戰爭初期的製海、製空權,從而保證南下的側翼安全。

於是,在日本天皇的授意下,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秘密製訂了遠渡重洋偷襲珍珠港的計劃,並決定由南雲海軍中將率領艦隊去完成這一任務。

偷襲珍珠港的特遣艦隊在11月26日秘密離開日本,在海上隱蔽航行了12天後,到達距離瓦胡島230英裏處,攻擊的飛機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直撲珍珠港。為了迷惑、麻痹美國,日本在正式發動襲擊前夕還特意派出了所謂的和平特使到華盛頓進行談判,要求和平解決兩國爭端,並信誓旦旦地宣稱“日本和美國沒有任何理由打仗”。

日本戰機飛臨珍珠港上空後馬上展開了攻擊。規模龐大的機群呼嘯而下,炸彈有如飛蝗般落下去。直到看見自己的艦艇起火,艦隊司令部的軍官們才大夢初醒,這不是“特殊演習”。可是混亂之中,美軍措手不及,根本無法還擊。具體執行任務的淵田中佐馬上發出了奇襲成功的預定信號:托拉!托拉!托拉,也就是世上著名的暗號——虎!虎!虎!一手策劃珍珠港襲擊的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坐鎮在萬裏之外的廣島“長門”號旗艦上收到了這個信號。

日機的第一輪攻擊進行了約半個小時。隨後,171架日機進行了第二輪攻擊,隨後悄悄撤離了珍珠港上空。這是一場海上、水下、空中閃電式的立體襲擊戰,曆時1小時50分鍾,使美國損失慘重,包括美主力艦4艘被炸沉,1艘被重創,3艘被炸傷,飛機被擊毀188架,機場全部報廢,美軍官兵死傷4500多名。而日本損失了區區29架飛機和死亡幾十名飛行員。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贏得了這場賭博,這是他最為冒險但卻收益最大的一次賭博,這場豪賭使得他名震世界海戰史。

珍珠港上空的滾滾硝煙和美國士兵的鮮血使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一夜之間銷聲匿跡。12月8日中午,因行動不便而一向深居簡出的羅斯福總統向美國參、眾兩院發表了為時6分鍾的講演:“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國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擊,這個日子將永遠是我們的國恥日!我要求國會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無端和怯懦地發動進攻開始,合眾國與日本帝國之間就已存在著戰爭狀態。”

英國首相丘吉爾對此高興得老淚縱橫,希特勒卻對此大為惱怒,他本想盡量不給美國這個“巨無霸”以參戰的借口,但珍珠港事件使美國人終於找到了不得不參戰的理由,希特勒的世界性戰略因此就要功虧一簣了。

國際反法西斯統一大聯盟成立

德、意、日法西斯把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各國人民,隨著戰火的蔓延,經過反法西斯國家一係列雙邊和多邊會談,以美、英、蘇、中諸國為核心的反法西斯國家加強了彼此間的援助和合作。

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後,美國根據1937年中立法宣布中立。1939年11月美國修改中立法,實行現金購貨、運輸自理原則,向交戰國出售武器,這有利於擁有海軍優勢的英、法。法國敗降和英國退守英倫三島後,美國公眾輿論要求給英國以援助,孤立主義勢力削弱。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向與美國安全有重大意義的國家用以出售、轉讓、交換或租借等方式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撥款70億美元用於實施《租借法案》。這意味著美國完全放棄“中立”政策,實際上介入歐洲國家的反法西斯戰爭。

1941年6月,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希特勒發動了對蘇聯的全麵進攻。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1941年6月24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包括蘇聯在內,都將得到美國的援助。不久,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的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鬥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7月12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英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相互承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彼此支援和戰鬥到底的義務。8月16日,蘇、英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貸款。8月中旬,美國派往蘇聯的船隊也啟航出發了。蘇聯還同流亡在倫敦的捷、波、挪、比等國政府簽訂了合作協定,承認了“自由法國”。

1941年9月29日蘇、美、英三國會議在莫斯科召開。10月1日,三國簽訂議定書,規定美、英兩國從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每月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及其他武器裝備;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10月30日,羅斯福宣布向蘇提供10億美元貸款。11月7日,美國把《租借法案》擴大到蘇聯。

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了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國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當天英國也對日宣戰。次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德、意及其仆從國宣戰。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相繼對日宣戰。至此,各國都已逐步認識到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鬥爭也成為世界的最主要矛盾,建立反法西斯聯盟的條件已完全具備。

12月22日,美英首腦提議所有對軸心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項同盟宣言。美國提出的宣言草案經與英、蘇磋商修改後,用急電發給各盟國。經過磋商,1942年1月,在華盛頓簽署了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的《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讚成《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簽字國保證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同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與盟國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法西斯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可加入本宣言。這個聯盟不僅有同一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參加,還有原來互相對立的不同社會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參加,是人類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同盟,它是法西斯國家以外的幾乎所有國家和法西斯勢力以外的一切力量的最廣泛的聯盟。世界上擁有巨大人力和物資資源的各大國結成反法西斯聯盟,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實行全麵合作,使得法西斯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與法西斯對抗的,不再是一些分散的單個的國家,而是一個強大的國家聯盟。

宣言的簽署和發表,標誌著以美、英、蘇、中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並為建立聯合國組織奠定了初步基礎。到二戰結束時,加入同盟的達到52個國家。它團結了可能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法西斯侵略勢力,對於最後戰勝法西斯國家起了決定性作用。

諾曼底登陸

在1943年11月召開的德黑蘭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經過四天的會談,作出了開辟第二戰場的決定。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奉命出任盟軍總司令。近300萬盟軍陸海空將士將在英倫集結,準備橫跨英吉利海峽,登上歐洲大陸,開辟第二戰場,和東線蘇聯紅軍配合,夾擊德軍。這個大規模的作戰計劃代號為“霸王”行動。

根據盟軍擬定的登陸計劃,登陸將於1944年6月進行,地點是法國的諾曼底地區,直接參加這次登陸行動的將達400萬人,如果加上後勤支援力量,參戰總人數將達600萬人之巨。

組織這場大規模登陸戰絕非易事,首先是登陸地點的選擇,滿意的登陸點必須符合下列幾個條件:首先,是必須在以英國為基地的空軍作戰半徑範圍內;其次,因為要運卸軍事物資和參戰部隊,登陸場附近必須有良好的港口和平坦開闊的海灘。3000英裏的海岸最後隻剩下兩處地點可以作為盟軍的登陸點,其一是加來海峽的從敦刻爾克到索姆河口一段;其二是諾曼底地區,從康尼到科唐坦半島一帶。與加來不同的是,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較遠,但是德軍防禦較弱,地形開闊,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80公裏,因而盟軍襲擊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因此盟軍認定它是一個優良的登陸場。

登陸地點的選擇也帶來了確定登陸時間的困難。各軍兵種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要求,陸軍要求在高潮上陸,以縮短部隊通過海灘的時間;海軍要求在低潮時上陸,以利於登陸艇在障礙區外搶灘和工兵清除障礙;空軍要求有月光,以便於空降部隊識別地麵目標,最後決定在高潮與低潮間登陸,時間就定在6月5日。

盟軍擁有當時一流的、在大戰中成長起來的情報機構。跨海登陸確實難度很大,隻有出其不意,盟軍才有可能在歐洲大陸上建立起幾個橋頭堡,盟國龐大的軍事工業體係和後備兵員的優勢才會體現出來。

關鍵是隱蔽盟軍的主攻方向。為了確保登陸成功,盟軍決定借助於戰略欺騙手段,誘使希特勒把兵力分散在從挪威到地中海的廣闊地區。為此,盟軍最高統帥部在製訂“霸王”計劃的同時,又製訂了一項“衛士”欺騙計劃。

“衛士”計劃有雙重目的,一、旨在通過多種欺騙手段,迫使希特勒將德軍分散在歐洲各地;二、通過幹擾和破壞德軍的通訊、情報、後勤和行政係統,遲滯德軍對登陸做出反應。“衛士”計劃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堅韌”計劃,它又分“北方堅韌”和“南方堅韌”兩個方麵。前者主要針對挪威和瑞典兩國,目的是迫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北歐的27個師的德軍滯留在這些國家,坐等英、美、蘇三國的聯合進攻。“南方堅韌”計劃主要針對法國沿海,其目的是讓希特勒相信,盟軍的主攻方向是加來。“衛士”計劃繼承了英軍在北非欺騙作戰的成功經驗,甚至吸收了德國人的欺騙實踐,此次欺騙的複雜性遠遠超出它以前的各次欺騙。

盟軍通過虛假的無線電通訊使德國人淹沒在大量的假信號之中,並經常處於戒備狀態,造成一種“狼來了”的效應,讓德軍斷定,“霸王”行動不過又是一次演習。美國驍將巴頓也被用來進行欺騙,巴頓成了虛構的“美國第1集團軍”的司令。

盟軍進行欺騙的另一個有力武器是雙重間諜。這是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傑作,盡管雙重間諜早就產生,但大規模地作為散布假情報的工具還是二戰時的事情。英國情報機構將經營雙重間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專門成立了一個由英國情報界和其他政府機構成員組成的雙十委員會,經營雙重間諜。

成功的戰略欺騙要求嚴格的保密措施,如果讓敵人覺察自己的意圖,那麽欺騙不會有任何效果。因此,盟軍在製訂戰略欺騙計劃的時候,十分強調保密工作。政府發動的“亂說會喪失生命”的宣傳運動被強化到極限。

希特勒憑直覺知道盟軍正在進行一場欺騙,但盟軍的真正目標何在,他卻搞不清楚,最後隻好借助情報部門的判斷。可是,他最寵幸的情報分析家這次卻辜負了他。希特勒和龍德施泰特巡視了整個法國海岸,最後確信,加來是最可能的主攻地點。另外在登陸時間上,德軍認為盟軍不會在6月5日登陸,因為這幾天的天氣條件不適於登陸。而事實卻證明,德軍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栽了大跟頭。

艾森豪威爾已經擬好了承擔登陸失敗責任的聲明,可是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統帥部認為,諾曼底登陸不過是一場佯攻,加來仍然麵臨一場大規模登陸的危險。於是,龐大的德軍裝甲部隊按兵不動,聽任隆美爾在那裏苦苦撐持。

雙重間諜在登陸計劃中起了很大作用,他們提供的情報擾亂了希特勒的判斷,在盟軍已經開始登陸諾曼底時,他還是相信那隻是一場佯攻而已,於是從加來調往諾曼底的裝甲師和步兵師被命令停止前進,而且其他地方許多兵力都被調遣到加來地區加強防禦。至此,德軍在諾曼底戰役中,已經絕無取勝的可能。

德黑蘭會議——帶來希望的彩虹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發表了《聯合國家宣言》,這標誌著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1942年1月22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遭到慘重失敗之後,美英兩國與蘇聯進一步結成了同盟,共同對德、意、日作戰。1942年底到1943年初,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取得了勝利,徹底扭轉了歐洲戰場的局勢。如何協調統一,成了下一步行動中迫在眉睫的問題。於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了一次國際會議。

參加者主要是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他們的外長和顧問。1943年反法西斯國家開始轉入局部反攻,氣勢洶洶的法西斯國家逐漸由進攻轉為防禦和退卻,但依舊在負隅頑抗。蘇聯政府希望美、英盡快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早日結束戰爭。為了加強合作和協調對德、日作戰問題,經過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的籌備,召開了此次會議。

沒有永恒的敵人和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參加會議的三方都希望這次會議的決議能夠最大地符合自己的利益。為減輕在太平洋戰場的損失,美國期待蘇聯參加對日本作戰。英國更多地關心它在歐洲的政治影響和經濟利益,所以一直堅持“地中海戰略”。斯大林則提出了要盡快開辟第二戰場、牽製一部分德國軍隊、減輕蘇聯壓力的要求。

於是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第二戰場的開辟以及隨後各方對德、日軍事合作協調的問題。

會上,斯大林強調說:“英美兩國不能再拖延時間了,必須早日開辟第二戰場。現在我們蘇聯人抗擊著大部分德國軍隊,承受著無比沉重的物質和人力壓力。”其實早在1941年,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了要英國開辟第二戰場,但遭到了拒絕。後來,丘吉爾雖然好不容易答應了開辟第二戰場的要求,並且已經製訂出了從法國諾曼底登陸的“霸王行動”計劃,卻遲遲不肯動手。此時,蘇聯要求優先討論並落實第二戰場的具體實施。丘吉爾又想推翻“霸王行動”計劃,提出了一個“地中海戰略”,即他說的英、美從地中海進攻意大利,然後進軍巴爾幹半島。斯大林堅持要求趕快執行“霸王行動”,他認為巴爾幹離德國心髒太遠,不可能達到給德國人狠狠一擊的效果。

羅斯福也不讚成英國近似偷奸耍滑的方案,主張實施西歐登陸,共同麵對法西斯的威脅,三國首腦最終還是達成一致。會議決定蘇、美、英三國分別從東、西、南三麵向德國發起進攻。美、英軍隊將於1944年5月在法國諾曼底登陸作戰,實現“霸王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為了在東、西兩線牽製德軍,阻止德軍從東調到西,蘇軍將差不多同時間發動對德攻勢。關於戰後波蘭的邊界問題,會議同意波蘭國土應向西移,即將德國東部的一些地區並入波蘭。關於戰後德國問題,三國首腦交換了意見,決定設立歐洲谘詢委員會研究歐洲問題,同意戰敗後的德國由盟軍分區占領。會議過程中,羅斯福還提出了戰後建立維持和平機構(即後來的聯合國組織)的設想。在對日作戰問題上,斯大林表示,打敗德國後蘇聯願馬上參加對日作戰。

會議形成了《蘇、美、英三國德黑蘭總協定》、《關於伊朗的宣言》和《德黑蘭宣言》。三位領導人分別代表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在協議上簽字。隨後,三位領導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這次曆史性的握手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加速了德國法西斯主義的滅亡,也建立了人類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消除意識形態差距、共同承擔起道義和責任的先例。正如羅斯福在慶賀丘吉爾69歲生日的宴會時所說的彩虹理論:“虹是由各個不相同的顏色組成的,但它們匯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條絢麗奪目的彩帶。我們的國家也是如此。我們有不同的習慣、哲學和生活方式。……但是德黑蘭會議已經證明,我們的理想是可以匯成一個和諧的整體的,我們是可以團結一致地為我們自身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而共同行動的。當我們結束這曆史性的聚會,我們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見那條希望的彩虹。”

雅爾塔會議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後期,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歐洲戰場上,蘇聯和英、美等國軍隊從東西兩線向德國本土推進,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本法西斯軍隊仍然在負隅頑抗。為了協調盟國關係,商討最後打敗德、日的計劃及研究如何處置戰敗後的德國,安排歐洲事務和戰後和平等重大事項,舉行了雅爾塔會議。

1945年2月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偕同他們的外長及參謀長,來到蘇聯克裏米亞半島南岸療養勝地雅爾塔。1945年2月4-11日,舉世著名的雅爾塔國際會議在此舉行,因為雅爾塔地處克裏米亞半島,所以雅爾塔國際會議亦稱克裏米亞會議。這次會議的參加者主要就是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以及隨同而來的三國外交部長、參謀長和顧問們。

會議從2月4日持續到11日,在連續8天時間裏,英、美、蘇三國政府代表團采取了多種不同的會談方式,包括所有代表出席的全體會議,隻有“三巨頭”在場的秘密會晤,還有針對具體問題的參謀長或外長分組會議等。對最後打敗德日法西斯、處置戰敗後的德國、安排歐洲事務和保衛戰後世界和平等重大事項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最後三國聯合發表了會議公報,簽訂了《雅爾塔議定書》和秘密的《雅爾塔協定》。

處置戰敗德國是雅爾塔會議討論的首要問題,其中包括領土占領以及戰爭賠款多個議項。在領土管轄上,“三巨頭”一致同意對德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即戰後德國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後來,分區占領發展成為東西兩個德國,並且以東西德的分界為界限,東德劃入蘇聯勢力範圍,西德劃入美國勢力範圍。在20世紀80年代末,柏林牆倒塌又標誌東德、西德走向統一)。在德國戰敗賠款問題上,鑒於蘇聯在擊敗德國過程中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英、美兩國同意東道國蘇聯提出的“戰爭賠償總額為200億美元,其中50%歸蘇聯”的建議。

討論如何對日作戰是雅爾塔會議的另一項重要議題。就在雅爾塔會議召開時,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還在負隅頑抗。羅斯福總統不相信原子彈能很快製造成功並投入戰爭。為減少美軍在太平洋戰區的傷亡並盡快結束戰爭,因此迫切希望蘇聯出兵對日作戰,並以犧牲中國的權益作為蘇聯出兵的條件。三國領導人就對日作戰條件達成協議並簽了字。根據這個協定,蘇聯要在德國投降及歐戰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參加作戰。其條件是:一、必須維持外蒙古(即今天的蒙古共和國)現狀;二、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複;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但蘇聯的優先權益須予保證,中國可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三、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這個協定是美、蘇兩個大國在亞洲劃分勢力範圍相互妥協和承認的產物。他們背著當時作為四大盟國之一的中國政府和人民,做出了侵犯中國主權和利益的協定。協定簽定四個多月後,美國才將內容通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遭到國民黨政府的拒絕。斯大林最後以不支持中國共產黨,隻承認國民黨政府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作為條件,才換取了國民黨政府的同意。這完全是大國沙文主義與強權政治的一種醜惡行徑,是雅爾塔會議最不光彩的一頁。

雅爾塔會議上,三國首腦還討論了關於聯合國成立方麵的事情。羅斯福和丘吉爾考慮到要爭取蘇聯同意,全力擊敗德國並對日宣戰,才同意了蘇聯的建議,因此明確了安全理事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在實質性問題上擁有一票否決權。並計劃在4月間,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世界各國反法西斯國家代表大會討論成立聯合國問題。

會議還通過了《關於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宣布各國人民有權根據自己的選擇,用民主的方式來解決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問題。

通常雅爾塔會議被認為是確立戰後世界以美蘇兩極為主導的戰略格局的最為重要的一次會議。因而後來人們慣常稱這種格局為雅爾塔格局或雅爾塔體係。一般認為,所謂雅爾塔體係,主要指1943年至1945年戰時盟國領導人從德黑蘭、雅爾塔直至波茨坦會議以及期間另一些重要的雙邊和多邊會談中所形成的一係列公報、議定書、協定、聲明和備忘錄等一致確認的對戰後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結束時,大國之間尤其是美蘇之間實力對比和妥協的產物。

會議反映出蘇、美、英三國對戰後世界安排問題上的不同意圖和矛盾,對戰後國際關係的格局有著重大影響。當然,總的來說,雅爾塔會議協調了反法西斯盟國徹底打敗德日侵略者的軍事行動計劃,而且就如何處置戰敗國及建立戰後世界和平秩序等問題作出了一係列重大決定,它對於鞏固反法西斯聯盟、推動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在剛剛戰敗的德國首都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蘇、英、美三國首腦斯大林、丘吉爾和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羅斯福死後,作為副總統的杜魯門接任總統)自動舉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後一次會晤(具有戲劇色彩的是,丘吉爾一心以為帶領英國民眾抗擊法西斯居功至偉,但在發表《波茨坦公告》的同一天,英國大選揭曉,工黨獲多數選票,丘吉爾內閣宣布辭職,由艾德禮組成新內閣。新當選的首相艾德禮接替了丘吉爾)。

納粹德國已經戰敗,太平洋戰場上日軍也幾乎是氣數已盡。反法西斯戰爭已經接近尾聲,共同敵人漸漸消失,三國合作的基礎也變得薄弱了。會上,三國更多地考慮本國在戰後的利益,相互間相持不下,逐漸由合作走向衝突。這次曆時17天的會議,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情況屢屢出現。會上顯露出來的英美與蘇聯的矛盾在戰後進一步激化,影響著戰後世界曆史的發展。特別是在蘇軍解放下的東歐出現了一係列人民民主國家,有利於蘇聯的安全和利益,而美英為爭奪戰後世界霸權,竭力阻止蘇聯影響的擴大。

經過三方激烈的討價還價,會議還是達成了一些協議,對管製德國、解除德國武裝、重建德國民主政治生活、歐洲領土變更以及戰爭賠款等問題作出了具體規定。

在會議期間,美、英兩國撇開蘇聯聯合中國於7月26日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就在波茨坦會議的前夕,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實際上,這個公告已經成為對日使用原子彈的最後通牒;後來日本拒絕回應無條件投降的公告,直接堅定了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決心。直到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才宣布加入波茨坦公告。至此中、美、英三國波茨坦公告也就演變成了中、蘇、美、英四國波茨坦公告,成為四國對日宣言。

8月2日,三國首腦簽署了《美、英、蘇三國的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兩個文件,通稱《波茨坦協定》。

關於戰爭賠款問題,三國首腦在會議上展開過更為激烈的爭論。蘇聯發現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無法堅持在雅爾塔會議上要求的200億美元賠款要求時,便轉而要求絕對保證取得德國賠款總額的1/2,美國建議三大國可在各自占領區內取得賠償,蘇聯以蘇戰區國民財富僅占德國總額的42%為由,要求在西區得到其餘部分的補償。最後終於達成協議,規定:蘇聯除從東戰區取得賠償外,還應取得西戰區作為賠償而予以拆遷的基本工業設備的15%,另有10%則無償取得。除此之外,蘇聯還有權力取得德國在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地的資產,而波蘭應得的賠款份額要計算在蘇聯內。

在波蘭邊界問題上,三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斯大林堅持波蘭西部邊界應延伸到西尼斯河,且聲稱這片土地已由蘇聯交與波蘭,但美、英認為這樣會使德國失去太多的土地,危機到德國的生存,因而是不公正的。柏林會議公報最終宣布美、英承認波蘭民族團結臨時政府,確認波蘭領土延伸至奧得河和西尼斯河,但同時標明“西部邊境的劃定留待和會解決”的字眼。

在德國分占區的劃定問題上,各方之間也是大費腦筋,不惜在直接事實上進駐。斯大林讓蘇聯軍隊撤到規定的占領區,英美兩國部隊進入各自在施蒂裏亞和上奧地利的占領區。7月24日至26日,四方代表在維也納再一次會晤,簽署“參謀長議定書”時,安排美國軍隊從多瑙河以北的地區撤讓,蘇聯進駐該地區。這樣,四國占領區才最後調整到與已經作出的決議完全相符。

波茨坦會議是戰時美、英、蘇三國首腦的最後一次會議,對迫使日本早日投降、鞏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維護戰後世界和平起了積極作用。

“沙漠之鼠”對陣“沙漠之狐”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非洲戰場,就不得不提起兩個著名的綽號,那就是“沙漠之鼠”和“沙漠之狐”,前者是英國著名將領蒙哥馬利,後者是納粹德國著名的戰將隆美爾。兩人都是軍事謀略家,在同一個時代的同一片戰場上發揮著自己的超強軍事才能。分屬於敵對的不同陣營注定了兩人無法避開正麵交鋒。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馬利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牧師的家庭。向往軍旅生涯的蒙哥馬利,在20歲時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伊普爾會戰,負了傷,並獲得了服務優異獎章。1920年1月,他進入參謀大學深造,畢業後被分配到步兵第17旅任少校參謀,並參加了愛爾蘭戰爭。1938年10月,奉命調到巴勒斯坦任少將師長。1939年8月,又接任遠征軍第3師師長職務。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的20年間,蒙哥馬利潛心研究戰爭理論與實踐。盡管他才能出眾,但由於他過於自命不凡而導致他經常得罪同行,人際關係非常一般。另一方麵,向來以保守著稱的英國軍界也容不得他的激越雄心和創新意識。

“沙漠之鼠”在非洲的對手主要是來自德國的“沙漠之狐”隆美爾。他們之間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隆美爾,1891年出生於德國海登海姆市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隆美爾的父親鼓勵不太願意從軍的隆美爾入伍,隆美爾18歲加入了陸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隆美爾是一名步兵排長,這次大戰雖然沒有給他更多的參加戰鬥的機會,但隆美爾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勳章,他已經顯露出來對戰爭的高度熱情和出色的戰鬥素質了。由其著作的《攻擊中的步兵》被掌權的希特勒看中,從此開啟了隆美爾的晉升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不久,他升任第7裝甲師師長,在這不到六個星期的戰鬥中,他的裝甲師前進了350多公裏,其中最後四天達220公裏,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俘獲敵軍9.7萬餘人、戰車485輛、卡車4000輛、火炮數百門,成為參戰的德國裝甲師中戰績最輝煌的一個師。為此,他榮獲了一枚武士級十字勳章。隆美爾逐漸變成了德軍中“戰神”一般的英雄。

1941年2月,隆美爾奉希特勒之命到達北非。他奉行“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這個信條,所以主動采取攻勢。在2月末,德軍攻占了恩努菲利亞。3月,又向英軍陣地挺進了450英裏,給了對方以意外一擊。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之內,德軍又先後占領了馬薩布萊加、阿吉達比亞、梅希裏以及整個巴爾賽高原。英軍在隆美爾的進攻下損失慘重,連曾指揮英軍大敗意軍的奧康諾將軍居然也成了德軍的俘虜。後來隆美爾指揮軍隊奪回昔蘭尼加,擊潰了英團第8集團軍,並向埃及方向挺進,俘獲英軍3萬多人。隆美爾升任非洲軍團司令,獲得櫟樹葉雙劍勳章,後又被授予元帥軍銜。

英軍在非洲戰場節節敗退。1942年7月1日,因為英國第8集團軍的新任司令官受到德國戰鬥機的攻擊而斃命,本已奉命指揮“火炬作戰”的蒙哥馬利奉命前往,出任由澳大利亞、南非、印度和英國人組成的“多國部隊”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雖然受命於危難之際,卻不想有辱使命,到任後立即整頓部隊,分析敵情,把新的目標和必勝信心灌輸給官兵。

到1942年下半年,由於多方麵的原因,北非戰局開始向不利於法西斯德國的方麵轉化。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英國第8集團軍重振軍威,連連告捷,隆美爾所指揮的德國部隊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動地位。10月23日,蒙哥馬利率第8集團軍向德軍發起攻勢。希特勒立即將正在休養的隆美爾重新派往北非,但已無力扭轉戰局。1942年10至11月,經過幾番交戰,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軍團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英第8集團軍贏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的重大勝利。英軍以傷亡1.3萬人、損失100門火炮、500輛坦克的代價,殲滅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5萬餘人,摧毀火炮1000門、坦克500輛左右。蒙哥馬利由此聲名大振,被稱為“沙漠之鼠”。1943年3月31日,希特勒把隆美爾召回最高統帥部,授予他棟樹葉鑽石勳章,命他免職療養。“沙漠之鼠”和“沙漠之狐”的直接對話以蒙哥馬利的勝利告終。

蒙哥馬利於1958年退休後,在家鄉度過了他的餘生。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雄,至今仍是英國人心目中引以為榮的傳奇式人物。

1944年7月20日,暗殺希特勒的行動失敗後,隆美爾被指控為謀殺希特勒的同案犯。10月14日,希特勒派人送毒藥給隆美爾,並允諾:如果隆美爾服毒自盡,將對他的叛逆罪嚴加保密,並為他舉行國葬,其親屬還可領取陸軍元帥的全部撫恤金。否則,將受法庭審判並處決。隆美爾選擇了前者。希特勒果然下令為隆美爾舉行國葬,陸軍元老倫德施泰特元帥致悼詞,希特勒為其送葬。雖然隆美爾至死都在為第三帝國效勞,但他仍不失為一位戰績顯赫的傳奇式人物。在西方軍界,有人稱他為“戰爭動物”,稱他指揮的裝甲師為“魔鬼師”,英國人送給他“沙漠之狐”的美譽,有人甚至稱他為“20世紀的漢尼拔”。這些顯然都是對於他出類拔萃的軍事造詣和戰術天才的肯定。

刺殺希特勒

1944年7月20日中午,臘斯登堡德軍大本營一座簡易木板房裏,希特勒正召集一些高級將領舉行一次重要的軍事會議。天氣炎熱,會議室所有窗戶都打開了。突然“轟隆”一聲巨響,會議室籠罩在煙塵中,碎片橫飛,喊聲頓起。這就是德國反納粹分子發動的用公文包炸藥刺殺希特勒的情形。可惜行動失敗,“元首安然無恙,隻是右肩受了點輕傷”,這個日子沒有成為曆史的轉折點。

早在1944年1月,德國內部反納粹軍官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