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先天不足:東北的地勢,西北的馬

  鬱鬱乎文哉,崇文輕武的思想彌漫了整個大宋,終兩宋三百年,出現的名將屈指可數,隻楊業、狄青、嶽飛寥寥數人,卻都是結局悲慘,令人歎息。

  更為糟糕的是,這個崇尚文治的王朝,有著先天不足:開國疆土遠遠小於漢唐,無法恢複北方燕雲十六州,邊境無險可守,始終遭受遊牧民族的打擊威脅。

  此事說來話長,早在公元936年,還是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發生了一件對後世宋朝影響深遠的事件: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處於蠢蠢欲動的狀態,因為繼位不久的唐末帝李從珂懷疑他要造反,正在調集重兵準備圍剿他。作為後唐鎮守邊境的大將,石敬瑭本就是先帝李嗣源的女婿,備受重用,大權在握,誰知新皇帝繼任後,自己這個姐夫竟然要遭殃了。

  軍人出身的石敬瑭自然不會坐著等死,左思右想,被逼得急了,索性就真的造反。於是,石敬瑭聯合塞外契丹人幫助自己,並許諾說:“你們幫我打敗唐帝李從珂,讓我做中原的皇帝,我就把燕雲十六州等地送給你們。”

  燕雲十六州是什麽地方?這是中原東北邊境上一片重要的防守區域,包括幽、薊、瀛、涿等十六個地勢險要的重鎮,這片區域在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一帶,東西長約六百公裏,南北寬約二百公裏。契丹人屢次想入侵中原,都由於不能控製“幽燕之地”而受阻,這次聞聽有這麽好的交易,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興奮之極,立刻答應了石敬瑭的請求,揮兵南下,幫石敬瑭滅了後唐政權。

  石敬瑭很知趣地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人,並且為了巴結討好,還認契丹皇帝為父親,“約為父子之國,割幽州管內及雲、應、朔州之地以賂之,乃每歲許施帛三十萬”。以至於返回遼國時,契丹皇帝感動得不行,拉著石敬瑭的手舍不得離去,“執手相泣,久不能別”,聲稱我們世代交好,永不忘記。

  就這樣,石敬瑭的賣國求榮“感動”了契丹人,成全了自己的帝王夢,也讓契丹人輕而易舉得到了“燕雲十六州”,從此得以順利入侵中原。

  這個事件對後來的宋朝影響頗為深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宋朝國防虛弱。

  為什麽這麽說?在軍事戰爭中,國家之間的攻殺效果有賴於地形的依托,尤其在古代中國,中原農業國家與北方遊牧民族幾乎沒有中斷過戰爭。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沿甘肅、山西、內蒙古、河北一代是中原農業文明與塞北遊牧文明的交界線。這一帶區域群山連綿,關隘險要,尤其是東北的“燕雲十六州”,長城主要隘口雁門關、居庸關、古北口都在這一帶,其中以幽州城(今北京)為主體,從中原看,它是長城這條古老的防線的戰略支撐點,阻擋北方蠻族南下;從北方遊牧角度看,這裏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一旦攻破,便可一馬平川直搗中原。

  與之前強盛的漢唐相比,宋朝有一個明顯的先天不足:漢朝是繼承了秦朝大一統的領土,唐朝是繼承了隋朝大一統的領土,都擁有地理的廣闊優勢;宋朝僅僅是繼承五代十國中較大的一個“後周”政權,地理上不具優勢,塞北、西域等地都不在自己掌控範圍,未能擁有屏蔽北方民族的關口。

  宋太祖趙匡胤穩定國家後,也沒有采取及時措施應對遼國,而是“先南後北”地發大軍南下長江,清除南方割據的諸國。這些南方小朝廷都已腐朽不堪,南方人本身就溫和不事戰爭,北宋統一南方的進程非常順利,幾乎沒有遇到太大抵抗。

  輕而易舉的成功使北宋統治者麻痹大意,江山得來的太容易了,一場溫和的政變、幾次順利的排兵布陣就統一大半個天下,剩下的北方“幽燕之地”,在潛意識中似乎就變得唾手可得了。

  在這種輕敵思想下,宋太宗趙光義於979年發動了第一次北伐戰爭,大軍直攻遼國的幽州。

  這次北伐是不成功的,當時的宋軍攻滅北漢後,早已疲憊,大軍勞頓,還未得到賞賜,又被下令繼續東移,攻打遼軍的幽州城。幾輪猛攻後,也未能守取被遼軍固守的城池,而這時遼後方援軍已經到來,宋軍產生了倦怠情緒,在高梁河遭遼軍三麵合圍,軍心渙散,導致全線潰敗。

  這一戰死者達數萬人,宋太宗趙光義也因此受傷,倉皇而逃,宋軍的第一次北伐以慘敗告終。

  宋太宗雄心勃勃,並不妥協,幾年之後,又再次命大軍北伐。這次相比於上次有了更周密的部署,規模也更壯大: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領宋軍主力,以緩慢行軍的戰術,大張聲勢,牽製遼軍主力;中路以田重進為統帥,出飛狐口;西路以潘美為主帥,出雁門關,再與中路軍會合,然後揮師東進。首戰告捷,軍心振奮,三路宋軍準備會合,直逼遼國的南京府幽州,眼看可以一舉奪取幽州要地了。

  誰知宋軍的厄運很快到來。由於將帥間配合不好,主將曹彬又疏忽大意,主力部隊的糧草被契丹人截斷了,軍心動搖,在契丹騎兵的不斷襲擾下,隻得且戰且退。又遇天降大雨,宋軍陷入泥沼狼狽不堪,被契丹人乘勝追擊,真是禍不單行,運氣奇差。

  一時間,宋軍望風而逃,在岐溝關被擊潰,互相踩踏、溺死河中者不可勝計。由於主力部隊潰敗,側翼部隊隻得撤退,雁門關守將、大名鼎鼎的“楊家將”楊業就是在這次撤退過程中被俘身死。宋太宗北伐不成,又痛失一員大將,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自此,宋朝第二次北伐宣告失敗。

  與當年太祖趙匡胤相比,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缺乏軍事才能,隻會附庸風雅。太祖雖然“重文輕武”,但依然懂得邊境將領的重要性,太宗則矯枉過正,對手下將士極不信任,還常常自以為是的以“陣圖”授之,命令將領們必須嚴格按照“陣圖”排兵布陣,不得私自抉擇。這種可笑的做法,難免不產生重大失誤。

  宋初統治者發動的兩場北伐戰爭,都未能獲勝,從此退而自守,不再主動出擊遼國,在國防上處於劣勢地位,直接影響到後世三百年中原被動挨打的局麵。

  在宋初的兩次北伐戰事中,我們可以發現:宋軍起初都占優勢,攻城略地,毫不含糊,可見在戰鬥力上宋軍與遼軍匹敵。為什麽後期卻都功虧一簣?

  最重要一點在於:遼軍占據有利地形。

  與漢唐時候相比,宋朝麵對的北方敵人——遼,更加強大。此時的遼國,已不是昔日靠遊牧掠奪為生的契丹少數民族,逐漸過渡為半遊牧半封建的固定國家。在兩個軍事集團實力相當的情況下,地理位置就顯得極為重要。遼軍有周密的軍事防禦體係,退能以“燕雲十六州”險要地形為依托,占據了東北要塞幽州、涿州,退可依靠堅固的城牆進行防禦,進能以勇猛剽悍的騎兵發起攻殺,無論在攻擊和防守兩方麵,實力都大大增強了。相比較下,宋軍在騎兵方麵本就不具優勢,多以步兵製敵,宋軍防守區域多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無險可守,一旦遭遇遼軍襲擊,隻能被動防禦。

  所以,要有堅強的國防,沒有燕雲十六州的地理優勢,是非常艱難的,反之遼國擁有了這片要塞,則可以此優勢壓製宋朝。

  在後來幾十年間,遼國屢次大舉南征,莫不讓宋人聞之膽寒,我們可以列出一係列的戰事,其頻繁進攻的姿態,令人瞠目結舌:979年,遼景宗為報幽州被圍之仇,發大軍攻河北滿城;980年三月,遼國又發十萬大軍圍攻雁門關;同年的十一月,遼軍攻破雄州,斬殺雄州刺史張師,宋軍潰敗;981年正月,遼軍進攻易州;982年,遼國分三路大軍再次進攻宋朝;986年,遼軍攻破瀛州,斬殺宋軍數萬人;988年,攻破涿州、易州,生擒易州刺史;999年,又再次南侵,渡過黃河,在淄州、齊州大肆劫掠……如此頻繁的輪番進攻,遼軍積小勝為大勝,而宋軍則每況愈下,難以招架。

  地理優勢的缺失,導致宋朝先天不足,這根源當然在於石敬瑭其人,為了自己的皇帝夢,不惜把大好河山拱手送於敵人;怪也怪在宋軍的戰鬥能力不行,兩次傾全國之力,竟不能攻克要地。

  自宋太宗之後,繼任的帝王再也不敢出兵北方,退而自守。

  國家的戰敗,對整個國民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遼人越戰越勇,宋人越戰越怯,由最初的勢均力敵演變為積弱挨打,長達百年的屈辱記憶,深深刻在了這個王朝的曆史烙印上。乃至於遼人把自己稱做“北朝”,把宋朝稱做“南朝”,可謂在國家名分上平分秋色,到了後期,遼人更加瞧不起宋人,自認為契丹才是真正的“中國”,這種觀念,無疑對宋人刺激是巨大的。

  “燕雲十六州”成為宋人心中永遠的夢,漸行漸遠。宋人在文治昌盛的繁榮景象中自我陶醉,關起北方大門來,自以為可以永保太平,豈料塞北的風沙嚴寒依舊,草原民族如同接力賽般一個接一個興起,契丹、西夏、女真、蒙古,這些血性民族一個比一個驍勇剽悍,讓柔弱的宋人難以招架。

  除了“燕雲十六州”戰略要地之外,宋朝還喪失了西北要地:對西域完全沒有控製權,尤其西夏人發生叛亂,宋疆域更加縮小,西北邊界僅限於岷山以東,完全不能控製陝北、甘肅、寧夏區域。

  陝、甘、寧地區對中原王朝有著什麽樣的重要意義?

  這裏曆來是兵家戰略要塞,北控大漠,西至西域,東至黃河,尤其重要的一點是:這裏地勢高寒,在古代一直是畜牧業發達地區,是馴養馬匹的最好場所。

  宋軍之所以連連戰敗,與丟失西北、戰馬供應不足也有很大關係。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擁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速度快,機動性強,攻擊效率高。相對於緩慢、笨重的步兵來說,騎兵具有衝鋒陷陣、主動進攻的優勢,甚至可以說,沒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就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

  要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就需要有精良的馬匹。戰馬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相當於今天軍事作戰中的裝甲車、坦克等機動性部隊,是步兵所無法替代的——秦國之所以橫掃六國,靠的就是秦軍鐵騎衝鋒陷陣;漢朝之所以武力強大,靠的就是引進西域戰馬,組建騎兵隊伍,才有遠征漠北斬殺匈奴;而匈奴之所以戰敗,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失去了陰山、河西兩大養馬基地,無法發動戰爭,乃至匈奴人哭號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唐朝之所以擊敗突厥,是靠大將李靖率三千騎兵夜襲陰山,斬殺萬眾,威震西域……縱觀曆朝諸多經典戰役,莫不是以精良戰馬為前提條件。

  要有精良的戰馬,就必須控製西北這塊重要地域。在中國曆代王朝裏,宋朝的疆域無疑最狹小。秦、漢、隋、唐、元、明、清各朝,都在西北地區擁有龐大的養馬場,從而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資源。漢代時,陝北地區“畜牧為天下饒”、“沃野千裏,牛馬銜尾”,這裏是漢武帝的六個大養馬場之一;河西走廊的山丹馬場,地勢高寒,南接青海、北靠內蒙古,土壤肥沃,牧草豐盛,自西漢時就是超大規模的馬場,到隋唐時更是成為戰馬的集散地。

  可是這些區域在宋朝時,都無力收回,或在遼國範圍內,或在西夏範圍。宋朝先天不足,隻有通過茶葉、瓷器與敵國的貿易,斷續換取少量馬匹,這根本就難以維持龐大的戰爭需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遼、西夏、金的軍隊都是以騎射見長。對於這些馳騁在大草原上的遊牧人來說,平均一人有兩匹馬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而其精銳的衝鋒部隊可高達人均三匹。遊牧民族的騎兵非常靈活,一次衝鋒,交戰即使失敗,敗不至亂,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點,能夠迅速整合兵源,繼續發起攻擊。宋軍缺失馬匹,通常以步兵為主,且必須按朝廷授意“陣圖”布陣,形態遲緩,僵化臃腫,隻要一次戰敗,就潰不成軍。宋軍中騎兵隻占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最高曾達十之八九無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

  反觀南宋初年,嶽飛等將領之所以能一反宋軍戰敗常態,扭轉局勢,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就在於:擁有一支精良的騎兵隊伍。

  1134年,紹興四年,嶽家軍在襄陽一帶擊敗金傀儡偽齊軍,從偽齊馬場中獲得一萬多匹戰馬,組建了以騎兵為主的“背嵬軍”。這支軍隊是精銳中的精銳,由嶽飛的兒子嶽雲掌管。從嶽飛領導的幾場大規模勝戰中,我們都能看到騎兵的力量:

  郾城大戰中,嶽飛以精銳騎兵猛衝敵陣,大敗金兀術精兵一萬五千人,使兀術歎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嶽飛的奏折稱:“殺死賊兵滿野”;

  潁昌大戰中,嶽雲以八百騎兵衝殺決戰,破金兀術三萬大軍,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完顏宗弼的女婿萬夫長夏金吾陣亡,副統軍粘汗孛堇身受重傷;

  緊接著,在開封西南的朱仙鎮,嶽雲率領的五百騎兵再次擊潰金人號稱“十萬”的大軍,製造了宋朝戰爭史上的奇跡,騎兵威力發揮到無以複加。

  在這幾場經典戰役中,嶽家軍正是利用騎兵優勢,擊潰金人,開創南宋最輝煌的局麵,金兀術也不得不承認“從軍二十年,未遇如此之勁旅也。”綜觀冷兵器時代的諸多名將,李牧、蒙恬、衛青、李靖、嶽飛、徐達等,莫不是以騎兵優勢取勝,從未聽說過單純以步兵能贏得名將稱號。

  可惜的是,嶽家騎兵輝煌一時,很快隕落在南宋統治者手中。終宋朝三百年,都由於缺失西北養馬的地理優勢,很難有精良騎兵隊伍。

  宋初曾有人提出發展騎兵,神宗時期王安石也提出過“保馬法”馴養馬匹,可是這些正確觀點始終不為文官們接受。

  地理缺失已是宋朝先天不足的重大要害了,更為可悲的是:宋朝的“崇文”政策下,對軍事政策有控製權的是文官群體,這些文官們隻懂得舞文弄墨,從未體會過戰場上的生死相搏;他們對“騎兵”和“步兵”的懸殊差距沒有直觀感受,也從未想過把改良軍種當做國防任務。

  文官們考慮問題向來以簡單的經濟成本為標準:組建騎兵需要大量馬匹,而馬匹需要通過大量貿易才能獲得,簡直是勞民傷財,麻煩多多。尤其馴養戰馬的成本要高於步兵成本,從五代十國開始,一直到兩宋時代,由於西北草場的喪失,“計一騎士之費,可贍步軍五人”,五比一的比例,讓朝廷放棄了發展騎兵的念頭,從而放棄了爭取戰爭的主動權。

  即使像範仲淹這樣與西夏交戰多年的名臣,竟也目光短淺,認為養馬是遊牧民族的行為,大宋朝不需要養太多的馬,“沿邊市馬,歲幾百萬緡,罷之則絕邊人,行之則困中國,然自古騎兵未必為利”;還有重視技術的名臣沈括,竟也認為“契丹馬所生,而民習騎戰,此天地之產也。中國利弓弩,舍我之長技,勉強其所不能,以敵其天產,未聞可以勝人也”。

  這些文臣都是當時朝廷裏的佼佼者,竟都是如此思想,也難怪整個宋王朝委靡不振了。無論是曆史還是今天,需要的不僅僅是學識淵博的精英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知難而上、不懼困難的群體精神,這才是國家或個人真正得以成長的動力。文化的力量,來源於自身內心的自信與強大,而不是作為妥協的理由。

  以修《新唐書》聞名的史學家宋祁,他的想法更代表了文人普遍的心理:“臣料朝廷與敵相攻,必不深入窮追,毆而去之,及境則止,此不特馬而步可用矣。”——在文人的思想中,隻需要把強敵阻擋境外就夠了,我們自己關起大門來,強敵能奈我何?這種偏安思想成為一種常態,宋人習慣於自守封閉,民眾的心理也愈發消極,再也回不到漢唐時大氣的開拓精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