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不一樣的王朝:趙匡胤的溫和變革

  公元960年,五代十國時期,後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溫暖的春光尚未普照大地,料峭的寒風還在吹拂,年僅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登上皇位還不到半年,在新年的宴席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整個朝廷裏氣氛祥和,喜氣洋洋。

  突然,河北邊境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遼國軍隊揮師南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中原!一時間,群臣慌亂,朝廷緊張,周恭帝命令趙匡胤為大將,率軍出征,抵禦強敵。

  這位趙匡胤將軍,是後周數一數二的人物,他追隨先帝周世宗多年,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從低層軍官逐步上升為軍事統帥,擔任歸德軍節度使,在先帝臨終前,他又被提為殿前都點檢,是皇帝直屬的禁軍統領,可見後周朝廷對趙匡胤的信任。趙匡胤本人也氣度豁達,知人善用,在掌管軍政的六年多時間裏,為後周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早已成為了士兵們心中的精神支柱。

  帶著朝臣們的重托,趙匡胤率大軍出發了。可是幾天後,當軍隊行進到開封以北的陳橋驛時,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由於昨夜的醉酒,趙匡胤一直在昏睡當中,到了日上三竿之時,眾將領才敲門叫醒他,說了一番令人震驚的話語:“現在新皇帝年幼,我們將士在外拚殺也沒有地方領功受賞,您是後周軍隊裏最高的軍事長官,我們願意擁立您為皇帝!”

  什麽意思?政變。

  剛睡醒的趙匡胤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已被手下人披上準備好的黃袍,然後眾人拜倒,高呼萬歲。轉眼間,這位後周最為倚重的軍事將領,變成了政變者,當然——也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這就是發生在中國十世紀的一場最簡潔明快的軍事政變,並將在此後的歲月裏深刻影響中國曆史。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什麽強敵入侵,所謂“遼軍大舉南下”的消息是政變者早就預謀好的。

  掌握軍權的趙匡胤輕而易舉做成了天子。從史書記載中我們看到,政變者趙匡胤的形象是曆史上最溫和的:在一番推辭下,他“迫不得已”地被眾人擁立為皇帝,無可奈何,長歎一口氣說:“唉,先帝留下這麽大的國家,如今隻有年老的太後和年幼的皇帝,我本來應該不負重托輔佐幼帝以報國恩的;還有諸多公卿大臣,原本都與我是同僚;但既然你們已經擁立我為天子了,那麽大軍返回京城時千萬不要驚擾了皇宮,更不能像前朝那些叛亂大將那樣搶劫欺淩,不然我就要以嚴厲的軍法處置。”在趙匡胤一番“無可奈何”而又“以百姓為重”的表白下,將領們更加崇敬這位領袖,遵照他的指示,不動幹戈。緊接著,大軍班師回開封,城內早已聯絡好的將領很快打開城門,軍隊兵不血刃地控製了京城。

  自唐王朝滅亡以來,十世紀下半葉的中國處於五代十國混亂時期。群雄割據,自立為王,短短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這期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禮崩樂壞,世風日下”,每一次朝代更換,都是前朝的藩鎮大將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

  相比於石敬瑭借契丹兵攻滅後唐、郭威發動政變滅亡後漢,趙匡胤的軍事政變簡直如同和煦春風一樣:進城之後,軍隊秋毫無犯,百姓生活一切照舊,也沒有傷害後周的太後和小皇帝,對後周公卿也沒有欺辱,大街上除了時不時的戒嚴,百姓們還是照常過日子——這簡直不是政變,更像是一次普通的軍隊回城。後周的宰相範質、王溥等在認清形勢後,也很識時務地拜稱新帝,一切都輕而易舉。之後就是在崇元殿舉行“禪代”,後周皇帝宣讀禪詔,退位,新的王朝“宋”就這樣成立了。

  黃袍加身,陳橋兵變,它似乎沒有任何先兆地發生了,而後又理所當然地被世人所接受。

  縱觀五代十國以來,這種現象是有社會群體心理支撐的。中原諸國林立,一個政權取代另一個政權,多少帝王命喪臣子之手,江山易主的情形如走馬燈似的上演。後梁取代唐,後唐又取代後梁,後唐又被後晉所滅,後晉被後漢取代,後漢又被後周所滅,官員百姓們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五十多年來,人們以一種很自然的心理接受現實,忘掉前一個王朝,又迎來新一個王朝。臣民們不反抗新的帝王,新帝王也不會過分追究舊臣,大家相安無事,照常下去,隻要是生活穩定,誰來當皇帝,又有什麽區別呢?

  南方諸國被宋軍一一平定,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的兩百年混亂時期,在宋太祖趙匡胤這裏終結。大宋王朝的欣欣向榮昭示著一個盛世的到來,人們再次看到了中華統一的希望。

  隻是,作為“政變者”登上帝位的宋太祖趙匡胤對這個新興國家並不放心,他深諳“五代為國,興亡以兵”之道理,在他的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憂患:他趙匡胤能奪權立國,難保自己手下的大將們不效仿此法。

  安史之亂以來中原一直處於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狀態。武將專橫跋扈,君權旁落,誰擁有了兵權,誰就能造反當皇帝。後晉節度使安重榮就常說:“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這普遍反應了當時武將們的心理;後漢大將史弘肇也說:“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君王對手下的驕兵悍將難以駕馭,安祿山、朱溫、朱友矽、李嗣源、石敬瑭、郭威……一次次的武將造反、弑君篡位的大戲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江山輪流坐。

  怎麽辦?江山易主,武將奪權,這個問題像一個巨大的死結,擺在新朝皇帝的麵前。

  曆史證明,趙匡胤建立的宋王朝,將會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不一樣的時代。

  五代十國的混亂是宋朝的教訓,為了維護王朝的穩定,必須將權力集中到皇帝本人手上,才最讓人放心。於是,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大力改革下,走向了相反方向:不遺餘力地削弱武將,分化權力。

  “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從宋朝建立的第二年起,在宰相趙普的建議下,宋太祖撤銷了殿前都點檢一職,然後把禁軍拆分為三個部門,以資曆淺、個人威望不高的低級將領掌管。三個部門的官職平級,相互製約,如果要發兵的話,又必須經過由文臣構成的樞密院的批準——通過這樣相互間的牽製,基本上消除了武將政變的可能性。

  文臣趙普曾對宋太祖說:“天下初定,削弱各個將領的兵權非常重要,石守信等大將兵多權重,應該把他們調離中央,遣散到地方上去。”

  宋太祖開始還有些不太願意:“其他將領或許會有私心,我加以防備,但石守信等人是和我一同打江山的,他們忠心可鑒,絕對不會造反。”

  趙普又說:“我知道他們對您非常忠心,但他們是否管得住自己手下士兵?當年您也不想做皇帝,不就是被手下人推上帝位的嗎?”

  宋太祖恍然大悟:“虧得你提醒。”

  於是一天晚上,在皇宮後院,宋太祖趙匡胤邀請石守信等諸多心腹大將飲酒,觥籌交錯,其樂融融,昔日的一班兄弟好不痛快。喝到暢快之時,宋太祖讓左右仆從退下,語重心長地對這些兄弟們說:“當初要不是靠你們,我是坐不到這個皇帝位置的,你們功不可沒。可是,當皇帝這麽好,天下人誰不想當哪?我因此發愁,常常失眠。”

  石守信等人感覺宋太祖話裏有話,不免惶恐,問:“陛下您何出此言?”

  宋太祖道:“這還用說嗎?你們雖然沒有反心,但是你們的部下難保不會有反心?一旦哪天也效仿陳橋驛的事情,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即使你們不想做皇帝,也由不得自己了。”

  皇帝一番將心比心的話,柔中帶剛,軟中帶硬。將領們這才反應過來,原來今天的宴席是有目的的。他們此刻也知道,皇宮禁衛軍的權力已經牢牢掌握在宋太祖自己手中,別無他法,將領們隻有乞求道:“請陛下指明一條生路。”一切盡在掌握中,太祖趙匡胤隨即發表了一番感慨:“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追求的不過是金錢財富,享福作樂罷了。你們不如解除兵權,多置良田豪宅,多買歌舞美女,以享天年。這樣我們君臣間也沒有猜疑了,豈不更好?”眾將領恍然大悟,明白了皇帝的意圖,第二天,便都紛紛稱病辭職。

  “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趙匡胤舉重若輕,大巧若拙,他雖是武將出身,卻在政變、解除兵權等一係列的大事中以最溫和的姿態出現。他是一個不同於其他帝王的人,他所開創的宋朝,也是一個不同於其他王朝的國家:溫和,非暴力。

  自古以來,政變、奪權的皆是武將,文人永遠不會造反。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文人們單靠筆杆子,隻能在紙上發表言論,發發牢騷,骨子裏都孤傲清高,各自為政,“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他們不可能團結在一起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在削弱軍隊權力、地方勢力的同時,宋朝開創了重用文臣的風氣。趙匡胤任命心腹文臣趙普為樞密使,主掌全國軍政,淩駕於武將之上,並獨尊儒學,恢複“獨尊儒術”的國教傳統,甚至刻石立約,不殺文臣及言事官,世代奉行不渝。終宋一朝,文臣士大夫可以貶斥,可以流放,但基本上無殺身之禍,等於為文臣頒發了一道“人身保護狀”。

  這個新興王朝顯得是如此與眾不同:它崇尚文官,抑製武將。

  這種風氣下,人們熱衷於讀書,考功名,對征戰沙場的武人則嗤之以鼻,骨子裏看不起。科舉製在宋代發展至高峰。相比於唐代每次登科隻有一百多人,宋初時即已達四五百人,皇帝親自主持殿試,中舉文人成了“天子門生”,這是寒門文士做夢都不敢想的榮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兩宋時代發展到巔峰,這個時代陸續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文人學者,影響後世達千年之久。

  然而同時,作為宋代的武將,無疑是不幸的,“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他們處處受壓製,低文臣一等,任何軍事行動都需得到由文人主體構成的樞密院批準,武將們常常遭受文臣鄙視、冷淡,結局都是淒涼悲慘。當生活優越的宋代詞人在吟賞煙霞、西樓望月之時,宋代將士們的生活處境無疑反襯出時代與命運的不濟。

  這其中,北宋名將狄青的遭遇最有代表性。

  狄青是宋朝曆史上有名的武將,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從一名低級軍官成長為朝廷大將,被授以樞密副使要職。狄青為人忠厚正直,秉公辦事,曾一度被朝野眾臣誇讚。仁宗年間,廣西少數民族起兵造反,攻占南方,狄青自告奮勇上表出征,率領大軍夜襲昆侖關,一舉奪得有利地勢,一戰而勝,揚名天下。班師回朝後,狄青被任命為樞密使,為國家最高軍事長官。

  也就在此時,狄青的厄運到來了。早在狄青任樞密副使時,禦史中丞王舉正就譴責狄青出身行伍,身份卑微,不可授予樞密使這樣的高官,“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緊接著,右司諫賈黯也上書彈劾,論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禦史韓贄等人也紛紛彈劾。

  隨著狄青的升遷,文官們對狄青的排斥、疑慮更加白熱化,有一次宋仁宗生病康複,製誥劉敞就上書影射狄青:“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複,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狄青)尚存。”

  在宋之前,“出將入相”是一個國家完善的製度,文武並用,方可健全發展。到了宋朝,文人士大夫群體都異口同聲地排斥武將,防備武將像防賊一樣,五代十國的“武人造反”還縈繞在士大夫們腦海裏,揮之不去。狄青其人忠於職守,正直無私,宋仁宗誇獎“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作為一代文壇領袖,歐陽修也屢次上書要求罷黜狄青,他的理由是:“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狄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

  如此之多的彈劾,都無法舉出狄青有何錯誤,而是異口同聲地以“懷疑”作為理由:狄青現在是忠臣,難保他一直都是忠臣嗎?

  在這種無端猜測下,謠言紛起。有一次京師發大水,狄青舉家搬遷到寺廟裏,他穿了一件黃襖,立刻有人造謠說這是造反的跡象,緊接著,又有人謠傳狄青家的狗頭正長角,甚至狄青的住宅夜裏也出現了鬼光。一時間,這位優秀將領陷入被所有人懷疑的境地。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僅作了四年“國防部長”的狄青被罷官,出知地方官吏,離開了京師。

  狄青到地方上之後,朝廷仍不放心,頻繁派遣特使監視,觀察其舉動。這時的他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唯恐朝廷要將他除之而後快,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加上有病在身,背部惡瘡感染,不到半年,就鬱鬱而死。這位年僅49歲、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倒在敵人的兵刃飛矢之下,卻在同僚的懷疑、打擊中鬱鬱而亡,作為宋王朝少有的優秀將領,如此結局,可悲可歎!狄青死後,邊境戰事又起,北方西夏人屢屢挑釁,宋王朝疲於招架,到宋神宗時,朝廷苦於無良將戍守邊關,無不懷念當年狄青將軍的聲威。

  麵對外部異族力量的虎視眈眈,缺乏抵抗,優秀的將領遭到排斥,整個國家處在一種軍事劣勢的地位。宋王朝為了維護內部的穩定,不惜罷黜優秀將領,以國防虛弱為代價,這種做法可謂是矯枉過正。

  崇文輕武的思想彌漫了整個大宋,隨之而來的,是國民心理的巨大變化。

  漢唐時代歌頌邊疆戰士、讚揚軍功的激情詩歌消失了,曾經向往“沙場報國”、“投筆從戎”的豪邁文人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溫柔綿綿的宋詞彈唱,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還有文人們激昂卻又無濟於事的“河山夢想”……

  遊牧民族不再認為自己比漢人低等。東北的契丹人迅速強大,成為宋朝頭號強敵,百年間頻繁南侵,西北西夏也異軍突起,緊接著,女真族崛起於白山黑水間,南下攻破北宋都城,占據中原,而後,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中原人士在一次次慘敗的經曆中,不得不屈辱地承認這些周邊的“蠻夷”與自己平起平坐,甚至稱臣納貢,這對中原民眾的精神是一次巨大而漫長的打擊。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