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蛇圖騰與崇蛇之風

上古時期,在今日中國的版圖內,活躍著許多氏族、部落,血緣關係密切的氏族部落形成族的集團,其中主要有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北狄集團、羌戎集團等。各集團都包含著若幹氏族,而各氏族有自己的圖騰。這樣就形成各集團的圖騰體係。各集團各氏族圖騰有別,但上述集團的圖騰體係中都包括蛇圖騰,並且都以蛇為圖騰體係中的重要成分。其原因是,在神州大地無論南北西東,蛇是普遍存在的;在上兩節中,我們已經看到蛇的特征使它在原始宗教中,有條件成為被崇拜的對象。

(一)華夏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1.黃帝與蛇

華夏集團,指原始社會時期居於中原地區(主要包括今河南省中、西部,河北省中、南部和山西省南部)的氏族、部落集團,黃帝曾是這一集團中軒轅氏的首領,也是整個華夏集團的最早的領袖。也有人認為黃帝不僅是一個人,而且是軒轅氏的代稱。因為在氏族中常常有一個著名的英雄人物為該氏族的代表,他死後氏族就可能以他的名字為氏族名稱。

《山海經?海外西經》載:“軒轅之國……人麵蛇身,尾交首上”,就是說黃帝的氏族可能以蛇為圖騰,後來認為祖先與蛇有血緣關係,就產生了人麵蛇身的傳說。《史記?天官書》記載:“軒轅,黃龍體”,《五帝本紀?正義》說黃帝“生日角龍顏”,並說黃帝之子有十二姓。聞一多先生考證其中的“僖”、“巳”兩姓為龍蛇族。看來,黃帝部族的圖騰體係中原本有蛇,後來蛇又演化為龍。《山海經?海外西經》還說:“軒轅之國……窮山,有四蛇相繞”,可能反映了軒轅族內的氏族多有以蛇為圖騰的,這樣就加大了蛇在該部族圖騰體係中的比重。

2.陶唐氏與蛇

在古代曆史傳說中,陶唐氏的代表人物堯,出自黃帝,是華夏集團的又一位領袖人物。一般認為堯的都城在平陽(在今山西省境內),也有學者認為在今河北省西部。20世紀80年代,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發現了龍山文化陶寺類型。有些學者認為這種文化的年代與分布都同古史傳說中的陶唐氏活動的時間、地域相符,因而可能與堯有關,是陶唐氏的文化遺存。陶寺遺址出土了一件陶盤,內繪一蛇首蛇軀,口中吐信的動物。不少人稱其為“蟠龍”,但因其無角無足,與現實中的蛇區別不大,可能是被神化了的蛇的形象。因為龍也是被神化的蛇,所以稱其為“蟠龍”也是可以的。不過,它的樣子確與後世的龍不大相同,與其同時期或更早的大多數考古資料中的龍的形象也有不小的差距,而基本保持著蛇的特征。這件蟠龍陶盤的年代距今約4500年,我們由此可以看到華夏集團在這一時期仍然崇蛇,在宗教中蛇還在繼續著升華為龍的曆程。

在神話傳說中,堯既是黃帝傳人,又是龍的兒子。《初學記》引《詩含神霧》:“堯母慶都與赤龍合昏,生伊耆,堯也。”大約陶唐氏也認為自己與龍蛇有血緣關係。《孟子?滕文公下》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在孟子的敘述中,蛇龍連稱,蛇在龍之前。在堯的時代,蛇的地位與龍可能不相上下。“驅蛇龍而放之菹”是治水時和治水之後,把蛇一類動物驅趕回水草之中,以免對人造成傷害。不是斬殺蛇龍而采用驅趕的方法,大概也是由於陶唐氏與蛇的關係非同一般吧!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曾經聽了舜的意見,把擔任“工師”職務的共工流放到幽陵。《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神異經》說:“西北荒有人焉,人麵,朱發,蛇身,人手足,而食五穀禽獸,頑愚,名曰共工。”在這個神話裏,堯的下屬共工也是人麵蛇身,但長著人的手和腳。吃五穀和禽獸肉,大約是兼營農業與狩獵。共工氏原來與陶唐氏在一處,可能都崇蛇。到了幽陵(或幽州)後,就隨當地習俗,成為北狄集團的一部分了,不過,共工的族人崇蛇的習俗沒有改變,所以就有了以上的共工人麵蛇身傳說。

(二)東夷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在原始社會和夏商周時期,“夷”是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對其東方非華夏族人們的泛稱。夷人活動於今山東、蘇北、皖北、豫東和遼東半島南部。“東夷”的意思有時與“夷”差不多,可以泛指上述地域內的非華夏族人。我們說的“東夷集團”,就是指這些人的集合體。

東夷集團中重要的族有:太昊族、少昊族、皋陶族,還有一個後來部分遷入苗蠻集團中的祝融族。這些族的圖騰體係中都有蛇。

1.太昊族與蛇

太昊族是從豫東地區(今河南淮陽)發展起來的,姓風。圖騰中有鳳鳥(鳳也就是風),還有太陽、火、蟲蛇(或龍)。

太昊族用龍來命名官號,《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就是這個意思。在傳說裏,太昊號伏羲氏,就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人首蛇身的伏羲。伏羲也叫做庖犧。《列子?黃帝》裏說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都是蛇身人麵、牛首虎鼻,不像凡人的樣子。這些傳說的基石,是太昊一族以蛇為圖騰之一,崇拜蛇和龍。

漢畫像石中的伏羲有人首蛇身的,也有人首龍身的。傳說中的伏羲是“蛇身人首,有聖德”,曾經畫八卦、結漁網、製樂器、興嫁娶,又與女媧為兄妹,後為夫妻,綿延人類。

太昊族既以蛇為圖騰也以鳳凰為圖騰,開“龍飛鳳舞”之先河。

類似的情況,在華夏集團的黃帝軒轅氏那裏也曾出現過。戰國時期成書的《韓非子?十過》中記載,黃帝曾經會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六條蛟龍為黃帝駕車,神鳥畢方侍奉黃帝,蚩尤在前邊開道,風伯和雨師灑掃道路。前邊有虎狼充當前衛,後邊跟著鬼神們。地上伏著“騰蛇”,天上翔著鳳凰。在這個神話中,蛇與鳳相對應,地位似乎高於駕車的蛟龍。戰國時期的情況已經不是這樣,因此這個神話應該有著上古時代曆史的影子。

2.少昊族與蛇

少昊金天氏,中心地區在曲阜,姓己。圖騰中有鳥、太陽、火和蟲蛇。

我們先來看少昊的姓。己姓,就是少昊的族崇拜蛇的結果。根據《說文解字》,己字在小篆中寫作“□”,為“中宮也,像萬物辟藏詘(曲)形也”。已經有學者提出,己和巳字都象蛇形。

姓己、己字是蛇的象形,表明蛇應該是少昊族圖騰體係中的一員。這與後世的蛇姓情況相似,即“在中國今日的姓氏中,也保留著不少的原始圖騰名稱的遺跡,如馬、牛……蛇、風、……”

後來姓己的人的祖先就是少昊。《左傳?昭公十七年》注:“少昊金天氏……己姓之祖也。”到了商周時期,少昊的己姓後裔還大部居住在山東、蘇北、皖北地區,我們在考古發掘和調查時,多次發現陶器上刻有“己”、“巳”、“以”等字樣,這些字在古文字中都是蛇的象形,如:巳字在商代陶器上刻作“□”“□”,“以”字在商代陶器上刻作“□”,與小篆相比,字形基本相同,都像蛇的樣子,實際上是一個字。

青銅器上有己字銘文的也發現不少。如:山東煙台上夼村出土過周代己華父鼎等,山東壽光出土過商、周兩代的紀國銅器,安徽潁上縣王崗、趙集出土了兩件商代晚期銅爵,都有“月己”二字的銘文。這些青銅器的主人可能都是少昊的傳人。

在整個東夷集團中,蛇崇拜和蛇圖騰是相當流行的。從小篆夷字來看,也是以己字為主要成分,說明蛇在東夷集團的圖騰體係中有著重要位置,所以己字才能被夷人的眾多氏族、部落的人們所接受。當然,在商代和西周,夷字還不是這樣,但當時己、巳諸姓的眾多,說明蛇的威風不減上古時代。

有的文獻又說少昊是嬴姓,這個嬴字在古文字中與“偃”字相通。我們將在本書其他的章節中看到,偃姓的東夷先民也是以蛇為圖騰之一的。

3.皋陶族與蛇

皋陶是東夷集團中一個分支――淮夷的始祖,他生於曲阜,姓偃。從少昊、皋陶都曾在曲阜活動的情況來看,皋陶族可能是少昊族的分支。偃姓也是由少昊的嬴姓轉化的。皋陶曾當過堯的助手,並且曾被選為堯的繼承人。但他很快就死去了。他的族人南下,成了淮夷的重要成分。到了春秋時期,淮夷的各小國中多數是偃姓,說明皋陶的子孫延綿,對東夷集團的發展和存續起了很大作用。淮夷奉為神靈的祖先主要是皋陶。偃姓淮夷主要活動於安徽境內的江、淮之內,這一地區發現過不少帶有“己”、“巳”字樣的商周時期的陶器及青銅器。巢湖市北邊的大城墩遺址還出土過商代刻有“巳夷”二字的陶片,“巳夷”就是崇拜蛇的夷人。這裏還發現過西周時期的陶蛇,這條蛇是在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原擺放在死者身邊,是隨葬品。造型逼真,形象生動。

巢湖市一帶是春秋時期巢國的故地。巢國偃姓,巢國的北邊還有一個叫做“虺”的地方,虺的意思是小蛇。以上這些情況都表明,偃姓的皋陶後人有著崇蛇、愛蛇的傳統,據此推測,皋陶族在上古時期也有過蛇圖騰。

4.祝融族與蛇

祝融在神話傳說中是火神和太陽神。還有一種說法說他是灶神,實際上,灶神也是由火神派生出來的。他可能是上古時期負責祭火神的祭司,後來自己也被當做了火神。有人認為他屬於東夷集團,也有人認為他屬於南方的苗蠻集團。

祝融的後裔有祝融八姓,八姓之中,為首的就是己姓,看來祝融族中,用象蛇形的己字為姓的人比較多。祝融八姓中又有董姓的夷、豢龍,豢龍氏原本可能是養蛇的氏族。此外,長期生活在東夷地區的還有祝融八姓中彭姓的彭祖,也叫大彭,在彭城居住,彭城在今天的蘇北徐州市。曹姓的鄒、莒在山東的南部,鄒國就是邾國,邾字又轉蟲字,蟲字在古文字中也象蛇形,作“□”或“□”。邾國還有一個叫做“蟲”的地名,說明邾人可能與己姓同樣曾以蟲蛇為圖騰並長期保持崇蛇或蟲的風俗。莒國後來改為己姓,改姓的原因古籍中沒有說明,或許也與崇蛇之風盛行有關。

的原因古籍中沒有說明,或許也與崇蛇之風盛行有關。從祝融的融字來看,右半部是蟲。山東青州市的一座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十三件有“融”字標記的青銅器。融寫作”形,兩邊是蟲,也就是蛇,中間是兩件上下相對的鬲,鬲是夏商周時期一種炊具,燒飯用。蟲和鬲合起來就是融。在古書中,祝融也被稱為融,所以,“□”是“融”,也表示祝融。從字形上來推測,祝融族是崇拜火也崇拜蟲、蛇的族,祝隻是融的官職,是神職人員巫祝的意思。祝融和他的子孫後代們,長期崇蛇,所以留下了那麽多與蛇有關的遺物。

大量的與祝融族有關的文化遺物在東方地區發現,說明祝融本來屬於東夷集團。他的族與少昊族的圖騰體係很接近,都包含火、太陽和蛇。祝融八姓中第一個就是己姓,而少昊也是己姓。傳說中又說祝融族出自五帝之一的顓頊。顓頊小的時候曾經被少昊養育過。顓頊是華夏集團的首領,可能在夷夏鬥爭中曾經住在東夷集團做人質,後來又返回中原地區,但他的兒子祝融留在了東方地區。顓頊的傳說中,也有蛇的內容,比如《山海經?大荒西經》說“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複蘇”。對於這段話人們有不同的理解,一種意見認為風自北來,可能象征北方大神顓頊要出現,蛇就變成魚,顓頊死了,魚婦才複蘇,又變作蛇。顓頊不僅是帝,而且是大巫、宗教主,在宗教活動中使用蛇表演巫術,在人們心目中神通廣大。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當風從北方吹來……蛇變化成魚,死去的顓頊便趁蛇魚變化未定之時,托體魚軀,死而複蘇。人們就把這種和顓頊結為一體的魚叫魚婦。

無論依以上哪一種意見,都可以說上述傳說中,顓頊與蛇、魚的關係非常密切。祝融族與蛇、蟲的不解之緣,或許不僅源於東夷地區,而且吸收了顓頊巫術中的內容。

(三)苗蠻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蠻”是古代對南方地區非華夏族人的泛稱。蠻字從蟲,《說文》:“蠻,南蠻,蛇種。”從字形上可以看出,古代南方地區的人們與蟲、蛇關係極為密切。我們這裏說的苗蠻集團在上古時代活動於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帶。

1.修蛇

修蛇是神話傳說中的巨蛇。《淮南子?本經訓》中說,帝堯在位的時候,十個太陽並出,曬焦了莊稼和草木,修蛇等六種怪獸凶禽也出來危害人民,堯派神箭手羿除掉了這六種禍害,把十個太陽射掉了九個。修蛇是在洞庭被羿斬斷的。高誘對修蛇的解釋是:“修蛇,大蛇也,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類。”修蛇也就是長蛇。

修蛇與神話中的巴蛇是同一怪蛇。《說郛》中的《嶽陽風土記》中說:“巴陵……今在鄂州蒲圻縣界。……《江記》言:羿屠巴蛇於洞庭,積其骨為陵。《淮南子》曰:斬蛇於洞庭。今巴蛇塚在州院廳側……兼有巴蛇廟,在嶽陽門內。”《山海經?海內南經》說“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洞庭是苗蠻集團活動的重要區域。東夷族的首領和傳說中的神人後羿在這裏殺死修蛇,可能暗示了上古時期東夷集團與苗蠻集團的一次衝突,苗蠻集團中可能有一個以大蛇為圖騰的氏族或部落,被東夷打敗了。但苗蠻集團的人們崇拜大蛇的風習未改,並且長期懷念修蛇氏族、部落的死難者,留下了有關巴蛇的傳說:巴蛇的骨頭堆成了一座山,這就是巴陵。後來的楚國正位於苗蠻故地,楚人繼承了苗蠻的許多文化內容。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問道:“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這個蛇就是巴蛇。後來,在當地仍保持崇蛇風俗的情況下,還為巴蛇修了墓、建了廟。有趣的是,《淮南子》中的修蛇,是危害人民的怪蛇。而巴蛇的傳說中沒有講它的罪孽,這是因為,《淮南子》是在東夷故地淮南寫成的,這個地區長期流傳著修蛇作惡的故事,認為它被斬罪有應得。而苗蠻地區產生的巴蛇傳說,由於當地人的情感而沒有多講它的過錯(吞象不是大錯,講吞象主要是表現巴蛇的巨大)。所以,修蛇故事和巴蛇故事講的雖然都是羿斬蛇於洞庭,是一回事,但兩個故事流傳的地區不同,表現的感情也不相同。東夷和苗蠻兩大集團鬥爭的痕跡,經曆了兩三千年的歲月,在西漢時的《淮南子》和後來的巴蛇塚、巴蛇廟等方麵還要顯露出來。從修蛇和巴蛇的故事中,我們推測苗蠻集團的圖騰中應該有大蛇,可能是蟒蛇一類。

2.三苗與蛇

三苗是苗蠻集團的主要成員。在傳說中的黃帝和堯舜禹時代,活動於洞庭湖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曾與華夏集團發生過三次大的鬥爭,最後一次大的鬥爭是禹率領軍隊與三苗進行了七十天的大戰,三苗戰敗,從此一蹶不振。苗民、有苗都是三苗的別稱。

《山海經?海內經》:“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食之,伯天下。”

這個傳說是講南方的苗民崇信一位稱為延維的神,這位神是人頭蛇身,像車轅那樣長,左、右都有一個頭,穿紫色衣,戴旃帽。國家君主如果能得到他來供奉祭祀,就可以稱霸天下。

傳說中人頭蛇身的神,應該是在三苗(苗民)崇蛇、以蛇為圖騰的基礎上,創造的人蛇合一的神靈。三苗的人們相信這位神能保佑國君戰勝敵人,建立霸業。這種迷信和傳說也傳到了東方地區,流傳了很長的曆史時期。《莊子?達生》裏麵寫了一個故事,講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外出打獵,管仲駕車,打獵時見到了鬼,桓公回來就病了,好幾天不出門。齊國有一位名叫皇子告敖的士人來見桓公,談話中,桓公問他有沒有鬼,皇子告敖說山裏麵的“夔”、野地裏的“彷徨”、沼澤地的“委蛇”都是鬼。桓公又問委蛇是什麽樣子。皇子告敖說:“委蛇粗得像車轂,長得像車轅,穿紫色衣,戴朱紅帽。這種怪物不喜歡聽雷車的聲音,聽到了這些聲音就捧著腦袋站立起來。能看到它的人應該是成就霸業者。”桓公聽了笑著說:“這正是寡人所見到的。”於是端正衣冠和皇子告敖坐著、談著,不到一天的時間病就完全好了。

《莊子》裏麵的委蛇,特征和衣冠與《山海經》中的苗民之神延維非常相似,隻是沒有提到是否有“人首”,而且沒有稱為神卻被列為鬼。大概因為延維本是三苗族的神靈,東方地區的人並不崇信它,而把它作為“物”或鬼。而且在東方地區,這個傳說的流行也不甚普遍,隻有皇子告敖一類極少數人知道。

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認為延維就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的神像。南方多蛇,先民們對蛇的了解較其他地區更深,對蛇的崇拜也理應比其他地區更甚。蛇圖騰和人蛇合一的神的出現也許比其他地區更早。延維是南方地區三苗的神,伏羲女媧是南方和北方共同尊崇的神,兩種傳說可能有一定關聯,但我們所能看到的文字和圖像中,延維與伏羲女媧的形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伏羲女媧,是兄妹、夫妻、人祖,各有自己的豐功偉績。是兩位親密無間的神,但還不是一體。

延維雙頭一體,其人首蛇身與伏羲、女媧相仿。可能是由伏羲、女媧的神話派生出來的一個“兩性同體”的神話。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四記載了蒙雙氏的神話:

昔高陽氏有同產而為夫婦,帝放之於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神鳥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體而生,二頭,四手足,是為蒙雙氏。

同產而為夫婦的情況與伏羲女媧兄妹結為夫妻相似,“同體而生,二頭……”與延維相似。但這個神話沒有說蒙雙氏是蛇體。不過,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在神話中,兩性雙體變為兩性同體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延維大概不僅是人蛇合一,而且又是兩位人蛇合一的男女神靈的再合一。

前麵說過的修蛇,被斬於洞庭,也正是在三苗活動範圍之內。修蛇也許是三苗較早的時候崇拜的圖騰之一,當然還未必出現人蛇合一的神靈。南方崇蛇之風比北方更盛,所崇拜的蛇神可能比較多,修蛇(巴蛇)、延維等應是其中重要者,對外影響也很深遠,但是還沒有被其他的集團所崇信。

伏羲女媧的情況是一個特例。不少學者認為今天的苗族是三苗的後人,苗族中又流行伏羲女媧的傳說,在古代神話傳說中還能夠看到三苗所崇奉的神蛇與伏羲女媧關係密切,伏羲女媧的故事在淮楚之地出現既早,流傳亦廣,所以,伏羲女媧的神話可能是由南方地區影響到北方地區的。在神話傳播的過程中,也會有華夏、東夷、苗蠻等集團人民的多方麵接觸甚至部分地融合。蛇的神話廣泛流傳的條件之一,是各地有某些相似的信仰:都有蛇圖騰和崇蛇傳統。但一個集團一般不會去供奉、祭祀另一個集團的祖先和神靈。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要對苗蠻集團的蛇神加以改造,才能使其加入自己的諸神行列。如東夷集團本有太昊,將太昊與伏羲相聯係,產生了太昊伏羲氏這一大神,這就是東方地區的神了。

(四)北狄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北狄集團包括原始社會至東周時期的北方民族,如黃帝時代的葷粥,商代的鬼方,西周的□狁、春秋戰國時期的翟。前麵提到過的共工氏原屬華夏集團,後來也歸於北狄集團。

狄人是遊牧民族,與華夏族鄰近的地區可能是半農半牧地區。

1.共工氏與蛇

共工是神話傳說中的水神,曾經參與堯、舜時的治水。還曾與顓頊作戰,戰鬥失利,“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淮南子?天文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滔洪水”(《淮南子?本經訓》)。《戰國策?秦策》載:“禹伐共工”。《荀子?成相》載:“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在這些傳說中,共工活動的時間甚長,當不是指一人,而是一個氏族、部落或者部族,即共工族。此族可能有過一位叫做共工的首領,後來被神化,在《山海經》的記載中,他也是人麵蛇身,不過有四肢。他的一族被堯流放到幽陵或幽州,成為北狄集團的一支。

北狄本有崇蛇之風,與共工氏的舊習相合,所以共工氏不必改變崇蛇習俗,神話傳說中,有不少與共工氏崇蛇相關的內容。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共工有一個臣下叫相柳氏,他有九個頭,分別去吃九座山上的食物。相柳所到之處,就變成沼澤和溪穀。禹殺了相柳,他的腥血流在地上,不可以種五穀。禹隻好挖掘填充這裏,填了三次,陷了三次。禹就修築了一座眾帝的高台。台在昆侖山北邊,柔利的東邊。相柳九個頭都是人的麵孔,蛇的身體是青色的。射手射箭不敢向北,因為害怕共工之台。台在相柳的東邊。台是四角方形的,每一角有一條蛇,蛇皮是虎皮的顏色,蛇頭朝著南方。

《大荒北經》記載:共工有一個臣下名叫相繇,他有九個頭,蛇的身軀,盤旋著自繞,到九個地方找食物吃,他噴過氣和歇息過的地方,都變為沼澤,發出辣的或苦的味,百獸都不能再居住。禹在治洪水時殺掉相繇,他的血腥臭,流在地上,地上就不能生長五穀,而且那地方多水,不能居住。禹填土墊那窪地,三次填滿,三次下陷,禹索性把它挖掘成一個池子,當時的群帝就用挖出來的土修了台(神壇),台在昆侖山北麵。

相柳和相繇的傳說非常相似,應該是一個神話在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分化。它的來源也許是共工族中崇拜的又一蛇神。

相柳的故事中,值得注意的是共工之台,這個神壇的建築與眾帝的台不是一回事,因為共工已經與華夏集團決裂,禹殺死共工之臣相柳,應該是禹同共工氏鬥爭在神話中的反映。禹築的眾帝的高台,不應當有共工之台,況且共工也並不是“帝”。然而共工之台卻有它的神聖、威嚴、凜然不可侵犯等等特點,人們射箭都不敢朝著這個方向。共工之台的四角有蛇,屬於登上神壇的神蛇,顏色都與眾不同,如虎的顏色。蛇頭不是朝著四方,而是朝著一個方向:南。其象征意義是什麽?是否因為北狄集團把華夏族當做一個重要的敵手,而以此表示敵對、警惕的情緒和意識呢?

共工、相柳、相繇在傳說中的形象,都可能與北狄集團上古時期的蛇圖騰有關,是由蛇圖騰演化而成的半人半蛇的神靈。但他們本身已經不是圖騰。共工是氏族或部落的首領,相柳、相繇是他的下屬,本來可能是人,後來在傳說中與蛇結合了。而圖騰可以是人以外的其他動物,也可能是植物或自然物等,卻不應該是人。

2.後土、幽都與蛇

《山海經?海內經》說:“共工生後土”。《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幽都與傳說中共工流放之地幽陵、幽州等應該是同一地。到了戰國時期開始有了幽冥界的傳說。茅盾先生說:“幽都之內有什麽,後土是怎樣一個狀貌,原來大概一定有,可是現在全都逸失了。後代的書籍講到冥土的故事極多,然而大抵滲入了佛教思想、印度神話,已經不是中國神話的原樣子。”袁珂先生則認為中國曾有過萌芽狀態的冥土神話,後為外來的東西所替代,並不一定是冥土神話因此之故而“全部逸去”。

關於後土,還有更早的文獻記載。《國語?魯語上》:“共工氏之伯有九,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左傳?昭公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杜注:“共工在大?後,神農前,以水名官者。其子句龍,能平水土,故死而見祀。”在這些記載中,後土隻是共工之子,能平水土,所以死後受到祭祀,應該比較接近他的真實狀貌。

冥土神話出現以後,因為共工、後土的居地在北方幽都(或幽州、幽陵),而北方又象征幽冥,所以幽都漸被視為冥界,原居幽州的後土也被當做冥界的主宰了。

《禮記?檀弓下》:“葬於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孔疏:“鬼神尚幽暗,往詣幽冥故也”。夏商周三代的人們已經認為死後要到幽冥,而鬼神喜歡幽暗,所以埋葬死者時要使其頭部向著象征幽冥的北方。這種迷信思想的萌生可能還在三代之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在一些別的傳說中,冥土的主宰又叫做“燭陰”或“燭龍”,《山海經?海外北經》說:鍾山之神名叫燭陰,他的眼睛睜開就是白天,眼睛閉上就是黑夜,吹一口氣就是冬天,呼一口氣就是夏天,他不吃不喝也不像人那樣呼吸,一呼吸就刮風。他的身長一千裏,在無啟國以東。他的形狀是人麵蛇身,紅色,住在鍾山下。《大荒北經》又說西北海之外,赤水以北有一座章尾山,有位神是人麵蛇身,紅色,身長千裏,他的眼睛立著,閉上眼睛天就黑了,睜開眼睛天又亮了,他不吃不睡也不呼吸,隻吸收風雨。他照亮陰間,所以稱為燭龍。在這兩個傳說中,燭陰即燭龍,也就是陰界的主宰,與前麵提到的後土的人麵蛇身、紅色與後土之父共工的人麵蛇身、紅發的特點相仿。這類形狀與北狄集團崇蛇習俗和人蛇合一傳說應該有著傳承關係。後土的狀貌也應該是人麵蛇身。

《山海經?海內經》說,北海之內的幽都之山上有玄鳥、玄蛇等。也表明蛇在幽都――北狄集團中的重要地位。不過,這裏的玄蛇隻是冥土主宰後土治下的一種怪物,還不是幽都之山的神。

3.與蛇有關的文化遺物

在北狄集團活動區域,今內蒙古中部、遼西,以及俄羅斯外貝加爾地區,曾發現過一種叫做“蛇紋鬲”的陶器,這種作為炊器的陶器器體肥碩,有三個肥大的袋足,袋足上飾有波折狀的附加堆紋,附加堆紋的斷麵呈三角形,這種紋飾就叫做“蛇紋”,多為縱向,像是一些小蛇在鬲的表麵蜿蜒爬行。這種器物沿用的時間很長,約從相當於夏代的時期直到春秋。中原地區的華夏集團在這一時期已進入文明時代,而北方的北狄集團在相當於夏、商的時期,可能還處於原始社會的晚期。

以蛇為紋飾從另一個方麵反映了北狄集團對蛇的熟悉與接近,說明北地的先民們與蛇的關係相當密切,而且從蛇的形象中找到了美感。北方地區發現的青銅器中也有一些造型像蛇或以蛇為花紋,這種風格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蛇紋陶器。關於此類銅器,我們將在討論商周時期蛇的藝術形象時予以介紹。

(五)羌戎集團的蛇圖騰和崇蛇之風

羌戎集團活動於華夏集團的西北部,今陝西西部和甘肅東部是其中心地帶。羌戎的傳說中的始祖是炎帝,主要的姓是薑姓。《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薑姓之別也”,即西羌本來是薑姓的一部分,是炎帝族的一個主要分支。羊和牛是炎帝族和羌戎集團的主要圖騰,蛇也是圖騰之一。

1.炎帝與蛇

《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左傳?哀公九年》:“炎帝為火師,薑姓其後也”。薑姓出於羌,《說文?羊部》釋羌:“西戎牧羊人也,從羊,人,羊亦聲。”炎帝作為部落或部族,影響深遠,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起過奠基的作用。炎帝在《世本?帝係篇》中與神農被視為一人:“炎帝即神農,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看來炎帝族原是遊牧族,後來進入農耕時代。如果有一個作為具體的人的炎帝,那麽他應該是對農業的初步發展作出過特殊貢獻的人物。

《列子?黃帝》說:“庖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麵,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這種形象,顯然是由於本族圖騰的複雜性決定的,原本應該是多種圖騰的綜合體,加上人的麵孔便成了人格化的神。神農氏的蛇身和牛首,似乎表明蛇與牛是炎帝族的兩種重要的圖騰,可能原是其某兩個分支的圖騰。在蛇與牛相結合的傳說中,這是很早的一例,後世神話習俗中,蛇與牛仍有著神秘的緣分。比如“牛鬼蛇神”之說、生肖迷信中認為屬牛和屬蛇的異性擇配是理想的“大相合”。牛與蛇的這種緣分,可能從炎帝的時代就開始了,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曆史了。

傳說中的炎帝長著一個牛頭,但也有傳說說他是“龍首”。《孝經援神契》又說“神農長八尺有七寸,宏身而牛頭,龍顏而大唇”。這些傳說的出現要晚於神農氏牛首蛇身的傳說。炎帝族本來既崇牛又崇蛇,圖騰體係中有牛、羊、蛇等。後來蛇龍分化,神龍崇拜出現,炎帝在傳說中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蛇身變為“龍顏”。

羌人經過長期分化,逐漸與華夏集團融合。還有一部分後來遷徙到川西北地區,成為今天的羌族。羌族的傳說《阿巴補摩》說:神農的母親薑頓夢見紅龍入懷,生下神農。“補摩”的意思據羌族老巫師解釋,就是神龍,又是神農。看來羌戎集團炎帝部落或部族開始時圖騰中有蛇,後來某一時期,蛇圖騰轉化為龍圖騰,羌族的傳說中留下了這上古時期的史影。

2.己氏之戎與蛇

春秋時期,戎人分支甚多,其中有一支叫做己氏之戎。這部分戎人以己為氏,可能是由於他們的祖先曾經以蛇為氏族圖騰或崇拜神蛇,後來就用象蛇形的“己”字作為氏族的徽記。

前邊提到的己夷、巳夷與戎族相距很遠,文化聯係不多,所以夷與戎的崇蛇之風是各自獨立產生的,而不是相互影響的結果。己氏之戎與己夷、巳夷分屬羌戎、東夷兩大集團,無血緣關係,然而在上古時期,都曾流行過崇蛇的風習。

除上麵說的五大集團之外,中國東南的吳越地區和西南的巴蜀地區,也都有過蛇崇拜,但有關的記載年代已進入商周時期,因此我們就在講青銅時代的蛇時再談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與蛇的關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大羅金仙在星際
2屍人
3墨龍變
4洪荒青蓮聖卷
5八神異界遊
6鬥神狂飆
7全係修真大法師
8近戰召喚師
9魔法通行證
10逆龍道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獸戰天下

    作者:胡不歸  

    工具百科 【已完結】

    一個野獸橫行,掠食者和獵物以無窮的手法演出變化多端的二重奏或多重奏的欲望世界。一個從小被恐怖組織訓練成殺人機器,為了自由從而不得不戰鬥及殺戮的冷血殺手。就是關於這個堅忍冷酷,但不失血性的勇悍男兒...

  • 幻神

    作者:雲天空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聖獸的名字,想必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有誰知道,四大聖獸到底為什麽會成為僅次與神的存在?他們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最終成為聖獸的?他們各自擁有著什麽樣的神奇本領呢?有誰...

  • 活金

    作者:逐沒  

    工具百科 【已完結】

    靈脈為生命之脈,為免靈脈不被破壞也就有了‘護靈人’。林寶駒的先祖是‘護靈人’中的奇才,擁有逆天造勢的才能,曾強行降伏金馬,讓金馬成為白馬山的靈脈之主,用來守護靈脈。白馬吸水,養活一方。靈脈若散,...

  • 傳奇之縱橫瑪法

    作者:星星辰  

    工具百科 【已完結】

    在網吧裏激戰了三天三夜的星辰,終於完成了統一沙巴克的偉大霸業,但是由於勞累過渡,居然暈倒在地。當他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神秘奇妙的世界,而這個世界赫然是他所玩的傳奇遊戲裏的瑪法世界,這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