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雕塑之龍

雕塑為造型藝術之一種。崇龍民族出於崇敬龍和祈求龍神保護之心理,遂產生雕刻、塑造龍形象的造型藝術。古代人們在玉器、銅器、石料、瓦當、磚塊、木料等材料上雕刻各種龍的藝術形象;在鑄造青銅器、銅鏡時塑以龍的模型;以土、石塊、卵石、蚌殼等物質塑造龍的形象。在中國曆史上,雕塑之龍豐富多彩,千姿百態。

(一)玉雕龍紋

雕刻之龍有多種。從目前的資料來看,玉龍是最早的雕刻之龍。

我們所見到的玉器上的龍,隻有兩種:一種是把一塊玉雕成龍形,大的叫“瓏”,主要用於求雨;小的叫“龍紋佩”,主要用於人體裝飾。傳世古玉,有雕龍紋的玉,也有雕龍形之玉。

“瓏”主要用於祈求雨水。《說文》:“瓏,禱旱瑞玉,為龍文。”《楊慎外集》也說:“瓏,禱旱瑞玉,刻為龍文。”

玉龍在新石器時代便已存在,目前出土的主要有兩件,均在遼河流域。前已述及,1971年春,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社員在村北山岡造林時,從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處挖出一件大型龍形玉器――玉龍。1988年,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黃穀屯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第二件龍形玉,時代比第一條玉龍略早,其造型基本上與前者相同。

孫守道對三星他拉玉龍作了較為全麵的研究,他將三星他拉玉龍與商代玉龍,特別是與婦好墓玉龍作比較,認為兩者的差異有如下10個方麵:

(1)商玉龍多有角有耳;而三星他拉玉龍無角無耳。

(2)商玉龍背上多起脊,無鬣;而三星他拉玉龍不起脊,卻有鬣飄揚高舉。

(3)商玉龍額上正中常有一菱形紋;而三星他拉玉龍卻刻有罕見的方格網狀紋。

(4)商玉龍有眼有睛,多呈臣字形;而三星他拉玉龍則有眼無睛,眼呈梭形。

(5)商玉龍鼻端多呈尖圓形,如婦好墓408號玉龍;而三星他拉玉龍則截平,刻並列鼻孔二。

(6)商玉龍口張齒露,似虎;而三星他拉玉龍口閉吻長,似豕。

(7)商玉龍顎下無特殊紋樣,而三星他拉玉龍飾方格網狀紋。

(8)商玉龍身尾滿刻菱形或“凹”形鱗紋;而三星他拉玉龍全身光素無紋。

(9)商玉龍如有足爪,常為上肢的二足爪;而三星他拉玉龍無足無爪。

(10)商玉龍的龍體一般多扁平或作方菱形;而三星他拉玉龍為橢圓形。

孫守道還在雕刻風格、表現手法、加工技術等方麵與夏商的玉器進行比較,認為三星他拉玉龍藝術風格較為原始:

(1)商代以及二裏頭玉雕的表麵,多平麵浮起;而此玉龍,尤其是鬣部,平而下凹,有似溝槽。這種手法,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商文化玉雕中偶爾見之。

(2)以往所見的龍的紋樣多勾徹而成,勾線常雙道;而三星他拉玉龍首上的方格紋,隻勾無徹,勾線為單道。

(3)夏商玉器一般通體滑潤,拋光度高,有的瑩亮可鑒;而三星他拉玉龍的研磨拋光程度相對差一些。若放大觀察,可清楚地看到此點。

(4)夏商玉器的穿孔,已多用管鑽;而三星他拉玉龍背部一孔是對穿?鑽而成,與新石器時代那種環形或有孔石器的穿孔並無二致。

商代的玉龍出土較多,其形狀與新石器紅山文化玉龍略有不同,其特點是身形較短、較壯,體態彎曲,多為“C”形,有的玉龍身上有背鰭。商代的玉龍,有四個特征:

(1)龍身不如蛇那樣細長,比一般的獸還要短;

(2)龍形厚實古樸,線條簡拙粗獷,一般作環曲狀造形;

(3)龍的頭部和尾部靠得很近,有時甚至相接。頭部的眼額微微隆起,圓形環耳,浮雕圓眼,下頜前伸;尾部多呈尖角形;

(4)早期的玉龍無角,商代中期和晚期才出現蘑菇形角;

(5)較早的玉龍無足,較晚的有足,且多為一足;

(6)玉龍身上刻有雷紋、雲紋或斜方格紋;

(7)商代晚期的玉龍背部出現脊齒形。

周代早期的玉龍,與商代玉龍的風格基本相同。至周代中晚期,玉龍有所變化,其主要區別有:

(1)龍的身形,西周之龍,要比商代為長;

(2)商代的龍紋,尾如小刀的比較多,西周則不多見;

(3)西周的龍紋,背上加齒的比較多,商代較少;

(4)西周的龍紋,身上的紋飾,比商代的玉器為複雜;

(5)西周的龍紋,漸漸地不注意角紋,到了東周,角變成耳形。

至戰國時代,玉龍變化更大,“S”形的玉龍出現。其特點是:

(1)龍體呈長曲狀,有的為回首龍,呈倒“S”形,活潑自如;

(2)龍身紋飾采用穀紋或雲紋的最多,是古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意願,此外還有毛羽紋、網紋、絲束紋等;

(3)龍口上唇長,下唇短,有的上下唇平齊,有的變成斧形;

(4)角用雲紋,像耳而不像角。

漢代以後,玉器上的龍,兩隻角好像珊瑚枝,後麵還附有像馬鬃的紋飾,口下有髯,口上有兩根長須。至明清兩代,玉龍形象完全與蛇相似了。

(二)銅鑄龍紋

銅鑄龍紋最早出現在青銅器上。商代青銅器上的龍紋多為夔龍。根據傳說,夔龍即一足龍。夔龍形象在青銅器中十分普遍,它是根據青銅器的特定部位來取形的,其形象一般采用簡單的線條表示,或作爬行狀,或作蜷曲狀,伸卷自如,有的呈倒“S”形,龍尾彎曲上卷,額頂有角,軀下有足。龍的造型規則而古樸,形式生動而富有力量。龍紋宛如幾何圖案,洗練而優美。

西周早期,青銅器上的龍紋依然流行,且頗富新意。不少龍紋為幾何形紋樣,以方形的雲雷紋組成。古代藝術家以直線和曲線的對比統一的形式美法則,創造了抽象化的藝術組合體。

西周中期,青銅器出現簡樸的趨勢,獸麵紋逐漸消失,而夔龍紋的應用逐漸增多,形態和結構發生變化。一些夔龍紋作回首反顧形象,學術界稱這種回首夔龍為“顧龍”。

另有一些夔龍,頭前的長鼻反卷,身軀蜷曲,學術界稱其為“蜷身夔龍”。夔龍身尾多環蜷曲,張嘴瞪眼,上唇和下唇都作圓勾狀反卷,伸爪似作爬行之狀。在製作技法上,它以浮雕的形式鑄成,四周空間用較為規則的雲雷紋相襯托,主次分明,粗細適宜,層次清晰,配置得當。

西周中期以後,青銅器上出現蛟龍紋。龍身狀如環帶,多龍相交,或三龍,或四龍,或五龍,相互穿插,造型優美莊重,恰到好處。蛟龍紋的出現,是西周青銅龍紋的一大發展。

春秋戰國之後,隨著鐵器普遍使用,許多青銅用具為鐵器所取代。銅器上的龍紋主要表現在銅鏡等器物上。

(三)石刻龍紋

石刻龍紋於西漢晚期出現在石室墓中,至東漢盛極一時。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發掘的漢代畫像石墓有近百座,山東、河南、四川、陝西、山西等都有漢代畫像石出土。青龍與朱雀等祥瑞動物和伏羲、女媧等形象一樣,是畫像石中的主要題材之一。其中河南南陽的畫像石墓、密縣的打虎亭漢墓、山東沂南的畫像石墓、江蘇徐州的畫像石墓等較為典型。

漢代石畫像中的龍形象,以石為紙,以刀代筆,把雕刻與繪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展示龍的形象。雕刻的手法較豐富,有的用陰線刻,龍形象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有的用凹麵刻,把龍形象輪廓刻入凹入的平麵,再以陰線刻畫;有的是用減地平麵陰刻,使龍形象呈平麵凸起,局部再用陰線鐫刻。此外還有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

河南南陽縣十裏鋪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中的應龍,造形獨特,粗獷豪放,雄渾傳神,狀如奔馳。龍頭高昂,大口張開,大眼圓瞪,龍頸細而彎,龍身粗而呈波浪形,龍翼張開,作欲騰飛狀。

東漢畫像石中的另一應龍,呈騰空狀,前兩爪騰起,舉肢奮擊,彎彎的龍身高高豎立,馬鬃式的背鰭豎起,氣勢磅礴,蒼勁雄偉,如同橫空出世的巨龍。整個雕刻刀法嫻熟,豪放古樸,獨具神韻。

總的來說,漢代石刻龍紋,粗獷豪放,刻法誇張,以形寫神,想象力強,充滿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反映漢代石刻藝術大師的寬闊氣魄和高超藝術。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西交往頻繁,文化交會,相互采借和吸收。與此同時,佛教東傳,佛教中龍的藝術也隨之傳入,並與中國原有的龍藝術結合在一起。此後的龍形象,由於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與漢代之前的龍形象有所不同,雕刻精細,結構清晰。龍形象富麗雍容,婉雅俊逸,氣韻生動。龍的職責也有所變化。由於佛教中的龍具有守護的職能,這一職能也傳入中國,在一些石墓中的龍,擔負起守護的職責。石刻藝術也表現了這一內涵,龍形象刻畫得威武雄健。

蒼龍南北朝時期的四方神中的石刻青龍,龍首昂挺,龍頸彎曲,四肢矯健,奔馳如飛,龍尾高揚。唐代墓誌上的石刻龍紋,呈走獸形,張開大嘴,噴雲吐霧,四肢如獸。

龍形象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變化,至宋代基本定型,走獸形的龍已很少見。明清兩朝繼承宋代龍的風格,各種形式的龍都已標準化。故宮中的各種石刻龍,明十三陵中的龍,形狀均大同小異。

(四)堆塑龍紋

堆塑龍紋主要指以石塊、蚌殼或土等塑造龍的形象,用以求雨巫術儀式。

如前所述,在新石器時代出土的龍中,最早的是用石塊或卵石和蚌殼堆塑的龍,如遼寧新查海遺址1994-1995年間出土的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1987-1988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距今約6000年的蚌殼龍,1993年6月在黃梅縣白湖鄉張城村焦墩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6000年用卵石擺塑的一條巨龍。

土龍是用土塑造或製作的龍,在新石器時代是否存在?目前無確鑿的證據。新石器時代人們已開始塑造石塊龍、卵石龍和蚌殼龍,大概也會塑造土龍,隻是由於土龍難以保存下來而已。

塑造土龍求雨,是上古時代的一種較為普遍的巫術形式。《淮南子?說林訓》:“旱則修土龍。”《論衡?亂龍篇》:“夫土虎不能致風,土龍安能而致雨。”這說明上古時代造土龍求雨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因設土龍求雨,故又稱土龍為“龍媒”。古人有詩雲:“臨河沉璧玉,夾道畫龍媒。”此外,古代還有專門祭土龍文,《文苑英華》卷九五五《崇土龍文》稱:“陽驕陰伏,女魃作孽;孟夏不雨,至於是月;後土將幹,百穀恐竭。天道下濟,龍德正中;宜其甘雨,亦詳其見。日歲與時,俾和而豐;胡屯其膏,物乃殄瘁。民用艱食,神將之祀;豈天不仁,豈龍不智。盍正直以是輔,憫雲漢於下土;詔列缺使舉火,命商羊以鼓舞。嗡兮,為雲霈兮為雨,滲我黃土擊毛之,取我黍稷而膏之;俾爾稼如茨,俾爾穗如坻,實藏為盛為粢。無貽龍羞,俾神我欺。尚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