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保護神崇拜:龍崇拜的整合形式

在中國各民族曆史上,龍不僅被奉為自然神,而且還被奉為保護神。保護神理念是圖騰觀念和自然神觀念相互整合的產物。龍圖騰的基本特征是相信人和龍有神秘的血緣親屬關係,相信龍能護佑人們平安和人丁興旺;而龍作為自然神,則主要是相信龍具有主宰雨水的神職。然而,在古今不少民族和地區中,龍神同時具有以上兩種神性。人們相信龍既能保佑平安,又能行雲播雨,隻要奉之為神,祭祀它,祈求它,它就會保佑村寨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安居樂業。這種觀念可稱之為龍的保護神觀念。根據崇奉者的範圍來看,保護神觀念又可分為三類:民族保護神、地域保護神和家庭保護神。

(一)民族保護神

民族保護神即全民族均奉龍為保護神,有祭祀場所和祭祀日期。在古代,不少民族都奉龍為保護神。

如前所述,夏族所崇奉的龍神,並不是純粹的圖騰,而是兼有圖騰和自然神特征的保護神。第一,史籍有不少關於夏代有龍瑞的記載。《史記?封禪書》:“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禮緯含文嘉》:“禹卑宮室,力乎溝洫,百穀用成。神龍至,靈龜服,玉女敬養,天賜妾。”《路史?後紀十二》:“乘龍降之,(禹)乃命範成光、郭哀禦以通原。”古代人們往往把龍出現視為吉祥,並因而奉之為神。第二,夏人的器物上多以龍飾。例如,夏人的勺把上雕刻有龍頭,《禮記?明堂位》:“其勺,夏後氏以龍勺。”鄭玄注:“龍,龍頭也,疏通刻其頭。”孔穎達疏:“夏後氏之龍勺者,勺為龍頭。”夏人的懸鍾的木架上也刻有龍。《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之龍??(古代懸掛鍾磬鼓的木架)。”孔穎達疏:“夏後氏之龍??者,謂??之上以龍飾。”第三,夏人的旗幟上繪有龍。《詩經?商頌?玄鳥》:“龍旗十乘,大?是承。”(龍旗車兒十輛,黍米高粱獻上)劉城淮認為,打著龍旗去給商王進貢的是原夏部落。第四,不少學者認為,禹的名字為龍蛇名稱,以龍蛇為名,表明他是龍族之人。第五,傳說應龍為黃帝的雨神,大禹時代,應龍又幫助禹治水。則應龍也是禹的雨神。凡此種種,龍當是夏族的保護神。

龍也是周族的保護神。第一,周人旗幟上繪龍。《周禮?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旗……王建大常,諸侯建旗。”鄭玄注:“王畫日月,象天明也。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複也。”日月象征天,周王是受命於天的天子,周王旗上的升龍降龍象征周天子升降於天地之間,而諸侯之旗畫的升龍降龍,隻代表諸侯上朝下朝。第二,周天子穿龍袞。《禮記?禮器》:“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周王及諸侯旗幟上均繪有龍,天子穿龍衣,說明周族以龍為保護神。

秦族原是崇鳥的,《史記?秦本紀》說,秦族的女始祖名叫女?,和商族女始祖簡狄一樣,吞玄鳥卵而懷孕,生下大業,成為秦族祖先。鳥可能是秦族的圖騰。後來,由於受夏族和周族的影響,他們也崇拜龍,並以龍為保護神。其證有二:一是秦族有龍瑞之說。《史記?封禪書》:“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二是秦始皇被稱為“祖龍”。《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21)的秋天,秦始皇的“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突然有一位奉璧人擋著道路並對使者說:“為吾遺?君”,又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原因,但人忽然不見了,隻見他留下的玉璧。所謂“祖龍”,“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又引服虔曰:“龍,人之先象也,言王亦人之先也。”又引應劭曰:“祖,人之先。龍,君之象。”也就是說,自秦始皇開始,就已經把龍與帝王聯係起來,把帝王說成是龍的化身,龍是帝王的象征和保護神,同時也是秦族的象征和保護神。

漢代之後,漢民族居住的地區普遍崇龍、祀龍。數千年來,龍的觀念、信仰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龍子龍孫”“龍的傳人”“龍種”等意識世代相傳;“龍王”“龍宮”以及與龍有關的各種傳說綿延百世;專門祭祀龍的節日幾乎無處不有;祭龍儀式形式多樣,因地而異;民間各種龍舞、舞龍燈活動經久不衰;龍的形象隨處可見;以龍命名的地名、水名、池名、潭名不計其數,遍及全國;帶有“龍”字的人名更是難以盡數。這些都說明龍成為漢民族的保護神。

龍也是匈奴族的保護神。第一,每年有祭龍習俗。《史記?匈奴列傳》載匈奴每年於五月到龍城祭祀龍及天地鬼神:“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後漢書?南匈奴傳》則說每年三次到龍祠祭祀:“匈奴俗,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史記》所載匈奴所祭的“先”,不能理解為人祖先,而應理解為圖騰祖先。司馬遷說:“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如前所述,夏後氏崇龍,以龍為圖騰祖先和保護神,其後裔匈奴也繼承夏後氏的遺俗,不過其所奉龍已不是純粹的圖騰祖先,而是兼有圖騰和自然神性質的保護神。《史記?匈奴列傳》“索隱”引崔浩雲:“西方胡皆事龍神,故名大會處為龍城。”匈奴有專門祭龍的聖地,《史記》作“蘢城”,《漢書》作“嚨城”,《後漢書》作“龍祠”。清人丁謙說:“曰龍庭,曰龍城,曰龍祠,名雖異而地則同。”並說:“考單於庭南有泊,曰台魯兒和赫,相傳為龍所潛,故於五月祀之,並祭其先及天地鬼神也。”其龍城或龍祠最初當是主要用來祭祀龍神的,當天神觀念產生之後,既用來祭祀龍神,同時也用來祭天神和地神。第二,匈奴習俗有“龍忌”。聞一多說:“《淮南子?要略篇》:‘操舍開塞,各有龍忌。’許注曰:中國以鬼神之事曰‘忌’,北胡南越皆謂‘請龍’。《後漢書?周舉傳》:‘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晉染胡俗最深,故也有龍忌。”冬天寒食一月,當是由於龍蛇冬眠之俗所致。龍蛇冬眠時不食不動,而龍蛇很怕煙火熏,因而象征性地在冬天不生煙火一月,以示對龍蛇的尊敬。第三,匈奴以龍蛇自比。聞一多說,《晏子春秋?諫下篇》曰:“維翟人與龍蛇比。”《呂氏春秋?介立篇》:“晉文公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有龍於飛,周編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亟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蓋之,橋死於中野。’懸書於公門而伏於山下。”稱君為龍,臣為蛇,也是胡俗,即所謂:“維翟之人龍蛇比。”人與圖騰等同或相比是圖騰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例如,在澳大利亞土著人中,人們把自己完全與圖騰等同,一個袋鼠氏族成員對考察者說:“袋鼠與他是同一個人,給他照的照片顯現出袋鼠的形象。”巴西北部的波羅羅人奉金剛鸚鵡為圖騰,考察過該部落的卡爾?封?登?斯泰年(Karvonden Steinen)說:“波羅羅人硬要人相信他們現在就已經是真正的金剛鸚哥了,就像蝴蝶的毛蟲聲稱自己是蝴蝶一樣。”“他們這樣說,是想要表示他們與金剛鸚哥的實際上的同一。封?登?斯泰年認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既可以是人,同時又可以是長著鮮紅羽毛的鳥,但是對於‘互滲律’支配的思維來說,在這一點上是沒有任何困難的。”所以,介子推以龍蛇自比,當是圖騰觀念的殘餘形式。據上三點,我們認為,匈奴是以龍為圖騰和保護神的。

龍是各地苗族的重要崇拜對象之一,具有民族保護神的實質。在黔東南苗族的宗教觀念中,龍最初沒有興雲布雨的神性,而是與人有血緣關係的守護神,湘西苗族有一美麗姑娘米黛與龍子化身的男子結婚而繁衍今“大龍”姓族的傳說。另外,苗族普遍傳說伏羲、蚩尤是苗族的祖先。前已述及,伏羲、蚩尤均以龍為圖騰,說明苗族祖先確以龍為圖騰。然而,後來苗族不僅相信自己與龍有特殊的關係,而且還相信龍主宰雨水。據傳說,古時候,“龍”是跟著苗家走的,和苗家住在一起,守護著苗家。他們認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村寨平安、添福添壽、事事順心,是龍神的恩賜。如苗族遇到特大豐收、大興土木、添子添孫、添福添壽的時候,一般都要舉行接龍儀式。若有人對龍不恭,或於無意中有所褻瀆,龍便離開村寨,到高山頂上或其他地方去居住。一旦失去龍神的護佑,就會村寨不寧、家道不盛、五穀不豐、病害或瘟疫不斷。這樣,就要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接龍,即把龍神請回來和苗家住在一起,以驅邪賜福、興雨除旱、保五穀豐稔。

(二)地域保護神

地域保護神即某一地區或某一村寨的保護神。人們相信某一種龍與自己居住的地方有一種神秘的聯係,因此,每一個地區或每一村寨都有自己的龍神。

在東南吳越地區,龍崇拜信仰既深且廣。在吳越人的心目中,龍是“神力偉大的神,它不僅是個司雨的神,而且是對人的生老病死、養兒生男、財運通達等無不相關的萬能神。正如奉化俗諺所說:‘新年龍進村,消災保太平。新年龍盤門,吃用勿用愁。新年不見龍,全年窮跟人。新年田頭不過龍,曬煞河底老蝦公’。”在他們看來,“正月舞龍,龍保平安,去災避邪;幹旱季節舞龍,龍駕雲施雨;秋收季節舞龍,龍保五穀豐登。”龍的信仰遍及整個吳越地區,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村村有龍王廟或龍王殿。每一個龍王廟或龍王殿所崇奉的龍均不相同,據《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象山縣卷》記載,該縣傳說中的龍有55條,各地各村的龍均不相同,如西周土橋青龍,西周土上太子龍,下沈港鯉龍,儒雅洋蒙頂山白龍,泗洲頭東嶴泥鰍龍,等等。在浙江紹興東湖箬簣山則崇奉白龍,傳說這條白龍是村子裏一個名叫阿囡的姑娘吞了龍珠變的。白龍一來,村裏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杭州和蕭山靠錢塘江一帶地方崇奉烏龍,傳說烏龍是楊梅嶺上的一個名叫喜兒的十二歲小孩吞了龍珠變的。烏龍住在東洋大海裏,惦記著父母和鄉鄰,每年都要到家鄉來行雨。人們也感激想念烏龍,每年清明節前後,落頭一陣春雨時,家家戶戶都要在鑊灶洞裏燒一捧柴草,從煙囪裏冒一股黑煙上去,讓烏龍認得這是它自己的家鄉。浙江北部的苕溪兩岸地區崇奉一條小龍,傳說這條小龍是一個婦女生的,長大後飛上天空去了。此後,苕溪兩岸每逢幹旱,小龍就會飛來降雲播雨,使鄉親們獲得豐收。長興一帶的老百姓為了感謝它,就用彩布做荷花瓣的龍鱗和蝴蝶龍尾,製成布龍。這就是長興著名的“百葉龍”。每年春節,人們都要舞龍,以示紀念和慶賀。

黑龍江沿岸的人們崇奉的則是黑龍。傳說很早以前,黑龍江的名字並不叫“黑龍江”。江裏住著一條白龍,這條白龍為非作歹,常使江水泛濫,衝毀房屋,淹沒莊稼。因而東西幾千裏,兩岸少人煙。後來,從山東來了一個龍化身的黑小夥子,名叫禿尾巴老李。這個黑小夥子化身為黑龍與白龍交戰,在眾人的幫助下,把白龍趕走了。黑龍留在了這條江裏。以後,人們便把這條江取名黑龍江。此後,江水不再泛濫成災。直到現在,黑龍江上還有一條鄉規,每當開船的時候,艄公先問:“船上有山東人嗎?”坐船的不論哪一個,隻要應一聲“有”,艄公就開船。據說這樣,不管遇到什麽風浪,也會平安無事。

廣東西江一帶奉龍母為河神,並建有龍母廟,定期拜祭。傳說她年輕時在江中撈起一個蛋,蛋殼裂開出來一條小龍,和她一起生活,形影不離,十分親熱。西江也從此變得風調雨順,魚蝦滿河。這位漁家女死後,西江的漁民就在這裏建起了一座龍母廟。此後,船隻在西江上遇到風浪或碰到礁石的時候,就會看見漁家女和這條小龍來搭救他們。

白族盛行本主崇拜,所謂“本主”,也就是村寨的保護神。在白族各村寨的本主中,有不少是龍或人化身的龍。據宋恩常等人的調查,白族本主為龍神者有:寶林本主廟,供奉白那坨龍王,相傳其龍為青龍。長發村供奉的本主也是龍,亦稱龍王。應海廟本主為龍王太子。山西村本主稱東海龍王。西羊廠白族本主為水府龍王等。風翥村本主為赤子老公公,又稱赤子龍王,等等。據張錫祿等調查,鶴慶縣石各村寨以龍為本主:“黃龍爺爺”為薑官屯、北橋頭村和水路鋪的本主;“介嫫龍王”,即母雞龍王,又叫“小白龍”,為小水?村本主;“黑龍大爺”為高家營、積德村、長康鋪的本主;“黑龍二爺”為趙屯、須榜村的本主;“黑龍三爺”為田屯本主;“溫水龍王”和“溫泉聖母”為化龍村、高家登等村的本主;“羊龍老爺”為桃樹河、新科村、鬆樹曲、邑頭村本主;“白龍老爺”為河頭村、三義村本主;“黑龍水德潤恩治域昭帝”為南邑村、北邑村、綱常河本主;“馬耳龍神”為雪鹿村本主;“應水龍王”為波羅村本主;“龍女三娘”為上登村本主;“黃龍太公”為栗木阱、大龍潭村本主;“小黑龍”為水寨村本主;“青龍太子”為逢密村本主。

雲南哈尼族一些村寨奉龍為保護神或寨神。金平縣哈尼族每個村寨都在寨頭和寨尾各選一棵巨樹作為龍的象征,寨頭的為公龍樹(厄阿瑪周),寨尾的為母龍樹(木圖周)。正月祭祀公龍樹,祭時殺公豬一口,各戶派男性一人參加。三月祭祀雌龍樹,亦叫祭小龍,祭儀與祭雄龍同。紅河縣哈尼族每寨也有龍樹,他們認為龍能保佑全村“人畜健康興旺,不遭災難,不得病”。元陽縣哈尼族在建寨時,“首先要在寨址上方種植‘龍樹’――一般為麻栗樹或萬年青樹,作為一寨之‘本’。龍樹神作為全寨人的護衛神,它司管著:(1)是否風調雨順;(2)是否人畜平安;(3)是否子嗣發達。”

據孫官生調查,多數哈尼族村寨都有祭龍的習俗,他們祭龍的目的,是請龍進寨護佑。墨江縣龍壩鄉哈尼族在祭龍後的第二天,龍頭(祭龍主持人)要殺雞占卜,“看龍神是否真的進寨了,隻要龍神進寨,這二年便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若不進寨,則這一年人們時時提心吊膽,擔心災難降臨。第二天吃過早飯,各戶拉出蔑桌置於寨子正中,端出酒菜,一起歡聚。沒有生育的夫婦到龍頭麵前磕頭,獻上一碗菜,龍頭回敬一點食品,祝明年早生孩子。”

龍也是彝族許多村寨的保護神。在他們的心目中,龍既能保佑人畜平安興旺,又主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宣威縣彝族認為:“樹與山等自然物有龍的精靈寄附在那裏。祭龍的目的是希望龍神保佑莊稼豐收,人畜平安。”景東縣彝族認為龍神主風調雨順,而倉龍神主糧食不受災害。巍山縣彝族每年都有多次固定的祭龍節日,此外,每逢幹旱,也舉行祭龍儀式。每一個村寨都有若幹固定的祭龍場所。在他們看來,龍是村寨保護神之一。彌勒縣核桃村彝族認為:“龍是具體的、現實的,她可以協助人們生龍子龍女,能為人類護理莊稼,保護人類及牲畜興旺發達。”每個村寨都有祭龍的聖地――龍山,都有龍的象征樹――龍樹,並有龍的聖物――龍石。各個村寨每年都有固定的祭龍日期。有些村寨祭龍有嚴格的程序、規矩、禁忌等。20世紀50年代前的儀式很繁瑣,要念很多經書,如《取龍經》《洗龍經》《交龍經》《祭物經》《求火經》《殺牲恕罪經》《請天神經》《祛邪經》《迎祖經》《送祖經》等。

據納西族東巴經《孰龍的來曆》稱,龍既與人有血緣親屬關係,又是主宰萬物之神。相傳在很古的時候,克都精思和克都木思為同父異母兄弟,後來克都精思成了人類的祖先,克都木思成了龍類的祖先。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類被稱為“精”或“崇”,龍類被稱為“孰”或“裏母克孰”。人類主宰畜牧農耕,龍類主宰天、海、山泉、森林和禽獸蛇蛙等。龍類與人類和睦相處,大地上風調雨順。人類或耕或牧,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人們在一個和諧的環境裏美好生活著。納西族祭龍分大祭龍王和小祭龍王兩種。小祭龍王每年舉行一次,以村為單位自祭,規模較小。大祭龍王是“遇到天災人病,如久旱或洪澇,五穀不收,人多發生瘟疫等才舉行,其規模浩大,一般是一村或數村聯合舉行”。

“安龍”或“安龍神”是古今一些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種祭龍儀式。所謂“安龍”,就是當保護村寨或家庭的龍神不安的時候,需要舉行儀式,驅鬼逐魔,掃除穢氣,以使龍神安寧。所以從安龍儀式中可以看到,龍是村寨的保護神。據毛南族譚貽生介紹,廣西毛南族過去存在古老的宗教儀式――安龍謝土儀式,其意在恢複龍神龍位,保護村人安全。毛南族認為,女子非婚姻性關係而在娘家生育子女,或妊娠墮胎,弄死嬰兒者,或山上滾下石頭傷害人畜等,都是汙穢進村進戶,旺龍神被打散,以致全村人丁不安,六畜不旺,就要舉行“安龍謝土”儀式,讓凶龍衰敗,旺龍複位。壯族也認為,龍“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神,故人們敬畏他,每年要在龍山、龍王廟、龍母廟等處,殺豬祭龍,祈求龍神保佑莊稼長得好,人畜平安無事”。如果某個村寨連年遭受天災人禍,便要舉行隆重的安龍儀式,祈求全村平安。廣西羅城縣仫佬族凡遇人畜多病,或村裏發生什麽不常有的災禍時,村人往往認為這是龍神不安,便要請鬼師舉行一種集體祭祀儀式――打醮,以使龍神安寧,護佑村寨太平。據海內太介紹,廣東連南南崗、內田一帶排瑤地區,凡是村中人丁不安,疫病流行,便認為是“龍脈”已出走所致,要擇吉日舉行祭龍儀式,謂之“安龍”。由“先生公”主持,於“龍頭地”設祭品供奉,請山神、土地、列代祖先等諸神把龍頭引來,以興村寨。此儀式需連續三年,祭祀相當隆重。

此外,奉龍為村寨保護神的還有冬坪普米族、寧蒗縣托甸鄉普米族、墨江縣的布朗族施甸縣的布朗族,等等。

(三)家庭保護神

人們把龍作為家庭或家族保護神,即相信龍能夠保佑全家或全家族吉祥平安。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不僅奉龍為民族保護神或村寨保護神,而且奉龍為家庭保護神。家庭保護神是隨著家庭或家族的產生而形成的,是三種保護神觀念中最晚形成的。

苗族不僅把龍奉為民族保護神,還奉龍為家庭保護神。20世紀50年代前,苗族各地都盛行以家為單位的接龍儀式,稱為“家接龍”。“接龍”又稱“招龍”或“留龍”,意即把要出走的龍神留住,或把已出走的龍神接回家中,以保住全家安寧。各地接龍儀式不一,貴州鬆桃苗族自治縣的接龍一般在每年陰曆二月和十月舉行。主人根據某些跡象,以為龍神有他遷之意,就要舉行這類祭祀活動。該活動需豬一頭,公雞一隻,為時一日。祭場在主人堂屋。在右上角方和廳口兩側,各翻撲著一個粗篾沸騰背簍,上麵陳放酒肉祭品。寨裏青年婦女佩戴齊整、成群結隊參加祭祀活動。祭司點燃香燭,宣布儀式開始。祭司叫一個男青年手執木鉤站在中堂。姑娘們圍站在這個男青年周圍,右手托起一匹長布,象征長龍。祭司念動咒語,喝一口碗中冷水,向執木鉤的男青年臉上連噴三口法水,男青年頓時如醉如癡,徑直無意識地朝大門外走去。手托長布的姑娘們也簇擁一張龍椅,隨著祭司和那個神靈附身的青年魚貫而出,穿越溪澗,一直到男青年在龍洞處指出龍神所在住所,她們用事先準備好的陶罐,依次汲取一罐清水。然後,托著象征神龍的長布,撐開花布傘(表示龍來必有雨),跳起古老莊重的“接龍舞”,返回主人家。接龍時,須在接龍路上插上無數麵彩旗。布龍入村後,主人家三揖九叩迎接。姑娘們把布龍纏繞在主人家的堂屋板壁上,祭司念動安龍祭詞,並將帶回的清水集中於一個土罐裏,埋於堂屋地下,以示龍神歸位。活動在歡欣鼓舞中結束。20世紀50年代後,這種接龍活動已經逐漸演變,融合於其他一些喜慶節日活動中去了。

瑤族安家龍儀式與苗族接龍儀式有所不同,但其實質是相同的,即把龍作為家庭保護神。他們認為,龍神來家,家中才會清潔平安。20世紀50年代前,廣西盤古瑤地區流行安家龍,時間在除夕。其儀式為:用簸箕盛一隻熟雞,雞頭前方斟酒一盞,雞尾後方斟四盞,左右各裝米一碗,每碗米中點三炷香,將簸箕擺在中堂地上。祭時,道公用瑤語念咒召龍,若房子有響動,認為神龍至,預示新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若至雞啼報告新年伊始還沒有聽到響動,則認為神龍未至,預示新年不吉利。

據楊毓驤介紹,雲南昆明地區的彝族撒梅人在建房時必須舉行“安龍奠土”儀式。蓋房之前,首先要請“畢摩帕”祭司選擇房屋地基和蓋房的日期,確定大門開門的方向;然後在四周圍起圍牆,以供神牌位;把牌位放進大門的兩側牆房後,在房屋地基的四角和正中分別埋一個鴨蛋,“鴨”與“壓”諧音,表示壓土,並在院子大門口貼對聯:“立千年不朽之基,開萬世無疆之業”;橫聯寫:“吉祥龍窩”;兩扇大門貼:“安龍奠土”。立柱子要在天剛破曉之際,不許婦女看到,否則不吉利。新居落成後,即請佛教或西波教士前來誦經,念《安龍奠土經》,然後殺一隻羊或一隻鴨,把羊角或鴨頭打在大門頭上,以示壓土。雲南晉寧彝族則認為屋中的大梁象征龍,他們在祭新屋時有以酒點大梁的儀式,其辭曰:“今日黃道日,拿酒點大梁。杜康造清酒,魯班蓋新房,一點梁頭龍抬頭,二點梁身龍翻身,三點梁尾龍擺尾。亮,亮,亮,右邊立起書房門,左邊撐起貴人堂。大吉大利,人丁興旺……”從這些儀式可看出彝族撒梅人和晉寧彝族均奉龍為家庭保護神。

昆明西山區核桃箐彝族每一個家族(即每一個姓)都有一棵屬於自己的龍樹,而且每一個家族和每一個家庭的墳地都有一株“墓龍”樹。由此可說明龍為核桃箐彝族家庭或家族的保護神。

一些地區的哈尼族既有全村寨的龍樹,也有屬於家族所有的龍樹。例如,元陽縣廣平寨哈尼族祭龍有自己的特點,全寨94戶人家分成家族,分別由自己的家族祭司米古(龍頭)祭祀自己的龍樹(阿瑪阿抽)。其中24戶馬姓一棵龍樹,10戶白姓一棵龍樹,其他李、龍、廬等姓60戶共祭一棵龍樹。祭龍由各家族的米古主祭。祭祀三天,由屬羊日開始,至雞日結束。祭費由各戶均攤,用以買豬、雞以祭。祭祀之日,由米古主祭,各戶派一男人參加,在龍樹前供祭品,通常是飯、酒、肉各4碗,糯米飯、冷水、薑湯各一碗。參祭者向龍樹叩頭,並由米古祝福祈禱,祈願五穀豐收,六畜興旺,家庭安康。此外,開祭之日,各家還帶飯菜到米古家門前聚餐,向米古敬酒、敬肉、叩頭,表示謝恩祝賀。

雲南寧蒗普米族有祭龍潭的習俗。他們每家都有自己的龍潭,龍潭多選擇在山岩中有泉水且樹木蔭翳的地方。祭龍潭在陰曆三月或七月,但要選擇是非全家人生肖日的那一天。祭時家主請達巴(東巴教的一種巫師)同去,一般兩小時可祭完;若請奔布(西藏苯教的巫師)則儀式較隆重,要用三天時間。祭品要用酒(沒有酒則用放有酒曲的水代替)、牛奶、酥油、茶、雞蛋。據說龍不吃葷,所以祭龍潭期間,祭的人不能吃肉。祭時達巴搖鈴,一人幫他吹海螺,請來龍神之後,達巴要說現在帶來些什麽祭品,你要保佑這家如何如何。最後將塗有酥油的五六十個麵偶人投入水中,這天在家中的火塘上也要用包穀、青稞、紅糖、酥油等供祭。

請奔布祭龍潭的隻有十分之一至二。苯教祭龍潭的儀式較複雜,花費也較多。全家年輕男人都要到龍潭住三天。祭法、祭物與東巴教達巴主祭相同,不同的是要插“神塔”和“尼塔”。“神塔”是豎立在龍潭前捆在一起的幾十根木板,象征給龍神的房子和牛馬。“尼塔”是在一根兩三丈高的杆子上,掛上七個用雞毛麻繩纏繞的六方形竹架子。請奔布來祭龍潭的人家,第三天要請全村每家一人吃飯。每人一碗骨頭湯、一碗飯,還有羊心、肝、肺、頭、蹄等,祭儀結束後還要帶回一點給家中小孩吃。

從寧蒗普米族每家都有自己的龍潭來看,說明龍也是他們的家庭保護神。

布依族家庭在20世紀50年代前,逢正月辰日或新居落成之日均要舉行請龍儀式。須請“布摩”(巫師)誦《請龍經》。經文敘述在遠古時代,人們離開山洞,準備過棚群生活,但連開發一塊平地建房造屋的本事都沒有,隻好選擇被成群結隊的水牛踏平的地方建寨築城。人們在挖房基時,“挖著金龍肉不知,挖著銀龍肉不曉,龍就往河去,龍就往海逃”。這樣,人們種莊稼、養牲畜都不順利。人們“順河邊去找,沿河岸去尋”,把龍請回家,“養牛種才發,窖金銀才長”。經文中的龍有金公龍、銀母龍、瀑下龍、山坳龍、田野龍、龍郎、龍崽等七種。瀑下龍管風調雨順,山坳龍管山林茂盛,田野龍管五穀豐登,金公龍和銀母龍管財源不斷,龍郎管衣食充足,龍崽管子孫發達。

在藏族的信仰中,龍分多種,各司其職。在大部分富裕之家均供奉龍神,但這種龍神並不居於樓上的佛堂之中,而是居於樓下的大石包下。到了夏天,要定期向石包撒牛奶,並保持其清潔,據稱如果勤於供養,可使一家發財致富。否則略有得罪之行為,很可能引起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綜上所述,在中國曆史上,龍曾被奉為民族保護神、村寨保護神和家庭保護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