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圖騰崇拜:龍崇拜的早期形式

前一章已談到,龍是由圖騰演化的神。龍作為圖騰,盡管它像其他圖騰一樣,產生於遙遠的古代,盡管不少龍圖騰文化元素已經消失或變形,但我們從考古學、曆史學和民族學資料中仍可看到龍圖騰的基本特征及其變遷形式。

(一)龍圖騰的基本特征

為什麽說龍最初是圖騰?龍有哪些圖騰的基本特征?

龍圖騰的基本特征是顯而易見的。盡管圖騰文化在新石器時代便開始演化,盡管其中一些文化元素已經消失,但其中不少文化元素以新的形式長期在社會中殘存下來,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有關資料看到龍圖騰的基本特征,從而說明龍最初是以圖騰的身份出現的。

1.社會組織以龍命名

圖騰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們把圖騰名稱作為自己社會組織的名稱,而“龍”這一名稱也有這一功能。《左傳?昭公十七年》《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史記?補三皇本紀》等古籍均記太?部落為“龍師”。“龍師”即以龍為名的部落。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關於“龍方”的記載。所謂“龍方”,也就是龍部落或龍部族,亦即以龍為名的部落或部族。在世界上保留圖騰崇拜的民族中,雖然以圖騰作為氏族名稱的現象最為普遍,但以圖騰作為部落或部族名稱的也有不少。例如,古日耳曼人的一些部落以動物命名,“赫魯斯克”這一部落名稱來自“赫魯茨”(heruz),意即幼鹿;“埃布龍”這一部落名稱則來自“埃布龍”(eber),意即“牡野豬”。古希臘人中的米彌爾東部落傳說自己起源於螞蟻,其部落名稱“Myrmidones”,來自希臘文“myrmes”,意即螞蟻。古羅馬薩姆尼特人崇奉狼,他們自稱為“Hirpi”或“Hirpini”,其意為“狼”。古盎格魯?撒克遜人中有的部落名為“Nirgingas”,意為“牧馬人”。高盧人中有部落名稱“塔夫裏斯基”,意為“公牛”;“布拉伊諾維基”意為“大烏鴉”;“阿布羅涅”意為“野豬”。我國一些部落也以圖騰為名,據《晉書?四夷傳》載,匈奴入居塞者,凡19種,即19個部落,其中有“黑狼種”和“賀賴種”。“賀賴”為突厥語“qulan”(斑馬、野馬)的漢語譯音。所謂“黑狼種”,即以黑狼圖騰為名的部落;“賀賴種”即以斑馬或野馬為圖騰的部落。凡此種種,說明古籍和甲骨文中記述的“龍師”和“龍方”無疑與以上各部落的名稱一樣,是以圖騰命名的,這說明龍曾是遠古時代的一個部落或部族的圖騰。

2.奉龍為親屬或祖先

人們把圖騰當做自己的親屬或祖先是最根本的圖騰特征。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等帝王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詳見本章第五節和第六節),是龍種、龍子。另據《國語?鄭語》記載,夏末,有兩條龍出現在王庭之上,並說它們是褒國的“二君”。古代注釋家注“二君”為“二先君”。聞一多先生認為,“所謂‘二君’,自然是夫婦二人。”不過,不能把“二君”“二先君”理解為君王或王後,而應理解為始祖父和始祖母。在世界上許多氏族和部落都把某種動物看做是自己的始祖。因此,“二龍”當是褒國的圖騰祖先。此外,在古今部分邊疆民族中,也有奉龍為祖的傳說,據《華陽國誌?南中誌》和《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古代哀牢夷認為自己的祖先是龍。不少學者認為,哀牢夷是古代羌人的後裔,視龍為祖的觀念當是源於古羌人。據彝族師有福介紹,哀牢夷的後裔――彝族,至今仍認為自己是龍子龍孫。雲南彌勒縣巡檢司核桃寨村的彝族每年必須祭龍,否則認為全村會人丁不旺,六畜不發。彝族畢摩(巫師)劉春華說:我們的遠古祖母與龍交配生了我們的祖宗。至今,彝族嬰兒腰尾胎印是龍的口水,小腳趾分兩片是被龍摸過的痕跡。百越崇奉龍蛇,其後裔蛋人仍“自雲龍種……能辨水色,知龍所在。自稱龍人,籍稱龍戶”。自稱龍人、龍種和龍戶,也就是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龍是自己的祖先。西南撣人也自認為是龍種。直至今天,我們還常說“龍的傳人”或“龍子龍孫”。這些都是龍祖先觀念的殘餘。

3.以龍作為標誌和象征

圖騰通常是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標誌和象征,龍在古代也有這一特征。《詩經?載見》《國語?齊語》《荀子?禮論》《禮記?樂記》《周禮?司常》等古籍都有關於龍旗的傳說。直至清代,仍在國旗上繪龍,作為國家的標誌和象征。至今,龍仍是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征。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龍族的諸夏文化“做了我們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數千年來我們自稱為‘華夏’,曆代帝王都說是龍的化身,而以龍為其符應,他們的旗章、宮室、輿服、器用,一切都刻畫著龍紋。總之,龍是我們立國的象征。直到民國成立,隨著帝製的消亡,這觀念才被放棄。然而說放棄,實地裏並未放棄……從前作為帝王象征的龍,現在變為每個中國人的象征了。也許這現象我們並不自覺。但一出國門,例如你有意要強調你的生活的‘中國風’,你必多用龍紋的圖案來點綴你的服飾和室內陳設,那時你簡直以一個舊日的帝王自居了。”以圖騰作為社會組織或個人的標誌和象征,在美洲印第安人中最為普遍,他們每一個族類都“具有某種特殊的標誌以區別於另一族類;同樣,每一個部也有其自己的徽號……例如:鷲部、豹部、虎部、野牛部、等等”。它們既是相互區別的標誌,又是社會組織的象征。1849年,北美印第安奧吉布瓦7個氏族向美國總統請願,請求歸還一個小湖的捕魚權。請願書是以圖畫文字表述的:7個氏族以他們的圖騰圖像代表著,第一是鶴,第二、三、四是貂,第五是熊,第六是人魚,第七是鯰魚。這些事例說明圖騰圖像具有代表、象征氏族或部落等社會組織的功能。我國古代和近代許多民族也有自己的圖騰標誌,如古突厥人以狼為圖騰,他們的大旗上繪有金狼頭。近代彝族也有黑虎圖騰旗和蛇圖騰旗。可見,以龍為旗及以龍作為標誌和象征具有圖騰標誌的意義,盡管在實質上有很大差別,但畢竟是圖騰標誌的殘餘形式。

4.存在龍圖騰生育信仰

圖騰生育信仰即相信婦女妊娠不是男女性生活的結果,而是圖騰或圖騰魂入居婦女體內所致。傳說安登“感神龍而生炎帝”;“赤龍與慶都合,有娠而生堯”沙壹接觸龍的化身物――而生哀牢夷始祖“九隆”。直至近現代,一些民族如苗族、彝族、布依族仍認為婦女接觸龍的象征物能懷孕生子。在典型的圖騰民族澳大利亞人中,普遍存在這種圖騰生育信仰。例如,阿蘭達部落成員認為,圖騰魂居住在圖騰聖地,如果女人,尤其是已婚青年婦女有意或無意途經該處,圖騰魂便可能進入她的腹中,而她從此便懷了孕,所生子女便屬於該聖地的圖騰。人死後,其靈魂返回圖騰聖地,等待著再次投胎轉世。我國古今一些民族有關的生育信仰雖與澳大利亞人略有差別,但其實質是相同的。

5.存在龍圖騰化身信仰

圖騰化身信仰是圖騰文化元素之一。所謂圖騰化身信仰,即相信人和圖騰可以互相轉化,人能化身為圖騰,圖騰也能化身為人,人死後化身為圖騰。在中國古代龍文化中,也存在這種代身信仰,不少古籍都記有關於人化龍、龍化人和龍化物的傳說(詳見第六章第二節)。

由上可見,龍具有圖騰的內涵和特征,因此,龍無疑是遠古時代的一個重要圖騰。

(二)龍圖騰的形成

遠古時代的人們為什麽奉龍為圖騰?龍圖騰是怎樣產生的?

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有生物,而根據世界上許多氏族、部落的圖騰文化資料來看,幾乎所有的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有生物或無生物。因此,龍的原形無疑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動物,神靈觀念產生之後人們逐步把它神化,把它創造成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有角、有耳、有鱗、有爪、有掌的龍。

關於龍的原形,學術界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從各方麵的綜合比較來看,龍為蛇說的證據更充分,更有說服力。第一,傳說龍為鱗蟲之長,而遠古時代蟒蛇被稱為“王蛇”,巴蛇(蟒蛇的一種)則被說成是一種能吞食象的蛇;第二,龍會盤曲,而蛇亦善盤曲;第三,龍被說成是一種善於騰飛的動物,而騰蛇(蟒蛇的一種)傳說也會騰飛;第四,龍有善惡之分,而蛇亦有善有惡,有毒蛇和無毒蛇之別;第五,傳說龍善變化,能化身為人和物,而蛇行動靈活,神出鬼沒,且會蛻皮,使人感到神秘,往往被視為有靈性的動物,古籍和民間均有許多關於蛇化身為人的傳說;第六,中國各民族普遍奉龍為雨水神,而在古代和近現代許多民族中,有不少關於蛇主宰旱澇的信仰;第七,古代傳說中的有些龍為半人半龍,而半人半蛇的傳說亦很多;第八,如前所述,龍無疑是一個重要圖騰演化而來的,它之所以受到如此普遍的崇拜,是因為它原來就是許多氏族、部落普遍尊崇的一種動物,而古代和近現代許多氏族和部落都崇蛇、敬蛇,有眾多的關於蛇的傳說。總之,我們認為,龍是在蛇圖騰基礎上演化的,蛇在世界許多民族中,是比較普遍的圖騰之一。例如,20世紀前的澳大利亞土著民族被認為是處於舊石器晚期至中石器時代的民族,圖騰崇拜十分普遍,被認為是典型的圖騰民族,幾乎每一個地區都有蛇圖騰。據蘇聯著名學者C?A?托卡列夫統計,在埃爾湖地區的9個部落中,共有195個圖騰,其中以蛇為圖騰的有11個氏族或胞族;在南部沿海的5個部落的67個圖騰中以蛇為圖騰的氏族有5個;在維多利亞西部3個部落的34個圖騰中,蛇圖騰有4個;在新南威爾士西部8個部落的70個圖騰中,蛇圖騰有5個;在昆士蘭州102個圖騰中,蛇和蜥蜴圖騰有8個;在阿蘭達等12個部落的255個圖騰中,蛇圖騰有27個;在澳大利亞最北部地區和阿爾格姆地區的7個部落的192個圖騰中,以蛇為圖騰的有22個。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瓦拉蒙加部落中,還有以神話中的蛇――沃倫古阿蛇為圖騰的。這說明蛇在澳大利亞土著民族中已開始神化。在美洲印第安人中,也有不少以蛇為圖騰的氏族,如維安多特部落的8個氏族圖騰中,其中一個為蛇。蓬卡部落、衣阿華部落、鄂托伊部落、密蘇裏部落、溫內巴哥部落和鄂吉布瓦人、邵尼人、阿本納基人、摩基人等都有一個以蛇為圖騰的氏族。我國彝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克木人、芒人、珞巴族、壯族、黎族、高山族等均保留有蛇圖騰崇拜習俗。另外,《說文解字》雲:蠻,南蠻,蛇種;閩,東南越,蛇種。這說明南蠻和閩人均以蛇為圖騰。又《山海經》記有許多半人半蛇的神靈,這些神靈多由蛇圖騰演化而成。以上種種事例表明,奉蛇為圖騰是遠古時代較普遍的現象。

在狩獵、采集時代,人們經常觀察的是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主要思考的是人與動植物的關係。圖騰崇拜的形成正是基於原始思維的“人一動植物”的二元結構,基於人類早期原始的混沌律。龍圖騰形成的基礎正是這種原始思維基礎,而促成龍成為圖騰的具體形式則是人的本能活動。

人類的早期文化主要是由人的本能活動所創造的。人類早期的本能活動主要有“求食”“求偶”和“求安”三種。“求食”和“求偶”的本能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因而創造各種物質文化(如衣食住行和生產生活用具等)和社會文化(如婚姻、家庭等);“求安”的本能活動是為了滿足精神需要,因而創造各種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神話藝術等)。因此,宗教信仰的產生與人的求安的本能活動是分不開的。圖騰崇拜作為最早的宗教形式之一,其產生與“求安”本能更為密切。在洪荒遠古,人類的生存環境極為惡劣,隨時麵臨死亡的威脅,尤其是猛獸的侵襲。為了在生存鬥爭中求得自身的安全,原始時代的人們除了采用積極的方法來抵禦各種威脅之外,還采用一種消極的方式來求得安全。這種方式不是跪拜祈求,而是結親或認親,與某種動物結為親屬或認某種動物為祖先,於是便產生了圖騰崇拜。蛇圖騰崇拜形成的根源無疑和其他圖騰崇拜一樣,基於早期人類的“求安”本能。

遠古時代的人們奉蛇為圖騰的具體原因有多種。第一種原因是由於恐懼。蛇分兩種,一種是毒蛇,一種是無毒蛇。毒蛇時常咬死人,即使在現代,每年都有不少人死於毒蛇之口,更何況在遠古時代。《孟子?滕文公》載:“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定所。”可見當時蟲蛇極多,為患甚烈,致使人們在見麵打招呼時都首先問有無蛇患,《說文》注它:“上古草居患它(蛇),故相問無它呼。”由此可知,古人最害怕的,最初是蛇。恐懼是原始崇拜產生的根源之一。世界上不少民族都有崇蛇習俗。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泰勒說:“蛇在宗教界作為高級的神的化身、寓所或象征而占有顯著的地位。響尾蛇就是這樣,納切斯人在太陽神的廟宇中崇拜它,而蛇按其名字和形狀來說屬於阿茲特克人的神克維特沙爾誇特列。蛇迄今在奴隸海岸的黑人中仍是崇拜的對象,但不是它自身,而是為了體現於它們之中的神。”在我國古籍中有眾多的關於蛇神、半人半蛇神的記載,充分說明上古時代的人們是十分崇拜蛇的。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仍崇蛇、敬蛇,如哈尼族平時碰到大蛇,一般不敢輕易傷害它。要說聲“各走各的路”,示意蛇走開。另外,哈尼族普遍認為,蛇是某種神靈的化身,或是某種神靈飼養的神物。哈尼族特別害怕和崇拜大黑蛇、灰蛇和響尾蛇,他們認為,懸崖、江河、龍潭、高山等都有一定的神靈司管,神靈的化身往往是大蛇。哈尼族村寨都有寨神林,林中常有大黑蛇出沒,人們都不傷害它,認為它是寨神的化身,或者是寨神的坐騎。蛇跑到人家裏,人們認為蛇要東西吃,於是就迅速擺起香案,獻上酒、茶、食品等,跪拜磕頭,直到大蛇離去。凡此種種,說明恐懼是人們崇拜龍蛇的原因之一。

第二種原因是由於神秘。首先,毒蛇殺人不像虎、豹等猛獸,它輕輕地齧一下,人就可能死亡。為什麽毒蛇有這種魔力呢?為什麽有些毒蛇咬人後短時間內人便死亡,而另一些毒蛇咬人後要過較長時間才能致死,這又是什麽原因呢?其次,毒蛇能殺人,而無毒蛇則不能,尤其是蟒蛇不僅無毒,而且常與人和平共處。據報道,印度尼西亞至今仍有與蟒蛇同眠共居的現象。在古代,這種現象可能更普遍。這也是古人不能理解的。再次,蛇會蛻皮,而其他猛獸卻不能。而且,蛇會冬眠,一到冬天,不吃不動,而虎狼等動物卻沒有這種習俗。這又是古人無法解釋的。所有這些都會使原始時代的人們認為蛇是一種十分神秘的動物。

第三種原因是由於羨慕。蛇有許多人所不及的技能和特性。第一,蛇既能在地上走,又能在水中遊;既能爬上大樹,又能鑽入地下。第二,蛇很機敏,獵取食物的方法有很多,能巧妙地捕捉鳥類,能吐出毒氣毒死動物。第三,如上所言,蛇會冬眠,蛇在洞中長眠時既不用吃食物,又可避寒冷之苦。第四,大蛇不僅能戰勝凶惡的猛獸,而且能吞食很大的動物,如古人說巴蛇“小則數尋,大或百丈”,能吞食很大的動物。有的古籍甚至說它能吞食大象。澳大利亞華拉孟加人崇奉的蛇圖騰“伏龍魁”也巨大無比。小蛇則很靈活敏捷,自身防衛能力很強。總之,蛇在許多方麵都遠遠超過人,自然會引起原始時代的人們的羨慕。

由於以上三種原因,原始時代的人們十分崇拜蛇,並奉之為圖騰。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中所有蛇都一樣,沒有毒蛇和無毒蛇之分,蛇咬人致死並不是因為某些蛇有毒,而是蛇和人一樣也有好惡感,對所厭惡的人便致之於死地,對有好感的人則不予傷害。這樣,他們相信,與蛇結為親屬,同與其他氏族結為親屬一樣,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可以獲得同樣的好處。他們以幻想的、一廂情願的方式與蛇結為親屬關係,相信這種親屬關係一經確定,蛇便負有親屬的義務,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會受到它們的保護。此外,他們還認為同一群體的血緣親屬之間,在各方麵都是互相滲透、互相感應的,年長者能把力量、智慧、勇氣、經驗傳給年輕的一代,人與蛇結為親屬之後,蛇也會把自己超人的力量和獨特的技能傳到人身上,人就會像蛇那樣更好地獲取生活資料和戰勝各種自然災害。這樣,世界上許多氏族、部落都以蛇為圖騰。如前所述,澳大利亞人、印第安人等民族中有眾多的蛇圖騰,我國許多民族也有不少以蛇為圖騰的氏族。

為了與蛇締結親屬關係,人們以多種方式表示自己的意願。首先,把蛇說成是自己的親屬或祖先。例如,廣西蛇圖騰神話稱,很早以前,一女子與一條大花蛇結婚,生下一男一女,成為侗族祖先。白族蛇氏族也傳說,白族婦女阿約帖的三姑娘與一條大青蛇婚配,生兒育女,繁衍了蛇氏族。怒族蛇氏族也有相似的神話:三女兒為了保全母親性命,自願嫁給蛇,生下許多後代,成為蛇氏族。傈僳族蛇氏族起源的神話則說姐妹兩人與巨蛇婚配,所生子女便叫蛇氏族。這樣,從人們的意識、觀念上確立了人與蛇的親屬關係。

其次,群體以蛇命名。從此這一群人便是蛇群,與自然界中的蛇同一族類。這是一種簡捷明快地確認自己與蛇的親屬關係的方式。古代的所謂“龍師”“龍方”以及前述白族、怒族、傈僳族等民族的蛇氏族都是以蛇命名的。

其三,把自己裝扮成蛇的模樣也是奉蛇為圖騰的一種表現。在蛇氏族成員看來,要讓蛇保護自己,要像蛇那樣勇猛而靈巧,就必須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樣,成為名副其實的蛇類,這樣蛇隨時隨地認識你,才會得到應有的保護,才會得到蛇具有的超人的技能。因而,奉蛇為圖騰的人都極力裝扮成蛇的模樣,如大洋洲美標安島蛇氏族成員“時常伸出他們的舌頭,左右晃動,如蛇的動作一般,而且他們的鼻尖有兩個小孔,很明白,這是穿起來代表蛇的鼻孔的。”另有一些民族則在舉行儀式時裝扮成蛇的模樣,並模擬蛇的動作。如澳大利亞華拉孟加人在舉行蛇圖騰儀式時,表演者在身上繪上紅色線條,“模擬大蛇的動作,或盤曲地麵,頭部左右晃動,表演大蛇雲遊洞外,尾部仍藏洞中的故事。”我國侗族崇蛇,在過元宵節時,人們都要跳蛇舞,由身穿織有蛇頭、蛇尾、蛇鱗、水波、花草形象的彩色圖案古裝的數十名男女中老年人,在神壇前石板坪跳蛇行舞,即大家臂挽臂或手挽手地圍著圓圈,模仿蛇匍匐而行、徐徐回旋的動作。

其四,對蛇的種種禁忌也是表示自己是蛇的親屬的一種形式。在原始時代,親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的,彼此都負有職責。在人們看來,既然與蛇結為親屬,並希望它履行親屬的權利和義務,那麽,自己就應該首先恪守本分,像對待親屬那樣尊重蛇,不但自己不能傷害它,而且還要盡力保護,防止他人傷害它。這樣便產生了蛇圖騰禁忌。以蛇為圖騰的侗族過去仍保留有蛇圖騰禁忌。“據說誰要是違反禁忌,就要斟酒化紙敬祭祖先,向其問罪。否則好端端的雞鴨蛋孵不出雞仔鴨仔,甚至豬牛發瘟死亡,人患奇症難病,不死也要周身脫皮。”

據上,我們認為,龍是蛇圖騰的神化。蛇圖騰產生的根源在於遠古時代人們的“求安”心理,選擇蛇為圖騰的原因有三種:一是恐懼,二是神秘,三是羨慕。

(三)龍圖騰的變遷

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征,龍無疑是遠古時代的一個重要圖騰。然而,圖騰的類型有氏族圖騰、胞族圖騰、部落圖騰、民族圖騰、家庭圖騰、個人圖騰、性別圖騰等多種。在遠古時代,龍作為圖騰,是怎樣發展、演變的?據一些資料來看,龍圖騰主要有如下兩種變遷形式:

1.氏族圖騰與部落圖騰

據記載,太?部落以龍紀世名官。《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說:“太?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太?宓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帝王世紀》:“太?宓犧氏,風姓,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漢?百官公卿表?上》:“宓羲龍師名官。”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師者,長也,以龍紀其官長,故為龍師。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官為黃龍。”《通鑒?外紀》:“太?時有龍馬負圖出於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曆;大庭為居龍氏,治居廬;混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裏;栗陸為水龍氏,繁殖草木,疏導泉源。又命五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太?部落的這些官職與古代印加人的官職類似,“他們管理人民的所有公私生活的一切事務。例如司通路的,司橋梁的,司旅店的,司溝洫的,司牧畜的,司結繩記事的(quipus),都有專員。此外,還有司宗教儀式的僧侶。”

由上可知,第一,太?部落以龍為圖騰。所謂“龍師”就是龍部落。“以龍紀官”即以龍圖騰名稱作為官名,以圖騰名稱作為官名的現象在中外民族中發現不少。第二,太?部落有11個龍氏族,即飛龍、潛龍、居龍、降龍、土龍、水龍、青龍、赤龍、白龍、黑龍和黃龍氏族。而所謂朱襄、昊英、大庭、渾沌、陰康、栗陸、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為部落政權的職官名號。部落政權建立之時,每一個氏族都必須選派一人或數人參加部落議事會,並在部落中擔任某一職務,並規定各氏族代表所擔任的職務永遠由該氏族之人承襲。太?的兄弟部落――少?部落也一樣,以鳥名官,每一個氏族有一官職。這些首領職務和名號永遠屬於某一個氏族。太?部落的職官製度無疑與印第安人的十分相似,所謂“朱襄為飛龍氏”,即“朱襄”這一首領職務由飛龍氏族之人充任;“昊英為潛龍氏”,即“昊英”這一首領職位由潛龍氏族之人擔任;“春官為青龍氏”,即“春官”這一首領職務由青龍氏族之人世襲;……其他首領職務也一樣,每一個氏族都有一個首領職務和名號。這表明太?部落由11個龍氏族組成。

據上,龍曾是部落圖騰,但部落圖騰是較晚出現的圖騰類型之一。部落組織可能很早便存在,但早期的部落是鬆散的,內部聯係不緊密,沒有政權組織,沒有議事會,沒有真正有權威的首領,如“澳大利亞大多數部落都沒有部落首領、全部落會議等等”,他們的“部落製度尚處在萌芽階段”。因此,他們需要作為全部落共同敬奉的圖騰。據調查,澳大利亞各部落沒有發現部落圖騰。蘇聯著名民族學家C?A?托卡列夫認為:“隻有在氏族公社時代末期……公共的部落政權機構――部落會議、部落首領和軍事首領才會產生。”為了凝聚各氏族,加強內部團結,鞏固部落組織和政權,需要有一個部落內各氏族共同崇拜的圖騰,並作為部落的標誌和象征。這樣,部落圖騰便應運而生。C?A?托卡列夫指出:“部落圖騰是氏族圖騰觀念轉移到部落之上。這種現象比較少見,它隻存在於其有發達部落製的民族中。”Д?A?海通甚至認為,部落圖騰是最晚出的圖騰。因為,在印度尼西亞、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存在部落圖騰的民族均處在原始社會發展的晚期,在社會組織較為原始的民族中,完全沒有部落圖騰。這是部落圖騰產生較晚的明證。我國傳說中的太?、少?等部落,都是原始社會晚期的部落集團。這說明龍作為部落圖騰也像國外其他民族的部落圖騰一樣,是較晚時候產生的。

如上所述,太?部落有11個龍氏族:飛龍、潛龍、居龍、降龍、土龍、水龍、青龍、赤龍、白龍、黑龍和黃龍。這些龍氏族大概是由一個原始的龍氏族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分化形成的。在原始時代,氏族的人口太多不利於生產和生活,因此,一個大的氏族往往分化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亞氏族,這些亞氏族經過長期發展,又衍生出若幹亞氏族。這樣,一個原始氏族往往衍生出眾多的子氏族和孫氏族。例如,我國西南的傈僳族鼠氏族繁衍了12個鼠亞氏族:黑鼠、好吃鼠、賊精靈鼠、鑽土鼠、粗毛鼠、白鼠、小眼睛鼠、長耗子、臭耗子、田鼠、花耗子、和鬆鼠。印第安摩黑崗部落原有狼、龜、火雞3個氏族。後來,狼氏族分化成狼、熊、犬、負鼠4個氏族;龜氏族衍生出小龜、泥龜、大龜、黃鰻4個氏族;火雞氏族滋生出火雞、雛雞、鶴3個氏族。所以,太?部落各龍氏族當是由11個龍氏族衍生的。也就是說,龍最初是一個氏族圖騰,至原始社會晚期,太?部落政權機構建立,由於部落內各氏族都是由一個龍氏族衍生的,故他們便以龍作為部落圖騰,以與其他部落相區別。

2.圖騰――民族保護神――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征

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農牧業開始形成,自然崇拜也開始產生。由於自然崇拜在圖騰崇拜的基礎上產生,因而早期的自然崇拜與圖騰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許多圖騰被演化為自然神形象,龍也一樣,逐步演化為雷神和雨水神等(詳見下一節)。龍演化成自然神之後,它便超越了氏族部落的界限,受到許多部落的崇拜。黃帝、炎帝等部落紛紛崇拜龍。華夏族形成之後,龍又一躍成為民族保護神。聞一多列舉七條證據論證夏族的圖騰為龍。劉城淮、王克林等也列舉其他證據論證夏族的圖騰為龍。不過,夏族所崇奉的龍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圖騰,而是由圖騰演化的神,因為夏族是由不同圖騰的部落融合而成的,龍不是夏族各部落的真正祖先,而是民族保護神。正如古猶太人的民族神雅赫維一樣,它原來是西奈半島毗鄰埃及地區的米甸部落神。有人認為,雅赫維原為雷神,有的則認為,它具有圖騰的特征。大概雅赫維神也和中國的龍一樣,原是一個氏族或部落圖騰,後來演化為主宰雨水的雷神,然後再演化為民族保護神。

秦漢之後,漢民族形成。由於漢民族主要從事農業,因此,能夠行雲播雨的龍神在漢民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普遍的崇拜。同時也由於封建帝王為維護其統治,借助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龍也因此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因此龍不僅是漢民族的保護神,同時也是曆代帝王的保護神和象征。

如前所述,古代中國各少數民族多為炎帝部落、黃帝部落、太?部落、少?部落和苗蠻部落的後裔,因遷到邊疆或山區,交通閉塞,交流不便,他們仍保留了許多古老的崇龍儀式和習俗。因此,他們不僅在族源上與漢民族有淵源關係,而且普遍崇龍。另外,文化有很強的傳播性。由於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一些不崇龍的民族由於受到漢族龍文化的影響,也崇龍、祀龍。因而龍成為中華各民族普遍崇拜的對象,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征。直至清代,仍在國旗上繡龍,以代表大清帝國。

據上可見,龍最初是一個氏族圖騰,隨著部落政權的建立,龍成為部落圖騰。華夏族和漢民族形成之後,龍成為華夏族和漢民族的保護神。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龍又成為中華民族的標誌和象征。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