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二、泰山封禪報天功

  芙蓉萬仞插丹梯,海上群峰莫與齊。九點清煙看野馬,五更紅日候天雞。雲封峭壁鬆多古,蘚積殘碑字未迷。冉冉嶺頭笙鶴下,仙壇曾此降金泥。

  ——[清]雍正《岱頂》

  泰山封禪是一種祭祀儀式,是中國古代帝王在東嶽泰山舉行的一種祭祀天地神祇的宗教性活動。封,就是在泰山極頂築壇祭天,“報天之功”;禪,就是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除地為壇祭地,“報地之功”。先祭天,後祭地,二者是一次大典中的兩個關鍵步驟。封禪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從史料記載和泰山的文物遺存來看,最早到泰山進行祭祀活動的皇帝是秦始皇。而在秦漢時期,泰山封禪影響最大的是秦始皇、漢武帝和光武帝。後世帝王封禪泰山雖也有所變化,但其基本思想顯然是受秦皇漢武的影響。

  秦始皇封禪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封禪泰山的皇帝,但不是到泰山封禪的第一人,封禪傳說遠古時期就已經有了。傳說遠古時期到泰山封禪的有七十二君。司馬遷認為,封禪始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諸侯後,欲行封禪之舉,卻遭到管仲的阻止。此前,封禪泰山知名者有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秦始皇泰山封禪亦和從前古人封禪一樣,一方麵是為了炫耀;而另一方麵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秦始皇在戰國紛爭的條件下,消滅東方六國而統一天下,從而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大帝國。盡管建立了一個這樣的帝國,但是,秦始皇並不能高枕無憂。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統一的帝國,並不等於鞏固了政權,更不等於自己的政權能夠像他所想像的那樣萬世永存下去。這其中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一是東方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試圖東山再起;二個是東方六國百姓不堪沉重壓迫而起兵反抗。

  在司馬遷所著《史記·留侯世家》中,講述了留侯張良在韓滅亡後為韓報仇的故事。張良本不姓張而姓姬。秦始皇滅掉韓國,他為韓報仇,散盡家財尋求刺客來刺殺秦始皇。結果刺殺未果,自己不得不隱名埋姓流亡他鄉。最後張良逃到江蘇下邳,聚集百餘人,投奔劉邦,舉行起義。張良屬於東方六國貴族,這就說明了東方六國殘餘舊貴族勢力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仍然具有較強的勢力。

  秦始皇統一東方六國之後,殘酷地壓迫和剝削下層百姓,使得統治者與下層百姓之間矛盾十分尖銳複雜。秦始皇北修長城,於鹹陽大修宮殿和陵寢,再加之戍邊征發大量人口,這一切都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災難。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國人口約有兩千萬左右,而被征發修造宮殿陵墓者約有一百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者約有五十萬人,於北方防守匈奴者約有三十萬人,修築長城者約有五十萬人,再加之其他服雜役者,總數不下於三百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如此無休止地使用民力,使得大多數百姓離開家鄉,勞作於他鄉,到了秦始皇末年,農民起義已經接近了爆發點。可以想見,當時的階級矛盾已經到了怎樣的地步。

  以上兩種矛盾的存在,就足以使秦王朝毀於一旦。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秦始皇不會不知道這一狀況的存在。所以他必須要隨時隨地加強對東方六國地方的控製,嚴防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可以說,這就是秦始皇東巡於泰山封禪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他要借助東巡泰山封禪來考察東方六國之形勢,以便采取相應的對策,來加強自己的統治。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泰山封禪也有秦始皇迷信的一麵,他相信封禪能得到上天的眷顧。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他認為自己完全符合封禪的資格,即受天命、現符瑞、致事功、平天下,所以便在稱帝的第三年,率領浩浩蕩蕩的東巡大軍來到泰山,準備舉行封禪大典。

  當時,秦始皇在泰山腳下,召集儒生博士七十餘人,向他們詢問封禪的禮儀。儒生們各抒己見,發表不同見解。有的引經據典,根據古代先賢封禪的做法,說古代的天子封禪乘坐蒲車,以免損傷泰山的土石草木。有的高談闊論,說封禪時要掃地而祭,鋪地的席子要用茅草編織。秦始皇認為這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便對儒生們的辦法不予采納,而下令開山修道,建築祭壇,並參照秦國祭祀上帝的禮儀,設計了一套典禮儀式。他親率隨行大臣,乘車自泰山陽坡登上極頂,設壇祭天,並“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其後,秦始皇率隨從由陰坡下山,至梁父祭地。秦始皇是第一個舉行封禪大典的封建皇帝,這次封禪也是中國曆史上有可靠文獻記載的首次封禪大典。由於秦朝統治者對這套禮儀嚴加保密,所以世人並不知其詳細情節。

  秦始皇泰山封禪的具體路線不為外人所知,後世記載又有眾多不確定之處,所以,其具體情況直到如今都是一個謎。隻是,秦始皇泰山封禪,留下來許多傳說,為後世所傳頌。其中之一是關於五大夫鬆的。

  傳說秦始皇登山這一天,晴空萬裏,豔陽高照。秦始皇率大隊人馬爬至半山腰,雖乘轎坐車,卻也已熱得汗流滿麵。突然,烏雲驟至,眼看暴風雨就要下來,可是,半山腰中無處躲避,隻有前麵不遠處有一棵鬆樹,高達數丈,枝葉繁茂,樹冠如棚,風雨不透,於是秦始皇就率眾跑到樹下避雨。不一會兒,風雲飄過,雨過天晴。秦始皇為賞鬆樹遮雨之功,當即封它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朝二十一級官爵中的第九級,可是一個不低的官階。

  據說,秦始皇封鬆樹為五大夫的聖旨剛下,就聽到樹上有人大聲說道:天下一統,你不以社稷為重,大興土木,修阿房宮,築驪山墓,大增賦稅,亂派夫役,無德無仁無禮,妄受帝命,憑什麽亂封?秦始皇隨從大臣皆聽到此言,而不敢妄語。秦始皇自然是悶悶不樂,感到實在是敗興。

  不管怎樣,秦始皇聖旨已下,把此樹封為五大夫,此後,人們便將此樹稱之為“五大夫鬆”。據說,當地的老百姓認為泰山鬆為秦始皇所封有損於泰山鬆的美名,於是將五大夫鬆北側山崖上的一株鬆樹命名為“處士鬆”,以處士鬆的清高來對抗五大夫鬆的權勢。還傳說在明萬曆三十年(1602),由於山洪暴發,五大夫鬆被水衝走。

  我們今天在中天門上側所見到的三棵鬆樹名為五大夫鬆,已不是秦鬆,而是清代雍正年間欽差大臣丁皂保補栽的。

  除了五大夫鬆之外,秦始皇泰山封禪所留遺跡尚有無字碑和泰山刻石等。無字碑又稱“泰山石闕”,現存泰山極頂玉皇廟山門前八米處,高六米,寬一點二米,厚零點九米,形製古樸,石質淡黃、光潔,因通體無一字,故俗稱“無字碑”。相傳秦始皇焚書黜字,故立石不刻字,以示對文字的蔑視。至今當地人還有“秦始皇的碑——一字不鏨”的說法。由於石闕上麵沒有一字可考,故立石人及立石年代亦無法確定。在清代以前多傳為秦始皇立。隻是到了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力辟眾說,認為此石闕不是秦始皇所立,而是漢武帝所立。直到目前仍然是兩說並存,並無定論。秦泰山刻石是花崗岩石質,是泰山現存最早的刻石,相傳為丞相李斯的篆書,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刻。當時李斯倡導的“書同文”被秦始皇采納,在大篆的基礎上創造了小篆體,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了文字,使中國成為政令統一的大一統天下。

  如今秦泰山刻石僅存十字,據學者考證認定這十字殘碑是原石的一部分,不是複製品。在司馬遷所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秦泰山刻石的全部內容,主題是歌頌秦德,聲討六國罪惡;認為秦統一有理,六國滅亡應該;推行秦的法令,宣揚中原文化人倫;力求社會穩定,有序運轉。可見,其文辭皆是政治性的,是秦始皇的政治文告。秦始皇以為,他不斷地東巡,不斷地發布政治文告,就可以消除東方六國的反抗和隱患,使自己的天下得以萬世永存。

  有學者認為,秦始皇東巡泰山封禪,是當時政治的需要。他東巡的目的是鎮服東方六國百姓及舊貴族的反抗,維護政權的統一。但事實上,秦始皇並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為他殉葬的驪山兵馬俑,嚴陣以待,麵向東方,足以證明直到去世,秦始皇還是對東方耿耿於懷,放心不下。那時的秦始皇不懂得,以武力得天下,並不能以武力來治理天下,一味地實行嚴刑峻法,是不可能維護和鞏固政權的。要想使得這一政權鞏固和發展,就必須穩定百姓之心,尤其是東方六國百姓之心,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還有學者認為,秦始皇的泰山封禪,給秦王朝帶來了一係列的負麵效應,埋下了秦王朝滅亡的禍根。其一,封禪大典是一個消耗性政務,對於剛剛統一的秦王朝而言,應該是付出了一筆不小的開支。其二,封禪為秦始皇之後的驕奢淫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正是封禪的成功,使得秦始皇日後洋洋自得,幹出了一係列好大喜功的事情來。其三,封禪之時儒生們的無能表現,使秦始皇開始輕視儒生和儒家經典,以至於後來做出了“焚書”的決定,逼得儒生和孔子後代走向了造反的道路。其四,封禪誘發了大規模的尋仙求藥活動。秦始皇不可能不迷信,也不可能不想長生不老,而東方六國尤其是盛行於海、岱之域的方仙道和神仙學也就自然而然地傳入秦始皇的耳中,於是,他多次派出方術士到海中仙山求取仙藥,消耗了大量的財富,隨後,也釀出了“坑儒”的悲劇。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封禪所帶來的惡果。這一惡果所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秦王朝的滅亡。

  總之,秦始皇封禪泰山,並沒有為後人留下什麽。留下來的僅僅是五大夫鬆、石闕和石刻這些遺跡。但秦始皇開創了帝王封禪泰山的先河,使得後世一些帝王心係泰山,將泰山正式引入帝王生活的政治圈,在曆代王朝的曆史上起過不大不小的作用。與此同時,秦始皇封禪泰山也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據史料記載,當時“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死者相望”。殘酷的現實給百姓帶來的並不是“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也不是“黔首安寧”、“黔首是富”,而是“輸者僨於道”。

  漢武帝封禪

  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西漢到漢武帝即位之時,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

  漢武帝亦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繼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元朔二年(前127),他采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內分封,成為侯國。這樣,各地侯國勢力經過層層分封,使得其“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裏”,無法與中央政府相抗衡。此後,漢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串通,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元鼎五年(前112),漢武帝又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用的“酎金”成色不足或斤兩不足為借口,大作文章,被奪爵、削地者達一百零六人,占當時列侯的半數以上。至此,在全國範圍內的王、侯二等封爵製度雖存,但所封王、侯隻能“衣食租賦”,不得過問和幹涉封國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

  在削弱諸侯王勢力的同時,漢武帝還對地方豪強進行了打擊。西漢前期,隨著經濟的恢複與發展,地方豪強勢力有所膨脹。他們利用封建宗法關係,結成強宗大姓,以強淩弱,以眾暴寡,兼並土地,橫行鄉裏,獨霸一方。漢武帝對他們采取了限製和打擊措施。一方麵是把他們遷徙到關中,置於中央政府的控製之下;另一方麵則利用酷吏誅殺豪強。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部(州),每部(州)設刺史一人,於每年的秋天巡行郡國,以便監督和限製地方豪強。

  在經濟上,漢武帝也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如把鑄幣大權收歸中央,嚴禁郡國及私人鑄幣。對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鹽、鐵、酒等實行國家壟斷。這一切都使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製大大加強。此後,漢武帝通過征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唐蒙聯絡西南,先後與周邊各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使得一個新興的大漢王朝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可以說,漢武帝盡管不是西漢開國皇帝,但是,卻開創了西漢政權的輝煌時代。

  漢武帝劉徹也和其他皇帝一樣迷信,也曾幻想自己長生不老;同時,漢武帝是好大喜功之人。因此,以往人們議論漢武帝封禪泰山,都認為漢武帝是想長生不老,欲成仙升天。但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封禪泰山,是由多方麵因素共同促成的。既有自己幻想長生不老的迷信色彩,也有其政治目的,同時也是其好大喜功的體現。

  據《史記·孝武本紀》載,漢武帝剛一即位,就有人提出過泰山封禪一事。以為當今“天下乂安”,可以通過封禪來改變一下國家製度。漢武帝於是令趙綰、王臧等人議論封禪之事。但當時武帝剛剛即位,竇太後掌握著實權,她對趙綰、王臧等人的主張十分不滿,不同意泰山封禪。結果,趙綰、王臧二人自殺身亡,封禪之事不了了之。

  漢武帝正式封禪泰山,是在元封元年(前110),而起始是在六年前的元鼎元年(前116),據說,這年的夏天,在汾陰一個叫錦的巫從地下挖出了一個大鼎,漢武帝把鼎迎置在甘泉祀奉,並下令改元“元鼎”,以示紀念。方士公孫卿上書說,今年得到寶鼎,正與黃帝當年登天成仙的日子相同,並且說黃帝正因封禪,才與仙通。所以公孫卿勸武帝舉行封禪大典。武帝聽罷公孫卿的一番話後,深有感慨地說道:唉!我如果能像黃帝一樣上天,離開妻子兒女就如同脫去鞋子一樣容易,人間,還有什麽值得留戀的呢?此後,武帝與公卿儒生對於封禪之事進行了討論,一些儒生就連封禪禮儀都講不清楚,於是,漢武帝罷斥了他們,自行其是。

  元封元年三月,漢武帝東幸河南,登中嶽嵩山,隨從人員向武帝匯報說,在山上聽到有人大喊“萬歲”。武帝詢問左右,左右皆不作聲,顯出十分神秘的樣子。武帝以此為祥瑞,大悅,於是下令撥三百戶人家專供祭太室用。隨後,漢武帝興致勃勃,東上泰山。到達泰山之時,泰山草木尚未發芽。武帝派人上山立石於山頂。自己去東巡海上。四月,漢武帝返回泰山,於泰山腳下梁父山進行封禪,首先在泰山下東方作壇,壇寬一丈二尺,高九尺,於封土下埋藏玉簡,也就是玉牒書。舉行的封禮,與郊祀上帝的禮一樣。武帝在泰山腳下封土之後,隨身隻帶侍中霍嬗登上泰山極頂。霍嬗字子侯,是當時著名將領霍去病的兒子。據說,霍嬗在封泰山之後,隨漢武帝去東海尋蓬萊等仙山時得暴病而去世。漢武帝到達泰山之巔後,在山頂舉行了封禮。次日,武帝從泰山北道下山,來到梁父,身穿黃衣舉行禪禮,禪禮與祭後土的禮相同。禮畢,隨從官員放出了從各地搜集來的珍禽異獸。禪禮結束後,漢武帝在泰山下周代遺留下的古明堂遺址上,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賀,並頒下詔書,宣布按照古代天子五年一巡狩的製度,用事泰山,“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下令把山下的奉高作為東方駐節的陪都,借祭泰山考察各地諸侯及州郡官員的政績。漢武帝在泰山封禪結束後,又複巡東海,到達碣石,自遼西曆北邊九原,最後回到甘泉宮。

  事實上,漢武帝泰山封禪,並沒有按照古代舊製五年一巡狩,我們從《漢書·孝武本紀》可以看出,從元封元年(前110)至漢武帝死前二年(前89),共二十二年時間,漢武帝到泰山舉行封禪祭祀共八次,平均不到三年一次,實在引人注目。

  元封二年(前109)春天,漢武帝又經河南的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巡遊至東萊(今山東萊州),然後還祠泰山。離開泰山後,漢武帝親臨瓠子(今河南淮陽)口工地視察,下令隨從官員自將軍以下“皆負薪窴決河”。由於武帝親臨現場,使得官兵與民工信心倍增,終於塞住了決口,從此,梁、楚一帶沒有水患,得到了安寧。就在這一年,漢武帝命令在泰山東側汶上重新修建一座明堂,以備將來朝見大臣,議論政事。

  元封五年(前106),漢武帝從長安出發,先巡遊至南方的九嶷山(在湖南南部)祭祀虞舜,然後登上霍縣(今安徽霍縣)的天柱山祭祀山神,再北上至琅琊入海。然後,漢武帝又從琅琊行至泰山,舉行封禪儀式。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中接見了諸侯王列侯,並接受了郡國的上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出巡,除了祭祀、觀光外,考察地方長吏的政績,了解全國的政治、經濟狀況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目的。

  太初元年(前104)冬十月,漢武帝行幸泰山。十一月,於明堂祭祀上帝。十二月,東巡渤海,望祠蓬萊。太初三年(前102),春正月,漢武帝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封泰山。天漢三年(前98),漢武帝又行幸泰山,修封,祀明堂。同時,還接受了郡國的上計。太始四年(前93),漢武帝行幸泰山,先後祀高祖、孝景帝於明堂,以配上帝。然後於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大典。征和四年(前89),漢武帝最後一次來山東,先至東萊,觀看了大海,然後回到泰山進行封禪。

  漢武帝封禪泰山,下達封禪詔書,其言辭較之秦始皇的封禪泰山刻辭不同。秦始皇態度嚴厲,以為自己至高無上,具有絕對的權威,下詔訓示天下臣民,要遵循秦王朝的法律製度,否則,就會遭到嚴懲。而漢武帝卻與秦始皇不同,他是以一種謙虛虔誠的態度,小心謹慎地表明心態,努力自新,以求更好的未來,並且屢屢向百姓施以恩惠。漢武帝與秦始皇之所以有如此的區別,原因也十分簡單,是因為漢朝建立之後,君臣都知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曆史教訓,認為秦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仁義不施,威嚴過苛造成的。因此,漢代統治者一改秦王朝的做法,以謙恭仁義的態度對待天下臣民,這一變化是富於啟迪性的。

  漢武帝第一次泰山封禪,留下了一塊無字碑。據史料記載,當漢武帝到達泰山極頂,看到以往多有帝王在此樹碑立傳,為自己歌功頌德,他甚是不屑,以為自己功德蓋世,萬民俯首,一塊小小的石碑並不能把自己的功德表述清楚。於是,他別出心裁,命臣下取來他山之石,立於山巔,以顯示自己的功德至高無上。這塊石碑世稱“漢石表”,方柱體,由趺座、削身、帽蓋三層迭遞而成,以表示高上加高之意。現在一般稱之為“無字碑”,據說碑內封藏有金簡玉函,故又稱“石函”。如今無字碑矗立在玉皇殿門外,雖經百世露浸雨濕而不生苔蘚。相傳在立碑之時,岱頂瑞雲飄忽,四麵霞光。傳說在豔陽高照之時,石碑熠熠發光,碑中就會顯露出“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四守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鹹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幾行篆字。隻是有一點,這些篆字,據說遠看則有,而近看則無,十分神奇,可謂泰山一絕。但現在看來,其中有許多值得考證的地方。

  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裏,漢武帝九巡山東,八封泰山,說明當時的山東在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中都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是僅次於關中的一個重要地區。當然,漢武帝的頻繁出巡和封禪也給山東一帶的百姓帶來了極其沉重的經濟負擔,沿途“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所費更遠遠超過了秦始皇。財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隻能出於勞動人民之手。漢武帝雖然名義上曾減免所過郡縣的正賦,可最終還是把各種負擔轉嫁到下層百姓身上,從而使得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元封四年(前107),關東(指潼關以東地區)流民達二百萬口之多。就連漢武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認是“官吏征求無已,去者便,居者擾……官曠民怨,盜賊公行”所造成。此後不久,一些地區便爆發了農民武裝起義。

  光武帝封禪

  繼漢武帝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也舉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禪。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被人們看作是中興之主。劉秀建國後,鑒於西漢時期權臣當道、外戚篡權,以及地方權重、尾大不掉等曆史教訓,極力加強皇權,強化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首先,劉秀著意防範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讓他們享受優厚的待遇,而不參與政治。這樣他們又都成為了新貴,以這些新貴族、官僚為核心,聯結地主、豪商,形成了強大的豪強地主階層。東漢王朝對豪強地主的利益倍加保護。不但在經濟上維護豪強地主田莊的大土地占有製,而且在政治上通過“察舉”和“征辟”的選舉製度,保障他們從政的特權,使豪強地主牢牢控製住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權。

  光武帝封禪的政治目的與秦始皇、漢武帝不同。光武帝與全國各地的豪強地主之間的關係應該說是比較融洽的,因為東漢政權實際上就是為豪強地主服務的,不必擔心他們威脅東漢政權。但這隻是事情的一個方麵,還有其他諸多原因。而促成光武帝泰山封禪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光武帝劉秀的迷信。

  光武帝封禪是在他晚年,而在他當政前期就沒有想到封禪嗎?封禪大典如此隆重,如此光耀,光武帝劉秀還不知道嗎?其實他心底很明白。劉秀於公元25年稱帝,公元57年去世,在位三十三年。關於劉秀封禪泰山,還有一個戲劇性的變化。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國家政治局麵基本穩定,經濟也有了比較明顯的恢複和發展。王莽末年,國家衰敗的景象大大改觀。由此,光武帝劉秀以封禪的形式向上天報功,在當時的一些大臣看來是很有必要的。於是,在建武三十年(54),大臣張純、趙“上書劉秀,建議封禪泰山。從張純、趙”的奏章來看,他們都認為劉秀舉行封禪報功的時機已經成熟,劉秀應該通過封禪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因為在一些大臣看來,東漢此時已經是興旺發達之際,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也是光武帝劉秀“治世之隆”功成名就之時。可以看出,張純、趙的議論,較之秦、西漢之時儒生們的見解要高明得多,更具有政治倫理價值。

  我們知道秦始皇封禪泰山刻石紀念,觀其辭意,是對臣下百姓而言,所以是一封告民書,而不是告天書。而漢武帝的封禪詔書,一片誠惶誠恐的樣子,也是對臣下所言,雖然有對天說話的含義,但其意在檢討,而不是告成功。秦始皇、漢武帝都不是在“報天之功”。張純進一步論證說,封禪雖然是“報天之功”,但對於社會人事之治有極大的益處。光武帝在王莽改製和群雄紛爭這樣惡劣的曆史條件下,最終完成統一大業,又兼承劉家正統,自然是天下最大的英雄豪傑。張純認為光武帝的成功,是振興了漢王朝,維持了劉漢王朝係統,勞苦功高。

  張純還提出了皇位繼承問題,即“今攝提之歲,倉龍甲寅,德在東宮”,就是關於太子的事情。一般說來,古代太子居住於東宮。建武三十年,太歲在東,所以說“德在東宮”。張純以為趁這一大好時機,就光武帝本人而言,是“明中興,勒功勳,複祖統,報天神”。而對於下一代而言,則是“祀地祇,傳祚子孫,萬世之基”。可謂對上對下都十分適宜,兩全其美。

  可是,劉秀對舉行封禪大典,卻持一種非常慎重的態度,不肯輕易舉行,結果拒絕了張純等人的建議。劉秀下詔說,雖然我已經即位三十年,但是,老百姓依然是怨聲載道,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我能欺騙誰呢?難道說要我欺騙上天嗎?孔子說過泰山之神不如魯人林放懂禮的話,又為什麽要去玷汙七十二代封禪的先聖呢?劉秀認為雖然經過自己三十年的統治,但是,國家距離國泰民安還是有差距的。他認為老百姓還很苦,並沒有富裕起來,對自己還不滿意,在這種情況下舉行封禪大典,是不合時宜的,因而拒絕了大臣的建議。並且說,今後誰再膽敢提起封禪,一定要處以剃去頭發的刑罰,同時還要罰以屯田,接受勞動改造。

  劉秀起兵建國之時形勢困難,到他統治晚年,國家形勢大體好轉。劉秀確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國家走向了中興繁榮的局麵。如果真的不舉行封禪大典,對劉秀而言,確是一大憾事。像劉秀如此精明的皇帝,對於封禪的重要性,自然不會不知道。至於他為何一口回絕了眾大臣的提議,是有其原因的,其中,最為關鍵的原因就是劉秀此時尚未找到封禪的讖緯根據。我們知道,即使不能說劉秀一生十分相信迷信,但至少從他起兵之日起就開始信奉圖讖了。了解他一生經曆後就會明白,幾乎他所辦的任何事情都要從圖讖那裏尋找理論根據,否則,他就不會去辦這件事。不論這個圖讖是成心創造的,還是無意找到的;也不論這圖讖是他自己找到的,還是別人為他找到的,都是如此。

  事實上就是這樣,劉秀為了泰山封禪,又求助於自己極端迷信的圖讖。據史料記載,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的一個晚上,劉秀讀到《河圖會昌符》一書。上有“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之語。劉秀認為“赤劉之九”是指劉秀本人。按照漢代傳說,漢高祖劉邦是赤帝之子的化身。按照陰陽五行說解釋,漢為火德,火為赤色,赤劉,即是指劉邦。劉秀又稱自己是劉邦的九世孫。“岱宗”即是指泰山。再從整個《河圖會昌符》來看,意思就是說赤帝劉邦的九世孫劉秀,際會天命於泰山;如果不及時完成這件事,於皇位繼承沒有好處;若能很好地完成,一切奸謀都可以防止。劉秀看罷這些,興奮不已,這不是要自己趕快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嗎?於是,劉秀對封禪的態度在一夜之間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

  劉秀馬上下令,命梁鬆等人收集整理《河圖會昌符》中有關赤漢九世當封禪的讖文,而梁鬆等人也自然很快地找到了有關實例三十六條。於是,司空張純等複奏請封禪泰山,劉秀遂準其奏。

  建武三十二年(56)正月二十八日,劉秀的車駕從洛陽出發,前往泰山。諸侯王、列侯以及京城中的文武百官都隨同前往,聲勢浩大。二月九日,到達曲阜,漢王朝的宗室和孔子的後裔皆前往朝見劉秀並表示祝賀,劉秀也親自到孔子故居向孔氏後裔賜酒肉。十一日,從曲阜出發,十二日,到達泰山奉高。於泰山腳下,劉秀與眾位隨行人員一邊齋戒,一邊做封禪的準備工作。經過精心準備,於二十二日晨開始舉行封禪大典。這次封禪儀式先在山下,後在山上。在山下舉行“燎祭”,就像皇帝通常舉行的郊祀。然後在上山之前用“一特牲”,也就是用一牛或一豬來告祭泰山。山下一切進行完畢,開始登山祭祀。更衣,升壇,封玉牒,發壇石,藏玉牒,覆蓋,封石檢,禮節儀式完畢,皇帝再拜,群臣山呼萬歲。此後命人立所刻石碑,皇帝等一幹人馬下山。二十五日,於梁父祭地。封禪大典舉行完畢後,劉秀下令,把建武三十二年,改為中元元年。

  劉秀舉行了封禪大典,這了卻了他心中的一大心事。然而,他的身體狀況卻越來越不好。一年後,即中元二年二月,劉秀在洛陽南宮前殿去世,時年六十二歲。從劉秀封禪到他去世,僅僅一年時間,所以,劉秀此次封禪泰山的刻石文字便成為了對他自己一生重大活動和貢獻的總結。刻石中引用了大量的讖語,來證明自己繼承皇位的合理性,同時,將自己一生中如何統一中國,恢複經濟,整頓吏治,發展文化等功績,都明確記載下來。盡管當中有許多虛美之辭,可至少也體現了劉秀一生重大的作為。

  今天我們到泰山,還能看到許多與封禪有關的文化遺跡。如泰山南麓的岱廟,是曆代帝王泰山封禪、舉行大典的重要場所。泰山最早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之時才稱泰山。據史料記載,岱廟始建於秦代,當時就作為祭祀天地的處所,經過漢唐兩代的修繕和宋代的擴建,成為了一座宮殿式的建築。岱廟現存有珍貴石碑四十二塊,年代最早的是秦丞相李斯篆書的秦二世詔書石刻。

  曆代帝王到泰山封禪的政治目的是非常明顯的。通過封禪活動,可以給自己的統治披上“君權神授”的外衣,表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上天的旨意,是代天行使統治權,當然也要求臣下和天下百姓像崇拜上天一樣來崇拜自己。同時,也借機宣揚了本朝的太平景象,歌頌了自己的功德。所以帝王們紛紛在泰山刻石立碑,以樹立自己的威望。除此之外,帝王們還幻想借封禪通天成仙,因此這種活動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