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宦官名士大對決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抱樸子·外篇》

  東漢後期,繼位的皇帝常常年幼無知,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政治上更加黑暗,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跋扈大將軍

  東漢的皇帝除了開國之初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外,幾乎都是在幼年之時即位,因而使得東漢政府當每一代皇帝即位之初,總是由皇太後臨朝稱製。這些年輕的皇太後,要掌握封建國家的專製權力,僅僅憑自身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依靠其他人才行。而她們所依靠的隻能是兩種人:一種是她們的父兄,即外戚;另外一種就是她們身邊的奴才,即宦官。皇帝長大之後要奪回自己的權力,與掌握權力的外戚、宦官之間便會發生利害衝突,甚至於相互殘殺,從而使得統治中心十分不穩定。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了鞏固皇權,對於外戚防範甚嚴。但是到了他的孫子章帝死時,章帝的兒子和帝年僅十歲,無法掌管政權。於是,由他的母親竇太後臨朝聽政。竇太後一個女人,怎麽有能力來治理國家呢?為了維持局麵,她不得不尋求幫手,而最使她放心的就是自己的娘家人。於是,她便委任自己的兄弟竇憲等掌握國家大權,由此,開始了東漢外戚專權的局麵。

  竇太後是大司空竇融的曾孫女。建初二年(77)被選入宮,入宮後,漢章帝特別喜歡她,第二年便立她為皇後。

  竇太後被立為皇後之後,更是受到章帝的寵愛,可是,她進宮數年都未生皇子,當時就連普通百姓都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道理。而最重要的是,如果沒有皇子,將來她自己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母因子貴”的道理她十分清楚。因此竇太後的心理就變得有些扭曲,對生了兒子的妃子與貴人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宋貴人生了皇太子劉慶,梁貴人生了和帝劉肇,竇皇後先是在章帝麵前說壞話,挑撥皇帝與她們之間的關係,最終使得章帝疏遠她們,然後又用計害死了兩位貴人,並且自己收養了和帝。

  章帝去世之後,和帝繼立。當時,和帝隻有十歲,竇皇後被尊為竇太後,臨朝稱製,執掌朝政。竇太後想,別說和帝不是自己親生的,就是自己親生的,也不如自己手握大權好。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使得自己長久地掌握大權,就必須找到一個十分可靠的人,誰又最可靠呢?那就是自己的娘家人。於是,她先後把一大批親戚委以重任,如哥哥竇憲,弟弟竇篤、竇景、竇瑰等都擔任了要職。朝中文武大臣,地方刺史、郡守、縣令等都有她的親朋故舊,“刺使守令,多出其門”。當時,竇氏滿門皆貴,其子弟親戚飛黃騰達,所受賞賜使東漢政府幾乎“倉帑為虛”。

  竇氏家族掌握大權後,不是想著如何把國家治理好,而是為非作歹,禍害百姓,把整個朝政搞得一塌糊塗,甚至於殺人越貨的事也敢做。其“奴客緹騎……侵淩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掠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仇”。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膽敢冒死進諫者,不是獲罪,就是遭致殺頭。如尚書仆射郅壽、樂恢因上書控告他們,先後被他們活活逼死。一時朝中大員噤若寒蟬。

  據史料記載,在竇氏四兄弟中,最跋扈者要數竇景,他不僅自己為非作歹,還放縱奴仆們作惡,這些奴仆於青天白日下就敢欺侮婦女,攔路搶劫,洛陽城內的商販們一見到竇景的衛隊來了,便趕忙收攤關門,否則就會遭殃。竇憲本人還仰仗自己出擊匈奴有功,和幾個弟弟大興土木,各自修建起豪華住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有一天,竇氏兄弟幾人突然意識到和帝是一個多餘的人,他的存在不僅會給許多事情帶來麻煩,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威脅到竇氏家族的存亡。如果這樣,倒不如趁現在早早除掉這個心腹之患。一不做,二不休,當下找來自己的心腹一起密謀策劃殺害和帝的事情。

  但是,此時再謀劃已經有些晚了。此時的和帝盡管年齡尚小,但人卻聰明透頂,很有心計,竇憲等人的陰謀傳到了他的耳朵裏,讓他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意識到自己必須盡快做出對策,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進而他又想到能依靠誰來幫助自己呢?盡管司徒丁鴻、司空任隗等還可以信賴,隻是這事非同小可,萬一露出一點馬腳,就會全盤皆輸。思來想去,他認為內侍鄭眾是位可以依靠的人。鄭眾在和帝身邊已久,和帝也了解他,而且鄭眾本人也是一個為人謹慎機敏、很有心計的人,辦事也比較穩重。於是,和帝便單獨和鄭眾商談此事。鄭眾聞言,果斷地勸和帝要先下手為強,否則會後患無窮,並為之設計好了具體的方案。

  竇憲率兵出擊匈奴班師回朝,和帝先派使臣到城外迎接,犒勞三軍,給他們很高的待遇,就如同沒發生任何事情一樣。待竇憲他們進了城,和帝便下令關閉城門,派重兵駐守南宮和北宮,一舉收捕了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等,然後將他們全部殺掉。竇憲此時還什麽事情也不知道,他在慶功宴上喝得大醉,踉踉蹌蹌地被侍衛扶回家中睡覺去了。等到和帝派人去收回他的大將軍印綬時,他還在迷迷糊糊地做著美夢呢!

  和帝感念竇太後的養育之恩,並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隻是命令他們離開京師,返回各自的封地,同時派出得力的官員隨同,監督他們的一言一行。等到了封地,馬上下令逼迫他們自殺。隻有竇瑰因平時表現尚好,也沒有參與策劃謀反,被免死罪。其他竇氏親朋故友,凡是依仗其關係做官的,一律被罷免回家,由此,外戚竇氏勢力已經成為過去。宦官鄭眾在這次對抗外戚勢力時功勳卓著,和帝為其加官晉爵,從此,宦官逐步掌握了國家權力,東漢政權開始由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和帝年僅二十七歲便去世了,和帝的皇後鄧氏以太後身份臨朝稱製。鄧太後為了能夠長期把持政權,廢掉和帝的長子,立才出生一百多天的兒子殤帝即位。鄧太後的兄弟鄧騭隨之掌握朝中大權。但數月後殤帝去世,鄧太後與鄧騭商議迎立和帝的侄兒為帝,即安帝。安帝年僅十三歲,大權仍由鄧氏掌握。鄧氏吸取竇氏覆滅的教訓,比較恭謹守法,並且還能同宦官鄭眾、蔡倫等共同處事。但他們之間畢竟還是有某些利益摩擦,尤其是權力之爭是無法調和的,並不能長久共處。待到鄧太後一去世,安帝的乳母王聖、宦官李閏等便誣告鄧氏兄弟,結果鄧氏一門遭到貶黜,鄧騭等兄弟子侄七人被迫自殺。安帝親政後,閻皇後的兄弟閻顯等及帝舅耿寶,並為卿校,典掌禁兵;宦官李閏、江京、樊豐等共掌機要。形成了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朝政的局麵。

  安帝統治時期,政治更是不如以前,外戚宦官相互勾結,“屬托州郡,傾動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甚至於隨意假做詔書,胡作非為。安帝父母的陵墓在清河國,安帝時常派遣宦官去祭掃,他們便擅作威福,“使者所過,威權翕赫,震動郡縣”。各地的官吏更是惶怖不可終日,他們“或邪諂自媚,發民修道,繕理亭傳,多設儲跱,征役無度。老弱相隨,動有萬計”。宦官的尊榮橫暴,地方官吏的無恥諂媚與無度催征,使得老百姓深受其害。

  數年之後安帝死去,此前太子因閻皇後進讒言而被廢為濟陰王。閻皇後與其兄閻顯商議迎立幼小的北鄉侯為少帝。但不久少帝又得病去世。宦官孫程等十九人共謀,發動了宮廷政變,殺死閻顯及其死黨,擁立濟陰王為順帝。孫程字稚卿,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西南)人。安帝之時孫程為中黃門,任事長樂宮,服侍鄧太後。安帝死後,孫程失去靠山,當北鄉侯病重之時,他認為時機來到,便與人密謀反對閻氏,擁立濟陰王。此後,待北鄉侯一死,他們在京畿一帶發生地震時乘機起事,殺死了江京等人,擁立濟陰王為帝。孫程等十九人因擁立有功同日封侯。孫程封浮陽侯,拜騎都尉,食邑萬戶。到了此時,宦官的聲望及勢力已經很高了,他們沒有辦不到的事情,竟然還可以收養兒子讓其承襲爵位。孫程病重臨終之時,上書請求順帝把封國傳給兄弟孫美。結果,順帝不僅答應了他的要求,同時還封孫程養子孫壽為浮陽侯,繼承爵位。這時的皇帝在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中,已經完全成了傀儡。

  順帝陽嘉四年(135),梁皇後的父親梁商以大將軍執掌朝政。永和六年(141),梁商去世,順帝又任命梁商的兒子梁冀為大將軍繼續執掌朝政,外戚勢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據說梁冀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家夥,曆任執金吾、河南尹等職,一貫橫行不法。而他執掌朝政時,朝政的黑暗就可想而知了。

  三年之後,順帝死去,其子即位,是為衝帝。衝帝時年僅兩歲,於是,梁太後臨朝聽政,梁冀掌握大權。一年後衝帝又去世,梁太後與梁冀共謀迎立質帝。質帝年僅八歲,自然大權仍由梁氏掌握。梁冀的專橫跋扈引起了質帝的反感,在一次朝會時他對梁冀說了一句“此跋扈將軍也”,這下引起了梁冀的不滿。梁冀擔心質帝長大後對梁氏家族不利,又恨又怕,便指使左右,在質帝的食物中下毒,毒死了質帝。在宦官曹騰等人的支持下,梁冀和太後商議,擁立尚未成年而又昏庸無能的桓帝即位。桓帝即位後,便娶了梁冀的另一個妹妹為皇後,這樣,梁氏的威權在朝中更是顯赫。

  梁冀以大將軍的身份主持政事,而皇太後、皇後兩個妹妹圍繞在皇帝身邊,一個主外,兩個主內,內外結合,整個東漢政權就牢牢地掌握在梁氏手中了。皇帝別說參與大事,就連行動也不那麽自由。梁冀利用手中的權利,不僅在洛陽建有豪宅院落,而且在其他地方也修建了許多別苑。他在河南西郊有一個兔苑,有一個西域商人不知梁冀兔苑的一些禁忌,誤殺了一隻兔子,結果連累數十人丟掉了性命。朝廷中的大小事,都要由梁冀做主,百官的升遷任免,都要到他家中謝恩,然後才能到尚書台辦理手續。地方官每年進呈貢品,要先把上等品送給梁冀,隨後才把次一等的獻給皇帝。史料記載,梁冀失勢後,自公卿大臣以至故吏賓客,因牽連而死、免者,多達好幾百人,一時“朝廷為空”。沒收的梁冀家產,拍賣後值錢三十多億,相當於當時東漢王朝半年的租賦收入。

  五侯十常侍

  和平元年(150),梁太後病重,名義上把政權歸還給桓帝,但實際權力仍然由梁冀掌握。其後不久太後去世,局勢仍無變化。直到延熹二年(159),梁皇後也死去了,桓帝在宮中才稍稍自由一些,才得以在上廁所的時候悄悄與宦官唐衡密謀,尋求能夠反抗梁冀的人。

  桓帝是由梁冀一手扶植起來的皇帝,本應對梁冀感恩不盡。據說當時在質帝去世後,朝廷上議論由誰來繼承皇位,以李固為首的一班大臣力主立清河王劉蒜為帝,而梁太後和梁冀兄妹則主張立劉誌為帝。最後,終於立蠡吾侯劉誌為帝,即桓帝。劉誌依憑梁氏兄妹之力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對太後、國舅自然是百依百順。所以,桓帝上台後,立即封梁冀弟為潁陽侯,封梁冀小弟梁蒙為西平侯,封梁冀子梁胤為襄邑侯,封梁冀的妻子孫壽為襄城君,享受公主的待遇。但是,即使這樣,梁冀仍不滿足,仍是步步緊逼,要桓帝給他更多更大的權力和特權。在待遇上,他要求有別於諸侯,不以禮節為限,並且像鄧禹那樣封四縣;每次上朝,他要求位置要居於三公之左。還有在車馬、衣服和甲第等其他方麵他也要求必須與眾不同,要和霍光一樣。後來,梁冀還自行規定,朝廷上的一切軍政大事,都必須經過他的批準,而後才能辦理。

  梁冀在政治上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使桓帝感到皇權受到了極大的威脅,自己的地位搖搖欲墜,因此,心中十分不滿,進而有了要除掉梁冀的想法。不過,桓帝知道,現在這種情況,想除掉梁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宮廷內外,處處都是梁冀的爪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梁冀的掌控之下,千萬不能輕易妄動,大意不得。盡管他自己有一兩個心腹之人,但也沒有什麽密謀的場所。此時的桓帝行事頗為謹慎,表麵上仍對梁氏一族恩寵有加。

  延熹二年(159),梁皇後由於一直沒有生育而被皇帝漸漸疏遠,憂鬱成疾,於這年七月去世。桓帝便想乘機一舉除掉梁冀這一心頭大患。八月的一天,桓帝上廁所,竟然茅塞頓開:這不就是一個密謀的好地方嗎?梁氏的爪牙決不會到這兒來的。於是,他便利用去廁所之機與宦官唐衡進行商議。桓帝要唐衡為他物色人選,最後選定了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四位身邊的宦官。第二天,桓帝命唐衡把單超等四人召集到廁所中進行密謀。桓帝對他們說,大將軍梁冀專權跋扈,脅迫內外,公卿以下百官都得依照他的旨意辦事。對於這件事,朕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今欲誅之,不知諸位常侍們意下如何?單超等皆同意皇帝的決定,願意聽從皇帝的調遣。最後,他們商定了具體的辦法。單超擔心皇帝心慈手軟,到時候下不了狠心,便心生一計,自己挽起袖子,把胳膊伸到桓帝麵前讓皇帝明誓。桓帝見狀,隨即在單超的胳膊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表示自己決心已定,不再反悔。

  此後,單超等人開始行動,他們頻繁地出入皇帝周圍,引起了梁冀等人的懷疑。為了防備不測,八月的一天夜裏,梁冀派中黃門張惲以侍候皇帝為名,入宮觀察情況。按照法律,後宮本為禁地,沒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也不得進入。而梁冀自恃大權在握,盡管沒有皇帝的旨意,仍然悍然行事。但是,梁冀這次卻失算了。張惲一入內,便被具瑗以“擅入宮內,欲圖不軌”的罪名給立即拿下。然後,具瑗報告桓帝。桓帝立即召集眾人商議,說:看來梁冀已經察覺此事,宜早不宜晚,應立即行動。趁梁冀剛有所懷疑,準備不足,不如以其私派手下擅自入宮的罪名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眾人皆同意桓帝的決定。隨後,桓帝來到前殿,命令尚書尹勳持節召集丞、郎以下官員帶兵守衛內宮,令具瑗率領左、右禦馬廄的兵士和虎賁、羽林等處的兵士共千餘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圍梁冀的府第。使光祿勳袁盱持節收回梁冀的大將軍印綬,並立即下令罷免了梁冀的官職,當場宣布改封梁冀為比景都鄉侯,實際上是把他流放到外地而已。當梁冀明白過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他自知凶多吉少,不得不與妻子孫壽服毒自殺了事。桓帝隨即下令將梁氏滿門抄斬,平時依附於梁氏的朝廷內外官員一下子被貶逐了三百人之多,使得朝堂一空,國家機器差一點兒就癱瘓了。

  宦官單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等五人,因討滅梁氏之功,同日封侯。單超任車騎將軍,位等三公,封新豐侯,食邑二萬戶。徐璜等四人也都封侯,各食邑萬戶,世稱“五侯”。還有一些宦官也因立有大功而封侯,如侯覽、趙忠等人。從此,朝政被宦官掌握,政治更加混亂不堪。據史料記載,他們的宗族親屬被派到地方上擔任刺史、太守,貪贓枉法,榨取民財,完全等同於強盜。如侯覽的哥哥侯參出任益州刺史,對轄區內一些有錢人家采取誣陷的手段,抓來殺掉,然後將其全部家產據為己有,前後累計獲億萬數錢。後來他被押送至京城受審,於半道上畏罪自殺。京兆尹檢查他的隨行車馬,居然還有三百多車,裝的全是金銀錦繡珍玩,多得幾乎數不清。

  單超早死,四侯專橫,民間稱他們是“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如果順從他們,可以青雲直上,光寵三族;違背他們,則會遭致“參夷五宗”之禍。這樣一來,民間憤怒地咒罵道:一將軍死,五將軍出。使得“中外服從,上下屏氣”,朝政一片昏暗,整個東漢王朝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

  桓帝延熹八年(165),另立貴人竇氏為皇後。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無子。竇皇後與其父竇武商議,迎立十二歲的解瀆亭侯,是為靈帝。竇太後臨朝稱製,竇武任大將軍執掌朝政。在宦官勢力猖獗的情形下,竇武與官僚陳蕃等密謀,圖謀驅逐宦官勢力,但竇太後不同意。不久,機密泄露,宦官曹節、王甫等發動政變,幽太後於南宮,殺死竇武、陳蕃等,獨霸朝政。其後二年,曹節去世,而宦官趙忠、張讓等十二人都任職中常侍,封侯貴寵,被稱為“十常侍”。

  當時的宦官之所以如此,與靈帝的不作為有關。靈帝不僅不理朝政,而且整天在後宮尋歡作樂,驕奢淫逸,是一個十分昏庸荒唐的皇帝。最荒唐的就是他開創了中國古代帝王公開賣官撈錢的先例。當時靈帝在西園張榜公開賣官,俸祿二千石官錢二千萬文,四百石者四百萬文。還規定地方縣一級官員,按任職地方貧富不同,根據可以麵議價格,付款後方可上任。除了自己的皇帝一職不賣之外,就連三公一類的官職,靈帝也公開叫賣。有這樣一個故事:廷尉崔烈,通過靈帝的傅母程夫人,用五百萬文買了三個司徒職位。在舉行封拜儀式時,靈帝竟然說道:真可惜啊!本來可以賺他一千萬的!靈帝的私蓄有很多,多得竟然寄放到張讓等宦官家中。

  不僅如此,靈帝還是一個非常不羈的皇帝。據說他當上皇帝之後,在後宮穿胡服,住胡篷,睡胡床,跳胡人舞蹈。這些玩夠了,又玩起了珍禽異獸。後來對這些東西也沒有興趣了,宦官張讓又建議道:臣以為天下最好玩的莫過於讓年輕女子裸體追逐。靈帝聽後,大聲叫好,隨即下詔建“裸遊館”。讓數百名裸體妙齡女子在其中追逐打鬧。玩至興起,靈帝自己竟然也赤身上陣,加入行列中玩耍。一次,靈帝高興之餘,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真是滑稽至極。宦官們得到這樣空前的寵遇,更加肆無忌憚,任意妄為,東漢政治的腐敗也達到了極點。

  靈帝雖然年齡不大,但由於生活沒有節製,終於在中平六年(189)病死,時年三十四歲。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後生的劉辯,一個是王美人生的劉協。中平六年四月,靈帝病倒,最後一件大事就是解決皇位繼承的問題。當時,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一些大臣建議靈帝立何皇後所生嫡子劉辯為帝。但是,王美人曾深受靈帝寵愛,後來由於兩人爭風吃醋,被何皇後毒死了。而靈帝對王美人念念不忘,便與其親信、上將軍校尉、宦官蹇碩密謀,議立隻有九歲的劉協為帝。但天有不測風雲,還沒有來得及草擬詔書,靈帝便去世了。

  靈帝死後,蹇碩生怕出現意外,於是,封鎖靈帝去世的消息,決定先殺何進再立劉協。蹇碩假借靈帝的名義,下詔召何進進宮。何進接詔後便急忙進宮。當他快進後宮之時,遇到了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宦官向他使眼色,像是暗示什麽,他突然明白過來,慌忙退出宮來。何進回到自己府內,才知道靈帝已經駕崩,蹇碩是矯詔要他的命。這下何進大怒,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宣布靈帝死訊,並秉承皇後旨意,立劉辯為帝。由於宦官的所作所為已經引起眾文武大臣的不滿,因此對於何進的建議他們並沒有異議。於是立劉辯為帝,史稱少帝。何太後臨朝稱製,何進掌握大權。而劉協被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隨之撫養劉協長大成人的董太後被害死。

  劉辯繼立,外戚掌握了政權,無疑是對宦官的又一次打擊,且對宦官的打擊並沒有到此為止。何進掌握大權後,馬上把蹇碩殺掉。袁紹對何進說:宦官心心相印,應乘機把他們全部殺掉以除後患。何進同意,隻是何太後不允。何進沒有辦法,隻得再次與袁紹密謀。袁紹建議召集各路猛將進京,逼太後誅殺宦官。何進同意,於是下令包括董卓在內的各路軍馬進京。

  再說何進殺掉蹇碩之後,其他宦官終日坐立不安,生怕自己也會遭到如此下場。當他們看到何進調兵遣將,便意識到自己的末日來到。他們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於是,便詐傳太後旨意,宣何進入宮議事。何進此時真的大意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身處危機之中。結果一進宮門,便被早已埋伏在這裏的士兵殺死。

  袁紹得知何進被殺的消息後,立即派兵衝入宮內盡殺宦官。宦官張讓、段珪帶著少帝、何太後以及陳留王劉協從小道出城逃走。誰知路上丟失傳國玉璽,又遇到尚書盧植,二人自知性命難保,於是投水自殺。盧植護送少帝一幹人回宮時,遇到了正帶兵進城的董卓,於是董卓護送少帝進城。進城後董卓自恃兵多將廣,力量強大,於是統攬了朝中大權。此時,宦官勢力已經衰微,但是董卓不放心的是外戚,盡管何進已死,但朝中外戚勢力依然強大。要想獨攬大權,就必須廢掉少帝,另立新帝才行。因此,董卓想到了何皇後害死董太後一事,以為董太後報仇為由,力逼眾大臣同意廢掉少帝,立劉協為帝。

  董卓廢少帝立劉協為帝,這實在不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常規做法,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反對。袁紹提出反對意見,說:少帝剛剛即位,並沒有任何差錯,你廢長立幼,這違背了常理和天下人的意願!董卓聽罷大怒,拔劍威脅道:如今天下都已經在我手中了,誰敢不聽我的話,難道你袁紹想試一試我的劍鋒嗎?而袁紹也不示弱,拔劍以對。最後,袁紹說了一句“後會有期”,便扭頭走了。袁紹走後,董卓又問眾人還有什麽意見,尚書盧植說:陛下並沒有做錯什麽,你為何非要把他趕下台呢?不等盧植說完,董卓拔劍就向盧植刺去,想一劍把盧植殺死,幸好被身旁的蔡邕給攔住,盧植才幸免一死。至此,再沒有任何人敢提出異議。

  董卓逼迫何太後下詔廢掉少帝,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少帝降為弘農王,何太後被逼出宮,不到幾個月便含恨而死。一年後,董卓又派郎中令李儒鴆殺少帝,諡號少帝。從此,東漢王朝開始了軍閥以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混戰局麵。曆史也從此進入了三國時期。

  黨錮之禍起

  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一方麵使得東漢王朝的統治更加黑暗腐朽,進而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使東漢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另一方麵外戚與宦官把持著官吏選拔的大權,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士人進階入仕做官的途徑。這使得忠義之士滿懷憤恨和不滿,於是,他們反對外戚宦官專權,要求改革政治,以維係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

  當時,反對外戚宦官擅權營壘的主體是朝廷內外的一批正直開明的官僚,另外還有一部分士人,也就是當時在太學就讀的太學生以及在各郡縣學學習的生徒。外戚和宦官控製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政權機構,選舉不實的情況十分嚴重。如在順帝之時,河南尹田歆按照製度應當推舉六名“孝廉”。他對外甥王諶說:我已經收到貴戚大臣的許多信件,這些都是無法拒絕的,隻能讓你物色一名真正的人才貢獻給國家。可見,在當時,這種請托已經是家常便飯了,一些無權無勢的賢才晉身無門,隻好望天長歎。而在當時像王諶這樣的官僚又有幾多呢?還能為國家為人才著想的清官又有幾個呢?所以,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還有人無奈地寫道:“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選出的秀才沒有知識,舉出的孝廉不願供養自己的父母,選出的勇猛將士卻膽小如雞。

  和帝即位之初,竇太後臨朝稱製,竇憲兄弟口含天憲,掌握朝中大權,驕奢淫逸,朋比為奸,激起了當時一些正直官僚們的不滿和反對。司徒袁安、司空任隗等人采取措施,打擊外戚勢力,罷免了親附於外戚的州郡官吏四十多人。和帝去世之後,司空周章因反對鄧太後專權,企圖發動政變,最後,事泄被迫自殺。到了安帝末年,宦官、外戚之爭更使得東漢朝政腐敗不堪。太尉楊震等人多次上書,抗議外戚和宦官的擾亂政治,結果,楊震亦被罷官,最後憤而自殺。此後,又出現過李固上策,要求政府摒去外戚,政歸國家,罷退宦官,去其重權,禁絕宦官子弟參與政治。還有,當東漢政府派遣杜喬等八人分行州縣之時,侍禦史張綱拒絕接受命令,把車輪埋置於洛陽都亭,並公開宣布: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彈劾梁冀兄弟。他們的行動,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使朝野上下為之震動。

  桓帝、靈帝時,外戚、宦官進一步把持朝政,凶殘暴虐,更加劇了政治腐敗和社會危機,使得當時政治更加黑暗。宦官的專權,使知識分子正常的入仕途徑受到嚴重阻隔,本來是官吏後備軍的太學生們感到前途渺茫,報國無門,異常憤懣。為了清除宦官勢力,挽救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許多憂國之士懷著救國大誌,以極大的熱情參政議政。與此同時,一大批在朝的正直官吏也積極行動起來支持太學生們的運動。由此,兩股勢力便聯合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用各種方式同宦官勢力進行鬥爭。

  在這次反對外戚宦官的鬥爭中,清議是其采用的主要手段。所謂的清議原是民間對某人道德品行的一個評論。東漢政府在選拔官吏之時,政府要依據鄉閭清議,察舉征辟那些遵守封建倫理道德的孝廉之士入仕。因此,可以從清議中看到一個人自身的價值和社會地位。也正是因為這樣,一些善於觀察、評論人物的名士便受到眾人的尊敬。他們對人物的褒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鄉閭輿論,影響著當時的察舉製度,對士大夫們的仕途有著較大的影響。郭泰就是這樣一位名士,很受當時人們的歡迎和尊敬。還有汝南名士許劭和他的從兄許靖,也十分喜歡在一起品評人物,常常在每月的初一日對鄉黨人物進行品評,所以人們稱之為“月旦評”。一些大官僚和門閥士族為了操縱和壟斷入仕,進退人物,大肆提倡清議,對那些長於臧否的名士也十分尊重。應當說,在當時東漢政治極端腐敗的狀況之下,清議或多或少能起到一些激濁揚清的作用。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們關心社會、參與政治的熱情,顯示了輿論和道義的力量。

  當時,一些在京的官吏如李膺、陳蕃、王暢等人也積極支持太學生們的活動,因此,受到太學生們的擁戴。太學生們非常敬重他們的人品和風貌,都齊聲讚歎說: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即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即王暢)。李膺,字元禮,著名的名士領袖,居官以不避豪強而著稱。他任青州刺史時,所屬郡縣守令畏懼他的聲威,紛紛望風棄官。而在他任度遼將軍時,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竟然攝於他的聲威,把在張掖等邊郡劫掠的男女人口給送了回來。尤其在任司隸校尉時,他更是以執法不避豪強而著稱。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在他屬下任縣令,平素貪殘暴虐,無惡不作,甚至殘殺孕婦取樂。當他聽說李膺官複原職,非常害怕,便逃到京城張讓家中藏匿起來。李膺得知消息後,親率吏卒前往張讓家中搜查,抓獲了張朔,經審訊後處以死刑。張讓又氣又恨,跑到桓帝麵前告狀。桓帝召見李膺,責問事情的經過。李膺回答說:我擔心自己辦事太遲而犯過失,卻沒有想到因辦事快而獲罪。如今我知道自己犯了罪,隻是請求陛下再給我一點兒時間,讓我把罪魁禍首繩之以法,到那時,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桓帝聽後,無話可說,最後,隻好對張讓說:你的弟弟有罪,司隸又有什麽過錯?遂宣布李膺無罪。此後,宦官都十分懼怕李膺,他們處處小心謹慎,甚至連假日都不敢走出大門,桓帝也感到奇怪,問這是怎麽回事,宦官回答道:害怕李校尉。而另一些人卻因為李膺敢於打擊宦官而十分崇拜他,尤其是士大夫們,認為如果能得到李膺的接待,就是莫大的榮譽,並稱之稱為“登龍門”。

  當時,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豪強張成,略懂得一些法術,他以此交結宦官,宦官把他推薦給桓帝。由此,張成便得意忘形,胡作非為。他知道朝廷將要頒布大赦令,於是便指使自己的兒子隨意殺人。李膺聞知後,非常氣憤,不顧大赦令已下,還是依法將張成的兒子處以死刑。宦官侯覽等唆使張成的弟子牢修上書誣告李膺聯絡太學生和各郡生徒,“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這下桓帝發怒了,於延熹九年(166),下令逮捕黨人。李膺、陳實等二百多人被收審。太尉陳蕃力諫,並拒絕受理這一案件,指出如此做與焚書坑儒並無區別。桓帝更加生氣,下令罷免了陳蕃。後來,桓帝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釋放黨人,赦歸田裏,但又明文規定,終身禁錮黨人,將其全部罷免,不許再做官。這就是有名的“黨錮事件”。

  黨錮事件發生後,士大夫聞風而動。他們把那些不畏宦官勢力而受禁錮的黨人分別加上三君、八及、八俊、八顧等不同的美稱。範滂出獄歸家,家鄉父老迎接他的車輛多至數千。侍禦史景毅的兒子是李膺的學生,由於名冊上沒有列入而未受牽連。景毅卻主動請求免官歸家。度遼將軍皇甫規也沒有被當作名士列入黨禁,但他自陳與黨人的關係,請求連坐,說:我從前舉薦過張奐,是我附和黨人;當我被判刑服役之時,太學生張鳳等曾為我鳴冤,是我受黨人附和,我應當受到懲罰。盡管最終皇甫規等人沒有受到朝廷的處罰,但卻受到人們的讚賞。正因如此,也使得他們與朝廷權貴宦官之間的對立情緒更加高漲,極大地震撼了封建統治者。

  被稱為八及之一的張儉,當時擔任山陽郡(今山東巨野東)東部督郵。宦官侯覽,山陽郡防東(今山東金鄉西南)人,桓帝初年任中常侍,後來,他參與了殺梁冀的行動,因功被封為高鄉侯。從此以後,侯覽手握大權,不可一世。據史料記載,侯覽侵奪民田達一百多萬頃,民宅達三百八十一所,共修建宅第達十六區。每個宅院內均有高樓池苑,珍禽異獸,樓堂亭閣鱗次櫛比,儼然皇帝的禁宮。侯覽的家人在鄉裏依仗其權勢橫行不法,殘害百姓,深為當地百姓所痛恨。張儉揭發其罪行,下令懲治,並上書請求朝廷懲治侯覽。但是上書被侯覽所扣,並沒有上達皇帝。從此侯覽對張儉十分忌恨。建寧二年(169),侯覽指使爪牙、張儉的同鄉朱並誣告張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結黨,危害社稷江山。宦官曹節便示意有關部門把李膺等上次被禁錮的人一同牽連進去,奏請皇帝懲治黨人。當時年幼無知的靈帝並不知道何謂黨人,宦官曹節便告訴他說黨人要奪取國家大權。這下靈帝終於明白了,這還了得,一定要重治他們。於是,靈帝下詔,李膺、範滂等一百多人被捕後死在獄中,妻子兒女徙邊,牽連者禁錮五族。張儉出逃避禍塞北,據說他在逃跑途中得到了許多人的掩護,還有許多人出資相助。後來,官府追查下來,成百人受牽連而家破人亡;再加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誣陷別人,或者一些地方官吏有意擴大化,最後,死亡、流放、罷官禁錮的共達六七百人。黨錮之禍一直延續了十餘年,株連之廣,打擊麵之寬,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直到中平元年(184),黃巾大起義爆發後,東漢政府才宣布赦免黨人,起用他們去鎮壓農民起義。

  黨錮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是統治階級權力再分配的一種方式。但是,這次大的運動在中國古代史上,尤其是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發展史上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中國古代規模空前的知識分子與官僚士大夫相結合的一場政治運動,同時也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鬥爭。當時那些不畏強暴、憂國憂民、充滿理想的黨人深為後人景仰,他們的風範為中國知識分子增添了光彩。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