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大起大落的董德元

  說到永豐的狀元,首先得說說第一個傳奇式的狀元董德元。他少年時代一路春風,16歲考取了秀才,20歲鄉試奪魁,一舉成名。此後卻一路坎坷,連續三十餘年屢試屢敗,無奈以恩榜入仕,被人們譏諷為“老榜官”。然而,就在他52歲那年,竟中了個正榜狀元!更為神奇的是,此後的仕途生涯一路順風,短短幾年就升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成為紅極一時的高官重臣;但因其依附當朝奸臣秦檜,參與執政僅四個月便被革職。真可謂大起大落!

  飽含艱澀老年中榜

  董德元(1096—1163),字體仁,小名丙哥,小字長壽。出生於流坑村,是永豐縣第一位狀元。五代時期,流坑村隸屬吉州廬陵縣的雲蓋鄉,南唐李璟保大八年(950),廬陵縣析出水東十一鄉置吉水縣,流坑所屬雲蓋鄉即由吉水縣所轄。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析出報恩、永豐、雲蓋、龍雲、興平、明德六鄉設永豐縣,流坑即由永豐縣所轄。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從吉水縣劃出遷鶯鄉歸永豐縣,而割崇仁縣的天授、樂安、忠義三鄉和永豐的雲蓋鄉,合置樂安縣,流坑所屬雲蓋鄉自始隸屬撫州樂安縣。當時有“去掉雲蓋一塊肉,換得遷鶯一鍋粥”的說法,可見,雲蓋鄉被時人視為風水寶地。

  在宋代的永豐縣雲蓋鄉流坑村,正處於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它四周青山環抱,三麵江水環流,山川形勝,鍾靈毓秀,恩江河和烏江河流經流坑,村中樟林蔭蔽,桑田房舍交相輝映,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而在廬陵“江南望郡”、永豐“文章節義之邦”的大環境中,流坑村董氏家族崇文重教之風鼎盛。村中人心思進,書聲相聞,人人以科第而勃興,以博取功名為榮耀,科宦進入了鼎盛時期。

  從宋初到清末,村中書塾、學館,曆朝不斷,明萬曆年間有26所,清道光年間增加到28所。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超過百人。據考證,江西曆史上有30名以上進士的村子僅有4個,而流坑村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文物遺址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村落。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遊曆,讚歎道:“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五桂坊”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為董氏一門五人同時考中進士而修建的紀念牌坊。這裏又常有父子、兄弟聯科的盛事,被人們稱之為“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的江南望族。當時的永豐也有“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的美譽。流坑科舉之盛、仕宦之眾、爵位之崇、經商之富、建築之全、藝術之美、家族之大、延續之久在江西獨一無二,在全國也屬罕見。

  可是董德元這一房相比他房科甲蟬聯就顯得不那麽景氣,祖父董蒙休、父親董獎雖曾致力於舉業,但均科場失意,累試不第,終無緣科名。這對天資聰慧深受科舉文化熏陶的董德元是個莫大的刺激。於是,他自小就矢誌科場,發憤讀書,誓為家人爭光。

  董德元在棄舉業就教職的父親的指導和鼓勵下,飽讀詩書,並求教於族叔後登進士第知潯州(轄今廣西桂平縣等地)的董觀,不久便以學問器重於鄉。北宋政和六年(1112),16歲的董德元考取了秀才,20歲時鄉試奪魁,一舉成名,可謂年輕得誌。此時他對自己的前程寄予了美好的期望。然而,此後董德元科舉之路一直不順,雖在靖康元年(1126)再次中舉,但禮部會試累試不中,消磨了他二十餘年的黃金歲月,以至於生活窮困潦倒,“貧甚無以自養”,不得已才到富人家教書以維持生計。更使他難受的是,時常遭受世人的冷眼和譏諷,心中苦楚無限。在一首《柳梢春》詞裏,流露了他科場失意、垂老將臨、沉淪無望的苦澀之情。詞雲:

  滿腹文章,滿頭霜雪,滿麵埃塵。直到如今,別無收拾,隻有清貧。

  功名已是因循,最懊恨張巡李巡,幾個明年,幾番好運,隻是瞞人。

  至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49歲的董德元仍沒有放棄博取功名的夙願,再應禮部考試,終以特恩奏名,當上道州寧遠(今湖南寧遠)主簿的小官。此時的董德元自感年歲已高,在經漫長歲月消磨後,銳氣大減,再無意應試。紹興十七年(1147)丁卯秋試時,已經51歲了,進取之心已失,不想赴考,諸考生強拉他同行,才勉強上路。可途經臨江(今江西樟樹市內)時,郡守彭子從對他不以為然,並說“老榜官,何足道”,竟不資助路費。這讓董德元深受刺激,特別是對於“老榜官”的稱謂,幾乎是董德元的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

  原來宋朝是科舉製度的重要發展時期,雖然錄取的名額比前代大大增加,但畢竟僧多粥少,五六十歲還在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於是皇帝特許在正榜之外,另發一榜,恩賜其功名“與微官使之沾祿而後歸”,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戲稱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獲得功名的老年士子們就是老榜官。宋朝老榜錄取有著嚴格的年齡限製,優待對象主要為五六十歲的老年士子,規定達到“四舉”、“五舉”、“六舉”乃至更多舉的老年士子才有資格入選。其中有一些參加過省試乃至殿試而被黜落的士人,雖然有些人除了年齡偏老之外,學識方麵並不差。但老榜官以恩科出身,名望很難與正榜進士相比,很多老年士子也把恩榜入仕看作是無奈之舉,很少像正榜進士那樣炫耀。

  在宋朝這樣的科舉製度下,董德元受到同鄉彭郡守的奚落,也就不足為奇。他心情難以平靜卻能忍辱負重,他希望在漕試中能中舉,以擺脫“老榜”而榮升為“正榜”,安慰自己那顆深受世人冷落、飽含苦澀的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52歲的董德元終於時來運轉,紹興十八年會試中進士,並在殿試中一鼓作氣應試,其策文被高宗(趙構)大加讚賞,名列第一。但因“以有官之故,詔升王宣子居上,而董德元次之崮例與大魁等”,時稱“恩榜狀元”。董德元終於擺脫了“老榜官”的尷尬處境,修成“正果”,一洗“老榜”之辱,成為高宗朝唯一榮登正榜的“老榜官”。

  後來關於董德元中舉有一個傳說。說是董德元赴京參加會試的前夜,星月皎白、雲淡風清。董德元思緒萬千,正在憂心忡忡,輾轉難寐之際,忽然一陣風來,使他睡意漸濃,昏昏然而進入夢鄉。夢中,他見流坑烏江雲水峽祖塋處,青天無雲,江水卻在暴漲,波滔滾滾,橋梁被衝毀,有一巨物像龍在江中翻騰。他自己則孤身於一小舟之上,隨波逐流,突然“嘩啦”一聲,一個巨浪撲來,將小舟打翻,他被拋至浪尖。驚恐中,卻見雲水峽的一側石壁上閃爍著“伴龍”二字,又是一聲巨響,把他從睡夢中驚醒。模糊瞬間,董德元不知身置何處,驚出一身冷汗,定神後才知是夢。心想:這夢應是一個好兆。“伴龍”,不正是入朝為官與天子作伴嗎?莫非此次應考,老夫會時來運轉,金榜題名?

  次日,董德元越想越覺得是好兆頭,赴考途中路過雲水峽,果見峽壁上有“伴龍”二字,董德元信心倍增,考試時超常發揮,果真一舉成名。

  董德元的策論全文不存,在《董氏文獻內誌》中僅載其數語:“晉之失不在於虛無,失於用兵故耳;唐之失不在於詞章,亦失於用兵故耳。東漢固無如是之失也。”正好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師秦檜“柔道”禦天下的主張及對金主和不戰的想法,所以深得高宗讚賞。相傳,在殿試揭榜之日,高宗皇帝親自接見了董德元,策試為官準則,董德元對曰:“治國治民,學問故為重要,然最為重要者雄才也。吾與王佐(王宣子)同列第一,但政治魄力,應尊王佐為首。”高宗聽後龍顏大悅,董德元既任左承事郎僉書鎮南軍判官。

  至此,董德元春風得意,在返程途中過臨江時,曾冷落譏諷他的郡守彭子從卻百般恭迎。同人同地,人情冷熱迥異,董德元感觸至深,毅然在其迎狀上批道:“黃牒初開墨未幹,君恩重許拜金鑾。故鄉知己來相迓,便是從前老榜官。”彭郡守閱後頗有愧色。此詩表露了董德元誌向晚達、得意非凡的心態,也是對彭郡守的回諷,但後來,董德元官至參知政事時,仍推薦彭子從為廣東使者,這說明董德元不記舊怨,心胸寬廣。

  官至副相卻無緣鄉祠

  董德元曆經二十多年受人歧視的“老榜官”待遇,臨老登科,自然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功名,視官名厚祿如泰山,一心依附當時權勢的秦檜,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在秦檜把持朝政期間,董德元做了不少討好秦檜的事,有的為人所不恥。紹興二十四年(1154),秦檜孫子秦塤赴禮部考試,秦檜將董德元等一幫親信任為考官。董德元對秦檜的意圖心領神會,認為這是一個巴結秦檜的絕佳機會。於是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暗使秦檜意圖,與曹泳等教官通同作弊,商定把秦塤取為第一。當他從膳錄考卷編序中查到秦塤的試卷時,竟得意地說:“吾曹可以富貴矣!”為了討好秦檜,他又私下派人報知秦熺(秦檜之子,秦塤之父),討了一個大人情。隻是後來高宗看了試卷,才降秦塤為第二,以張孝祥為第一。此事雖未成,但董德元取媚秦檜的目的還是達到了。

  從此秦檜對董德元信任有加,並利用其作為鏟除異己的得力助手,而董德元也不負秦檜“厚望”,凡秦檜不容的,他即劾罷。紹興二十四年,魏師遜“少忤檜意”,他即上書對其進行攻擊,使其落職;次年又先後劾罷參知政事施钜和鄭仲熊,隻因為“檜頗咎之”;同年,左朝散大夫趙令衿讀秦檜家廟記時,口誦“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被人告發,他又上書將趙令衿彈劾。

  董德元做了秦檜得力助手後,秦檜一再提拔他,先入朝為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監察禦史,後任吳、益王府教授和太常博士、禮部員外郎等職。紹興二十四年(1154)遷殿中侍禦史,不久兼崇正殿說書。紹興二十五年兼侍講,四月為中書舍人,六月為吏部侍郎,旋升尚書,八月為參知政事。董德元可謂官場得意、權極一時。

  凡事物極必反。就在董德元青雲直上之際,秦檜病危,董德元、曹泳等想推舉秦檜之子秦熺為宰相,為其以後的路鋪平道路,卻被宋高宗抑止,沒有成功。而秦檜死前,召董德元和湯思退到病榻前,叮囑其後事,並各贈黃金千兩。也許是對秦檜的真誠感恩,也許是得意忘形,董德元接受了千金,而湯思退不敢受。秦檜死後,董德元因為依附秦檜,臣僚大多痛恨其奸佞,高宗也厭惡秦氏弄權,於是秦檜黨羽多被清除,董德元自然被列為“檜之門人”。是年十二月,就在董德元任參知政事四個月後,殿中禦史湯鵬舉等人以董德元依附秦檜為由上書聲討,董德元遂被罷去要職。

  董德元被罷後,已年屆花甲,心誌大為失落,自覺無顏見父老鄉親,遂攜其幼子克勤在吉州吉水縣的土橋頭,作“三宜堂”寓居。回想人生沉浮,他感慨萬千,特別是登第後驟進而倏罷,如此大起大落,使他心身難以負重。於是建一亭,取名“休榮”,亭上手書一聯:“閑談休論榮枯,靜坐常思得失。”大有閉門思過、與世無爭之態。

  每年的“天中節”(農曆五月初五),董德元還會到永豐縣城恩波亭的放生池中,放飛鳥潛生魚,並寫《放生池記》,刻石豎於池南。這也許為了遣散、衝淡因以往所為而致的憂思愧意,以減輕心中的負疚;或許是感於人生的艱辛與短暫,仕途險惡且身不由己,好比池中魚籠中鳥,借此來寄托自己的幽情吧。

  兩處狀元樓引賢才無數

  董德元是永豐建縣後考中的第一位狀元,與歐陽修一起成為永豐的榮耀,而且兩人都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因此,當時永豐也被稱為“歐董名鄉”。縣令吳南老為了紀念這一盛事,顯示地方的榮耀,就在永豐縣城的恩江河畔興建一座狀元樓,並作詩以賀:

  龍頭奪得錦標歸,雅稱高樓大字題。

  冠世文章親帝選,驚人身價與雲齊。

  上光華蓋峰三疊,下瞰仙源水一溪。

  此去蟾宮應不遠,諸公繼踵上天梯。

  永豐狀元樓一樓南、北兩麵各開一道券門,門楣上方分別書刻“元啟在茲”、“賢關孔道”大字,意為永豐狀元從這裏開始,若要追尋孔孟聖賢之道必須經過這個關隘。“賢關孔道”四字為明代崇禎皇帝禦筆親書。北門上端原先掛著一塊“狀元樓”字樣的木雕巨匾,據《永豐縣誌》載,為董德元同科進士朱熹所書。明成化年間(1465—1487),知縣魏夢賢將“狀元樓”修葺一新,改稱“三元樓”。清道光十五年(1835),永豐又出了一名狀元劉繹,於是,再次重修,複稱“狀元樓”,從此一直沿用至今。“狀元樓”與“狀元樓”匾相得益彰,曆久而生輝。

  關於狀元樓,在永豐留下許多美好的傳說。據說永豐文人將狀元樓譽為“一邑之文峰也”。每逢鄉試、會試、殿試,學子們浣手潔身,攜帶香燭供果朝拜,乞求先人保佑“金榜題名”。

  在董德元中狀元的第二年,即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建置樂安縣,流坑所處的雲蓋鄉劃歸撫州樂安縣管轄。此後不久,流坑董氏為光耀門庭,激勵子孫,便仿照當時永豐縣的狀元樓在自己的村中也興建了一座“狀元樓”。流坑的“狀元樓”,位於村西龍湖西岸的棋盤街旁,地處古代流坑村落的製高點,坐西朝東,為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重樓。“狀元樓”設計奇特,裝修獨具韻味,外觀顯得古樸莊重、氣勢軒昂,內構小巧玲瓏、古樸典雅。中心部分為神閣,前置供桌,內設神龕,上置狀元董德元的牌位,以供祭奉。後來,董氏為顯示家族科宦之盛,將北宋太子太保董淳、禦史大夫董敦逸、武狀元董藻和明代刑部尚書董裕這四位家族中科宦顯赫人物也立牌從祭於狀元樓。神閣的門楣掛著朱熹所題書的“狀元樓”行楷書大匾,閣柱上分掛有一木刻行書聯:“南宮策士文章貴,北闕傳臚姓字先。”其書遒勁有力,典雅端莊,雖經翻刻和漫長歲月風雨滄桑,風韻猶存。

  自南宋以來,狀元樓曆經維修,至清鹹豐十年(1860)大修,但其平麵布局和基本構架仍一定程度地保留了南宋舊製。作為董氏門戶的象征,狀元樓一直聳立在流坑的村西口,而董德元一直成為董氏子弟科舉仕進的榜樣,以此激勵後代子孫為功名不息追求。隻因依附秦檜,他的人生旅途有著不光彩的經曆。雖然如此,在流坑千餘年曆史中,董德元以其科名最高、官職最大、爵位最崇,朝廷對其上輩的封贈之多(共10人),其子孫蔭補之眾(共6人),給家族帶來了極高的聲望,是流坑曆代眾多為官者所不可相比的,在永豐和樂安的曆史上均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董氏一直為有這位狀元郎而自豪,建有“宰相狀元坊”、“文武魁元坊”、“子男封坊”和“三元坊”等。而兩縣兩座狀元樓,一直成為後來子弟科舉仕進的榜樣,激勵其子孫後代為功名事業不息的追求。

  年少有成的曾棨

  如果說永豐第一位狀元董德元是大器晚成的話,那永豐的第二位狀元曾棨卻是年少有成,他3歲能下棋,15歲能設館教授學生,32歲時便中了狀元,是永豐五位狀元中榜時最年輕的一位。

  廷對萬言力奪魁

  曾棨(1372—1432),字子棨,號西墅,今江西永豐縣佐龍鄉沙園村人。

  曾棨天性聰穎,相傳3歲能與人下象棋,棋藝頗高,在當地被視為奇才,7歲入私塾。曾棨特別好學,博聞強記,過目不忘,讀書成誦,村人視為神童。他小時候家裏很窮,常常一邊放牛,一邊讀書,才情很快脫穎而出。15歲時,他竟能設館教授學生,20歲參加縣學考試,列為庠生,很受器重,人稱“江西才子”。

  明永樂元年(1403)曾棨考中舉人,永樂二年,擢進士第一名(狀元)。據傳在殿試廷對那天,他作文如泉湧,凡天文地理、禮樂刑政、古今典籍,信手拈來,洋洋灑灑下筆萬言,一氣嗬成,連草稿都不打,答卷又快又好。明成祖批閱他的答卷時,大為驚奇,欣然批道:“貫通經史,識達天人,有講習之學,有忠愛之誠,擢冠天下,昭我文明,尚資啟沃,惟良顯哉!”並在卷首親筆朱書:“第一甲第一名”。

  關於曾棨萬言奪魁,現在流傳著兩個傳說。一種傳說是:主考官解縉特別欣賞同鄉鄉試解元劉子欽的才學,曾對他說:“狀元非你莫屬。”可劉子欽卻自恃才高,目中無人,對解縉的關照不以為然。這讓解縉非常生氣,遂將考試題意密示給同鄉曾棨,於是曾棨殿試之策,下筆萬言最為詳盡。成祖認為曾棨才學超群,而劉子欽卻排在了十名之外。

  另一種說法是:曾棨小時在樹下讀書,忽聽一陣小鳥慘叫聲,抬頭看去,隻見一隻凶鷹在撕咬一隻小鳥,曾棨忙用石頭擲去,趕走凶鷹,救出小鳥。小鳥朝曾棨感激地叫了三聲,嘴裏吐出一個紙團。他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幅畫,上麵畫了一隻鳳凰,一池水,一個白衣人。曾棨想了很久,悟不出是什麽意思,但對這畫卻印象極深。十年後,曾棨考狀元時,碰上對手劉子欽,兩人同時交卷,兩篇文章也不相上下,弄得主考官們不好點誰。後來,定他們兩人各寫梅花詩百首,優者為勝。結果,兩人又難分高下。考官們沒招了,隻有請皇帝定奪。皇帝高興極了,朝中出了兩個才子這不是大明有幸嗎?當即下旨,由他親自主持殿試。殿試時,皇帝稍思,決定出一上聯,三步之內誰先對出,誰就是狀元。皇帝指著一個宮女說:“紅袖手提鸚鵡盞,來迎狀元”,命曾劉二人開步走,一步、二步……曾棨猛然想起小鳥吐的畫,靈機一動,脫口而出:“白衣身到鳳凰池,進朝天子。”

  “妙呀!”皇帝一聲讚歎,把劉子欽剛想好的聯句給嚇跑了。就這樣,曾棨靠三步接聯中上狀元。後來有人說,這是小鳥報答救命之恩。

  其實這兩種傳說都是不成立的傳聞,解縉是深得明成祖信任的官員,以正直無私而著名,怎麽能知法犯法私泄試題呢?後一種更是無從考據。

  曆史上明成祖朱棣文武兼備,既能征善戰,又很喜歡讀書學習,常常將古籍經典中讀到的偏僻隱語,摘錄成筆記,召文臣詢問出處。麵對這樣的突擊考查,總是讓人措手不及,不少人害怕麵對成祖的詢問而答不出的尷尬,曾棨卻是對答如流,深得朱棣的喜愛,從而被朱棣視為有真才實學的楷模。由此可見曾棨的學識絕非浪得虛名。

  由於這次科舉是明成祖登基後的首次開科,成祖令解縉從進士中挑選優秀才俊28人為庶吉士,進文淵閣深造,而曾棨被列為28名庶吉士中第一人。

  成為庶吉士進文淵閣在當時是很大的榮耀,吃穿住行、筆墨紙硯、膏燭費用等等一應都由專門的部門提供,可謂享受了當時一流的待遇,令人羨慕不已。

  進入文淵閣,曾棨的學問日漸增進,明成祖以《天馬海青歌》為題,親自測試文淵閣28人,而曾棨又是第一個最先成文,辭理俱到,詞旨瀏亮,受到成祖獎勵,並賜予瑪瑙帶和名馬,曾棨由此在朝中聲名鵲起。

  相傳後來朱棣每每與諸大臣們討論文章學士時,總習慣性地問左右:“得如曾翰林否?”凡有向朱棣推薦文士者,必先問:“才學如棨否?”或叫人直接與曾棨辯論,借此考察其才能,曾棨成了成祖考察、提拔人才的“標杆”。朱棣對他非常器重,隻要曾棨在,皇帝總是特別開心和欣慰。永樂七年、十一年,曾棨兩次隨從成祖巡視北京,其間應製詩賦,備受稱讚。

  曾棨思維敏捷,文思如泉湧,朱棣對他非常倚重。館閣中自解縉、胡廣之後,朝廷的文告、條例等重要文字材料,大多出自曾棨之手。他所作碑、碣、記、序、讚、傳、銘、賦等,都具唐人風韻,很受人推崇。

  曾棨在曆史上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典籍的編修方麵。永樂三年,皇帝詔令修《永樂大典》,曾棨任副總裁。《永樂大典》工程浩大,成書共22877卷,順利完成。永樂五年,曾棨升為侍講,進侍讀學士,編修《天下郡縣誌》,他仍任副總裁。宣德元年(1426)升右春坊大學士,進講文華殿。二年,任詹事府少詹事,掌管太子宮內事務,仍在文淵閣,參與編修《三朝實錄》。

  曾棨所作詩文很多,萬曆年間,永豐知縣吳期照加以選錄,編《西墅集》10卷,存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另有《巢睫集》5卷傳世。楊士奇稱曾棨詩文如“園林得春,群芳奮發。錦繡燦然,可玩可悅。賦詠之體,必律唐人。興之所至,筆不停揮。狀寫之工,極其天趣”。但曾棨也有“毛病”,那就是“行文過速,缺乏琢磨”。《四庫提要》對他的文章有比較中肯的評價:“集中一題百首,往往才氣用事,而按切肌理,不耐推敲,是亦速成之過也。”大概是曾狀元思維敏捷,才思過人,才不肯下苦功夫精雕細琢吧。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