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駕車有功 因邑得姓

  中國姓氏文化曆史悠久。趙姓在《百家姓》中位居第一。《百家姓》是北宋(960)時錢塘(今杭州)儒生撰寫的四字韻文啟蒙物,因皇帝姓趙,故位居首位;加上宋朝十八位皇帝君臨天下三百餘年,百姓對“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自是滾瓜爛熟,倒背如流。

  如今,趙姓亦屬全國大姓之一,“張王李趙遍地劉”人盡皆知。然而欲深入詢問姓氏源流,一般人皆很難圓滿回答。

  本章旨在簡要敘述趙姓之主源支流走向,對其來龍去脈作一曆史的考察。

  漢代的大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解釋“趙”字的:“趨趙也,從走,肖聲。”

  正如許慎所言,趙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親近車禦,並因此而受賜趙城,獲得趙姓。

  關於趙姓的由來,古代典籍有如下記載:

  《史記秦本紀》載:“造父以善禦得幸於周穆王,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穆王禦,一日千裏以救亂。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史記趙世家》雲:“造父幸於周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穆王。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廣韻》上聲三十小:“趙,又姓,本自伯益孫造父,善禦幸於周穆,賜以趙城,因封為氏。簡、襄始大列為諸侯。今天水、南陽、金城、下邳、潁川五望。”

  唐代林寶所著《元和姓纂》將趙姓列為“以邑為氏”類,認為:“趙氏,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孫造父善禦,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衰、盾之後,分晉,為諸侯,都邯鄲。王遷,為秦所滅,子(應作兄)代王嘉。嘉子公輔,主西戎,居隴西郡天水縣西。”

  北宋歐陽修、宋祁所著《新唐書宰相世係》記載:“趙氏出自嬴姓。顓頊裔孫伯益,帝舜賜以嬴姓。十三世孫造父,周穆王封於趙城,因以為氏。其地河東永安縣是也。六世孫奄父,號公仲,生叔帶,去周仕晉文侯。五世孫夙,晉獻公賜采邑於耿,河東皮氏縣有耿鄉是也。夙生共孟,共孟生衰,字子餘,諡曰成季。成季十八世孫遷,為秦所滅,趙人立遷兄嘉為代王,後降於秦。秦使嘉子公輔主西戎,西戎懷之,號為趙王,世居天水隴西天水西縣。”

  鄭樵《通誌氏族略》將趙姓列入“以國為氏”之類,認為:“趙氏,嬴姓,與秦同祖。少昊之後,皆祖皋陶。皋陶十世曰蜚廉,蜚廉二子,一曰惡來,惡來之後為秦,二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得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為周穆王禦。奄父生叔帶,幽王無道,去周如晉,為晉文侯禦,始建趙氏於晉。叔帶五世孫夙,晉獻公賜之狄。夙生共孟,共孟生衰,事文公為原大夫。衰生盾,為晉正卿。盾生朔,景公三年,晉人攻滅趙氏。朔有子曰武,韓厥言於公,更立之,後亦相晉,是為文子。文子之孫曰簡子鞅。簡子卒,子襄子無恤立。無恤傳位於其兄伯魯之孫浣,為獻侯。獻侯居中牟,其地在漯水之北。獻侯卒,子烈侯籍立,周命籍與韓、魏並為諸侯。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卒,烈侯太子章立,為敬侯,敬侯始都邯鄲。邯鄲,今磁州縣。十一年,晉亡,韓、趙、魏三分其地。敬侯生成侯種,成侯生肅侯,肅侯生武靈王。武靈王傳國於子河,為惠文王。惠文王卒,太子丹立,為孝成王。孝成王生悼襄王偃,悼襄王生幽穆王遷。秦並六國,滅邯鄲。遷兄嘉立為代王,秦複滅之。自襄子以下已六侯四王,凡十一世。秦並代,使嘉子公鋪主西戎,世居天水。其趙宗散處者,皆以國為氏。居涿郡者後有天下。”

  南宋人鄧名世所著《古今姓氏書辯證》認為趙姓屬“以邑為氏”之列:“趙氏之先,與秦同祖,出自顓帝高陽氏,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墮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治水土,功已成,帝賜玄圭,禹受命曰:‘非我能成,亦大費為之之輔。’於是,帝舜曰:‘谘爾費,讚禹功,其賜樂皂旒。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生大廉。大廉四世孫仲衍,鳥身人言,為帝太戊禦車有功,以佐商國,遂為諸侯。仲衍四世孫中潏,生蜚廉,蜚廉生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生衛父(案:《史記》作衡父,此疑誤);衛父生造父,造父為穆王禦,日馳千裏,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城,子孫氏焉。其地,河東永安縣是也。”

  實際上,因邑得姓是趙姓的主體部分,以國為氏則是以邑為氏的補充。隨著曆史的發展,無論以邑為氏或是以國為氏,都不能涵蓋趙姓起源的全部內容,而且對趙姓的血緣始祖有不同說法。

  綜合上述書籍中有關趙姓起源的記載,並參考其他史書和部分縣誌,趙姓大體上有以下來源:

  一、少昊裔孫 受賜嬴姓

  趙姓的血緣始祖可遠溯至上古東夷族首領少昊。少昊是個傳說人物,連他的名字,都人言人殊。《左傳》郯子說他名“摯”;《逸周書嚐麥解》說他名清,又名質;雷學淇輯《世本》說是“名契,字青陽,號曰金天氏”;《漢書律曆誌》述《世本》則雲:“少昊帝考德曰清,清者黃帝之子青陽也。”把清和青陽統一起來了。

  趙姓的血緣祖先是誰,古人有嚴重分歧。

  《史記》作者司馬遷在《秦本紀趙世家》中認為:“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趙氏之先,與秦共祖。”將黃帝裔孫顓頊帝列為趙姓的血緣祖先。

  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則認為少昊才是趙姓的血緣祖先。

  司馬貞在《索隱》中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其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

  張守節《正義》則說:“益,伯翳也,即秦、趙之祖。”

  從趙姓的遠祖世係來看,司馬貞、張守節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黃帝和少皞兩個傳說人物,如果代表了當時實有的人物的話,應該是族屬各異、互不相幹的。司馬遷根據《五帝德》《帝係姓》等戰國時代形成的文獻,把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乃至禹、契、棄,都說成黃帝的子孫後代,實際的情況當然不是這樣,漢代人就有不同看法。把少皞說成“黃帝之子”,始於戰國的史官編寫的《世本》,這是華夏族的融合達到了一定的階段、大一統思潮的產物。因為是黃帝之子,所以少皞的姓,也被說成了黃帝之後十二姓的己姓,晉人杜預在注《左傳》時就說:“少皞金天氏,黃帝之子,己姓之祖也。”其實,根據古籍推斷,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史記秦本紀》說,嬴姓之後有郯氏。少皞的後裔郯子姓嬴,少皞當然也姓嬴。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即少皞。

  據有關記載,少皞之墟在曲阜。名摯(一作質),號金天氏,相傳生於稚華之野(即今河北省鹽山縣東南),後來南遷,在窮桑(今山東曲阜附近)活動,繼太昊之後被推為東夷族首領,又被稱為窮桑氏。

  《後漢書》唐李賢注引《帝王(世)紀》:“少昊邑於窮桑,都曲阜,故或謂之窮桑帝。地在魯城北。”《左傳》杜預注:“窮桑,少昊之號也……地在魯北。”至於窮桑的具體位置,孔穎達比較謹慎,他在疏《左傳》時雲:“土地名窮桑,闕。言在魯北,相傳雲耳。”《屍子》說:“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

  曲阜在上古是華夏、東夷兩族生息之地,趙姓血緣始祖少昊在此立國,境內現有少昊陵。由於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黃帝、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宋真宗認定軒轅黃帝為其始祖,根據史籍“黃帝生於壽丘”、“壽丘在魯城東北”的記載,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下詔改曲阜縣為仙源縣,徙治於壽丘,並在壽丘旁營建新的縣城。宋真宗欽賜孔廟文宣王殿名為“大成殿”,於孔子墓前造立石儀;大修少昊陵,立“萬人愁”石碑。

  曲阜是中華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發祥地,殷商故都,周、漢魯國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她以其悠久的曆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聖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曲阜”二字,始見於《禮記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裏。”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

  曲阜,商為奄國都,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584年定縣名為汶陽,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因“魯城中有阜,逶曲長七八裏”而得名。627年並入泗水,634年恢複曲阜建製,1012年更名為仙源,1129年又恢複曲阜縣名。1945年底曲阜與泗水並稱曲泗縣,1946年春曲、泗分治。1953年,曲阜改屬濟寧專署,1958年與滋陽合並,仍命名曲阜縣,1962年,曲、滋分治,恢複原建製,1983年,濟寧專署改為省轄市,曲阜仍隸屬濟寧市。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製,改為省轄縣級市,始稱“曲阜市”,屬濟寧市代管。曲阜市現轄12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全市總人口約640000人。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華夏、東夷兩族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中國古史相傳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動的蹤跡。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

  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裏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預注釋中說:“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上作庫。”……《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薑姓也……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淮陽),複徙魯。”大約公元前27世紀末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誕生於曲阜壽丘。《帝王世紀》說:“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晉書地理誌》又說:“黃帝生於壽丘,而都於涿鹿。”繼黃帝之後,少昊曾在曲阜營建都城。相傳少昊在位84年,壽百歲,崩葬曲阜城東北壽丘雲陽山,與二帝三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並稱萬世享祀。

  曲阜名勝--少昊陵。在曲阜城東八裏,舊縣村的東北隅,是我國著名的古陵之一,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阜縣誌》記載:“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摯,黃帝之子玄囂也。”少昊金天氏,因“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而得名。登帝於窮桑,遷都於曲阜。當登帝位時,鳳鳥適至,故以鳥紀官。少昊施政,“民無淫,天下大治,諸福之物畢至”,“實為五帝之冠”。據傳少昊在位84年,卒時百歲,葬於雲陽山。據考證,少昊陵墓後麵的小土山,即雲陽山。少昊陵何時建築,已不可考。

  據載:“宋真宗幸魯,大建宮殿,以道教守之,古樹豐碑,鱗次櫛比,金、元亦加修葺。”明弘治時為雷火焚毀,清乾隆年間又兩次大修,後又多次重修。少昊陵和萬石山皆平地突起,門前為少昊陵石坊,大門裏有享殿五間,兩旁各三間配殿,殿前又有大量明、清皇帝和大臣們祭祀少昊留下的祭文碑。

  整個陵院麵積為125畝,殿堂13間,周繞牆垣。陵園內外,蒼鬆翠柏,遮天蔽日。門前有石坊一座,建於五級石階上,四楹三間,石質結構。四根八棱石柱為石鼓夾抱,柱上分別雕以華表、寶瓶。石坊額正書“少昊陵”三字。大門內不遠處建享殿五間,綠瓦覆頂,殿頂四脊上,鴟吻、神獸形態各異。格欞門窗及廊下明柱皆朱漆到頂,梁椽彩飾藍地雲龍花紋,殿內有神龕,置“少昊金天氏”木主。窟上部懸乾隆皇帝手書“金德貽祥”匾額。享殿前兩側建東、西配殿各三間。享殿之後,為“萬石山”,原名壽丘,金人避孔子諱,改稱壽陵,即黃帝出生地的標誌。萬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呈正棱台形,全部以青石覆蓋。狀如金字塔。頂部建守山神小廟一座,黃琉璃瓦覆頂,四角以方柱撐石質板梁,磚牆到頂。室內有精雕漢白玉石質坐像一尊,高1.2米。小廟原為石室,係宋代所建。陵後有一土丘,略低於萬石山,方圓1124平方米,坡高約24米,邑人謂之雲陽山,係傳說中少昊葬所。《帝王世紀》記載:“少昊自窮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雲陽山。”顏師古說:“雲陽山在曲阜,邑人謂今陵後一丘為雲陽山。”元人楊奐《東遊記》又說:“東北褻丘,少昊葬所。”此處所言“東北”,如依縣城位置來看,實指一地。今之雲陽山仍為一土丘,略低於萬石山。方圓1124平方米,坡高約24米。1978年在少昊陵院西約80米,深1.5米處,發掘出石斧、石鏟、紅陶鼎、缽等文物,均屬新石器時期的大汶口文化。據此可知,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確已有人在此勞動生息。

  《禮記月令》將太皞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皞金天氏、顓頊高陽氏並稱五帝,而皇甫謐《帝王世紀》等則將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並稱五帝,可見少昊在遠古時期占有重要地位。

  少皞以東夷族的祖先神,何以成為西方白帝?這與秦族之族遷祠隨不可分。秦族姓嬴,是少皞後裔的西徙者。《史記封禪書》記秦襄公被列為諸侯後,“自以為主少皞之神,作西疇,祠白帝”。似乎東周之初少皞已有西方白帝之稱,西方屬金,所以後來少皞又有金天氏之號。《呂氏春秋》等先秦典籍演繹出五大天帝係統:春(東方)“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太皞木德;夏(南方)“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火德;中央“其帝黃帝,其神後土”,黃帝土德;秋(西方)“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少皞金德;冬(北方)“其帝顓頊,其神玄冥”,顓頊水德。《漢書古今人表》把“少昊金天氏”列在“黃帝軒轅氏”之後,成為代黃帝而有天下者,用的也是《呂氏春秋》《禮記月令》的五帝係統。傳說中的少皞,成了黃帝之後的中原部落聯盟首領,這個傳說反映崇鳳的東夷族與崇龍的炎黃族的融合,從很早就開始了。東夷集團是信奉鳥崇拜之族,它與炎黃集團不僅地域上東西有分,而且文化、觀念、習俗上崇鳳崇龍有別。若要還曆史真相的話,少皞應該是東夷族的祖先神,而與代表“西方金”的“金天氏”原本無關。

  少昊有一個女兒名叫女修。有一天她正在織布時,從天上掉下一枚玄鳥(燕子)卵,也許是出於好奇,或許是有點餓了,她順手將它吞入腹中。誰知,此後不久,她漸漸感到有小生命在蠕動,惶惶不安之中,她悄悄問母親該怎麽辦。母親問明情況後,安慰她說:你用不著害怕,這說明你要當媽媽了,十個月後就會有一個小生命降世。果然,女修到期生下一個白胖小子,取名大業(即皋陶)。其實,女修吞燕子蛋而生大業與帝嚳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商族的祖先)的神話傳說一樣,都反映了原始社會母係氏族時期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曆史。

  皋陶在堯(堯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時已與契、後稷等人被任用,他製定了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之律,並將刑法告示人民。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皋陶用放逐來寬恕觸犯五行的罪犯,用鞭杖作為官府的刑罰,用檟楚(古代刑具的一種,用於笞打)作為學校的刑罰,用黃銅作為贖罪的處罰,無心的過失或因災難而犯罪的赦免不究,但對怙惡不悛的人則課刑不貸。皋陶掌管教化,使天下無冤獄,為社會安定作出了貢獻。舜(舜都蒲阪,今山西永濟)繼位後,正式作用皋陶主管司法,在頒布任命令時,舜說:“皋陶,野蠻民族擾亂華夏,殺人越貨,內憂外患,特任命你來作士(即獄官之長,相當於後世的大理官)。你在執法時,刑罰要適中,隻有公正廉明才能使人心服。”

  皋陶牢記舜的教誨,他做獄官能公正無私,百姓對他的判決口服心服。他還很有政治謀略,舜帝曾召集禹、皋陶等討論治理國家的策略,皋陶認為:“誠信是由道德所產生的,能這樣,就可以使謀略成功而弼輔和諧了。當首領要謹慎修身,往長遠的地方考慮,要厚待九族的親人,這樣眾賢明就樂於輔助了。但最重要的還在於知人,在於安民。”帝(禹都安邑,今山西夏縣)禹即位後,就舉用皋陶,又將日常政務交給他處理,並舉薦他為繼承人。可惜未及禪位,皋陶就死了。帝禹就把皋陶的後代封到英(今安徽省金寨縣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

  皋陶娶少典氏的女兒女華為妻,生子大費(即伯益)。伯益在帝堯時已輔政,帝舜時被任命為虞正,掌管山林沼澤的草木鳥獸,供應鮮食。伯益不但能馴服和懂得鳥獸的特性,而且能通曉鳥語,他輔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後又掌管火種。《孟子滕文公上》雲:“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辟地開荒,人民得以安居墾種。

  帝舜又使伯益與後稷協助大禹治理水患,拯救民眾於苦難之中。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滔滔洪水終於被根治,民眾安居樂業,舜帝論功行賞,賜給禹黑色的玉圭。禹急忙奏明帝舜:“治水可不是單獨完成的,伯益也功不可沒呀!”舜帝就將姚姓的女兒嫁給大費伯益,並賜他姓嬴,告誡他:“你幫助禹完成了這件功業,我賜給你白色的旗旒,以後你的子孫一定會昌盛的!”伯益在帝禹時受到重用,皋陶死後,他被任命為執政官,總理朝政,禹在病逝前七年,將帝位禪讓於伯益。十多年後,禹的兒子啟聯合其他勢力,通過發動戰爭,從伯益手中奪取政權,建立了夏朝。

  二、駕車有功 賜封趙城

  伯益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人稱鳥俗氏;一個叫若木,就是後來費姓的祖先。

  若木的後代費昌在夏朝暴君舛時投奔商王湯,為商湯駕車,在鳴條(今山西夏縣西)之役中把桀打敗,是商朝的有功之臣。

  鳥俗氏大廉的玄孫名叫孟戲、仲衍,鳥身而能人語,即口和兩手雙腳長得像鳥,嘴又與常人一樣能說話。商帝太戊知道後,想讓他來駕車,就下令主管占卜的小吏用甲骨算了一卦,果然大吉大利。太戊就用仲衍為駕車大夫,並把女兒嫁給他。從此以後,仲衍的子孫,每一代對王室都有所貢獻。也因為輔佐商朝的緣故,嬴氏多顯達,而成為諸侯之一。

  仲衍的玄孫名叫中潏,在西戎保衛邊疆。中潏生子蜚廉,蜚廉有子惡來。蜚廉奔走如飛,惡來天生神力,父子都以這特殊的才力輔佐殷紂王。兩人如果在明君臨朝時,發揮其特長,不失為國之棟梁,流芳百世。隻可惜在暴君殷紂王統治時期,兩人的才能被用來對內鎮壓各地諸侯的反叛,對外出兵討伐周邊部族,無異於為虎作倀,背負助紂為虐的惡名。周武王興兵伐紂,惡來被殺。

  也許是天意,周武王滅商前,蜚廉被紂王派往都城北邊的霍太山尋訪石棺,因而幸免於難。紂王死後,蜚廉為表達他的一片忠心,就在霍太山設立祭壇進行祭奠。在霍太山,他意外發現一個石棺,上麵刻有銘文,大意是:上帝詔令處父(蜚廉別號),你不要再參與殷商的禍亂;念你對商朝的一片忠心,特賜給你石棺,以興旺你的家族。蜚廉讀罷銘文,頓時大徹大悟,取消了為紂王複仇的打算,隱居於此,並生下小兒子季勝。季勝歸順了周朝,他的兒子孟增很受周成王的寵幸,受賜皋狼(今山西省離石西北)之地。孟增就在此地起宅定居,後人稱他為宅皋狼。宅皋狼有子衡父,衡父生子造父。

  自仲衍為商帝太戊駕車受重用顯貴以來,其後裔世傳駕車技藝。造父在周穆王時為駕車大夫,技術高超,很受重用。造父挑選千裏馬加以馴調,又從盛產良馬的挑林(約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搜尋得千裏馬八匹,進獻於周穆王。周穆王非常喜愛這些寶馬,將其稱為八駿,並根據馬匹毛色的不同,賜名為赤驥、盜驪、白義、渠黃、驊騮、逾輪、綠耳、山子,並用它們配備了兩輛華麗的馬車,經常讓造父駕車周遊天下。

  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其即位的第十三年,以伯父為向導,乘造父駕的八駿馬車,帶著大量精美絲織品西行。

  在中國很多古籍、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故事綿綿不絕。從《山海經》到漢書、明史等都有關於西王母的記載。西王母在民間又被稱為“王母娘娘”,是一位擁有至高權力、雍容華貴的女神。

  西王母之地,人稱西極,和觚竹、北戶、日下並稱“四荒”。據《穆天子傳》記載,西王母在宮殿瑤池設盛宴款待周穆王一行,周穆王贈西王母以白圭玄璧及絲綢,兩人同遊瑤池,言談甚歡。周穆王還在山上立了塊碑,上刻“西王母之山”幾個字。瓊漿玉液、珍食美器、異歌仙曲……神仙之地的一切令穆王倍感新鮮、羨慕,使他忘掉了塵世的一切,在此盡情享受,流連忘返。在當今中國各類地圖上,西部的青藏高原上一直標注著“昆侖山”,這似乎也是現今人們共識的昆侖之所在。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昆侖乃萬山之祖”,昆侖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從古至今,無數學者質疑作為中原文化的昆侖聖山,不應該是在一片荒漠的西部邊陲。近些年來,海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經過多年實地考察、對比、論證,係統地提出了“先秦昆侖地望在濟水之源”的觀點,確認晉豫交界的王屋析城山就是中華昆侖的原型山體。

  在先秦典籍中,昆侖丘有“增城”“懸圃”“瑤池”“醴泉”“天梯”等主要地理特征,這是一個山花爛漫、美輪美奐的地方,王屋山天壇峰西北部的析城山,幾乎具備了上述昆侖的所有條件。析城山為山頂離析之城,其山周邊城堡、城牆、城垛均出自天成,且有四闕如門,稱作“增城”十分形象;山頂的萬畝大草甸,漫山遍野長滿娘娘胭粉花,好似空中花園,又應了“懸圃”一說;還有山頂聖王坪娘娘“瑤池”、黑龍洞“醴泉”、南天門“天梯”應有盡有。在王屋山周邊出土的下川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跡,應是這一帶早有人類史前活動的極有價值的證據。我們可以這樣設想,西王母部落在地處中原腹地的王屋山區,逐步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時代。

  昆侖被誤認為就是青藏高原的昆侖山始於漢武帝。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述了張騫出使西域,回朝後向漢武帝述職,言及途中所到“黃河之源”於闐有“南山”,漢武帝便依據傳說“河所出曰昆侖”,遂將於闐的“南山”欽定為“昆侖山”。此後,文化概念的昆侖丘,便漸漸與地理意義的昆侖山相混淆,昆侖的真正含義、真實方位成了千古懸迷。

  王屋山地處晉豫交界,古屬冀州之地,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裏明確寫到,昆侖在冀州,為地之中也。漢代《河圖括地象》也說:昆侖為地之中央。因此昆侖理所應當就在王屋山區附近。況且,在古代典籍裏太行山也有王母山之稱。《史記》說:“夏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三河乃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也。”三河交匯於太行、王屋山前的南陽地區,古有東、西兩條大道,一條越“太行第一徑”封門關至山陝;一條沿太行山南麓經懷衛達青徐,曆來為軍事要衝、商旅關隘。西周時設了兩個都城,一個在西安豐鎬稱宗周,一個在洛陽稱成周。據史料記載,西周成、康、昭、穆四王均都洛邑。試想在交通極不發達的周朝,造父為周穆王駕車隻有從成周洛陽出發,沿“太行第一徑”封門關西行,到王屋昆侖會見西王母才會成為可能。周朝東部方國徐國國君徐偃王得知穆王久不歸朝、朝政衰敗的消息,率領擁護他的三十六國諸侯,起兵反周。

  周王朝在開始的200年中,特別是成王和康王時期,政治比較穩定,國力比較強盛,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但到了昭王和穆王統治時,西周王朝大肆對外侵犯,結果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全軍覆沒;穆王西征,消耗了大量的財富,加劇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內部剝削。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治和沉重的負擔甚為不滿,徐偃王就是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

  宗主國西周對其諸侯子國頒布了很多規製,不允許子國逾製。但徐偃王無視宗周的規定,首先“僭越”稱王,將三十一世的“封君”變成了“王”;同時逾製建築徐國都城。當時,周天子的王城“方九裏”,而徐城的範圍卻大大超過了周天子的王城。據《漢地理誌》記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裏。”不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國”的雄心。《帝鄉紀略》《泗周誌》等舊誌上就有這樣的記載:“(徐偃王)周穆王時為東方諸侯,長行仁義,欲霸上國,獲朱弓彤失,以為天瑞,乃僭稱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這種“僭越”稱王、“逾製”築城的違規之舉,隻有統領三十六國、被東南的江淮地區眾多國推為盟主、敢於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徐偃王才敢如此造次。不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還建築了他與寵妃的離宮、偃王夫人禱祀處(梳妝樓)。據舊誌記載:“廢皇城,在故城北裏許,偃王時築,蓋離宮也。”“香城,在故城北裏許,相傳徐偃王夫人禱祀處。”在今泗洪縣太平鄉境內,廢皇城遺址尚在,香城之名一直沿襲至今。

  徐偃王反周的急報傳至瑤池,一聲霹靂驚破了周穆王的神仙夢,他從仙境回歸現實,憂心如焚,匆忙辭別西王母回朝平亂。分別之日,西王母和周穆王深情對唱。西王母唱道:“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複來。”麵對西王母的深情,周穆王唱道:“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複而野。”

  八駿拉著馬車如風馳電掣般日夜兼程往東進發,造父施展高超的駕車本領,日行千裏,使穆王及時返回鎬京,為平亂贏得了時間。周穆王用符璽征調諸侯軍隊,又聯合南方楚國的軍隊,進攻徐偃王。眼看一場血戰就要發生,徐偃王不忍生靈塗炭,立即收兵,棄國出走,躲進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的深山之中,結果徐國軍隊被打敗。周穆王乘機滅掉徐國,不但平息叛亂,而且把周朝的勢力推進至淮、泗地區。後來周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就又封他的兒子宗為徐子,由徐子繼續管理徐國。

  關於這段曆史,唐李吉甫在其《元和郡縣誌》中是如此記述的:周穆王時,由於徐偃王好行仁義,國力強盛,來歸者日增,勢力範圍不斷擴展。懾於徐偃王的威德,周穆王以徐偃王“僭越”稱王、“逾製”建城等為由,“乘八駿之馬,使造父禦之,發楚師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宗遂北徙彭城武原山下,百姓歸之,號曰‘徐山’”。

  造父駕車伴周穆王西行,加強了周朝與西域各族的聯係,又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穆王按功行賞,賜給他趙城作為封邑。關於趙城的地望,《史記集解》徐廣注釋:“趙城在河東永安縣。”《史記正義》引《括地誌》:“趙城,今晉州趙城縣是。本彘縣地,後改曰永安,即造父之邑也。”在今山西洪洞縣北。造父的子孫就以封邑名為姓,形成趙姓,造父就是趙姓的立姓始祖。

  但證之史實,周穆王西巡以及周穆王一日馳行千裏,快速平定徐偃王叛亂之事,隻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史記正義》引西晉時學者譙周《古史考》稱:“徐偃王與楚文王同時,去周穆王遠矣。且王者行有周衛,豈得救亂而獨長驅日行千裏乎?”譙周認為《史記》的記載不是事實。唐人張守貞根據年表,考證出穆王元年同楚文王元年之間相差318年。

  然而,無論事實的真偽,造父因駕車有功而受封,子孫因邑得氏,趙姓這個神奇、美好的得姓傳說代代傳承下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