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入閣輔政 智勇雙全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極力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他廢掉宰相,集諸種大權於皇帝一身。洪武二十八年他便敕諭群臣:“以後嗣君,其毋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在極刑。”這種辦法確實是大大穩定了他的皇帝寶座,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嚴重問題,各省奏章如同雪片一樣地到了他的龍案上,等待他一人批示。據通政司記載:光內外奏折,八天就有一千多份,共三千多件事情要他處理,那麽朱元璋就是長了三頭六臂,日夜工作也無法批完。朱元璋怕弄錯,除下令不要“細故入奏”外,還從翰林院選出了一些文官來協助批示。但是這些人官品都很低,沒有實權。“儒臣入直備顧問而已”。(《明史》卷一百九《表第十》)。因此,這些人不過是皇帝的臨時秘書而已。然而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因為人員經常變動,難以熟悉工作。於是明成祖一即位,便從翰林院中選出了一批老成持重,忠於他的文官入值文淵閣。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八月壬子,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入值,並預機務。”(《明史·成祖一》)這些人很受皇帝信任,成了他的機要秘書,象解縉、黃淮等經常侍於禦榻前以備顧問,“或至夜分,上就寢,猶賜坐榻前,語以機密事務。內閣預機務自此始”。(《明通監》卷十三紀十三《惠帝建文四年》)由於這些人在文淵閣辦公,所以就稱之為“內閣”,閣臣的稱號也就是這麽來的。楊士奇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走進了內閣,開始了他四十一年的當政生活。此時,他已經三十九歲了。

  成祖時,閣臣的權力並不重,入值內閣者都是些五品官,而且內閣沒有下屬機關,對諸司沒有約束力,它不過是皇帝的參謀班子。直到仁宗時,楊士奇為兵部尚書,楊榮為工部尚書,宣宗時召楊溥入閣遷禮部尚書,閣臣的權勢才漸漸地大起來。“至仁宗而後,諸大學士曆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論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明史》卷一百九《表第十》)士奇入閣不久,就由翰林院編修升為侍講,永樂二年又晉為左中允,五年升為春坊左諭德,仍兼侍講。

  永樂三年(一四0五年)成祖冊立長子高熾為太子。永樂六年,升北平為京,同時成祖準備明年去巡視北京。他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為了北邊的防務。因為從他繼位以後,也采取了削藩的政策,盡釋諸王兵權。這樣北邊開始吃緊。蒙古騎兵在那裏悠來悠去,明朝重心又在南京,邊備已顯空虛。為了加強戰備,成祖才做出了巡守北京的決定。另外,成祖此時已有了遷都北京的打算。於是,他命令楊士奇起草一份詔書,以告天下。士奇接令後一揮而就,成祖看了頗為欣賞,又拿給各部尚書觀看。兵部尚書劉儶看後,提了個意見:“是否請把‘有’字改為‘自’字更為妥切?”眾大臣聽了很不以為然,認為“有”和“自”在文內字義相近,無需更改,況且皇上已經看過也沒有提什麽。但是士奇卻欣然接受了這個意見,啟奏道:“此事有關國家大體,應當采納劉儶的意見”。成祖很讚賞士奇這種謙虛慎重的態度。以後對士奇更加信任了,命令士奇主編《太祖實錄》。

  永樂七年,成祖巡守北京。臨走前把一個重大而艱危的工作交給了士奇等人:他留下皇太子(即後來仁宗)在南京監國,而命令士奇、蹇義、黃淮等輔導太子。當然,這是一種異乎尋常的信任,可是不少事情往往又事關大局,不得不極其謹慎。士奇此時便有了展示他政治抱負的機會,他憑著自己的才幹和忠誠,贏得了太子的信任,從而奠定了他和太子的那種非同一般的親密關係。蹇義是個多疑少斷的人,常常打著熟慮的旗號而拿不定主意,士奇卻非常果斷,敢於據理而行。他說:“事豈得不思,但多思則惑,惟當據理而行”。“皇太子知公誠篤,惟公言是從,或初若有疑,而終必見用,由是少有闕失,而上下安。”(《東裏集》王直作《楊士奇傳》)。

  但是輔佐太子並非是一件安全的差事。隨著地位的提高,士奇雖然越來越走進統治集團的中心,同時也越來越卷進政治鬥爭的漩渦。在中國曆史上雖然有著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封建法統,但是爭奪皇位的鬥爭卻從來沒有停止過。這種鬥爭或者導致全國之亂,百姓塗炭,或者是弑父殺兄,血染宮廷。雄傲多謀的朱棣,便是在“靖難”的烽火中趕跑了侄子,登上的皇位,而輔佐惠帝的方孝儒、黃子澄之輩都成了這場鬥爭的殉葬品。他深深地體會到藩王造反的厲害,於是上台後盡行削藩,一個個罷去他兄弟們的兵權。但是戲劇性的是又出了個仿效他老子,自比為秦王李世民的二兒子高煦。高煦在幫助父親爭奪皇位的鬥爭中頗為賣力。“初帝起兵時,漢王數力戰有功,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明史·楊士奇傳》)成祖也以他象自己而頗喜愛之。他曾經暗示過高煦“世子多疾”。但是他入繼大統後,由於解縉等人的堅持,冊立了世子朱高熾為太子,而把高煦封為漢王,封國雲南,三子高燧為趙王。高熾雖被立為太子,但是這個接班人的位子很久沒有穩定下來,成祖不喜歡他的文弱性格,對他很不放心。而高煦更是不會善罷甘休。“既而不得立,怨望。”(同上)他接到封號後立時勃然大怒,說:“我有什麽罪,要把我趕到千裏之外去!”。不走!就是不去!他恨死了解縉等一幫力主冊立高熾的人,於是暗中積極活動,勾結了趙王高燧,尋找一切機會在父皇麵前攻擊太子,構陷他的罪狀。謊話重複一千遍就會疑為事實。二兒子的讒言使英武的成祖也迷惑了,他變得對太子很不信任,不斷地偵察、挑剔太子的差錯。太子一有差池,輔臣便成了替死鬼,方孝儒的悲劇時刻在等待著他們。讚善梁潛、司練周晃都因為輔導太子有闕,先後被判罪在獄中,連解縉都因此遭到攻擊,也被貶職處分,最後死於非命。這時,誰要是在成祖天平上高煦一端多加一個砝碼,太子就會被打進冷宮,甚至導致一場新的宮廷變故。

  永樂九年,成祖回到南京,把楊士奇找來,讓他匯報太子情況。“士奇以孝敬對,且曰:‘殿下天資高,即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托。’”(《明史·楊士奇傳》)成祖聽後非常高興。然而由於高煦的攪動。這個漩渦沒有平靜。永樂十二年三月,成祖北征瓦剌,八月回到北京,按規矩,太子要派大使去迎接聖駕。可是仍舊帶著挑剔目光的成祖,卻指責他們接晚了,而且嫌歡迎辭也寫得不那麽順耳,不禁龍顏大怒,說這是輔導者的責任,要治老師的罪。高煦又認為機會已到,對太子展開了新的攻勢。蹇義、黃淮、楊士奇、楊溥等人陸續被關了起來。不過成祖對平日甚謹的楊士奇還是挺有好感的,說:“姑且先饒了楊士奇吧!”士奇被放出來後,又立即被召去匯報太子情況。士奇依然堅定地替太子辯護,他沒有替自己開脫,而是勇敢地承擔了罪責。他說:“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遲,皆臣等罪。”(《明史·楊士奇傳》)士奇這樣回答,可以說是既大膽又巧妙的。他短短數語,既掩護了太子,又給成祖留下了勇擔罪責的好印象。由於當時有人指出楊士奇也不能寬大,於是永樂帝隻是象征性地把士奇關了幾天,就放出來官複原職。

  高煦在讒言失敗後,成祖又一次把他封到青洲,他還是不去,依然賴在南京。他在南京無法無天,胡作非為,趁著成祖北征,他便私選壯士,募兵三千,練起兵來。高煦準備有一天學他爸爸的榜樣,弑兄奪位。他縱使下屬劫掠,殺人越貨。南京的兵馬指揮徐野驢捕治其下屬,高煦大怒,執鐵瓜打死了野驢。高煦成了萬人痛恨的混世魔王。可是由於“靖難之役”的情景在人們心中仍是記憶猶新,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誰敢肯定他不是未來的天子呢?十四年,成祖回到南京,他已漸漸聽到一些漢王妄圖奪嫡謀反的不軌之事,便命令高煦立刻離開南京,前往青州,但高煦公然抗旨,在南京城裏依然故我。這時成祖向蹇義了解漢王事情,蹇義摸不透皇帝心思,非常害怕,什麽也沒說。於是成祖又把士奇找來詢問,士奇回答得非常巧妙得體,他說:“我和蹇義一起輔導東宮,因此外人不敢對我們議論漢王之事。然而,您兩次命漢王就藩,他皆不肯行,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了,他又要求留守南京,這目的不是非常明了嗎?唯望陛下早一些安置漢王,使他有一個定所,這樣既全父子之恩,又貽永世之利。”可見士奇不像蹇義那樣顧慮重重、明哲保身,他的回答是肯定而得體的。這裏他沒有匯報什麽新的情況以留下誹謗之嫌,隻是舉出了成祖知曉而且很關鍵的幾個實例,向他敲響了警鍾。成祖當時沒有明確表態,卻私下裏派人偵察,徹底掌握了高煦的隱惡,於是把他找來狠狠訓斥了一番,然後剝掉其冠服,囚係於西華門示眾,接著又削掉了封給他的兩個護衛(一個護衛一般有三千人),把他安置到樂安州。處理完畢,成祖放心地說:“這回他離南京不遠了,就是作亂,我們也可以朝發而夕擒之了。”可以說永樂帝的這一處理,正是在楊士奇的提醒和敦促下進行的。在這場鬥爭中,有的官員別有用心,支持漢王;有的官員首鼠兩端,一言不發以保全身家。他們都沒有看到:高煦完全不是成祖那樣的雄武人物。究其所為,高煦不過是一個恃強淩弱非常狂妄的無賴之徒,這種人既難以成事,又無德才治理國家,對於這樣一個分裂勢力的代表人物,作為一心要鞏固一統江山的梟雄成祖怎麽會把大權交給他呢?楊士奇從維護封建法統的目的出發,冷靜分析了大勢,態度鮮明地支持太子、提醒成祖,打擊了藩王的分裂勢力,維護了當時安定統一的政治局麵,防止了可能發生的第二個“靖難之役”。我們認為:在封建社會中,要想維護一個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麵,統治階級內部的安定是一個重要因素。要做到這一點,在統治階級內部要有一個合法、堅定的核心。這個核心的代表人物就是皇帝。在中國的封建王朝中,皇帝的合法地位,應該是通過嫡長子繼承而被臣民承認的,這便是中國式的封建傳統觀念。嫡長子繼承製的實行與否,往往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政治局麵。楊士奇在朱棣篡位問題上,雖然迫於形勢,擁立新主,違背了封建傳統,但是在成祖傳位的關鍵問題上,始終堅持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堅決站在太子一邊,並通過種種方式的鬥爭,使太子獲得了勝利。太子地位的鞏固,不僅影響著當時的局麵,而且也對明朝中後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們應該看到,倘若此次太子失敗,高煦成功,那麽,父親篡位於前,兒子效仿於後,此種風氣一開,那麽子孫後代群起而仿之,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所以說,這場鬥爭的意義主要還在於是一場捍衛封建法統的鬥爭,太子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當時和後來的分裂勢力野心家。在這場鬥爭中,成祖的決定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他的明智決策,完全扭轉了太子與漢王之間的力量對比,穩定了太子的地位,也決定了以後高煦覆滅的必然命運。太子非常感激士奇的功量,在他臨終前回憶這一段往事時說:“朕監國二十年為讒慝所構,心之艱危,吾三人(指士奇、蹇義)共之。賴皇考仁明,以有今日。”(《明通監》卷十八)這也就解釋了楊士奇後來何以受到非同一般的信任了。

  可以說,在對待皇位繼承問題上,士奇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在不同的形勢下,采取了不同策略,卻都達到了避免內亂的結果。

  永樂十五年士奇被提升為翰林學士,十九年改左春坊大學士,二十年由於輔導太子有缺,下錦衣衛,但旬日而釋,這是士奇的第二次下獄。士奇一生下過兩次獄,但均“旬日而釋”,並官複原職。成祖在位期間,士奇的主要政治活動就是輔佐東宮和主編《太祖實錄》。

  成祖即位後,大部份時間都是在北京。由於蒙古的瓦剌、韃靼兩部不斷侵擾,所以成祖從永樂七年(一四0九年)——永樂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五次親征,最後一次死於北征途中。朱高熾於 1424年繼承大統,是為仁宗,但他是個沒有福份的短命皇帝,他監國有二十年之久,即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宣宗即位,年號宣德。這對於野心不死的高煦來說,曆史該是何等相似呀!一場新的叔奪侄位的“靖難之役”就要由他導演了。急劇膨脹的個人野心,促使他不顧大勢,孤注一擲。宣德元年,他終於迫不及待地豎起了反叛的大旗。然而他卻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不知道如今的中央政權,已非昔日建文朝廷,而是兵精將猛,謀士如林,局勢也更加穩定,人民也更加反對這種不義的分裂戰爭。在楊榮的建議下宣宗禦駕親征,叛軍一觸即潰,叛亂迅速被鎮壓下去,高煦也落得個階下囚的可恥下場。回師時,侍郎陳山進言邀功:“趙王高燧實在是和漢王一夥的,咱們現在乘勢攻打彰德,連趙王也一塊幹掉吧!這樣就可使朝廷永遠沒有憂患。”趙王過去確實是漢王的積極支持者,幹了不少分裂的壞事。然而在成祖懲罰了他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過什麽蠢動,因此這時出兵攻打趙王,勢必會擴大打擊麵,促使趙王反叛,無端地勞師傷財,且會造成人心不穩。對於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建議,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楊榮居然竭力讚同,宣宗疑慮不決,蹇義、夏原吉二人“依違其間”。楊榮於是傳旨,令華蓋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士奇起草討伐趙王的命令。眼看一場新的戰爭又要開始。這時楊士奇沒有附和,而是堅決地站出來反對,說:“凡事應當講究事實,天地鬼神難道也可以欺蒙嗎?現在我們有什麽樣的理由去討伐趙王?”因為這場反叛,趙王並沒有參與。可是楊榮朝士奇扣起了大帽子,他厲聲說:“現在連逆黨都供認他們其實是同謀,怎能說沒有證據呢?”士奇說:“這樣的話就能服人心嗎?”宣宗初即位,對楊士奇不了解,也談不上信任。於是他去找蹇義和夏原吉,反複陳述不可興兵討伐趙王的原由。蹇義、夏原吉二人說:“既然如你所說,哪怎麽辦呢?”士奇說:“朝廷一貫看重親情,對宗親都很仁厚。如有可疑,我們就加以防範,這樣就必然沒有憂慮,而於國體正。”二人說:“皇上現在非常相信楊榮的話,不知我們說話是否有作用。”於是士奇又麵見楊榮,說:“太宗皇帝隻有三個兒子,現在皇上隻有兩個叔父,對有罪的我們自然不能赦免,但那無罪的則應寬厚對待,這樣的話就可寬慰皇祖在天之靈。”楊榮仍舊固執己見,隻有楊溥與士奇意見一致。楊溥說:“我們一起入見聖上,明其大義。”楊榮先入,士奇與楊溥跟在後麵,但守門者不讓進。一會兒皇上召見蹇義和夏原吉,他們入見後,把楊士奇的意見告之。至此皇上突然醒悟,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全部人馬返還京師,再不議攻打彰德事,最終取消了發兵討趙計劃。士奇後來又對宣宗說:“趙王是您最親近的親人,陛下應當保全他,不要聽從別人的。”趙王得信後,感動得流著淚說:“我這回有生的希望了。”他一邊立即上表謝恩,一邊自動獻出了封給他的護衛。在這場爭論中,士奇用仁愛之情打動了宣宗,戰勝了主戰派。可見,士奇根據分裂勢力情節輕重,施以不同的策略,而在客觀上減少了戰爭對人民的殘害,同樣收到了削藩的結果。

  成祖曾經說過:“兵易動難安,一或輕舉,傷人必多。且人有不善,以理告諭,未必不從,如其不從,加後未晚”。(《明通監》卷十四)事實證明:士奇的做法是符合成祖“在天之意”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