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曾說:“物之真精,係業之存亡。”把產品的質量提高到一個關係企業生死存亡的高度,說明他已充分認識到產品質量對於生意的重要性。這是他贏得顧客人緣的一個基本原則。
為此,胡雪岩十分注重產品的質量,追求精益求精的“質量金字招牌”。他對胡慶餘堂的經營管理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1876年5月,在胡慶餘堂落成時,胡雪岩就在店裏立下了一塊“戒欺”匾,匾上有這樣一段話:“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取厚利,惟願諸君心係之,采辦務真,修製務精。”
這即是說,采購必須要求真品,加工必須做出精品,生產的商品必須保質保量。胡雪岩深知,胡慶餘堂藥店要人緣好,生意紅火,關鍵在於藥品的質量,而藥品的質量又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麵:一是原料選購的地道,二是加工製作的精細,即“戒欺”匾中所講的“采辦務真,修製務精”,這是胡雪岩力保藥品質量的重要手段。
首先,“采辦務真”是胡雪岩保證藥品質量的前提。由於中藥的主要原料動物、植物及天然礦物的品種多,分布廣,屬性複雜,僅典籍所載就有3000多種,而中藥特點是多味配方,每味藥材的真假優劣直接關係到藥品質量,一味摻假,療效就大不一樣。因此胡雪岩不通過藥材行采辦原藥材,而利用自己有官場做靠山,有錢莊、銀號、當鋪等構成的金融網作後盾的優勢,隔年貸款給藥材產區的藥農,使他們有充裕的資金,生產出上品藥材,然後派遣熟悉藥材生產、質量鑒別的人員專程前往收購。
他們一般到全國各地的藥材產區去設坐莊,收購地道藥材。如到河北新集,山東濮縣等處去收購驢皮;去淮河流域采辦懷山藥、生地、牛膝、金銀花;去陝西、甘肅等地采辦當歸、黨參、黃花;去江西樟樹采購貝母、銀耳;去四川、貴州采辦麝香、貝母、川蓮;去湖北漢陽采辦龜板;去東北采辦人參、虎骨、鹿茸;向進口行家直接訂購外國的豆蒄、西洋參、犀角、木香等。即使對一般藥材的輔料也要求員工一絲不苟地采購。比如,橘皮在浙江本地產量很高,價格也便宜,但胡雪岩嫌浙江橘皮藥性不足,寧可千裏迢迢到廣東去采購,還要專揀陳三年的“陳皮”。又如配製“愈風酒”,所用的冰糖要到福建采購,燒酒必須到紹興選購“三年陳”。
胡慶餘堂還有許多采辦務真的例子。
胡慶餘堂獨家生產的“胡氏避瘟丹”具有解頭暈胸悶、止腹瀉腹痛的療效,在左宗棠西征軍中大顯身手。但這種藥共需74味藥材,每味都須用地道的原料,其中有一味“石龍子”,俗稱“四腳蛇”,本是一種隨處可見的小爬蟲,但是,用於胡氏避瘟丹的石龍子卻必須是出沒於杭州靈隱、天竺、韜光一帶的金背白肚,背上縱貫一條黃線的“銅石龍子”。銅石龍子生性警覺,爬行快捷,不易抓到,但為了保證藥味質量,每年夏天,胡慶餘堂都要組織員工上山捕捉。由於年年如此,靈隱寺的和尚也見多不怪了,還時常提供方便。
為了確保藥材質量,胡雪岩還抓了以下兩項事務:一是嚴格挑選。原料進來後,先要揀去雜質,把無效、不純的部分去除,即使像麝香之類的原料,胡慶餘堂藥工也仔細地把混在麝香粉中的細毛、血衣等一一剔出,雖然這樣做原料損耗往往高於其他藥店,但確保了藥效。二是精心貯藏。為了防止藥材黴爛變質,胡雪岩購地四畝,建造起東、西、南三個藥材倉庫,另設一個設計獨特,陰涼透風,溫度適宜的膠庫。在此貯藏的驢皮膏曆時近百年也不變質。
其次,為保證藥品質量,胡雪岩還要求員工遵循“修製務精”的準則。修製包括修治和製劑兩個環節。修治也叫炮製,即對動物、植物、礦物等“生藥材”進行必需的漂、剪、熬、煮、淬、泡、炸、爆、炒、炙、煉等加工,使其達到藥用要求;製劑就是將炮製過的藥材做成丸、散、膏、丹、酒等成藥。修製務精就是要求員工在原料加工到成品製作的全過程中要精工細作,絕不允許偷工減料。
在胡慶餘堂裏掛著這樣一副對聯:“修合雖無人見,誠心自有天知”,這是胡雪岩對顧客的誠懇告白,又是他對藥工的諄諄訓誡。對聯中的“修”是指對“生藥材”做加工炮製,去除其中的毒素,保持藥效;“合”是指對藥材搭配組合。由於當時中藥的修合大多沿襲單方秘製的傳統,不允許外人偷看,籠罩著神秘的色彩。人們看到的已是成品,其中的優劣良莠,不是內行人是看不出來的,這就為一些不法藥店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來牟取暴利提供了方便。據《汪穰卿筆記》記載:“上海各藥房之藥,自燕窩,糖精以狡術獲利,於是牛髓粉,牛骨粉,亞支粉及各種戒煙藥水相繼而起。此等伎倆及其物之價值,上海人人皆知之,內地人不知也。”這說明晚清藥業中的欺詐行為並非個別現象,這就要求製藥者自覺以嚴格的職業道德自律。“誠心自有天知”,這是用冥冥之中的天地鬼神等超自然力量來規範人的商業行為,似乎虛無縹緲,不可靠,但是,藥品的質量卻是實實在在的一麵鏡子,人們可以根據藥效來判斷一家藥店經營者的誠心與否,從而決定自己是否以後再次光顧這家藥店,購買這種藥品,並口碑相傳,影響企業的信譽和競爭力,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企業的興衰存亡。
為此,胡慶餘堂創業之後,一直堅持“修製務精”的原則。
首先,“修”一絲不苟。比如苦杏仁尖有毒,藥工在除尖後才將它入藥;麥冬芯性寒,他們必先去芯;麻黃要去節,蓮子要去芯,大黃要去皮,五倍子要去毛,等等,所有這些確保了胡慶餘堂生產的中藥在色、香、味和療效上都有獨到之處。
其次,“製”精益求精。如治療疔瘡的良藥“立馬回疔丹”,其中有一味原料叫“金頂砒”,這是按東晉著名道士醫學家葛洪的煉丹法,用青銅、砒霜提煉,取其上麵的結晶體入藥。再如“紫雪丹”,色紫而形似霜雪,是根據南宋時頒定的我國第一部成藥製劑規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一張成方配製的鎮驚通竅的急救良藥,杭州另一家名藥店葉種德堂有這種藥品出售,胡慶餘堂也曾試製過此藥,但療效不怎麽理想。胡雪岩虛心請教許多名醫、藥師,共研重製“紫雪丹”的良策。有個從葉種德堂投奔到胡慶餘堂,幹這一行已有60餘年實踐經驗的老藥工提出,聽祖輩講,製作紫雪丹最後一道工序不宜用銅鐵鍋煎熬,用金鏟銀鍋方能保持藥效。於是胡雪岩接受了這個建議,不惜工本,請來杭州最有名的金銀巧匠,耗費黃金133克,白銀1835克鑄成金鏟銀鍋,專門用於製作本藥,結果,紫雪丹的功效確有明顯提高。
就這樣,由於胡慶餘堂狠抓質量管理,藥品真精,在顧客中贏得了極好的聲望,人緣極高,生意興隆,成為與北京“同仁堂”齊名的中國醫藥業著名藥店。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以質量求發展,也是海爾集團的成功秘訣。
1984年,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還隻是一個集體小廠,虧損達147萬元,年銷售收入僅348萬元。在顧客中沒有聲譽,沒有人緣,也沒有市場。守著一個爛攤子的600名職工,人心渙散。在連換三位廠長仍然沒有起色的困境之下,1984年12月,35歲的張瑞敏從青島市家電企業總公司副經理的位置上,臨危受命,走馬上任,擔任了這個小廠的廠長。
麵對這個爛攤子,張瑞敏首先抓的就是產品的質量建設。他認為,質量是企業的生命,隻有產品質量好,才能在顧客中贏得人緣,打開銷路。為了在全廠職工中樹立質量意識,1984年12月6日,張瑞敏帶頭拿起鐵錘,把庫房中那76台有質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爛,並向全廠職工莊嚴宣告:“有質量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
這一錘,把海爾人的質量意識砸醒了!也砸出了海爾集團今天的輝煌。現在海爾已經進入了世界500強的殿堂,站到了當代世界家電產業的前沿。海爾的產品如繁星落地,灑滿了世界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12·6鐵錘砸冰箱”事件和海爾科技館裏的那把“聞名遐邇”的大鐵錘,正向人們訴說著質量與顧客人緣的故事。
“物之真精,係業之存亡。”質量才是企業招牌的含金量。一個要想有所作為的經營者,應當把胡雪岩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