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說:“有錢可用, 還要有機會,還要看人 。”這句話是在告訴人們借勢權場的一種方法。官場有權有勢的“貴人”很多,一定要選擇對自己有用的貴人。
杭州被清軍從太平天國手中收複以後,胡雪岩原來的官場靠山——何王集團已經土崩瓦解:江蘇學政何桂清因為在太平軍的攻戰中棄城而逃,成為朝廷的罪犯,完全失勢;而浙江巡撫王有齡又在杭州被太平軍攻破時自殺身亡。胡雪岩要在商場上大展拳腳,必須尋找新的權場靠山。在尋找新的權場靠山過程中,胡雪岩堅持的就是一種“要投資有用的貴人”的策略。
起初,胡雪岩準備投資收複杭州的蔣益澧。蔣益澧收複杭州後,坐鎮杭州,成為杭州的“當家人”。與蔣益澧一見麵,胡雪岩覺得蔣益澧為人倒還算憨厚,如果結交深了,便可以成為第二個王有齡,將來言聽計從,親如手足,那就比伺候脾氣很大的左宗棠痛快得多了。但是,在去謁見左宗棠的路上,胡雪岩與蔣益澧的屬下及表侄何都司的一番談話,使胡雪岩改變了主意。
胡雪岩與何都司一行來到距左宗棠大營安溪不遠的瓶窯鎮,休息吃飯時,胡雪岩一邊跟何都司對酌,一邊聽何都司談論左宗棠。何都司說:“我的這位左大帥,什麽都好,就是脾氣不好。 不過,他發脾氣的時候,你不能怕,越怕越糟糕。”
“這是吃硬不吃軟的脾氣。”胡雪岩說,“這樣的人,反而更好相處。”
“是的,可也不能硬過頭!最好是不理他,叫他罵完,說完,再講自己的道理,他就另眼相看了。”
胡雪岩覺得這兩句話受益不淺,便舉杯相敬,同時問道:“老兄,你跟蔣方伯多少年了?”
“我們是至親,我一直跟著他。”
“我有句冒昧的話要請教,”胡雪岩停了停,才又問,“左大帥對蔣方伯怎麽樣?是不是當他是自己的替手?”
“不見得!”何都司回答說,“左大帥是何等人?他當自己是諸葛亮,哪個能替代他?”
這一句話,在旁人聽來是無關緊要的一句閑談,但是對胡雪岩來說,卻不亞於一道驚雷。他忽然意識到投資蔣益澧,把他作為自己新的官場靠山不妥。顯然,左宗棠對蔣益澧,不可能像何桂清對王有齡那樣,唯恐提攜不力。胡雪岩原先以為左宗棠會力保蔣益澧做浙江的巡撫,而朝廷原定的浙江巡撫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將另有安排。現在看來,全然不是這樣。因為從蔣益澧本身的能力來看,實在還不夠格當一省的巡撫。於是,胡雪岩打定主意,自己今後要尋找的官場靠山,隻有左宗棠這一個人才行。
就這樣,胡雪岩為了自己的事業能夠重整旗鼓,從準備投資蔣益澧改為了投資左宗棠。後來的事實證明,胡雪岩的選擇是明智的。
選人其實也是一個選擇機遇的過程。有的人可以助你逢凶化吉,事業興旺發達;有的人卻對你毫無用處。善於選擇對自己有所幫助的“貴人”,也就是在為自己創造發達的機會。
我國戰國時期的商人政治家呂不韋也是這樣一個善於選擇投資有用貴人的人。
當時,秦昭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異人,正以秦國王孫的身份在趙國做人質,生活困窘。有一天,也正在趙國首都邯鄲做生意的大商人呂不韋碰巧遇上了異人。當他聽說異人是秦國王孫,在趙國做人質的時候,他以商人精明的眼光發現異人是一位“奇貨可居”的貴人。他回到家裏,與父親商議說:“耕田的利潤有幾倍?”
父親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經營珠玉的利潤有幾倍?”
父親又回答說:“百倍。”
呂不韋更進一步問:“擁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以贏利多少倍呢!”
他父親回答說:“無法計算。”
於是呂不韋說:“當今之世,就算是每年辛苦耕種,仍然不能獲得溫飽和發財。但是,如果能建立國家,擁有一個君主,就可以把無窮的利潤傳給子孫。我準備去做這件事。”
於是呂不韋去見異人,向他遊說:“我能光大你的門第。”
異人嘲笑說:“你還是先去光大自己的門第吧!別來煩我!”
呂不韋又說:“你不知道,我的門第要等你的門第光大之後才能光大起來。”
異人明白了呂不韋的意思,就叫呂不韋坐下,與他一就交談起來。呂不韋說:“秦王年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寵愛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王位繼承人的隻有華陽夫人。現在你們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在中間,並不很受寵幸,長久地在趙國做人質。如果秦王死後,安國君立為王,那麽你就沒有機會和長子或其他早晚在秦王跟前的兄弟競爭當太子了!”
異人說:“是這樣,那我該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
呂不韋說:“你很窮,在這裏作客,沒有什麽可以奉獻給親戚和結交賓客的。我呂不韋雖然不是很富裕,但願意拿出千金替你到西邊去遊說,去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嫡係繼承人。”
異人於是叩頭說:“誠如是,願將秦國與你共享!”
隨後呂不韋拿出五百金給異人,作為在趙國的日常費用和結交賓客所需。又拿出五百金去購買奇珍異寶,然後帶上這些東西去秦國遊說。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讓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立異人為嫡子。呂不韋還忍痛割愛,將自己的寵妾趙姬送給異人,這個趙姬在公元前259年為異人生下一子,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由於呂不韋幫助異人登上了王位,功勳卓著,被封為文信侯,並享有河南洛陽10萬戶的封地收入,同時成為秦國的一代名相。
選擇投資貴人,一定要注意“有用”,多觀察,多了解,這是胡雪岩和呂不韋留給後世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