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章 在《長生殿》中長生——清代戲曲家洪昇

  一

  戲劇史家說:世界上有三大古老戲劇文化。曆史最久的是古希臘戲劇,繼之而興者為印度梵劇,中國戲曲則是後起之秀。

  在近千年的悠長歲月中,中國戲曲不衰反盛,華夏大地繁衍派生出三百一十七個大大小小的地方劇種,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實力雄厚、色彩繽紛的戲曲大國。從北宋中葉正式形成的中國戲曲,先後經曆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中後期的花部等發展階段。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在黃河、長江灌溉的沃土上,孕育出以中國四大古典名劇《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為代表的一大批戲曲名著,大大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

  夜賞《西廂記》,朝品《牡丹亭》。元、明代兩位大戲曲作家王實甫和湯顯祖分別為他們所處的時代獻上了愛情絕品《西廂記》、《牡丹亭》,也為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戲曲史留下了兩部古典文學和戲劇的經典作品。

  當曆史翻到清代之頁,著名戲曲家洪昇和孔尚任相繼創作了兩大名劇《長生殿》和《桃花扇》,寫的都是真人真事,劇情也都是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事件中展開的。在這兩部同樣表現愛情與政治主題的戲劇中,作者對潛藏在當時特定時代及社會中的深層悲劇進行思索。無論從廣泛深遠的社會影響看,還是從獨領風騷的藝術成就論,這兩部劇都堪稱清代戲曲發展史上的雙峰插雲之佳作。

  四大名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優秀、最傑出的愛情劇之一,不僅在傑作如林的中國戲曲史上獨占鼇頭,而且與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難分伯仲。創作於1594年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已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傳世愛情劇,劇中的主人公更成了世界文學作品中一對最受讀者喜愛的不朽情侶,而超越時空的經典台詞也為後人留下了永不消逝的浪漫情調。封建時代的專製、落後和閉關狀態,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化精品的傳播,致使四大名劇先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烏雲終究擋不住太陽的光輝,近些年由表演藝術家們編排四大名劇的昆曲不僅與國內各大城市傾情相約,而且相繼走向歐美各大劇場,引起了各地的西廂熱、牡丹情、長生夢和桃花潮,也啟動了21世紀中國文藝複興的契機。

  二

  清初劇作家洪昇的《長生殿》表現的是帝妃之戀,描寫唐玄宗寵幸貴妃楊玉環,終日遊樂,其兄和三個姐妹也因此雞犬升天。由於唐玄宗又寵幸虢國夫人,引起楊玉環不快,但最終兩人歸於和好,於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唐玄宗寵信楊國忠和安祿山,導致安祿山造反,在皇室及官員逃離長安途中,在馬嵬坡軍士嘩變,唐玄宗不得已下令將楊玉環勒死。楊玉環死後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諒。郭子儀帶兵擊潰安祿山,唐玄宗回到長安後,日夜思念楊玉環,派方士到海外尋找蓬萊仙山,最終感動了天孫織女,兩人終於在月宮中團圓。

  規模巨大的傳奇劇《長生殿》,是洪昇對前人許多作品進行總結性加工而寫成的,重新演繹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其中寄寓了他對曆史和人生的見解和理想。劇本的最早依據是《長恨歌》,在內容上則是直接繼承了《梧桐雨》,作為全劇骨架的《密誓》、《驚變》、《埋玉》、《雨夢》都以《梧桐雨》為底子,其他如《權哄》、《合圍》、《獻飯》、《舞盤》、《哭像》等幾出也與《梧桐雨》有關。

  洪昇曾曆經十餘年三易其稿才完成《長生殿》的創作。29歲那年,洪昇和朋友偶然談起唐代開元、天寶間的事情,李白被唐明皇賞識,唐明皇的愛才,使洪昇大為感慨,於是萌生了借李白的遭遇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他在《長生殿·例言》中自述道:第一稿有感於李白的身世,遂以李白遇唐明皇應詔在沉香亭填寫《清平調》三章為主要關目,取名《沉香亭》,大致與明末戲劇家屠隆的《彩毫記》相類似,唐明皇、楊貴妃的情緣當然不是這出戲中的主題。朋友毛玉斯批評《沉香亭》劇本的排場過於熟套,洪昇就刪去了李白的情節,增加了李泌輔助肅宗中興的內容,遂成第二稿《舞霓裳》。在這一稿中,洪昇把對這段曆史的認識不複停留在個人身世感懷上,而上升為對國家命運和曆史興亡的思索。這一年,洪昇已是35歲,距離完成《沉香亭》已有七個年頭了。

  最後定本的第三稿,是洪昇深為白居易《長恨歌》和白樸《梧桐雨》中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所打動後,對劇本再一次大加改動。他在原來題材上去掉了李泌輔佐肅宗中興的情節,根據傳說和史料,給李楊的愛情故事做了新的渲染和發展,生動地塑造了李隆基、楊玉環、安祿山、楊國忠等一批中國戲曲曆史畫廊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同時又把他自己對曆史和人生的見解與理想寄寓在李楊的愛情故事之中。新的劇本極大地增加了當時社會和政治方麵的內容,改造和充實了愛情故事,洪昇吸取唐代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遊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合情緣,以《長生殿》題名。《長生殿》與前兩稿《沉香亭》、《舞霓裳》比較,曆史興亡感並沒有被李楊情緣所取代或弱化,而是沉潛於作品的深層情感結構並得到強化。

  在《長生殿》的例言中,洪昇曾引用時人梁清標的評價,認為《長生殿》是一部熱鬧《牡丹亭》,這個評價雖然受到古今很多人的讚同,但是其實《長生殿》的情與《牡丹亭》的情卻是有區別的。《牡丹亭》

  是人與鬼在沉醉和夢幻的情中複生、重圓,外部平靜但裏麵熱烈;《長生殿》表現的卻是帝與妃在赤誠、熾烈的情中覆滅、升天,外部很熱鬧但背後卻蘊涵著寂寞和孤獨。

  清代初年,統治者為了窒息思想、鞏固統治,又向知識分子舉起屠刀,頻頻製造驚天地、駭鬼神的文字獄。不知有多少文士僅僅是因為一篇戲談人生之文、幾句賞花吟月之詞,有意或無意地踏入了這一禁區,其結果不僅使自己命喪黃泉,而且還使大批無辜的親友受到株連。生於書香世家、長輩多為舊朝士大夫的洪昇,像許多文人一樣,雖然也不得不屈服於統治者的淫威,但埋藏於內心深處的懷戀故明之情卻是揮之不去,每思念或談及亡明便欷歔淚下。在康熙二十年春寫的《京東雜感(其二)》一詩中,洪昇以前朝遺老指點十三陵的情景,來抒發他內心的緬懷明室、寄寓感慨之意:

  霧隱前山燒,林開小市燈。軟沙平受月,春水細流冰。遠望窮高下,孤懷感廢興。白頭遺老在,指點十三陵。

  這種對舊朝的興亡之歎、對個人前程的幻滅之感,是不可能在嚴酷的文字獄樊籠中直白地抒發的,於是他選擇以李楊的愛情與帝妃身份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為題,來寄托其感喟舊朝三百年基業終至潦倒泥腐的時代感傷。有感於國殤與家難,他在第三十八出《彈詞》南呂一枝花中,借樂師李龜年所唱的不提防餘年值亂離、唱不盡興亡夢幻來抒發自己的感歎。

  《長生殿》全本五十折,文辭優美,主題深刻。而其中第二十二出《密誓》和第二十五出《埋玉》是貫穿全劇且愛情達到最高峰的兩個場麵。在《密誓》中出現的一幕,時間是天寶十年的七月七日夜晚,地點在驪山華清宮的長生殿。當楊貴妃正流淚向天孫乞求智巧時,唐明皇突然出現,問她為何流淚,楊貴妃答道:妾想牛郎織女雖則一年一見,卻是地久天長。隻恐陛下與妾的恩情,不能夠似他長遠。深受感動的唐明皇立下了山盟海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誓綿綿無絕期,愛情之花終於完全綻放。這兩個人發誓的情景被天上的牛郎織女雙星看到了,雙星見唐明皇戀比翼,慕並枝,願生生世世情真至也,就打算讓他長做人間風月司。

  《埋玉》這出戲是在《密誓》之後唐明皇與楊玉環麵臨生離死別的一場考驗。救駕的禁軍在殺了楊國忠後提出不殺貴妃,誓不救駕的要求,唐明皇向右龍武將軍陳玄禮傳旨,要他對懲狂言沒些高下的啟駕禁軍進行管束。就在這六軍嘩變的危急情況下,楊玉環主動請求:算將來無計解軍嘩,殘生願甘罷,殘生願甘罷!、是前生事已定,薄命應折罰。望吾皇急切拋奴罷,隻一句傷心話……而當唐明皇表示寧可國破家亡,決不肯拋舍你也、拚代你隕黃沙時,楊玉環再一次請求: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唐明皇最終不得不成全了楊玉環望賜自盡的心願,然而從他內心卻無法抑製地噴發出真摯而強烈的愛情淚花。他痛心疾首地悲歎:百年離別在須臾,一代紅顏為君盡、當年貌比桃花,桃花;今年命絕梨花,梨花。

  楊玉環死後先化為鬼魂,依依不舍地追隨著唐明皇的蹤跡(《冥追》),目睹了虢國夫人和楊國忠因罪孽深重而下地獄的情景,對自己生前的罪孽深感愧疚。她雖然對著星月懺悔:隻想我在生所為,那一樁不是罪案。況且弟兄姊妹,夾勢弄權,罪惡滔天,總皆由我,如何懺悔得盡!,但卻不悔對唐明皇的一片癡情,並道:天嗬,隻是奴家恁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萊座的仙班,隻願還楊玉環舊日的匹聘!又道:隻有一點那癡情,愛河沉未醒。說到此悔不來,惟天表證。縱冷骨不重生,拚向九泉待等。(《情悔》)這使楊玉環對李隆基生死不渝的純淨愛情在她身後得到了升華,然後再讓她複歸仙位,成為月宮中的蓬萊仙子(《屍解》)。與此同時,《聞鈴》、《哭像》、《雨夢》等戲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思念。在曆盡劫難後,愛的力量終於使這對有情人經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驗,真情感動了牛郎織女星,撮合了他們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重圓》)。

  經曆一場亙古罕見的愛情悲劇,皇帝和貴妃在《補過》、《補恨》和《情悔》中得到超生,最終在仙界實現了他們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結為永世夫妻,使此恨綿綿無絕期轉化為此情綿綿無絕期。

  三

  《長生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68年)問世,而後引起朝野轟動。《長生殿》授權北京最著名的昆曲戲班——內聚班演出,康熙皇帝看過演出後十分讚賞,不僅犒賞伶人,而且向王公貴戚們大力推薦。於是每有宴會,必演此劇,《長生殿》由此走向民間。《長生殿》風靡一時,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演出市場,一時朱門綺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纏頭為之增價。內聚班更因演出《長生殿》而取得豐厚效益。康熙年間京城流傳有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民諺,就是說當時家家戶戶都愛聽、愛唱昆曲。所謂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鍾戮·慘賭》中逃竄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傾杯玉芙蓉的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不提防則是《長生殿》中那一句不提防餘年值亂離……

  一炮震撼朝野,一劇演遍南北,然而誰能想到,以《長生殿》蜚聲文壇、風光一時的偉大劇作家洪昇,卻是一生坎坷多故,經曆了不少事變。洪昇(1645~1704年)字昉思,號稗畦,錢塘(今杭州市)人。他生於世代官宦而中落的縉紳之家,家裏藏書很多,有學海之稱。他的父親很愛讀書,也很健談,母親是大學者黃機的女兒。洪昇小的時候常和自己的表妹、黃機的孫女黃蕙一同遊戲,黃蕙也通詞曲。兩人青梅竹馬,親上做親,結成夫妻。

  24歲時,洪昇到京城國子監學習,想以此求取功名。一年中卻並沒有得到任何進身的機會。感慨之餘,他常常懷念家鄉的朋友,想念自己的母親。由於早年老師陸繁弨影響所及,洪昇力圖做一個孝子,但當他回到杭州以後,竟和父母的關係日益惡化,最後不得不帶著妻子與父母分開生活。矛盾繼續發展,父母的憤怒有增無減,洪昇隻好離開杭州,又一次來到京城。他懷著痛苦的心情,一住就是十七年。在客居京城的日子裏,洪昇並不想放棄對功名的追求,而他的狂傲性格卻又難為世俗所接受,在屢屢的失意中,艱難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處於窮困潦倒境遇中的洪昇,甚至不得不靠賣文為生,從其詩句移家失策寓長安,若問生涯爾便難(《稗畦集·贈徐靈昭》)、八口總為衣食累,半生空溷利名場(《省覲南歸留簡長安故人》)中可見一斑。

  盡管洪昇無辜地為父母斥逐,但他仍盡心竭力地做著孝子。康熙十八年洪昇35歲那年冬天,其父被誣遣戍,母親也被責令同行,從此家境敗落。他聽說後奔走呼號,向王公大人求情,並且晝夜兼程趕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在後來遇赦得免時,洪昇已經形容枯槁,心力交瘁。經曆這次家庭變遷,他也因此把注意力投向民間疾苦,在《京東雜感》十首中寫下:

  昨歲京東郡,災傷劇可嗟。草枯連赤地,城壞折黃沙。巢燕無全樹,流民隻數家。十年生聚後,可得盛桑麻?

  在遭受這一場變故之後,洪昇父母的生活沒有了保障,本已拮據的洪昇又擔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多年遙負米,辛苦踏京塵(陳《寄洪防思都門四首》之一)。他多次返鄉探望父母,屢屢奔波於京、杭之間。飄零奔波的生活,使洪昇身心疲憊,感受到難言的痛苦。在詩裏,他反複寫到自己的這一份悲哀:妻子長安親舊國,年年北往複南征(《感懷》),北往南歸兩行淚,誰能分寄大江流(《揚州客舍夜雨》)。他在《夜泊》一詩中深深地感歎:

  敗蘆寒雨斷磯邊,夢醒孤舟淚泫然。堂上二人年六十,旅中八口路三千。謀艱桂玉羞逢世,心怯風波且任天。擾擾半生南又北,未知歸計定何年。

  從小受到的良好文學教育,對洪昇的戲曲創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老師陸繁弨是位駢文作家,而知名文人毛先舒是對他很有影響的另一位老師。到北京後,盡管洪昇不曾有過一官半職,但交往的卻都是當時的鴻儒。著名詩人王士禛、施閏章是他的老師,朱彝尊、毛奇齡、吳儀一、查慎行、李式玉、陳維崧、趙執信等也都是他的詩文之交。才華橫溢的洪昇在與這些文學界優秀人物的交遊中,才華得到了很好的施展,對他的戲曲創作深有裨益。

  洪昇的詩在當時有一定名氣,內容多是紀遊、贈人和感懷,現存的有《詩騷韻注》(殘缺),詩集《稗畦集》、《稗畦續集》、《嘯月樓集》。而他畢生致力和對中國文學的最大貢獻還是戲劇創作,除雜劇《四嬋娟》、傳奇《長生殿》外,其他戲劇作品《沉香亭》、《舞霓裳》、《回文錦》、《回龍記》、《鬧高唐》、《錦繡圖》、《長虹橋》、《天涯淚》、《節孝坊》等均已失傳。他的《長生殿》代表著昆曲藝術的最高峰。

  然而好景不長,《長生殿》問世的第二年(1689年),正值佟皇後國喪期間,對洪昇深懷感激的內聚班,擺起宴席、唱起大戲為他祝壽,到場好多在京的名流、官員。其時朝廷中南北黨爭正烈,洪昇與南黨中重要人物高士奇關係密切;而《長生殿》所寫興亡之恨,在明清易代之際又是個敏感的題目,劇中安祿山是胡人,更易使人引發聯想。洪昇為人本來就因疏狂而頗為時俗所妒,於是北黨便想殺雞儆猴,打擊政敵。名叫黃六鴻的人向皇帝告狀,指出在皇後喪期演唱《長生殿》是一種大不敬的行為。奉命而來的清兵把洪昇家的院子圍得水泄不通,他和一起看戲的五十名士大夫及諸生全部鋃鐺入獄。洪昇因而被革掉了國子監生,從此永遠不能做官,聽戲的趙執信、查慎行等很多官員也都被罷官。

  在這場大變故後,洪昇很是悲憤,此時他已一文不名,無家無業。京城好友屢次勸其歸居杭州,但洪昇彷徨於去留兩難的境地:家難未釋,歸後恐為父母所不容,所謂有家歸不敢,負罪子如無(陳訐《寄洪昉思都門四首》之三);滯留京中,一家八口常至斷炊,又備受白眼揶揄,正是長安薪米等珠桂,有時煙火寒朝昏(吳雯《貽洪昉思》)。

  直到最後感到京城實在非久留之地時,洪昇才無奈地決計返裏,他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春動身南歸,秋天複又赴京接妻小。在他麵前,功名的希望已徹底破滅,惟一的道路就是隱跡江湖,訪禪求道,在入京途中再次遊泰山時寫下的詩篇《山中夜坐》,正是他這種消極心態的寫照:

  鬆風秋萬樹,鬆月夜三更。獨對一僧坐,微聞群籟鳴。處褌憐蚤虱,入廟感犧牲。不學空門法,吾真負此生。

  47歲那年洪昇回到杭州時,還是沒有得到家長的諒解。直到他51歲時,這場家庭糾紛才算得以平息。

  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國喪演劇事件斷送了洪昇的前程。然而《長生殿》的名氣卻是越來越大,康熙又網開一麵,不再追究這個劇本,使得《長生殿》在當時得以繼續演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江蘇巡撫宋犖命人演出《長生殿》,觀者蜂擁而來,極一時之盛。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江南提督張雲翼把60歲的洪昇請到鬆江,奉為上賓,選了幾十名優秀演員演出《長生殿》,特邀賓客同看。江寧織造曹寅聞訊,又把洪昇請到南京,力請當地名優,匯集南北名流,主持全本《長生殿》的演出,長筵三晝夜,盛況空前。坐在主桌嘉賓席上的洪昇看到演出如此成功時,深為陶醉和感慨,在朋友的祝賀聲中喝得酩酊大醉。

  在從南京乘船回家途中,醉酒的洪昇乘舟夜賞月色,思緒依然陶醉在戲裏。就在他縱情觀賞湖光山色的時候,船過烏鎮,其不慎失足落水。一代傑出的劇作家竟這樣匆匆而別,而將他一生中的大悲大喜留給了傳唱不衰的《長生殿》。

  四

  洪昇逝世三百年後,2006年4月在杭州召開西溪文化與《紅樓夢》學術研討會,會上由於一位紅學家的造勢,洪昇又成了光環下的焦點人物。這位來自吉林的紅學家沒有將聚光燈對準眾所公認的《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而是將它轉移到了洪昇身上。

  傳統紅學一直認為,《紅樓夢》的作者是18世紀的曹雪芹,是以曹家任江寧織造時期的繁華生活為創作原型的,並由此產生了所謂曹學。然而土默熱,這位自稱對紅學有著近二十年考證研究的學者,在研討會上提出了石破天驚的土默熱紅學,把《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從18世紀的乾隆盛世還原為17世紀的明清交替時期,把《紅樓夢》的地理背景從曹家店還原為美輪美奐的杭州西湖,把《紅樓夢》的文學背景從文字獄森嚴的乾隆中葉還原為情教盛行的明末清初,把《紅樓夢》人物的生活原型從江寧織造府還原為百年望族洪國公府,把那些聰明美麗的金陵十二釵還原為蕉園詩社的十二子(史稱前蕉園五子後蕉園七子),把《紅樓夢》作者的真實身份,從眾裏尋他千百度的小說家曹雪芹還原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戲劇家洪昇。

  據土默熱自述: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備課明清文學史時,把《長生殿》和《紅樓夢》找來重讀。細讀慢品之下,突然產生一個想法:《長生殿》與《紅樓夢》雖然題材和體裁不同,但作品的主題思想、故事結構、人物性格、神化係統、悲劇結局都是那麽的相似!我認為隻有兩種可能,或是後者刻意模仿,或作者根本就是一個人。他進一步指出,脂批透露的《紅樓夢》作者為芹溪,芹溪是洪昇早期使用的一個別號,康熙十年他在為《天寶曲史》一書校閱時,使用的署名就是芹溪處士,這在當時的《天寶曲史》刻本中早有記載。

  土默熱解析了《紅樓夢》作者由洪昇變為曹雪芹的真相。洪昇的人生最後一站,是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度過的。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底,應曹寅之約,洪昇赴江寧織造來南京暢演三日《長生殿》,他是帶著行卷來到南京的,目的是請曹寅幫助刻版印刷。土默熱認為這些行卷應為《紅樓夢》的手稿。但洪昇於回家途中因酒醉失足落水淹死,行卷從此落在曹寅家,曹寅晚年因債務山積未能出版其書稿。直到乾隆中期,曹雪芹翻出了這些手稿,引發心理共鳴,於是開始十年的披閱增刪。

  這一考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紅學界掀起軒然大波,不乏讚同附和者,而反對駁斥者更眾。有學者嘲笑說,這簡直是立足於無知的考證暞。但不管讚成還是反對,這種爭論爭鳴恰恰是紅學發展的不竭動力,促使百年紅學的研究更加深入,不斷接近曆史的本來麵目。正如著名的紅學研究專家周汝昌之子周建臨所言:我父親一直認為,紅學不廢百家言,今日的紅學研究更加期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我為這位潛心研究紅學的非專業專家治學態度喝彩,帶著偏心默默地期望他彈不虛發,有誌竟成。倘若土默熱的考證被證實和得到認同,那麽《紅樓夢》這部大古典名著將為杭州增添多少光彩!

  但這僅僅是倘若……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