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鐫刻在民心的偉人——古代治水英雄夏禹

  一

  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大禹實在太老了,老得遠遠地走出了曆史圈,因此給後人留下的除了傳說,還是傳說。幸虧西漢太史令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在酷受腐刑、忍辱負重的情況下,苟活寫成的不朽史學著作《史記》中,記下了夏禹的業績和夏王朝的興衰。誠然,司馬遷的史料來源或許也是傳說,但兩千多年前的傳說與現在流傳的故事相比,失真度畢竟大相徑庭。

  大禹姓姒,據說是堯所賜,名文命,字高密,號姒戎。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父親叫鯀,是堯帝的大臣。堯帝在位時,洪水滔滔,大地茫茫,九州泛濫,民不聊生。堯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未見成效;舜繼承帝位後,懲罰了鯀,將其流放羽山,並任命有遠大抱負和務實精神的禹繼續治水。魯迅在《理水》這篇小說中,以他獨特的風趣筆調,描述了四千年前的禹被任命治水的一幕:

  這時候是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舜爺的百姓,倒並不都擠在露出水麵的山頂上,有的捆在樹頂,有的坐著木排,有些木排上還搭有小小的板棚,從岸上看起來,很富於詩趣。

  遠地裏的消息,是從木排上傳過來的。大家終於知道鯀大人因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麽效驗也沒有,上頭龍心震怒,把他充軍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兒子文命少爺,乳名叫作阿禹。

  舜帝派禹治水,引起議論紛紛,不少人對他並不看好:

  禹來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鯀的兒子的話,一個拿拄杖的學者說。我曾經搜集了許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家的家譜,很下過一番研究工夫,得到一個結論:闊人的子孫都是闊人,壞人的子孫都是壞人——這就叫作遺傳暞。所以,鯀不成功,他的兒子禹一定也不會成功,因為愚人是生不出聰明人來的!

  O灡K!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說。

  不過您要想想咱們的太上皇,別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道。

  他先前雖然有些頑暞,現在可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遠不會改好……

  O灡K!

  這這些些都是費話,又一個學者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禹,禹暞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暞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裏,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

  ……

  禹繼承父業,奉命赴任,一路考察勘測,來到大越,在塗山遇見一位名叫女嬌的塗山氏女,一見鍾情,喜結良緣。新婚燕爾第四天,禹就離別女嬌,毅然踏上了成敗難測、存亡未卜的前程。禹離家十個月後,從女嬌的土屋裏傳出了清脆的呱呱啼哭聲,禹的兒子啟來到人間。但是作為父親的禹,千裏迢迢,奔波四方,一走就是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當然無法知道自己已經有了兒子。現時流行一種時髦的企業精神,不管執行不執行,但常常醒目地布置在工廠或公司的大門口,內容不外乎八字訣或六字訣——團結、奉獻、拚搏或團結、奉獻、求實、創新,可謂司空見慣。什麽叫奉獻?殊不知此乃大禹首創:十三年離家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就是奉獻精神。

  吸取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禹懷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大無畏精神和必勝決心,穿山越嶺,風餐露宿,過著與風雪雷電伴行、豺狼虎豹為伍的艱險生活。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握著規和矩,身上還帶著四時定方向的儀器,指揮組織罪人和民眾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整治九個大湖、測定九座大山。在治水的沿途,他賑濟災民、調查物產、觀察地貌、指示交通。最後,禹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古中國形成了百川歸海、萬方朝聖的空前統一、安定、團結、祥和的大好局麵,而功臣也理所當然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

  有誌者事竟成,曆史上許多偉人的事業,往往是在背負沉重負擔和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得以成就的。對他們來說,負擔和壓力又是一種反作用力和推動力,促使其激發出一往無前的決心,迸發出異乎尋常的潛能,最終寫下光輝的人生篇章。舜帝逝世後,禹繼承了天子之位。

  大禹治水,功德無量,成為古中國曆史上的一代聖王和中華始祖三王五帝中最受頌揚與推崇的天子,連威震四海、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也曾畢恭畢敬地上會稽,祭大禹。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出遊,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隨從,南至雲夢(今湖北省境內),沿江而下,在會稽山祭大禹廟,登臨天柱峰以望南海。麵對古越大地,懷想先祖夏禹,秦始皇頗為感慨。也許覺得自己統一中國,功追大禹,業比治水,就命左丞相李斯手書銘文,刻石記功。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攸長。……(皇帝創造了盛大的功業,境內平定為大一統的天下,德澤恩惠是何等悠久漫長……)

  此石被豎於會稽鵝鼻山(故鵝鼻山又名刻石山)山頂,這就是著名的《會稽刻石》,又稱李斯碑;而天柱峰也因秦始皇這一望而被命名為秦望山。

  二

  做了天子的大禹,巡行各地,最後又回到大越。他登上茅山,召九州群臣都來朝覲,以總結治國之道,傳達國家政令和製定休養生息政策。隨之論功行賞,分封土地給功臣,賞賜爵位給德高望重之人。他不徇私情,賞罰分明,小過亦罰,微功亦獎,群臣無不信服和欽仰。《史記》中的夏本記讚上有這樣的記載: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此後,茅山改名為會稽(計)山,這也就是史書所載禹致群神於會稽的由來。

  全世界的會計,是中國人開始的,是大禹開始的。大禹到紹興來,創立了會計製度……你們學會計可以把他放得大大地供起來,我們的祖師就是這個大禹。一點也沒有錯,大會計就是這樣來的。現在倒推回去是四千多年以前,會計在紹興這裏開始的,那時西方文化還沒有會計……國學大師南懷瑾如是說。

  大禹召群臣會聚茅山,各路諸侯無不欣然前來,唯有一位資深大臣防風氏沒有按時報到。防風氏人高馬大,曾隨禹父鯀一起治水,後又跟禹治水。他在四明山采用築壩攔洪的方法治水,雖然不失為治水一法,但是沒有成功。在茅山開會期間,他上山遲到,瞞著災情來見大禹,其實大禹已了解了事實真相。盡管防風氏是兩代重臣,而且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按法已犯了死罪。大禹對防風氏的重大失誤,毫不姑息和手軟,下令立斬。

  由於防風氏生得高大,大禹就叫人在山麓建造一個刑堂,堂中設立高台,行刑人站在台上,防風氏跪在台下,在當眾宣讀了防風氏的罪名之後,行刑人手起刀落,執行了死刑。據說,現在紹興縣的型塘鄉,就是當年刑堂的轉音。還有一說是雖然防風氏違法獲罪,咎由自取,但他一生治水,也曆盡千辛萬苦,人們對他還是十分憐憫的。後來當地百姓在治理鏡湖時,掘出一根七尺人骨,據說是防風氏的腳骨,於是將屍骨重新埋於馬山,建了一座防風廟,並以誌紀念。

  就在茅山會議上,大禹建立了夏朝,成為中華民族建朝之始。禹把夏朝建於會稽後,動員大臣們在此定居,並著手進行了一係列的安置、建設、立法、製衡等工作。由於洪水平息,社會穩定,夏朝一派盎然生機,以至出現了鳳凰來大樹居住,鸞鳥到山麓搭窩,麒麟在庭堂漫步,百鳥在藍天飛翔的吉慶局麵。夏朝初期,禹封泰山,禪會稽,在泰山舉行祭天典禮,而祭祀土地神即國土之神的典禮,則選擇在會稽山(茅山)舉行。按禹的遺囑,他死後也葬於會稽。

  大禹品格的完美,體現於他一生的旅程,直到他死時,以薄葬超前古,為自己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呂氏春秋》曰:禹葬會稽,不煩人徒。又據《墨子》記載:禹葬會稽,衣裘三領,桐棺三寸。生前為民治水,功蓋山河,死後喪事從簡,節留萬世。後人對大禹的緬懷,不僅是他的為國為民,還有他的克勤克儉。有了私生活的克勤克儉、嚴格要求,又何愁腐敗的滋生?然而這對任何一個叱吒風雲的帝王來說,卻是談何容易。

  中國的山川無數,尤其是南方眾多秀山麗水,千姿百態、各有風韻,但是,大禹的史跡和夏王的封禪,使南方諸山雖大且眾,莫敢與等夷。於是,會稽山不僅成了中國名山,而且雄居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冠,在隋朝又被列為中國的五嶽四鎮之一。

  會稽山成為名山的另一個原因是號稱東南天柱的宛委山位於其中。宛委山又名石匱山、石簣山或玉笥山,流傳於紹興的晴禹祠,雨龍瑞之說中的龍瑞即指宛委山。宛委山的神奇之處是禹穴,其餘的勝跡如陽明洞天、龍瑞宮、葛仙翁丹井等,也使其顯得神秘而矚目。然而宛委山隻是會稽九峰之一,九峰中每一峰皆仙聖天人都會之所。可見會稽山之所以為名山,並非一峰之功,誠如唐朝孫逖《和登會稽山》中所言:

  稽山碧湖上,勢入東溟盡。煙景畫清明,九峰爭隱嶙。

  山川海瀆之封,是曆代帝王在開國登基、承繼皇權時,對神權崇拜和敬意的表示,他們認為武功之成,雖借人力,然山川之神,實默相予。曾受曆代帝王敕封的名山大川有五嶽(五大名山),四鎮(鎮者尊也,四座各為一方之鎮的大山),四海(四大海洋)和四瀆(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而南鎮會稽山則被曆代加封名號:唐天寶十年,封會稽山之神,為永興公;宋政和三年,封永濟王;金明昌間,封永興王;元大德三年,改封昭德顯應王;明洪武三年,改稱會稽山之神;到清朝,康熙、乾隆都曾到紹興躬親祀事,還先後禦題南鎮匾額秀帶岩壑、表甸南疆。

  早年在禹陵旁曾建有南鎮廟,建廟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多次重修,民間習俗每年二月初一至二月二十九,為南鎮觀光的時節,當地人稱嬉南鎮,其形式與北京人逛地壇廟會或龍潭廟會相仿。清詩人朱彝尊曾以《南鎮》為題作過一首詩,曰:

  稽山形勝鬱岧嶢,南鎮封壇世代遙。絕壁暗愁風雨至,陰崖深護鬼神朝。雲雷古銅藏金簡,燈火春祠奏玉簫。千載六陵餘劍舄,帝鄉魂斷不堪招。

  晚年的魯迅多次想偕夫人許廣平去南鎮、禹陵遊覽,但惜未能如願。

  三

  古老的中國,遙遠的年代,從盤古女媧到三王五帝,留下了講不完的玄玄乎乎的故事,也留下了猜不出的神秘兮兮的謎語。在這許多故事和謎語中,至少有小半是關於治水之神大禹的,而大禹的傳說和故跡,又如花草林木般地遍植在紹興的會稽山。

  當初大禹奉舜帝之命治水時,既負重任又繼父業,加之新婚別妻,心急如焚,恨不得一蹴而就,百川歸海。但是年複一年,光陰易逝,已經七年過去了,大禹治水並無顯績。他感到長此下去,必蹈先父覆轍,於是回頭查閱《黃帝中經》,其中有聖人記述,曰:天下九大名山中,有東南天柱,名宛委山,其岩之巔,有一部書,用黃金做簡,用青玉做字,用白銀編綴,內容是治水之道。

  宛委山指的是哪一座山?經典的說法是南嶽衡山。大禹來到南嶽衡山,在盤亙八百裏的南嶽七十二峰中盤旋攀緣,尋找寶書。一日,大禹在山中枕石而臥,睡夢中見一個自稱是玄夷蒼水使者的神人,告訴他欲得金簡玉字之書,須到黃帝岩的山頂,頂上有一盤石,可鑿石得書。大禹按神人吩咐齋戒沐浴,如期登上山峰,果然喜獲寶書。治水後,他又把金簡玉字書送藏原處,從此寶書不知去向。

  然而,紹興人卻有另一種版本:大禹按《黃帝中經》提供的線索,登上衡山即會稽山,殺白馬祭祀,而後下山齋戒三月。等到庚子日他登臨宛委山,打開一個三尺高的玉匱後,果然得到金簡之書——《玉匱書》共十二卷,據說玉匱左右赤圭如日,碧圭如月,各長一尺二寸。大禹閱讀了金簡上的青玉文字,才了解山河體勢和水源地形,如同撥雲見日,豁然開朗,遂通治水之理。於是因勢利導,疏通百川,終於使治水大功順利告成。治水之後,大禹把這部金簡玉字書複藏於原處,這就是會稽山禹穴的由來。

  宛委山古為越中道教聖地,洞天福地。山下的龍瑞宮中,有一篇被鐫刻於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是唐朝天寶三年(744年)春辭官還鄉的黃冠道士賀知章的筆跡,迄今猶存,上麵寫著:

  宮自黃帝建候神館……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陽明紫府真仙會處。黃帝藏書,磐石蓋門,封宛委穴。禹至開得書治水,封禹穴。

  從飛來石南行30米,有一塊高5米、長8米的巨大鵝卵石(道家稱為荷合石),擱置在山麓平岩上,中間有一條寬僅20厘米的裂隙,把巨卵石一分為二,這石中巨隙就是傳說中大禹得金簡玉字天書的禹穴。

  曆代相信紹興禹穴之說的人還真不少,上至秦王漢吏,下至黎民百姓。而對禹穴尋訪最多和渲染最甚的還是文人,特別是唐代,很多大詩人都發表高見,其中有宋之問、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元稹、白居易、李紳等。

  李白對禹穴一說持肯定態度:

  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

  (《送二季之江東》)

  杜甫也有南下尋訪禹穴的想法:

  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

  (《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

  孟浩然認為無論如何,禹穴值得一探:

  想到耶溪日,應探禹穴奇。

  (《送謝錄事之越》)

  劉長卿則希望找到金簡玉字之書:

  舊都懷作賦,古城覓藏書。

  (《無錫東部送友人遊越》)

  元稹似乎更了解禹穴的成因:

  穴為探符坼,潭因失箭刳。

  (《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

  李紳仿佛親眼目睹大禹會諸侯、探禹穴的情景:

  山擁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闕架雲霓。

  (《禹廟》)

  四千多年後,當我們聽到禹穴的神奇故事時,不禁會啞然失笑,也許覺得古人太愚蠢了,居然相信這樣荒誕不經的傳聞,連那麽多大文學家也深信不疑。其實,即便進入現代社會的今天,科學似乎已經主宰了人們的生活,但我們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成為曆史荒誕劇中的群眾演員。

  古越後人對大禹從尊重、熱愛、崇拜甚至一部分人有些迷信,於是大禹不再是血肉之軀的人,而成了麟鳳龜龍的神,流傳於紹興一帶關於大禹的故事,自然也就變成了神話。

  據傳古代有座大山,屹立在舜江(曹娥江)邊,山上林木鬱鬱蔥蔥,山下百姓安居樂業。一天,江中冒出一個妖怪,口吐洪水,興風作浪,拔樹掀屋,吞噬生靈。大禹聞訊後,決心為民除害,就變作一條魚,潛水察看,發現水下有個巨大的蛇窩,一股腥臭的渾水從洞中源源噴出。於是,他躍出水麵,在半空中對準大山用掌猛劈,在轟雷般的巨響中,大山被劈成兩半,沿江的半山飛向空中。妖怪被震驚了,露出水麵,張牙舞爪,與大禹展開惡鬥,互相變法和化身,打得昏天黑地、飛沙走石。最後,大禹打死了妖怪,妖怪現了形,原來是一條罕見的大蛇。從此,這裏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而大山卻隻留下一半了,人們稱為半邊山;另一半落到後海,在海麵露出頂蓋,百姓們為紀念夏禹,就命名為夏蓋山。

  還有一座小山在嵊州境內,叫了山,當地人又稱餘糧山。山上草木蔥蘢,山花爛漫,花木中間雜著不少形如小饅頭的石塊,石塊裏麵是黃色粉末,人們稱為石饅頭或禹餘糧,是一種藥材,據說源於大禹。有一次大禹治水到剡(嵊州),見剡溪濁浪排空,波濤洶湧,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麵擋住,水位猛漲,洪水四溢,使剡溪兩岸遭災。大禹察看地形後,決定劈開大山一角,將洪流導入舜江,於是組織民眾並帶頭掘土移山。某晚,大禹還在工地忙碌,其妻女嬌裝了一籃饅頭,越嶺給禹送晚餐。到了半山,在月色朦朧中,她猛然望見山上一隻龐然怪獸用粗長的鼻子在拱山,在一聲巨響中,山又倒下一角。女嬌大驚,不由得發出一聲尖叫,手中的籃子也鬆手滾下山去。其實她哪裏知道,怪獸正是禹所變的。

  聽到尖叫,禹恢複原形來到女嬌身邊,兩人一起下山找到籃子,籃內隻剩下幾個饅頭,其餘都丟散在山中了。禹說:晚餐已夠吃了,其餘饅頭就算我的餘糧,放在山上吧。不久,大山劈開了缺口,剡溪順從地流注大海,而了山上卻出現了許多饅頭形的圓石塊,當地人知道這是大禹的餘糧,就稱之禹餘糧,亦叫禹糧石,山名也改作餘糧山,女嬌翻越的那座嶺就叫餘糧嶺。史稱禹治水畢功於了溪,就在此地。

  大禹晚年時曾想效法先帝堯、舜,選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先死。他後來在東巡死於會稽之前,曾授政於益。據說益又將天下讓於禹之子啟,或說益在與啟爭奪最高權力時,失敗被殺,諸侯都去朝見啟,啟遂登上天子之位。不管哪一種說法,啟繼禹位從而開創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父子傳承的朝代,也拉開了家天下的時代序幕。

  公元前2033年~公元前1562年的夏王朝,宣告了先前在中國延續幾萬年的原始社會的結束,標誌著後來綿延數千年的階級社會的開始。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曆經近五百年。

  大禹在中國的出現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他是部落聯盟階段的最後一位英雄人物,也是階級時代的第一位君主。

  四

  大禹以其治水之功成為古中國曆史上的一代聖王,與同是曆來備受崇敬和頌揚的堯、舜相比,人們對大禹另有一種親切之感和感激之情。這是因為他治水的功績,利在千秋萬代,情牽千家萬戶。後人由衷地讚歎感激: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龜乎!(大禹功高德遠!如果沒有大禹治水,我們恐怕早已變成魚龜了)

  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跡遍布各地,他的遺址也遍布九州。又由於對大禹的紀念在曆史上早已成為時髦,因而大禹的遺址和紀念建築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甚廣,遍及河南、山西、山東、陝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十餘省。當然其中也難免夾雜著牽強附會者、以訛傳訛者、複製克隆者。

  禹穴是大禹人生航程中最重要的停泊港灣,如今留下的名正言順的禹穴就有四處:四川北川禹穴是大禹降生之地;浙江紹興禹穴是大禹下葬之地;湖南衡山禹穴是大禹藏書之地;陝西石泉禹穴是大禹憩息之地。浙東曆史文化名城紹興,是與大禹結下最深厚感情和最難忘緣分的地方之一,四千多年來,治水的傳說如煙霞般地彌漫在禹王廟內,大禹的故跡像霧靄似地散落於會稽山中。

  會稽山下的大禹陵,一直是曆史上最負盛名的古跡之一。這是一組規模宏大、高低錯落的古建築群,由禹陵、禹廟、禹祠三部分組成,占地四十餘畝。它背山而坐,氣派恢弘,形象古樸,神色莊嚴,宛如大禹這個神話中的巨人依然目光炯炯,端坐於此,注視著中華大地、華夏子孫。

  來到禹陵前,拾級而上,走過一條青石板鋪成的長長甬道,盡頭就是大禹陵碑亭。碑石由紹興知府南大吉於明嘉靖十九年所立,並書刻大禹陵三個豪放雄渾、頗有頂天立地氣概的大字。碑亭左邊是禹穴辨碑亭,右邊是鹹若亭。鹹若亭為宋隆興二年(1164年)所建的一座鏤空雕飾的石結構亭,亭名取自《尚書·皋陶謨》中大禹與皋陶討論實行德政和治國政策時說的一句話:籲!鹹若時,惟帝其難之。(萬物若能順其自身的規律,就能得到它的好處)亭子上麵以好生遺化四字頌揚大禹的教化之德,表達了人民對君主的美好期望。

  禹廟在禹陵北,據傳由禹的兒子啟所建,現存禹廟為清初嘉慶年間的建築。從西轅門進廟,經午門,過甬道,登上百步禁階,就是曆代祭祀大禹的祭廳,或稱拜廳。經過祭廳,迎麵矗立的是重簷飛角、畫棟雕梁的大殿,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環顧四周楹聯、匾額,其中有康熙撰的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思道心和乾隆撰的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道三王以及康熙引自舜對禹評價的禦書地平天成。瞻仰大禹高達6米的立像,不禁想起他的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蒼生的偉大抱負和崇高誓言,更令人增添幾分敬重之情。

  當年唐朝詩人李紳來到會稽山下的禹廟,曾恭敬地默立在負斧扆而朝侯的大禹像前,無限景仰這位治水英雄為國為民的豐功偉績和克勤克儉的高風亮節。他的《禹廟》一詩表達的不僅是自己而且是世代人民對大禹的敬仰之情:

  削平水土窮滄海,畚鍤東南盡會稽。山擁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闕架雲霓。秘文鏤石藏青壁,寶劍封雲化紫泥。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

  禹廟中有兩處獨特的古跡:一是岣嶁碑;二是窆石。岣嶁碑又名禹王碑,據說此碑為大禹治水所書刻,其實是謬傳。碑上刻文與金文相仿,唐文學家韓愈的詩中描述碑字形狀為科鬥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

  狀如秤錘的窆石,引起曆代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石上也留下不少名人題詠和題名。一般認為此石是大禹下葬時用的工具,也有說法認為是下葬後的鎮石,即陵墓位置的標誌。魯迅認為窆石乃為碣,是古代的一種刻石。

  禹陵之南是大禹陵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禹祠,據史書載由禹六世孫少康所立,曆史上禹祠屢有興廢,現存禹祠為1983年重建。據說梁大同十一年(545年)重建禹祠時,祠中還保存著禹劍,當時在修建禹祠時,采用了風雨中漂來的一株梅樹作梁,稱梅梁,梅梁常變蛟龍飛入鑒湖,後來被人們用鐵纜鎖住,由此產生了梅梁的傳說。吳越國時,錢鏐之孫、忠遜王錢倧閑適會稽,特去祭祀禹廟,看到梅梁依然鎖在塵埃之中,而禹劍也仍瑩無鏽澀地保存在禹祠,於是在深邃廣闊的夜幕下和肅穆幽靜的氣氛中,追思大禹的功業,更感到其崇高、偉大,錢倧遂吟下一曲發自肺腑的頌歌《禹廟》:

  千古功勳孰可倫,東來靈宇壓乾坤。塵埃共鎖梁猶在,星鬥俱昏劍獨存。蟾殿夜寒籠翠幌,麝爐香暖酹瓊樽。會稽山水秋風裏,長放鬆聲出廟門。

  此外,紹興還另有一處大禹廟,在北麵瀕海的塗山。塗山在大禹心目中的分量,絕不亞於會稽山:大禹在這裏邂逅女嬌,喜結連理,禹之子啟在這裏誕生和成長。大禹即位天子之後,曾兩次會盟諸侯,一次在會稽山,另一次則在塗山。塗山上大禹廟的建立,據推測應在南朝之前,史載:聖姑從海中乘石舟張石兜帆至此,遂立廟。據說明朝國師劉基(伯溫)來此,認為又名旗山的塗山,與其西麵的鼓山(白馬山),遙相對峙,旗鼓相當,有出帝王的風水,為破之,拆除禹廟,鑿破鼓山。爾後祭祀活動就移到大禹陵。

  千百年來,祭祀禹陵的香火嫋嫋不熄,朝拜禹廟的足跡歲歲不斷,憑吊大禹的詩文綿綿不絕。是英雄、先祖、帝王,更是聖人,大禹這個空前或許也是絕後的豐碑,樹立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樹立在一個古老民族的心中。

  寶穴千峰下,嚴祠一水傍。夜聲滄海近,秋勢越山長。薄葬超前古,貽謀啟後王。萬靈何以報,終古詠懷襄。

  (宋·張伯玉《題禹廟》)

  會稽南鎮夏王封,蔽日騰空紫翠重。陰壑煙霞輝草木,古祠風雲出蛟龍。玄夷此日歸何處,玉簡他年豈再逢?安得普天休戰伐,不令竹箭困輸供!

  (元·劉基《會稽》)

  曆代詩人們,一個個妙筆生花,在禹廟和禹陵前,吟誦著精雕細鏤的華章,真誠地向大禹獻上一片敬意。要征服文人的筆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贏得千百年不變的敬仰,更是不容易。秦始皇焚書坑儒,能做到強奸一代民意,換來萬眾緘口、萬馬齊喑的局麵。文化一時萎蔫了,曆史也短暫空白,充斥在文壇和史學陣地上的隻有不絕於耳的無恥頌詩和肉麻讚歌。然而,刺刀能歪曲曆史,卻不能代替筆改寫曆史,曾幾何時,秦始皇壽終正寢,永無休止的口誅筆伐,使他在地下也得不到一天的安寧。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舊稱廟下姒家村的紹興禹陵村,迄今還聚居著一支姒姓的氏族,據傳他們是於越時代奉命守陵的禹的後裔,迄今姒姓已傳至一百四十五代共數百人。當年大禹六世孫少康,恐禹祠絕祀,乃封其庶子無餘到於越,從此就有了於越國的興起,也逐漸形成了姒家村。難能可貴的是,姒姓族人祭祀大禹的儀式,竟已延續了四千多年,雖形式有所變化,但隆重的禮儀從未中斷,恐怕也稱得上中華一絕了。

  一位歐洲哲學家曾說過這麽一句話:偉大人物異乎常人的地方,不是救一己的生命,而是果行一己的職分,不玷汙自己的名譽。

  大禹做到了,而祭拜過大禹的秦始皇卻沒有做到。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