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的所谓随笔

赶上或追上,实在不行就远远的跟着吧。真累!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1.(集中原来的1-7)

(2006-12-18 10:55:48) 下一个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1)      2006-12-18 10:55:48     
(这是朋友的自传,还不曾发表,今天就在我的博客里和人们见面了,希望你能喜欢。JK)


我是一个性格直率,干练的中年女性,岁月磨励出我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处事哲学.在我身上永远洋溢著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是父亲的坚毅和母亲的刚强,滋养了我顽强的秉性.我对待事物和人,怀有宽广的胸怀;不阿谀奉承,也不委曲求全.我信奉的是宁静致远的意境,与世无争的境界. (犀利)
1。迁 移
1969年是中国掀起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的时期了,面临的就是三结合,要经过正审这一关,才能保证平安无事.此时的文艺界更是变本加厉.一股洪流冲刷著无数个家庭,中国的领袖人物毛泽东主席发出号令:广大干部走"五.七道路",一夜之间千家万户都成了排头兵.无一例外,我们家也遭到了冲击,即将成为时代的"宠儿".

小时侯我就有一个梦想,要当一名音乐家,儿时起她就酷爱音乐,流行音乐在那时还不盛行,我就用儿童弹拨琴畅想我心中的歌.一首东方红被我弹奏的烂熟于心 .....小学六年级偏偏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尾声,它决定了我的命运,我没有机会上音乐附中了, 时代造就了一代伟人,也可以毁掉一位奇才.当我还是个13岁的孩子时,命运就开了一个玩笑.生不逢时,厄运降临.在我最需要音乐的时候断送了我的前程,带著遗憾跟随父母走"五.七"道路,那时的情景让我永远铭记.

当时是十冬□月,东北的天气见水就冻,滴水见冰.但上面有命令,只有四天的时间收拾整理好所带的衣物,似一道命令,催促著全家即刻动身.说是残酷些,但这也是历史的因缘.四个白茬大箱子带走了我们家的全部家当.我只依稀记得坐着火车,坐著汽车,奔波了快一天的时间才到达了辽宁省清源县,但离我们要去的大苏河公社还很遥远,还需要第二天才能走.路途的劳累没有驱散我的思乡之情,反而给我带来了一丝莫名的兴奋.

我和全家躺在县属招待所的房间里,想起了妈妈对我说的话,那是在下乡前的头一个星期,妈妈带我上街购买生活必需品,走在街上我问妈妈:"我们要去的地方叫什么名字?妈妈很乐观的答到:"清源县大苏河公社."我问妈妈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妈妈说;这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大苏河一定有水."妈妈平生素爱洁净,家里的布置都是白色,白色的床单,白色的被罩,白色的桌布,白色的窗帘.俨然是个白色的世界.我幻想著这个未来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冥冥之中我睡的是那样的香甜和安稳,丝毫没有感到艰苦的日子正等待著我和全家.

山区的早晨是那么的清新,耳边居然听到了鸟鸣的啾啾声,这种久违的声音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我和全家又要上路了.眼前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底矮的房屋全然没有城市高楼大厦的气派,多了几许乡土气息.当我还在观望的时候,开来了一辆长途汽车,乡下人蜂拥而致挤著上车,我们随著人流终于也上去了.一家五口人和乡下人融在了一起.

车窗外是蜿蜒起伏的山脉被大雪覆盖著,长长的山麓没有尽头,汽车沿著盘山路缓慢的行进著,听乡下人讲要走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快十点钟了,路上的白雪刺得人睁不开眼睛,车子停下来,车上的人都下来休息片刻,我看见汽车轮子上梆著铁链子,惊讶的问这是为什么?乡下人说;“为了防止车子打滑。”我看着被车子撵过的车辙,道路两旁深不可测的山谷,就有知道这条道路多艰险了。终于汽车驶进了大苏河公社。前来迎接的人还真不少,有公社的领导,有看热闹的群众,有村里来接我和全家的村民,我们在簇拥之下就这样上路了。

这次要去的目的地是大苏河公社碾盘沟生产队了,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有的只是原始的牛爬犁,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童话。一家五口人坐上了牛爬犁车,您不会想到,是坐在柳条编的大筐里。一头老黄牛吐著粗气,嘴角和鼻子周围粘满了白霜,它是赶著山路来接我们的,老黄牛悠然地上路了。开始是一段相对较平坦的山路,时间大约过了20分钟,牛爬犁车走到山根低下了,顺著山凹迂回才能爬到山顶。

寒冷凛冽的山风,吹得我的小脸通红通红,象个小苹果,我把毛织帽子上的长带子缠在的脸上,还是冷的瑟瑟发抖。但我的眼睛却无时不在转著,是看不够的山景,还是路旁晶莹剔透的红红的,一种叫不出名字来的果实吸引著我,它在白雪的映衬下分外好看,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果实叫荆棘果,是一种野生植物,秋天的时候没有落下来,等冬天的时候就冻在了灌木树丛上,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牛爬犁车终于饶上山顶了,我们全家兴奋的下了牛车,举目远望,漫山遍野一片白雪皑皑,村民用手指了指远方掩映在白雪之中的小山村告诉我们那就是碾盘沟了.我询问了一句:"那离这有多远啊?"村民回答:"不远三里路."三里路看似不远,但对于我还是个孩子来说并不知道它的真正概念.听后来的村民讲 ,路不长却累死牛啊.牛爬犁又上路了,老黄牛好象知道要到家了,竟喘著粗气一路小跑起来.一路颠簸就到了村前.在村前我看到了一个大碾盘,石_子也很大,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碾盘,这个村子难道就是以这个命名的吗?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村口已经站满了欢迎的村民,大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袄,颜色好象都是黑色的居多. 嘴上吸著旱烟,他们把手放在袖筒里取暖,男人腰间还扎著绳子,我还注意到有一个和我弟弟一样大的小孩流著清鼻涕,小脸好象很脏,卷缩在妈妈的怀抱里,小孩的妈妈好象很矮,比起我妈妈好象矮了一大截.过后才知道她是我和全家的邻居.(待续)  
由jk张贴 @ 2006-12-18 10:55:48 (200)
jk 评论于:2006-12-24 22:16:34这位女士也上了自己的博客http://members.wenxuecity.com/profile.php?cid=z6zA+zI1NTk=
原创里是http://web.wenxuecity.com/BBSList.php?SubID=origin
已上了精华区是http://web.wenxuecity.com/BBSList.php?SubID=origin_best
jk 评论于:2006-12-23 23:30:40 这是位朋友,业余的写作,我帮忙试著贴出,看看人们喜欢吗?
蓝色向日葵 评论于:2006-12-23 17:36:39 这位英姿飒爽的女士是谁?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2)      2006-12-22 14:42:53     
2。 落 户

日子在不知不觉的指缝中溜走,我和全家五口人,父亲母亲和一个妹妹,一个小弟弟就生活在这样全新的感觉里.没有外界的干扰,陪伴我们的是陌生的村民和鸡鸭驴狗猪的吼叫.

我依稀记得我们刚到村里的时候,村民们好象看动物似的包围著我们,我们走在村子唯一的一条土路上,不知道怎样来到了一间大的草房前,给我第一感觉的就象是杜甫诗中的印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的:可惜不是秋天,而是寒冷的冬天.我第一次看到茅草屋,第一次看到硕大的烟筒, 也是第一次看到泥垒起的房屋.窗户上没有玻璃,都是用黄色的纸糊上去的,看起来都透亮;木制纯色的一扇们打开后,屋里西南角有一个灶台,西面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了.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和刺激.没有想到的是当我迈进屋里的一刹那,扑面而来的是温暖如春,一溜的大炕上摆上了土生土长的果实,有两头尖尖的山核桃,黑里透白的葵花籽,红红的鸡蛋,黄黄的煎饼.这些是我后来才叫出名的.村民的热情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当我和全家第一次躺在第二故乡的土炕上时,因为我年龄小的缘故,很快就熟睡了,半夜醒来不是听到弟弟的哭叫声,而是冲奶粉的倒水声.弟弟当时很小,才四个月大,每天半夜都要吃一顿牛奶,而现在只能改用吃奶粉了.妈妈怕影响我们睡眠,提前起来给弟弟准备夜餐.妈妈把冲好的奶瓶用毛巾包裹著来保持温度,弟弟什么时候醒来还不知道,他好象经过一路颠簸睡的格外香甜,全然不知道还有经历人世间的坎坷
.
当太阳从新升起的时候,我好象做了一个梦,怀疑自己和全家是否已经在碾盘沟生产队落户了.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那样的新鲜.早上起来听到了公鸡的打鸣声,穿好衣服来到院子里,空气中漂浮著家家户户做饭的木材味道,一缕缕青烟直上云霄.

自从昨天下车到这里,我还没有来得及看看周围的环境,我家和生产队张队长同住在一个院子中,院子不大,但很干净,只有一个鸡窝.隔著小路的西面是一户姓牛的农户,后来才知道他家有六个孩子,最小的也和我弟弟差不多大小,他家养了一条黑白相间的大狗,看样子很吓人的,它默默地趴在自家的门口,忠实的守护著主人

3。碾 盘 沟

碾盘沟美其名曰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在偌大的地图上,虽然没有它的地盘,它就象沧海一粟,不值得一提,但对于我来说却埋藏在心底,永不忘怀。

碾盘沟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它四面环山,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就象一个大大的圆圆的碾盘,人们就居住生活在连绵起伏的山凹中。村中有一条泉水,常年缓缓的流淌,村民喝它的上游水,在溪水中有好多不规则的石板,那是村民洗衣服用的洗衣石,看起来很原始,其实是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方式。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到这里玩耍,也是鸡鸭鹅狗嬉戏的地方。

这个小山村是我的第二故乡,它的淳朴和美丽来自村民的善良和勤劳。碾盘沟在大苏河公社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全村只有三十七户人家,不到200口人。方圆几公里,大多数人家居住在一起,在村庄的上方山沟里住著两户,在村子的下方住著三户。

他们几乎好象不和村里的人走动,过著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走出大山,一辈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碾盘沟的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七十年代初他们过著自给自足的生活,靠著一双勤劳的双手,辛勤耕耘在田间地头。每一户村民家中都有一个院落,房前屋后种些青菜和果树,家家都养著一条凶猛的大狗,是看家护院的好帮手。大部分村民都是目不识丁,他们都是闯关东过来的,血液中流淌著山东人和东北人的忠厚和耿直。男人长得武大三粗,女人却出落得亭亭玉立,孩子们继承了他们的优点,漂亮能干。(待续)
由jk张贴 @ 2006-12-22 14:42:53 (197)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3)      2006-12-24 23:08:39     


挑 水

生活就象是一团麻,想理出个头绪真不容易.虽说村里的干部给我们全家安排了住处,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陌生的生活方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妈妈肩负起这个家庭的重担.说起妈妈的性格,她是个宁折不弯的的人,争强好胜,永远不说言败.

她还是个陶渊明似的人物,不为"五斗小米而折腰",即使再困难决不摇尾乞邻,企求施舍.真真是个刚强善良的妈妈.在她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优良的的品格.

柴米有盐是生活的必需品,有水才有生命.刚到这里时,村民为我们挑满了一大缸水.现在想起能喝上一口清凉可口,甘甜泠冽的井水,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活应该是男人干的,但我的爸爸为了支援大苏河公社的中学教育,被上调到中学.刚到这里不久就去了公社,家里只剩下我们娘四个相依为命.所有的一切都要妈妈操劳。

大缸的水已经所剩无几,妈妈鼓足了勇气要亲自挑水了.一把扁担,两个水桶,担在肩上.挑水在村民看来习以为常,但对妈妈来讲可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啊.我跟随妈妈走在村街的土路上,有无数双眼睛看着我们.妈妈哪里象挑水,她单薄的身材简直就是走舞台步,两只空桶左右摆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当地人把水井叫做井沿,离我们住的地方有一里路远,好容易到了井沿一看就傻了眼,正值数九寒冬,水井的周围已经冻上了厚厚的冰层,走在上面滑得很,更不用说挑水了.

只见妈妈小心翼翼地拿起扁担的一头,把水桶担在水沟上放进水里桡起水来,可怎么也打不上来水,水桶漂在冰碴上,这时有村民来挑水,他告诉了妈妈打水的要领,要把水痛横放著,慢慢的水痛就自动满了.妈妈照著样子反复试了了两次才勉强打上了少半桶水,妈妈拼进了全身的劲才把水桶提上来,这样折腾了几次,才打上来两个半桶水.我看着妈妈涨红的脸庞,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是高兴还是同情全然不知。现在回想起来,生活造就了妈妈柔弱的肩膀,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

我从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刚下乡时年龄虽然不大,在家却排行老大,理应开始替妈妈承担起家务来。我看到妈妈劳累的身影,下决心要学著做事情,除了带弟弟之外,我让妈妈买了两个小水桶,就是那种底下小上面大的那种。随著时间的流逝,我们全家慢慢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只是重体力劳动比如挑水、劈柴还需要磨练。

妈妈是不让我干这些活的。我经常趁妈妈下地干活时,偷偷去河套练挑水,因为河套离我家很近。河套您可能不知道,是一条流动的活水,宽有两米,冬天时冻成象镜子一样,村民只砸开能容水桶大小的冰窟窿,这种水不能喝,只能用来洗衣服。

但很多村民长年累月喝这种水,手都喝出大骨节,这是一种地方病,是缺碘造成的。

记得刚开始挑河套水时,我连扁担都不会担,掌握不好平衡,好容易担起来了,走路却摇摇晃晃,到了冰窟窿,我小心翼翼地踩著冰河,用水桶直接舀水,这样持续了一会,两只小水桶总算满了。我满心欢喜的想,我比妈妈强,谁知道当我担起水桶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觉得头重脚轻,还没有担起扁担,我就连
人带水桶摔到了钻心的疼痛,使我的眼泪流下来了,幸好没有其他的人,我坐在地上好半天,挣扎地站起来,索性把水倒出一半,又提到没有冰的地方,这样折腾了好一会,,终于把水挑回了家。虽然是简单的挑水,生活教会如何面对困境。
(注"我已注册 用户名 :犀利2559)http://members.wenxuecity.com/profile.php?cid=z6zA+zI1NTk= 
由jk张贴 @ 2006-12-24 23:08:39 (149)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4)      2006-12-30 09:55:07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
4。煤 油 灯
刚到碾盘沟生产队后,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每天晚上都要点煤油灯,煤油灯的外型很简单,就是一个盘子,有一根半尺长的油灯芯,一头在盘子里,一头在盘子外。用时要把油添满。对于我们全家来说,第一次用它还觉得新鲜,可时间长了那股浓浓的味道刺鼻而且昏暗。东北的冬天天黑得早,弟弟年龄又小,早早的就要点起煤油灯,灯捻上冒出黑黑的油烟,在茅草屋中盘旋.....特别是每天早上起来后,每个人的鼻孔都是黑黑的。小弟弟呛的直咳。

妈妈看到这种情景,就到大苏河公社供销社买回了带罩的煤油灯,我摆弄著这个又亮又干净的煤油灯,好象得到了一个宝贝那么高兴。每天我都盼望着早点天黑,就可以亲手点亮它了。

煤油灯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它不仅仅可以照明,还有别的用处呢。快过阴历年了,家家户户都忙著准备年货,杀猪宰羊做豆腐烙煎饼。我也把煤油灯擦的很亮,我有一个小秘密,想在过年时当做灯笼提在外面玩耍。

有一天晚上全家人都睡下了,我迷迷糊糊的听到院子外有鸡的尖叫声,这种声音多数是黄鼠狼来了,在这以前经常发生。我听到了邻居的喊叫声,迅速爬起来,悄悄起身把煤油灯带到屋外,煤油灯的光在深夜中是那样的明亮,张婶看我出来就说:“快点照鸡窝这里,黄鼠狼又来了咬鸡了,”我凑进了鸡窝,张婶接过煤油灯,把灯捻拧到最大,打开鸡窝门一看,所有的鸡都一动不动倦缩在一起,鸡是最怕天黑的,经过了黄鼠狼的洗礼都下呆了,其中有一只鸡难于幸免奄奄一息,张婶把它拽出来,从新把鸡窝门压好石头。

第二天这只鸡就被埋了。听说黄鼠狼咬过的鸡身体有毒。我经历了动物的生死,感到生命是如此的脆弱。
那时农村过年,虽说穷但也是热闹非凡。大人孩子一年到头就盼望着“正月”,家家户户吃大肉不说,一个月中不用干活,叫“猫冬”。阴历三十晚上,每家门前张灯结彩,村里村外鞭炮齐鸣。

我渴望已久的时候到了。天空中只有弯弯的月牙,清冷的风吹拂著,我却丝毫没有冷的感觉。心中无名的兴奋在膨胀著。我跟著小伙伴,她最我要好的同伴叫秀琴,她象个假小子,我们轮流提著煤油灯,兴高采烈地奔跑在乡间的小路上。

煤油灯在我的速度下忽明忽暗,秀琴领著我饶著村子跑了一圈,其他的小孩子看见了□慕的要命,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好看的煤油灯,他们跟著我们一直跑着,我们停在村口,把煤油灯放在大碾盘上,胆大的孩子用煤油灯点燃了鞭炮,我不敢放鞭炮,就捂著耳朵,听著震耳欲聋的的声响,把那些邪恶、鬼怪都崩散了。煤油灯跳跃的火苗就象寒冬里的一把火,照亮了我生活的全部,一切困苦、无奈、痛苦、孤独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只觉得这个世界上我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人。
http: //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9233  
由jk张贴 @ 2006-12-30 09:55:07 (201)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5)      2006-12-30 10:00:15     


5. 自留地

 春天来了,大地复苏。小溪中的冰雪在悄悄融化,漫山遍野的山花竟相开放,人们脱下了厚重的棉衣,鸡鸭鹅狗引颈高歌。开春时,碾盘沟生产队给了我们全家六分自留地,离我们住的地方有两里地的路,要走半个钟头才能到达。

村民们一年到头的口粮都要靠自留地的收成,每家每户的粮仓都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这也是牲畜的精饲料。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始终从复著一个动作,耕地 -播种-锄草-施肥-秋收。而对于我们全家来说,自留地也是不可缺少的,毕竟城市的生活方式离我越来越远,我再也不用站著长队买三毛钱一盆的西红柿了。面对著的是滋养我们的土地,要在这里种下生活的希望。妈妈买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有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辣椒.胡萝卜等。还要种些苞米和土豆。说起土豆,它可不是种子了,它是土豆自身发的芽,把它切成三公分的块状,才能种在地下。

当有一种鸟叫著“布谷、布谷”的季节,就是播种的时节了。我和妈妈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春天的风还是挺硬的,但太阳照在身上还是暖洋洋的,土地中拱出了青青的小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路边的野花点缀期间,红的、紫的、黄的,虽说不艳丽,淡雅中依然清新可人。放眼望去山中的山杏树、山梨树开满了白色的花朵。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感觉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感觉到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超凡脱俗的自然美。

开掘出黄色的土地,用一镐一锄整平它,我们全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当太阳升得很高时,种子才下地了一半,我和妈妈就累的腰酸腿痛,坐在地头休息一会,我眯着眼睛靠在妈妈的肩旁,心中无比的温暖,思绪飞到了小时侯和妈妈观看<<天鹅湖>>芭蕾舞剧的情景,四只小天鹅,随著乐曲声翩翩起舞,婀娜多姿......

蔬菜种子种完了,开始种玉米了,在撒播玉米种子时,每个坑里要点三四粒种子,长出后要留一棵健壮的,其他
的都要拔掉,叫"间苗 ".太阳正午时,我和妈妈吃起了自带的山东大煎饼,这是当地人最喜欢吃的淋煎饼,还有一种叫刮煎饼.因为是累的缘故,吃的非常香甜.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和妈妈终于把种子全部栽种在地里了.以后等待的就是一片新绿了.

我盼望着土地中长出小苗,一有时间就跑到地头,这样的心情等待了半个月,终于有了结果.在贫瘠的土地上,绿色的种子在春雨过后,露出了笑脸,风一吹看起来很柔弱的样子,但它们却很顽强的拱出了地面,生命就这样诞生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自留地长出了新鲜的青菜,看着那挂满枝条,顶花带刺的旱黄瓜,碧绿的长豆角,紫色的弯茄子,圆圆的西红柿,是那样的诱人欣慰..现在想起小农意思原来是很容易满足的..
(作者: 犀利2559)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9233
  由jk张贴 @ 2006-12-30 10:00:15 (200)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6)      2007-01-01 09:17:48     
6.弟弟

下乡后的第一个春天,我已经熟悉了农村的生活,一般的家务活都会干了.因为妈妈要下地务农,我就责无旁贷的在家照看弟弟,不能上学了。带弟弟对我来说刚刚入门,我还是个孩子呢,就勉为其难的带“小孩”了。每天妈妈都把我和弟弟的饭做好才去干农活.我遵循著一个标准,不让弟弟饿肚子吃好睡好.只要不磕著碰著就行了。

弟弟已经有八个月大了,不仅会坐还会爬了。长得白白胖胖,挺招人喜欢,每天伢伢学语,手舞足蹈。一刻也离不开人。我一个人带弟弟,也是忙得不以乐乎.在他睡觉的时候,我才能休息片刻。更多的时候还要给他洗尿布。提起这事儿,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北方的初春,咋暖还寒,冰冷的水刺骨的凉。每次洗尿布时,我的一双小手,被冷水冻的通红通红的。因为这种水是从“河套”里打来的水,含有高碘成分,而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时间用久了,就成为一种“大骨节”病(地方病)。

现在我的手指骨节,就落下了根,比其他女人的手指骨节粗。但是,我不怨恨生活,这种生活让我学会坚强。当时,弟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虽然农村的生活艰苦,但也不能亏了弟弟的嘴,他每天都要吃一个苹果,保证维生素的供给。

我和妹妹一个星期都吃不上一个苹果. 每天上午我把苹果用刀切成两半,用小勺挖苹果的浆液喂弟弟.一个苹果很快就吃完了,我只能把苹果皮放在嘴里,吃弟弟剩下的残果肉.就感到莫大的幸福了. 说起我家买苹果,在大苏河公社都出了名.妈妈每周都要到公社去开会,顺便给弟弟买回苹果和奶粉.七十年代农村还很贫穷,我们全家的生活费大部分都花在了弟弟身上.

农村本地人吃口粮都不够,哪有钱买苹果,所以妈妈每次去买苹果,都引起不少人的误会,人们议论纷纷说:碾盘沟生产队有一个“五七战士”,每次都买许多苹果。这件事在当地成为街头巷尾的闲话,以为妈妈是一个生活奢侈的人,在背后经常指指点点。好多人都认为,不好好改造思想,对妈妈当时要入党造成了影响。

 后来是“五.七战士”为妈妈解了围。当淳朴善良的村民,了解了真相以后,供销社的人特意给妈妈留下最新鲜.最红.最大的苹果.

鲁迅先生写过"一件小事"的故事,可我要写的也是一件小事,它让我刻在了脑海里.有一次弟弟没有吃好,竟然拉肚子了,为了给弟弟洗屁股,我把家里的开水都用光了.日渐正午了,弟弟已经嗷嗷待哺.在情急之下,忘记妈妈告诉我不要自己生火烧水的话了,我添上了少半锅水,好容易用秫秸把火引著了,放了些容易燃烧的杨木劈材,熊熊的烈火舔嗜著锅底,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兴奋,我也会烧水了.然而一场大火既在眼前,我却全然不知.火舌喷发著,一股股浓烟顺著灶台漫过整个屋子,就在紧要关头,妈妈回来了,她看到此情此景,知道烧干锅了,马上把木材从灶台中抽出来,避免了一次火灾.现在回想起来都很后怕.
 
由jk张贴 @ 2007-01-01 09:17:48 (231)   
jk 评论于:2007-01-01 13:24:36 仙子来了,新年快乐!
临江仙 评论于:2007-01-01 11:35:50 刚贴啊? 我来捧场~
  
由jk张贴 @ 2006-12-30 10:00:15 (200)

没有发表过的往事回忆(7)      2007-01-03 11:29:47     
相片为作者本人近照

7.俗话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几场春雨落后,大地复苏,一片新绿。

青青的小草在一夜之间拱出了地面,它们顽强的生命力是无可比拟的。人们“猫”了一冬天,就等著春播了。广袤的黑土地上,已经有一堆堆的农家肥了,每天村民的任务,就是把农家肥均匀的撒在土地上,为春耕生产做著准备。饲养了一个冬天的老黄牛,已经蠢蠢欲动,它们健壮的体魄要大展筋骨了。  
             
 村里的孩子们在过完年后,就要开学了。我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上学去,而我只能留在家里照
看弟弟。因为妈妈每天都要和村民们下地干农活,弟弟没有人带,只好委屈自己了。我每天背著弟弟把妈妈送到村口,目送著她和村民渐渐远去,妈妈的身影很单薄,在村民当中是那样的不和谐。

历史是人类书写的,经历也是一本教科书。在家看弟弟对我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来说,是有些残酷。每天我按照妈妈的要求,给弟弟喂奶、喂饭、喂水果、给他讲故事、逗他玩耍。弟弟睡觉的时候,我多半是看书。内容有:安徒生、格林的童话,还有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红楼梦>> 、 <<桃花扇>> 、<<少年维特之烦恼>>、<<欧阳海之歌>>等,这些书籍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教会我如何生活,如何成长。每个人要与人交往,而我好象与世隔绝,内心的苦闷是大人不知道的。我不想把这些想法告诉妈妈,她的担子够重了。我要为妈妈减轻负担。

百无聊赖的时候,我经常坐在土炕上,从窗户向外张望,春天来了,燕子也飞来了,当看到燕子盘旋在自家的毛草屋前,心情豁然开朗,多么盼望着燕子能在此筑巢,那样在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一个伙伴。燕子好象有灵性似的,好象读懂了我的心。

一对燕子在寻觅多日之后,终于认定了我家的毛草屋。说起这对燕子,是一对年轻的情侣,它们长的很漂亮,脊背上是黑色的羽毛,胸前的羽毛是白色的,尾巴象一把剪刀,飞起的时候体态轻盈、一前一后,落下的时候喃喃私语、亲密无间.。这对小燕子如此的恩爱.真叫人□慕。

自从小燕子在我家屋檐下筑巢之后,每天我都趴在窗台上,仰头看着它们忙里忙外。开始时小燕子象是很怕我,慢慢地对我没有敌意了,也敢大摇大摆的飞来飞去。它们早出晚归,出双入对,用嘴衔来草棍、泥土、一嘴一嘴的建造著爱巢。日子久了,小窝已经有摸样了,银灰色的,已经有半个碗大小了,表面上有许多麻子点,看起来坚固而温暖。

小燕子在我家筑巢,以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课。我梦想著小巢的建成,这对儿小燕子就会度过美好的时光,繁衍新的生命了。到那时我家的毛草屋,也会因为它们的存在棚壁生辉。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天妈妈劳作回家,听到燕子在屋檐下的底语声,迟疑了一下,问我:“咱们家怎么有燕子做窝了?”我一听妈妈的语气,知道不该发生的事情难于幸免。妈妈做事情总是有自己的原则,决不让步。妈妈听当地的村民讲过,有燕子窝就会有蛇(当地人叫“长虫”)。她二话没说,不由我分辨,举起她手中的锄头,向燕子窝刨去,我都傻眼了,好象心在滴血。痛楚和无奈交织在一起。我哭了起来,但我的泪水没有换来妈妈的伶悯。也因为这件事情,我好多天闷闷不乐,不和妈妈说话。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在我家的房前,盘旋徘徊了许久.......

这件事在我的少年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回想起妈妈的举动,任何一个人都会说太狠心了。然而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了,当时妈妈在举目无亲的穷乡僻壤,我们是她唯一的亲人,要保证我们安全无恙,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这是我长大成熟后才理解了妈妈的苦衷。 (作者 :犀利 2559)
 
由jk张贴 @ 2007-01-03 11:29:47 (164)   
jk 评论于:2007-01-05 09:22:29 作者不是我本人,(见下面的回复,)是北京人,上文学城不很顺畅,她文章中我有贴了她博客连接,在她注册了自己博客后我想交还她自己发表,但暂时还需要我帮忙。谢谢你,我马上加你。
piao11 评论于:2007-01-05 04:05:10 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你本人么?我昏糊糊的不懂呢:(抱歉哦!
piao11 评论于:2007-01-05 04:01:46看你的档案你是“哥哥”看你照片,原来你是一位大姐姐。文章朴实的叫我眼热热的看到妈妈捣毁“燕子窝”跟你一样难受,但是心底里开心呢,因为我最怕蛇。如果知道有燕子窝就有蛇,我会叫妈妈拿了燕子窝的:)
加姐姐为好友在意么?一一飘过:)
jk 评论于:2007-01-04 17:46:31 作者现在北京,写的是她的经历。慢慢的她自己的博客内容就会多起来。
蓝色向日葵 评论于:2007-01-04 17:07:18 纯朴的生活是最最值得怀念的。JK,请问作者是哪里人呢?“长虫”好像是东北话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