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

郭世佑: 曆史學博士。現任同濟大學特聘教授,文化哲學專業博導,曆史學科籌備負責人,同時兼任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專業博導。
博文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所采取的一係列措置,亦稱“預備立憲”。義和團運動後,各地群眾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反清武裝起義接連不斷;資產階級改良派為抵製革命,展開了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立憲運動,並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漢族官僚的支持。這些情況,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態,應付立憲運動,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曆史是所有學生的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不管他們在課業中的表現和準備,也不管他們未來的計劃是什麽。曆史對民主社會的公民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通過和人類其他曆史時期相比,它為我們提供了唯一的了解自身及我們的社會的途徑,也讓我們了解一些事物是如何變化,而另外一些事物又是如何繼續發展的。本文摘自《史源法流》作者:郭世佑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我[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人和首先在於人為,武昌的先烈們至少在兩個方麵體現了這種英雄精神郭世佑:武漢是座英雄般的城市武昌首義的成功,中國政法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席、曆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郭世佑認為武漢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武漢是座英雄般的城市。郭世佑說,任何一場革命的成功不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從天時的角度,清朝統治者在晚清時已經腐敗;從地利的角[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我研習中國近代史就在本科時代,是從一個簡單的發問開始的”記者:郭教授,您好!最近在拜讀您的隨筆集《史源法流》,書中許多篇章使我對您的學問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能介紹一下您是怎麽走上中國近代史研究之路的嗎?郭世佑:高考製度恢複不久,我離開電影放映員的崗位,別無選擇地走進湖南師範學院(今湖南師範大學)曆史係的課堂。那時,我們的中[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核心提示:翌日(12月9日),留學生們公推秋瑾為召集人,在留學生會館中的錦輝館召開陳天華追悼會,會上,她宣布判處反對集體回國的周樹人(魯迅)和許壽裳等人“死刑”,還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大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秋瑾與魯迅資料圖國人對近代反清女豪秋瑾之名並不陌生,不過對於她那“秋風秋雨秋煞人”的英姿[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正史”乃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後世為前代修史,私著變官修,迄於清代,迄於《明史》。清朝既是我國最後一個帝製皇朝,也是全方位為今日中國提供過厚實遺產與資源的一個皇朝,後人雖有《清史稿》,卻尚未為它提供一部可同二十四史相銜接的所謂“正史”,皇朝“正史”的文化工程由此殘缺。就此而言,倘若借助於政府財力與史家學力,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近代意義的社會轉型當指從東方農業文明的形態向西方工商文明形態轉變的過程。在西方國家,工商文明的人際關係主要表現為一種契約關係,它依賴相應的法律來規範和保障。西方是如此,以西方工商文明為範式步入社會轉型過程的近代中國亦當大致如此。中國作為人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原本以禮立國,源遠流長。起因於遠古祭天敬祖的禮,由西周時的周公旦予以製度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原題為《在曆史進步的背後——清末“新政”初期困境淺析》清朝最後10年堪稱我國近代史上最為複雜的曆史時段之一,也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曆史時段之一。一旦無意中割裂曆史本身某些基本的因果聯係,超時空地設想“新政”的美好前景和埋怨辛亥革命不該發生之論就在所難免。適當考察清皇朝在“新政”第一階段(1901—1905)所陷入的某些困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這一全球性的學術園地裏,海內外各方學者之間的分歧似乎當首推關於革命結局的估價與革命性質的確認。爭論各方關於革命性質的意見分歧固然與概念、評判標準與方法的差異密切相關,也同各自對革命結局的估價不同關係甚大。本文擬在已經碩果累累的學術起點上,以探究辛亥革命的結局為切入點,重溫這場革命的曆史意義,進而就革命的性質問題略陳[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按:該采訪稿原載《人民政協報》2013年3月18日"學術家園",該報有刪改,並將郭世佑教授擬定的采訪標題改為《近代史研究今非昔比》,還是原題更確切,茲恢複原題。春節的京城陽光明媚,春意盎然,本報記者就讀者普遍關注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有關問題專訪原浙江大學中國近代史博士點負責人,浙江省人文社會科學規劃曆史學科組召集人之一,中國政法大學曆史[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