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圖1:基奇納肖像 圖2:奧姆德曼之戰形勢示意圖。此時是1898年9月2日清晨決戰前夕,英軍半圓形防線左前方的陰影是索加姆山,右邊的陰影是科萊裏山。聚集的黑點是馬赫迪亞軍隊。注意此時阿茲拉克軍團已經呈新月形展開,向英軍陣營衝鋒。 圖3:英軍步兵使用的李-梅特福1892式步槍 1898年9月1日清晨,英國遠征軍司令基奇納率領英埃聯軍2萬5千人在奧姆德曼(Omdurman)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十九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運動,不但造就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中興名臣”,還造就了幾位來自西洋的名人,戈登就是其中的一個。 戈登不見得是一個正麵人物,但絕對是個傳奇人物。戈登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的毀譽參半非常與眾不同。在中國官方正史裏,戈登是帝國主義的劊子手,是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屠夫,中學曆史課本這樣敘述戈登的結局[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早期的基督教是和平,寬容,逆來順受的,這有聖經裏“別人打你左臉,你伸右臉給他打”的言論為證。耶穌傳教時期,同樣麵對羅馬帝國的暴政,猶太人三番五次起來反抗,而耶穌則說:“把屬於上帝的給上帝,把屬於羅馬人的給羅馬人。”耶穌數次阻止門徒對抗羅馬人,直到被羅馬人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的門徒們很好地繼承了這個傳統,對統治者的迫害和屠戮一直是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公元66年爆發的猶太人大起義,是猶太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雖然在此之前,猶太人曾經多次暴動,反抗羅馬帝國的暴政,這次起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為深遠,而羅馬帝國的鎮壓也最為殘酷-耶路撒泠慘遭屠城,第二神殿被夷為平地,超過一百萬人喪生(這個數字出自尤索弗斯(Josephus)的著作“猶太戰爭”,後世史學家認為可能有些水分。根據吉本的“羅馬帝[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2004-06-14 16:18:35)
近些年來史學界盛行“翻案風”,大批翻案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有歌頌漢奸的,有詆毀聖賢的,有批判民族英雄的,有發掘民族劣根性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本來學術界的爭論是一件好事,但有些翻案文章不分青紅皂白,不顧公認的史實,巧言令色,擾亂視聽,真不知這些人是何居心。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進了中學課本的史實。但近年來有些文章聲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係的體係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於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鬥中死去,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代表的是道義原則,而最現代的社會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的確是一種悲劇,甚至詩人的幻想也永遠不敢創造[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圖1.英艦“勝利”號的剖麵圖 圖2.“勝利”號上的32磅火炮 圖3.“勝利”號上的64磅短筒火炮 拿破侖戰爭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最後一次嚴峻考驗。1815年以後的一百年間,皇家海軍傲視群雄,而大英帝國的海上霸主地位無人能夠撼動。 拿破侖戰爭前夕,英國與法國及其盟友西班牙展開了一場造艦競賽。1780年到1790年,英國新造戰艦總噸位達8萬噸,而法國、西班牙針鋒相[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上圖:納爾遜畫像 1805年10月21日清晨,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的帆影在朝陽的映照下逐漸顯現於東方的海平線上。納爾遜的旗艦“勝利”(Victory)號主桅杆頂上的了望哨兵,以略微顫抖的嗓音高聲通報:“方向正東,距離約15海裏,發現敵艦15艘...20艘...25艘...33艘!敵艦隊總共為33艘戰列艦,和7艘巡洋艦!”英國艦隊前進到距離法、西艦隊12海裏時,已經能夠清楚地看到敵艦[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俗語說得好:“英雄莫問出處”。雖然大英帝國鼎盛之時威加四海,風光無限,但發跡之初可算是相當卑微,甚至很有點卑鄙。 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以後,西班牙和葡萄牙掀起了鋪天蓋地的殖民浪潮。為了避免兩國因為爭奪殖民地而發生戰爭,羅馬教皇特地於1493年頒布敕令,將新世界分為兩半,西半球為西班牙勢力範圍,東半球為葡萄牙勢力範圍。這條界線大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明朝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4月,是中國援朝大軍凱旋而歸的日子。長期荒廢朝政的神宗皇帝也破例露麵,在午門犒賞三軍,主持受降儀式,將平秀賴等六十多名戰犯砍頭,並傳首九邊。《明史》稱萬曆援朝戰爭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大明皇帝“華夷共主”的威信得以維護,而從洪武朝就開始困擾中國的倭寇之患終於得到了徹底解決。 關於明帝國出兵援朝的目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
[2]
[3]
[4]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