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芯片方麵到底落後幾代?
文章來源: 楊子2007-03-24 01:56:01


    -----中國在芯片方麵到底落後幾代?


中國崛起了。一夜之間人們欣高彩烈了。人們幾乎忘記了什麽叫差距。年輕一代甚至認為我們的技術跟人家平起平坐了。不把日韓當一回事了,也不把老美當回事了。我們要造大飛機了。什麽技術對我們來說都不算什麽了。真要是這麽回事,那感情好呀。誰不希望自己的家鄉好。
 
我們從芯片技術,來看看中國的差距。
 
Intel的總裁兼CEO Paul Otellini, 本月19號在San Diego北美最高階的解決方案會上發表了INTEL的發展報告,揭示了INTEL的現狀和未來。今天他就要乘飛機到北京,於26日宣布在中國的大型投資:在大連啟動25億美元的90nm 12英寸芯片製造廠。這個投資項目,不僅是英特爾在中國的最大筆投資,也是迄今中國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線投資。

對於中國來說,這無疑是最先進的生產線。但對於INTEL和美國來說,到底是不是先進的技術?美國政府限製先進半導體技術出口中國的國策難道變了嗎?該項目為中國業界廣泛關注。

1。 中國的低調

關於INTEL在大連投資的問題,是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3月13日首次披露的。說該項目獲得了咱國家的批準。但14日又匆匆撤下了。3月15日,發改委新聞處解釋為“消息是準確的。但涉及到美國民用高科技術的敏感問題。因業主的要求,隻好把消息給撤下來了。”
 
中國的低調,引發了業界諸多猜測,為英特爾的大連項目蒙上一層神秘的麵紗。由於美國高科技出口管控,不少跨國高科技企業在中國設廠時都受到限製,如果90nm技術得以進入中國,勢必引起其他投資者後續跟進。

2。 英特爾大連項目的技術

可以明確地說,英特爾投建的是集成電路12寸芯片生產線。采用90nm技術,月產5.2萬片的12英寸芯片。中國的消費市場月需40萬至50萬,隻是十分之一內需的份額。主要產品為電腦CPU芯片組。項目總投資計劃約25億美金,資金全部由英特爾自籌。

迄今為止,美國官方仍然堅持巴黎管製條約,一般來說,隻有低於西方兩代的技術才可以放行進入中國。
 

3。 90nm技術,在不在開禁之列,算不算兩代之外?就是大家要認識的關鍵了。

INTEL去年的CELERON和P4 D CPU用的就是90nm技術。AMD的現行CPU用的也是90nm技術。而INTEL去年下半年以來的Dual-Core和Core-2-Duo CPU用的則是65nm技術----Intel共有三家65nm技術廠在生產。相應地,AMD的第一個65nm技術生產線在今年初投入生產。

Intel為了保持它的優勢,拉大和AMD的距離,從去年底開始建設三座45nm技術的晶圓廠: 美國的OREGON FAB, Arizona FAB和以色列。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部分投產。明年中後期所有的45nm生產線要全麵運作。屆時,Intel的所有Core-2-Quad CPU將全部由45nm製成技術完成。而AMD最多隻有兩條65nm生產線可運作,被遠遠拋出一代。現時INTEL占市場74%到78%。INTEL預計明年這時候,他的市場占有率可以返回到前年(2005)的82%水平。

如果現在大連項目能馬上開工,預計最早2009年中或年底才能建成投產。屆時,90nm技術已經是45nm技術兩代以外的技術,應當不在美國管製之列。但現在的基建算不算偷跑,就看他的狡辯了。台灣芯片大老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如果英特爾想在短期內於中國建立90nm的12英寸工廠,可能會遭到美國政府的反對。

英特爾在亞洲做芯片是有悠久曆史的。286時代在Philipine,386時代在馬來,486時代又在馬來擴建,去年在印度和越南投建新廠。

英特爾在中國從來沒有投資過芯片生產廠。隻在成都有封裝測試廠和二期擴建,以及與美光半導體的合資廠計劃。現在要在中國投資芯片生產,當然引起海內外關注。尤其90nm技術仍受美國高科技出口管控。INTEL要想把它順利進入中國,應當用的是時間相對差手法。先建基建,等到明年中45nm廠在美國和以色列生產了,再申請美國政府的90nm技術放行。

二是早點給中國政府一個甜點心,建不建,什麽時候建,什麽時候投產,對INTEL來說,應當是無所謂的。隻要先達到以技術換中國市場的“承諾”再說。想想看,為什麽中國區是AMD最紅火的地方,中國政府是有意還是無意?你說,過去幾年一直希望INTEL來設廠,而英特爾就是不給麵子,不僅如此,還在中國的周圍先設廠建線,你說,這是什麽意思嗎?!

現在INTEL要來設廠了,顯然是對著中國市場的份額來的。當然,對中國無不好處,至少就業多了,還可以帶動一大批相關企業的產生。對INTEL來說,有了中國政府的支持,可以擴大自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相得益彰,INTEL何樂而不為?


4。 中國目前的芯片技術

目前中國有兩座12英寸芯片生產廠,分別為中芯國際的130nm 12英寸和意法海力士的130nm 12英寸。總體來說,技術檔次低,產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善。

英特爾項目獲得美國政府批準的可能性很大。一是大連廠生產的並非核心CPU,而隻是芯片組,因此不涉及核心技術轉移問題。二是,威盛,Nvidia,Sis, ATI, Serverwork, AMD等企業都能生產芯片組(CHIPSET)產品,90nm將馬上從INTEL/AMD的生產線上退伍。三是,隻是流水生產,而不是設計,中國人也看不到具體程控編碼。四是,即使大連廠生產CPU,英特爾是誰呀,他自己設計,自己生產,自己管理,自己控製,外人能拿走嗎?生產線是人家的,隻是生產地點放在了中國,那技術能轉移了嗎?說不好聽點,就是中國給INTEL免費圈地,技術、生產、產品全是人家的。

再說,芯片設計和生產也是兩回事。中國的龍芯隻是用美國的VERILOG軟件畫圖,連架構都是用的美國MIPS,龍芯隻是小學生“描紅”,照著葫蘆畫了個瓢,描了個圖紙而已,生產和監控都是由Hynix-法意半導體代工的。當然描圖也不容易,但談不上什麽核心技術,更不能說是自主創新。騙騙老百姓和外行,拿點國家的xx計劃的投資還行。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老美看了都笑掉牙。
 
龍芯現在用的還是130nm製程技術---還是去年台灣剛"批"的(官司之後的結果)。按照最快每兩年半一代,中國和美國的芯片技術至少差8年。加上技術產權的問題,在芯片方麵,中國要想和老美平起平坐,至少是12年的差距。也就說,到了2018年中國要能把老美今年的45nm技術"引進"來,也是謝天謝地的大好事了。

中國現在電器生產用的還是180nm技術,甚至很多是250nm。無奈的是,這些技術,中國目前隻能從二道販子台灣、日本、韓國、以色列那裏販來一些人家不要了的三手四手技術。

更加殘酷的現實是,中國目前連250nm技術都沒有自主權,就是說連生產Pentium2 CPU的能自主生產權都沒有。這就是我們和老美的差距。

如果INTEL能把90nm直接投到中國,不要說今年,即使2010年,那也算中國一大進步。至少中國不用再看台灣、日本、韓國這些二道販子的臉色了。中國隻要看一個牛人,老美的臉色就已經夠受了。

我們愛麵子。在這種殘酷的現實麵前,蘇聯老大哥早已低下了頭。這是世界現實遊戲。你不遵守這個規則,除非你喜歡用486上網,用486設計神六和登月飛船。或者就是奉行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租船的懿旨。

相對軟件業來講,中國芯片企業更為堪慮。可以說,中國芯片企業被徹底的汙染了。我們的這些高精端的微電子行業還處於嬰兒階段,與鋼鐵、石化、汽車等重工業的發展有著天壤之別。

請注意,這可不是芯片業界的不努力,而是國家長期投入不夠。從90年代初開始,從上到下、從皇帝到學監,人人急功近利,不求長遠的研發和發展----上海交大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不僅把老百姓的幾個億的血汗錢泡湯了,而且讓中國貽誤了至少7到10年的戰機。這筆賬,業界會算,人民也一定不會忘掉。中國所謂學術界一切看論文數,看所謂的科研成果報告,誰還會匍藜十年,不出論文,不提職稱,而在實驗室裏沒早沒晚地去十年磨一劍?何況這是一個看不見的戰線,要一個大集團軍持久地協同作戰才有希望的。你說,INTEL的R&D有多少技術人員?----兩萬多!兩萬人每天在研究那些哪怕你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才成就了今天!

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這可是先帝的中肯教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了。我們隻有不畏困難,不畏強權,同時腳踏實地,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才能再造兩彈一星的奇跡。

5. INTEL的未來
 
CEO PAUL在19日的會議上宣稱,INTEL將於明年45nm技術生產廠全部投產後,立即開始籌建32nm技術的生產線。也就是說,INTEL已經具備了在新導體材料基礎上的32nm技術(會議展示了這個新材料,名字讓我給忘了)。他的多核CPU的CORE-結構計劃,就要靠這種新材料和32nm技術來完成。PAUL預計,INTEL的32nm技術廠應當在2012年全線投產。

我們說納米技術,指的就是16nm以下的技術。理論上早就不是問題。PAUL認為,INTEL的科學家正在研究16nm層次的導體材料和生產技術,預計10年內應當可以解決所有的實用問題。----做科研,國家級的,講的是十年,十年就要開始磨劍。

在這裏我借用一下Intel的最新口號:“Multiply Your Possibilities",努力吧,年輕的朋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我們要走的路還遠著呢!


----------

補充:
 
1。

千萬不要誤解INTEL到中國設廠是為了節約成本。當然,成本是要考慮的因素。但在芯片製造業中,人力及後勤所占製造的成本不到10%。INTEL到中國設廠其實是為了交換中國的市場。

2。

成都的
8英寸芯片廠“成芯公司“本月底投產,6月底批量生產,委托中芯經營。估計年產值達人民幣10億元。

成芯是由成都政府控股的兩家企業合資組建。經營團隊則來自中芯國際在上海、北京、天津的晶圓廠。按照協議,中芯對成芯享有優先回購權。這種由地方政府進行前期投資,再由中芯國際回購的投資模式稱為“成芯模式”。成芯和日本最大記憶體廠商爾必達簽定了備忘錄,爾必達將向成芯公司轉讓一條8英寸晶圓生產線,用於成芯的二期工程。

“成芯模式”在武漢也被複製。中芯與武漢市政府達成類似合作,投資一條12英寸晶圓項目,該項目一期預計投資逾100億人民幣。

重慶市目前正計劃與茂德公司合作建一座8英寸晶圓廠。

目前國內晶圓製造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聚集著6英寸以上的晶圓廠10餘家。成都正致力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第三極,已形成年銷售收入120億元的規模。預計幾年後,成都晶圓企業將增至3-5家,其周邊的材料、設備等配套廠商也會聚集。成都的IC設計企業,已從2005年的11家增長到50餘家,包括科勝訊、富士通、鬆翰科技、華微和長虹旗下的四川虹微等,主要從事網絡通訊、智能家電、IC卡等消費類超大規模與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

此外,英特爾、中芯國際、友尼森、瑞特克斯、美國芯源等半導體封裝測試項目已相繼在成都投產,封裝測試廠的規模在國內僅次於上海及周邊地區。

3.

不知道為什麽中國要把芯片廠放到上海、天津、成都、大連這些人口密集區。芯片廠是材料汙染源,應當到人少些的地方建廠才對呀。INTEL美國的廠一般都在偏遠的州。

4。Intel今天開始發貨: 50W Quad-Core Intel® Xeon® processors ----這是多麽巨大的成就!在未來的15年,我們真的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