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害了多少人?
文章來源: 楊子2006-06-10 23:11:54

人們一看到"數學"這個詞, 就想到了陳景潤那個"呆子"。

那個時代,寫報告文學成為社會的時尚. 劉賓雁的"人妖之間"成了人們發泄內心不平的寄托, 和對社會批判的"法律"工具。
徐遲則用這個工具, 為中國的數學界製造了一個極致---譜寫了一曲凱歌---為中國的數學界和基礎科學界帶來了美麗的豔陽天。

"皇冠上的明珠", 語不驚人誓不休---中國文人的通病! 徐遲把陳景潤寫成了大數學家, 民族精英, 科學英雄, 它把
哥德巴赫猜想當成了整個數學以至科學的頂峰。無須質疑, 他是鼓勵了整正一代人大無畏地向科學, 尤其基礎科學,奉獻了青春和才華---使得中國的基礎科學得到了飛快的複蘇和發展。他也號召了一代人不加思索地一門心思地投入了根本不適合自己的數學生涯. 想當年, 77, 78, 79 三界的最好考生, 幾乎清一色的報考了數學, 理論物理, 空間物理這些學科。

到了後來, 宣傳機器盡其所能, 為了報道社會關心愛護陳景潤, 妙齡護士嫁給了這位不識人間煙火的怪人; 再後來陳景潤發憤數學,不鍛煉身體,而英年早逝; 再後來數學專業的畢業生供過於求, 而電腦, 法律, 英語出國成了時尚; ...

這一切的一切, 偶然也好, 必然也罷, "呆子"就是"陳景潤", "陳景潤"就是"數學", "數學"就是"呆子", 這個認識怪圈就這樣有意無意地在人們的大腦中形成了。

不管你承認也好, 否認也罷, 徐遲筆下的陳景潤極大地激發了那一代舉國上下有為的青年奮不顧身地投入了數學;也由於這種盲目性, 讓他們很多人後來找不到工作, 養不起家室,被時尚小姐不屑一顧, ...., 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老陳那, 你可知道, 就你那點成就, 害了多少後來人那 !


-------
附:
中科院“數學與係統科學院“蓋了一個“輝煌”的大樓,北大也想造一座.
但卻掩蓋不了整個中國數學界所麵臨的窘迫境地:數學研究的重要力量是高等院校,而大多數高等院校的數學係正在成為目前最受冷落的係。

陳木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係教授: 最大隱憂是“無博可導”,相對於與學術水平和能力來說,這“無博可導”不僅是個人的悲哀。考進重點大學數學係,然後千方百計換專業,這已不是一起兩起的“偶然性事件”;而一所重點大學索性將數學係和計算機科學係合並成信息計算機學院。不論是轉係還是“更名”,兩者目的如出一轍:“為了大學畢業時學生好分配一些。”

中國是國際數學“奧賽”大國,每年中學生摘金奪銀如走平地,然而,有多少人關注過這些佼佼者後來的命運呢?有心人曾經作過追蹤,他們大部分都不見了蹤影,而能夠有大成者,至今未聞。

填報“數學”申請出國相對容易,但很多優秀學生出國後又在第二或者第三年轉換了專業。數學,對於注重實用主義的現代中國人來說,已不再魅力無窮。

“很多人走了,留下來的不多。”一位圈內專家介紹。人才隊伍結構不穩定,已經成為中國數學乃至基礎研究的“錐心之痛”。 人才,成為中國科學研究的巨大“潰瘍”.

不能不承認,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基礎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數字為證:國際權威期刊索引SCI等顯示,中國科技論文已經位居第八位。而一位863專家組成員發出的感歎是:眼下的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已經有點走味,很多非基礎研究的項目也躋身其中。

吳文俊、袁隆平、黃昆、王選,國家最高科技獎連續頒發僅僅兩年,就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候選人危機”,人們不禁要問:下一個是誰?中青年科學家有何人有實力問鼎?

科技論文雖已居世界第八,但國際論文數僅占論文總數的3.5%,何況僅憑論文數量又能說明什麽問題?中國基礎科學缺乏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科技帥才的現狀仍在延續。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空缺,對於媒體來說,已經不再是新聞。“為什麽空缺”這樣的提問都顯得有點可笑,人們需要問的是:還要空缺多久?

難怪著名數學家丘成桐發出感慨,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猶如一個國家對科技的長線和短線投資。短線無非就是利用已經成熟的技術,大量生產,使經濟起飛。但是如果長期隻注重這種建立在依賴國外科技基礎上的投資,那麽經濟的起飛隻能是短期的,對一個國家來說也頂多隻能維持小康的局麵。

丘成桐還嚴肅地指出,今天的中國麵臨著數學人才嚴重匱乏的局麵,本土人才更是青黃不接。這樣的困擾不僅存在於數學學科中,包括物理、化學在內的許多基礎科學學科均是如此。“長此以往,這將最終導致中國經濟發展後勁的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