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真假– 兼談奧運開幕式替唱事件
文章來源: 飄人2008-08-12 09:45:14

張藝謀導演的確是個優秀的導演,想象力乃常人所不能比,這次奧運開幕式給了世人不少的驚喜。當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過後,隨著一些內幕被曝光,不免給人們帶來一些遺憾。其中有一個特別讓我感到別扭,那就是《歌唱祖國》的替唱事件。

先 ZT 一下報道:

“ 2008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音樂總監陳其鋼告訴主持人, 8 月 8 日晚開幕式上那首《歌唱祖國》的聲音原來並不是來自那位次日登上《紐約時報》的小紅星林妙可 -- 那個令億萬觀眾感動落淚歡呼不已的純美聲音的主人是一位 7 歲的小女孩楊沛宜。

至於這個“雙簧”的原因,陳總監解釋說,因為考慮到對外形象所以最後決定用外形更好一些的林小朋友 ... ”

雖然我不知道是誰拍板要采用替唱的,但可以肯定此決定最後得到了張藝謀的首肯。因此,老飄不免想起老謀子的職業來。張藝謀是搞電影出身的,電影這種藝術從拍攝,錄音到剪輯整個過程都可以提供你一個不斷追求完美的機會。從選演員開始,你就可以這樣做。如果你要塑造一個體型健美,麵容姣好,聲音甜美並且武功高強的女主人公,在一個演員身上實現估計相當困難。但是你可以找四個演員,拍臉蛋時,你選用麵容姣好的,拍體型時(尤其是裸體時)你選用體型健美的,拍打鬥場麵時你選用武功高強的做替身,最後再用聲音甜美的來配音。如此一來,完美形象就有了。另外如果你還不滿意,隻要你有錢,你還可以重拍,甚至可以換演員。當把電影放給觀眾時,誰也不會去注意影片中的那個女人是由幾個人合成的。萬一這過程被暴露了,導演也不用擔心,因為根本不會有人為這事找導演計較。

可是,如果把藝術形式變一下,從電影轉到戲劇,事情就不同了。雖然仍然和電影一樣,你可以選演員,可以化妝。但是你不可以把幾個演員的優點合成到一個人身上。隻要導演定好了演員,這個演員就必須要自己一人做台上的任何事情。打鬥時她必須會翻跟頭,跳舞時她必須展示真的體型和姿態,演唱和念台詞時她必須要用自己的真嗓子。如果導演要借用電影的手段,把嗓子好的演員唱的給錄下來,然後等演出時再給觀眾放出來,就破壞了戲劇的規矩了。假如觀眾知道了內幕,就會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再將藝術形式轉到音樂會,晚會和開幕式等大型演出上來。觀眾對歌唱演員的真實性要求就更高了。除了電影中的替身不能搞,恐怕連戲劇中的很多手法,如臉譜化妝等等都有所限製了。原因是,觀眾和粉絲們不但想要聽這個演員真實的聲音,還要能看見他們心中偶像的真實形象。當然,歌唱演員不可能每次都唱得很完美,達到平時錄唱片時的水平,形象也不可能保證和平時拍寫真時那樣美,可是觀眾不會失望,他們會承受甚至會享受這一點不完美。但是如果你把唱片放過來搞假唱,或者你把別人的唱片弄過來搞替唱,觀眾就認為被欺騙了。

對於這件事,一些支持張藝謀的人給替唱事件另一種解釋。他們認為,開幕式本事就是個演出,既然是演出就必須有藝術提高,而藝術提高本身就是虛假的。例如,孔夫子的三千弟子,難道我們能讓兩千多年的人複活,並請他們到現場來嗎?還有,李寧最後在畫卷上奔跑,難道我們非要李寧練就一身騰雲駕霧的能力嗎?這不免又給人提出了一個藝術真實性的問題來。

實際上,藝術源自生活,但高於生活。所以,幾乎任何藝術都有想象或者虛假的成分。但是,欣賞者心裏都有一個識別真假的標準。

比如我們寫詩寫小說,我們可以自由地設想一種虛擬故事和場景,然後再進行文字渲染。等我們把文字貼出來,沒有會質問這種場景的真實性。可是對於不同類型的作品,讀者的真假判斷標尺就不同了。例如新聞報道,報告文學和名人傳記你就不能像寫小說那樣自由發揮。你要這樣做,知道真相的讀者就會認為你在欺騙他們了。

回到歌唱演出上,我想全世界的觀眾都有相同的真假識別標準,那就是,這個歌唱演員必須在現場真唱。你要放錄音搞假唱,甚至用別人的唱片搞替唱,觀眾就認為那是假的。

再回到奧運開幕式上,估計沒有誰去管穿著古裝的小夥子們是不是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也沒有人去管李寧會不會飛,因為人們都知道那是藝術想象和誇張。但是用林妙可的嘴把楊沛宜嗓子裏的歌唱出來,你就不能怪別人說你作假了。除非,你能改變世人對歌唱藝術的理解,讓他們把歌唱音樂會當成電影來欣賞。

不過,真要是那樣也不錯,至少一些過世的歌唱家例如鄧麗君他們還能重返舞台,策劃者隻需找一個會對口型的演員就可以了。如果他能找到幾百個這樣的演員,那死去的鄧麗君完全可以在同一時間舉行幾百場獨唱音樂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