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舉製度下荻港章氏人才的培育
文章來源: DUMARTINI2009-03-31 17:02:48


清代科舉製度下荻港章氏人才的培育

東華大學 章宗城

  摘要本文闡明了一個地方家族---荻港章氏在清代科舉製度下人材培育發展和變化的史實研究了這個史實和當時科舉考試製度方法過程間的聯係分析了人材培育中家族自身內在主觀因素與湖州及周邊地區對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指明家族、家庭風尚與學習氣氛對人材培育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關鍵詞 科舉製度人材培育地方教育

荻港章氏家族明末清初由會稽一帶遷來。在清代二百多年間並未產生顯赫人士,家族發展得也並不大,但卻產生了十位進士,十三名舉人,二百一十七名各類貢生,太學生和庠生(即秀才)等。本文試圖從當時的曆史背景,客觀條件和家族自身的主觀因素等進行一些探討,以了解家族在這方麵的變化從而研究中國這部分地區的曆史文化發展,應當有其意義。

清代入主中原後清太宗皇太極曾在上諭中說自古至今,治國理政須文韜武略並用,以武威克敵,以文教治世,朕今欲興文教,考取生員。順治即位後,大臣範文程又建議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宜廣其途以搜之。”於是在明代科舉製度基礎上製定了一整套嚴密製度,實行了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三級考試製度。[1][2]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階段考試。縣試由本縣官主考,一般分四五場,考試內容逐漸加深,其內容是四書,五言六韻詩,時文,經論,駢文等。每場考後都會公布錄取者名單,最後一場後公布按名次錄取的名單。縣試錄取者稱縣學生員,再參加府試,清代的府為省與縣間的行政機構,相當現在的地區級,吳興當時是縣,湖州是府,轄吳興,長興,德清,安吉等縣。府試由各府知府主考,府試中選者稱府學生員,就可以正式參加科舉考試院試了,院試在童試中最關鍵,由朝廷派往各省負責教育事務與考試的學政主持。學政多由進士出身的侍郎翰林擔任。院試有兩場,院試被錄取的考生稱為附生生員,庠生或稱秀才,意為優秀人才。在明清時代,秀才可穿藍衫,頭戴銀雀頂,不同於布衣平頭百姓。清代更規定了秀才見縣官可不跪,並免去差役和田賦,其社會地位與國子監生同。具有秀才資格很重要,有此資格可以參加以後的鄉試。考取秀才是一件難事,也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記得小時候祖父鴻鈐公同我說起他考取秀才之情景。“。。。考後過了幾天,清早被一陣鑼聲高喊聲驚醒,原來是考試差役送來了喜報,考取的通知是用大紅紙寫的,自己鬆了一口氣,族人鄰居都來祝賀。。。”荻港章氏裏考取過秀才的有八世的元誠,九世的華掄英茂春鳴鑾,十世的秉益光楫光曾茂春印春影純光祖三曾宗曾步曾和與曾,十一世的潮生葆元酉生道生均治林春,十二世的福步瀛炳麟嗣韓晉汾同文鬱文錫瑞恩培經管蘊鈴鹹文文虎成文奎,十三世的乃治乃鎔世駿乃成乃均之傑德壽佐廷輔仁乃浚獻廷乃詳乃謙乃淇乃霽乃震乃焜乃炎乃梅乃鋆,十四世的增泰寅清增錫增祥鴻鈞增全鎰清壽琪承溶增幃鴻德鴻遇鴻年鴻鈐鴻賓增宗,十五世的祖佑祖紹祖慰春芳祖源祖純等共九十五人。還有一類生員稱佾生,亦稱樂舞生。清代他們在孔廟中擔任祭祀樂舞人員,通常由學政在未錄取的童生中選取。十二世的裕文曾被選為佾生。佾生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爭取參加以後的鄉試。[3][4][5]

通過院試的秀才成為官學生,可以入地方儒學,即縣學、府學進一步學習,有條件者還可進入北京國子監學習,以準備下一階段的鄉試,也有資格在地方開設教館和私塾進行啟蒙教育工作。官學生需要經過學政到任後第一年的初試和第二年的科試才能參加第二階段的鄉試。官學生按成績與當時是否有名額分三等,一等稱廩生,享受官府生活補貼每年約四兩銀子。章氏荻港家族中的廩生,九世裏有紹曾、秉正、寶訓,十世有秉震照增、英,十一世有綬銜超文、載文、文治、起文、羲文、煒文(鈐)、培生、鴻生,十三世有乃浚、福嘉等。二等稱增生,增生在家族中有九世寶箴,十一世的桂生逢吉林藻墦,十二世有枚炳,十三世有兆容乃登,十四世有增綸等。三等為附生即一般秀才。這三類人材通過以後的考試按成績及有無名額或保持原等級,如廩生可保原來的廩銀,廩、增、附生在等級上可上升,但也可下降,如廩生降為增生,增生降為附生,附生再降為更低的青生社生甚至罷黜為民,稱六等黜陟法。這些官學生中的優秀人才選給皇帝和國家後稱貢生,貢生視情況可進入京師最高學府---國子監繼續學習。光緒宣統年間,也有庠生貢生被送到或自已考入現代學堂甚至赴國外留學的。如十三世的乃煒赴南洋公學,乃梅入江蘇鐵道學校,十四世鴻遇入京師法政學堂,鴻鈐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鴻釗入日本帝國大學,壽琪入浙江法政學校,十五世祖源入日本明治大學,祖純入美國加裏福裏亞大學,十六世宗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宗祥入日本帝國大學等等。選貢生時,尚需再經一定的考試,其中每十二年考一次考中的稱拔貢,八世的有年,十四世的鴻福為拔貢。每年考一次而選拔上的稱歲貢,十世的藩即是,歲貢也可由長期領取廩銀的廩生中選取稱廩貢。九世的遹璜,十世的耀春、綏曾、繩曾,十一世的蘋、初,十三世的晉福,十四世的增恒,十五世的祖禧,十六世的宗祥為廩貢。凡遇皇室慶典加貢一次的稱恩貢。優貢則是由地方進入國子監生員每三年由各省學政在生員中選拔的文行俱優者。十三世的震福就是光緒時期的優貢。[2][4][5]

考試中成績很好但因名額有限,或作文中稍有暇疵者的考生則被選為副貢。族人中七世廷宏、十世紹曾、十三世乃錫、十四世世恩為副貢。除以上正軌考試選拔的“五貢”外,為自已願被舉薦,生員納貲者則稱附貢、增貢。[5] 八世的允元,九世的遹駿、寶善、寶鑒,十世的浴曾,十一世的蒸、見龍、芬、時生,十二世的政,十三世的乃縉、乃煒和十四世的鏡清、誥、增祿都是付貢,十一世的璠為增貢。貢生可選拔舉薦進入京師最高學府國子監俗稱太學學習而成為太學生,或稱監生。國子監內設繩、博士、典薄、典籍等廳,分理各事務。又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誌、廣業六堂供生員聽課,自修讀書、寫字、作文等。七世的孟哲,八世的綋勳、允中、元德,九世的遹寧、遹威、遹瀚、鎬、遹垣、宸英、寶善、為瑛、倫、寶俊、寶書,十世的益齡、長齡、奇齡、念祖、光複、彥曾、灜、宗濂、承曾、效曾、緝曾、怡曾,十一世的桂芳、肇基、福基、蓁、濂、一桂、棣生、藝、韡生、如鬆、誌清,十二世的錫文、複文、炳奎、黼文、經文、理文、謙、誌頤,十三世的梧、乃昌、穀臣等共四十位均是太學生。監生名額有限製,額外增加者稱附監生,十二世的桂文、金鏞為附監生。各類國子監生肆業後,可參加鄉試,也可經見習後,分配一定的官職。另外還有稱國學生的,也是指自國子監肆業的學生,十四世維藩就是國學生。除四書五經等需深入學習外,明、清時代國子監中增設算術館,招收國子監算學生學習數學,教授課程有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術五曹算經等。學生來自滿州、蒙古、漢軍八旗下級官吏和一般較富裕人家子弟。十二世的霈文是國子監算學生。[2][3]

再往上去就是通過三年一次的鄉試考舉人了,除三年一次外,在皇帝登基,大壽等喜慶年份加試一次稱恩科,鄉試是由皇帝任命的正副主考官主持,本省各府州縣通過科試的生員由學政造具名冊送主管部門,所有生員隻能在本省參加鄉試,太學生則既可參加順天府(即北京地區)鄉試,也可參加本省鄉試。清代通過這些嚴格考試製度盡可能的讓所有有才華的士人參加科舉考試同時也製定了嚴格製度以避免徇私舞弊。考試內容不斷有所變動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鄉會試的題目範圍為;初場為《四書》文篇,五言八韻詩首;二場為五經文各篇;三場策問五道,這一做法一直沿用至清末。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為解元,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為經魁。[2]

舉人的名額據各省的貢賦和人文情況而定,按定額錄取。浙江省當時在全國文化比較發達各屆名額為九十四人,章氏家族中考中舉人共十三人,他們是十世的光晉、耀曾、慶曾、翼曾、高,十一世的芩、鈞沐、逢辰、初。十二世的煜文、寅,十四世的鴻森。另外在《四修家乘》中發現,十世的光曾未明確注明考取舉人,但注明恩科中試經魁,也應屬於舉人,且在前五名之內。[3][4][5]

鄉試後尚有會試,考試內容大致同鄉試,會試錄取者稱為貢士,即向皇帝貢獻的人才,第一名稱會元。鄉試會試考卷為照顧各地人材和南北文化的差異,為限製官員子弟及考慮商家子弟等,在考卷上有所區別對待。為盡力做到嚴格公正鄉、會試之後,朝廷還要磨勘,複試舉人和貢士。經過磨勘,複試合格後,貢士才能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磨勘為清政府對各省鄉試結果進行檢查的措施磨指認真揣摩分析勘指仔細查對核實其目的是防弊竇正文風若查出問題考者或考官將受到嚴懲評閱試卷的考官稱讀卷官,是由皇帝從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內閣學士、尚書,、侍郎、左都禦史、副都禦史中選派的。殿試僅考時務策一道,字數有規定約五、六百字,含四個問題。成績評定要求主要是策文內容,也稍考慮書法,讀卷官經二天閱卷俊,選定前十卷進呈皇帝,由其榷定名次。一甲為前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即授於翰林院編修等官職。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獲二甲三甲的尚須經一次在保和殿中的考試稱朝考,方能進入翰林院。任翰林院庶吉士,或任命為六部主事,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知州,知縣等官職。考取進士稱甲榜,考取舉人稱乙榜,兩榜都中的人稱兩榜出身,家族中八世的有大(佑庵)為雍正時期舉人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二等。九世的寶傳為乾隆時期舉人進士 殿試二甲,朝考二等。十世的汝金為嘉慶時期的舉人進士複試一等一名廷試二等朝考一等。十三世的輔廷為同治時期的舉人進士殿試三甲,朝考三等。乃畬為鹹豐時期的貢士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乃正為光緒乙亥時期的舉人 進士殿試三甲,朝考三等。耀廷為道光時期的舉人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十五世的祖申為光緒補行庚子辛醜恩正並科舉人甲辰進士十四世的鴻釗為宣統時期進士,十六世的宗元為光緒丁未時期的進士[4][5]

科舉製度千年來的優點是企圖摒除權力幹擾,盡力保持選拔的公正公平,保證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成為社會公平與穩定的重要條件,但內容狹窄,程序化格式化,最終形成呆板的八股考試,內容不外四書五經,隻能為聖賢作注,不能自由發揮。八股文章的起、承、轉、合,各階段對文字簡繁,聲調緩急都有一定的要求,更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另外最重要的弊端是“官本位”。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與科舉考試無關的現代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及數理化科技知識為學子所不屑,不能作為選拔人才的考試內容,這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發展。清光緒戊戍維新時期主張變革人士如康有為,梁啟超,嚴複等中外有識之士對此都有許多論述,他們都將國家教育與人才選拔的症結歸結於科舉製度,但對如何變革則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做法,開始的一項變通是增加算術作為一個學科和考試課目,後因考生少後廢止。又改開設經濟特科,考試內容包括內政、外交、理財、經武、格致、考工等六方麵,要求各地官員舉薦人才參加考試,但隨戊戊變法失敗未能實現,慈禧太後又恢複了舊科舉製度。曆經1901年的庚子事變,慈禧才不得不恢複戊戌變法提倡的改革,廢止了八股文,在科舉考試中開始主要考中外政治史實、策論。四書五經雖也考,但不以八股形式了。光緒二十八年(1902)補行的庚子辛醜恩正並科鄉試中,包括浙江在內的十二省份開科考試。頭場考試內容是中國政治史事論,二場策問,三場經義,內容向新學靠攏。[2] 祖申即在這次考試中中舉,以後又在甲辰(1904)年, 通過新的考試科目成為進士光緒丙午年(1906)正式廢除科舉製度。由於考試內容改變現代學堂紛紛建起現代學堂的畢業生特別是國外回來的留學生即可參加學部考試考取合格後成為進士宗元自美國加裏福利亞大學畢業後獲光緒丁未(1907) 年法政科進士 鴻釗自日本帝國大學畢業歸國,於宣統三年(1911)參加京師學部舉行的留學生考試獲格致科進士,學部考試列最優等。 [4][5]

荻港章氏作為舊科舉製度下的一個縮影,正如梁啟超所形容:邑集數千數百童生擢十數人為生員,省聚萬數千生員,而拔百數十人為舉人,天下聚數千舉人而拔百數十人為進士,更於百數十人拔十數人於翰林。”科考缺點很多,但因力圖避免過去光靠世襲和舉薦,九品中正等飽含門第權勢,評判人的個人狹窄想法不足等,確也使一般平民有了擢升機會,盡管是極少數。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荻港田間河網中種過地捕過魚的青年中極少數人帶著湖州鄉下濃重口音,參加殿試朝考,進入了“天子堂”,更多一些人也獲得機會進京學習。章氏一到五世均為普通農漁民,六世才開始有第一位太學生,從八世開始陸續有族人考取舉人進士成為禦史、翰林院庶吉士等。九世的遹翰、寶芝等人建積川書塾,不僅培養家族子弟並收取願入學的他姓有誌學子。乾隆舉人章苓字鹿賓自幼才華出眾,博覽群書,赴京廣交文友與劉墉、朱珪友善,以道義相切,尤為朱珪所器重。癸卯(1783)年,他鄉試中舉後,辭官南歸故裏以扶植後學為己任,連絡族人捐資充實書塾,聘請名家名師任教,並親授課文,同時教以理學,以敦行立品,數年後學風大振,吸引許多外地優秀青少年來學習,也送出了許多傑出人材。乾隆戊申(1788)年,作為吏部持郎浙江學政的朱珪視學浙江科試湖州後,訪章芩於荻港,遊南苕勝境積川書塾,見眾弟子謹厚有禮,才識不凡。朱珪曰見眾弟子即知鹿賓之學進也。”即為積川書塾題積川書塾記碑文。朱珪於嘉慶丁卯(1807)年應十世進士汝金之邀,為最早的《荻溪章氏家譜》作了序,時年他已成為體仁閣大學士。章氏雖直係子孫輩未有考中狀元者,但印春外孫朱昌頤在積川書塾就讀後,道光丙戊(1826)年殿試一甲第一名成為狀元。在建立了這一水平很高的舊教育基地後,家族的人材培育得到很大的促進。若以庠生、增生、廩生在各世代的總人數表現基礎教育水平的變化提高,則八世為第一,九世為十,十世為十五,十一世為二十三,十二世為二十一,十三世為三十,十四世為十,十五世為七。若以拔貢、歲貢、副貢和赴京學習的太學生、國學生、監生,再加上有一定學力基礎並靠家庭財力捐納以童生資格考入府、州、縣增廣、附學成為增貢、附貢各世代的總人數以表示外出學習人數和較高教育水平的變化,則七世為第一,八世為五,九世為十四,十世為十四,十一世為十五,十二世為十,十三世為九,十四世為七。以上統計可知十三世以後,這兩方麵人數逐漸減少,這與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的時代變遷有關。當然以世代來劃分不算科學,因隨世代增多人囗基數不同。舊時代子女多,相差年齡也大,舊婚姻製度使長幼子女年齡相差更大。十餘代後,高輩份年齡小,低輩份年齡高之例比比皆是。這種統計,僅作發展變化狀況的大致參考而己。以上統計也顯示了光緒辛卯(1891)年工部尚書祁世長為《三修章氏家乘》作序中之言:“章氏自明季遷荻及今十有餘世,三百年來,科第接踵,綿綿延延,蟬聯無間,雖乏駭人聞譽與震世功名,而登仕籍者克守清白家聲,居家者亦洵洵有士君子之行。”不僅描述家族中科考中人才之眾多延續不斷,也評價了大部分為官為人清白正直,這是對章氏家族的肯定,表揚和激勵。

此外,荻港周圍的環境應對其有良好的影響。據沈登苗先生論文《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係》中統計,清代全國進士人數最多的16城市,湖州共產生了266位,居全國第七,前有杭州北京、福州、蘇州、常州、紹興等。清代全國傑出人材的統計湖州有14人,居全國第11位,前有蘇州、杭州、常州、北京、徽州、常熟、廣州、桐城、無錫、紹興等。湖州本地及鄰近的杭州、蘇州、常州、無錫、紹興等地在文化教育上的影響應該也是非常大的。沈先生還比較了明清時代突出人材人數和當代院士的戶籍分布,兩者有驚人的一致,從而得出結論:學風的傳承與教育的影響十分深遠,社會家庭風尚與學術氣氛與人材造就的關係極大。荻港章氏家族在這種良好學風的影響下,近現代更湧現出百餘位科技文化教育醫務政經法律等各方麵的高級人材,和卓有成就勤奮踏實為社會作貢獻的工作者。[8]

參考文獻:

1)《清史稿》卷238《範文程傳》,轉引自劉海峰,李兵主編《中國科舉史》353頁。

2)《清史稿》卷108《選舉誌》,轉引自第354382頁。

3)蕭振才著《江南貢院》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425

4)《吳興荻溪章氏四修家乘》木刻本線裝第15卷,民國四年上海大中華印刷局印製。相關內容歸納。

5)《吳興荻溪章氏家乘四修補編》石印線裝一冊。民國三十三年印製,相關內容歸納。

6)餘英時著《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轉引自新京報主編《科舉百年》同心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186頁。

7) 沈登苗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係轉引自同上書,第45-47

8) 湖卅(吳興)荻港(荻溪) 章氏五修部分家乘增編本2006年印製,第6-8

作者簡介

章宗城東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1935年生浙江湖州市荻港人,退休後在尚亞公司任高級顧問2003年開始研究荻港章氏家族曆史文化主編《湖州(吳興) 荻港() 章氏家乘五修部分家乘》初編增編

 




十六世子孫宗城謹識
瑞典親王繼子圓夢尋根




荻港章氏各堂 地傑人靈 尚詩書禮學





原居一地一鄉的族人已遷至四海八方,但隨信息時代到來,
在家譜基礎上宗親間加強了聯絡,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及時聯係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