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講講美國的小費文化
文章來源: 妙人兒282024-06-01 08:40:37

也來講講美國的小費文化

最近幾天,我看到幾個我非常喜歡的YouTuber博主,他們都在說美國的小費文化是垃圾或者是不合理。

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想從幾個方麵談談。首先,從我身邊的事情說起。我身邊的美國朋友,大多數是中產階級,收入在十萬到二十萬左右,並不算富裕。許多人甚至一輩子都買不起房子,隻能住在租金控製的公寓裏。但是,當我們一起吃飯結賬時,如果我隻給了15%的小費,他們會大叫:“什麽人這麽吝嗇!” 我感覺美國朋友給小費是從高線開始,然後盡可能多給。他們的理論是,能給多少就給多少,越多越好。他們認為這些從事服務業的人收入較低,工作辛苦,所以多給些小費算是對他們辛苦工作的酬勞,也是一種感謝服務的方式。這在我看來,是一種美國式的善良。

當然,我通常給小費會根據最低標準或者稍微多一點,這點可能和他們不同。

還有一件事讓我感觸很深。新冠疫情前,我常常因為商務原因去香港出差,有時候會接觸到一些住在半山甚至家裏有直升機停機坪的富人。有一次在商務晚餐時聊到小費,他們建議說香港不用給小費。當時我感到很驚訝,心想你們這麽富裕,居然不願意給小費?後來,我在香港賓館時,習慣性地把港幣硬幣放在枕頭上給housekeeping,結果發現每次回來房間裏都會多幾瓶水或其他洗漱用品。顯然,香港人還是很感激小費的,並不是完全不需要給小費。所以,善意是可以被感受到的。

還有一次在海南的經曆也很有意思。當時公司在那裏開商務會議,我們在沙灘上遇到當地農民賣椰子,三隻椰子賣一百塊錢。所有的美國同事都沒有討價還價,直接付了一百塊錢。我國內的朋友告訴我,這椰子其實二十塊錢一個就能買到,他們覺得美國人很傻。但我跟美國同事聊後,他們說看到農民在沙灘上賣椰子很辛苦,賺不了多少錢,所以多付一點就當是小費。這也是美國人的善良體現。

還有一次我在巴黎出差時,回到賓館看到門童在數小費,發現他手裏的小費幾乎全是美金。所以看來在歐洲,願意給小費的還是美國人。

當然,現在在美國,小費文化有點過分了。買一杯咖啡沒有任何服務也要你給小費,這點我同意不合理。但是總體上,我覺得美國的小費文化更多反映的是美國人的善良。

你們覺得小費文化是垃圾還是善良的體現?請在評論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