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ok of Mormon
文章來源: 邵豐慧2024-01-01 10:12:36

多年前在Las Vegas 看了一場show《The Book of Mormon》。

非常震撼,幽默和諷刺之間,讓我意識到了宗教的多麵性和它在人類發展不同階段的意義。 一部讓人爆笑到流淚,還念念不忘的好劇。

乍一看,這部劇好像是來諷刺摩門教的(也適用於任何宗教),從它的誕生,到它的教條,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它的不合理和反人性。

當兩名傳教士來到落後的烏幹達,麵對艾滋病,饑荒,猥褻兒童,軍閥等等問題,在美國那套傳教理念根本無法讓當地人接受,他們有他們的巫師,有他們的思維模式。 為了教化當地人,一名傳教士,扭曲了教義,用神化和恐嚇,讓當地人信服,最終讓村民放棄了傳統的惡習,讓軍閥放下了屠刀。

這個過程中有無數的衝突:

自我和大義:優等生被分配到最需要他的地方的失落和內心掙紮,被軍閥雞奸後的痛不欲生到接受現實;

堅持教條和因地製宜:堅持不被接受的,還是為了適應受眾進行自己都無法接受的可笑的變異, 變異成功後還要接受上麵的斥責,該不該,值不值?

是非對錯的交織: 堅持了多年的是與非,不再是簡單明了的答案,是換個角度就變了的惱人的迷茫。

當你看到烏幹達的教義,任何文明社會的人都可以大笑它的荒唐,在你不知道它在當地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的情況下。 取笑它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無知。好像現在我們取笑2000年前的任何一個宗教的中那些為了迎合受眾彎下腰來被扭曲的部分一樣。而死抱著2000多年前的那些教條不放的人,又是怎樣的一種滑稽。

無論是多麽高大上的宗教,或是烏幹達部落裏的巫師,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將自己無能為力的部分交給全知全能的神。 而科學走到盡頭,也隻能把無能為力的部分交給那未知的浩瀚宇宙的自然規律。 區別在於一個是happy ending(天堂,仙界…),一個是open ending(承認未知和不可預測)。 個人的喜好,決定了選擇,沒有哪個更高級。一定要說高級的話,那些不寫實的,隻玩虛的,讓人抓不住小辮子的,怎麽解讀都可以的,比如道家,不過是手法上更高級。

宗教的多麵性,就來自於解讀它的人。對於上層它可以是治國安邦的工具,也可以是侵城略地的工具;對於信徒可以是療愈升華自我的工具,也可以是蒙蔽愚昧自我工具;對於傳教的人,它可以是普度眾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也可以是斂財殺人的工具… 你所在階層(社會的和思想的)決定了你的解讀方式,和使用方法。

既然我們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無法找到同一片樹葉。那麽,何必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