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華一代家庭的文化爛尾工程】
文章來源: 唐宋韻2023-05-29 11:22:46

【發生在華一代家庭的文化爛尾工程】

 

十年前的一天,家裏買來幾個石榴。我的兒子和我有一個對話 –

子:爸爸,這是什麽?

父:石榴。

子:它為什麽叫石榴?

父:那你認為它該叫什麽?

子:它為什麽不叫15或者17,偏偏叫“16”?

父:啊?你……你真沒文化 !!!

 

我沒有編造,這類的例子我們家還有好幾個,比如我女兒創造性地將花椒稱為“麻球”。這個水平其實也是這邊大多數ABC的中文水平,很多甚至還不如這個。從許多中國朋友家的孩子的情況看,能學到“可用” 的程度,即具備基本的讀和寫的水平者隻有兩三人。原因很簡單,沒有中文土壤,且學習者又沒有動機。

每當海外父母跟我說他們的孩子中文“很好”時,我總禮貌地回答“好,好,不簡單”。但心裏就問:有文化嗎?會用成語嗎?知道“刻不容緩”與“迫不及待”的區別嗎?知道“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為什麽可笑嗎?

很可惜,即使花了很大氣力和很多時間,如果一門語言達不到流利的水平,又沒有長期使用的機會,或者隻是低水平重複,則會被忘記。每個周末,因為父母的“願望”,成千上萬的ABC在中文學校裏無奈地念經,學個半吊子。等他們一旦能夠不學,立馬兒歡呼雀躍,然後就是退步、忘記。

這是很多第一代移民家庭中發生的巨大的文化爛尾工程。這種爛尾損失的是時間。成人的時間是寶貴的,而兒童的時間其實更是寶貴的。如果一個人在其兒童至青年時期花數千個小時學一門技藝,無法精深,最後不了了之,那麽他/她的損失是巨大而又經常看不見的。

我的孩子個性使然,去了幾天中文學校後,便斷然拒絕。而我們也不逼迫。另一方麵,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因為家中經常有老人從國內來訪,且家中也多用中文對話,所以孩子們的中文聽力沒大問題,基本表達也尚好,跟爺爺奶奶日常交流夠了。到此為止。他們在這方麵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去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獲得了豐厚的回報。我認為這樣正好。

我知道,有人要扔磚頭,罵我數典忘祖了。不過還請閣下先扇自己兩個大耳刮子 — 你既然那麽熱愛養魚,幹嘛搬到沙漠裏去?

我絲毫不反對孩子學些中文,並在家裏用中文對話。我的意思是,孩子的付出與父母的期望值要合理。如果您有蓋三層樓的資金,就去蓋三層樓。如果夢想過於高遠,建出一個十層樓的框架,資金鏈就會斷裂,爛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而且我要再強調一遍,孩子的時間是寶貴的。這種文化爛尾盡管看不見,損失卻非常巨大、難以挽回。

有人琢磨著將來孩子長大了可能要跟中國做生意,所以學中文“有用”。那種情況不僅太遙遠,而且靠半吊子中文去中國做買賣,隻有被騙的命。父母與其這樣功利,不如誘導孩子學習中文的興趣。如果真是發現這方麵的興趣和語言天賦,就為其創造好的學習條件。

學語言,環境是必不可少的。我原先一位白人鄰居因工作原因到中國去了幾年,兩個女兒同去且在中國學校讀書。前兩年回來,我發現其水平遠超過我認識的任何一位ABC。除非你兒女搬回中華文化圈,否則你孫子輩不大可能會中文。這個根是非斷不可的,這個現實不得不麵對。假如我們保護大熊貓隻能讓其多生存一代,然後注定滅絕,那我們肯定就不費那功夫了。對於母語,心情不同,我理解。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當然會繼續存在和發展。但其主要依托於中國大陸、台灣、港澳、新加坡等中華文化圈。這方麵,就不麻煩令郎、令愛們了。

還有一個相關的論點,我認為完全荒謬:在一次聚會上有一位說,隻有學好中文,ABC才有根,孩子心中才有主心骨,否則就有身份認同問題,容易出現心理疾病。我立刻反駁 — ABC首先是美國人,不論學不學中文,都要讓孩子懂得這一點,美國是他們的國家。如果引導一個美國公民依靠別的語言和國家產生主心骨,這不僅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這首先是大人的心理疾病。